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企业信息化水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1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竞争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我国加入WTO,企业参与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节奏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谁能够快一拍,谁能够获得市场主动权,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胜利。赢得市场主动权就要企业快速、准确地作出各种科学决策,及时、准确的信息则是正确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建立一有效信息管理系统,是管理人员进行快速、准确决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的方法。

1 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不仅在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信息共享,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营,而且企业还与外部网络沟通,形成互联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变革,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与企业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仅仅支撑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战略,信息战略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集聚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反馈经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知识优势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一种建立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全新竞争战略在西方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我国也有部分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技术,并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 企业信息反馈企业竞争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反馈经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朱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体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1)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促进组织结构变化。企业的业务和规模高带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管理力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企业规模的日益膨胀,部门和人员分工的日益细化而造成的信息沟通障碍;如何优化、规范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迅速增长业务量和迅带膨胀的企业规模;如何在不失控的条件下,对员工进行充分的授权,以提高工作效率等,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作切入点,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的速度与质量,从而使得企业根本无须再像传统商业模式下那样,设立许多中间组织环节。层级化(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取代,也就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的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局围的信息同决策中习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的调动了组织成员的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开成了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有效降低成本,扩大企业竞争范围。信息技术的应用涉及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大幅度降低了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②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信息化企业养活了库存量,降低了管理成本。③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企业成本的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企业能以低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 ,给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窨,使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显现出竞争优势。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3)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提高差别化。一方面,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思路的效率,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判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的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在规模生产的独物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

(4)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电子会议系统(EM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庥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此外,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管理规模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第2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审计环境 审计费用

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审计环境加快向会计信息电子化、业务运行网络化、内部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成为审计业务制定的重要前提因素。在有关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多以审计风险为视角来开展,对企业信息化环境层面的审计风险因素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探讨却很少。本文将结合企业信息化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审计费用实际上是审计委托人与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过程中,审计委托人支付给审计人员的费用。审计费用体现了审计人员的价值,审计费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还反映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2001年12月24日公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并详细具体地规定了支付报酬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审计费用的实证研究。王振林(2002)首次探讨了国内审计费用的因素,之后国内学者从盈余管理(伍利娜,2003)、客户规模(吴应宇等,2008)、内部审计质量(王守海和杨亚军,2009)、审计风险(宋衍蘅,2011)、关联方交易(马建威和李伟,2013)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其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面对日益复杂化的企业信息系统环境,如何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取得审计证据,是当今CPA十分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后的取证策略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因素。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企业既可以通过应用IQC方法收集审计证据、加大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也可以利用并行审计技术、CAATS技术进行审计取证(许永斌、俞淑仙,2005)。另一些学者从行业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央行数据信息化存储对于审计调查取证的影响(刘立军,2008)。企业信息化在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实现了审计的增值作用、提高了审计办公自动化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审计不能与审计实务有效结合;二是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三是审计人员收集的有效信息不足;四是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刘伟,2012)。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转型过渡期,在外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下,企业信息化成为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决策环境。从审计人员的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被视作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式。审计人员的这种认知是否体现在审计费用上?审计人员对企业审计成本的计价是否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正是基于这些思考,本文以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审计费用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推进审计事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随着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审计证据方法的转变以及审计取证手段的不断更新,信息化企业对于审计取证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而在审计定价时,审计风险大小会直接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理论上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也很多,无法准确直观地用变量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自身的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水平等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企业信息化对审计费用影响的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本文的研究借鉴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成熟的经济效益法。该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水平发达、员工素质普遍较高的企业。本文引入了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三个指标来描述上市公司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并假设企业信息化水平三个指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

假设1: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是指会计期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包含各种软件、硬件的基础设施)的总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了企业对于自身财务业务的处理能力。因此,企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对于提高企业行业竞争力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本文中,将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作为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考察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对审计费用产生的影响。

假设2: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能基本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人员越多,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财务业务数据处理能力也越强。这也使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审计详查成为可能,从而使审计成本相应减少。因此,我们假设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3: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例关系。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代表了公司信息化水平,而公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标志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公司业务处理能力越强,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低。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越高,审计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假设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成反比。

假设4: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例关系。信息化环境下,资产总额的大小,代表着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规模大小又标志着公司业务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言,公司业务越复杂,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成本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公司信息化复杂程度越高,审计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假设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成正比。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选取2011年我国沪、深两市2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经过如下筛选:剔除2011年未披露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以及相关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剔除具有极端值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156家上市公司,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模型选择。借鉴Smunic(1980)的经典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以下多元因素回归分析模型:

ln(fee)=δ+β1ln(Investment)+β2ITstaff+β3Yield+β4ln(assets)+ε

In(fee):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Investment):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Tstaff:上市公司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Yield:上市公司信息化投入产出比率;In(assets):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2.变量定义。本文选取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In(fee)作为被解释变量,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In(Investment)、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比率ITstaff、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Yield和上市公司总资产In(asset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主要借鉴肖素梅等(2005)的做法,从企业信息设备水平、信息人力资源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变量作为企业信息化水平衡量指标。模型中fee表示公司2011年的审计费用,用审计费用总额衡量。ITstaff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人员比率,用研发与技术人员之和与总员工的比率衡量。Yield表示公司2011年的投入产出比率,结合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性质,本文用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来衡量。assets表示公司2011年的总资产,用总资产金额来衡量企业信息化资产规模。

Investment表示公司2011年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在上市公司披露的固定资产数据中,大部分公司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数据并不明确。但结合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与行业性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装修改良、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等。其中,电子设备、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属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范围。因此,本文采用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减房屋及建筑物减固定资产装修改良来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

三、实证分析与结论

(一)实证结果及分析。本文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处理,处理结果见表1-表5。

表1是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基本情况描述。用于分析研究的数据有211个,有效的数据为156个(剔除了系统缺失值)。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就审计费用自然对数In(fee)而言,总样本的最小值为11.51,最大值为15.68,平均数为13.1635,标准差为0.52487,说明公司审计费用的差距较大。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自然对数In(Investment)最小值为14.68,最大值为21.87,平均数为17.4487,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备总资产差异幅度较大。而就信息技术人员比率ITstaff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和标准差为0.0397、0.9397、0.4578和0.23437,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程度的不同,相对其他变量变动幅度较小。Yield最小值为1.03,最大值为31.39,平均数为2.0922,这也说明企业从信息技术取得收益有着明显的差别。In(assets)最小值为18.81,最大值为25.38,平均数为21.1114,这说明该行业的企业总资产规模存在差异。

表2是变量输入输出表,本文采用全回归(ENTER)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表3反映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的可决定系数R为0.415,调整后的R为0.400,即该模型对行业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的解释能力为40.0%,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从表4也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回归模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显著性(F=26.821;P=0.000)。

表5说明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与审计费用显著相关,成反比例关系,即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审计费用越低。而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例关系,即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同时,笔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上市公司总资产进行了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差扩大因子(VIF)值均小于2.7,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二)结论。本文以实例探讨了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对可能影响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相关企业信息化水平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信息技术上市公司总资产与审计费用呈正比关系。信息技术上市公司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总资产、掌握信息技术的员工占总员工数的比率、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率对审计费用成反比关系,与本文假设一致。模型回归后的F值和调整后的R2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变量的VIF均小于2.7,说明各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在计算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审计成本时,需要考虑上市公司总资产以及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希望本文探讨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可以为审计定价的因素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S

参考文献:

1.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2.吴应宇,毛俊,路云.客户规模与审计费用溢价的研究:来自2001-2004年沪市的初步证据[J].会计研究,2008,(05):83-89.

3.王守海,杨亚军.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费用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9,(5):65-73.

4.唐志荣,谌素华.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51-54.

5.宋衍蘅.审计风险、审计定价与相对谈判能力――以受监管部门处罚或调查的公司为例[J].会计研究,2011,(2):79-84.

6.马建威,李伟.关联方交易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基于2007-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3,(1):79-86.

7.许永斌,俞淑仙.企业信息化对审计取证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64-67.

作者简介:

第3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为了保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我认为,这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充分抓住这个机遇,科学安排,扎实工作,尽快把企业信息化工作搞上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经验表明,从时间角度看,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同步出现的;同时,信息化的实施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只有“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无疑,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会带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使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更好的保障。进一步解读制造装备业的产业振兴规划,我们可以发现,规划中还提到了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问题,如“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其中还特别提到,“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加强企业管理和职工培训,改进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些指导性的意见,给装备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指出了重点发展方向。

第4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论文摘要:国内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因而在实施信息化时,应以管理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建立相应信息系统。根据企业发展周期阶段选择适当的信息化内容,分步实施。SaaS模式选择柔性信息化软件,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激励培养信息化人才来提高信息化水平。

截至2008年底,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仅为国家创造大量利税和出口,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不相符的是,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落后,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计算机系统,90%以上企业已触网,但是,多数企业信息化仅限于文字处理、财务、库存、人事管理,互联网应用也局限于网上查询信息、收发邮件等初级应用,而极少企业成功实施了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可以说,当前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处在较低水平,许多企业并未真正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

1企业信息化概述

企业信息化往往指利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现代IT技术,配置和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运作和管理规范化,提高信息沟通的效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目前,企业信息化有如下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数据管理:实现企业的资料、档案、人事、会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电子存储和查询管理。第二层次是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利用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全面集成。如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等集成应用。第三层次是高层决策支持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搭建信息化应用集成平台,实施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等,借助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重要决策信息。从现状来看,大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还处在较低的第一层次,数据信息并没有真正使用起来。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小企业本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管理、人才上的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信息化进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有如下原因:

2.I企业并未认识信息化实质

尽管目前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对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其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并不了解。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而且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2.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关键是管理问题。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不健全,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素质不高,企业基础数据没有积累,不能很好地共享,难以实施科学管理,导致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

2.3信息化人才短缺

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专业人员非常少,很少有自己的IT团队和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为计算机及软件在企业的普及与应用增加了难度。

2.4缺乏信息化资金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要购买硬件和软件,还要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同时,在信息系统建立完毕后还要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人,中小企业由于存在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信誉差的缺陷,在融资方面一直比较困难,以至于许多企业根本负担不起巨大的信息化建设费用,达不到预期的收益。

2.5适合中小企业个性化的信息化软件较少

由于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行业分布广,企业性质、规模差异较大,因此,信息化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能找到一个满足自己具体需要,适合自己业务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并非易事。

3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建议

中小企业自身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难以一步到位实现信息化建设,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不能一毗而就,而应从实际出发,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为了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如下几种实施策略供选择。

3.1以管理需求为导向,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建立相应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是借助信息技术,为企业创造效益,通过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如果仅仅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会增加管理成本,并不能对企业有任何益处。因此,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时,应重点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管理问题,而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化项目,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在选择信息化模式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否通过信息化来改善管理体制的不足,能否解决相应的管理问题。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管理思想的应用,是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场变革,是指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加强制度化而减弱人治化,加强信息共享透明化而弱化信息私密化,加强规范化而减弱管理随意化,而这些恰恰是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弱项。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效益。 3.2根据企业发展周期阶段选择适当的信息化内容,制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诺兰模型将企业信息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在前三阶段,信息的集成还未完成,这时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最佳时机。

中小企业应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优化”的原则统筹兼顾、逐步推进,避免陷入IT黑洞。根据企业规模,各方面的条件,选择恰当的起点开始信息化。可以先从容易人手的、结构化较强的、人员素质较高的领域开始,根据企业的特点选择一个好的项目,保证有一个好的开端,如财务部门引人财务应用软件,技术部门引入CAD。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切忌贪大求全,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正确处理好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问题,项目和设备的选择要作技术经济分析。在无力或无需实现高度集成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先从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手,解决现实的管理信息和信息管理问题。

3.3以SaaS模式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减少投资成本,降低风险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是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以软件租用、在线使用的方式提供软件服务,软件供应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且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

与传统软件模式相比,企业无需负担高额的一次性投人,SaaS模式大幅降低了软件成本,减少硬件采购方面的花费,避免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在硬件上大规模投人的风险;可以快速获得新的应用,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周期短,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速实现信息化应用;无需增加IT人员或提高IT人员的相应技能,解决了中小企业IT人员匾乏的矛盾;有专业服务支持的保证,SaaS服务提供商专业性强、技术水平高,可以给企业提供稳定的周到的服务。因此,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有限的条件下,制定恰当的信息化投资策略,选择SaaS软件服务进行信息化外包,将重心放在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上。

3.4选择柔性信息化软件,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柔性软件系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满足和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这样的软件系统在使用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变化时,不修改或者稍加修改就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柔性信息化软件是以柔性来满足个性,以柔性来顺应变化,以低成本短周期来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和变化需求。针对目前缺乏系统性、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软件开发商应重点增强现有信息化软件的柔性,以适应不同行业、企业性质、规模而提供不同的信息化服务。

3.5双重激励培养信息化人才

企业信息化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项目,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人。企业必须制定人力资源对策,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招聘和引进适合企业的人才。改善激励机制,创造留人环境,要优化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化建设中把技术开发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认识一致,动作协调,影响信息化进程。企业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包括人的观念、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不仅包括企业的TI’专业人员与各级管理人员,也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每天面对信息化相关工作,他们往往直接影响到成功与失败,因而在激励机制方面应重点倾斜于操作人员,提高他们信息化的主动性。

第5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K206文献标识码: A

与传统的纸质载体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具有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相关因素多,关联度高等特点,因此电子档案对记录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信息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与各个不同的专业信息系统的数据都有密切联系,例如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就是利用各个不同专业信息系统的数据,实现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

一、企业档案信息化发展前景

近年来,送变电工程公司信息化建设发展很快。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网络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形式存在,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企业将面对更多的机读形式以磁盘为载体的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生产调度、安全监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技术图纸、人事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大量的信息需要归档,对这些档案信息及时搜集整理,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不失时机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为企业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这是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这种记录就是一种信息。 但是要弄清信息化中的信息不仅仅限于档案本身的记录信息,它还包括将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后与其他信息形式融合形成的更广泛的信息。笔者认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内容应该有两方面:一是,狭义上的信息化,就是将档案自身的内容信息化;二是,广义上的信息化,是将企业档案信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的信息化。 所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促进企业档案本身信息进入社会交流系统,在社会中广为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将企业档案中的信息与其他社会信息形式融合使用, 在社会中传播,广泛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当然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为档案信息一旦广为社会大众利用,狭义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必然与社会发生普遍的联系,必然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信息交融而广泛地交流和传播,形成另外形式的信息,即广泛意义的档案信息化。

三、信息化推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

为做好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这里面有一个对现代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理解问题。其实,对于现代化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是对于现代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一点是大家所共识的,即:早期的现代化是以实体管理为中心,而现在的信息化是以信息管理为中心,前者对应的是工业化社会,后者应该对应信息化社会。前者以工作自动化为特征;后者则以全文信息化为特征。其实这也就是现代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由此,也可以看出来,信息化是包含与现代化当中,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

随着电子档案的大量产生,档案工作也必将随之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即:档案管理现代化,而现在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与过去相比较又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以档案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现在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信息化。因此,提倡现代化的同时也提倡信息化。但必需强调的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以档案管理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即: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基于档案工作的基本原理,对信息系统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数据进行归档、存储和管理,提供有效的全文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的新型档案管理模式。有了全文,没有网络,就好比有了马没有鞍一样。所以,我们要提倡提供有效的全文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

在提倡信息化的同时,现在也提倡数字化。但目前有一种观念认为,提倡信息化已经过时了,而应该转为提倡数字化。其实不然,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现在的文档则多是以数字形式形成文件、在磁光介载体上的保存、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上运行的模式。同时,将过去的纸制文件转换成电子的数据,我们将其这样一项工作、一种形式称之为数字化。实际上信息化与数字化两者关系应该是信息化大于数字化这么个关系。这就好比路与车的关系一样。

四、企业档案信息化要确保安全性和真实性

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其次,依据文件处理流程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企业在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问题。因为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子档案涉及范围迅速扩展,数量也急剧增加,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电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乏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加之储存电子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企业档案部门要采取切实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档案真实性。

五、提高人员素质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档案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成果在档案管理中的大量运用, 迫使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有关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它们对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如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学习、学习、再学习,企业领导和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师带徒的办法,互帮互学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

六、结语

企业的档案工作也应该是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促进、完善企业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作为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总目标。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企业的从业人员都应明确的认识到,企业信息化里如果缺少档案的信息化,那么企业信息化就是有缺陷的。所以说,企业档案信息化是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和完善。这既是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所在,也是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总体目标之一。同时,档案信息化也是档案工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企业开展档案工作也应该把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作为企业档案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独立的系统内部之间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都是通过部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那么,就这一方面而言,企业在利用企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在有形无形地受到其他发展部分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程度的高低、企业整体的文化建设、企业的人才队伍等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的因素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及程度。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也是突出的,如直接影响企业管理的方式及模式。所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在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两者的发展,可以为企业总体的发展奠定基础。

1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标,其具体体现在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决策水平的高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

1.2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主要指的是企业能够将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在信息化技术的引导支持下有效的整合起来,有效的促进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和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2.1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水平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现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企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经逐渐深入到企业人员管理、作业操作、内部沟通交流、外部合作等方面。当前我国部分总体发展较好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建设明显地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了影响。其中突出的影响是促使企业的管理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内部管理信息化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无形之中强化了企业管理的人文基础。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企业在变化多样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好的适应性,能够及时地获取有效的经营信息,并通过数据的模拟分析促进企业管理的积极转变,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科学依据欠缺、管理危机等现象。

2.2企业管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管理水平作为一个能够体现企业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尤其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度、积极性及建设的总体规划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深刻地反映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来讲,优秀的管理水平势必是在优秀人才管理队伍的协同作用下形成的,这样高质量的管理队伍对于市场发展的风向能够很好地观察并预测,也能够认识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这样,按照常规的操作顺序进行展开,优秀的管理队伍能够共同商讨出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模式,并且能够合理地引导企业员工积极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最重要的是,企业高管理水平的存在能够合理地分配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为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共同存在于企业这个发展的系统之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3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1时展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当前,时展促使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化建设服务于生产生活领域的要求。正确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科学的建设措施,能够为现代化企业的全新发展奠定基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聚合企业的发展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例如: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局域网的覆盖、企业办公自动化条件的形成)、企业专业应用软件的建设(这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例如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反映在生产应用技术的先进性、生产设备的信息化利用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建设(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的建设)、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能够使管理制度更加趋向于知识与信息管理的结合,提高管理的应对性与预测性)。

3.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已经进行了信息化的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尤其表现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领域,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商务流通信息化等。虽然我国现今与国外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能否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就。(1)企业办公自动化基本上已经实现。党的十以后,我国强化了信息技术在全国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应用。部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着重于信息技术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这就是所谓的办公自动化,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上传下达,有效地提高了办公的效率,对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目前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信息化应用的平均水平。我国的企业基本上已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生产、供应等方面。最为普遍的就是生产供应链的创新应用,能够有效地整合供应链上部环节和下部环节之间的信息集成和共享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隔绝、闭塞的现象,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供应链的有序进行,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对于生产力的革新也是有着突出的作用。3.2.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趋于成熟展,当前的转型发展更是力图能够打造现代化的企业,尤其是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程度及深度。所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业因素是非常必要的。(1)企业信息化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信息化的应用工具主要依靠具体的供应商。这是我国当前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软件供应商在设计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发展的大方向,而未能根据具体使用软件的企业的要求进行设计,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方向相脱离,这对于企业来讲并不利于信息化的建设,是一种隐形的限制。(2)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程度比较浅,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高级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大型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还是比较缺乏的。此外,企业的技术应用部门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等方面的应用,但是就企业的决策管理而言,信息化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支撑就是资金,但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造成部分经济比较薄弱的地区的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困难性比较大,尤其是资金、技术等都不占优势的中小企业。

3.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对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会对企业管理水平产生影响。这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依靠购买供应商的信息软件、设备,造成企业管理外拨资金费用额度的上升,而且信息软件的加密度及保护度也比较低,对于企业管理会形成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缺乏专属的研发团队也是企业管理存在缺陷的一个表现。(2)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浅对管理水平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高低与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浅,特别是在决策管理方面将会降低管理信息的集合利用程度,信息滞后性、缺乏科学性对于决策管理是非常不利的。

4从企业管理水平建设角度分析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4.1时展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在时展下,企业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管理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管理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够在人性化管理基础上最大程度提高效率和质量,尤其体现在效率管理等方面。凭借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及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最终促使企业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

4.2企业的管理现状

4.2.1企业管理的成就以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或国有企业的管理正在积极向着现代化管理的方向改革进行,在改革方向的把握上比较准确。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决策的集中程度比较高、决策管理的信息利用率也比较高,同时部分国有企业也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4.2.2企业管理的困境(1)当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转型的情况,陆续进行管理方面的改革。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这种大型的企业来讲,现代化管理的改革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存在碰撞,如何能够既促进管理的改革发展,又不会对市场化的持续经营造成极大的波动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不能因为两者效益无法很好地同时把握,就搁置管理的改革创新。(2)企业管理的习惯与新型管理理念、模式推广使用之间的矛盾。国有企业由于其存在特殊性,所以其长期的管理环境形成的惯性与非国有企业相比是比较大的,而且利益相互牵连,使其在推行新型管理理念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新型管理理念及模式的推广使用势必要减少一群人的既得利益,而且固化的管理环境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4.3企业管理的困境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管理改革的创新与持续经营之间的矛盾对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这种困境造成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获得与利用率比较低,尤其是资金支撑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那么专业的团队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是比较困难的。(2)管理环境与新型管理理念之间的冲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拥有前瞻性的、时代性的管理人才队伍。如果,新型管理理念无法正常地推行使用,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其相关决策的出台就会有所搁置。

5从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角度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5.1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紧紧依靠管理需求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如当前管理需求主要是向信息化管理的方向靠拢,那么在管理水平提高方面,打破管理困境,加强调研,深入学习,互助合作,在企业彻底落实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落实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共同协商,明确决策及未来管理发展方向,有序的、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

5.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依靠专业的精英团队,积极地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氛围,加强融资渠道,为其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要主动地寻求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加强内部沟通与交流,积极借鉴信息化建设成就突出企业的经验,多方联动、多面合作,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协调发展,双方联动,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企业信息化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协调平衡发展的点,把握建设、改革创新的度,从生产经营、产品流通、市场影响等方面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在企业管理与信息化建设之间建立良性发展的合作关系。

6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高水平的管理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提高管理水平,所以企业应让双方联动发展,协调合作,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樱樱.企业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2).

第7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分析应用

“十一五”期间,烟草行业围绕建设“数字烟草”,以“系统集成、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为目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强化管理、规范经营、科学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格局,覆盖了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专卖管理、办公管理、财务管理、烟叶管理等主要业务。

1.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1.1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分为省级统一、省市统筹和地市自建三种,分析各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和运行情况,目前主要存在着局部IT孤岛、支撑业务不完备、用户认证不统一、运维管理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一、应用现状方面,尚未统一零售户使用的订货平台,缺乏移动工具支撑现场专卖稽查,缺乏便捷高效的指挥调度中心和领导决策门户。

二、技术现状方面,各应用系统内部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数据管理机制,但缺乏企业级的数据中心;流程管理柔性不足,缺乏跨业务领域的企业级流程管控平台;未建立起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机制,缺乏企业级信息门户。

三、管理现状方面,缺乏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对需求挖掘、受理、变更缺乏评估、审核、跟踪和控制;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完备,缺乏科学有效的项目评估方法;运维管理有待加强,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IT投资回报率难以量化,缺乏对IT员工的有效激励机制,对领导层、管理层、业务操作层的培训缺乏针对性。

1.2信息化建设具体要求

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在行业不断强化管理创新及信息化大集中趋势下,既要保证信息化建设驱动和支撑业务创新,又要保证与上级单位系统建设的规划统一,摆脱信息孤岛和强化IT治理机制,具体建设中着重突出深度融合、统筹规划、集成整合、治理管理四个方面要求:

一、深度融合的要求,要坚持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与决策管理相融合、与生产经营相融合。

二、统筹规划的要求,要坚持信息系统建设平衡国家省市三级系统建设模式,促进业务系统间相融合。

三、集成整合的要求,要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数字烟草”,实现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管控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高集成整合的水平。

四、治理管理的要求,要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面提高需求、项目、运维、绩效和培训等管理水平。

2.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分析

2.1 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愿景

通过分析信息化现状,张家口烟草着力建设全员服务型现代卷烟流通企业,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撑现代卷烟零售终端建设和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生态圈管理模式。

一、建设集中客户服务中心

结合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将所有对外服务统一标准和流程,构建一站式客户服务中心,对外涵盖零售户、消费者、烟农,对内衔接工业企业,形成完善的服务机制。

二、构建敏捷运营中心

打造柔性业务组件,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流程动态衔接,实现营销、物流、专卖、内部管理等业务的高效运营,有力支撑前台一站式客户服务中心,衔接后台精准决策中心。

三、运筹精准决策中心

掌控市场、品牌、客户状态,建立市场需求、管理体系、发展研究三位一体的决策中心,获取市场灵敏度高、过程科学性强、成果引领性足的决策,及时反馈至客户服务中心和运营中心,形成精准决策的生态圈。

2.2 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

一、企业管理业务架构

张家口烟草企业管理业务架构以基础管理、专卖监管为运营支撑,以发展规划、决策指挥、目标管理、审计监察为管控措施,以卷烟流通和烟叶流通为核心,实现专卖管理体制下的卷烟价值创造。

二、主要业务流程

主要业务流程由卷烟流通和烟叶流通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卷烟流通是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整个流程为零售户、消费者、工业公司输出服务,由市场营销、订单采集、进货采购、物流配送、客户服务五个环节构成。

三、信息系统架构

信息系统架构主要从企业管理应用系统分类进行描述。总体应用架构是企业应用系统的整体框架,是一体化生态圈在信息化应用上的具体体现。

上述架构由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服务中心四类应用体系构成,覆盖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专卖管理、基础管理、烟叶管理、内部监管六大业务领域的关键业务活动。

2.3信息化建设展望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生态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评估投资风险,理顺先后次序、轻重缓急,进行整体推进。

根据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管理决策、服务中心四个体系分类,未来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五大类进行建设:

一、服务中心:一站式客户服务中心建设

二、电子商务:移动服务、零售终端和消费者营销

三、电子政务:移动稽查和网站建设

四、管理决策:移动决策和目标管理

五、基础设施:完善标准化机房建设,提升网络环境的稳定交互能力

五大类工程的实施应结合行业中心工作和张家口烟草发展实际,根据先后次序、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协调一致,在计划和建设上预留空间和时间,以应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在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中,对项目需求进行深入沟通,全面评估项目可行性、成本、工期、风险、投入和预期效益,为决策提供支持。

3.运用移动技术扩展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分析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成熟,移动OA、移动ERP、移动CRM、移动BI等企业级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将更加深入。移动信息化之所以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最根本的原因是解决了企业数据流通的问题,让数据反馈更便捷,让业务流程更简单,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移动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家口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卷烟市场管理和经营的主体,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必然转向适应用户移动化、个性化需求的移动商务中来,如何将现有信息系统扩展到移动应用上来,加快流通企业服务方式的转变,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烟草商业企业运用移动技术扩展信息系统功能的技术架构由三部分构成,即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企业现有的后端基础平台)+移动互联网络(通讯运营商提供的通道服务)+个人移动终端(前端的客户和员工移动工作平台)三部分构成。其中企业信息系统服务平台是企业信息服务及应用的提供者和基础,从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按照支撑业务和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形成了营销、专卖、物流、办公等应用服务和数据库,从而为企业用户和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络是信息通道,随着3G/4G移动网络技术应用,网络带宽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级应用的需求。个人移动终端是企业信息服务的服务对象,企业用户和零售客户能够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快捷地访问企业的各种应用,尤其是零售客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和信息。

实现移动信息化应用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使用移动设备访问企业应用,理论上是成熟的,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下面结合张家口烟草现有信息系统的情况,对如何运用移动技术扩展企业运用提出建议。

3.1评估现有的信息系统,确定可迁移到移动环境上的应用

在企业建立移动环境之前,应对现有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估,收集客户和员工提出的需求和意见,可行性方面由信息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进行评估,确定哪些信息系统以及哪些功能模块可以迁移到移动环境上。

烟草商业企业最先开始的移动应用是在客户订货和客户服务环节,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新商盟网上订货系统和零售终端管理系统应用的深入,这一环节仍是今后移动应用的重点。新商盟和终端服务移动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对于类似新商盟的公有云平台,浪潮公司已经实现了移动应用方案,企业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测试后进行使用。

移动办公方面是企业内部应用的另一个重点,公文审批、通知、邮件收发等功能完全可以移植到移动环境上来。营销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数据查询、报表展现等需求也比较迫切。由于涉及到企业内部信息安全的问题,上述移动应用的用户范围不宜太大,一般限于领导层,应当充分考虑评估数据和应用安全性的问题。

手机卡一卡通是目前较普遍的移动应用,可以在现有的人员定位、员工考勤等管理的基础上,整合系统功能,搭建员工移动工作平台,实现移动办公、客户拜访、移动执法等功能。

3.2统一基础架构和开发标准

烟草商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均是以省为单位的统一模式,在移动应用开发过程中,统一基础架构和开发标准尤为重要,这样不论是定制开发还是映射移植,都可以确保同一种移动应用的统一性和可扩展性,避免出现IT孤岛,着重解决多设备对多平台的问题,实现大多数零售客户利用自有的智能终端访问烟草系统开展业务。

3.3移动安全要先于移动应用进行规划

烟草商业企业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应包括移动安全防护体系,需要部署防病毒、终端管理等应用层功能设备,网络层服务对网络实行安全保护接入,一般由防火墙、入侵检测、VPN以及网络隔离来实现的,并通过安全隔离网闸的多层防御方式确保在网络的所有层次实现可靠的防御机制,以保证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在技术防护的基础上,需重点加强移动办公终端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的范围覆盖移动终端使用的全过程,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

3.4移动应用不能脱离实际需求

移动应用及市场发展千变万化,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例如,近期的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必将会推动Windows Phone的快速发展,将来智能终端和开发技术必定会有革新。烟草商业企业在实施移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权衡移动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运用移动技术扩展企业应用上做出成效。

4.提升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融合的分析

4.1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要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做好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梳理核心业务,明晰业务架构,制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制定满足企业管理和业务需求的、灵活可扩展的应用架构规划、信息(数据)架构规划、技术架构规划(系统软硬件平台规划、网络与基础设施规划、信息安全)等,制定信息化管理规划和实施策略,要站在高起点,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或短期的企业管理需要,而是要全面考虑未来国际市场竞争和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注重对信息化需求的收集整理,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做好需求分析,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全面树立信息化建设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8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关键词:财务 信息化 管理 水平 提升

一、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一是在企业信息化推动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二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前者是针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专案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借助这些策略指引出企业在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专案上的重要关键点,整合组织中的相关资源,减少及排除专案进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阻碍,以确保专案的圆满完成;后者是针对组织完成财务管理信息化专案后的管理方针,其目标为确保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架构能发挥出预期成效,并预防或解决新运营模式所衍生的问题。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关键因素大部分都与信息化专案的优化策略有关,包括高层管理者的亲自参与、建立运营与专案信息服务团队、参考成功的信息化财务管理范例、运用专业顾问的咨询与协助、转型成为整合的数字电子式企业财务模式,而重视专业人才培训与资金管理、加强企业与融资伙伴快速应变体系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活用电子银行及改编传统投融资模式等方面,这不仅与专案管理有关,也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有关。

二、制订科学的制度规则

在迈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组织如果无法扬弃已经过时的基本管理制度,通常会走向失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只是一件新兴信息科技应用的平常专案,而是一个工作模式转型的巨大变革工程,它带动组织财务工作发生全面的改变,包括工作方法的革新,以及思考、互动、参与及工作表现的转变。组织内部对这些剧烈变革一时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公然或私下的抗拒行为,不仅员工如此,不能接受这种新设计理念或架构的主管们也可能有强烈反应;倘若没有有效的优化策略,这种抗拒力量将持续很久,终将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专案成功机会的流失。因此,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专案管理上,必须运用变革管理方法让所有可能受影响的员工能接受、支持这项企业变革工程,而其最重要的即是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与员工的参与。为了让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新运营模式能成型,组织的管理与评核制度也必须配合运营管理与企业程序的重新设计而调整。

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过程中,组织中可能有一些执行中的专案,以及一些规划中的新应用系统,同时还能能存在有一些就有的应用结构,在朝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前进的各个中间阶段,如何将这些不同架构进行整合管理,使其一方面能符合当时运营环境的需要,又能逐步接近最终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目标,便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团队发挥专案管理的技巧,其中,技术的整合、时程的协调固然是重要的管理项目,但强而有力的领导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专案管理上,首先要审慎的选择领导者,最好是由最高主管或公司中有影响力的高层主管担任,该领导者必须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公司的意义,并亲自参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设计。领导者以及组织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团队,必须设计整个专案的执行管控制度,通过对专案执行的进度、资源、成果等指标的监测,协调及整合专案的进行。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程序

组织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百分之百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其量只是一个理想,或是作为努力的终极目标,其完全实现在技术上纵然没有问题,经济上并不一定具有实际效益,因而重点是如何达成各阶段的设计目标。当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某项专案顺利完成后,管理其成效使能达成原订目标,甚至创造出更高的效益或新价值,则是另一个重要工作。针对信息化专案的设计目标选择适当的绩效指标及评量机制,分析其投资绩效,将可作为下阶段拟定新的应用专案的参考。新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专案的正式实施,在技术、程序、工作环境、组织及人员关系上都可能与实施前有很大差异,其影响的评析、问题的发现与解决,都必须有适当的管理机制来辅助,才能使这一新专案落实在企业财务运营程序的运作上。财务管理信息化运作的管理机制应就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资料与系统安全、作业程序与绩效、顾客与供应商关系、员工与管理者反应等各个层面,进行例行性的评估,除作为个别专案的管理控制外,也将有助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与推动。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转型将对组织造成根本的影响,首先是工作程序的革新,其次是组织管理的调整,最后则是部门运营理念的重塑。在信息化专案的执行当中,最基本的革新是由信息科技应用所带来的作业改编,其影响主要在于财务工作程序及营运制度的变化。组织部门底层的转变也必须在组织管理上有所配合,因而需要调整原有的组织管理机制。组织管理的调整是新运营模式的另一个重点,其影响主要在于组织财务部门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的变化,因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流程与工作方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现有的组织结构、沟通协调机制、绩效评核办法、员工管理制度等都需要重新设计,才能激励及引导组织的所有成员在新架构之下协同努力,达成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营目标。在设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整个架构之处,其推动策略是根据组织的运营理念与价值而展开,而在公司开始逐步转型为财务管理信息化时,现有的运营理念与价值也会收到冲击,包括运营理念、运营价值、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等因而都需要重新塑造,以应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营环境,设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公司目标与策略。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优化策略应就上述几个层面分别加以研究制订,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运营理念与价值、组织与管理制度、工作程序,经由三个层面间的引导与互动,在组织内构建一个推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良好环境,有效整合各个应用系统的运作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信息化水平范文

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两大工作目标基本完成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应对加入WTO面临的挑战,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的财务资金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那么,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抓管理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母子公司体制的建立,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财务风险日益显露,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8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二)监控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目前国有企业中,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运动环节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多种监督制度,但因监督者没有掌握企业财务资金全面情况的必要信息和手段,故而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企业资金入不敷出,依赖借新还旧来维持生产经营,财务风险极大。由于监督工作不是即时的而是滞后的,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则触目惊心。很多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不清,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志走”,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三)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资金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资金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在以货币为媒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营运必须牢固树立以资金为核心的观念,最大限度地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集团旗下各子公司设立的账户少则数百,多则逾千,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占用不尽合理,货款拖欠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有增无减,周转缓慢,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

    大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

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要有新思路、新方法,要针对当前企业财务资金集中管理和监督控制中的主要问题,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入手,把大力推广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作为现阶段加强和改善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一)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目前企业界的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要借鉴国内外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遵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财务管理、物流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等由易到难的环节逐步推进。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次开发运用财务、销售、采购、仓储、生产等管理子系统,做到开发一块,运用一块,见效一块,逐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

 

    (二)要从薄弱环节入手,首先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人盯人”的监控方式,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予以取代,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眼”变亮,透明度增加,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减少人为因素,变成硬约束,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覆盖整个股份公司1800多个会计实体、112个业务单元、4个专业公司和总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监管”,并可随时准确出具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求的财务会计报告,集团公司对下属分公司、子公司乃至各采油厂都可实施穿透查询,减少了管理层次,加大了管理幅度,加强了事中控制和监督。

 

    (三)要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即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因此,应用统一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流程一体化,进而逐步引进、消化、开发使用国际先进的ERP系统软件,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烟台汽车制造厂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初步建立起了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原始凭证一次录入,所有的业务核算及登记全部由计算机一次自动完成”,将车间、仓库、生产、供应、财务各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到了“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了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数据共享,管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