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小学阅读的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阅读的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阅读的步骤

第1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与语感;双向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18-01

一 语感对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指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阅读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良好的语感懂得文字的深层含义。其次,良好的语感能使学生在阅读时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品味语言,感悟语言。学生通过感知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具有指向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语感对阅读发挥指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从故事入手,激发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教师可以从听故事,说故事开始,再到看故事,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了汉语拼音之后,就可以利用汉语拼音这个工具阅读。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难度,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首先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学生爱听的相关小故事。然后,学生在良好口语语感的指向下阅读教师推荐的各种注音类童话故事读物等。这样即培养学生默读的好习惯,又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第二步,以朗读为主,加深阅读体验。朗读是把文字符号转变成有声言语的活动。朗读使文章中的人、景、物跃出纸面。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个性化地体味、感受文章,如品味文章内容及表达这些内容的优美语句和篇章结构方式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多样,通常有引读、齐读、互读、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比赛读等。比如,师生在阅读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中的“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这一句时,教师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看花入迷的:‘我’变成的荷花了”。教师故意把“一阵微风吹来”几个字读得很慢,很轻,孩子们就心领神会地随“风”起舞。在学生入情入境后,当教师朗读到“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时,教室里一下子静悄悄的。当学生独自再读这段话时,自然也声情并茂了。

第三步,以背诵为辅,扩大阅读积累。背诵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在背诵过程中,学生把一些优美词语、精彩的段落,乃至优秀的篇章等深深印入脑海,纳入到自己的语感图式中固定下来。学生读得越多,背得越多,语感图式就越丰富,包容性就越强,“同化”、“顺应”的速度就越快,语感就越强,积累阅读知识就越多。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激趣、读中体验、背中积累”三步走的步骤来促使语感对阅读的深刻性和审美性发挥指向作用。

二 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及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导向作用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在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种种假设,对文章充满了阅读期待,这种期待会促使学生主动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和段落,并形成相应的语感。其次,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语感的感悟性。我们认为,在这里,语感的感悟性是指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的情感共鸣。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数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去感悟,使课文中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在阅读中,学生即能理解字词句篇,又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具有导向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搜集并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可见,每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主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以获取各种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语感。

我们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使阅读对语感发挥导向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读报激趣法:这电指教师通过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参与语感培育活动的方法。许多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版面新颖,内容丰富,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效性,以广东省内为例,如《现代小学生报》《岭南少年报》等。学生可从报中获取大量的社会知识和各种信息,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后,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学生再次进行阅读活动和语感培育活动的原动力。

交流经验法:这里指教师通过向小学生补充阅读背景材料,组织口头或书面阅读收获交流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感水平的方法。人往往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揭示现实。在阅读时,学生往往难以达到与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共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风格,在静态的文本世界与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口头交流阅读收获,如读摘录、讲故事、说心得、推介新书、辩论赛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书面交流阅读收获,如办手抄报、出校刊校报、作文比赛等。学生语感水平的提高,是学生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迁移内化法:这里指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时,通过迁移让学生的语感得以内化的方法。在这里,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将获得的语一言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语言情境中去的活动。迁移过程,就是学生将从阅读中得来的语感,运用到自己的书面或口语的言语表达之中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小学生阅读报刊,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展开激烈地交流讨论,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学习迁移,即教师采用读报激趣法、交流经验法、迁移内化法等方法促使阅读对语感的个人性和感悟性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课程

1.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发展兴趣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只有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才会从阅读中发现乐趣,从而增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教师才能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与长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因此,让学生乐于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语文基础,难度太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一点难度则会使学生产生浮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进而,使学生能够逐句逐段读懂课文,达到理解全篇内容的要求。

(2)在讲解和朗读练习过程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比较活跃,并且情感也比较敏感,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可以充分满足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同时他们也容易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阅读的教授进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口头作答的形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资料五花八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集体设置情况,因势利导,结合课外资源,适应小学生的理解层次,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

(1)“读”是阅读教学的精华所在。知其意,方可品其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才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品味文章情感,自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情况,传递作者思想,叙述作者生平,联系时代潮流,同时向学生讲解朗读的语气、感情、技巧。让学生知道读的是什么。这应当是“读”所应有的步骤,也是“读”应当起到的作用。

(2)培养孩子阅读技巧。方法与技巧是掌握和学习新鲜事物合理的步骤与手段。在教学中,从方法下手,确保系统地、有计划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争取在课外阅读时也有课堂阅读的效果。要特别注重阅读法的指导讲解,可以让孩子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让孩子掌握不同的方法技巧以及适应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而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同时注意以习题或讨论的形式进行训练。

(3)学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现在教学中常用的有效学习手段,抓住中心问题,在小组中交流探索,相互激发学习的思维,理解课文。协作能力与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情商的体现,而语文教学是学生情商塑造的主要途径。合作学习的意义就在于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思想交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把控能力。

(4)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说明其对知识的渴望,因此,疑问是学习的起点。以提问和解答的互动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以想靠思维能力带动阅读能力,需要亲自动手动脑,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与理解能力。故而教师要广开思路,不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观察,提升他们的洞察力与表达欲,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思维网络,指导学生的实践,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塑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将来的发展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照盛,张厚粲.中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1(06).

第3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35-01

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成效的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和数学阅读习惯出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中渐渐形成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而作出的几点见解,在此和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学生的各种器官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的高度重视,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由于数学知识的趣味因素较少,学生们都不怎么喜欢数学阅读,特别是一些概念和公式,学生都没认真的读几遍就拿去做题,这是不正确的。“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创设一些新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或是富有探索意识的悬念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了阅读材料的能力,产生了阅读材料的兴趣,唤起了求知欲望,从而自主的投入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料给学生阅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学生数学的阅读,不是说你多读几遍就能掌握的,在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予指导,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的盲目阅读,不加分析思考,那么,学生的阅读也不会起多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1咬文嚼字法: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达,由于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它反复的推敲思考,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字词,反复琢磨推敲。2提纲挈领法:把一组学习材料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通过简化的编码形式,进行梳理和归纳,归纳出数学知识的基本规则、原理等等,使知识整体的层次好结构一目了然,及深化理解又便于记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等环节入手,着重阅读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取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式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就能有效的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学生去参考一些解题步骤时,如果学生片面的去阅读,则起不到效果,如果学生过分的深究,也会起适得其反的效果。阅读的方式有许多许多,教学中,教师要切实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使学生都能有效的阅读。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是学生较快地提升阅读能力,形成阅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阅读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做题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往往没把题目读清楚就开始做题,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出现的错误颇多,解题步骤不完整。一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的做题,没读清楚试卷的要求以及题目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及数据,就开始做题,学生每次考下来都没有太大的提升,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数学,树立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渗透,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读完题目在思考,对于一些不清楚、不明白的题目要多读几遍,在做题的时候应指导学生多注意题目中的数据,在学生做完时,还应要求学生反复检查。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开端,学会了阅读可以跟多的继承人类的宝贵财富,为人生的事业打下知识基础。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重视学生的数学阅读训练,多给学生一些容易混淆的阅读资料给学生细心阅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实间,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息时间都有充分的安排,特别是课堂上,一些教师更是将课堂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教师作何安排,但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舍得在学生的阅读上花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去阅读,使学生在阅读后,能反思阅读材料的知识结构,理解教材内容所阐述的教学观点、思想方法等。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更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总结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求能最大限度提高小学数学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n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

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

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第5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阅读原则;阅读习惯;阅读策略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讲到阅读,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语文的阅读。的确,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双翼。可是,生活中除了语文的阅读,数学的阅读也无处不在,产品说明书、股票信息图、手机费的明细帐等等无一不是数学的阅读。数学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理解力的提高及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教学离不开阅读,数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数学阅读、培养数学阅读习惯的责任。

众所周知,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是数学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应用价值编写的系统科学文本,具有大众化、普及化的特点。阅读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数学教科书的每节内容都是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学生通过有效阅读、体验和感受这一过程,从而提高数学过程中“学”这一环节的质量。

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小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的心理、方法、动手、思维是有层次的。笔者侧重研究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的这一环节,在教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教的针对性,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推动教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分析与研究,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时间,更广阔的思维、创新的空间。

一、前奏——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定义及水平分级

根据数学教科书阅读理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及小学生认知规律,我认为数学教科书阅读不同于传统的语文式阅读。 数学教科书阅读是指选择那些对于有效猜测或指向问题解决来说是最必要、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数学教科书阅读主要表现为如下能力:(1)语言理解能力;(2)语言转换能力;(3)语言表述能力;(4)概括联想能力;(5)有效猜测能力;(6)直觉创新能力。

心理学词典上将阅读能力分成四级水平:1、字面理解水平;2、解释性阅读水平;3、评判性阅读水平;4、创造性阅读水平。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我结合教学实际及数学教科书阅读特点,将其分为六级水平:

一级水平——识述水平:能初步认识数学概念或定理、公式法则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或定理、共识、法则、图形等内容。

二级水平——理解水平:能拨出书中关于数学概念或定理、共识、法则、图形语言描述中的关键字词或符号,能指出知识结构中的疑难重点,以及解题关键步骤。能说出例题的解题方法、步骤。

三级水平——整合水平:对数学概念或定理法则、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建立新的知识网络。

四级水平——领悟水平: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掌握数学知识结构,领悟数学思想方法,领悟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图形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级水平——评判水平:通过对数学问题本身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甚至数学定理、公式、法则进行反思,能指出数学问题本身的不严密、不完备处,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对其进行修正弥补。

六级水平——创新水平: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深刻理解,使阅读心智活动自动化,从而诱发灵感,在原有问题基础上,直觉产生更新、更深层次的观点、思想,从而获得超出阅读材料本身的新思路、新发现、新探索。

二、序曲——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自觉阅读的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 ,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温习阅读入手。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 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2、阅读思考的习惯

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去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 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去获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 。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教师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首先划注引思。即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学会标符号、 列标题、写评注、举实例。用─—标明重点词语,用“?”标出有疑问的地方,用“”表示注意 ,用提纲式标题摘出概括化的要义,用小段文字注明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认识,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解释教材中抽象的表述等等。其次问题导读。即在提供阅读材料之前, 教师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如“圆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了圆心、半径的概念以后,要求通过独立阅读认识直径的概念,并结合阅读回答下列问题。①直径是直的,还是曲的?②是直线还是线段?③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如果把一条直径二等分,等分点在哪儿?这说明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有何关系?学生带着如上一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而且阅读时主动投入、积极性高。第三读后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 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 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 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

3、读练结合的习惯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 ,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讨论:①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②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③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 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数学的阅读更需要引导。因为学生对数学教科书阅读的了解有偏颇,所以我们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推荐书目、督促阅读、检测效果、交流心得、沟通课内外知识的联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亲近数学,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通过阅读拓宽视野,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通过阅读开掘智能,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1、注重学生的独立性阅读

从为学生读题说起。

案例一:

四年级数学中有一个内容是学习整数的改写,一种是把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另一种是改写后求近似数。布置完作业,为了统一格式,我便边读题边带着学生做,剩下的几道题让学生自己做。结果后面几题学生都没有好好审题,要求都给搞错了。我站在讲台边反思:这么多学生搞错题目要求,主要问题肯定在我这儿。在哪儿呢?哦,对了,前面我是带着他们读题,搀着他们走的,我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后面学生自个儿做题,便只管赶路不看路了。

案例二:

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图文并茂,很对学生胃口,问题解决这一块内容也能注重形式多样,结合生活实际。但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学生作业、测试时基本上依赖教师的阅读。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带得多,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二是数学教材上出现的文字语文书上还未学过,学生不认识。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拼音这一拐棍给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让学生自己独立性阅读,真正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强化学生的理解性阅读

从“往返”说起。

案例:

四年级的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老师们觉得这道题是试卷上最简单的一道应用题,学生理解与解答应该没有问题。可是试卷批下来,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班竟然有一半学生不理解“往返”的含义而列成算式:400÷80。

3、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概括性更需要学生用适合自己喜欢的、富有个性的方式来阅读。数学语言可以说是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教科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动作化阅读来帮助理解,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应用题,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阅读边用双手动作演示运动时间、运动方向、运动结果这三大要素,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开心;或把抽象的语言通过形象化阅读来表征,形象化阅读体现了数学的直观化原则,读读题,画画图,读题是理解,画图更是理解;或把一个抽象阐述的问题通过符号化阅读转化为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用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用语言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用语言展示自己寻找思路的过程。通过数学教科书阅读工程的启动,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新的生长点。

四、余韵——对小学生数学教科书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虽然我们在数学教科书阅读方面的实践已经跨出了数学阅读的一大步,但却远远不够。

1、学生的认识误区有待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到的或者说家长为他们购买的数学书籍几乎全是习题式的,属于读了、做了就能立竿见影提高成绩的那类,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孩子们遨游在茫茫的题海中,基本没有接触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学读物。

2、学生的数学阅读状况堪忧。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发现我们的学生数学的阅读几乎为“零”,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大障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是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它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淳,张 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形象,让学生感觉这位教师博学、风趣、幽默,教法灵活、形式多样、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丰富自己。再次,教师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随时有新鲜感。最后,设计问题要精巧,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启发性。

二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中段的阅读教学,既能巩固识字、拓展认识、强化理解、扩充知识;又是面向高段、积累词汇、深入阅读、发展思维、促进写作的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同时,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也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专心致志的习惯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开启智慧和确立观察、认识事物的正确方向的重要阶段,他们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2.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坚持动笔勾画、图点批注、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的习惯。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在上《琥珀》这课时,问学生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必然是对思维能力的极好训练。

4.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难免会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懂得运用工具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级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就要培养他们阅读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不只是在预习的时候,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阅读课外书籍时发现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都要查字典,自己解决。

5.培养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并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果,而且对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

6.培养学生常动口的习惯

在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抓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动口练习。

三 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教学环境

1.教师讲解时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例如,教学《海滨小城》一课,在讲到小城部分时,用这样的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小城庭院部分:(1)学生齐读小城庭院这一自然段;(2)找出段中最能概括这段话的一句话,并画上横线;(3)看看作者围绕这一句话是怎样具体描写小城庭院的特点的;(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通过以上步骤的学习,学生把小城庭院的特点掌握了,同时体会到了其中的情境。

2.半扶半放,扶放结合

同样是这篇课文,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小城庭院这一自然段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中悟出学习本自然段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小城公园、街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乐学。

3.合理安排课外阅读

第7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49-01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合理地组合,利用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进多媒体课件,无疑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是一条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创设美妙的意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产生良好的影像效果,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所展现出的是神奇瑰丽的情境:五光十色的海水、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彩色的海鱼、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的海龟、自由飞翔的海鸟。一幅幅真实照片可以让学生从视觉、从直观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明白了珊瑚、海参的模样,贝壳的千奇百怪。因此,多媒体将抽象变为形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图像真实再现,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生动有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激发爱国教育

小学生品质正在形成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呈现文本中祖国山河壮美的画面,再现文本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感人事迹,让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境,情感受到情境的感染和熏陶,激发它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把积极的情感有效地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梅花魂》时,结合课文播放爱国人士的视频故事片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此紧扣课文,挖掘教材内涵,恰当运用多媒体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既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又使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培养理解能力

多媒体呈现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启发了学生思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捞铁牛》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捞铁牛的过程分为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牛架相栓、铲沙浮船、划船拖牛、拉牛上岸这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用动画的形式来显示,教师既可以分步骤演示,也可以连在一起完整播放。这样,学生就清楚看到“沙铲到水里后船逐渐上升,绳子越绷越紧,铁牛渐渐上拨”等一系列的现象。文中重点的地方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解决了,原先还不甚理解的学生思路也清晰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是认知的核心,唯有思维的参与,才能真正深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单凭老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教学难点,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采用适用的教学方法,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显得至关重要,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视听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许多同学对于“人”字形线路感到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形线路上行驶的过程,再根据课文内容由学生进行演示,火车头在“人”字形怎样 “拉”, 火车尾怎样“推”; 火车头由“拉”变为“推”, 火车尾由“推”变为“拉”。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就能轻松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第8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松绑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被师生共同关注的领域。如今,我们似乎越来越知道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向学生推荐我们认为的好书,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且完成定量的摘抄。这种逼迫的方式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抗拒心理,使之离真正的儿童阅读越来越远,阻碍了学生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一、给目的松绑:简单而享受地读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阅读等同于读书,即以获取知识、提高水平、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等为主要目的,而无暇顾及内心世界是否开敞与澄明,也不大注重精神上是否愉悦。其实,课外阅读不应该只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而应是学生思想与灵性的跑马场,更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要激发孩子一生的精神向往。美国现代作家琳莎・施瓦茨在《为自己阅读》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这件事,也只有这件事,我是为自己做的。那是一条使我的生活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实施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直至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二、给内容松绑:广泛自主地读

也许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使然,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往往会更倾向于文学类的书籍。拥有儿童文学的童年,能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获得健康而愉悦的启示,生命的最初内涵从此丰盈而美丽。然而,我们总是武断地强塞给孩子我们自认为好的书籍,并规定每天的读书任务,长此以往,阅读便成了一种强迫和负担,学生阅读兴趣必然降低。

读幽默、漫画之类的所谓“闲书”其实能够通过最直观和恰当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达一种清新、有趣、纯粹的幽默理念,帮助他们建立宝贵的幽默品格,克服某些性格的不足,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在笑声中成长,在笑声中体会人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阅读漫画实际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他的知识水平同样重要。

由此,我们不得不认同,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都是一种阅读,一种享受。我们不能要求全班学生每天总是看同样的书,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小学生手里成天捧着的都是文学经典。“孩子能注意到书架上的书,是一个步骤;能在架上选出一本他想读的书,是一个步骤;决定手上的书正是他想看的书,或者再放上去,又是一个步骤;终于,他打算坐下来好好阅读这本书了,这也是一个步骤。”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这样描述儿童自己选书的重要性。在一堆书中,善于鉴别、比较、选择,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主动读书。

三、给方法松绑:自由无压力地读

阅读本是件愉悦的事情,但许多教师常常人为地把它搞得面目可憎,比如做摘抄、写感想、作点评等。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和抗拒感。久之,这些无形的重压,就像一道道枷锁,锁住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学生好心的 “阅读伤害”。

第9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节奏也日益加快,因此,关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中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不失为一个良策。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们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叶圣陶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预习中提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钥匙,要使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开启知识宝库,指导学习实践。教师可以开设预习课,教会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指导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然后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适当加上批注,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良好读书习惯。

二、照抄知识要点,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通读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析读课文。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启迪思维,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赏读课文。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色。”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围绕预习重点,设计预习提纲。不少课文在《预习》中涉及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的特点,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把预习重点贯穿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感。教学《古诗两首》教师可设计以下预习提纲:①读。读《咏柳》。可放声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注意句末诗韵。②想。注意对关键词“妆、绿、裁剪”的理解,想想诗句意思,弄清大意。③议。同桌互议,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提出疑难,想象、领悟诗的意境。④诵。朗读,背诵。⑤写。默写。⑥用。回顾预习过程,并用这一过程学习第二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四、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