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1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第一个挑战: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拓宽。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例如必修课《历史Ⅲ》“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两个专题,选修课“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这些内容都是全新的,它们都是第一次进入高中历史教材。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第二个挑战: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改进。

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邃,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知识要点深邃,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

为迎接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两个挑战,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了,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了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第二,备战高考,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作为指挥棒。

以往的历史教学是一套教材,而现在是一标多本,那么高考怎么考?当然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国家所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忽视教学目标的惯性思维,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课标这个核心,并且注意拓宽知识面,关注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三位一体”表现在课程目标上,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首先,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第2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实验教学;高中物理;探讨

物理的新课程标准展示了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理念,强调了科学探究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究,来比较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与科学家的不同与相似之处,从而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实验来引发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物理的好方法,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高中物理实验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重“看实验”,轻“做实验”

随着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设备也有了改进,很多高中教学都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于一些不能用言语表示的事物和运动用多媒体的方法抽象直观地表述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也提高了讲课的速度,但同时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来讲,这种方法只是从过去的实验是“看黑板”转化成如今的实验是“看投影”,从而使原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用多媒体来代替,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所给的实验的结论。

2.重“程序化”实验,轻“自主性”思考

也有许多学校会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但学生往往是看着实验书并根据老师所讲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按部就班地机械性地操作,而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去考虑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一味地去获取老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结果。

二、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1.突出“分组实验法”,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思考能力

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从而改变学生对老师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能会产生实验现象与结论互相不一致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容易使学生对书上的结论产生怀疑,抱有这种想法将会促进学生去追求科学真理,并会为此而做多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直到实验结果与书上一致,才会消除这种怀疑的想法,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

2.加强“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观察和思考”是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同时也是做实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再经过自己的思考来找出实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而且通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一些新的结论,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发现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后,更深一步的思考,来探求产生其现象的原因;二是看到实验产生的现象后,会想到它的反面;三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联想与实验现象的特点相关的事物。当学生对实验现象产生创造性思维后,就会形成极大的兴趣,主动探究的情感就会越大,所以观察和思考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究性。

总之,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学生物理成绩往往相差很大,如果能够采用实验型教学方法让一些对物理懵懂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其物理水平,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即使现在的物理教学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但主动性还是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里,教师在这方面也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去动脑、动手,以此来改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峰.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0(2).

[2]曾会英.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育人意识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

第3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深入探析,并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要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进,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能够更加贴合“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高中地理教学服务。

一、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通过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可以对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让学生更加高效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可以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提升。经过归纳完善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并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诉求,并将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放置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寻找好高中地理知识学习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断完善高中生的地理学习体系,为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帮助。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析

1.不断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充分的考察班级里面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研究。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考查,缩小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点”的寻找范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点的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高效的完成高中地理教学过程。

例如,在进行对学生的地理“地图的利用”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对高中生学习特点的总结研究,丰富该章节内容的教学方法,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突破”。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地图的种类区别”,通过对于不同类别的地图的利用形式的总结分析,让高中生充分的意识到,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与此同时,高中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学习特点,往往对我国地大物博的地理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将这些地理知识添加进入地图教学过程中,这就很容易就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热爱,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也就可以轻松得到突破,学生也就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2.不断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逐步提升,为了充分保证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的研究,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促进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兴趣的提升,并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灵活多变的逻辑思维体系。

3.进行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筛选

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地理教学效率,要合理的进行对地理知识的筛选处理,突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心,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的“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中,就要明确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所在,并以核心内容为主要介绍内容,实现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规划设计。通过这样的地理教学方式,就可以明确高中地理知识的中心,为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形式,突出高中地理教学重心,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段如婷. 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 保山师专学报,2007(02).

[2] 杨照军. 谈调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 曾强.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第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力,鼓励学生思考质疑

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国内外新的生物技术等热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例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为什么很甜?肥胖是因为脂肪吃得太多吗?还可以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周围生物的影响等。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判断研究生命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运用综合的观点观察现象、分析联系、找出规律。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判断、比较异同、认识本质,如DNA和RNA的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及联系等形成鲜明而准确的印象。学生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思考质疑,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教学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生物课堂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和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别样的魅力。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实验大体可以分为观察型和判定型这两个主要类型。前者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学生主要利用显微镜等主要的试验工具来观察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它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特点。比如利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就能起到巩固教材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效果。判定型实验指的是那些分析实验对象、进行是与不是的判定的实验。例如,在进行有关DNA相关知识的学习时,通过实验,我们验证出DNA就是确保R型细菌和噬菌体性状稳定遗传的基本物质。这一类实验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巩固教材基本知识点,又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促使他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对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生物学教学重点基本上在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教育观点的狭隘性使得学生无法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无法感受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特性。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入丰富多彩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各种生命现象,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品质。如果我们有心,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生物学知识,如医疗保健、花开花谢、个人生活、环境保护等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且涉及的生物技术及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也无形中增强了生物知识的综合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有效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四、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多方位开拓,培养学生思维的整合能力

第6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9-02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对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要。历史新教材总体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和全球史的线索,以“模块+项目”,关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历史之间,采取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的协调。内容系统设置模块相对独立,整体集成。而这种新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变化都很大,与教师和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主位历史教学设计应考虑和注意的许多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以人为本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高中历史知识不扎实或者新课程对高中生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的估计太高。中学历史教材新课程也打破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历史,有大的跳跃,初中和高中历史新课程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像爬梯子一样。二是新课程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维方式。老师经常上完一个单元(一个题目),学生没有理清头绪,在头脑里一片混乱,然后开始学习一个新的话题。对学生来说,形成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很困难的。课程内容太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太重。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 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

现在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的标准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方面知识的要求还比较低,课本的编制都是按照历史知识的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凝聚性知识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了高中以后,由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所以高中阶段的课本编排打破了时间顺序和空间的顺序,开始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好高中的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降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更可以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和便捷。

然而,仍然有部分学生初中阶段就没有学好历史通史的知识,到了高中学习历史通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有一定的难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好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时间逻辑是学习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中之重,不可替代。一个好的时间逻辑,可以让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便捷。比如说,老师在传授“”对“”的影响的时候,如果没有时间逻辑做铺垫的话,就可能出现事情倒变的情况,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对于专题内容的安排一般情况都是按照时间前后的顺序来排列的。比如说,在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从整个夏青王朝大致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学习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时候,学生不仅学到了爱国的精神,还可以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按照时间的顺序描述出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是按照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一本课程,但是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对于学困生更没有办法学好了。

所以,老师在每一堂新课中,都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铺垫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回顾到初中的历史知识,对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学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教学效果突出。比如说,老师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的时候,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关注专题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加强学生对历史空间观念的认知。

2. 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当中,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专门将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单独地提了出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作为主体,思想情感教育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附属品。然而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出发点的,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对知识和技能同样注重的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仅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明确提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的情感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三个目标,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第二知识能力目标,第三知识过程方法目标。这三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同时也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要注重过程,把方法作为一个手段,同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候是积极向上的,有时候是消极低下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情感上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状态,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习好高中历史知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老师一定要落实知识的传递效果和技能知识的展现。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实施教育的根本,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个连翘,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碓矗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历史教材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充分利用,那么其作用是非常大的。那么说,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一定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灵活地作用,让教材成为一种循环可利用的资源。比如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要对历史原因的进行探索,有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次,要理解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这些基础上,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与学习。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消化掉当堂所讲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中的内容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特点,调整整个教学的体系,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定向给学生辅导,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张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2,(1).

[2] 向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 2013(18):128-128.

[3] 韩丽群.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2009,(11).

[4] 陈仲丹.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一、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材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宣告了“一纲一本一统天下”时代的结束,一标多本的局面让高中历史新课程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共有岳麓版、人民版、人教版、大象版四套教材。它们都严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尽管编写者的理解不同、编写风格各异,但从现行四种版本的新教材来看,它们都着力凸显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教材编写的窠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新教材大体有以下优点:

第一 采用专题式教学的新模式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突出主题、脉络清晰。它不苛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这有助于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清晰的呈现给学生,以便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节课在结构编排上都独具匠心。设置有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本课要旨、本科测评、学习延伸等板块。这种编排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淡化了教师的一言堂;突出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学生机械的记忆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历史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终生受用的历史技能方法的形成。

第三 运用新史学观来指导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处处渗透着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渗透着三大新史学观,即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史观和世界视野;有助于学生从纵向、横向的双重视角来观察和探究历史。在老教材中两册专门讲中国近代现代史,两册专门讲世界史,一册专门讲中国古代史,人为地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导致学生没有一个整体世界的概念。比如1500年前后的中西方有何反差;1800年爆发时东西方有哪些不同,近代中国社会屈辱与剧变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整体史观与现代化史观去研究分析。而新课程在结构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弥补了老教材中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知识的总量上大幅上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树立“大历史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宏观思维。

第四 历史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今天是昨天的继续、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现实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不打上历史的深刻烙印。鉴往知来、借古鉴今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新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社会、感悟历史。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缺陷

首先 历史新课程教材最大的缺憾是它隔断了历史的发展时序。历史是在时空中流动的,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时序明显、前后承接。而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在便于选课和提升规律性的同时隔断了历史的发展顺序,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太大。专题史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对通史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而初中历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基础普遍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不小的压力。

其次 历史新课程教材为突出专题史教学,对事件大量的删除或者轻描淡写。例如对于、这类重大历史事件要求一节课完成,其结果无论是知识性还是思想性都无法达到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为弥补缺憾新课程要求学生广泛的收集史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中学上网查阅资料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反思提高

课程改革重在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能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中我是这样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

1.要领会新课程理念,转变观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①研读新课程有关书籍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②阅读专业杂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等;③上网浏览: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关注高考试题中所渗透的新课程理念。

2.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课标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传授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依据,是考核学生的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尽量科学完整把握课标要求和精神,依据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做到“三个不讲”原则:学生已会的内容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同时贯彻“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同时每节课都依据课标要求,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4.要处理好通史与专题史的关系。由于新课程教材专题史体系跨度大,跳跃性强,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不违背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注意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选修模块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必修模块。

第8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规定模糊性;构建知识体系;多元价值观

一、新教材内容多和新课程课时少的矛盾

目前,在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一共有四个版本,不管哪一种版本,与老教材相比,内容都偏多,这主要是因为新教材体现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增加了诸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模块链接”、“本课要旨”、“探究学结”等新栏目。这些栏目有的提供大量原始材料供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鉴别,自己得出结论;有的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给学习思考,有些问题是开放性的,不一定有准确答案;有的设置新情境,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审视历史问题。有利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内容要讲。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构建知识体系,这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就已提倡许多年,新课程的实施使“体系”教学得到强化,因为新教材这种模块加专题的体例本身就自成体系,符合“体系”教学的要求。有些内容是构建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即使课标未作要求,教师也要讲。各种版本叙述交叉的内容要讲。目前高中历史新教材通行的四种版本各有优劣,难分轩轾。虽然都是按照课标编写,但在选材上侧重点有所不同,究其原因:一是与编者对课标的理解有关;二是各种版本都想编出自己的特色。各地在使用时,可以一种版本为主,参照其它版本,但绝不可以把其它版本增加的内容随意补充给学生,增加学生记忆的信息量,加重他们本来就很重的学习负担。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要讲。人们常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育的功能不管有多少,但任何功能都不能代替借鉴功能。如果历史只是研究冢中枯骨、断简残编,“发思古之幽情”,那么,这门学科就失去存在的价值。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国家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等,这些问题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影子,关键在于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现实问题,鉴古知今,又要选择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问题。

二、历史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新教材跳跃性大的矛盾

历史发展纵看有时序性,横看有阶段性,鸟瞰还呈现立体感。按照原来老的教材体系,初中和高中相比、高中和大学相比,都是采取循环拓宽的办法,高中教材在初中教材基础上拓宽加深,初中教材就是高中教材的浓缩,而初中、高中、大学教材编写体例一以贯之,都是采取通史体例。而高中历史新教材为了避免与初中教材的重复,采用模块加专题的体例,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史料的选用和剪裁上也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般而言,

三、课时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和新课程标准规定模糊性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课时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而新课程标准很多地方太笼统,模糊不清,学生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指向不明。如必修(2)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标只要求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呢?还是该“体系”建立的经过?还是指“体系”的实质?或者指“体系”的影响?这些问题不清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了“盲人骑瞎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把课程标准加以分解,使之细目化,具体化,教师、学生看了都一目了然

四、社会流行的多元价值观和教材宣传的核心价值观的矛盾

现代中国社会是个多元社会,各种利益群体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特别是伴随电脑走向千家万户和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的新事物、新信息、新观念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标准规定“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接触社会,学生会发现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并不像书上讲的那样,由于他们看到的负面的东西太多,他们心目中传统的偶像被搬下神坛

五、历史研究新观点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的矛盾

历史研究新观点层出不穷,新教材已经吸收了不少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有的地方对同一事件还介绍了历史学界不同观点。但教材使用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可能一年一改。即使有改动也是小改小动。教材吸收的新观点一般是为史学界公认的观点。在历史教学、历史考试、历史研究中,历史研究永远走在历史教学、历史考试的前面,对历史教学、历史考试起导向、引领的作用。而历史考试的命题者早就提出“决不迁就中学教材陈旧的观点”。怎样处理历史研究新观点和教材使用相对稳定的矛盾,首先教师要关注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动向,特别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三条主线:即文明史、现代化、全球史观

六、新课程多元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的矛盾

第9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探索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3]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