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善待他人的事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善待他人的事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善待他人的事例

第1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暖暖的,甜甜的,洒向了人间。

空气中,满是善意的甜香,一点一点,钻进了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曾经看过一个事例,主人公对躺在巷子中间的一个乞丐说:“请让让道!”乞丐却对主人公说:“多谢!”眼里满是慈祥的光泽,没有了往日的戒备,警惕和冷漠。“你给我让道,该多谢你!”“你没有骂我挡道,该多谢你!”

因为善意,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进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才能做到善待他人,荡开的胸襟足以容纳所有的闲言碎语,蜚短流长。纵然有人不懂善意,不信善意,且容不下别人的善意,你的宽容依然能让善意闪耀它那圣洁的光辉。

有一个小女孩,看到别人要对草坪里的花拍照,拼命地阻止住他。后来,别人问小女孩原因,小女孩笑着说:“我看见花朵上有一只蝴蝶,我怕拍照会吓坏它。”

因为善意,小女孩呵护了那只蝴蝶,也让人们感觉到了爱的光芒。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都是清澈的,每个人的心里一定也曾经或正在闪耀着善意的光芒,无论怎么样,那比太阳还要温暖的真情,所有人都有,不要吝啬,放它出来,温暖人间,你会收获更多。

人生如画,有了善意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人生如酒,有了善意的美酒便飘着诱人的醇香;

第2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并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人教版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所选的大多篇目都充满了人文关怀。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情感还得到了熏陶、升华,进而与自身生活、生命联系起来,使其呈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态。而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文章精彩的词句,空灵曼妙的意境,感悟生命传递的神圣,生命价值的可贵,使学生珍惜唯一一次的生命,并懂得要敬畏生命。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敬畏生命》(选自人教版教材试用本第一册)一文中描写到:湖边的那几棵树日夜不停地飘散着白色纤维,在这千千万万的投入中,也许只有一棵能够成活。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像林黛玉那样感叹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但作者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震撼、一份感动,“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在生命的创造之初都投入了高昂的代价,而形成生命的数量则是少之又少,这就尤其显得生命的可贵了。

敬畏生命,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命中的挫折、乃至苦难。冰心在《谈生命》中写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经过艰难跋涉,终于归依大海;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冲破重重的阻力,终于破土而出。文章又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既然不敢信有来生,那就珍惜今生吧。在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是美丽。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清丽的语言、如诗的情怀、豁达的人生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联系已经学过的杰克·伦敦文章《热爱生命》(主人公历尽艰辛,在死亡的边缘扼住了狼的喉咙,让那充满腥味、令人难以下咽的狼血浇灌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之树,他活下来了),让这具体的事例来诠释冰心的“生命”内涵,主人公经历的磨难又何尝不是生命的美丽?善待生命,当然还包括善待他人生命,善待大自然中一切的生命。《珍珠鸟》、《斑羚飞渡》等课文都体现了这个主题。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 转贴于

有生命当然就有死亡,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呢?就文化传统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忌讳谈死的民族,认为说这个话题是不吉利,更不要说在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而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早有先例:英国教育部已经在学校开设了“死亡课”,英国教育部门认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而我国学者郑晓江认为落实死亡教育应注意“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生’而非‘死’”,并且还要注意引导的方法。

剧本《泰坦尼克号》认为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正是因为有了死亡。因死亡的存在,才告诫我们要珍惜这唯一一次生命、珍惜生活、珍惜自己。剧中的女主人公罗斯在面对杰克死亡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与心爱的人一同结束生命,她答应杰克会勇敢地活下去,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真谛在于爱,在于爱自己、爱别人。让学生在电影主题曲《我心永恒》的伴奏下,品位文中精彩对话:“答应我,罗斯,活下去啊,不要放弃……”再让学生谈谈怎样对待死亡(如革命烈士的慷慨就义与社会上某些人的自杀有什么区别等)。讨论发言之后,教师给予正面引导。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落基山的雪》。明白了死,才知道如何的生。生得充实,生得有尊严,生得有意义,生得像个实实在在的人,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

第3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1.在活动中懂得珍惜友谊和亲情,初步学会尊重、理解和善待他人。

2.在讨论中得出在发生冲突后,自己的错要主动道歉,他人的错要宽容体谅。

4.在情景表演中学会正确调整心情,并掌握一些处理的技能。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有了朋友,也懂得了一些待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但是当学生间、朋友间、陌生同学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是处理不当,不仅影响自己的心情,还有可能失了朋友。所以对成长中的中年级学生,必须深入指导他们在遭遇冲突后正确应对,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正能量。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与人交往时,学会理解、善待他人。

教学难点:发生冲突后,能做到自己的错主动道歉,他人的错宽容体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示课题

1.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说说你的感受。(课前谈话)

2.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都感受到了身边的一切是那么美好,可有时候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并非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看图:……

3.你看到了什么?可以轻轻的跟同桌交流一下

4.是的,这些内容跟我们课前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像这样让人不愉快的小事件、就叫做“冲突”。你遇到过冲突事件吗?

4.同学们,生活就像个万花筒,有酸甜,也有苦辣,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却常常被身边时刻潜伏着的小冲突所打扰。那么当冲突发生后(板书完整),我们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活动2【活动】二.感受冲突后的不同心情,探究方法。

1.录像《冲突》

让我们先来看两个小事例。你看到了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好,刚才看到的两个片段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视频已经结束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不会结束,现在请你想象一下,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甲和乙这两个男孩子的心情如何,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受到影响?

同时,我们可以想到A和B这两个女孩子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他们的心情会如何呢?(如果说到后悔,就引到“冲突发生时,他们的心情,你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4.现在老师要郑重地告诉大家,他们俩在生气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件对不起自己的事,这话从何而起呢?

美国有个生理学家叫爱儿马,他通过毕生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这个重大的发现:(仔细看,认真听)

人在生气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毒素,这种毒素毒性与蛇毒相当,野就是说人每生气一次体内产生的毒素是大量的,甚至足以毒死一只老鼠。

这种毒素会使血糖升高,脑细胞衰老加速,记忆减退,损伤免疫系统,使心肌缺氧,伤肝伤肺,皮肤长色斑……

孩子们,听到这些,如果你就是视频中的A和B,你会怎么样?

5.后悔药。我们都知道世上没有后悔药,但要是给你一次后悔的机会,你会怎么解决刚才的小冲突呢?(贴上学生总结的法宝:道歉、宽容、体谅、大度、理解……)

小结:是的,如果是自己的错就主动道歉,如果是别人的错就宽容体谅,退一步海阔天空……

让我们齐读自己总结的法宝吧。

6.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法宝,让我们继续下面的活动。请看情景剧《换位思考》

7.情景剧《换位思考》

当昔日的好朋友发生小冲突以后,妈妈是怎么开导她的?

小红又是怎么做的?

小结: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当这样的冲突发生后,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寻找原因等)

现在我们把所有的法宝都来读一遍。

(过渡):让我们牢牢拽住这些法宝,应对生活中时时袭击我们的小矛盾、小问题。

活动3【活动】三.指导实践

1.瞧,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小孙,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

2.再看,做作业时……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3.(小结和过渡):孩子们,你们运用自己的法宝,很好的化解了小冲突,真好!

4.我的冲突

朱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我五年级时候发生的。我在班里有两个好朋友,好得不得了。有一天,我向小汪借了一块橡皮,用完就放回去了,可是小汪找不到了,硬说我没还。争吵中,我俩都说了狠话:发誓再也不理对方了。第二天,我还生气。可过了一段时间,我有些想念我们一起的快乐时光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感觉越来越难受了。就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的压在心头上,我多么希望有人来帮我把这块大石头搬走啊!

如果,我是你们的好朋友,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请第三方帮忙,打电话,写纸条……)

5.后来,我就找到我们共同的朋友,请她在周六下午约我们两个一起去玩,起先见面还有些尴尬,但是我们的手又牵在一起的那一刻,我感觉无比的轻松和快乐,我心头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你们知道吗,其实在我后悔和期待的时候,她也和我一样的难受呢!

6所以,如果你有过这样的冲突,或者以后遇到这样的冲突,没有及时解决又不好意思当面道歉的时候,你就可以……

7.4人小组交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冲突

8.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当我们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吹走心灵雾霾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充满了阳光。是的,今天,我们收获了解决冲突的法宝,我们就要和他们交上朋友,让我们都拥有阳光灿烂的美好生活。

活动4【活动】四.结束环节

1.做书签: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小诗,……

(“宽容就是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跟上。”

“宽容就是太阳被月亮无情地推下山,却又不计前嫌,把阳光再次撒向大地。”

“宽容就是瀑布之水从崖顶跌入崖底摔得粉身碎骨,却仍不忘带来壮丽的景观。”)

第4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生命;道德;教育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机会增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将遭遇文化多元的境况,都会面临如何构建多元文化境遇下的社会伦理问题。其中,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问题凸显出来。

一、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论定位

(一)生命道德教育的含义

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是回到生命之中,追求生命真谛,帮助人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开放性、感动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培养人的个性、完善人的人格,实现生命价值,形成生命理想,绽放生命意蕴。它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人文关怀层面的伦理教育,是对当今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

(二)生命道德教育的特征

1 人本化

道德的人本特征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理论。倡导符合人的生命本性的活动,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强调人的生命的自由精神,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都是对此的尊重。”生命道德教育关心的是一种新的存在主义,一种能对加强自我治疗提供支持的人的存在主义,他能在人们面对现代生活的困境及其焦虑时提供支持和指导。

2 体验化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追求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焕发生命动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体验不到生命活动释放的和意义所在的人,就不可能有积极主动的表现;而愈是感到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人就愈会热爱生命并使生命表现出最大的意义。”由于体验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生命道德教育就有义务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帮助学生发现、挖掘这种体验,并逐步引导学生生命体验的升华,生成新的生命感悟。形成人生的智慧,净化成人生的幸福。

3 生活化

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只有通过人的自主、自觉的实际道德生活才能体会到道德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使人充分领略、享用道德的价值。正如陶行知所说“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0生命道德教育,从生活中取材,用学生身处其中的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的富有生命道德意义的生活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引发道德思考,进而催生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二、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性化的事业,应当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了解生活,丰富心灵,培育灵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例并非如此。

(一)人生前途、人生信仰的缺失

许多学生的人生意义已经迷失,不少学生产生了自杀念头,甚至有些学生曾经试图自杀。有一项针对某市516名高中生的调查显示: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有9.32%的学生感觉“郁郁寡欢”,7.45%的学生“深感自卑”,35.40%的学生感觉“忧虑担心、心事重重”,9.32%的学生感觉“苦恼烦躁、行为反常”,只有24.22%的学生感觉“心情愉快、无忧无虑”,还有1.429%的学生是其他感觉。对于他们的前途,只有53.37%的学生“充满信心”,而“感到渺茫”“悲观失望”或“担心害怕”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9.82%、3.07%、1.963%,还有1.043%的学生“没有考虑”,另有3.68%的学生选择其他。而另一项针对上海市24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总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39%,认真的自杀意念为15.23%:而且,自杀意念随年级上升而升高。小学五年级为18.16%,初中预备年级为19.77%,初一为23.69%,初二为23.44%,高一为31.88%,高二为37.93%。以上表明很多青少年人生信仰的缺失,生活无目标。

(二)人生价值观的迷失

人失落了,我们就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支点去建立文化与人性的平衡。人以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形成文化与人性的真正的和谐。只有人以及人的历史才是我们走才出文化苦旅与文化困惑的唯一途径。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的调查,有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青年占6.6%,另有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青年为5.2%。以上表明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青少年巾于价值观的功利化,带来人生意义的危机和人生价值的贬损,这些都导致了生命存在的无根感、孤独感、漂泊感等。

三、生命道德教育的伦理建构

(一)生死教育

生死教育是生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一些有关生与死的哲理分析和实例,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凡是有过亲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经历或个人曾亲临死亡边缘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和蔼,更懂得如何去善待他人,珍惜身边的人,更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亲情、友情的温暖,尊重他人的存在,甚至爱屋及乌地普及到其他动物的生命。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死亡教育”引导学生感悟思考,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有所认知。介绍死亡知识,体验死亡感受,让青少年亲自扮演死者、伤者、孤儿等,从情感上体验与死亡相关的情景,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爱生命。让青少年认识到所有的人都是大自然运作的一个微粒。也可以让学生参观殡仪馆和医院临终关爱病房,让学生体验生命与死亡,生死经验是完善青少年人格修养的一剂良方。

(二)情感教育

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工作,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有血有肉、需要情感关怀的人;它还是一种良心工作,因为它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都很难以明晰的、标准化的方式进行控制和评价,需要教师同自我的道德意识去加以调控,加以自律。对学生而言,教师情感的流露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和畏惧心理,从而走向成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充满期望、赞许的眼神和微笑的表情,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激励。教师的微笑也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生命本身具有智慧和力量,它需要一定的条件给予支持方能显现.生命道德教育就在于为之提供有效条件,通过赞美、肯定式激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第5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内涵;必修课;途径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1968年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关注反吸毒、预防爱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而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的,是1979年在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1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爱滋病”的防制。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学生的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等。生命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尊敬生命珍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刘慧给出的定义是:生命教育的涵义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生命意识、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这个概念对生命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围绕生命进行的,理解生命不能仅仅局限在人的范围内,还要借助动植物等生命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培养、引导人的意识,使生命个体朝着善、美的方向发展,最终使生命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做优质的自己。

二、生命教育是一门必修课

(一)从生命教育的性质看。当代教育的新理念有: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智慧教育。从社会转型期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体现了当代教育的新理念,反映了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所有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这正是生命教育所提倡的,也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终身教育从出生到死亡贯穿着人的一生。全民教育是指全民接受优质的教育,提高生命的质量使生活的变得更美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生命智慧。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贯穿现代教育新理念的一条主线。教育新理念的实现是以生命教育为前提的。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人们从生命中学会生存,促进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成为优质自己。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是本真教育的回归―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关爱性、智慧性、心灵性与成长性。

(二)从产生的原因来看。学生自杀、意外死亡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已成为十分突出的普遍性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因为许多青少年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等心态,一些学生将生活中的挫折、失意、痛苦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走向放弃生命的极端。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现代社会的竞争相当激烈,这种竞争使现代人生存压力大大加重,常感精神疲惫,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没有了生活的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三)从生命教育的自身价值来看。国内外实践以证明,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有关生命与生存,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尊严,生命与发展等生命教育问题迫切摆在了教育工作者面前,以学生为本,建设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生命教育是这一任务的有效载体。

(四)生命教育的途径:1、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的情感是伴随着生活和教育产生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美好心性的培养。为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就必须让他们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学校当然不可能全面担当起寄予学生幸福、乐观感受的责任,它更需要家庭、社会的合作与关注。但有一点,学校教育绝对不是以贬损学生的幸福、乐观感受为代价,把学生纳入繁重学习的劳役之中。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一颗能够感受美好的心灵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崇高理想。2、生存教育。当今,人们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如果处于社会中的人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必然被社会的浪花所击倒。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这种能力如何培养,恐怕要从学生入学时开始慢慢渗透,才不至于出现教育与社会与人今后的生活发生脱节的现象。人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生存教育。生存教育要注意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知识、生存方法与生存价值的教育。只有学会生存,才能在社会立足,生存能力是人的立世之本,1992年8月的中日儿童内蒙古草原夏令营活动,引起了很多关心教育的人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中国儿童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独立能力与日本儿童相差很远,生命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3、死亡教育。就是通过一些与生死有关的哲理分析和实例,引导青少年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他人的经历,体会生的可贵,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凡有过亲人或朋友死亡的痛苦经历或个人曾经亲临死亡边缘的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和蔼,更懂得如何珍惜身边的人,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每个人都经历一次生死的洗礼,但是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事例中来领悟生死,只有了解了生死的意义,才能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结束语: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存在意义,要找到适当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心性的发展,陶冶学生生命智慧,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思品教学;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健康成才

当前,在部分学生中出现的人格扭曲现象比较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缺失,学校和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所有科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努力渗透道德人格教育,而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责无旁贷。

一、青少年人格扭曲现状

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的影响,在一些学生中出现了逃学旷课,甚至参与偷盗、抢劫等严重不良行为。有的学生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以死相逼家长,或者离家出走,甚至杀人放火,而自己丝毫没有觉察其极端行为的严重性。一些青年靠偷抢、、贩毒等违法手段获得了不少钱财,到处挥霍显摆。其人格扭曲之严重,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性质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进行人格的养成、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可见道德人格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育教学目标。

三、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培养人格

(1)教师要率先垂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尚的师德会直接影响学生成长。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学生会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事实证明,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道德人格。

(2)建立民主型课堂。根据新课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建立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如:对扰乱课堂的学生给予有限度的宽容,进行有效的疏导,记录课堂行为并扣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敢于肯定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各学习小组广泛讨论课堂突出问题,全班同学抢答并评分,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排同学互相批阅课堂作业;每学期期中后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或评价等等。这样坚持下去可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有利于教学相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

(3)充分利用课本知识。要让学生明白,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熟记条文,而是学会做人。譬如,七年级上册,其目标是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适应中学生活;七年级下册,其目标是使学生从整体上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知法守法的人;八年级上册的目标是学会社会交往,下册是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九年级全册的目标是明确公民的责任与使命。

①培养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如利用七年级上册的“自我新期待”,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或做不到的事情而自卑自弃、悲观失望,也不要因为自己的优势而骄傲自大。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遭遇挫折,面对挫折只有充满自信,不悲观、不气馁、不放弃,就一定会战胜挫折,走出困境。教师要结合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例,循循善诱,从细微处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②培养学生的仁善情怀。可利用八年级上册“心有他人天地宽”的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懂得换位思考,仁慈善良,善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宽容、关怀和帮助。而对于我们来说,成人之美,成人之善,济贫救苦、乐善好施,有时候就是举手之劳。无私奉献、热心助人会使我们身心感到愉悦,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③培养学生的忠孝胸襟。可利用八年级上册“爱在屋檐下”及“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中提到的“孝亲”及“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大都具有忠孝品德,从而培养学生孝亲尊师、爱岗敬业、精忠报国的品质。让学生懂得,只有自身具备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当前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这既不利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可利用八年级下册“竞争合作求双赢” 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既要学会竞争,更要善于合作。

(4)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 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开始,教师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过程、方法向学生提出“备、静、正、整、绩、法”—— 六字上课要求,传授“四要”“六记忆”科学学习方法,即课前要预习(记忆①)复习;课堂要进入状态(听讲、讨论、笔记、解决疑难,记忆②);课后要及时复习(记忆③)、及时完成作业(记忆④)、及时更正(记忆⑤)、及时抢答提问(记忆⑥);要坚持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随时检查督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

第7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它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对学生的爱心,对事业的忠诚等等,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与形成

教师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利于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塑造出高尚的人格。要塑造和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是从教师自身来看,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其次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教师人格的根基。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因此教师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叶圣陶《论集》第490页)。教师的知识愈丰富,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从他身上看到、学到的就会愈多。再次教师要有“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最后要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质量,订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热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进步。

二是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加强政治引导,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强美育引导,用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加强道德引导,造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上述的举措,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陶冶学生。

三、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学生健康人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坚韧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学生这些人格的形成,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如下的影响:

一是教师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对学生人格形成的榜样与熏陶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典范。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会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以及其丰富的学识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在这种榜样的感召下,学生能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优秀教师更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熏陶学生。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同化矣。”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二是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在各方面注意为人师表,不怕挫折,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稳妥得当,他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有时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反之,如果教师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各种教育现状无能为力,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常常流露消极、自卑、怨恨的情绪,处理问题偏执、冲动、主观臆断,那么也必然会出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局面,使学生的精神受到不良刺激,以致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比如教师在工作中的稳定情绪,忍耐力和自控力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支点。

三是教师的尊重和热爱是激励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源泉。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之所以总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原因就在于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又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而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也更易使人悔过。这些事例极好地说明了教师所表现出的尊重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第8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一、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扎实的基础

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动性因素,只有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团结和谐、理解支持的和睦关系,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团结和谐是一种美德,它体现互尊、互爱、互助、互谅的精神;团结和谐是一种胸怀,它表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谦和、善待他人的情操和气度;团结和谐是一种方法,它要求友好共事、平等相处。为此,笔者对自己及学校领导提出了“四以原则”:以诚待人、以身作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1.加强班子建设,全面提升领导形象

精心打造一支素质精良、作风过硬、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要素。领导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应当先做到。为了方便教师监督,学校建立了分管领导学月述职制度。在每个学月初,各分管领导必须在全校教师例会上对本学月工作作好计划,并对上学月工作进行总结。领导做与没做,做得好与不好,教师一听便知。

为了改变教师懒散的工作作风,学校实行了“周一签到、周五签离”制度。无论冬夏,无论天晴或下雨,笔者每周一都5:30准时起床,乘坐6:00的班车到校。在笔者的带领下,全校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核制度的实施,都由被动地到岗到位变成了主动地到岗到位。

在教学大比武中,学校在启动会上明确提出,教学比武先从校长开始,领导先上,教师听校长的课。然后,教师们再分组竞技。学校在全校集会上给优秀教学能手颁发奖状和奖金。

2.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现在,龙小的“单周业务培训,双周政治学习”已制度化、常态化。培训和学习形式多样,不走过场,每学期初由7位领导确立好师德培训主题。如“廉洁从教师德”演讲比赛,“感悟身边优秀教师”经验座谈会,“结对子帮扶交流”茶话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八不准”师德承诺书》签名活动等。通过一年多的培训和熏陶,龙小教师大多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心无杂念。

3.加强人文关怀,全面体现组织温暖

只有把民主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制度和情感并重,才能营造出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要在细微处见关怀,在困难时见真情。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工资晋级与学校领导发生竞争时,领导须主动退让;教师家里办喜事,学校总是提前派教师帮忙筹办;教师过生日,学校会送上生日礼物祝贺;教师生病,学校领导会发安慰短信并前往看望。为了确保教师的身体健康,工会每天早上组织教师坚持晨练,并对参与教师给予每天2元的补助。通过点滴事例,教师看到了领导的工作作风和处事原则,“我是龙小人,龙小是我家”的主人翁态度正在教师心中逐步确立。一年多来,学校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

龙小大力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定了《教学常规实施和管理细则》《不定期抽查制》《常态化巡课制》等规章制度,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通过落实推门听课、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全面评价、加大教研力度等措施,龙小的教学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彰显学校书香特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彰显书香特色是龙小的努力方向。这一目标具体为:书香怡情,情知交融;书香益智,智能相长;书香明理,内外兼修。即校园环境讲究“书香怡情”,课堂教学注重“书香益智”,德育活动从“书香明理”入手。

1.营造浓厚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学校在二楼、三楼教室外墙的立柱上,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的精髓内容为装饰,配以“梅、兰、竹”背景图。在四楼阳台外挂出“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友”的读书口号,提倡学生在饱览国学经典的同时,与品德高尚之人进行心灵的碰撞,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熏陶,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

各班的环境布置个性鲜明。教室外张贴班牌,上有班名、班级奋斗目标、班主任寄语和全班师生相片。小小班牌,凝聚着班级人心。二楼的楼梯间装有镜子,配以“外正衣冠、内塑形象”的警句,三楼是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台。教师办公室走廊、读书走廊、图书室、阅览室、学生食堂、学生寝室走廊、象棋俱乐部等处均有诗词、名言、警句,呈现了“面面墙壁会说话,棵棵花草能育人”的效果。

2.充实并开放学校图书阅览室

学校设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现有藏书27 000册,人均拥有60册以上。学校派专人管理,将图书、报刊进行科学分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借阅制度,为学生读书创造良好条件。

3.举办学生读书笔记评比和展览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对读书笔记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评比,挑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并进行展览、表彰,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位。在“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活动中,6名学生分别获苍溪县“第十八届青少年读书活动”一等奖和二等奖,1名教师获辅导教师优秀奖。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龙小先后荣获“苍溪县2011年度教育目标考核工作”三等奖、“龙王镇先进党支部”“三川片区目标考核先进集体”“三川片区实验电教工作先进集体”“三川片区人事师培工作先进集体”“师生科技节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各级领导来校检查指导时对学校工作多次给予肯定。

第9篇:善待他人的事例范文

[关键词]精神富裕 高校贫困生 扶助机制

[作者简介]汪青松(1975- ),男,河南信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精神富裕境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GGJS-147)、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形势下精神富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CKS007)和2009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精神富裕视角的高校贫困生研究”(项目编号:2009-JKGHAG-07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63-02

一、精神富裕的内涵及其价值效用

作为社会中的正常之人,尽管意愿强弱和层次高低不同,但均具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在物质上的实现和满足,我们谓之物质富裕,而相应的精神上的充实和拥有,我们称之为精神富裕。精神富裕作为衡量人们精神生活的标尺,包含着人们对各种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价值准则等各种精神要素的选择和拥有。

1.精神富裕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和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与思想精神生活协同共进的高度统一,而关注人的精神富裕是现当代人的全面发展生发出的新课题。精神生活是一个属人的世界,人不仅以劳动实践与动物相区别,更以精神意识、文化审美、哲学艺术、价值观念等的创立和发展把自己从其他动物中提升出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追求并拥有富裕的精神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应当从精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根据与生活的意义所在。但凡热爱生活、胸怀天下之人,都会追求并展示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素养。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舍弃神圣的梦想、高尚的品德、华彩的情感等精神生活,其人生必定是苍白而无意义的。

2.精神富裕能够实现对主体的塑造和提升。高质量的精神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着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也生产着能够享用这些精神产品的主体,即提高着主体的精神素质,而精神富裕的对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就体现在知、情、意三者的作用上:一是通过“知”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当主体对客体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会自然产生情感上的向往和意志上的追求;二是通过“情”使人们满怀激情地去从事实践、认识和审美等活动,推动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和优化;三是通过“意”把个体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等心理活动转化为内在持续性的心理品格,使人们对某一特定目标呈现出积极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使人奋发进取,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

3.精神富裕能够满足主体构建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诉求。对幸福的追寻,对人的生命和世界的根本意义的理解和阐释,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个人有了富裕的精神生活,有了为人生目标和理想而奋斗的高尚道德情操,即使物质生活条件差一些,也会体悟生活的意义。这种超越现实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和追求,是人在观念上超越物化欲望、摆脱逐利的结果,它所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寄托。精神富裕能在两个层面满足人们的相关诉求:一是提供人们成为社会成员角色所必备的精神需求,如爱情、友谊、自尊与被尊重、归属感等;二是提供个体自我实现与价值认同、对生命、生活、人生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如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等。

二、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及主要表现

对于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我们以往较多从物质层面给予关注和帮助,其实伴随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更应警惕。一般而言,精神贫困是指生活单调,精神萎靡、惰性化,思维视野狭窄,效率观念钝化,匮乏进取、开拓精神等,它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与心理状态。精神贫困隐蔽性强且危害性很大,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贫困表现为:

1.自主意识淡化,依赖性过强。自主意识是人具有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独立做主的思想与行为。自主意识强的人不仅能够理性地自我认知,清醒地掌控自己的言行,而且具备很高的自觉能动性。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需求,而不会消极被动地听从于客观的差遣。当前,一些高校贫困生不愿通过自己奋斗去改变眼下困境,却寄希望于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外力帮扶。他们对政府资助政策中的“减”“助”和“贷”情有独钟,而对需主观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的“奖”和“勤”多敬而远之。有些人甚至滋生出“我是贫困生,凡事大家都理应让着我”的不良心理。贫穷并不可怕,但如果主动向贫穷低头,就降低了人的宝贵自主性,以致陷入精神贫困的泥沼而浑然不知或无法自拔。

2.道德观念弱化,缺乏感恩体验。道德观念作为维持人与人友好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内在基本法则,也是检验人的德性和人性的重要标尺。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一些高校贫困生道德观念却出现弱化、感恩缺失倾向。他们或不满父母无法及时提供其足够的钱物而牢骚满腹、冷语相向,而不深入思考和体恤父母的艰辛与不易;或怨恨他人对自己的种种不友好,而很少思考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或多次承受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却很少能产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资助时,竟然忘记给资助者打电话、发信息,或者当面表达感谢,这些有意无意的冷漠让资助者颇感寒心。一个对道德价值缺乏应有的敏感和感悟力的人,实质上是一个麻木不仁之人,一个缺乏感恩情怀的人,不仅难以善待他人,也更难善待自己。

3.精神生活特性钝化,不良心理蔓延。精神生活特性是指个人享受精神资源后精神生活呈现出的特有性质,它可以用愉悦性、发展性和超越性来表示。愉悦性是人不可或缺但又是最低层次的功能特性,发展性因意味着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而处于第二层次,超越性因具有一种终极性意义而居最高层次。调查发现,当前一些高校贫困生精神生活特性钝化表现之一,就是上述三个指标比重依次递减,部分贫困生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贡献等发展性和超越性等较高特性上明显偏低。另一表现则是一些高校贫困生的自闭自卑、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妒忌虚荣、孤独抑郁、猜忌多疑、精神分裂等不良心理的滋生和蔓延。这些不仅侵蚀和折磨着贫困生的精神健康,而且这种不良心理铸就的无形壁垒会阻隔外部新鲜价值、思想观念的有效进入,进而消解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三、精神富裕视域中的高校贫困生扶助机制建构

使高校贫困生规避精神贫困,逐步实现精神富裕的理想预期,需要实施多领域的配套辅助机制。而这个机制至少应涵盖教育机制、激发机制和供给机制。

1.建构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教育机制。精神富裕是需要教育和灌输的。从个人精神富裕形成的外在因素而言,教育机制是首要的渠道之一。因为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素养、内在生成坚定的价值、理想和信念,是以人们对这些精神要素的了解和认可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富裕的教育机制是指依据精神富裕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主体,对高校贫困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其正确看待自己的物质贫困,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变颓废消极为乐观向上,接受这种精神内涵和规范,并将其转化成个人的信念和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精神面貌。其中,家庭作为最基础、最直接的精神生活教育所在,要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基本日常规范、道德礼仪、感恩意识、健全品格和良好心态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有计划地系统培养高校贫困生开放创新、奋发进取、志存高远、自强自立等积极精神要素。社会作为广阔的平台,要以弘扬正气、营造良好氛围来教育濡化高校贫困生,让其知晓:物质贫乏不可怕,精神贫困才可怕;使其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彼此延伸、互相促进的,当三者追求一致的教育目标时,就能形成稳定的精神富裕倍增效应。

2.建构外在激励与内在自觉相协调的激发机制。矛盾原理告诉我们,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外部矛盾通过内部矛盾起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动力,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作用。在高校贫困生精神富裕生成问题上,我们应让高校贫困生有一种内在的主体觉醒、觉悟和冲动。激发机制主要是阐发高校贫困生对精神富裕需求的刚性、精神生活的人本性、精神富裕的重要价值性,唤醒高校贫困生被蒙蔽的对精神富裕的渴求,调动、激发、强化其对精神富裕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以及实现精神富裕的主动自觉性,并在这种激励中不断提高自身精神富裕的层次和境界。当前的外在激励尤其要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精神去鼓舞高校贫困生,如在不幸、贫穷与孤苦中顽强坚持的“中国男孩”洪战辉,如2008年以来的诸多“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群体。他们有梦想并勇于克服各种人生磨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爱国奉献、科研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毅力,有突出的自强事迹或个人成就,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楷模。高校贫困大学生应自觉以其为榜样,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创新进取的优秀栋梁之才。

3.建构多方位多层次的供给机制。供给机制侧重向高校贫困生提供充足而健康的精神资源,使得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正常精神生活需求得以及时、有效满足,避免出现不应有的精神短缺、或者非健康精神资源的趁虚而入导致的精神富裕的异化。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六方面切入:一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将其融入何贯穿到高校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为高校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二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伦理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论身边事、身边人学身边事等宣传和互动活动,强化高校贫困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民族的复兴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的意识;四是大力开展以“自信、成才”为主题高校贫困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培养高校贫困生自信、乐观、共享、奉献的精神特质;五是提供健全有效的心理保健治疗资源。学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队伍,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尝试自我减压,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六是以物质富裕实现精神富裕。不断健全和完善“奖、助、勤、减、补”等多方位的经济资助体系,不断拓宽社会求助渠道,倡导全社会关心爱护贫困大学生,还要加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甘剑锋.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评价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