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选秀节目;经济效益;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58-02
全球娱乐选秀类节目源于《英国偶像》节目,它是由英国伦敦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制作的,2001年10月在英国ITV电视网首度面向公众播出后,相继捧红了一些英国乐坛新人。而2005年湖南卫视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揭开了中国平民选秀节目的序幕。
2005年《超级女声》节目各利益方直接总收益约合7.66亿元。按照上、下游产业链间倍乘的经济规律分析,“超女”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至少达几十亿元。2006电视选秀节目以井喷之势淹没了各级、各地电视台的屏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单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创智赢家》、《舞林大会》四档真人秀节目各环节的价值就超过38亿元,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达到76.89亿元。2007年电视选秀节目市场饱合,电视观众受同质化节目轰炸产生审美疲劳,再加上广电总局出台的一系列对电视选秀节目约束性政策文件,导致2007年电视选秀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大幅下挫。2009年,《超级女声》更名为《快乐女声》,让这场盛大的流行文化与商业文化交融的电视盛宴继续上演。2010年,东方卫视推出“舶来品”——《中国达人秀》,其节节攀升的高收视率让许多人重新审视选秀节目的生命力所在。2012年,源自荷兰的《The Voice》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突然来袭,重新掀起草根娱乐节目狂潮。首播即高达1.5,第二期更飙升至2.8,即使是重播的1.13,也超越今年所有音乐类节目的首播收视。20天里,《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飙升到每15秒36万。总之,选秀节目带来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取得巨大的市场成功。
一、选秀节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以2012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为例,据统计,这档节目在全国各地拥有约4亿观众,平均收视率达到12.7%,超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总决赛期间,平均收视率更是高达19.16%,这也为浙江卫视带来了巨额的广告收入,《中国好声音》从第一期至总决赛,广告费从每15秒15万元,涨到最低115万元,每期仅凭广告就能带来近2 000万元的收益;加多宝以6 000万的冠名费冠名《中国好声音》,在《中国好声音》中,主持人高频语速念叨的加多宝广告,屏幕下方不断闪烁的加多宝饮料瓶,让这家处于品牌权纷争的饮料品牌赚足了眼球。“中国好声音”节目及后续演唱会等相关节目,仅就广告、冠名、销售等方面实现的税收几千万元,以及对厂家销售的推动,对参赛歌手本人签约、广告造成的效益,这种文化现象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一种文化产业,而且此文化产业背后蕴藏着已经开发出的巨大经济效益,还有尚未被开发的巨大经济潜力。
选秀节目主要对五类经济主体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们分别是电视台、赞助商、参赛选手本人和政府。以下以《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这两个选秀节目中的杰出代表为例,分析选秀节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新兴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主办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第一,主办电视台的冠名权收入。2005年《超级女声》,湖南卫视对冠名权最终收入大约2 000万元。而2012年《中国好声音》,为购买“中国好声音” 节目冠名权,加多宝投入了6 0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加多宝整合了包括平面媒体、户外广告、广播以及网络在内的媒体资源,同时结合线下进行数万次路演宣传为《加多宝中国好声音》造势。冠名厂家并非慈善家和歌迷,为什么会投巨资在选秀节目的冠名权上呢?当然是取得冠名权后巨大的商业利益。冠名权为冠名厂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几千万的冠名费也为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可以说,这是一份成功的商业策划,它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一种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经济推动力,也使人更清晰地意识到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商业潜力。
第二,主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与近年来大多在偶像剧中多种饮料广告充斥整个画面相比,作为2012年度“中国好声音”赞助商——加多宝有限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从选手喝的、评委桌上放的,到处都是该公司的产品,就连在直播现场主持人也不忘代言,口中不时地蹦出三个字“加多宝”。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3小时的淘汰赛,每隔不到30分钟就会插播一段5~10分钟的广告。有时,主持人甚至会“善意”地提醒,“接下来送给大家一段很长的广告时间”。广告虽然令观众心烦,却给浙江卫视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广告收入。据悉,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的广告报价为9月13日,总决赛广告招标会,15秒广告,第一选择权,标底价45万元,111万中标;第二选择权,116万中标;第三选择权109万……12条15秒广告卖出约1 100万,刷新了卫视15秒广告的新纪录。此外,除了浙江卫视从此次“中国好声音”的比赛中获得巨大广告收益外,“中国好声音”比赛涉及的地方媒体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广告收益。
(二)冠名企业的经济效益
命名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销售。冠名权的取得和广告的宣传,极大地增加了销量,使赞助商成为选秀节目的第二收益者。
作为“超级女声”的冠名商,乳业集团宣传费用累计超过了1亿元,但由于“超级女声”的广告带动效应,2005年该企业的“酸酸乳”成为该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5亿元。毛利润至少为5.5亿元。
而“中国好声音”的冠名商,加多宝与浙江卫视有约在先,对于此次合作的具体数字不能公开。尽管如此,加多宝无疑对目前的收益非常满意。第三方的数据显示,更名后的加多宝凉茶同比增长已超过50%,在广东、浙江等凉茶重点销售区,同比增长甚至超过了70%,加多宝凉茶的销售创造了阶段性新高峰。加多宝凉茶在全国各地火热销售的同时,“怕上火喝加多宝”也已成为观众和网友们热捧的口头禅,喝着加多宝凉茶,品味着17年的专注滋味,欣赏着《加多宝中国好声音》,已经成了2012年夏天的潮流之一。
(三)参赛选手的相关收入
2005年,李宇春为某品牌产品做“广告代言人”的身价已达150万元。就广告代言业务,天娱公司将从中获益至少1 000万元。“超女”全国10场巡演,门票总收入就超过1.5亿元,天娱抽取10%左右的分成,从而获得约1 500万元的收入。唱片《超级女声终极PK》的首批发行量已经达60万张,总销量估计突破百万张,收入约250万元。
2012年“中国好声音”参赛选手仅国内收到邀约80场,趁热打铁的20场巡演计划10月底启动。16个学员出场费分为10万元和15万元两个价位。某商演公司负责人说:“现在好声音选手太牛了,16强选手报价都是10万以上,这还仅是劳务费。”暂时还没有论据证明这一数字,但尽管如此,像奥运冠军一样,知名歌手的签约和广告的收益是不容忽视的。
(四)电信运营商的收入
2005年“超级女声”上亿条短信流量,成为电信运营企业短信行业应用最成功的经典案例。短信总收入约为6 000万元,电信运营商则从“超级女声”中获利约为900万元。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从“超女”节目中获得的直接收益约为2 100万元。
二、选秀节目的经济学思考
选秀节目是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现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我们诠释了诸多经济学内容,留下了许多思考。
首先,选秀类节目的规模报酬呈递增趋势。一个网络一旦构建,其边际成本是很小的,几乎为零,但收益是递增的,甚至是无限的。如同一个电话网络,电话线路的初装费用(固定成本)是很高的,此时收益较低,而电话线路一旦构建完善,成本便会大大降低,而边际收益会大大提高。文化产业也是如此,以“中国好声音”为例,在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的当今社会,媒体的商业运作中,边际成本很低,而边际收益则会大大提高,从而为媒体和商家创造巨大的商业利润。
其次,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现实的制度需要变革,大到宪法,小到一般的法律法规,中国原本没有的制度逐渐完善,对现实节约了大量交易成本,有利于经济更快、更好发展。随着中国与西方文化艺术以及审美标准交流的扩大,大众逐渐接受了这种民主投票的选举方式和游戏规则,逐渐习惯了参与媒体的评论和运作,进而使类似“中国好声音”的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最后,从营销理论分析,在经济活动中,单一媒介所产生的影响效果称为平面效果,而多种媒介共同作用产生的影响效果称为立体效果。很显然,各种媒介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作用产生的立体效果要比单一媒介产生的平面效果大得多,因而人们习惯于依靠媒介互动影响原理来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在商业经济活动中很难看到企业只用一种媒介做广告来推销产品的缘故。选秀节目的成功,可以说是媒介互动影响的典范。以“超级女声”为例,“超级女声”活动的外力是蒙牛资本的助推,7 000个大型户外广告牌,2亿个蒙牛牛奶包装盒,把超女和产品捆在一起,使得“超级女声”活动走进千家万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了数以亿万计人的眼球。各种媒体的共同作用,使得无数的“粉丝们”听到了立体声的超级女声,各种媒介共同传播的立体效果产生了,大大提高了组织者实现经济预期的可能性,特别是新媒体网络的运用,使人们看到了网络经济的巨大魅力之所在。比赛最后李宇春获得352万、周笔畅获得327万、张靓颖获得135万个短信的支持,至8月下旬,Google中超女搜索记录刷新至165万条,证明不以单渠道营销的立体营销或整合营销模式在以选秀节目为代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阳翼,李伟伟.电视选秀节目受众参与动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黄冬,薛雯.平凡人的“秀”——《中国达人秀》的“议程设置”解读[J].文艺争鸣,2011,(6).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3-02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1.
[2] 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12,(7):14-17.
[3] 袁灵,王朝阳.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7-228.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gineering economics course, combine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with the project,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target implied in project tasks, and use the method of project driven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方法;教学评价
Key words: engineering economics;project driven method;teaching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79-02
0 引言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课程中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从事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经济学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进行专业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根据课程章节的内容在整个教学系统中贯穿若干个由几个子项目组成的典型实践项目,将专业知识与项目任务紧密融合,以项目任务为主线逐步开展专业教学,这样既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1 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的专业课程教学来看,一方面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陈旧;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学手段落后,不注重能力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刻板的应试教育教学中迷失专业方向并且失去学习动力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且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程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从教学角度来看,工程经济学课堂教学仅仅是按照理论教学方式宣讲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案例只是要求运用某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计算,知识结构无法形成系统。
第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从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块来看,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院校都缺少实践教学经验,这方面的教学都有不少瑕疵,比如无法为学生接触实践项目创设条件,许多学生学了三四年的专业知识却依然没能力进行上岗操作,甚至无法运用所学专业顺利就业。
第三,课程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工程经济学中包涵一部分经济学的知识,但是从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所欠缺的恰好是经济学的知识,而高校的教学进度不允许安排足够的课时去系统地讲解,直接导致这部分学生“半路出家”,听课听得一知半解,并且普遍觉得课程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第四,相关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大多数院校工程经济学仍沿用以考试和分数为主的考评手段,所采用的教学评价指标、评价方式都相对单一,甚至未能形成一套完成的体系,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得不到充分发挥。
2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实施为目的的“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项目,以项目为出发点,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最后再以一个具体的项目运用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加强学习的效果。建立《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根据《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结合项目驱动法原理,从学生必须学习的重点知识,参加的实践环节,进行项目实践模拟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建立《工程经济学》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是根据项目任务引发而来,再由点到面地演练整个项目的评价过程,通过项目活动来培养学生掌握工程项目评价方法知识的运用,实现整个《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建构。传统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水平的能力,即学生在课程中所需要掌握理论知识的具体要求。而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下,结合工程经济学课程内容特点,提出在下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教学方法,进而保证在各教学环节上实现各实践能力目标的培养。
第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课堂项目驱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事先设计好一些有代表性项目,再将该项目以提问题的方式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并以此为切人点,引出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章节或知识点,从而将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使项目的分解子任务与大纲知识点一一对应(见表1)。
2.2 实验项目驱动
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结合课程进度和教学要求科学地设计项目的难度和内容,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充分融合,防止理论与实际脱节。由学生自由建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围绕任务进行自主学习,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并就一些问题进行切磋交流,以达成阶段性成果,直至顺利完成整个项目。各小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从旁指导,只需在必要时刻针对小组成员集中反应的某一问题进行具体降解,引导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合作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大有裨益。各组在完成项目任务后,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将学习成果以电子文稿的形式反馈给教师,电子文稿应该包括项目的实施计划、实施流程以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教师批阅指导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体同学,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和改进建议。
项目成果展示后,教师还需要通过问卷或口头调研的方式就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展开调研,针对该教学方式的问题和优缺点总结反馈的信息。通过事先制订的一套教学考核指标来对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第三,考核方式的完善。教学考核是课程教学效果的验收环节,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一般侧重概念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测试,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基于结果和过程并重的原则,将课堂提问、课后各个阶段的相关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考核方式的补充。
3 结论
项目驱动法应用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教师的单纯的讲授、灌输知识点的授课模式转变成教师讲授、学生实践、教师点评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再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完成成果,学生也通过这一过程总结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状况,补充遗漏的知识、加强薄弱知识点的再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比较扎实。但是在项目驱动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项目,设置项目任务时要充分契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调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积极性,做好点评和总结工作。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项目驱动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提早接触到项目,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周楠,闫淑荣.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3(5):87-91.
[3]唐艳娟.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工程经济学》课程应用探析[J].专业教学研究,2013(9):107-108.
关键词:公路基建项目;造价控制;经济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公路基建项目具有施工周期较长、施工规模较大的特点,这就使得依照传统造价控制模式,则难以克服其中所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反映在项目制本身,在公路基建项目的发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分包商可能因利益诉求而隐藏自己的私人信息,从而达到追加施工预算的目的。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项目总造价的控制力度,且往往也会满足分包商追加预算的要求。信息不充分问题主要针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遭遇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就直接影响到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最终,可能因项目施工周期的延长,而导致造价控制力度下降。众所周知,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都属于经济学范畴下的重要概念,进而引入经济学方法来弥补传统造价控制的短板则值得尝试。
一、经济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经济学的应用价值:
(一)弥补财务内控的短板
目前在公路基建项目造价控制中,一般采取造价预算、造价过程控制,以及项目竣工结算等三段式来展开。尽管从机制设计上,上述流程能蚝盖事前、事中、事后的造价控制,但却因会计成本控制的事后性特征,而导致传统造价控制往往处于被动之中。如,在过程控制中的中途结算控制,但这并不能改变资金使用已经超标的结果。因此,经济学方法的前瞻性,便能弥补财务内控的短板。
(二)赋予制度激励的启示
在传统造价控制模式中,往往只见物不见人。需要指出的是,造价控制仍属于管理的内容之一,而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传统公路基建项目造价控制上,因过于突出造价管控技术的优化与实施,而直接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造价控制意愿的激励。事实上,造价控制所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便在于各项目施工中“三超”现象的累积因果所致。为此,经济学方法为造价控制赋予了制度激励的启示。
(三)增强造价控制的弹性
在经济学视角下,公路基建项目造价控制应追求“产出/投入”的满意目标,而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在整体成本最优的原则下来开展造价控制。可见,经济学方法的上述理念,便能增强造价控制的弹性。
二、破解造价控制问题的经济学方法应用思考
在本文开篇之处提到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充分所带来的造价控制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思考:
(一)理解信息问题存在的实在性
在梳理现阶段的相关文献中促使笔者感知到,不少作者都试图将造价控制中的水分全部去除。对此,本人是不赞同的。正如经济学在建立自己的基本假设时所提出的充分信息,这是在模仿无摩擦的物力学环境而得出的。而且,步入近代经济学在假设条件的设置上,也不在追求市场充分信息的严格性。为此,在造价管理时应能承认个体的认知困境,从而应追求造价控制的满意结果。
(二)尝试将造价控制红利内部化
“外部性”构成了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即在个体无法获得因努力而形成的全部收益时,将降低自己的效能。那么为了提高个体的效能,便需要将因外部性而耗散的那部分收益内部化,是该收益也能被个体所获取。因此,从经济学方法出发来将造价控制红利内部化,将显著提升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进而也就破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在干预机制下强化路径依赖
市场信息不充分这是符合实际的结论,从而这就要求政府能对此实施干预。在公路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都将制约项目施工进度,甚至会改变原有的公路施工方案,那么就需要在经济学方法中寻找到恰当的干预机制,并最终强化项目施工的路径依赖。
三、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路径
根据以上所述,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岗位培训提升造价控制人员的经济学意识
事实上,负责公路造价控制的相关人员都学习过经济学知识,但在专业能力构建中,经济学思维能力似乎并未被重视。因此,若要使经济学方法能恰当的应用于造价控制之中,首先就需要提升造价控制人员的经济学意识。本人建议,在企业员工岗位培训中,可以聘请高校经济学教师来为造价控制人员开设讲座,并通过联系造价控制中的诸多难题来进行研讨。
(二)在项目施工中引入市场原则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为了防止在造价控制中出现系统性问题,则需要在班组作业层面增强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正如上文所述,这就要求能使具有外部性特质的红利给予内部化。具体的做法为,项目班组与公路基建承包商签订合约,在合约中明确班组的施工要求,并规定:施工经费在留有结余的情形下,可作为班组成员绩效奖金来发放。这样,在严格执行合同管理的情况下,就能增强班组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三)多部门联动干预人为因素同时引入滚动计划法
在公路基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阻碍正常施工的现象。为此,这就需要利用经济学方法中的干预机制,即应在多部门联动的机制下对风险实施干预,只有在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的情形下,才能提升造价控制的力度。滚动计划法的引入是针对非人为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即近期计划给予精细的资金预算与造价控制,远景计划给予粗略化的原则性管理。
四、结语
本文认为,在公路基建造价控制中需要发挥经济学方法的内在优势。具体的方法实施路径可围绕着:增强岗位培训提升造价控制人员的经济学意识;在项目施工中引入市场原则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多部门联动干预人为因素同时引入滚动计划法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王维平.浅谈公路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2).
[2]盛超.招投标控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城市建筑,2013(24).
【关键词】 神经病学;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24-01
随着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神经科学近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仍高居不下,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急需高素质的神经科医生进行应对。为此,在提高现有神经科医生队伍医疗素质的基础上,还应从源头上抓紧全日制医学教育,培养与现代疾病谱相适应的神经病学人才。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对神经病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学习效果偏差,制约了神经病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在积极呼吁重视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意义,同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1 神经病学教学存在的现状
1.1 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本门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学生对神经解剖、或神经病学相关联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记忆不深;加之神经病学设置的学时少,内容多,甚至将其列为考察科目,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重视不够,知识储备欠缺,兴趣不高,进而感到这一课程内容深奥,无法深入,学习效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1.2 教学方法守旧,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神经病学教学现多数学校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面对神经病学的浩瀚知识,课堂讲解,如杯水车薪。大部分授课教师仅能“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不利于高素质神经病学人才的培养。
1.3 课堂讲解欠生动,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课堂教学多采用PPT,间有部分视频,但由于课时和教学内容相比缺口太大,多为照本宣科,没有纵向、横向的把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讲解内容抽象、空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主动学习的意愿。
1.4 学生学习态度欠端正 学生课堂上与授课教师的互动少,只听,不愿意思考,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寄希望于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进行临床实践前将书本上知识几乎全部遗忘,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见习及实习效果差,临床技能欠缺。
1.5 课程整体安排欠合理 目前的医学教学多先学习理论,理论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见习及实习,加之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多以笔试考核理论为主,使学生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感性及系统的认识,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只见病不见人,过于重视理论,忽视了生物医学的伦理、社会价值,缺乏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不过关,不能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分析及治疗,难以适应临床学习,制约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神经病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2.1 训练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 神经病学的“难”主要难在复杂抽象的神经解剖和逻辑性极强的“定位定性”临床诊断思维方式[1]。因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系统,从中枢神经到周围神经,从神经-肌肉接头到肌肉,各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的外观,其功能和结构也相去甚远,相同的症状,可由多个解剖部位单独或同时受累引起,因而就要求神经科医师全面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特点,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否则将会出现定位混乱,延误患者的病情。另一方面,定位时也同时确立了疾病的性质,因为不同的疾病所累及的部位不尽相同,准确的定位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治疗方案。定位和定性诊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这在其他的内科疾病中都是没有的。
基于该特点,神经病学的教学任务应着重于训练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理论及临床知识。前者主要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神经传导的解剖通路、大脑的解剖结构、不同区域的功能,以及损伤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后者则着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基本功,使学生能够具备针对性病史询问、熟练神经专科查体的能力,前者可以进行初步的定位、定性,后者则可以为准确的定位、定性提供依据,另外前者还可以补充查体的内容。
2.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学生实习期的安排通常为1年,而在这期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内外科中度过的,在神经内科的轮转时间少之又少,加之神经系统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差,实习完毕后对于神经内科普通疾病处理依旧一头雾水。例如:缺血性脑卒中这一疾病,可以累及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血管系统、不同血管节段受累,造成的梗死灶的大小及部位不尽相同,致使临床出现多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既使受累血管相同,由于血管狭窄形成的速度不同,也会因侧枝循环不同,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因此,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必须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通过辩证思维,抓住患者最具临床意义的症状、体征,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和疾病类型。因此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足够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必须教会学生复合临床实际、实用性强的临床思考和分析能力、较熟练的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科研方法[2]。
3 结 语
在神经病学知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不断进步的今天,需要一批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临床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现有教育手段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只有认真的分析目前的教育形式,认清神经病学的教学现状,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最大化的发挥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兴趣,从根本上解决神经病学目前教育上存在的不足,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赛宇,赵士福.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36-1037.
(一)理论性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如国际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这些课程多数都是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或者方法等,对产品和要素的利益分配及交易进行研究。也正是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点,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性教学,进而忽视了对实务课程的讲授。但在具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交易中,仍有很多经济理论等是无法进行诠释的,需要在加强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讨论。
(二)实践性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本身就属于实践操作课程,像国际结算、报关与商检、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都是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真正的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对其进行明确的掌握;第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实践性问题。像外企员工的培训、国际结算工具的选择等等,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有深刻体会与了解的。
(三)国际性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国际性的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针对国际进出口贸易问题而设定的专业,因此不论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到国际市场。为更好的适应其国际性的特点,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可以无障碍的与国外业务员进行交流,从而完成贸易交易。不仅如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还要熟知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交易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通过对交易国家的了解,更加高效的完成进出口贸易的交易。
二、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少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的进出口贸易也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很多的政策方针都进行了调整,并且情况仍在不断的进行变化。但学校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内容仍停留在某一个时期,甚至出现一些内容与现实不相符的现象。例如,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地位,也逐渐被凸显出来,而且由于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摩擦也在不断增多,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材对这些内容都缺少体现。
(二)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
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主要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的实务情况关注较少。由于课堂与实践无法有效结合,也由于是很多教师个人教学方法等原因,导致很多教师在讲课时,只注重理论课程的讲解,对实务课程讲解的非常少,甚至一些教师都不会涉及实务课程的讲解,致使教师讲授的知识与真实国际贸易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例如,教师在讲解国际付款的支付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将信用证作为讲课的主体,对其他的支付方式都是简单盖过。但在现实中,信用证结算的方式早已不再是主体,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缺乏实际性的。
三、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措施
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某个教学项目,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发现如果要想将项目式教学法有效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把握:
(一)聘请优秀的实务教师
将项目式教学应用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实务教师。但如果想聘请到优秀的实务教师是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因为外贸公司的竞争普遍都非常激烈,很多企业和员工往往都会花很多精力投入其中,所以很难再有精力去学校上课。而且,由于上课过程中可能会透露一些商业机密,所以企业为自身利益着想也不愿意冒风险。为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转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确保学校实务教师资源的充足,进而为实施项目式教学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二)加强教师的协调组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项目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可以用简洁、浅显的语言将实务内容讲解出来,让学生快速、轻松理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协调组织能力要强。在进行实务教学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一些企业单位以及外聘的教师等,实务教师要能够很好的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并且能够顾及到学生。在实务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企业、学生、教师的有机统一,因此需要教师要求极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配合情况
在进行实务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进出口业务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与相关的企业、领导进行交流沟通,找到做事、做人的方法,而不是活在这些名人的光环之下。促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其自身知识的积累,提高其自身的实际能力。
四、总结
(一)以“必须”为原则构建课程模块,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
课程体系的构建理念应强调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为训练职业能力做准备,明确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实践进行课程和组织实施的思路.
(二)以服务为宗旨精选专业案例
一是精选内容.按形成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求,经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加以确定.二是有机整合.把数学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强调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保持经典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直观性,注重可读性.
(三)以应用为导向加强数学软件的实用操作
在课堂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以计算软件带动数学计算,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利用预测性的经济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课程建设
(一)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选取和配置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教学;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重新编写适合高职特色的专业教材.教学内容要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适当加强几何的内容,加强在经济管理学科中更有用的多元函数微积分的内容,加强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课程;适当更新教学内容,在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现有的基本框架下,结合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微分方程的解的稳定性、不动点理论、优化及随机优化等现代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适当引入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并高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一是推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教学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二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云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拓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信息交流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学习社会化的形成.总之,经济数学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诊断、甄别、选拔和发展的功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最终要通过评价来保障.从学生的综合能力出发,制定适应于职业教育的“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制度,建立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发展要求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确立评价指标,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定期测评学生实际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从而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
三、结语
1.听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播完第一段后说话:还记得这首歌吗?是什么歌?让我们一起唱一唱。
2.回忆小时候,导入孝敬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唱了《我的好妈妈》。唱着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妈妈为了这个家而忙碌的身影,想起了小时候为妈妈端茶递水,为妈妈捶背……这些都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做的,这也就是孝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二、回忆经典孝敬故事
1.我国古代人孝敬父母是怎样理解的?师引读生接:父母呼——,父母命——。
2.我国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出示黄香温席、涌泉跃鲤、卖身葬父等简单的故事内容,让学生浏览)
过渡:这些孝敬故事感人至深、永久流传,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传统美德的典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孝敬故事《喻安性孝母立德》,来认识了解孝敬母亲的喻安性。
三、学习故事品评人物
1.学习1、2段,简介喻安性(出示简介内容)。
2.喻安性为什么有这样的胆识气魄?说说母亲对他的影响。
3.学习3——6段,喻安性做了哪几件好事?用~~~线画出。
在这两件事中,他是如何孝敬母亲的?
读通句子。
想象一下母亲与喻安性为处理事情的对话。(出示填空练习)
4.说一说:你觉得喻安性是怎样一个人?对母亲的叮嘱百依百顺,可见他是一个孝顺的人。
5.想象:每当喻安性按照母亲的叮嘱做好一件事,喻老夫人心里会感受到什么?会说什么?(出示填空练习)
四、联系生活,引导实践
1.孝敬父母并不是要奉上锦衣玉食,只要听从父母的话,为父母做一些真正的事就可以。说说你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读《孝敬作业本》中每周为长辈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2.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孝心之花盛开。学生写一写“我的打算”。
板书:
廿五间头不准逼债
关键词:田径跳跃;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33-01
田径跳跃项目包括跳远、三级跳远、跳高和撑竿跳高。在田径跳跃项目中,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田径跳跃技术的外在表现,是指在时间、空间的完成情况,在空间上表现为动作方向、角度和幅度等,在时间上表现为动作的顺序、速度、节奏等。田径跳跃技术是运动员整运动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田径跳跃运动技术还应包括运动员身体速度、力量、柔韧、协调等要求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精神的高度集中,良好心理定势的心理素质等。技术结构特征连接的有效性是判定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教学中应把握的重点。使各结构形成一个统一的、相互关联的运动系统。
一、田径跳跃项目的总体特点分析
田径跳跃运动技术是在长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相关科学的渗透,田径跳跃运动技术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特别是力学的介入,使人们对田径跳跃技术分析和理解更清晰化。田径中跳跃项目按其动作结构,属于非周期运动,结构特征有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组成。按其用力特点,分为快速力量类练习。跳跃成绩表现在运动员在腾空中所克服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上,这决定了条约项目的特点:运动员在快速助跑起跳后,身体有一个明显的腾空阶段。腾空中身体中心的移动轨迹呈抛物线,抛物线的高度和远度是决定跳跃成绩的基础。
二、助跑中固定动作节奏
由于跳跃项目受起跳点的限制,在一定的助跑距离内要求达到最大的速度,又要为起跳做准备。在助跑时只有固定的节奏,才能准确的踏上起跳点。所以要求助跑具有很强的节奏,所谓的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练习的各部分所表现的用力强弱、用力时间长短与间隔及动作幅度大小等方面的关系。助跑节奏也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具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特点。其技术主要是在时间方面的动作先后顺序,即动作的过程;在空间方面的动作幅度变化;在力量方面主要表现在肌肉用力的大小与强弱及其动作的紧张与放松的关系。在教学中控制好运动员的步幅步频,作到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呈逐渐加速。世界优秀的跳跃运动员的助跑都呈逐渐加速的状态,刘易斯在跳远助跑时,在最后20米又有一次加速,最后5米竟达到全程最高速度的98.76%。
三、注重踏跳时协动动作
由于田径跳跃项目技术相对固定,势必形成人体的某一部分负担着技术动作的“主角”起主动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虽然也参与了动作的活动,但仅仅起到“协动”的功能作用。在跳跃项目的技术中,主要是通过起跳腿与地面的接触,产生一系列的打击力、对地面的压力、制动力和蹬伸力来改变人体重心运动的轨迹。而摆动腿和手臂的动作只是协助起跳腿更好的完成起跳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把田径跳跃的技术看成两部分,起主导作用的主动部分和起协助作用的协动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于主动部分,对于协动部分只是泛泛而过。这种认识的偏差无疑增加了学习技术的难度。在踏跳的技术中,协动动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对主动部分起加压的作用,通过起跳腿对地面施加压力,地面给人体一个反作用力,使人体腾离地面完成起跳;第二,引导动作方向的导向作用,踏跳的目的是改变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以最经济的达到理想的高度和远度。第三,维持平衡的作用,完成任何动作都必须维持好平衡,起跳也一样,只有身体平衡,才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好的发挥,实现技术的实效性。
四、控制空中身体的补偿与转动
在田径跳跃项目的运动中,起跳后身体在空中的任何动作都不能再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只能合理的使用即定轨迹的高度与远度,使身体越过更高的横竿或越过更大的水平距离。当身体在腾空时,身体的某一部分下降,必然引起另一部分的升高,身体的这一运动叫做补偿运动。高度运动员利用补偿运动将已过的身体部分下降,使即将过的身体部分上升,达到经济过杆的目的。远度项目的运动员,在即将落地时,用力向下、向后摆动上臂,使下肢延长下落的时间,从而推迟了足跟和沙面的接触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身体的转动可分为直接转动和间接转动,当身体和地面接触时发生的转动为直接转动;在腾空开始后,发生的转动为间接转动。直接转动会影响起跳的用力效果,降低身体腾空的高度和远度。
五、落地注意缓冲
田径跳跃项目的落地技术比较简单,教学中主要以安全落地为主,防止运动员的损伤,减少运动员的心理顾虑。田径跳跃的高度项目在落地时两腿要分开,做适当的屈膝、屈髋进行缓冲,避免两腿冲击脸部;远度项目,在足跟着地后要及时的屈膝缓冲,髋部迅速向前移动,双臂快速前摆,使臀部快速移过落地点。
六、理训练,有效促进技术掌握
注意培养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运动员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首先要求运动员远大目标坚定信念。第二,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如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训练;第三,培养韧劲,如在训练结束时,要求运动员丝毫不放松,一丝不苟地完成;第四,培养自控能力,提高动作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