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

第1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

一、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定义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优势,首先必须了解“情景问题”教学的定义。“情景问题”的定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景,二是问题。情景是指一种课堂中的气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需要的不再是老师之于学生的传统化的传道授业,而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和谐的课堂气氛优

化这一种沟通交流的需要;问题是指在创造一定的课堂气氛之下,老师通过设计一定的情景,提出一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由此达到更加人性化的教学过程。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高中数学的“情景问题”教学方法加入现实的背景,提供现实背景下相关的资源和材料,来丰富整个教学过程。

二、高中学生“情景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存在难点,主要原因是高中数学的学习更加的抽象化和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于思维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思维的培训尚未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这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引进“情景问题”教学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更加的生动化、活跃化,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引进概念、定义,进而通过一些例题来进一步解析。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进一步把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同时也从理论和实际的进一步结合来强化教学本身。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需要引入实际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

能够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以一种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来参与数学学习。

三、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优势

高中数学引用“情景问题”的教学方法有着现实的意义,结合“情景问题”教学的定义和理论依据,其教学优势主要包括这样

几点:

其一,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更加灵活化和新颖化,改变传统板书和例题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这一种新形式下的“情景问题”教学更好地让我们看到老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发挥了老师的创

新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学生作为参与其中的主体,也更能够接受,不仅仅更加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也能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以更加具有主动性的方式参与进来,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相比较传统高中数学单纯以考试为目的,“情景问题”教学更实用化。高中数学的学习本身就应该更多地发挥自我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知识,而“情景问题”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教学。其三,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培养相互感情。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姿态,被动的接受知识会使学生存在一种抵触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接受,而“情景问题”教学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学习,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姿态来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让学生以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学习更能让学生愿

意学习,学会学习,同时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相互的感情。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高中数学“情景问题”教学的优势,我们看到这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方式有着现实的意义,如何把握优势,结合新时代的需要来进一步优化,或许是我们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课堂 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笔者这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

一、加强学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可否认,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年级,哪个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但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在于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有着一个质的提升与提高。鉴于此,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我们都要通过学科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要。首先是读的能力。它既包括对于具体题目的阅读理解,为顺利、正确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其次是思考的能力。我们一要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属于我们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能太难,那样的思考只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除此外毫无任何益处。二要通过层层问题的不断追问来提升思考的深度,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综合能力。三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的思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让学生明白自己思考问题价值之所在。最后是写的能力。一是要注意记笔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注重清晰自己的思路,明晰具体的知识内容,二是要注意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养成严谨、准确、细腻的书写习惯与学习特点。三是要强化信息技术符号与文字意思之间的快速转化,以整体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好一门课程非常重要,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多年以来应试教育制度与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这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性,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譬如在讲授《Word文档处理》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在本章节的知识学习中,我们应当掌握哪些知识?有这么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学生自然在课堂中积极阅读,小声讨论,在确定自己应该掌握什么内容的同时,也就对于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宏观层面上的整体把握。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主张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从学生主体出发,本无可厚非,但要整体提升学生素养,就需要有效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不但有利于学生在互帮互助之间教学相长,教师穿梭其间的指导性也更加有着针对性,课堂效率也就自然提升。对于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好处。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注重学生试卷分数的博取,所以我们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方面要下大力气,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三、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家乡的风景”是一节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实验课。通过这一节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网络信息收集与整理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信息技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创精神。在上本节课之前,首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初步知识——查找,下载。本节课的重点并非简单地制作有关家乡风景图片的PPT,而是让学生从制作该作品中掌握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利用,从而利用PPT进行设计与欣赏,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好动、好强、好奇中学生对网络操作实验产生浓厚兴趣,为下个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四、精讲多练,演示实践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结合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做同步演示,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力求讲话幽默风趣,有感染力。有时还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上机实践,等学生掌握后再教授下一个知识点,做到尽量精讲、少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上机实践。

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保证学生能学、能练、能巩固,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为了达到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教育目的,我们就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关注具体“学情”,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结合其它学科教师的信息反馈,还有当前时代的教改理念与理论,为科学采取有效措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3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26-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加快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2年开始组织本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本文将结合本校实际以及笔者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在化学课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信息技术赋予了传统教育新的内涵,特别是在广西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后,它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1.创设兴趣盎然的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相对形象的资料,创设兴趣盎然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学习和探究。

信息技术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信息,并建立起新的逻辑关系,从而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容。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受。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教学素材,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渗透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抓住学生喜欢关注的社会热点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为导入点,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可使微观变宏观,使抽象变具体

化学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微观问题及相当抽象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手段存在表达不清,难于在课堂中具体体现的缺点,借助于信息技术就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微观现象放大处理,也可以进行动态演示,使抽象的概念更具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

比如物质结构中的晶胞结构特别是各种堆积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我们借助于模型可以降低讲解难度,但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限制,而利用三维动画则可轻易解决模型问题。例如利用模型软件制作各种晶胞结构、立方堆积课件,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角度展示晶胞结构,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关系,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强化教学效果。

3.有利于增强演示效果,优化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对比了一位教师在两个同层次班级20分钟理论讲述和5分钟实验展示的教学效果,发现后者效果更佳。传统课堂的演示实验教学有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有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还有一些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利用课件、实验动画或视频演示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煤的干馏,石油的裂解等,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模拟,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化学反应的细微变化过程,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结合,既生动有趣又不受时间限制,减少实验消耗且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从而取得常规教学难以取得的效果。

4.有利于增加信息量,优化教学效果

当代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来源多,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不再仅仅是课本知识,而应该结合教材拓展学生视野。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多媒体技术的协助下增大课堂容量就成为可能。

而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中,节奏慢,课堂容量小,教学方式相对单调。利用信息技术后,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信息量加大,教学节奏变快,使学生能更快、更多地接受知识。

(二)在化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误区

近年来,老师们慢慢摸索出许多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调查情况来看,现状与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依然有不少教师对融合的理解存在误区。现阶段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忽视传统媒体

学校于2012年在教室里安装了希沃交互智能平板,在此系统内,教学软件和交互智能平板可相互兼容,为了配合教学,学校在平板外部安装有4块传统黑板,同时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此平板。

但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后,校内课堂教学出现了两个极端。有些老师对智能平板的使用仅限于将它当做电子黑板,好处就是终于不再满身粉笔灰;而许多教师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由于演示实验需要教师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比较麻烦,还存在不成功的可能,因此有些老师就全部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教师演示实验,即使是焰色反应、喷泉实验、铝热反应等实验,也通过直接播放视频或通过动画演示完成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课堂演示实验,实验现象是清楚明了了,教师轻松了,可学生却失去了现场感和感官冲击的机会,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运用感官去观察和感知,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这些都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所不能企及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开展实验,直观地感受实验,这对知识网络的建构非常重要。

2.过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形式,忽视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笔者曾观摩过这样一节课,在《几种常见的金属》的教学中,上课地点在网络教室,每个同学一台电脑。教学过程如下:(1)播放视频《金属元素简介》;(2)幻灯片呈现本节课教学内容,几乎就是将课本内容照搬;(3)学生分组讨论常见金属的性质;(4)学生在班级Q群里发表讨论结果。这节课看上去很热闹,使用了许多信息技术形式,还采用了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如传统课堂。实际上该节课只是将书本内容原样搬上了PPT,整个课堂都在播放幻灯片,没有板书,没有恰当的讲解,最后学生讨论的结果也是照搬课本,并未形成知识系统和网络,只是将板书变成幻灯片,将学生作业从作业本搬到了Q群,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和长处,没有推陈出新的有效手段。这节课的问题就出在生搬硬套,没有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3.太过重视准备教学资源,忽视学情分析

新课标改革提倡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教师过于重视教学设计、课件等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学生探究学习必需的其他资源。

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融合的理念是“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工具”。也就是说,根据新课改要求,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进行全面具体的学情分析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搜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从而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二、方法与对策

从上述分析来看,信息技术虽有其独特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无法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它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教育部所提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教学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项工作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学校硬件、软件条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架构等,所以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系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效融合要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当代教师应对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理论等有一个基本了解,以理论为指导,建构学习内容,组织高效实用的素材。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深刻了解教学目的,了解重难点,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便利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要求教师能制作课件,能处理简单的突发事件。

笔者曾上过一节《氯气》的公开课,笔者自己模仿新闻主播,录制了一段高速路上大卡车侧翻致氯气泄漏的新闻语音,同时辅以新闻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整堂课有关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围绕这则新闻展开。重难点突破形式新颖,环环相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研组评课时的总结指出本堂课最大的亮点与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并使之贯穿始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西高中阶段使用的人教版选修教材1《化学与生活》中,许多章节的内容、习题、实践活动中也增加了许多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开放式任务,尝试性地引导师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开发知识的新路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编者提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与学的意图。如果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都能按照教材引导的方向贯彻实施,那么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再是通过被动接受结论的方法来获取,从而更容易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学科思维特点

化学学科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并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运用不同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一味追求课件的华美,忽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现行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但由于学校班级人数多,演示实验时不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所演示的现象,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将所演示的实验进行投影。比如按常规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后排学生一般只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将其放在实物投影仪下,能让所有学生清楚地看到反应的全部现象,更好地掌握反应原理。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注重实用,追求本真” 规划数字化校园

随着海淀区教育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区域均衡发展的逐步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受重视,硬件软件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增加。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逐步落实。

学校已完成了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所用业务,统一规划,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数据管理,统一应用平台,规范业务流程,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资源的共享,保证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学校建设了单片机教室、机器人教室等一批高科技数字化教室;分校、本校LED大屏实现互联,为体育教学、户外综合活动课的教学提供信息化环境。在海淀区信息中心的支持下开发了学校电子书包,建成新的课堂互动教室,初步实现了学校、家庭数字化学习。

“关注学习,丰富资源”营造校本课程文化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时间整合、内容整合、学科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多项变革,形成了适合学校学生的“多彩课程架构图”。“多彩课程架构”包含三个课程类别,一是国家课程,内容有品德、科学、外语、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等;二是地方课程,内容有写字、健康、安全与人民防空教育、预防等;三是校本必修课,内容有国学、软笔书法、机器人、单片机等。

学校校本必修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实现国家课程优质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多元化、多彩课程数字化。

“关注学生,唤醒课堂”让孩子享受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轻松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分析,设定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在四年级英语阅读课《help SOS help》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创设情境、播放视频,让学生自主、有选择地跟读录音,运用平板电脑人机交互的功能,进行阅读效果的测评。

2.鼓励学生提问,分享合作学习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三年级《海底世界》一课,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本课的关键问题“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体现在课文哪些方面?”最后,教师利用图片、音像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多彩。

3.自主评价,让学生快乐主动学习

我们利用数字化这一交互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评价自己,客观地评价同伴;利用班级博客、电子邮件、飞信群、QQ群实现家校联系,让家长参与评价全过程,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性评价。

“激励教师,多彩着色”培养专业教师团队

学校数字化研修平台、网络研讨、空中教研、网上论坛等形式,致力于鼓励教师以问题为载体,以需求为主线,激发研究意识;致力于促进教师团队对“教与学”的深度思考;致力于开辟“定向培养、外延联动”的多元成长途径;同时,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与使用手册》,设置培训课程,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中获益。

第5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词汇教学;活动实践;主动性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教育部确定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主体”型的教学模式,并运用此种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整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效整合,要紧紧围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结构”的构建进行有效的整合,它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导学案备写和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把我们经常强调的教学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教学多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要密切关注。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效整合时,英语教师要反思:二者的整合将与传统的教学有怎样的改进,哪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改进的程度又是怎样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没有改进的原因有哪些……英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列举的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作出有效的调整,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高效整合,使新型的课堂高效模式得以构建。反之,一节课堂教学中,不一定你的课件制作有多精美,就是一堂高效的整合课堂,关键在于你的这堂整合课提高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多少良好的习惯。

二、重视词汇的教学

大多数农村的英语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并且不注重词汇教学。在学单词时往往是教师领读几遍,然后由好学生示范读几遍就草草了之的结束了词汇教学。当然,一部分有考试经验的教师能列举本课的重点词汇有哪些,但只不过是要求学生抄写其例词例句,以应付考试需要。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生活联系,使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快乐,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也对英语这门课程失去了信心。

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如此的重要性,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个农村英语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是:首先如何有效进行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单词,并引导其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词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遵循英语教学原则,认真分析学情,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研究英语词汇教与学的规律和策略,引导帮助学生改变单一、死记硬背的词汇学习方式,掌握适合自己的词汇记忆方法,大量的记单词,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

三、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学习英语语言本身,还应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异国风情,不仅可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培养和提高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每个年级段都设一个英语兴趣小组,一名专职英语教师负责安排每周活动,每周活动两次,配有专门的教室及课桌,学生四五个一组,选一个组长负责报告。兴趣小组活动以唱儿歌、演对话为主,以简单会话交际为主,以训练句型和会讲几个故事为主,以英语写作为主,教师给予一个话题,或是学生进行小组采访,把所想的话写下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际的需求是想通过相互询问了解某事,或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信息差,让学生自己设计交际活动,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引导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学生理解原文,如用简笔画在课堂上展示题意、课文含义等,可用动作表演来帮学生扫清单词、词组障碍,然后放原声录音,指点学生获取信息,帮学生解决障碍。同时,采取阶梯循环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分出教学层次、设立多个小台阶,层层深入使学生脱离背台词式的对话或课文、形成脱口而出的能力,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能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能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二者要相辅相成。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整合,才能使得教学相长。

总之,随着教育革命的不断深化,打造英语高效课堂是英语教师的使命,也是英语教师的机遇,更是英语教师的挑战!因此,英语教师应将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有效整合,在英语词汇教学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英语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应借助课程改革的春风,全面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梅剑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

2003(4).

[3]王美松.阅读课提问的层次与阅读思考指导法[J].中小学外语

教学,2000(11).

第6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关键词: 学校;信息技术; 教学;差异教学

Op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design and evaluation strategies

Chen Qing-chu

Abstract: The mountain areas of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led to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highly uneve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increas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fun, hobbies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particularly in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learning a very different show. How to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address differences in this situation, recognize differences, respect differences, treat difference, try and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tap the potential of each student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So that each student has to choose their ow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s worth serious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一、现状分析:

1.外部环境差异。我市地处闽中西部,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属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多山地、丘陵、盆谷,平原狭小,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市小学58所,其中村小(含初小单双人校)35所,农村中心小学、厂矿小学15所,城区小学7所。小学在校生总数为30105人,农村学生21182人,农村小学生数占70.36%;普通中学19所,农村厂矿中学15所,城区中学4所。中学在校生总数为19141人,农村12844人,农村中学生数占67.1%。城区、乡镇、山村之间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悬殊导致了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2.个体内在差异。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表现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

3.学科特点。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有着相对完整的、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其先进的科技性、快速的更新性、学科的地位性等因素,其教学条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革新的状态,都还不够系统、不够成熟。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有足够的硬件环境的支持。第三,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各部分内容又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知识的迁移性。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接受、理解上的差异悬殊。

学生从学前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来自城区、乡镇、山村等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受到家庭条件、软硬件环境的制约,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认知和学习上起点参差不齐,加上个体的学习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导致学习上的差异。

二、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虽然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但同时更表现出巨大的个性差异。特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对此作了进一步地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是“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就是正视差异这种现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挖掘差异、利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何采取实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实现课程目标。“差异教学”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什么是“差异教学”,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华国栋教授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差异教学论”的提出,为我们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实施“差异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他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意思是说: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差异教学”的精髓了。

三、“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情分析:首先要对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才能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山区地区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及家庭环境教育差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的差异悬殊。“差异教学”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调查、集体和个别访谈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上包括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情况。如:学生之前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接触、了解、掌握的程度;家庭是否配备电脑?是否接入互联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态度、情感方面,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异,以及学生有什么样兴趣爱好和需求。掌握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接受情况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举例:在对本市中小学生的一份调查中显示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不同,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接确很少的到85.7% 而城区的部份学生对计算机某些操作方面已经是“滚瓜烂熟”了。二是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 三是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对学情的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差异,制定实施“差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贻”。

2.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首先要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一个总体的目标,即要求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结合学情,我们确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层次目标,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样,形成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或接近各自的目标要求,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对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但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从而,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

3.“差异”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这种差异,把握他们不同的内在需求。这样,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感情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是最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从而敞开心扉,乐于学习。差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中进行组织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划分等级。因此,把握好教学层次梯度,恰当地应用合适的教法、学法指导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情“心中有数”,按梯度要求、分层次施教、个别指导,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能动性,使全体学生的收获学习和张扬个性。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采取恰当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的知识点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掌握相应知识技能的目的。这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起到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有机组合,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和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任务设计:“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实施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任务内容。也可以梯次递进,在完成基本任务后,进一步完成拓展的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利于学生不同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发展性的培养。

例如,在“画图”教学中采取不同的“任务”要求:①基本任务:掌握“画图”的基本作图工具和颜料工具使用(图一);②提高任务:画出一定特色的图形(图二);③拓展创新:能用“图像”菜单中的“旋转”、“扭曲”等作出倒影。

图1 图2 图3

5.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是差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个别辅导可以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基于教学目标侧重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辅导;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四、多元评价

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的一种价值判断。实施“差异教学”,教学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即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质上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让同伴互相评价。通过互评让学生学会对同伴成功的方法和成果给予客观评价鉴并加以吸收,使学生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共同相互提高。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其评价较为全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例:设计如下评价表:

2.评价方法多元化

一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只看学习结果,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肯定的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二是既要关注学生共性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思想,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重在激励促进发展,以发展健全个性,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反思提高自我的手段;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总之,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差异性的重视和研究,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促进,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教师只能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允许也不可能选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学。作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要正视来自诸多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差异,认真研究差异,实施行之有效的“差异教学”, 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 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7

[3] 冯颖.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4] 柳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1996.3

第7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当今世界,多媒体、计算机、手机、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有机整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是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将颠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那种“刀耕火种”的原始教学模式,正如前所未有地颠覆传统产业一样。而语文教师们如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栖身在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精彩纷呈的诗意教学空间,那么就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核心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为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性人才。”

今年3月,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尹福泉在《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2017届高职对口升学语文学科第一次诊断考试分析报告》中提供了关于高三学生此次诊断考试的一组成绩数据:低分人数较多,全省平均分89.98(每份试卷总分为150分),平均合格率59.68%;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全省平均分未达合格线,合格率偏低,反映出语文学科仍是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中的薄弱学科,学校分段得分人数分布情况中高分段人数偏少、中低分段人数集中。这些数据和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当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何方?语文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并用心诊断,加以改进,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以“百舸争流千帆竞 ,敢立潮头唱大风”的胆识,用发展的眼光、多元化思维,主动采取以下这些有效策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凭借信息技术具有的图像、声音、视频等强大功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被学校和教师“边缘化”,普遍存在信心不足、自暴自弃、意志薄弱等问题,学生厌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无灵动的睿智之光,无生机活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和动手,那么教学会走向死胡同。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凭借包罗万象、动感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高度融合、超时空性等优势冲击着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运用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必将改变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面对新生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又因为中老年教师接受新生事物反应迟钝,所以他们接受并运用信息技术就会畏手畏脚、困难重重。例如:今年4月中旬四川省某县举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普高和职高)各阶段各学科讲课赛活动,为了给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关照,特意组织了中老年教师参赛组,从比赛的要求和设奖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优势和人文关怀。就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参赛的许多中老年教师在赛课中的表现却令人揪心,他们教学手段落后,不懂得运用微课和声画并茂的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了无情趣,不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式教学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泯灭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造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教师要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开发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学生培养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让语文教学充满律动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这些妙言隽语启发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基础薄弱,信心不足,注意力和自控力都有所欠缺等学情,运用信息技术,把教材同图片、影像、声音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整合,用极具动感的图像、美妙的声音营造学习情境,活?S学生思维,产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和该剧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接着播放当代学者于丹等名人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经典音画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聆听乐曲和朗诵,就能体会此词雄浑壮阔、气度恢宏的意境,理解此词表达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一主旨。又如,教学《永远的蝴蝶》这篇小说,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永远的蝴蝶》和音乐《人鬼情未了》等,营造悲伤的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悲剧美。由此可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沟通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汲取知识的兴趣,领悟文本丰富的意蕴,让语文教学灵动飞扬,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 注重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的课堂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在教学中,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其宗旨都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充分表现自我,充分发展个性,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这些金玉良言能够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将文本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语句形象化、立体化,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等优势,但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切勿受它牵制而失去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合理精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课堂,从而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最佳价值,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1 结合学情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课件并适时运用课件

分析学情,是课件制作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注重学情的分析,结合学情想一想需要哪些教学资源,要多少,如何用等问题,制作出实用性强的课件。在运用课件时,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运用、什么时候运用、运用之后效果怎么样”等问题,这样才能发挥课件的最大功能。例如,教学诗歌《静女》,教师就可以根据诗歌描绘的男女青年约会情景,扩充故事情节,制作卡通人物,设计人物之间的对话,以Flash或Html5(简称H5)等形式制作成微课,课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利于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蕴。

2.2 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的五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想象、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重点,是最需要重视的抓手,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些课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学生难以领会重点难点,教师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像、音画视频和影视作品,再结合课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图文并茂,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再及时配以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学生延伸想象很容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这比起教师空洞的说教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教学当代著名军旅作家兰晓龙的《士兵突击(节选)》这篇小说,为了更好地完成分析小说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这个教学重点难点,就可以播放根据《士兵突击》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让学生对许三多、伍六一、成才等人物性格有一个直观形象的了解,使学生和文本产生感情共鸣,然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进行赏析,学生就能迅速归纳出极具个性的人物性格,而且还能充分领会深入当代军人灵魂和骨髓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又如,教学元杂剧《窦娥冤》,有限的课堂使学生只能浮光掠影地了解剧本梗概,对戏剧的认识很模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播放《窦娥冤》的精彩戏剧视频,不但能避免学生学习戏剧的枯燥,还能弥补因课文是节选造成戏剧情节不完整的缺憾,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整个剧情,更透彻地理解窦娥的不幸命运与善良、刚强、有主见的性格以及充满反抗的精神。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经典的文本融合,能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立体高效课堂,更能放飞学生思绪,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非凡。

3 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书本知识的外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第8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1.着眼教学分析,确立课堂目标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实施这一理念,教学分析是基础。教学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从分析教材入手,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知识存量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一堂课的新授内容必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能将新知纳入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我们既要分析在一堂课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些什么等“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又要预期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状态,即反映教学任务、学习目标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我们明确了“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两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二是教材分析。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形式是通过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内容也是以教科书为载体的。在学情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围绕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并进行科学处理。例如在进行上述教学设计时,从学生对数据库知识掌握的程度分析入手,明确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数据库在存储和管理大量数据、实现高效检索等方面的知识点,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用已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与探究能力不强。从信息技术素养的角度看,学生可能尚没有构建起科学的、合理的数据库知识体系。为此,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课堂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熟练创建数据库,并在其下创建数据表;能熟练修改库结构,并进行数据记录维护。

②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在使用数据库进行学生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管理身边信息的意识;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团体协作能力。

2.着眼项目设计,突出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系统性。学习任务通常又是以项目的形式出现,项目或任务的设计,还要做好两项工作:其一,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设计项目。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教师应当为学生在新的学习目标和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间构建一个“脚手架”,这样有利于他们通过这“脚手架”达到新的学习目标。因此,项目内容的挑选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时展的背景,可以从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和研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他们所关心的、好奇的事物作为教学项目的取材。其二,着眼于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然后通过分析、理解,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例如在进行上述教学项目设计时,教师首先要创设任务情境。

为了便于本班学生的信息管理,要求学生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为班级管理创建学生信息表。例如,姓名、性别、住宿情况、生日、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通过这张表与学生进行其他途径的沟通了解,如QQ、E-mail、Blog等;最后设计的这张表还能满足班级学生信息管理的其他效果与要求。这些要求或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并自主完成、自主解决。

该项目以本班级学生基本信息为素材,任务设计又坚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教学任务。在进行项目与任务设计时,教师实施课程化改造,以综合性、实践性、运用性、探究性为基本原则,突出任务驱动教学的特征。

3.着眼路径优化,坚持自主探究

任务引领的教学路线是,从具体的工作环节或知识运用出发,从具体的、局部的知识逐步扩展到全面的、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对一个任务的剖析和完成,把教学与实践的知识及其运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路径设计中,我们坚持自主探究。在对上述任务展示以后,分解了“关于库结构”“字段属性”“数据维护”“数据查询”“综合应用”五个子项目,并要求学生逐步探究完成。例如,关于库结构子任务如下:

根据要求进行数据表设计。围绕该实例,让学生自主完成库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相关任务。

① 从管理班级实效出发,这张“学生信息表”还需要增加哪些字段(家庭住址、E-mail、特长)。

② 有些字段是不是一定需要,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字段(班级、身高、体重)。

③ 修改一些字段的数据类型,使其更合理(简历)。

第9篇:信息技术学科学情分析范文

一、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要达到为学习设计教学,学情分析是基础,也即要求教师一改从分析教材入手,而代之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地理知识存量和学习能力的分析作为教学任务研究的切入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专业学习需要为唯一目的来规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这就致使地理学科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被无情地打入冷宫。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缺失的,也是其他课程所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必须跨越地理教学唯职业学习需要的价值取向误区,而代之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现代职业教学理念。

教学任务分析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也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一堂课的新授内容都必须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这样才可能将新知纳入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中。教师既要分析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能做些什么、能说什么以及“实际是什么”等问题;又要预期地理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必须达到的状态,它反映了教学任务、学习目标等“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明确了“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两者的差距,才有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当教师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时,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否则,教学只是教师单向“教”的活动,只完成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的任务。

二、职业分析: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一般情况下,教师总是将教材作为目标状态的来源,聚焦教学任务,就是分析教材内容、完成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这一个过程。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归属于专门教育,面向职业,通常是按职业(专业)要求组织教学,这也就导致了中等职校的地理学科常常因其对某些专业的针对性不强,而不能单列为必修课程甚至选修课程。即使出于专业需要,地理学科也免不了常常处于一种从属地位而不被人们所关注。

正是由于不同的专业对地理学科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又无法在中等职校地理教材中找到专业针对性强的通用教材,所以不同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的目标取向上也相差甚远。地理教学任务分析,还就要求教师能从未来职业对人的需要和现在专业学习对学生知识基础的要求两个方面出发来确立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而教学内容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确立的。内容是载体,任务是目的。对教学任务的分析,除了要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外,还有就是重组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突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要达到上述要求,其一,教师要较强的课程意识。不同专业的地理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要体现地理学科的职业(专业)特色、职校地理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其二,加强地理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地理学科教师要与专业教师一道通过对某些具体职业(专业)岗位分析,明确职业(专业)岗位对人才的地理素质要求,并共同确定特定专业的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这种特定的教学目标既体现了地理学科自身的价值取向,又能较好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做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准备。其三,从专业(职业)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突破地理学科原来的知识体系,致力于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的富有职业特点的地理课程体系。在职校地理教学任务分析时,教师在固守地理学科自身最基本和核心原则的基础上,要做好对地理知识的删节、补充、拓展、综合等,从而保证地理学科知识能够更好地与职业知识相互相联结、与实际的职业活动相互联系。例如,在化工类专业的地理教学中,应以“环境保护”作为教学重点,突出“环境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尽管现代课程理论要求我们突破“教材中心”,但并不否认教学中教材的重要地位。学科知识体系的组织形式也是通过教科书表现出来的,学科知识内容也是以教科书为载体。教学任务分析,在学情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同时,有必要围绕课程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展开,并进行科学处理。中等职校地理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