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

第1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高中化学

一、引言

现代环境下,教育需要承载起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责任。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开始提出,并很快成为得到广泛认可和大量实施的教育理念。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中学阶段作为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但能够促进中学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于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基本论述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同机构和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需求的发展,但不损害后代需求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支持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等。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般更多地停留在道德上的约束,强调的是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行充分的预防和风险控制,进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最早是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其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开始被广泛接受。2005年3月,联合国大会正式颁布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中,环境保持与保护和持续生产与消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人们的环境保持与保护观念,使人们充分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相互联系。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主要方法

实际上,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领域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也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能够广泛应用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方法。

1.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充分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中大量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将环境保护、科学发展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综合起来,从中渗透环境、人口与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教育,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能力。例如在进行化石燃料知识点的教学中,除了讲授石油的特点、组成以外,还注意要求学生掌握石油的加工过程,包括石油的分馏、催化裂化以及裂解。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产生污染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通过列举身边事例,使学生了解利用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其中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组织讨论如何进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并尽可能形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将“白色污染”的问题作为例子,“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是国际环境和化学领域面临的重要难题。在如何处理方面,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从高分子键的断裂方面人手,提出当前受到广泛重视的生物降解材料就是一种有很多键的高分子材料,废弃后,可以通过相应物质的加入产生化学反应,使高分子键断裂,从而完成降解过程。这样,通过化学的力量形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导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例如可以列举当前给人类带来巨大影响的各种环境问题,组织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例如城市中广泛存在的大气污染,要求列举通常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类应该采取何种手段和措施进行治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多查阅资料、深化认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大的提高,同时从思想的更深层次上也培育了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这些类似的活动,建构学生在环境、社会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多方面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精神与能力。

3.在情感导人和价值观层面灌输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入当前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将唤醒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人类的发展需要教育,要实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教育。化学学科与环境、能源、资源等紧密相连。中学阶段又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选取中学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促进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群,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第2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工生产;热点追踪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化学生产知识的教学是重要内容之一,它集中体现了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践与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贯彻的重要途径之一。化工生产知识除了化学内容外,还包括诸如环境保护、新能源、新材料、卫生保健、食物等诸多方面的热点前沿内容和问题。在教学中学习和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对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前,高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化学生产知识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合成氨工业,硫酸、硝酸的工业制法,硅酸盐工业,炼铁和炼钢,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等等。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总结出对高中化学化工生产知识的教学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化工生产知识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工业化学生产知识在教学中的结合,致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迫不得已的去记一些高考的常规理论考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业化学生产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

教材在介绍了某些很主要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某些基本理论之后,适当的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工业制法,包括基本化学反应原理、主要设备、流程等,还涉及了环境保护、资源、新材料、催化理论、健康等多方面内容,涉及了高分子化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矿物学、化学仿生等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却并没有涉及生产中的技术调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恰当的处理教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产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有的放矢,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巩固加深已有的化学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适应未来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特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把这种认识体现到实际教学中去,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二、时时注意化学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相互联系,使学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化工生产融在一起

工业化学生产知识涉及的面较广,条理性较强,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实地参观化工厂的经历,因而他们感觉书本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较死板。那如何能使这部分内容由“死”变“活”呢?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关键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节课,拿出讲授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的讲课热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各种工业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各元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基本理论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和联系,时时注意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化工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新旧知识紧密相联,互相渗透,这样学生就会对化工生产的内容产生亲近感,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条理清晰。

例如,“合成氨工业”一节教材处在化学平衡理论之后,是这个理论在实际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典型例子。这里可以采用“自学辅导法”,分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学生阅读教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下列问题:(1)从反应方程式N3+3H3=2NH3+Q,指出合成氨反应的特点。(2)用化学平衡理论讨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3)写出制备原料气的各步化学方程式,采用C在空气中燃烧制氨的方法时,生成的CO2如何除去?合成氨厂用什么方法除CO2最简便?(4)氨的沸点是-33.35℃,在合成氨工业中为什么可采用冷水冷凝的方法将NH3从氨、氢的混合气中分离出来?(5)在实际生产中,采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以化学平衡理论和氨气的分子结构、性质等旧知识为线索,从理论到实际,步步深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的学完这节教材。

三、结合教材适当介绍一些化工生产中的难题,以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单纯的专业知识的灌输,只能产生机器,而不能造就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才。”中学生正处在选择自己终生从事的职业,确定自己理想的时期。结合教学进程,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工生产中的难题和最新科学成就,不仅可以为高考做准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甚至还可能下定决心,为化学事业而献身。例如,教师在讲述硝酸工业时,可以引出目前硝酸厂排出的大量“黄尾巴”对空气的污染多年来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比较落后。另外,教材在化工生产知识的很多课节中都提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这部分内容也逐渐成为高考考察的热门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对环境保护、绿色化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将书本理论结合于现实,有计划、系统性地展开教学。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通过上述三点内容实现与化工生产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了解化学原理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生产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起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华章,2011年19期

[2]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第3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一、深入研究选修模块教材

1.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整体上把握各选修模块的教材结构、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了解选修模块与必修《化学1》、《化学2》之间的联系和拟选修的模块与未做要求选修的模块之间的联系,使自己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能够承前启后、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2.正确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准确把握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按选修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和高考方案。选化学的学生要学习6个选修模块,其内容的总和远远多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成为不加重学生负担、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关键。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任务时,要把教学侧重点从对知识点的深挖、迁移和拓展层面,转移到通过化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比如,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这些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考试的热点,在具体教学时要进行区别对待。

3.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核心内容的设计:本节课的正文有哪些内容?教材为什么设置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整个模块教材中具有什么功能,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以往相关教材内容相比,新教材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根据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什么?是否需要将教材内容的顺序重新调整?若需要,如何调整?

(2)学生活动的设计:本节课设置了哪些活动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意图是什么?主要的学生活动有哪些?哪些问题需要进行相互交流?具体如何设计?哪些活动性栏目可以直接利用?哪些需要经过整合?哪些可以进一步创新?如何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发和启发?可否将一节课中多个学生活动连为一个整体?学生活动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二、高中化学各模块教学策略

(一)、《化学与生活》模块

1.教材分析:《化学与生活》模块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精选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内容组成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还可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教学策略:《化学与生活》模块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地介绍,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选择典型物质和事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二)、《化学与技术》模块

1.教材分析:《化学与技术》模块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直面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化学、应用化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有三个主题:主题1: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题2: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应用;主题3: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2.教学策略:《化学与技术》模块包含的内容范围比较宽广,如果单纯从知识的角度考虑,难以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典型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从而对化学的价值有更全面的理解;要重视精选典型案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重视学生基本观a念和技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过分关注具体的生产流程和细节。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

1.教材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之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有四个主题: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主要内容有:①了解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②知道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能根据不同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某些物理、化学性质;③认识氢键,能说明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教学策略:《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若只是把艰深的理论知识堆积起来,不仅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无法落实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抽象概念与具体实例相联系,尽可能通过直观模型和模拟活动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实质性理解。

(四)、《化学反应原理》模块

1.教材分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通过研究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内容,探究诸如如何选择燃料、人类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如何确定合成氨反应条件等问题,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

2.教学策略:《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挥的重大作用,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在教学中,需要重视选用:⑴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⑵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兴趣;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等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五)、《有机化学基础》模块

1.教材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有机化合物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模块共有四个主题:主题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主题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主题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主题4: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主要内容有: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②烷、烯、炔、芳香烃,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典型代表物,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③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新型高分子材料。

2.教学策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认识研究有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增进学生对实验在科学探究中重要性的认识并发展他们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提高人类社会文明发达程度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重视如下教学方法和策略:⑴重视理论指导,形成系统知识体系;⑵重视直观教学,训练空间思维能力;⑶重视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情感;⑷重视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六)、《实验化学》模块

1.教材分析:《实验化学》模块有助于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有二个主题:主题1:化学实验基础;主题2:化学实验探究。主要内容有:①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检测方法,天平、酸度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物质的制备和合成方法;②设计、评价和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合理解释实验现象,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第4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对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分析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立足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情感、素质、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问题一:教师教学思想的局限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一些教师的化学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转变,再加上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思想依然不能完全转变成新的教学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依旧延续着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根本看不到化学的价值和作用,找不到探究化学的积极性,导致化学课堂的效率严重受损。

策略1: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生活实际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让学生认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三则材料,材料一:伦敦烟雾事件;材料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材料三: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硝酸是酸雨的成因之一。三则材料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对我们的生态环境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含氮化合物的知识,也使学生树立珍惜美好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问题二:教学目标的片面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但一些教师为了应对高考,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方面的提高和培养,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完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策略2:精心备课,完善教学目标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而且,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备课的开始,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模式的选择都是建立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设立完善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铁、铜的获取及应用》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铁、铜的存在形式及常见的冶炼方法,掌握高炉炼铁的化学原理。(2)学习铁、二价铁、三价铁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运用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转化过程,掌握铁离子及亚铁离子的检验方法。情感目标:(1)通过对我国铜铁业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2)通过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和各种实验现象的预测,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能力目标:借助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在为教师的教学方向确定基调,教师不能将其成为形式和摆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问题三:盲目跟风,错误地理解新课改理念

在新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师不能对基本的教学理念做出正确的理解,过于追求面上的形式,因此,导致基本的课程理念根本不能切实贯彻到教学过程中。而且,盲目的理念贯彻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一些教师的化学课堂上,充斥着一些关于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课堂上师生也有了互动,但是,这样的问题思考只能是浪费时间,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如,一些教师在倡导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一上课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学生就像没头苍蝇一样瞎撞不知道该从何处学起,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所以,下面就对上述两种情景的解决策略进行简单介绍。

策略3:有效提问,分组学习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钠、镁及其化合物》时,在学习有关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时,在课堂上我按照教材中“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演示实验。在直观的实验展示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结束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①为什么金属钠要保存在煤油里?②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确定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吗?请将你的分析与同学讨论,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生在形象的实验展示中学习的探究欲望也会被激发。

(2)开展小组自主学习,凸显课堂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例如,在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时,我采取的是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从物质组成上识别有机物和无机物。②知道怎样的有机物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③了解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是食物中的主要有机营养成分。教学难点:①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组成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②知道自然界中有机物占绝大多数,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外一些资料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将大大缩短学习时间,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于高中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任务都在围着高考进行,所以,一些教师忽略了评价在这一时间段中的价值,总认为现阶段的学生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了,所以,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过多的评价。还有一些教师采用的依然是终结式的教学模式,评价学生的好与坏还是主要依靠学生的成绩。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思想都不能体现出评价的价值,都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策略4: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

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并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既可以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正确地认识自己,又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当然,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主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倡导自我评价,完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重拾学习的信心,并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走向考场。

上述几点简单介绍的便是新课程理念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我们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准确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学生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浙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1(05).

第5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常见考点 学习理念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的日益提高,时光把我们送到了有机化学的大门口。面对截然不同于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现在是同一起跑线,只要我努力,就会成功。当然真正地面对有机化学,是高二的选修,经过接触高一必修2上简单的有机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有机化学,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把握命题方向,紧抓高考命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不仅最后的选做题中有一道有机推断题,在选择题中也会有一道有机题。从命题涉及的知识来看,烃类物质的命题热点主要表现于:①新情景题中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应用;②几种烃类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③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分析;④利用燃烧规律对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式进行推断;⑤烃的命名原则、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和规律;⑥基本实验的拓展创新。烃的衍生物主要侧重于:①各类含氧官能团的名称和性质;②各种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应;③卤代烃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④典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机物结构的推断;⑤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抓这种命题的走向,有的放矢,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建立和整合知识体系。

二、认清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有机化学,只有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将自己学习的重心放在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我们要把握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真理,认真领会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把握各类烃的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制备方法;掌握各类物质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醛基、羧基等)的性质;通过一种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真正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对于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要掌握牢固,如银镜反应、酯化反应、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这些都是在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必须理解其实质,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高聚物的生成途径和单体的推断,从反应实质上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加强知识对比,归纳总结规律

对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既能巩固理解,又能加强记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可将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进行对比学习;还可以对比各类烃代表物CH4、C2H4、C2H2的结构、性质、制法。又如在学习反应类型时,可将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对比,对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醇的消去反应进行对比等。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有机化学不仅要学会对比,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如有机物燃烧时的耗氧规律和体积变化规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确定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规律……总结各种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解题大有帮助,既可节省解题时间,又可增强解题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加强习题训练,形成运用技巧

学习有机化学,必须正确对待常见概念:明确基和根的区别;掌握官能团的概念;理解几种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取代反应可用“上一下一”四个字概括,说明上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同时下来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加成反应可以用“断一加二”形容,指断开一个键,则加两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全面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可以节约解题时间,形成运用技巧,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因其知识点多、碎,而被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必须重视实验技能的提高,掌握各类实验习题的解析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题巩固基础知识。当然,做题不是说跳进题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题,按照高考命题重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应练习,在习题解析中回忆知识,巩固记忆,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对各类习题的解析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有机化学中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按无机化学规则叫化合反应的东西在这里改名为“加成反应”;从化学式来看,本来都是CmHn一种物质,偏偏说它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还美其名曰“同分异构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以前所不曾认识的新奇的知识。感兴趣了吗?想探求有机化学的神秘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机的殿堂,共同认识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学、掌握有机化学吧。

参考文献:

[1]张秀锋.有机化学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天利38套红皮书,2011.04.21.

第6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有机化学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别重要,其分值约占高考化学总分25%左右,特别是有机合成和推断题这类综合性的大题,其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并且这些试题主要涉及新材料、高分子化合物、药物、香料等的合成。是一类既考查学生双基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题型。了解这一类型高考试题的出题特点和规律,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备考的针对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有机合成题备考策略

1.有机合成试题常考知识点

近几年的高考有机合成题大都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以高中所学的主干知识为主体,稍加一些大学知识的改进。涵盖的知识点有重要官能团,比如卤素原子、碳碳双键(三键)、羟基、醛基、羧基、酯基以及结构简式、分子式、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核磁共振氢谱确定结构等,这些知识点常以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消去、官能团的转换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能力考查。

2.有机合成试题常考反应类型

主要包括烯烃、炔烃的加成反应、芳香烃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与取代反应、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羧酸的取代反应、酯的水解反应、加聚与缩聚反应。特别是近几年的有机合成题常会呈现新的反应类型,包括有机人名反应(Wittig反应、Cannizzaro反应、),大学有机反应(羟醛缩合),特殊的有机试剂(格氏试剂)。这类高考有机合成题的新视角其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虽然形式新颖但还是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和综合能力。

三、有机合成题解题策略和技巧

根据高中化学《考试大纲》和对相关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学生的有机化学试题解题效率,需要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然后再灵活运用,采取正确的解题思路。

1.正、逆思维相结合,突破解题瓶颈

所谓正向思维,就是人们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沿袭某些常规去分析问题,按事物发展的进程进行思考、推测,是一种从已知到未知,通过已知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按照有机物的性质和已知的反应条件,顺着有机合成或有机一系列反应的步骤依次推出未知有机物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避免了只凭经验或盲目无序地解题。例如2013年四川高考有机推断题:

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反应1~3可以利用正向思维进行解题,反应物为不对称烯烃与HBr发生加成反应时产物有两种,分别是,反应2的条件为NaOH水溶液,可推知该反应为卤代烃的水解产物为醇。根据前一问A可能的结构可知B也有两种结构伯醇或者仲醇,根据的结构特点可知B属于饱和一元伯醇,其结构简式为。但是反应4~6正向思维很难推知C的结构,利用逆向思维推理会降低解题难度。由G的结构为五元环状内酯逆推可知F既含羟基又含羧基,F中的羟基是通过与H2加成得到的,可推知E中含有醛基。逆合成分析可知E的结构为β-羟基醛,可推知反应4为羟醛缩合。再根据反应5的特点为酯的水解逆推C的结构中含有酯基,这样物质C的结构根据逆向分析顺利得出,降低解题难度。

2.多向思维,打破解题闭塞、单一的处境

所谓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而对于有机推断题来说,就是学生在做有机推断题时,从多个方面去思考,进而能找出解决有机推断题的两种或几种突破口。

四、有机推断题复习备考的启示

1.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的特点是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若不加以整理归纳,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且难以掌握。因此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应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说明,紧扣教材,对各章节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烃和烃的衍生物为主线,根据各类物质的性质,总结归纳出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构建知识网络图。而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是“构性相依”,对有机物参与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方式的研究是有机化学的本质。所以在复习备考时要指导学生对考纲要求的重点反应进行机理分析,理解有机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近几年高考有机合成推断题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应变思维能力。因此,要从思维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的策略,包括观察、梳理、筛选、存储、迁移、类比,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思维方式来看,要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互通”性,包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试题的应用性,强化学生的化学素养

第7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高职化学新教材与高中化学内容相比,学科难度是明显下降,知识面和化学应用性知识的介绍大幅度增加,而且我校化学授课时数大大压缩,共一学期每周四节课。面对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我们如何教好高职化学呢?化学新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化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教材中第七章:化学与营养、第八章:化学与材料、第九章:化学与能源、第十章:化学与环境等内容,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应该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二、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一)根据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学生总体上是化学基础比较薄弱,比较好动。所以要教好化学,化学教师应该研究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但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化学教材是依托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蓝本,体现着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将抽象和概括的宏观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分解各章节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不断更新。所以,化学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依托大纲、突破化学教材的框框,增加应用性化学知识,以“够用为度,实用为先”为原则进行教学。

(二)整合化学知识与社会实际

化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生产等各个领域。环境保护、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健康与卫生都是与化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高职化学教学将社会实际融入教学,并将二者加以整合,突出化学给社会、个人带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高职化学教学除了讲授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传授贴近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性知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甲烷时,列举瓦斯爆炸案例;讲到硫酸时,列举硫酸毁容事件,带学生参观硫酸的生产流程,也懂得了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和如何防治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讲到漂白粉时,演示漂白粉的漂白过程;讲苯的性质时,列举了新装修的房屋,了解工程中使用的含苯、醛类物质的装修材料对人体的危害;讲授乙烯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未成熟的水果(如青皮香蕉)上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溶液。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工业、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曾有职业教育专家提出,职业学校应构造“动起来,笑起来,活起来”的课堂生态理念。要使课堂真正“动起来”,离不开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以“化学与材料”一章为例,教学内容一是多为通识性知识,二是所列举材料涉及面广,三是与生活联系密切,这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切人点。在指导学生通览课程内容后,按照材料的分类,即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复合材料,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认领任务后着手收集资料,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探究,然后向全班同学进行学习汇报。学习的成果可以三种方式体现:文字稿、PPT、上台演讲。文字稿表达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消化;PPT反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上台演讲则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最终让课堂“笑起来”。当今我校的化学教育方式,必须正确处理文化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培养,使学生既掌握实用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化学教学的改革,不仅要取决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另外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定方法都是不可分割的。

三、实验教学改革

高职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用化学是一门借助实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第8篇:高中化学高分子知识点范文

题型一、概念辨析型

例1. 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

解析:Na2CO3碱性太强,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应使用NaHCO3;Na2O2有强氧化性,其溶液先使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铝耐腐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答案:D

解法指导:解概念辨析题,首先要吃透定义,抓住概念的本质内涵,它的基本模式:(1)比较选择:四个选项之间既有不同点又有某些相似的内容,需要比较辨析。(2)组合选择:列举若干概念的描述,有对有错,从中选出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组合成一个选项,这类选择题实际上是多选题,选项之间往往没有什么联系,需逐一辨析。

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相同

B. 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 不含其他杂质的天然油脂属于纯净物

D. 石油裂化和油脂皂化都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

解析: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属于加成反应,乙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属于氧化反应,褪色原理不相同,A错误;天然油脂一般是混油脂,属于混合物,C错误;石油裂化、油脂皂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D错误。

答案:B

题型二、正误判断型

例2.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3OH-=Al(OH)3

B. 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Ca(OH)2+CO32-=CaCO3+2OH-

C. 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Cl2+2OH-=ClO-+Cl-+H2O

D. 稀硫酸中加入铁粉:2Fe+6H+=2Fe3++3H2

解析:忽视了氨水为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化学式,A错误;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完全电离,故在离子方程式中应写成离子形式,B错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是Fe3+,D错误。

答案:C

解法指导:准确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排除,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变式练习2、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饱和氯水中Cl-、NO-3、Na+、SO23-

B. c(H+)=1.0×10-13mol・L-1溶液中 C6H5O-、K+、SO24-、Br-

C. Na2S溶液中 SO24-、K+、Cl-、Cu2+

D. pH=12的溶液中 NO-3、I-、Na+、Al3+

解析:饱和氯水中含有的Cl2和HClO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SO23-离子,A错误;c(H+)=1.0×10-13 mol・L-1的溶液为强碱性溶液,OH-与C6H5O-、K+、SO24-、Br-都不发生反应,B正确;Na2S溶液中的S2-能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C错误;强碱性溶液中Al3+能与OH-发生反应生成AlO-2,D错误。

答案:B

题型三、图表分析型

例3.(双选)如图1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Y>X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C. 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 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F、O除外)、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H除外),由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关系推断,图中11种元素依次为第二周期第ⅣA~第ⅦA族的碳、氮、氧、氟,第三周期第ⅠA族~第ⅦA族的钠、镁、铝、硅、磷、硫、氯,所以X、Y、Z、W和R分别为氧、钠、铝、硫和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增,则原子半径:Na>Al>S>O,因此Y>Z>X,故A错;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同周期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递增,则非金属性:Cl>S,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稳定性:HCl>H2S,故B正确;WX3是SO3,它和水发生如下反应:“SO3+H2O=H2SO4”,生成的硫酸(H2SO4)是共价化合物,故C错;Y和Z是Na和Al,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NaOH、Al(OH)3,前者是强碱,后者是两性氢氧化物,二者发生如下反应:“NaOH+Al(OH)3=NaAlO2+2H2O”,故D正确。答案:BD

解法指导:这类题目的特征是以图表、图象的形式将一些相关量给出,把习题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考查从图表图象中获得数据和处理、应用数据的能力以及对曲线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解读图象信息时,一要看清楚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二要注意曲线的形状、走向和高低、拐点出现的先后,三要看最高点、最低点和交叉点,而且还要与相应的化学原理相结合。解读图表信息时要找出数据之间的关联点,与所学化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判断选项的正误。

变式练习3、(双选)对于反应CH2=CH2+H2DCH3CH3反应过程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 此反应ΔH<0

C. 此反应中反应物的能量总和大于产物的能量总和

D. 其他条件不变,若此反应使用催化剂,则此反应的ΔH不变

解析:从氢元素由单质变为化合物可知化合价发生了改变,因此为氧化还原反应,A对;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吸热,ΔH>0,B、C错;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ΔH,D对。

答案:AD

题型四、大小比较型

例4. 常温下,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三种溶液:①醋酸、②氢氧化钠、③醋酸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CH3COO-):③>①

B. 水电离出的c(OH-):②>①

C. ①和②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OH-)=c(H+)+c(CH3COOH)

D. 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CH3COO-)>c(Na+)>

c(CH3COOH)>c(H+)

解析:CH3COOH?葑CH3COO-+H+、CH3COO-+H2O?葑CH3COOH+OH-的程度微弱,A正确;醋酸电离出的c(H+)

解法指导:此类题常为定性和定量比较大小两类,定性比较主要抓住变化递变规律,分析变化趋势,定量比较要通过具体数据排出大小顺序。

变式练习4、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As>Cl>P

B. 热稳定性:HCl>AsH3>HBr

C. 还原性:As3->S2->Cl-

D. 酸性:H3AsO4>H2SO4>H3PO4

解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自上而下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As>P>Cl,A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氢化物的热稳定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热稳定性:HCl>HBr>AsH3,B错误;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还原性:As3->S2->Cl-,C正确;酸性:H2SO4>H3PO4>H3AsO4,D错误。

答案:C

题型五、实验分析型

例5、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

A. 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 用CCl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 用FeCl2溶液吸收Cl2,选⑤

D. 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解析: 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二者互不相溶,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H2CH3需选用装置③来分液,A项错误;因I2在CCl4中溶解度大且CCl4与H2O互不相溶,因此提取碘水中的碘可选用CCl4做萃取剂,利用装置③萃取、分液,B项正确;用溶液吸收气体时,气体进、出洗气瓶的导管的顺序应是 “长进短出”,故可知用FeCl2溶液吸收Cl2时选用装置⑤能充分吸收Cl2,C项正确;粗盐提纯的步骤为过滤、蒸发、结晶,需选用装置①和②,D项正确。答案:A

解法指导:做此类题时,要注意四看:一看装置是否正确;二看反应试剂是否符合实验原理;三看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否正确;四看尾气吸收装置、安全装置是否有错。另外,应根据实验目的判断相应操作是否正确,现象、结论是否统一。

变式练习5、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解析: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A错误;若溶液X中含有SO23-,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24-,而与Ba2+生成沉淀,B错误;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 Na2CO3,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C错误;反应总是向着生成更难溶的物质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D正确。

答案:D

题型六、计算应用型

例6、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0.1 mo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B. 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C. 标准状况下,11.2 L CH3CH2OH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0.5NA

D. 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0.1NA

解析:Cl2溶于水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与水反应,A错误;在任何条件下,1molH2O均含有3mol原子,B正确;标准状况下,CH3CH2OH为液态,不应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相关计算,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22.4 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小于0.1 NA,D错误。

答案:B

解法指导:对选择题的每个选项进行逐个分析,选出正确选项,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变式练习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20 g 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②11.2 L 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NA③1 L 0.1 mol/L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④在标准状况下22.4 L SO3的物质的量为1 mol ⑤25 ℃时,pH=12的1.0 L NaClO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的数目为0.01NA ⑥0.1 mol OH-含0.1NA个电子⑦1 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A. ③⑥⑦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解析:①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正确;②未指明气体所处的状况,错误;③计算氮原子时NH+4、NO+3中的氮原子都要计算在内;④标准状况下SO3不是气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计算,错误;⑤NaClO水解,溶液中的OH-都是由水电离出来的,正确;⑥0.1 mol OH-含1 mol电子,错误;⑦Na2O2与水的反应是O22-中-1价氧之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1 mol Na2O2转移电子数为NA。

答案:C

虽然广东高考化学选择题考点的覆盖面很广,涉及到了高中化学的所有内容――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有机化学、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但所考察内容知识点基础,体现了“直来直去,难度不大”的基本特色。所以解答选择题时,应注意每个答案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其正确与否;对有疑问的答案可先避开,先找出正确或不正确的答案;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化学用语、基本规律、解题所涉及的基本公式等(一定要在草稿纸上或试卷上列出,不可凭空想象);注意答案的要求(正确与不正确、最大与最小、“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离子总数与分子总数等)。

【强化练习】

1. 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蔗糖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乙醇、乙酸、乙酸乙酯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鉴别

C. 乙烯和苯都可以和溴水发生反应

D. 可以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解析:蔗糖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苯与纯溴在溴化铁的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苯与溴水不反应,C错误;酒精与水互溶,不能做碘水的萃取剂,D错误。答案:B

2.(双选)短周期元素R、T、X、Y、Z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如下表所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R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IVA族B.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X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Y>TD.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ZO4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相对位置,R与X同主族和T与Y同主族,结合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4。设R的最外层电子为x,则2x+2x+2+x+2=24,x=4,可知R为C,X为Si,T为N,Y为P,Z为S。A、C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IVA族,A正确;B、同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X(Si),B正确;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T>Y,C错误;D、Z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ZO4(H2SO4),D错误。答案:AB

3.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常温常压下,8gO2含有4NA个电子

B. 1L0.1molL-1的氨水中有NA个NH4+

C. 标准状况下,22.4L盐酸含有NA个HCl分子

D. 1mol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个2NA电子

解析:n(O2)=m÷M=8g÷32g/mol=0.25mol,每个O2中含有16个电子,所以8gO2含有电子数为0.25mol×16NA=4NA,A正确;氨气溶于水中大一部分发生反应产生一水合氨,一水合氨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发生电离产生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1L0.1molL-1的氨水中含有NH4+的个数远远小于NA个,B错误。盐酸是溶液,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再者盐酸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产生H+和Cl- ,无HCl分子,C错误;Na是正一价金属,每摩尔Na失去1摩尔的电子,D错误。

答案:A

4.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锰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作H2O2分解的氧化剂

B. K2FeO4具有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 向过量稀硫酸中加入除去油污的废铁屑,是制备硫酸亚铁的可行方案

D. Fe3+具有氧化性,可溶解印刷线路板上的金属铜

解析:H2O2分解的反应中MnO2的作用是催化剂,A项错误;K2FeO4中铁的化合价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B项错误;过量稀硫酸与废铁屑(含氧化铁)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中混有硫酸铁,产品不纯,应加入过量铁屑,C项错误;Fe3+可溶解Cu,发生反应2Fe3++Cu=2Fe2++Cu2+,D项正确。

答案:D

5. 下列实验装置、试剂选用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C错误。

答案:C

6. 有关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原电池时溶液中SO42- 移向Cu极

B. 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e-=Cu2+

C. 要使Fe极不被腐蚀,Cu片换Zn片或a接直流电源负极

D. 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有气体产生

解析:在该原电池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在外电路中,电子由Fe经导线流向Cu。在溶液中,■向正电荷比较多的负极即Fe电极移动,A错误;构成原电池时Cu极反应为: Cu2++2e-=Cu,B错误;要使Fe极不被腐蚀,若为原电池,则Fe应该是做正极,即将Cu片换Zn片;若为电解池,则a接直流电源负极,即Fe作阴极,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Fe不会失去电子,C正确,a和b分别接直流电源正、负极,Fe片上发生反应:Fe-2e-= Fe2+.Cu片上:4OH―-4e-=H2O+O2,D错误。

答案:C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相同

B. 制备乙酸乙酯时可用热的NaOH溶液收集产物以除去其中的乙酸

C. 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跟电石反应,可以减缓乙炔的产生速率

D. 用AgNO3溶液可以鉴别KCl和KI

解析:SO2使溴水褪色与乙烯使KMnO4溶液褪色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相同,A正确;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易发生水解,B错误;用饱和食盐水替代水与电石反应时,水消耗时析出的NaCl晶体包裹在电石表面,可减缓反应速率,C正确;AgNO3溶液与KCl、KI反应分别生成白色沉淀和黄色沉淀,可据此现象鉴别KCl和KI,D正确。

答案:B

8. 下列各项叙述I、Ⅱ都正确且二者的原理最相似的是

解析:FeS与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醋酸与碳酸钙发生复分解反应,A错误;浓硝酸易挥发、易分解,漂白粉易与CO2反应,B错误;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C错误;碳酸钠、氯化铵均能水解,D正确。

答案:D

9. 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常温下,pH=7的NH4Cl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NH4+)>c(H+)>c(OH-)

B. 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 相同温度和浓度的钾盐溶液中,酸式盐的pH一定小于正盐的pH

D. 常温下,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相比,Na2S溶液的pH大

解析:pH=7的溶液显中性,c(H+)=c(OH-),由电荷守恒知c(Cl-)=c(NH4+),A错误;醋酸溶液稀释后,c(H+)减少,但因溶液中水的离子积Kw是一个常数,故c(OH-)增大,C错误;酸式盐的种类不确定,若是某些以水解为主的弱酸的酸式盐(如 KHCO3),则酸式盐的pH大于不水解的正盐的pH,C错误;同浓度的Na2S与NaHS溶液中,Na2S的水解程度比NaHS大,碱性强,D正确。

答案:D

10.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NH4+、NO3-、Na+、SO42-

B. H+、Fe2+、Na+、NO3-

C. Ba2+、K+、Al3+、HCO3-

D. NH4+、Li+、OH-、SO42-

解析: Fe2+不能共存于硝酸溶液中; Al3+与HCO3- 发生双水解不能大量共存; NH4+与OH- 形成弱碱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