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小型景观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型景观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型景观设计案例

第1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建筑;屋顶结构;园路;结合

植物是表达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要素,也是反映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之一。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在我们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掌握植物知识和技术,但是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我们还会发现,除了这些,还需要跟更多的专业发生关系,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的考虑其他景观要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更完善地做好植物景观设计。

1 案例的概况

福州高尔夫会所周边景观设计项目的植物设计是由本人设计的,它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市郊,总面积约为20000 m2。虽然这个项目的面积不大,但却具有较为复杂的地形,典型的新古典建筑,以及小型的屋顶花园,具备了典型的景观项目特点。以这个项目为案例,可以分析植物景观设计是怎样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其他景观要素而设计的。

2 植物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些其他景观要素

植物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其他景观要素很多,如建筑、地下管线、结构、地形、园路等等,在这里,我就福州这个景观项目中,经过仔细考虑过的要素建筑、屋顶结构、园路,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2.1 与建筑元素的结合

建筑属于以人工美取胜的硬质景观;植物体是有生命的活体,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具有灵动的自然美。植物与建筑的配置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二者关系若处理得当可求得和谐一致。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的感染力生动活泼且富有季节变化,体现出一种动态的均衡感,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和谐、融洽。为了配合建筑的新古典主义,我选用树形挺拔的热带植物加纳利海枣,从而增强了建筑的立面层次,并配合了建筑的均衡感。

我在做植物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建筑元素。比如,这个项目的建筑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布局呈对称结构,考虑到建筑的布局,我在建筑中轴线两侧设立向外延伸的两排树阵与建筑的对称布局相协调。植物的基础种植是采用了与建筑外轮廓线一致的方法,即在建筑外随凹凸变化布置植物,其植物形式与建筑形成统一形态。另外,我还运用了对景、障景、诱导等设计手法,使植物设计与建筑更加紧密相结合起来。

2.1.1对景。对景是利用植物景观作为建筑轴线或行进路线端部的景,是视觉中心。笔者在建筑中心轴的南北两端都设计了植物对景,(如图1、2)当游客站在建筑南北的台阶上,就会发现这两处醒目的植物景观。

2.1.2障景。障景是将不希望人们看到的部分遮挡起来。如建筑的配房、杂物院等形象不算太美的可用树木将其遮挡。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室内西南侧底层是用于SPA的房间,但同时是开了窗户的。SPA是个需要绝对私密的空间,我选用了高度为3m的雷竹进行遮挡,起到了绝对隔断视线的作用。

2.1.3诱导。植物造景的诱导是在人们希望到达的目标处设立明显的绿化标志,提醒或帮助人们找到目标。如我在建筑进入二层入口楼梯处设置花坛,种植有特色的热带植物黄椰子,从而突出入口,使人很容易找到上楼的通道。

2.2 与屋顶花园中屋顶结构元素的结合

本项目中有两块小型屋顶花园的设计。设计屋顶花园时应注意一个问题——负荷量有限。安全是第一位的,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把荷载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项内容设计进去,并根据屋顶花园的种类、功能设计适度的荷载。除考虑屋面静荷载外,还应考虑动荷载,即非固定设施人员数量流动、植物生长空间、外加自然力等因素的荷载量。

本项目中,考虑到屋顶花园的荷载量为500kg/m2,屋顶的覆土厚度只能在20~40cm之间,因此我设计的植物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只有选择一些耐阳耐旱的小乔木和花灌木:如花石榴、碧桃、紫薇、山茶、木槿、腊梅、月季、南天竹、栀子花、铺地柏、百里香、六月雪等。这些植物都是一些较为低矮的植物,高度都设计在2m以下,这样整个屋顶花园的植物层次较为单调。为了丰富花园的植物层次,特地查看屋顶结构图,并与结构师以及业主方沟通,选定屋顶有结构柱的地方,用树箱种了2棵较大的乔木金桂。

表1 屋顶花园相关材料荷重参考值:

2.3 与园路的结合

园路是组织和引导游人观赏景物的驻足空间,在项目中既为游人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又联系各种植物群落、水景、山石、草坪、建筑、雕塑和花坛等园林要素,并与之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具有导游、组织交通、划分空间界面、构成园景的艺术作用。园路的面积在项目中占很大的比例,又遍及各处,因此两旁的植物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项目景观,现例举两种项目中的园路植物设计。

2.3.1平坦笔直路旁的植物设计。平坦笔直的园路通常是主要道路,我在两旁采用了规则式植物设计,并选用树形较好的香樟进行列植,在下方种植了开花的三角梅,丰富了景区内的色彩。在入口处我也设计了规整的树阵,选用了南方植物蒲葵,可以烘托入口气氛。

2.3.2蜿蜒曲折的园路旁的植物设计。蜿蜒曲折的园路,不宜成排成行,以自然式设计为宜。沿路植物景观在视觉上应有挡有敝,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我上木选用香樟、鸡蛋花、龙爪槐、青枫、凤凰木、紫薇、垂柳、雪松、洋玉兰、樱花等,下木选用蜘蛛百合、小叶杜鹃、铺地柏、紫花马缨丹、斑叶麦门冬、日本鸢尾、蓝星花、轮伞莎草、菖蒲、葱兰、韭兰、爱丽丝鸢尾,马尼拉等,形成有草坪、花地、灌丛、树丛、孤立树的不断变化的自然植物景观(图3)。

3 结语

做好园林景观工程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景观工程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证。但是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除了应在遵循传统总结出来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怎样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才能达到景观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胡旭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山西林业,2008(1)

2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 (明)计成撰,胡天寿译注.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第2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实践

我国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院校较少,发展起步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1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课程脱节

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需要多种学科大量知识的积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以艺术类院校为例,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在审美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但在植物栽培技术和园林建筑方面,基础知识却很少涉及。在艺术院校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只有一门课程涉及植物学,而且还是有关植物形态的课程,对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栽培技术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建筑学方面只有1节选修课有涉及到,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的建筑学基础知识进行培训。不仅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感到吃力,农林类院校、建筑类院校等开设园林景观设计课程院校的学生,也会受到基础课程脱节的影响,导致学习上困难重重。

1.2教学方法落后

在我国专业院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的教学还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许多有关实验的课程,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将简单的实验项目作为课后的作业留给学生自行去完成。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脱节,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多学生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由于实验项目多数都是在课后完成,导致学生的试验项目多数都是独立完成,缺乏团队合作,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佳。

1.3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实践方面的内容,由于课堂时间紧迫,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过于简单。学生在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基本属于独立完成,而教师也只是对试验项目的设计给予一个分数作为评判标准。学生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存在的优缺点都不了解,失去了对未来努力的方向。

2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2.1课程内容的创新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要在试验项目开始前,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引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再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教学的重点内容不是对理论知识量的积累,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项目教学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尽量以小型的设计为主。在进行大型项目设计实践中,最好是教师自身正在进行的真实项目,这种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实际设计的能力。

2.2教学方法的创新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图片往往比文字更具说服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在学生面前展现相关图片和知识结构图,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完全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对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这是将理论结合到实践中的最优选择。如果无法进行现场模拟设计操作,还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设计一个三维立体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软件模拟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3采用项目分组制进行教学

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分组法进行实验课程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工程项目,并将设计的结果拿到教室进行集体评标,学生既扮演了投标人,又充当了评标专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3总结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学习才能取得进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不仅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进步,也对今后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相应的资料与依据。

作者:张慧芳 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硬质景观材料;功能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ard landscape and its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example, the use of hard landscape in city landscape design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of hard landscape materials;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硬质景观

硬质景观(Hard Landscape)是英国人 M·盖奇(Michael Gage)和 M·凡登堡(Maritz Vandenberg)1985 年在其著作《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创造并首次提出的,意指相对于植物等软质景观而言。即城市景观分成以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人工材料处理的道路铺装、小品设施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也有学者定义城市硬质景观是城市中以游憩、使用、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场所内,以道路环境、活动场所、景观设施等为主的景观。在传统园林中,石景和柱廊即可算作硬质景观,而草坪及各类种植植物,即可算作软质景观。只不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其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深化,硬质景观中相对突出的是混凝土、玻璃及不锈钢等材料在造景元素方面的运用。混凝土不仅可以取代传统的硬质景观,还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对玻璃反射、折射、透射等特性的创意性表现让我们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游离;不锈钢简洁而优雅的造型,则让我们体味到传统园林中不曾有过的精美。而软质景观中,大量热塑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聚酯织物的引入,使现代庭院的外观越来越光辉多彩,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景观的外貌。

虽然业内对硬质景观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所指范围是差不多相同的,以此为依据,本文中所探讨的硬质景观是相对种植绿化、水体这类软质景观而言,指的是用料选材质地较硬的景观场所或主要依靠人工材料创造出来的景观效果。

二、 硬质景观的分类

对硬质景观的分类,可以从设计要素、景观用途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因此它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硬质景观分类中的一种分类进行分析。

以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商业街区景观设计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硬质景观在这些案例设计中的按景观功能出发,将其分为实用型、装饰型和综合功能型景观三大类。

(一) 实用型硬质景观实用型硬质景观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和设施小品三类。

其中,道路环境由步行环境和车辆环境组成。例如:某大街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人行便道、机动车道和各种形式的停车场等。

在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各种小型的休闲广场合理分布在整条街道上,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例如:广场给劳累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在闹市中相对安静舒适的活动场所。设施小品这类景观是以应用功能为主而设计的。它运用在街道两侧的景观设计中,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例如,在城市主干道迎泽大街,特色景观柱灯和信息指示牌的设计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是一道很精彩的风景。

(二) 装饰型硬质景观

装饰型硬质景观以街道小品为主,又分为雕塑小品和园艺小品两类。雕塑小品已经成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和表现部分,它的设计寓意新颖独特,并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各种关联;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常见的假山、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墙等都是园艺小品中常见且广泛运用的例子。这类景观不仅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新意,同时又美化了环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便是装饰型硬质景观的主要特点。在本文所提到的两大景观设计的实例中,这种特点很好地被设计者所掌握并运用到设计中。商业街区景观设计中,具有特色的景观花钵完美地表达了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装饰型硬质景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很好的运用。而整个街道则给人们以赏心悦目、宜人舒适的感觉。

(三) 综合功能硬质景观

有的硬质景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装饰美化的特点。例如,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这种特点很明显。湿地公园一角,既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又有很好的美化装饰性,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而身在其中的趣味十足的

景观小品蘑菇雕塑,使整个环境给人一种舒适但又不失活泼的感觉。

综合功能硬质景观在设计中很好地展现了设计理念,同时又有强大的使用功能,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三、景观设计与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一) 景观受众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在设计的时候越来越多地考虑到使

用者的感受。例如通过定性研究人群的分布特性,来确定行为环境的规模与尺度,并根据人的行为迹象来得出合理顺畅的流线类型;还通过定点研究人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趋向与状态模式,来确定不同的户外设施的选用设置,及不同的局域空间知性特征等。为了科学合理地安排这一切,环境心理学还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化的模型体系。

一个好的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同时要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人

对环境生理需求的满足体现在对使用价值的实现上,对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包含很多内容,这种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最终,这些需求会落实到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而这些价值主要依靠材料的应用和组合来实现。

(二) 景观风格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景观风格是不一样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景观风格呢?首先要了解景观风格的概念。景观风格是指反映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地方特色和风俗民情的景观艺术形象特征和时代特征。同时景观风格也意味着对空间、活动和素材进行富有

特征的安排,这些安排则与景观场所如何使用,需要表现什么有密切关系。从已有的设计中照搬照抄并不合适,除非它们同时非常适宜现存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然而现代景观设计极少受到单一艺术思潮的影响,正是因为受到多种艺术的交叉影响,而使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多元风格,要想对它们进行明确的分类和归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景观艺术的表现有一个基本的共同前提,那就是时代精神与人的不同需求,众多的艺术流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其本身也是时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在景观设计领域,既没有产生如建筑等设计领域初期的狂热,也没有激情之后坚定的背弃,而始终是一种温和的参照,

更高更新的技术,使得景观艺术的表现深度变得更加彻底和不受局限。

(三) 景观功能差异下的硬质景观材料选择

1、 居住区

第4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现代中式风格;景观设计;应用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style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gradually evolved, its style is concise air, uniform color, various structures of sketch symbol is strong, the overall temperament grave nature, is the most popular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integrity, reasonable arrangement, material element for plant with small, supporting facilities, six aspect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yle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Well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design to combin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style in landscape design in very goo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odern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也有所要求,在国内景观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异国风格的设计案例,但同时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使得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受到巨大冲击。

什么是“新中式”景观设计呢?“新中式”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在时间长河里的邂逅,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一、现代中式的意义

本人认为现代中式风格是由传统中式风格逐渐演变,其风格特点是形式简洁大气,色彩统一,各类构筑小品符号性强,整体气质庄重自然,是时下最流行的国际潮流之一。本文从现代中式的意义、应用的整体性、元素合理配设、材料适用、植物搭配、配套小设施六方面分析了现代中式风格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中式风格结合了现代的功能需求,以当代景观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摒弃程式化的东西,在中国古典园林精髓中寻找寓意、内涵与元素,赋予现代审美的形式和手法,删繁就简,在设计语言上进行创新,在具体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这种现代景观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弊病。简言之,其风格特点是形式简洁大气,色彩统一,各类构筑小品符号性强,整体气质庄重自然,是时下最流行的国际潮流之一,同时也续承了中国自己独有的文化意涵。

二、应用的整体性

在景观设计中,不是单单就是考虑景观,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是它能很好地把整体串联起来,把景观很好地融入整体,融入环境,例如某公园,园区划分为展示交流区、大师创作区、生活配套和管理区三大功能区块,涵盖玉器收藏、玉器鉴赏、玉器展示、玉器开发、玉器交易、玉器拍卖以及玉文化研究与交流。

在设计时(如图一),根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特点和当地文化的独特性,采用现代中式风格,布局上讲究“见缝插针,以点带面”。即根据建筑的功能布局,着重考虑了主入口的对景,销售展示中心的障景,中心工作室的框景,沿河岸的艺术家会所的借景。其中工作室区域,设置了五个不同主题的庭院。而这五个主题提取自:许慎《说文解字》中给玉下的定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

图一图二

三、元素合理配设

一般中式元素都充满了美好的寓意,例如铺地、景墙、小品等经常会看一些吉祥图案。如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现代中式元素是在古典中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抽象成几何形体,保留原有构图特点,如对称、四方连续等。通过这些元素来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步移景异,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图二)。

四、材料适用

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材料有:青砖、石材、木材、瓦片、景石等,基本颜色以黑白灰为主。现代中式风格在传统中式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增加了钢材、玻璃、防腐木、各色石材。本项目主要用到以下几种材料:中国黑、黄锈石、砂岩、芝麻灰、雪花青、黑色卵石、菠萝格。水池及花坛压顶主要用到了中国黑,池底散铺黑色卵石。

五、植物搭配

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而现代中式景观植物种植以自然型和修剪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植物层次较少,多为二至三层,一般为乔木层+地被层+草坪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品种选择也较少。现代中式景观植物设计区别于欧式景观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欧式景观植物种植多采用修剪整齐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主基调,而现代中式则主要采用自然与修剪植物相结合,色彩以绿色为主色调,是中国古典园林与欧式园林种植设计手法的结合,营造现代、简洁的植物空间的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息。植物选择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葱、鸢尾、马蔺等植物,营造简 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良渚玉文化产业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鸡蛋花、水石榕、菖蒲、葱兰、蜘蛛兰等,营造宁静、飘逸的空间。在南面良渚港水面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用规则种植槽限定的水生植物,构成远、中、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在园区北面主入口适当点缀了造型罗汉松,大香樟,沙朴等高大乔木。

六、配套小设施

在古典园林中,园林小品是园林中的一些小型建筑,笼统地来说,园林中除了厅、堂、楼、阁等比较大型的建筑之外,都可以看作是小品建筑。小品设施一般包括:盆景、树石盆景、草石盆景、书条石、铜香炉、石桌、石凳、门、窗、洞、墙、雕塑等。园林小品是园林中常见的点缀性景观,也是一个园林的观赏点。在看似不经意间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成为人们的视线焦点。而在现代中式景观中,除了观赏需求,更加重视小品设施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围墙和门卫房是园区的第一立面,在设计时,提取了玉琮立面的横向线条,将其应用到门卫房设计中,并采用米黄色砂岩贴面,以达到跟周边建筑外墙的统一效果。

所以在设计中采用了阶梯式的空间处理,并在木平台外延设置开敞草坪,木平台标高以洪水位标高为准,设置在2.6米左右。而草坪空间在枯水期也能很好的入水,形成完整的景观效果。

除此之外,庭院内部还设计了一些涌泉小品,主要以溢水台、拼花汀步为主,在此就不详细展开了。通过这些小品设施的点缀,使得整个园区景观更加饱满,更加实用。同时也传递出现代中式的文化内涵,与园区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功能定位相统一。

七、结语

总而言之,本人深深地体会到现代中式在传统文化公建环境营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既不失本土文脉,能取得当地业主的认同感;又能够推陈出新,符合创意产业的新颖定位,整体空间精致现代,中式味道浓厚。而且在后期的使用中,可以更好的符合国人的文化习惯和心理活动需求。同时,新中式景观,这种新的景观形式,力求回归本土的设计,虽然还不成熟,但却是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对我国景观地域精神缺失的思考与实践,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化的创造,间接推动新时期中国园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园林图解词典 [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周景斌园林工程建设材料与施工机械 [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5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亲水景观滨水区亲水性水景景观设计亲水活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滨水环境是指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的空间区域。是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空间的特征具有(1)开放性亲水空间应该是所有人可以使用的对象,必须遵循开放空间的原则。(2)可停留性空间的活力不仅取决于其中的人数,也取决于人们停留的时间,如果人数不多但停留时间长也会增强空间的活力。(3)多样性鉴于亲水活动的多样性,亲水空间提供活动场地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提供不同的活动空间。并且提高人们可参与性,增强空间的吸引力。(4)可达性可达包括行为的可达、视线的可达和心理的可达。容许人们到达、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5)可参与性滨水空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空间的积极性,强调人在其中活动,以及活动对于空间的意义。

滨水环境根据其概念分为三种类型:滨河型、滨湖型、城市湿地。

(1)滨河型在现代汉语辞海中“河流”的定义为“天然或人工的水道”。我国这一类型的滨水空间占大多数。

(2)滨湖型一般指较大的湖泊或者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工湖的滨水地带。这类湖体水面大都比较平静,水位都较为稳定,比较容易形成亲水空间。

(3)城市湿地城市湿地为位于城市区域内的,受到城市活动影响,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气。

城市滨水区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人文景观.(1)自然景观:包括水体、植被、地形地貌、生物等。(2)人工景观:包括构筑物、堤岸、亲水设施、码头、游步道、广场、小品设施等。(3)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物古迹、地域文化、城市记忆等。

滨水景观设施是指依托于水体建筑的,满足观赏者使用或供人观赏的小型设施,包括水中汀步、水中树池、临水平台、下水踏步、码头等。

(1)水中汀步水中汀步指设在水中供人通行的石块,一般由天然石材或混凝土制成,其形状材质千变万化富有美感。(2)水中树池水中树池是指设在水中的种植池,可以丰富水面空间增加环境层次。(3)临水平台临水平台设在水边,供人休息、观赏。设计时应精心考虑通行路线及周围环境,使人有景可观。(4)下水踏步为了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在堤岸线上选择合适地段,将其设计为阶梯状踏步,以供人沿阶而下近距离观赏水景。(5)码头及其他小型水景设施

滨水地段亲水景观塑造的方法体系,其中包括滨水地段的空间塑造、利于亲水的驳岸形态处理、可参与的水环境设计、景物塑造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滨水地段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滨水地段的整体空间特征是呈线形分布,通常长度延伸几百米甚至几公里,而宽度只限于水岸交界的几十米范围内。

线性特征符合水域空间的自然特征,表达了一种方向性,具有运动、延伸、增长的意味。提供足够长度的滨水步行空间是满足运动的首要前提。

节点空间也可认为是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一些尺度较小的节点空间。但由于形态、区位、建构方法等的不同而使节点空间独具特色,从而往往成为更有吸引力的空间。在滨水地段,动态人流往往大于静止人群,人们更喜欢沿着水边走动,无论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还是由于环境的支持,但运动的人需要休息,不停浏览扫描的视线也需要有停顿点。因此,在适当的地段,打破连续均质的线形空间而设置的一系列节点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沿水的堤岸应设计成无阻力的流线型,避免平直、减缓流速,减小水浪。避免出现生硬突然的转折,以免产生紊流。

在近水岸的地段增设一些必要的设施和进行适当的景观处理,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要素一一水,提供一些人与水更为接近的场所,为人们参与到水环境中,发生深层次的亲水行为提供可能。水是天然的帷幕和背景,面向水较大面积的水面可以形成更加完整的景观,并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戏水活动。将平台伸入水中,使人更加感受到水面的开阔,并体验到水浪袭来的惊喜。事实表明,在近水岸一些凸向水中的部分,非常吸引人。

在景物营造中绿化方面,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

在景物营造中场地的设施有:(1)围护设施围护设施的形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亲水程度。对于不具防浪作用的栏杆,除下部为防止儿童落水而严密外,则应尽量做到通透。由于安全因素,高度不宜低于l.lm,但在800mm到900mm的高度应增设一级扶手,从而使人在行进和驻足时都能很自然的接近栏杆,有所依靠,更利于观水。还可以有一级供踩踏的平台,可以很窄,紧贴栏杆底部,高度300mm以内,以方便儿童观水。不宜采用软质铁链之类材料,只会减少依靠的范围。(2)休憩设施最有效也最实在的休憩设施是各种形式的座椅。滨水地段的座椅应该连续不间断地布置,消除步行者的疲劳,也为丰富活动的发生提供条件,从而延长人们在水边的活动时间。(3)雕塑在现代都市空间中,雕塑作品作为人与空间环境进行交流的媒介和情感信息的载体,具有改善空间视觉质量,提高空间的文化品质,使空间变得更有意义的作用。滨水地段是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单纯、空旷的背景,”为环境雕塑的设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水面铺装对水体表面进行适当的装饰,我们称其为“水面铺装”,应该是一种操作性强的可行办法,如铺在水面的彩色帆布、水中飘浮的甲板、木桩等,对景观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汇编,滨水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滨水景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丹麦〕杨•盖尔,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第6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园林景观;设计风格;设计意境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96-02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陶冶人们的情操,它也是对一个城市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园林景观设计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时展的步伐,同时还体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空间的一种渴望心理,都希望可以生活在令人身心放松的美好环境中。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促使着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也不断提高,城市园林建设中对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还可以优化城市功能。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意境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园林景观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人们的居住水平的高低。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种植树木、花草、摆雕塑、设置桌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从而体现生态功能性。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又舒适的人文生态城市奠定基础。那么就需要将城市园林建设的生态观赏性与功能性充分结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打造出居住舒适性城市,保证休闲运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健康建设。

二、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分析

1.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必须围绕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当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会过于管着景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外来植物的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设计所带来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中所选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本土植物,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大量的节省开支。同时,通过大力引用本土植物,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以大苗为主,进行适当密植,选择既具有观赏价值,又有较强抗逆性,便于管理的树种,保证园林植物由是以的还说呢国泰环境和植物配置,必须要适应植物生长的生态习性,保证高度适应和适应近期、远期景观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发展,还起到了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的作用。大力应用本土植物还可以在一定出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的景观或是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总格文化氛围的建设。比如L沙市滨江公园水景区,就是以垂柳为骨架,辅以花桃种植,形成桃红柳绿的水岸风情,水面种植荷花、睡莲等,使得本土植物可以得到长久的发展,推动城市绿化和经济文化的共同建设发展。

2.围绕园林文化进行园林风格设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多种表现方式来突出园林主要发展方向。一般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有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对原有场地进行改建,另一种就是选择新的场地进行建设。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方式都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在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建设中,因为原有的基础建筑风格已经决定了园林设计整体风格,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设计人员要做好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原有建筑物的历史,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怎样添加新的元素,以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要,最后再来开展合理的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工作;而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要根据园林主题,对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本土植物的生长特点等进行评估后,再来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路,从而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建设工作。

3.开展互动性的园林风格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应该以互动性的景观为基础,从而开展景观的规划设计,通过互动性的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生活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很多的景观规划和设计都是单纯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欣赏需要,而忽视了人们与景观的互动性,比如在很多园林景观规划中,就有很多假山、雕塑等单一的景观。但是,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要将观赏和娱乐结合起来,通过景观设计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比如可以设计秋千、围棋台等让人们在进行观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让城市园林拥有良好的氛围。所以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时候,要提高后才能是园林景观的休闲娱乐性,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性。

4.园林风格设计与立体绿化的结合。我国虽然地大物博,都是人口繁多,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所以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节省用地的原则。可以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以中小型园林建设为主,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打造出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进行泥地散铺石,在路的两百米范围内打造郊外野生环境的自然景观,通过泥地与石头缝隙来增加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通过大面积的立体绿化景观还可以吸附灰尘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意境分析

1.园林景观植物与园林意境。园林植物本身就结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而植物美是通过植物本身优美的姿态、丰富的树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芳香的气味为园林营造出来的美,让大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使园林意境更为丰富。所以,首先要充分认识植物本身的美,才能发挥应有植物美的特性,为人们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

2.园林植物的生态特点与园林意境。运用植物不同的生态学提点,让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想象,从而丰富园林的意境。我们都知道,古人常用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以菊象征不畏风霜。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以牡丹象征富贵。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 “花中之王”;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根据景观效果的需要,选择以生态学特性的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充分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

3.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与园林意境。通过采用孤植、丛植以及群植等方式,构建园林植物的独立景观,将园林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展现出来,同时赋予园林植物丰富的内涵,让人感受回味无穷的园林意境。第一,孤植体现植物的个体美,选择个体美的园林植物景行孤植,创造园林意境,比如园林中庇荫和构图艺术相结合的孤植树。孤植树应选择具有枝条开展、姿态优美、轮廓鲜明、生长旺盛、成荫效果好、寿命长等特点的树种,如银杏、槐树、榕树、香樟等。第二,丛、群植既展现植物群体美,又体现植物个体美,选择适宜的丛植更可以丰富园林意境美。例如油松在幼龄时全株团簇似球,壮龄时亭亭如华盖,老年时则枝干盘虬而有飞舞之姿。将植物通过孤植群植等不同设计手法组合在一起,则能体现植物的群体美。乔木层位于植物群落的最上层,增加群落的层次感,并且色彩丰富、景色宜人。植物群落的地表用草坪、低矮的花灌木或地被植物覆盖,避免了黄土,使地表绿荫覆地,鲜花盛开,观赏效果明显提高。不同的植物群落能够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乔木、灌木、草本均衡搭配形成的群落层次分明,比例协调,错落有致。

4.其他景^与园林意境的结合。第一,与建筑物等的结合,园林植物丰富了建筑色彩,赋予了建筑物时间感和空间感,通过协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凸显出建筑主体意境;第二,与水体的结合,通过园林植物与谁提的结合,既丰富了水景,还为水景增添了生动的内容,比如在笔者的故乡洪湖,主要是盛产荷花的,在园林景观中通过荷花的种植,可以体现“接天连日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还凸显除了夏日的景象;第三,与山体的结合,不但可以起到保护山体的作用,还可以为山体装点华丽的衣裳,使园林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与园路的结合,利用丰富的园林植物材料,构成具有特色的园路景观,创造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意境。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对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要充分根据现有的环境,结合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从而通过植物特性以及个性美和群体美的结合,为人们打造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以及体现园林景观的意境美。所以当下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既要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也要充分体现园林的艺术精华所在,打造现代化园林意境,从而营造符合人们追求的现代园林。

参考文献:

[1] 刘宁.青岛新天地景观长廊色彩设计分析[J].北方园艺,2016,(1):68-71.

[2] 张鑫磊,武文婷,王中,等.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特色的传承――合肥“文一・门华府”居住区景观设计[J].林业科技开发,

第7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资源;绿地

引言

植物造景是绿地景观的主要元素,是形成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方式之一,建立适应区域环境条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是形成城市绿地景观结构体系的基础。资源型城市对矿产资源盲目的过度开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大气污染、有害物质的排放等环境问题。有些植物在矿区的小气候条件下不能很好地生长,植物的种类日益减少,致使原有植物群落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这些城市普遍的面临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资源型城市未来的转型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何才能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peace)2011年报告指出,我国北方每年的春季遭遇的沙尘暴实际上已经可以被称为煤尘暴了,原因是我国北方主要产煤区恰好位于沙尘暴的主要移动路径上,大风将沿途区域的煤矿污染物,特别是露天堆放的粉煤灰,带到数千里以外的城市,含铅、砷等的重金属元素的煤污染物改变了原沙尘暴的组成,严重危害沿途居民的健康。在依靠煤炭开采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中,煤层的污染问题较其他的环境问题更为突出,也更为迫切。

一、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分析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指的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而起来的城市”。根据当今的数据调查显示,如今我国现在拥有一百多个资源型的城市,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矿竭城衰”已经成为城市真实的现象。国外著名学者理查德•奥第在1993年研究矿产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指的是“自然资源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还是取决于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目前的相关研究侧重于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来分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涉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转型和城市规划研究等二个方面,但是从生态景观学的角度研究的学者的太少,且针对还在开采的过程中矿区景观生态的重建。当今阶段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土地复垦和动植物资源、水体的保护等方面;而对于已经枯竭的场地,通过采取改造为生态公园、体育的运动场地以及研究和教育基地等的做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危机

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将会面临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危机。比如以煤炭城市为案列,煤炭资源开始濒临枯竭,开采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就业的压力过大,经济发展滞后。并且在开采过后,矿区的水资源开始受到污染,农田也开始遭到破坏,并且受季风的影响,在城市的周边社区以及城市都会受到每尘的污染。煤矿的粉尘,指的是在开采、挖掘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小颗粒,其在空气中依靠自身重量可以沉淀下来,但是也可以持续悬浮在空中一段时间,具有可吸入性,对人体的呼吸道以及肺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危害了身体的健康。我国地幅辽阔,是一个资源大国,最为多的是矿产资源。在采矿期间就会引起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比如在开采期间就会产生粉尘、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将会严重破坏资源型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环境,很难以与城市绿地结构形成有机整体。比如在矿区开采后剩下的固体废弃物、废液就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市民的身体健康。其次,过度地开采矿区资源将会多多少少改变原有的地形,同时会引起地面表层的变形以及坍塌。最后,森林资源锐减。再资源区资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森林及草地资源也会造成大量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造成了森林资源日益的锐减,资源型城市本来可以利用的生态“绿肺”久而久之将慢慢消失,所以资源型城市绿地景观结构设计系统很难以形成。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一)“绿色吸附墙”设计策略

任何系统都具有自我的调节能力,当其受到外部干扰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当这种调节超出了系统本身的承载范围,则需要引入适当的外界人工干扰。以露天的煤矿区为案例,针对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有必要根据露天矿坑的条件去建立合适的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目前,生态修复的方法主要有工程修复、生物修复等。植物修复是指用植物发达的根系来吸收、转化、移除土壤的沉淀物以及有害的物质,同时将有害的污染物质吸收并转化为有利的气体。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绿色吸附墙”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城市风的原理和碳的吸附特质,研究设计出一种同时具有粉尘吸附煤矿尘粉、污染物颗粒的目的,同时根据多年城市风的方向,在平面布局是对城市建筑物吸附墙的角度进行设计,合理地引导风向,营造出最适合的风环境,从而达到最为高效的吸附粉尘的目的。该设计这样是为了资源型城市矿区的扬尘现象,为了改善扬尘现象影响周围居住的空气质量。因此,建议绿色吸附墙设置在矿区的附近。在建筑物的设计最初阶段,在构筑墙体的同时,我们必须要预留出未来植物的生长空间,逐渐形成适宜相关植物生长的微环境。在中期的时候,当建筑的墙体吸附达到一定的密度之后,土壤结构较为稳定,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植,辅助完成固土和改良土壤的条件,同时,注意利用场地原有废料的铺装,尽量地减少硬质的铺装,为了保证雨水及时渗透,保证地表水的径流和地下水循环的畅通,设置部分雨水回收的装置,满足绿化灌溉的需求。最后,再经过一段的时间的生长,整个建筑的小环境气候达到人们最舒适的环境。“绿色吸附墙”在美化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美化城市、节能减排和充分利用城市垂直墙面的资源。在环保经济与效益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绿色吸附墙”能够帮助过滤空气中的粉尘、烟雾、重金属颗粒物以及其他的有害成分,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来释放氧气。二是有利于降低城市的噪音。三是绿色吸附墙为建筑区域为野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空间,有利于构建城市的生态系统。四是有利于延长墙面的使用寿命,墙面的垂直绿化能够保护墙面不受气候的损害、紫外线的辐射以及机械的破坏,可能大大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五是有利于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这个过程给予了建筑物良好的局域环境空间。整个过程我们必须将景观的生态修复放到首位,消除粉尘、重金属污染物颗粒是资源型城市景观转型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动态的景观进程中,为了消除空气污染而设计的“绿色吸附墙”,以及建设“绿色吸附墙”所需要的配套设施以及整个过程中,构成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景观结构体系。

(二)构建资源型城市复合功能的绿地景观结构生态体系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当中,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在资源开采的过程中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的问题。为了改善资源过度的开采,同时被严重破坏的开采区范围内,规划并种植植物群落结构,应该尽快使该区域的绿地景观融人到城市内部其他绿地景观结构当中。在资源型城市的塌陷区治理过程中,资源开采会引起当地地形破坏,对于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的构建将会是一个难题。在资源型城市的塌陷区,使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地貌,如何再一次进行景观设计与规划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重要一部分。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状况,通过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学、植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我们可根据对于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开采对于土壤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我们要因地制宜的去规划种植树种,促进资源区域内已有的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体系,这样不仅仅能够弥补植物造景中植物种类减少的不利局面,给当地绿化景观带来新鲜的气息,而且改善了土壤状况、净化城市水源和空气,并最终加快了资源开采污染区与城市建成区的绿地景观结构体系形成的步伐。很好地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状况,恢复森林植被,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构建城市的绿色生态圈。针对资源开采造成的森林资源的破坏,因此,在城市转型期间采取必要的策略,恢复前期资源开采荒废区周围的森林资源的植被,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生态结构体系。例如,实施封山育林,加强保护力度,提高地表涵养水源。最大程度地去配合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现人、城市与环境共生的发展状态。

结语

当下我国国内城市都将面临着转型的发展困境,但是资源型城市转型表现得更为突出。本论文在景观学的角度下提出了转型的设计策略,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探讨。任何一个转型策略总是要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面对资源型城市居民当前直接面对的空气污染、生存条件恶化等问题,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的景观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为突出。构建资源型城市景观结构体系,不仅仅可以改善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琴,王婷婷.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J].科研管理,2015,36(07):70-78.[2]李贵芳,王育红.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5,37(06):1266-1278.

[2]陈哲蔚,陈玎玎,王茢,陈广英.城市小型休闲绿地景观资源利用初探[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3-5.

[3]孙浩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效果、瓶颈与路径创新[J].经济管理,2014,36(10):34-43.

[4]谢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下的景观设计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3):33-35.

[5]苏继红,董杰,刘文玉,陈生.煤炭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煤炭工程,2011,(07):24-25.

[6]张彦.煤炭资源型城市塌陷区景观更新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03):51-53.

[7]陈哲蔚,陈玎玎,王茢,陈广英.城市小型休闲绿地景观资源利用初探[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3-5.

第8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居住景观设计;微地形设计;植物设计

0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停留时间最长、接触最为密切的场所。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提高自然生态意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还要满足业主各种活动的需求,为业主创造多种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便于业主的活动、休闲、交往。更要突出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是业主在居住环境内就能感受到地方的人文精神,满足业主生理和心理对居住区的环境需求。

1中国园林中地形设计的溯源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将山水视为园林的灵魂,历史上的造园大师都把山水地形的设计作为造园工作的关键部分[2]。中国园林的圣经《园冶》中的就提到“园地为山林胜”,讲究山林地址的高凹、曲深、峻悬、平坦、推崇“自称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以及“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宗旨,即地形设计中的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造景原则[3]。可见,地形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中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现代景观设计师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启迪。

2居住区地形的概念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即属于“大地形”。在园林的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山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指在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广泛应用于居住区景观、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等设计。微地形设计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的景观层次,从而达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

3居住区中的微地形设计与分类

居住区景观中地形的高度起伏变化较小,一般称为微地形或小地形。这个居住区内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山地、平底、坡地与台阶等高差处理的办法,丰富地形的变化。

起伏的微地形可以分为凸地形和凹地形。凸地形环境比周围高些,视线流畅且具有视觉延伸性[5]。其空间发散程度较高。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动态感与行进感,比较适合塑造在游览路线之中,而高度关系又使其本身具有支配性与焦点的特征,适合具有吸引力的标志性的景观设置于其上,凸显重要性。凹地形环境比周围地形低,视线较之封闭,空间集聚性较强。此类地形属于内向型,良好的视线汇聚力使其适合作为休息观赏点,其不受外界干扰的特性适合于私密空间[6]。

4居住区微地形的功能

4.1景观作用

在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微地形的景观作用有三点。一,微地形成为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景观背景的依托,软景和硬景更加突出,形成较好的观赏效果,成为一张构图协调的风景画;二,可以通过微地形设计,控制游人的视线。即可以引导视线,也可以控制视野。这个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如利用凸地形顶部的视线的开阔性与凹地形视线的向心性可以强调某一处景观。通过组织地形与景物的关系,引导游人的视线,并将视线控制在重点景物处,重点突出。三,营造意境。通过和微地形的变化与植物的高度、疏密,形成开敞、封闭、半开敞等空间变化,增加景观的趣味性[7]。

4.2生态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微地形设计,具有生态功能。首先微地形设计可以改善小气候。一定规模的地形可以改善日照、影响风向、隔音隔噪。在冬季,向阳的坡面接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以阻碍或减轻冬季寒冷的侵袭。在夏季,可以运用地形引导语汇集夏季风。改善通风状况,降低高温。如在当地夏季风的上风位置上建造水景或小型的湖泊水面,可以增加季风中的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微气候,在炎炎夏日可以带来舒适的感觉。[8]

其次,微地形可以增加种植面积,丰富种植品种和层次。如在高楼林立现代都市居住环境中,增加了绿地面积和绿化率。而且,在地库上面进行地形设计,提高了覆土厚度,土方量的增加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空间,为后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态居住环境。

5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设计案例分析

5.1项目概况

宗地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南端,外环南路和友谊南路的交口处,项目规划总面积为56.97万m2。紧邻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与梅江会展公园,与周边的现有的居住区已形成一个“大梅江居住区”。宗地东临友谊南路,南临外环南路,西临梅江西路,北临梅江风景区公园。在这个人文环境气氛中,景观设计力争传承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创新风格,不但要营造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生活小区,还要满足业主的归属感的彰显居住品质。

逸涛园为第一期开发工程。东侧为江湾路、南侧汇川路、西侧梅江风景区水面、北侧海波道。总占地面积7.34万m2,景观绿化面积为5.5万m2左右。

5.2项目规划布局分析

逸涛园的规划布局形式为轴线式布局。轴线布局是指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的常有线性的道路、水体、绿化带等构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聚集性,可构建出具有节奏性的空间序列。逸涛园的空间布局特征明显,属于具有明显可见性的空间轴线。两个入口之间作为竖向的主轴线,楼座之间块状的宅间绿地形成横向次轴线。

5.3排水设计

小区所属区域地势平坦,并无大的起伏。在小区出入口的标高设计中,依据东侧和南侧相邻城市道路的标高,平缓顺接,满足车辆进出小区的使用要求。小区内中间为地库和楼座,环路紧临小区围墙,即形成中间高环路低,高差约1.2m的竖向设计;在小区围墙北侧和西侧是属于二期未开发的地块,围墙与周边地形的标高设计综合考虑竖向设计(见图1)。

小区的排水的方式主要采用两种:一是地库上采用沥水层设计,雨水渗透到碎石层,由盲管汇集到地库边的收水井,再排到小区外的市政雨水井内。二是在环路上的收水井设计,每隔25-30m设计一个收水篦子,将地表的雨水汇集到环路上的雨水井。

图1地形分析示意图

5.4逸涛园的微地形设计

景观的微地形设计是在规划设计基础数据为前提的。为了在平坦的地形上,营造出起伏感比较明显的地形,特意把小区的微地形分成两大部分进行设计分析。第一部分是楼宇之间的微地形设计。虽然该地块呈狭长状,但是绿地空间比较宽阔。在主轴线和次轴线的微地形处理上,尤其是人流密集,也是客户敏感点的位置,多采用凹地形和凸地形结合的手法。凹地形收拢空间,集聚视线焦点;凸地形视野开阔,增加空间的延展性。两种手法适当结合,巧妙的增加地形的层次感和景观空间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环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基本采用的是凸地形设计。这种地形形式设置在环路两侧、步入宅前的台阶、坡道两侧,强调了地形的起伏感(见图2、3)。

图2环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图3宅间绿地微地形设计

5.5与微地形结合的种植设计

种植与微地形结合设计,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构筑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在改地块内全冠移植的成树约有2000余棵。均选自适合天津土壤环境的树种,如天津本地树种:千头椿、国槐、白蜡,姿态较好的五角枫、蒙古栎、合欢、法桐等;常绿树种:白皮松、雪松、油松、云杉等;大花灌木品种最为丰富,有八棱海棠、西府海棠、山杏、樱桃、山楂、石榴等;变色树种有金枝槐、紫叶李等。这些多样的树种,保证小区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在宅间,种植设计与微地形的标高设计结合,进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凹地形和凸地形设计,安排种植的高度、冠形、色彩搭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化种植。在本小区内一都采用五层种植效果,这种种植手法增加小区的绿量和生态效果(图4)。在环路两侧,结合凸地形采用高大的乔木,如白蜡、千头椿,法桐进行序列式种植,形成庄重的仪式感。

图4微地形与种植结合

5.6居住区微地形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逸涛园小区的微地形设计经验,有以下几点:首先,排水设计。全局考虑大区的排水竖向设计,还需要考虑细部排水,如楼宇周围与微地形的衔接处理,雨水应向楼宇四周排走;其次,管线的路由需要与地形结合,保证管线交叉处的覆土深度。最后,小区的无障碍设计,更加要体现对人性的关怀。生活区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充分到位,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如地面材质的防滑处理,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等都需要满足人出行的需要。

7结语

微地形设计不但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形成丰富的种植层次,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可以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营造业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北方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设计师把微地形设计――这一重要的景观设计要素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3]计成(明).陈植注释.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

第9篇:小型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CBD;北京;发展;设计

一、CBD简介

中央商务区(英语: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我国现有三种译法:中央商务区、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业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中央商务区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一般均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金融、文化、商贸、服务以及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环境。因此,CBD中汇集了众多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信息交换系统,以及大量的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设施。

二、国内外CBD的基本情况

CBD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四周为高端现字楼。区域突出特点是高楼林立,大面积的商业区设计感考究,人流交流密集。注入城市现代元素,城市中活跃区域,突显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包括中心事务区,中心商务区两大块。一般在整体区域中布置均等,穿插布局,具体城市规划不同。中心事务区,在大城市拥挤的大空间中是相对是一块静区、布置各类办公写字楼、管理部门、大中小型企业,主要承担办公职能。中心商务区,以提供中高级服务职能为主,人流稠密喧闹,各大型店集中并临街布置,主要承担商业服务职能。据以上所分析CBD对城市的重要性可想而之,2009年为止,北京、南京、唐山、秦皇岛、郑州、南宁、上海、重庆、深圳、广州、哈尔滨、青岛、沈阳等中心大城市都已明确提出了自己CBD的建设规划,并加快实施。

三、影响城市CBD形成区位的因素

CBD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型商业区一般商业区CBD。由最初的小型购物区发展成含有服务和办公的行业集聚,随着城市经济的提升,在这里最终形成CBD。1.交通便捷:城市中心内部是交通网集聚中心,提供了CBD快捷的传达通道;2.人口分布:市中心多为高收入者居住区,这为CBD中高级服务和销售行业的壮大提供了可能;3.土地价格:只有商品零售,服务,办公行业具有支付城市中心高费地租的能力,构成CBD该功能的积聚。

四、北京朝阳CBD的发展建设

北京朝阳CBD应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香港中环商务区一样,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CBD的明星。北京朝阳CBD硬件与软件建设,都要符合当今各国CBD的标准与未来趋势。 北京朝阳CBD不仅要扮演中国招商引资、金融投资、跨国公司运作、国际商展、国际会议与旅游等中心的角色,还应成为国际项目管理中心,从实施能力上提高国家创新素质,为中国入关后,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提供人才与资源的保障。现在朝阳区以作为新经济的运作中心。

五、北京朝阳CBD中心花园设计

北京(CBD)中心花园是我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实习时参与学习的一个项目。在此想作为我本次课后论文的调研案例。一调研地点:北京中央商务区(CBD)中心公园;二调研时间:2008年8月;三调研目的:体会中央商务区(CBD)发展文化与景观设计和细部设计;四调研项目:北京中央商务区景观规划;五调研对象:CBD中心公园。

中央商务区(CBD)景观设计:CBD公园邻近于北京东三环路和建国门外大街,分布在建外SOHO高级办公楼群中,由中心大花园和零散小花园组成,周边有很多北京CBD区标志性建筑,如:北部有国贸中心,建国饭店,贵友大厦,京伦饭店。在过东三环的第二条街边上有嘉里中心,汉威大厦。在光华路的南部有和乔大厦,中服大厦。在建国路的南部有招商局大厦,摩托罗拉大厦,惠普大厦。在CBD的最西端有华杉国际大厦。CBD中心花园强调生态观念,设计在通惠河沿岸,通惠河东三环节点是古运河与都市的交会点,位于北京CBD中央商务区南北轴线的最南端。

CBD中心花园的整体方案设计与施工是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下属的佰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整个方案设计在造型上多采用直线块面围合,突显出了商务办公区的简洁明朗。以弧线圆点破直线块生动活泼,在材料的运用上采用了木版,石板,金属网的结合,软硬穿插。木板更是给人以自然亲近之感,在广场上的块状绿地区种植了部分植物(如:狼尾草,红瑞木,醉鱼草等)供人观赏。构成了整个广场的风景主线,为紧张忙碌的中央商务区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笔直的观赏通道穿插连接着椭圆型的广场,造型奇特,赋有生动的创意感。四周高中间低,微成盆地状广场,给人以神秘安全感。椭圆型广场面积极小,旋转不规则排列,设计轻巧精致,笔直通道下面设有细丝金属网,拓宽通道面积,是安全设施的一种设计形式。保护了人通行时的安全。在花园的一侧设计了景观雕塑水景壁墙,用石板拼接而成,高低不平,凹凸不一,简洁大方,厚重结实,视觉冲击感极强。曲线地形,从高至低,走在上面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旋转地抬,空间进深感极强,趣味十足。

另一区域的CBD花园在初审的方案设计图稿中景观设计上,东三环与通惠河将被分割为四个部分,并分别赋予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包括主题广场区与休闲广场区两个部分。其中,丹凤朝阳主题广场中心设计了以朝阳区区徽为主要图案的花坛,背景墙运用了浮雕、石刻;休闲区则以弧形的挡墙、座椅及圆形的组合花坛形成充满趣味的空间。迎风主题广场中心为抽象的风帆雕塑,采用新型的轻制材料,体现CBD在通惠河沿岸开始逐步迎风破浪、奔向未来;休闲区内石柱、石球的随意布置丰富了流线型的阶梯座椅的景观效果。CBD主题广场以CBD的规划建设缩影为特色,借助地势的差异设计叠水池,CBD的规划模型就置于池中及广场上;休闲区的设计展现了坡地的自然景观效果。自然回归主题广场则以自然要素水、石、草、木为载体,表达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陈一新 著.《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张杰 著.《中央商务区(CBD)战略管理研究》.中国经济出

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