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教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

第1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在针织工艺与针织服装专业第4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有针织技术、针织组织纬、针织组织经等课程基础,对针织面料种类及性能具有较全面的了解,但对服装设计与制作了解甚少,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时需兼顾服装理论知识基础、样板设计、裁剪、缝制等内容。教学中为了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各个知识点上浅尝辄止,导致不少学生反映进度快、跟不上;在服装理论知识讲述中,学生反映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样板设计教学中存在方法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服装制作过程虽然有趣,但因课时安排有限,学生无法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而只能靠课后独立安排的两周实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思考,以寻求课程改革之道。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的设计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用的教材,目前针对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能够选择的教材比较少,也不能适应不同专业教学需要。笔者先后尝试了《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针织服装设计与生产实训教程》两本教材,发现都不能完全适应针织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际上最新的针织面料、服装设计方法和流行趋势瞬息万变,现有教材的不少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因此笔者尝试跳出教材的限制,根据教学专业特点规划教学内容。针织工艺与针织服装专业侧重生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且该专业学生也没有艺术设计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规划上更倾向于针织服装生产技术的掌握。

2.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多,逐渐巩固其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固的针对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与绍兴莱诗秀制衣有限公司合作,根据教学计划内容,结合针织工艺与针织服装专业特点,共同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开发项目,以及项目实施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共同协商,制定教学的课程项目包括:(1)针织服装缝制基础练习;(2)针织内衣设计与制作;(3)针织外衣仿制设计与制作;(4)针织服装创意设计与制作。

2.3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针织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让学生熟悉相关的设备操作及整个针织服装生产的工艺流程。首先应配备必要的缝制设备,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其次将原来独立的实训周融入到课程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在任务教学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操作中学技能,不断提高职业素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项目调研→项目确定→项目实施→评价→展示成果”进行实施,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背心短裤入手,从款式设计,到打版缝制,边学边做。使学生既能了解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又能从实训项目中找到基本理论的落脚点,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初见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了明显增加。

3结语

第2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一、服装设计课堂实行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服装设计课程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侧重实践的一门专业课程。如果只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讲授与灌输,那么专业技能课中的教与学的目标就难以完全实现的,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讲练练的学习方式枯燥乏味创作缺乏灵感,不利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行动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性质及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工作流程设计、项目情境设计和考核方案设计都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有所不同,也与电教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有区别。它并不是单纯地将教材多媒体化,单纯收集网络资源展现给学生看,也并非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它必须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学习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设计创设新型的网络信息学习环境,搭建知识构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获得实践经验,提升能力,学以致用。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实践

信息化教学方式已经普遍在职业院校中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证明了职业教学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笔者根据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的服装设计课程以比例在款式设计中运用为例,实践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根据前期调研“设计”学习目标

学生情况分析: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中职二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过服装款式图绘画和服装比例制图,对人体比例关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绘制款式图有实际绘画经验。学生普遍对理论性学习不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但缺乏创作的经验,还局限在书本上的临摹和仿照。创新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有待提高。但他们思想活跃,敏感善于使用信息化,动手能力强。因此,根据这些特质结合项目学习内容,制定教学任务和知识目标:

1.确定此教学任务目标的关键词是:比例运用。在款式设计中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平衡关系,比例分割变化与视觉美感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技能操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学习过程目标:学生通过收集信息,讨论梳理,探索发现比例分割的规律,拓展运用比例关系准确绘制服装款式图。掌握服装款式设计中比例分割运用法则和技巧。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收集信息交流促进自主学习,通过信息化的学习平台享受教学带来的快乐。

(二)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学习方式

建立适合此次项目学习内容的信息化资源包从而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包包括学习任务单和教学资源包(微课视频、百度云盘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wifi覆盖的多媒体实训教室以及设计所使用到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采用小组学习方式,三人组成设计小组完成任务,实现多元评价。

(三)教学过程是“设计”的工作流程

1.设计教学情境:在本课题中引入了微课视频,欣p的抽象画和法国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根据这幅抽象画创作的系列服装作品,蒙德里安几何构建的依据是什么?圣洛朗借鉴的是哪些精髓?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名画,作者及设计师的背景资料,学生展开信息整理及主题讨论,教师还与学生共享和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为下一步实践任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情境。通过分析案例,学生明确款式设计中线的分割形成的比例规律,产生的对比与平衡的效果在兴趣点已经激发的情况下,加强对比例理论知识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任务的导入做好铺垫。

2.宣布设计任务,明确设计要求:各小组任务分配、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能更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关注度,活跃课堂气氛。在实操中内化理论知识,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3.各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创意解析和实践过程,其他组进行观摩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结合团队操作的具体情况点拨学生总结设计点,学会运用软件技术体现效果。强调自主学习、认真负责、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学生运用比例方式进行延展设计,利用网络资源或上传到百度云盘资源提交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微博话题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反馈问题讨论发言。

5.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小组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客观评价。教师设计过程性评价表格,并在教师评价栏中为各组积分。学生在评价表的自评项、互评项中计分。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从单一看重结果转向过程评价。学生参与评价,三方评价交错进行培养学生的自省意识,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四、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信息化教学实现了学、做、评一体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引导,介入互联网资源设计“学法”。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形式,确立小组合作方式围绕任务训练技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课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更加有效的主动学习。实现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内容任务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开拓了教与学的新方式。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关键是“设计”

教学设计紧扣“做中学”“学中做”,在信息化教学中强调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切合课堂教学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以“微课”的形式讲授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布置利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训操作,培养学生认真踏实、团结协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素养,同时让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

第3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服装设计 教学

引言

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类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美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对于服装设计的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实际教学表明,效果十分突出,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及使用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要求打破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倡导让老师作为教学中的设计者和鼓励者,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能够对社会的需求导向通过案例分析出来,从而能够使学生从容的应对专业问题。

应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服装设计专业因为其独特性,需要广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设计出赏心悦目的服装,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以从每一个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获得不同的灵感,领会不同的风格,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够从每一个成员的发言和分析中查漏补缺,弥补不足,找到自己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缺陷,对于自己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融合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城楼。

2.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办法

2.1通过案例导入与组织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施办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理论部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方案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服装设计的概念、分类和设计者的基本条件使,应当结合案例,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自身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学到的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更加牢靠,不容易以往,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的环节,由于服装设计的独特性,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服装的款式美、图案美以及面料美等方方面面,同时要分析当今社会服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通过这些客观因素的结合,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例如在服装的外型线的设计以及服装的结构线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法国的设计师迪奥的新造型以及字母型线型作为素材,充分分析外线型对服装流行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些国内外的女装品牌的潮流女装进行分析,剖析目前国内外的流行需求,找到目前的流行趋势,对服装的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此外,在服装的分析中要充分考虑细节方面,领、袖以及口袋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不能够有丝毫的马虎,小的细节往往是最出彩的方面。

2.2归纳与拓展练习

经过了案例分析和讨论后,应当进行充分的归纳与拓展练习,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这个环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课堂的小结以及课外作业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把案例转化到自己的设计中,学以致用。各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不同的初始元素,或者通过相同的设计元素来拓展不同的设计.。由于每个设计小组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所以,各组有的从廓形角度来找共同点,而有的从色彩角度找来类似点,同时,有的从分割线上找同类项,因此,得出的调研资料通常是五花八门。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讨论总结,将有一定共同点或一定相似度的典型案例归纳梳理出一个或者更多拓展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案例,从而激发整个团队及个人的学习热情。

3.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案例法的教学,改进了学生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上来,从而使知识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利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到课率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上升,课堂质量自然就提高了不少,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

3.2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每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小组对服装案例进行分析,每个人都能从其他组员的发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今后适应社会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3.3提高了创新能力

服装设计的灵魂便是创新,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服装。案例设计法贴合了专业特点,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系统思维,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专业的需求必将更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我国的服装设计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如平. 案例教学法浅析[J]. 嘉兴学院学报,2002,S1: 214-215+296.

第4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技术伦理教育;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

对高职学生而言,技术的掌握、应用是其能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由技术应用所衍生的一系列社会能力如技术约束、技术判断、技术评价,则是支持其长远职业发展的内在价值需求。通过强化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以规范的道德意识及行为方式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自我约束力去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使技术应用的价值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因此,以专业课程作为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课程体系架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来准确解读及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价值及作用,同时有效促进技术熟练、能力递进及德智养成,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掌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以技术道德规范自我分析、约束、判断及评价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一、以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载体。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规划整体课程,主要包括认知技术伦理概念的通识课程体系,以及以专业为抓手、引导技术道德规范养成的专业课程体系。1.通识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体系是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目标,按照“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围绕学生未来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将典型社会生活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设计由思想品德类、生活通识类、身心健康类、创新创业类、公共艺术类等构成的系统化通识通修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通识课程体系中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设专门的技术伦理课程。专项课程的开展主要用于讲解技术伦理的基本概念、功能及作用,并采用理论分析、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责任意识及道德准则,在引导行为规范与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形成践行技术伦理的内在自觉。此类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效弥补原有通识课程体系中缺乏技术伦理“规范引导”内容的困扰,强化社会伦理规范对各类技术活动的良性影响,使学生能够对专业技术、社会、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对各类技术伦理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及探究[1]。另一方面,促进技术伦理教育在其他通识课程中的渗透。首先,以思政理论课程为抓手,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构筑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借助社会主义价值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有益于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意识导向[2];其次,人文课程强调道德品质对自我行为的影响与作用,能够以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意识形态及价值体系来思考专业技术所面对的各类社会问题。因此,在此类课程中适当增加技术伦理内容来拓宽其社会人文视野,使学生能够对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技术责任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其对技术的多元思考并构筑新的技术道德伦理观。2.专业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能力、满足学生个人专业兴趣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分析、提炼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而构建起来,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实践课等。在专业课程体系背景下开展技术伦理教育。首先要将技术伦理标准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的具体能力要求中,并将专业课程中专业技术标准、应用的具体细则作为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及质量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技术伦理教育的成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落地;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技术伦理教育。或是结合服装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专业性技术伦理案例的分析,或是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讲解本专业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影响。总之,这种渗透式技术伦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真实、深刻地了解服装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作用,使其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及使命感面对未来从事的技术工作。但是,这种方式要注意整体专业课程之间知识、技能的彼此衔接,并采用递进式的系统专业学习来巩固技术伦理教学的深度及广度;再次,以专业实践课程为抓手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体验感。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资源效应,依托专项技术实践、顶岗实习等课程来提升技术伦理教育的有效性及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积累各种技术应用经验,深刻了解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良性或劣性社会影响,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所需各项技术技能有清晰的应用、判断,并最终以健康正确的技术伦理观念及行为方式去支持其终身发展。

二、以课程教学实施促进技术伦理教育

1.课程理念设计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服装设计”为例,该课程的学习领域为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并依据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主要包括设计前准备、典型单品设计、系列产品设计及创意产品设计。课程注重从单件产品设计、创意服装产品设计及系列拓展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用性和创意性的充分探讨,并通过设计构思、实践及展示等环节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模式。在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秉承服装产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目标,力求弘扬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工艺制作能力,使其具备单件服装产品设计、系列服装拓展设计及创意服装产品设计的相关专业技能及思维模式。而在社会能力要求方面,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语言及文字表达、信息搜集与分析、团体协作及沟通等社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从事专业工作。而在技术伦理教育的背景下,要尤其注意在设计行为中开展包括产业发展、社会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伦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服装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作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服装设计行为中所需遵循的道德原则,强化服装技术应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去应用、评价及判断各类服装技术问题。2.教学组织设计“服装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共包括“前期资料搜集”、“服装单件产品设计”、“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和“服装创意产品设计”等四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创意思维、创新设计理念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服装产品设计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共8课时,工作任务包括设计素材来源及设计思维方式。技能要求涵盖服装市场调研及信息分析、流行趋势主题版制作、服装品牌风格比较分析等;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单件产品的色彩、面料、款式、图案及工艺设计,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不同服装要素的设计方法,如绘制表现、款式设计、工艺开发等;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共16课时,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典型风格品牌服装系列拓展开发、系列效果图图册制作,所对应的技能包括在主题风格把控下的系列化服装设计、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等;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共20课时,其工作任务包括创意服装设计构思、款式开发及工艺实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主要涉及理论学习、设计开发及技术实践等环节,可采用理论讲解、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各环节教学实施特色融入技术伦理教育,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伦理的良性价值引导作用。如在情境一“前期资料搜集”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授法、现场演示法为学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及地域传统文化,在拓展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而在情境二“服装单件产品设计”及情境三“服装系列产品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地域传统手工技艺的单件服装产品设计开发,并通过技术应用、技术创新来获得关于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体验;或是鼓励学生在系列产品设计中引入企业新工艺、新技术及新面料,通过进行技术探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情境四“服装创意产品设计”中开展以不同文化理念为导向的服装创新设计,并把中国传统技术伦理的核心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技术实践中,在培养学生专注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中进一步去了解各类服装技术的目的、价值及作用,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产生对技术的自我约束及判断能力。3.教学评价设计该课程采用“多角度、多形式、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多角度”指的是由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组成的考核客体;“多形式”指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所表现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及行为能力。如情境一中流行趋势与市场调研方案、情境二及情境三中的服装产品设计方案、情境四中的创意设计方案等,无论是实物成果或是能力评估,都是学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及探索后所体现的经验认知,是综合评价学生设计思维、技术应用及素质能力的质量标准;而“差异化”则是基于服装分类产品设计中不同阶段、不同工作任务的技术难度及能力需求所决定的,并通过在最终考核中占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体现。因此,课程以考勤占10%、情境一占10%、情境二占20%、情境三占30%、情境四占30%的权重比例获得学生的最终学习考核结果。

三、总结

技术伦理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基于具体的课程学习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分析、判断与抉择,使其在获得有关于职业岗位真实体验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探索技术的本质,审视技术社会中的诸多道德伦理问题,进而以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去推动专业技术的不断前进。因此,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教学实施开展技术伦理教育,是推动高职德育素质养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强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立足课程教学的引导与体验行为,才能使技术伦理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效能。作者简介:高星(1982-),女,湖北宜昌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与服饰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志海,陈张杰.高职院校学生技术伦理教育的理性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8-91.

第5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1.1选取合适的项目

载体本课程的综合贯穿项目为:“嘉米娅”2015年春夏中高档成衣(套装)系列效果图和款式图设计。“嘉米娅”是香港福新集团新创立的主要针对广东省的中高档女装品牌,对学生来说,企业目标市场的环境及文化因素是比较熟悉的,且“嘉米娅”品牌正在兴起中,因此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按照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分为基本技能训练、能力训练和能力拓展训练3个教学模块,分别对应6个能力训练项目,20个能力训练任务。通过能力训练项目1使学生达到操作CorelDraw基本工具的能力,掌握CorelDraw软件的基本绘图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能力训练项目2-5使学生达到熟练操作服装款式图设计中常用的工具的能力,掌握使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服装款式图设计的步骤及方法;最后结合服装设计的综合知识,通过能力训练项目6使学生达到熟练操作CorelDraw软件殊工具的能力,掌握使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成衣(套装)系列效果图和款式图创新设计的方法。

1.2教学贯穿项目分析

1)贯穿项目说明本课程针对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群中服装设计师工作岗位的要求而设置,以“嘉米娅”中高档女装品牌2015年春夏中高档成衣(套装)系列效果图和款式图设计作为项目载体,其内容涵盖了利用CorelDraw软件进行服装效果图和款式图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嘉米娅”成衣效果图和款式图设计贯穿了本课程的主线,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检验和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训练,反映了服装企业成衣系列设计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要求。2)贯穿项目要求在实操中,要求学生将自身虚拟为该服装企业的设计师,面对广东省女性服装消费市场,为该企业进行产品设计。3)贯穿项目特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以“点———线———面”为主线的CorelDraw软件绘图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现代服装设计过程所涉及的产品效果图设计和款式图设计知识、工艺单制作及设计软件运用知识等必要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以服装企业典型系列产品开发设计的流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方法,从而搭建自身相关知识体系,发展其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其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对应工作岗位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岗位职业素质。

2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以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系列产品效果图和款式图设计合理化程度、职业素质表现为评价重点,评价职业能力。本课程具体考核方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分别占60%和40%。形成性考核成绩又分为课堂表现成绩(40%)和子项目考核成绩(60%)。课堂表现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完成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等,子项目考核成绩主要是根据每一子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终结性考核主要是综合项目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和期末大作业两种形式,分别占50%和50%。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

3.1项目化教学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每个子项目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性非常强。而且通过子项目的考核就能很容易的检查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很快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2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加紧密

每个子项目的教学都会把企业真实产品融合到课堂中,要求学生将自身虚拟为该服装企业的设计师,针对企业近几年的服装款式以及服装流行趋势等来设计下一年的服装效果图和款式图。通过项目化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而对每个子项目作品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他们会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积极的自学,努力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4结语

第6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 结构设计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胡亚兵(1977- ),男,江西上饶人,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河南 南阳 47306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1-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生产的核心技术,一方面,它将服装效果图转化为服装平面结构图,是服装设计师设计理念实现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它为工艺设计提供结构合理的工艺样板,为制定工艺标准提供可行依据。因此,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胜任本专业的工作。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程的关系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应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出它们的相通点,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避免出现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时出现死记硬背、相互孤立的现象。尤其是在计算公式和服装尺寸放量方面,一定要考虑与人体、服装款式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关系讲透,学生才能灵活掌握应用。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实际生产的要求,把款式设计、面料选择、版型设计、制作工艺等结合起来学习。

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1.重理论轻实践。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一定要在具体实践中实际操作,并与服装制作工艺等课程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并按照课本举例进行手工制图,而没有将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艺、服装面料、服装流行元素等有效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完成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不能有效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反而往往只知道死记计算公式和数据,对制版知识一知半解。当服装款式发生较大变化时,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毫无章法,这样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严重脱节。

2.教学与服装市场和实际项目相脱节。由于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实际的生产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校期间很少主动测量市场服装成衣相关数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只是讲解一些基础款式的操作,新方法的开发与设计方面的训练机会较少,校外实际生产更是不会进行。因此学生对版型设计和理论知识只能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理论知识无法验证,以致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不能灵活运用最佳的结构设计和工艺手段表现服装造型。

3.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就是当裁缝,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报考服装专业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为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并不是真正对服装专业感兴趣。也有部分学生对设计或管理比较感兴趣,将来毕业打算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服装裁剪和缝纫制作等与“裁缝”相关工作,认为结构设计课程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生对服装结构课程学习态度消极,不重视甚至不参与课程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对课程理念及知识点完全掌握。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整合交叉知识结构。为避免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与服装企业岗位之间出现相互脱节现象,需要根据岗位人才的需求修订教学计划,重视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密切配合,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纵横向链接,并采用综合式教学法,在一个教学主题或项目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规划,同时注意调整综合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课题,要求学生将款式稿、灵感来源、结构图、工艺特点、工艺流程、面料小样、辅料等所有的过程都经历一遍,使学生结构设计知识与技能达到企业岗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制作完成服装,然后分析服装成品造型和舒适度,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进一步掌握结构设计的尺寸规律与版型设计打好基础,不断提高服装制版水平。通过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创造性开展教学,完善教学过程。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将不同的结构设计方法与知识进行比对,从中找出规律。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款型分析、人体结构等问题,这样讲解更直观明了,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堂讨论。在服装结构课程的教学中,课时安排相对集中,以便采用分阶段教学,注重加强实践。在理论课阶段,由资深教师讲解,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每周讲授4~6学时。在实践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款式,进行1U1结构制图,并进行样衣的缝制,在样衣试制时,将净板放缝后进行简单缝制,重点不是工艺处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不同环节的专项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对结构设计的方法与理论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灵活掌握服装结构设计方法的目的。

3.加强与企业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靠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最好的教师经历应该是从学生到企业再到教师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新进教师一般是应届生,有的还要求是研究生,往届生很难进入高校,造成教师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专业骨干教师成立特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通过工作室使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从而使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在工作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另外,可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讲学和培训指导,广泛进行信息沟通、经验借鉴和技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教师本人的技能素质。

4.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学前教育,使学生清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目的和作用。具体到服装结构课程中,需让学生明确学习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它不仅具有服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是从事服装生产管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启发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还能调动他们学习服装结构设计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保持强大学习动力。采取这种步步为营的学习方法,可以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为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奠定基础。

5.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就本门课程而言,我国目前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一是考查;二是传统的卷面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对学生学习过程打分。比如可以把这门课程分为理论部分、款型把握部分、制作工艺部分、服装舒适度部分及最终服装效果部分,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部分进行打分,并要求每一部分都合格才能考试通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可以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查,比如实行项目式教学方式,在考查中主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进行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完善新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较强的课程,要不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尝试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进一步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体系,做好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积极做好企业横向联系,产学研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成熟的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培养服装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鑫.服装专业人才培育中的“脱臼”问题研究[J].纺织教育,2005(6).

[2]吴国智.示范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路径[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第7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开拓创新和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服装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服装结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本院服装专业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及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要求,围绕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主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模式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一、传统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往往依据课本进行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随堂以缩小比例跟随作图,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应用时生搬硬套,多侧重于平面结构的分析,空间感较差。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着公式――图纸――实践的教学套路,学生被迫在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结构知识,由于过于抽象,所以并不能够很真实地体会服装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加上四年课程下来学生动手时间有限,导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对结构和工艺理解不十分透彻,这在其工作后很多年都会影响设计能力的提高。[1]

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育内涵

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艺术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综合知识的集结,具有多学科交融的特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结合点。

三、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005年在杭州举行的国际高等院校服装设计教学高层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就中国高校实践课程进行了阐述:“教育和实践是高等艺术设计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服装设计教育实践包含两层含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基于此可以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竞争力和经济实力,该教学改革是在现代高等服装教育优势范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的规律和法则,可提高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由常规平面的教学形式立体化,将打破以理论表现的单一教学形式,更加注重实训的环节,增加学生和服装市场的亲和力,使高等服装教育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更加科学、更完善、更合理。

2、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拓展课程空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必须同时改革原有的课程观念。[2]因此,“既重视服装操作训练的实践能力培养,又注重服装结构设计艺术创新”的服装结构设计崭新教学理念的定位,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激发创造激情,培养学生把精彩的设计创意加以具象化、物质化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体验服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魅力。

综上所述,此研究对高等服装专业的长足发展尤为迫切和必要。

四、基于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建立多种样衣“分拆式”与“修改式”的教学实践模式

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多种样衣的“分拆式”与“修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系统的、完整的。在此模式中,整个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先动手,后动笔,先师傅,后徒弟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中理论概念先入,可巩固结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为以后进行款式和结构设计打造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3]

2、进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

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是创造一种条件,让学生自行探索,更新原有知识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意义,达到丰富改造已有知识的目的,自己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更是帮助者、合作者。[4]因此在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使用“师生对抗”、案例教学、“方法+实例”等适合本系列课程规律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培养多种创新思维能力;利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具体是在著名时装设计师设计作品中选出几款较为实用的,分组让学生进行作品解析,通过组员讨论的方式,探讨款式的结构和加工特色,从而强化学生对服饰款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款式特征,可以娴熟地将三维的服装转化为两维的服装样片和样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另外面向服装企业与市场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以本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平台积极创业,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模式探索,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服装结构系列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在教学中,单纯以课堂为主的教学还很不够,要尽可能紧密地与服装生产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开放式”环境进行设计,积极与服装市场结合;顺应行业需求构建起同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采取与服装产业运作一一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教师和企业共同评判,强化校企联合。学生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实习与实践巩固,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因此高校针对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特性,通过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模式创新,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

4、构建以丰富的服装科技文化竞赛为训练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之外时间,进行丰富的科技文化竞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设计与制版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知识才是系统的、完整的。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及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相关知识,对学生参赛的服装设计效果图进行结构解析及创作细化设计,完成参赛要求作品的款式图、结构图及工艺图,并通过此过程激发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服装结构与制版探索的卓越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语

当今新形势下,中国服装设计需要具有里程碑式的、创造性设计,更呼唤我们能孕育出符合时展的伟大设计师。实践证明,服装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既要传授给学生既定的技术和技艺,又要强调理论与市场密切联系的设计思维和实践方法。因此,基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使服装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与服装产业接轨,培养创新性实用型的服装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有效而不可多得的途径。

【注 释】

[1][3] 齐雪源.“分拆式”与“修改式”服装结构教学法研究[J].装饰,2010.(3).121-122.

[2] 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 李凌.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训练的教学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10).213-215.

第8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 项目驱动 学习情境 效果评价

一、项目驱动法的概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主要目的工作任务,其实施环节一般为情境创设、问题牵引、实施计划、效果评价四个方面。

二、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教学内容可以包涵在某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中,该课程基本具备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将工作项目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开发出新型的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应用体系。

1.设计项目

典型工作任务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精髓。《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完成的。项目设计要按照人们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的过程由易到难进行排列,项目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应当包含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知识综合性、学生的可参与性。

2.设计学习情境

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成平行的和递进的子任务,就形成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般是以问题牵引或工作任务要求的形式设计,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展开,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问题的生活事件,《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生活事件就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3.制定和实施计划

对于不同级别的项目,创设特定的工作情境,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合理的工作步骤,从而产生科学的工作计划。

教师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项目和子项目的要求规划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将学生划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组,明确负责人,小组内再具体分工,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得到老师的认可后,确定工作计划。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估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试卷考试为辅的考试方法,按平时操作成绩30%+综合技能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30%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操作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典型款式服装的结构设计的能力。综合技能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知识进行各种款式服装的结构设计能力。过程考核办法重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

以“某中型饭店要为其40名服务员定制西裤、西式马甲套装工作服”为一个工作项目,介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按照该饭店的要求,需要定制40套西裤、西式马甲套装,通过对分析该项目的需求,得出教学内容为:西裤、西式马甲净样、毛样、推挡、成衣制作。教学目标为掌握男、女西裤、西式马甲结构设计要领、结构设计方法、推挡和成衣制作方法(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测体,设计男、女西裤和西式马甲的服装规格号型系列,并根据特殊个体的体型特点,设计特殊的服装规格尺寸,再进行小批量套装生产的各种样板和样衣试制,最终完成男、女西裤、西式马甲的工业化生产样板和成衣生产工艺流程(能力目标)。

在上述需求分析和教学内容规划的前提下,在学生已经掌握裙装结构制图、推挡和成衣制作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情境1(6课时):项目分析。教师介绍项目的需求,得出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并安排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初步了解西裤、马甲的结构设计要领和方法。根据项目的大小,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情境2(14课时):西裤、马甲结构制图。师生讨论,总结西裤、马甲测体要领、规格设计方法;男、女西裤、马甲结构设计的异同点。最后教师演示西裤、马甲的结构设计步骤,并提出问题:马甲、西裤的毛样制作要领以及推挡方法。

情境3(10课时):西裤、马甲毛样制作及推挡。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情境2的问题答案,师生讨论,再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辅导的形式,完成西裤、马甲毛样及推挡网状图。

情境4(60课时):项目实施。在西裤、马甲结构设计知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项目实训教学。每个小组制定项目计划,小组内具体分工,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各个学学习小组一般可以按照“侧体号型规格系列设计制板推板裁剪样衣制作样板修改”的顺序实施工作计划。

在整个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密切跟踪,全过程辅导,及时纠正问题,在关键环节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结与效果评价贯穿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都做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价。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改革的效果

对07届学生从上《服装结构设计》这门专业课开始就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零距离接触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反馈的信息是与往届的学生相比,07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虽然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推广该教学方法,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改变对教材的认识态度,教材只是项目教学的一个参考书而已,教学目标不再是为完成教材的某个章节的知识目标,而是根据项目要求,使学生达到某种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教师要对专业主干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可以跨多门课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可以是《服装专题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的综合。

3.加强校企联合,多从企业寻找适于教学的项目,让学生尽量参与企业的调研和实习,熟悉岗位的各种要求,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学院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图书资料种类和数目,开通电子图书馆,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广阔的平台。

5.领导重视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政策上提供保障,对于有悖于以往教学管理的行为,如学生的上课时间自由把握和学习场地的多变、教师教学方式的随意性、教学日志填写等要给予支持,改革就是突破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项目驱动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曹京生.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9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的学科,是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时尚、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相比于西方国家起步晚,发展慢。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服装市场的发展,市场对服装设计的审美、创新、技术、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当前现代设计理念。虽然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不断优化并完善,但课程的设置缺乏创新,难以适应现代设计新理念的发展。当前服装专业课程还存在设置不够合理、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脱节等问题。

(二)教学内容陈旧

通常服装设计包括构思、设计图、结构图、工艺制作等几个步骤,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往往也是根据这几个方面设置的。当前的服装教学内容相对来说还是偏重服装设计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一般更新较慢,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新的设计理念方面的相关内容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设计理念少,教学内容相对来说与市场的发展脱节,教学内容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潮流。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

(三)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仍然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善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但是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教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现代设计理念的理解和应用;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只会滋生学生的依赖思想,弱化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现代服装设计新理念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网络元素逐渐融入服装设计中,从而形成了现代服装设计新理念,例如虚拟服装设计、超维视觉服装设计、绿色服装设计、文化内涵服装设计等理念。

(一)虚拟服装设计理念

虚拟服装设计就是将计算机电子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模拟服装布料。这种服装设计理念在美国比较流行,美国已经开设许多虚拟服装设计网站,客户与设计师一同在网络上进行服装设计,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客户满意的服装进行模拟还原。客户和设计师能够直观地感受设计出的服装效果。如果不满意效果,修改也十分便捷。虚拟服装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服装的垂顺感等性能,还能够根据人的身材特点设计出适合的服装。虚拟服装设计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普及,但是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对于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超维视觉服装设计理念

现代超维视觉服装设计是把人及人的心理、视觉、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服装的设计中去。超维设计超越了空间的维度关系,注重对环境心理学和观赏心理学的运用。超维设计开拓和丰富了设计人员的视觉设计思维,从过去只重视画面的造型、色彩、构图转变成为超维视觉的设计观念,设计理念更具创新精神。目前的网络服装设计理念将服装设计和艺术设计相结合,将服装的色彩、光线、面积、位置、平面、立体、视觉及空间功能结合。

(三)绿色服装设计理念

绿色服装设计注重环保和节约意识,使服装设计回归自然,从美术设计的角度将服装设计加入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当下许多时装周上的服装设计在色彩上注重表现自然和环境,在服装的材质上注重废物利用,运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环保材料设计出服装。在当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绿色服装设计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四)文化内涵服装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文化内涵成为服装设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各大时装周上的流行元素。欧美许多国家的服装设计师也对中国元素十分感兴趣,设计出具有中国元素的服装。中国服装设计更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国文化内涵融入服装设计理念中,不断创新服装设计理念。

三、现代设计新理念下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服装设计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如果缺乏服装设计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获取设计灵感,因为人的思维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与增强的。教师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合理设置服装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还要在课堂上及时引入全新的社会信息,比如科技发展的成果、文化的发展动态、各种艺术门类的作品以及存在于文学、哲学、音乐、戏剧中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思潮和观念等,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服装设计灵感。服装设计行业是一个发展变化极快的行业,潮流和时尚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服装设计教学内容紧跟时尚的潮流,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新的设计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之外,高校还可开设一些辅助课程,例如艺术欣赏、服饰潮流欣赏等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服装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服装设计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积极性。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将现代设计新理念融入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起学生对于新设计理念的关注和认识。现代设计新理念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教师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和设计软件等先进技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先进设计软件,紧跟时代的潮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服装设计意识。教师还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例如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等。只有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现代设计新理念,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灵感

现代设计新理念中的文化内涵设计理念,注重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文化内涵。学生只有了解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掌握文化内涵设计理念,充分利用文化元素,找到服装设计灵感。服装设计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中外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培养学生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艺术修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鼓励学生在传统艺术中找寻设计灵感。例如我国传统的旗袍在世界各国时装界引起时尚潮流,还有中国的剪纸、水墨画、刺绣等元素都能够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去。

(四)提高学生的网络利用能力

虚拟服装设计理念和超维视觉服装设计理念都强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未来服装设计将会越来越依赖先进技术。当今学校教育资源丰富,但是学生将网络技术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的意识还不强烈,网络服装设计理念还没有真正被理解和应用。教师应加强学生网络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设计软件设计出最具创新意识和潮流理念的服装。

(五)培养学生绿色环保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这个主题也影响着服装设计行业,绿色环保的理念在服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和传播。教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绿色环保理念,引导学生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使学生的服装设计紧跟时展的潮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