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分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分层教学

第1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同课异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

一、引言

随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等文件相继印发,特殊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儿童的教师,不单纯是学业教师同时也扮演着生活助理师、心理辅导师、康复训练师的职责,是学校、家长与学生的最重要的纽带。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意义[1]。

二、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制约瓶颈

目前特殊教育对象复杂化、多重化给特殊教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加上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在一开始由于没有准入制度的限制,大部分普校教师在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或者储备任何特教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转岗进入特校工作,他们面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处理应对方法和能力,而职后培训大部分也是理论讲授居多,没有开展针对性实践跟岗,难以实现一训一得,这给特殊教育教师的后续培养和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带来了很大问题。而“同课异构”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有利于构筑校本研究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它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倾向于一种力量的感召,能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成长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进行“同课异构”课程设计实施,有效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成长(如表1所示)。

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课程实施后,通过进一步开展了训后跟踪调查和访谈了解特殊教育教师训后感受。在训后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对“同课异构”任务驱动的培训模式整体满意度达到85%(如图1所示)。

同时在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活动中,学员们认为,第一,“同课异构”材不同的处理,产生不同的效果,其中体现了执教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可以充分实现资源互补。第二,通过“同课异构”活动,领略到了各所特殊学校的精英教师教学,同时从导师点评和学员互评中学到很多,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看到了“一个资深的教师都是从小事慢慢成长”,再回到学校重新上这节课时,就会有新的思路,就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成长。第三,“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交流活动,让学员能够真正实现认真去听、认真去想,认真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从而碰撞出新的教学理念,引发出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从课堂满意度调查结果和这些一线教师分享的心得中可以看出“同课异构”活动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和触动,有助于教师自我教学风格形成和思想智慧的启迪,能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有效成长,具体总结分析如下。

一是立足参训教师实际,分层分类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满足差异性教学需求。特殊教育儿童的类型多、程度重,学生差异大,课堂教学干扰性强,秩序容易失控,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单纯学科知识外,还需要综合掌握运用心理调适、康复训练、评估诊断等多学科知识,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群体小,特殊教育培训项目往往是不分学科的集中培训为主,这种传统的集中理论培训与集体跟班观摩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现实需求。因此,立足目标需求,按照盲、聋、培智、其他类别等进行分层分类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很好帮助参训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培训,满足差异性需求,提高培训实效。

二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促使同学科教學的参训教师实现“帮扶带”,互研教材,产生智慧碰撞。在培训过程中,按盲、聋、培智等三大类分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期间既有一线特殊教育名师的跟岗实时指导,又有同学科教学的参训教师的互相切磋,很好实现新老教师“帮扶带”。在整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全程理论指导,一线特殊教育名师全程答疑解惑,不断推进参训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研讨和相互点评,各参训教师对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组内“同课异构”展示[3]。教学研磨过程中参训教师为了避免“撞车”或者“照本宣科”,会更加深入研究学生与教材,采取“自行备课,组内研磨”的方式,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领略不同教师风采,看到各师各教,各显神通,产生智慧碰撞,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例如,有学员认为“通过同课异构能感受到其他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她对课堂的准确把握,领略到她对课件技术、网络视频和生活视频精妙运用,体会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从而更好有助于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是“同课异构”培训研习,打破常规“集体培训,个别展示,群众观摩”的弊端,实现人人参与互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同课异构”的培训设计,打破特殊教育教师常规培训中多学科混合培训、集体跟岗观摩,无法满足差异性需求的壁垒。通过针对性开展的同学科教学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能够突破特殊教育学校校内小群体交流,思维受限的弊端,提供了校校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参训教师跳出各自的舒适圈,接触和看到更多优秀名师的展示和指导。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既有一线名师“同课异构”示范展示,又有组内教师“同课异构”示范研磨和组间优秀教师代表“同课异构”展示,层层推进,互听互评,促进反思,另外还建构有“高校专家+基地名师”的双导师指导机制,让参训教师充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相互融合转化,达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

第2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一)发现“特需生”。

该项工作由各个教学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负责。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观察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等,列出明显异常的学生名单上报学校教务处。

(二)进行专业测评。

经过1学年的观察,在一年级期末教务处召集疑似“特需生”家长开会,向学生家长说明该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异常表现,说明这些异常表现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家长自愿为原则,由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测评机构进行专业测量评定,确定是否需要接受特殊教育服务。

(三)确定服务类型。

学生经过专业测量评定,在新学期开学前夕,再次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目的、意义以及对这些孩子的三种服务安置方式:1.进入本市特殊教育学校;2.进入本校的特殊教育班;3.在本校进行随班就读。由家长填写申请表,经教务处审核,按照学生的特殊需要程度,确定其接受哪种特殊教育服务。特殊教育资源班成立之后,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需生”家长甚至普通班学生家长来校听课,观看、参与学生活动,用事实阐述我校特殊教育的理念、现状,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二、量身定制,合理安排

“特需生”身心发展、认知理解不同于普通学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量身定制,不但满足他们一般性的学习需求,更需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一般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教材,根据学生情况,有选择地分层教学。适应性课程。包括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根据学生情况,自编教材或者选用普通班相应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劳动技术教材。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结合我校的特色———国际生态学校和校本特色课程“麦秸工艺”,开设“剪贴工艺”“卷纸工艺”,为学生将来接触麦秸工艺打下基础。另外开设“折纸“”泥工”“编织“”串珠”等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训练动手能力,培养特长,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怎么落实这些课程呢?基于我校实际情况,教务处整合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将教学组织形式分为以下4种。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在特殊教育班由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按课堂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门学科,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编入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学班学习。特殊教育班集体教学与分层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生活适应和劳动技能两门课在特殊教育班集中上课,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特殊教育班小组训练的方式。康复性课程(包括康复训练、艺术休闲、校本课程)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适合每个“特需生”发展的“走班制”“个别化“”合作式“”一体化”的教育训练方式。

三、普特融合,和谐共生

特教资源班的学生不仅在部分课上与普通班的同学融合,而且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活动等,体验参与的乐趣,体会生活的丰富,发现自己隐藏的能力。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特需生”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与人相处和交往时将减少失败的挫折,增添与他人交往的信心;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情感、需求、想法的方式,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表达;在需要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养成协同合作、积极沟通的能力。普特融合促进了“特需生”社会化发展。特殊教育班学习和普通教学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普通班的学生成了“特需生”的学习伙伴;交往过程中,“特需生”学会了遵守规则、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满足了他们团体归属感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班级建设,促进发展

目前我校特殊教育班有11个程度不一的智障儿童,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我们越过他们弱势的智能领域,注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注重弥补其弱势智能领域,注重形成强弱互补,协调发展。

(一)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

针对班级内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作为共同目标,制定学生能够理解的管理体系,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管理自己、教育自己。

1.彩色卡片

教室里设有表现墙,上面贴有学生的照片,照片旁边是状态栏,照片下面有一个口袋,里面盛放着表示学生状态的彩色卡片:表现良好是淡蓝色“笑脸”,违纪一次是淡黄色“哭脸”,违纪两次是深黄色“哭脸”,违纪三次后是橙色“哭脸”,违纪四次是红色“哭脸”,行为有所改善是淡绿色“笑脸”,再有进步时是深绿色“笑脸”,表现出色是粉红色“笑脸”。每次更换时让学生说出具体事件,教师则在笔记本上记下。每天放学时奖励那些一天都没有换过卡片或表现出色的孩子,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则将该学生当天卡片的最后颜色及更换次数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合作进行行为矫正。这种行为监控的图解方法体系,能让学生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一目了然,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2.数字卡片

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特需生”使用数字卡。数字记录了孩子当天在学校遵守纪律和完成老师要求的表现情况。如,数字“5”表示表现非常好、非常棒的一天;数字“4”表示今天表现很好;数字“3”表示今天表现一般;数字“2”表示今天我们有些麻烦;数字“1”表示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天。每天放学,请学生将数字卡片带回去交给自己的父母,父母则根据孩子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鼓励。在一定时间内累积达到一定要求,可以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通过学生能够理解的处罚体系,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同时再加上教师日常正向行为的支持、强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

(二)建设不受约束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1.自由的环境

“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也就是把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在教室里,我们摆放了许多橱柜,里面放置有为每个学生配的工具箱,将平时学习、劳动时要用的工具放在里面,供学生随时取用。有供学生随时可以拿到的学习材料、操作材料;有供学生阅读的绘本、画报、图书;还有供学生进行活动的桌面游戏器材、体育器材等,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发展其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

2.有秩序的环境

教室并不是毫无原则性的自由场所,相反是有规则、纪律和秩序性的。在教室里,怎样坐、站、走,怎么样使用工具,怎样阅读书籍,怎样请求帮助等等,都可以制定成规章制度条文张贴在教室里,同时可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规章制度,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3.社会性的环境

学生是教室的主人,他们需要自己负责教室的整理、清洁,照顾种植的花草,通过这些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室中的器材一般每样只有一个,一个学生正在使用时,其他同学必须等他用完后,才能接着使用。这将有效培养重要的社会特质———等待、尊重与分享。

4.文化环境

儿童天生具有“吸收”文化的能力。利用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五、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家长的教育态度影响“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不当的家庭教育甚至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遗憾。我们将特殊教育资源班建成“特需生”家长的服务站,努力提高家校沟通的有效性。

(一)设置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

家长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怕孩子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因而矢口否认孩子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内心又希望孩子的问题能得到改善,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的教育上。所以,他们总希望有机会和教师聊点什么,但是常常又因身边人太多而欲言又止。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设置专门接待家长来访、咨询的工作室,让家长有一个向教师倾诉、咨询的地方。同时,特教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困惑、疑虑、不安,并以此作为特教工作开展的一个契入点。

(二)给予家长科学的家教方法

方式一: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家长半日活动,给家长作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难,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方式二:QQ群在QQ群中,上传学生学习、活动的照片,分享学生的成长过程;组织家长讨论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棘手问题,群策群力;分享传授科学教育方法、育儿经验的文章,给家长正确的育儿导向。

(三)建立互助的教育合力

在“特需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有着共同目标,因此必须密切联系,形成互助的教育合力。走进学生的家庭实地家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与家长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喜爱,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形式多样的联系卡,有表示学生在校表现好坏的颜色卡、有表示学生进步的表扬卡、有鼓励受到表扬的祝贺卡、也有请求家长协助的求救卡……小小的卡片让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密切孩子与父母的联系,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也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好时机。

六、积极沟通,拓展渠道

第3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特殊學校;职业教育;特殊学生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将职业教育搭建为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以职教课程为载体,多措并举抓好特殊学生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一、特教与职业融合的教学体系

融合发展观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双向的交融,达到职特融通状态。

1、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制的课程中逐渐分层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全校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按学生年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低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程,中年级上好劳动课,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2、职业高中的课程将特殊教育的理念与知识技能等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开设了家政、美发、美甲、计算机、串珠、编织、手工制作等课程。

3、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地、设备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机会和场所。专用的家政、美发、美甲教室为学生的实操提供了场地和设备,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可以为清洁和家政课程提供实践场地,学校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开心农场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种植各种蔬菜,校园内的绿化带为学生提供园艺教学的场地,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使学有所依,教有所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摸索,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串珠、丝带绣、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标准的教学体系。

5、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聋生职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我们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好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搞好职业教育课的课题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特教与职教互动的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与残联和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训。

1、学校与残联充分发挥自各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学校与松原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联合办学,成为松原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和残疾人就业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残联组织的美发美甲培训,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发美甲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进行技术练习。

2、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择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起实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到校外美发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练习。学校与“我型我塑”美发店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店里观摩学习,并进行洗发、护发、造型等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美发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个人礼仪,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具有了责任意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特教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启动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谋发展。

1、学生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开”。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图片,每收到一笔订单都欢心雀跃,每一句温馨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通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学生在展示着自我,在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学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绣挂毯、钻石画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的手工作品成功进驻松原市残疾人工艺品展销店,学生们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为馈赠感恩的礼物回赠给社会各界的爱心团体和人士。

3、学校目前有家政、美发、美甲、手工制作等职业实训教室,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市场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方向,开办洗车厂、广告设计、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职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践场所,突出实训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以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谋出路。

4、学校与仁和饮食公司联合办学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开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道成功之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为社会减轻负担。

我们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刘雪莲

参考文献 

[1] 戴家祥.职业教育特色初探[J].职业,2000,14(11):14-15. 

第4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素质;专业化发展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强化校本培训力度,不断丰富校本培训内容,让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前培训、职中培训中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为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奠定牢固基础。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教育对于民族与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属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因此,国家、学校、公众需要强化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实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大力提升,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职业修养都需要加以强化,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学校要全面了解特殊教育教师实际的工作困惑,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真正提升自我,从而能够更加用心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提高特殊教育的综合水平和质量。

一、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俗话说:“教育乃立国之本,民族振兴之希望。”国家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构成部分。特殊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多特殊群体接受公平的教育服务,让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社会的综合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当前特殊教育的教育环境、教学力量较薄弱,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导致特殊教育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只有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才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让特殊学生也能拥有自己的理想、生活。除此之外,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修养,让特殊教育教师掌握更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思想层面不断完善、优化自我,逐渐由专业新手发展成专家型教师,从而能够更加努力、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社会认同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氛围和环境,让更多特殊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教师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劳动职业技术教育能力、康复教育能力、手语能力等。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掌握的特殊教育知识较匮乏,专业水平、专业意识有待强化,在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学中更是缺乏教学激情,只关注是否可以高效传递教学内容,却忽视了教育效果,根本无法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发展。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多元化、灵活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需要在后期学习中持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目标定位有待完善

在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仍旧存在目标定位有待完善的情况,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只关注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培训,无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知识和技能,强化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但是调查发现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存在重心偏颇的情况,只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技能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习惯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待全部特殊学生,没有了解特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只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融入真实案例、生活素材,这样不仅无法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发展与成长,也会降低特殊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三)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

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特殊教师师资培训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个别学校只是形式化地设定一些师资培训课程、内容,缺乏完整、科学的培训规划、方案,导致教师在培训活动中无法真正获得提升与成长。当前特殊教师师资培训通常都是形式化地讲解一些教育理论知识和实操知识,并没有联系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定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展示特殊教师师资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师资培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差,无法在培训中提升综合素质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师师资培训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更加完善、优质的教师师资培训体系。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

要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快专业建设,强化政府主导,为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特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边学习、一边提升自我。政府需要积极转变特殊教育发展理念,要设立相应的措施与政策,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入特殊教育事业。政府要加大资金、物力、人力的投入,设立专门的资金援助工作计划,提升特殊教育的综合质量,让特殊教育事业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与数量,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另外,还要不断完善制度、健全规章,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相应的支撑,以此明确特殊教育教师的义务与责任,保证其合法权益,着重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政府相关人员要和特殊教育从业者多互动与交流,从中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真实的工作困惑与生活困惑,要让教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荣誉感,从而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自我成长与提升中,成为服务特殊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制度建设

教师属于特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主体,所以必须持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以此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当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缺乏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只是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没有融入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教育模式等内容展开评价,导致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教师缺乏职业危机意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只是被动参与特殊教育活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一定要重视对于教师的引导、管理,激发他们工作的创造性、自主性、积极性,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让教师从中有所收获与发展。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基于特殊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较合理,但是却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学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情感管理与安全管理,着力为其营造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从行为与心理方面融入特殊教育环境中,激发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具备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与使命感,能够真心热爱特殊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聘用制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工作经历、任职资格展开严格审查,以此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

(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需要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系,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更好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都是师范大学的学生,虽然这些教师在上岗前已经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实践与教学参与。由此,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做好职前培训工作,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技能开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与工作适应能力。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和专业师范学院展开互动、合作,设立专业的培训教育机构,对教师强化职前培训、教育。学校需要持续优化教师的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完整性、针对性、全面性,让教师从培训活动中真正掌握技能与知识。学校需要分专业、分层次、分年龄设定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还要对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展开专门的培训,再让这些教师为其他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这样既能提升骨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节省更多培训经费,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持续完善、优化相关的培训制度,构建科学的培训、评估制度,对培训的质量展开更全面的评估,对于培训过程、培训内容、培训效率、培训结果展开管理与监督,这样既能提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强化他们对于教育培训的重视,取得理想的师资培训效果。

(四)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体系

要想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要持续完善教师的考评体系,结合教师的真实情况,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设立考评制度,并且要把优绩优酬、不劳不得、多劳多得作为教师的考评标准,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爱岗敬业,自主、积极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对于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教育评价、教育实践能力都要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要全面了解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信念,明确师德的考评方向,让教师明确政治方向,展现教师为人师表、献身特殊教育的精神,能够积极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成为有责任心、有奉献、有爱心的优秀教师。在具体设立特殊教育教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要借助调查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教师的意见,合理设定特殊教育教师考评制度的内容、形式,保证考评结果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不断完善考评制度的内容,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加以优化和改进。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展示相关考评体系的功能与优势,发挥考评体系的导向作用,让特殊教育教师围绕考评结果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完善,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

(五)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就一定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身心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为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特殊教育面对的学生都存在一些身心缺陷,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身工作职责的重要性,把教育工作看成“良心活”。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相较于普通教师,面临着更繁重的工作内容,并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久而久之很容易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因此,只有做好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疏导、调整工作,才能让特殊教育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教育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要意识到对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让社会人士能够意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以此让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更多关心、理解、支持,积极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时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状态、工作状态,聘请教育专家、名师开展心理讲座活动,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营造温馨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宽容他人、欣赏学生,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趣味性、实践性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感知生活的美好,从而能够更加努力、积极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全面化成长、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做好职前培训、职中培训工作,并且要把好入门关,全面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日常特殊教育工作中还要多和教师互动、交流,了解教师真实的困惑与想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让他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特殊教育事业中,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为特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进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勇.专业化视野下的特殊教师教育——关于特殊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

[2]余琨,李贞,王晓源.随班就读初中资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以特教学校教师成为资源教师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

[3]张宏飞.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培养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7(2).

第5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大专语文;学情

我国对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专著和论文大部分都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大专语文教学的借鉴指导意义有限。对于涵盖所有残疾类型学生的大专院校,只有在充分掌握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为特殊教育职业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让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平等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一、尊重学情扬长避短

1.内容选取

农民要“因地制宜”,医生要“对症下药”,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对视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讲授视觉效果明显的内容,避免将学生思维引入自身的缺陷处,伤害他们自尊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内容含正能量,忌用反面材料来讲道理;从年龄上看,学生已经处于成人阶段,但受身体条件限制,心智发育迟缓,普遍存在自卑,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的特点。积极阳光的文章有助于驱散心中的阴霾,加之授课中情感目标的完成,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修正畸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高处着眼,低处落脚;我校学生语文水平整体低下,尤其是分层教学中低层次的学生,对于正常大专院校的语文授课内容接受吃力。但如果选取难度系数低的授课内容便会引起学生反感,他们会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评估过低。对于此类学生,应该选取正常的大专语文授课内容,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降低标准,知识目标着眼拓展字词及基本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目标设置要偏低,分析深度、难度降低;充分注重情感目标,语文课上要实现部分德育目标。

2.能力要求结合实际

鉴于学生的特殊性,90%以上的学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以视障学生为例,他们普遍视力严重低下,听、说能力偏强,读、写能力严重不足。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引导学生在提高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语沟通、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同时教学目标的完成要真正能为专业学习和就业服务。班级内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单独设置教学目标,一步步稳中提升,避免为了追进度而拔苗助长式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

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教育大专院校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更高。走出校门便意味着步入社会,如今社会这张试卷考察的重点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课堂,而语文课堂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授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时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模式,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课堂上只顾讲解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将授课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基础上进行讲授;提问前,教师先将学生按接受能力分为不同小组,每组安排组织能力较强的两名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尽量以小组形式完成,在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加强相互学习;在授课内容可选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材料内容和能力提升要体现有用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为专业、就业和生活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这一点在听障生体现最为明显。艺术系学生70%以上都是听障生,语文教师授课基本靠手语,限于授课教师并非专业手语教师,且手语表达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遍应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这一难题。听障学生可以进行正常的影视欣赏,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强调教学重点,使授课内容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听力薄弱但观察能力很强,观察视角也有别于普通学生同时想象力也非常丰富。通过展现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用手语进行表达,并付诸于文字,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空间。鉴于手语中对于具有情感态度的词汇表现力不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图片和视频辅助手语完成教学。

四、适时而动及时调整

目前学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高职语文教学大纲,教师上课还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我校部分大专学生有高中院校的学习经历,但由于他们的特殊性,教学很难按照普通大专院校的授课进程开展。在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上要结合所学专业,谨记语文为专业和就业服务的理念。尤其要注意,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非常之大,原有设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能会在进行中暴露缺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遇到不当之处及时调整授课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教学大纲,充分发挥学生长处,重点提高学生不足,不能完全拘泥于已制定好的教学大纲。

五、结语

特殊教育类院校大专阶段的语文教学既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大专语文又不同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它在知识结构上融合了二者中的必要成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了自身的特点,这对特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对已有知识框架做适当的调整,结合特殊学情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摒弃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导向下的授课模式,充分尊重学情,课堂上时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不断尝试,不断调整,在摸索中形成特有的授课模式。

作者:李春艳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邓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初探.现代特殊教育,2009.

[2]杜国胜.多媒体在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孙朝阳.探讨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的认识思考及其体会[J].黑河教育,2014,3.

第6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师资职后培训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培训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任务,特殊教育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是在特殊教育体系内运转。这种管理体制,往往把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当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仍然按照管理义务教育的政策管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导致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符合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却达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这已经成为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1]全国100多所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由实施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升级”兴办,另有11所隶属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由于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分布较广,管理部门繁多,学科上横跨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类型,在培训的开展上难免容易形成死角。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普通特殊教育类培训没有职业教育环节,职业教育类培训又照顾不到特殊教育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各个学校相距较远,培训周期长,培训办班成本高,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各类培训缺少规划,行成不了体系,教师培训重复性高,课程单元同一化严重,教师畏难情绪明显,无法根据各地残疾学生特点及社会职业热点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培训,培训效果难以保证。

(二)培训总量少,覆盖面不够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有39650人,其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22056人,仅占55.6%。[2]抽样调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11所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467名教师显示,近五年来接受职后培训率达74.6%,但仍有1/4教师没有系统接受过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培训(见表1)。[3]从现有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学业结构看,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不是特殊教育或职业教育相关学科。调查显示,特殊师范专科和本科毕业所占比例为0,普通师范本科毕业占18.75%,非师范本科占81.25%(见表2)。由此可见,其职后培训应首先是特殊教育加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岗前培训,因为就其服务对象来看,所教学生都是视障、听障、智障、自闭症等类别的特殊需要人群,需要拥有这些领域的专业技能教师。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应当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改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要确立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训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念。[4]针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应该是不仅具有特教知识、专业技能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针对这类特点的培训项目就更加缺乏。

(三)培训形式单一

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方面。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研究适龄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形成符合残疾人劳动特点的特色工种。据研究发现,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所参训项目,多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进入生产实践环节的实操环节,体现不了普教、特教、职教“三教”相结合的特点。对参加培训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调查显示,无论是特教专业毕业还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85.7%以上的人仅接受过一种形式的培训,接受过两种形式培训的教师在9%左右,接受过三种形式以上培训的教师就非常少,只有个别教师。无论在一种形式培训还是多种形式培训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最多;其次是非特教专业毕业教师培训;接着是校本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对残疾人中职校教师培训的形式单一;另一方面,在现有特殊学校中,不是所有学校都定期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见表3)。[5]此外,此类培训所配备的实训基地也相对不健全,适应不了职业教育培训“实、新、频、快”的要求。

(四)培训内容科学性有待加强,课程内容匹配度不高

调查显示,在5年内接受过职后培训的464名残疾人中职校教师中,所接受培训内容与所教学专业课程相符的有165人,仅占总数的35.6%[6],(见表4)这表明目前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因而难以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从培训的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多数培训依旧围绕三类残疾人群的心理与教育、课程与教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开设理论讲座,辅之以听障学生的服装设计、培智学生的糕点制作、视障学生的推拿按摩等技能性知识讲授。表面上看来,理论加实践的模式貌似合理,但参训教师大部分都是从普教、特教转行到职业教育的,由于培训内容和教师所教的专业课程不统一,培训经常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共鸣。

(五)培训实际效果不明显,培训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不强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是教师基本的工作环境,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由于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分布较广,教师来源复杂,现阶段采取的由专门培训机构承担的集中培训很难切合每个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情况,集中培训带来的工学时间矛盾突出,加上目前的集中培训主要采取课程面授、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培训难以迅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7]其次,现有的集中培训只能在点上就某一个专题对部分教师进行短期的强化培训,无法辐射到面上所有教师,培训的效益不能进一步扩大。

二、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整体规划,科学管理

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未来我国特殊教育与残疾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为实现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各地残疾人主管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整体上对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进行整体规划,理清此类师资职后培训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管理部门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应在调查一线中职校特点、社会热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校三级中职校教师职后培训运行体系, 加大各级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分层次(校长、骨干教师、管理人员等)、分类型(听障、智障、视障)、分主题(根 据当代职业发展特点、市场导向、不同残疾类型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设定职业操作主题)、分阶段(入职培训、转岗培训、业务分层次进修)进行专题培训,建设一支懂残疾人身心发展特点、专业素养高、技能水平过硬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

(二)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培训特色课程体系

要使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后培训落到实处,必须建立符合其特点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研究,把握职业教育时效性,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安排课程,体现课程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应用性,根据培训主体的实际情况或职业发展与残疾人身心发展及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加大培训课题中实践性课程、情境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的比例。应通过多种途径开拓课程资源,突出高校在培训课程开发中的科研引领作用,吸收具有符合当地残疾人职业发展特点的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辅导,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同开发一些现场教学环节、主题教学环节、微课程、微资源的课程资源。

(三)健全培训基地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培训机构—学校—企业互惠合作,“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是提升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各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大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应统筹现有基地资源,新办或协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并加强各个基地横向之间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培训。应瞄准残疾人就业方向,统筹新办一批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不断开发新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块,积极吸纳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及一线优秀技术人员加入培训资源的建设中来,积极探索“培—研—用”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设模式。对企业而言,通过基地建立起与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直接联系,既可以指导教师学习熟悉企业设备,又可以在实践中研发服务于残疾人的设备与方法,从而获得产品更新;对参加培训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基地的实践操作环节,把在培训机构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里的一线技术能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专业成长;对中职校残疾学生而言,可以从中获得一线的职业技能锻炼,完成与社会相关职业的无缝对接;对培训机构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模式的探索,加强对企业产品或理念的再开发,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培训体系的健全发展。

(四)运用科学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

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由于其涉及普通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必须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采用如专题性理论讲授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教育会诊培训模式、同伴互助培训模式、远程网络培训模式等。但据调查,每一期的培训结束,即意味着参培教师学习交流的终止,很少有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与培训专家及参培学员之间有业务的交流与讨论,这样的培训效果就不能得到延续。各培训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每一次的主题培训应聘请一名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一线实践经验的教授级专家作为培训的首席负责专家,帮助培训机构共同拟定培训专题、形式以及培训的后期评价标准。并在每期培训结束时,在网络上创设一个研修的社区(即时通讯群、网络社区、博客或网络论坛等),与学员共同在网络上就此主题继续探讨一些现实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将现场培训的效应不断扩大,让首席负责专家与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的培训效应得以延续,也为培训机构的后续性培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

(五)突出培训的种子效应,增强培训的辐射作用,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研修指导

校本教师培训是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教师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的培训活动。[8]现阶段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培训都应注重对参训学校的校本二次培训的研究与指导。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指导专家,视每位参训的学员为一颗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让培训学员既是集中培训的参与者,又是回到自己学校后的培训者。还要对培训学员回校后的二次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指导,这样才能扩大集中主题培训的效益。各个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也要在国家、省、市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顶层设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研究,要切实制定符合学校及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校本教师轮训计划,加强对校本培训机制、校本培训资源建设、校本培训效果评价、校本培训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调适——基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的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职称情况[EB/OL].[2012-01-12]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第7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一、入学评估形成分类培养目标

入学评估是指学校组建新生入学专业评估团队对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认知能力、感知运动能力、作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诊断,并提出新生入学安置建议的评估方法。

1.入学评估的目的与作用

学校根据《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0〕6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所在区残疾儿童的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入学评估,负责本校学生入学安置工作。

2.入学评估的流程

每年5月底至6 月上旬,申请入学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到校,学校安排评估团队成员采用特教专家指导下教师自编的能力检核表对学生现场进行五大领域的入学评估,初步了解智障学生在五个领域的能力水平,了解其优势潜能与主要障碍,并由医生或特教专家就是否需要进行此领域的个别化训练给出建议。学校组织长宁区特殊学生入学专业评估团队,团队由特殊教育管理者、特殊教育专家、医生等组成。

(1)填写登记,收集信息。让家长填写《长宁初职新生报名信息表》,内容涉及学生个人信息、主要障碍表现等方面,这些资料的采集也将直接输入电脑成为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材料。让学生填写《入学评估手册》中的信息栏,以便对学生的个人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是对学生书写、认知能力的一个初步考察。其中,有一栏“专业选择”的填写,更是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

(2)现场评估,全面评价。学生凭《入学评估手册》进入各评估室接受评估,专业评估团队从语言沟通、认知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现场评估。以2015年的入学评估为例,参加入学评估的学生共52名,其中有两名由于能力较弱,无法完成各项评估内容而终止评估,最终只有50名学生完成了五项能力的评估。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

学校参加评估的智障学生各领域得分平均数越高,说明智障学生在该领域的能力越好;个训需求是由专家建议得出的需要个训人数的百分比,百分比越高,说明需要此项领域个别化训练的学生人数越多,需求越高(见图1)。

评估结果显示,在此次入学的初职智障学生中,能力最好的是感知运动能力,其次为作业能力;能力最弱的依次是语言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学生个别化训练需求上来看,专家认为需求最高的是认知,其次为作业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而能力相对较弱的语言沟通、感知运动领域的个训需求相对较少。

(3)集体讨论,形成决议。评估组成员经过多方面讨论后,对参加评估的学生作出最后决议,提出适合学生的安置建议,并在《新生入学综合能力测评信息表》上签名。学校将根据评估结果和家长、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意愿,确定学校支持式职业教育课程中专业技术课程的选择,对于评估中有个别化需求的学生,设立了“支持教师”岗位,并提供一对一、一对二的“支持教师”课堂介入,为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4)现场咨询,解疑答惑。在评估组成员通过对学生的评估给出建议后,家长可以对孩子的现状提出各类要求,或者就孩子教育教学或安置方面的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将根据学生情况给予个别化教育建议。现场的咨询和答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家长对孩子教育需求的指导,使家长更加认同学校为孩子提供的安置方式,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尽可能地与学校达成共识。

3.入学评估结果的运用

学校通过入学评估,根据指定医院出具的诊断报告以及特殊儿童在校、在家的实际表现,对特殊儿童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估。各领域的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填写《入学评估手册》中的五类评估表,并汇总评估结果摘要;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安置建议。运用入学评估结果,根据学生实际能力为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初步确立就业培养目标;为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初步确立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为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初步确定潜能开发、融入社会的培养目标。入学评估为新生入校的分班、分专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单元设计制订分层教学目标

单元设计是根据学习对象的差异性,以专业学科的教学单元为核心制订分层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有效学习学案。

1.单元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单元设计围绕校本专业课程的框架设计,把单元教学内容从易到难或难易交错地整合排列,组织教学,试图让学生在技能认知与强化操作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训练和反馈,进一步促进、提高本专业的体验及实际操作的效率。通过“学习设计”这一载体,促使教师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制订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准确性的分层教学目标。单元设计实现了为学生的学而教,追求对每一个学习者的有效教学。

2.单元设计的内容

(1)渗透理念,拓宽视野。 单元设计理念的提出,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让教师“跳出”了课堂微观,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关注教材编写的合理性,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关注单元与课程方案的衔接。同时,让教师更好地“掌控”学科知识,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自由度,优化了教学方法。

(2)关注学情,以学定教。教师课前必须关注学情分析,只有把学情分析得仔细、透彻了,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了解后,设计的教学内容才能遵循“以学定教”原则。学校要求教师围绕教材,制订分层教学目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评价。

(3)设计内容,形成规范。学校初步确定了单元设计的六大内容:从学科校本教材整体解读;本单元整体设计解读,其中包含整体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整体解析;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解析;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总体构想,其中包括教学流程设计、设计意图说明;支架式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特点和达成目标的解读,以此达到分层的教学目的。

3.单元设计学案的运用

基于智障儿童的学习特征,单元整体设计方案帮助教师从整体把握局部,从面到点切入,对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预设;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C合有效地使用,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有利于同类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的形成。结合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把握单元的情况下,通过制订单元分层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各环节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

三、工作分析落实个别学习目标

工作分析表是教师在单元设计的基础之上,把每一个教学内容细分为若干个工作分析步骤而形成的量化评价的表格,并在课堂中为每一位学生进行每一步技能掌握情况的打分,以此确定学生当堂课的技能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技能的学习设定学习目标。与其他两个评估方式相比,它是一个课堂微观的评估。

1.工作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学校的学本丛书把每一个学习技能都分解成若干个工作分析步骤,如在专业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工作分析法”遵循“小步教学”原则,将教学目标分解转化为系统的教学小步骤,并依次串联。通过“工作分析表”的落实,教师在课堂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技能情况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研究。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分解动作,降低难度,帮助每个学生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二是量化的打分对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2.工作分析表的内容

(1)呈现具体学习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复杂的教学目标精简为系统的教学小步骤,并依次将其串联起来。这是针对学生直观具体的思维,以及概括水平低的特点设计的。根据学生现存的一些原因,把操作设计成一个个小步骤,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对重难点的标注,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2)呈现分层辅导标识。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表格下方的提示符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用符号进行表示,如“+”表示独立正确的反应、“-”表示不正确反应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如“P1”大量协助、“P2”少量协助等。

(3)呈现学生进步状态。教师就一个内容把每节课的练习记录下来,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3.工作分析表的运用

第8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关键字:特殊教育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是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当代的教育者们必须认识到个人的德育和心理健康素质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整个的教学方向上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让这些特殊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环境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方式可以包括几点,比如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观念,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又如动员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社会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应该密切配合学校,利用身边良好的社会环境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健康素质的人才。

二、健全校园管理制度,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健全的校园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催人积极奋进,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才能达到更高的德育境界。

三、具体分析,分层次培养

同样是特殊学生,却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年龄大小,身体状况和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特殊学生的具体分析,按照年龄大概把学生分成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培养。比如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被家长非常的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的习惯和态度。所以在低年级的教育中,教师们应积极引导小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团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小学生们懂得理解别人的感受,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年龄小的同学一开始就能融入集体,形成良好的心理方向。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改善自己,克服心理的自卑感。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多开展一些能通过学生们的努力而完成的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中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们应注意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特殊学生不但要克服身体健康上的障碍,更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打拼属于自己的未来,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所以,在这一时期,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意志品质,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标地发展个人的素质,为适应社会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构建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第9篇:特殊教育分层教学范文

1.确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改革在深化,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也是当务之急,因为大多数聋童的语言文字的阅读、表达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参与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聋童毕业后的就业、社会生存等将是极其分散的个体,使用语言文字与社会群体的沟通成了他们社会生存的重要条件。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从聋童的切身需要去改革。

1.1 确定以聋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聋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为更好地促进其持续发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使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和课程资源,以学生现有知识、能力为基础,强调主体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合作学习,特别是教学中应尊重差异,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让聋生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1.2 重视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聋高年级开设课程较多,较繁杂,聋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文素养的高低,聋生要顺利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必须重视其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而对于聋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的语文积累、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对聋生这方面的培养。

1.3 注重在补偿缺陷、发展个性的过程中挖掘潜能。

聋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低下,很大原因是由听力障碍造成的,语文作为母语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但聋生恰恰在这方面难以如愿,刚入学的聋生的语文水平和同龄健全儿童是无法比较的,但母语教学“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因而我们应注重挖掘聋生潜能,鼓励其多读,多看,多写,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进行语文实践,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锻炼自己,把学会做人和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实践中发展书面语言,以此弥补口语的不足,这对聋高年级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4 提倡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接受了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聋生的发展。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聋高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需求各不相同,但他们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经过多年的特殊教育学校集体生活,学生间的互助精神、合作意识很强,这就为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切实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并努力使自己成为最优秀的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促进聋生综合性发展,使聋生受用一生。

2.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演绎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聋高年级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每一位聋生的健康发展。

2.1 创设情景,将课文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聋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不能把通过生理视线识别的语言文字等成功地转化为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反映,即内部语言。究其原因,在于课文语言的复杂化,学生依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难以解读所学的语言文字,从而导致阅读障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采用“读文──明线──体情──悟疑”的学习方法,把重点放在“体情”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将课文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较好的理解课文。

2.2 加强聋生的语文积累。

聋生与同龄健全儿童相比,其知识量悬殊较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能针对聋生特点,帮助他们取长补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聋生进行语文积累。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们了解了学生在以往学过《南京长江大桥》《家乡的桥》《北京的立交桥》《桥梁远景图》等各种有关桥的知识的课文,在这么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学这一课,应该是不困难的,但聋生有遗忘快的特点,以前的知识是否都掌握了呢?能否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或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桥来丰富有关知识呢?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是能让学生对知识经过整合积累,很好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吗?

2.3 扩大阅读量,选择适合聋生的补充教材,丰富阅读内容。

聋生仅仅靠掌握语文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聋生认知上的缺陷,他们很难主动去学习课文外的语文知识。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适合聋生的补充教材,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4 实施分层教学,努力提高聋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聋生到了高年级,开始上职业课,这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会开始为孩子今后的发展考虑,根据学生特点为其选择适宜的职业学习,为今后就业或考大学及早做好铺垫工作,教学形式常采用“职教分文化合”的形式。这在一方面优化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凸现出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在文化学习方面,由于聋生的基础不同,专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