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博弈的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许多企业的分销成本已经超过生产成本和产品开发成本,成为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第一大构成要素。解决分销成本的控制问题,是目前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
分销成本控制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分销链管理模式,许多企业的分销成本已经成为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第一大构成要素。
分销链是指产品或服务在从生产者向终端使用者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由各种中间环节连接而成的路径。这些中间环节包括企业自设的销售机构、批发商、零售商、商、经销商等等。
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对分销链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一些企业和研究分销链的专家提出了“拧紧分销链,扩大市场份额”、“谁拥有分销链,谁就拥有市场”等口号。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分销链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在分销链管理方面,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沿用的仍然是经营初期传统的分销链管理模式。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分销链管理模式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风雨飘摇。分销链的管理方向、操作模式与控制方法再次成为消费品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
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扩大,对异地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大部分企业试图采用人海战术来解决此类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手工统计销售数据速度慢、容易出错误,账物经常不符,造成汇总数据不及时、不准确;销售过程缺乏有效监督,造成大量死账、呆账,却无法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些问题造成企业在商品流通领域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生产、市场决策缺乏准确的量化依据,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目前,许多企业的分销成本已经超过生产成本和产品开发成本,成为企业总体运行成本的第一大构成要素。解决分销成本的控制问题,是目前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
模式上的典型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很多企业为了解决分销链诸多管理难题,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许多新型的模式和方法纷纷涌现。
传统的多层级金字塔式通路结构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在批发、仓储、销售的时间上依次继起,空间上分层迂回的流转程序,不仅耗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对市场反应慢,既不适应现代经济竞争激烈的现实,也不符合消费购买即时、迅速、便捷的要求。
分销链扁平化和重心下移
在分销链的层级建设上,新的思路是以扁平化为指导思想。但渠道扁平化并非是简单地减少哪一个销售环节,而是要对原有的分销链进行优化,使分销链向价值链转变;把产品销售、物流控制、信息沟通、客户管理及意见反馈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分销模式向电子分销模式转化,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渠道的低效率运作。
重心下移包括由经销商向零售终端市场下移和由大城市向地区、县级市场下移,使企业能更有效地沟通和监控市场,获得市场的主动权。
分销链关系伙伴化和一体化
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分销链中各成员是各自独立的,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连结在一起。他们往往缺乏一种长期合作的诚意,常将对方视作对手而非合作伙伴。
要从团队伙伴角度出发建立关系型战略分销链。即从提高分销链运作质量和效率出发,在保证公司与经销商双赢的情况下,从合作者和团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运作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公司确保经销商获得足够利润和自身价值需求的实现,同时要求经销商向公司作出巩固和扩大销售、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承诺。
传统的由各利益独立体组成的分散型分销链既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又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商品流通的客观要求。这种传统的分销链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信息不对称是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为克服这些分散型分销链的弊端,新型垂直一体化分销链体系应运而生。各分销链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成非零和非博弈,最终形成了双赢的合作局面。
分销链激励方式的创新
在一体化分销链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改善日常工作中对经销商的激励方式。在激励渠道成员的方式上应主要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直接激励,即用物质的激励来激发渠道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间接激励帮助分销链成员进行销售管理,以提高销售效果。
很多公司没有认识到间接激励措施的重要性。企业要通过间接的激励方式帮助经销商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满足经销商更高层次的要求,才能形成渠道系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流程控制信息化
企业应在有形的渠道网络中融入无形的互联网络。在互联网基础上建立的分销链网络,能更好地满足新经济时代个性化、自动化、互动化、高速化的要求。企业应提供一套分销管理系统给经销商共同使用,帮助经销商设计先进的业务流程并固化在分销管理系统中,改善他们的业务管理水平,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分支机构的业务效率。
IT是分销硬币的另一面
正如硬币有两个面,分销管理也有两个面:一面是管理,一面是信息系统。为了加强对分销链的管理,很多企业应用了分销管理系统。
分销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与下游企业共生的一个信息系统,它着重解决利益沟通的难题、服务的难题、抱怨的难题。
规范业务流程
有效的销售体系依赖于分销管理流程的规范。分销管理系统的中心目标是通过管理流程,实现一个分销体系下的分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商、专卖店在统一的流程、统一的规则下运作。
加快经营反应速度
竞争逼迫企业不断加快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信息系统的快速计算和信息的快速传递过程必然会带动经营的快速反应。快速的目的就是赢得消费者,赢得竞争。
加强库存管理
无论区域营销管理者还是总部管理者都可以通过分销系统了解每个地区的库存存量、库存品种。通过库存管理体系可以加速库存产品的流动,将库存存量在全国各个地区保持最佳点,从而减少库存存量成本、库存管理成本和仓库租金成本。
提升计划管理
分销管理系统把计划指标作为渠道体系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基础,通过对各种计划与现实的全面比较,真实地了解渠道体系经营的好坏,发现渠道体系各个环节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信息支持。
打通信息通道
竞争的白热化必将导致对准确信息的依赖。销售哪种产品、在哪里销售、销售价格多少等信息都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重大影响。信息系统的作用就是实现信息采集与信息反馈,使企业的营销运作过程处于动态调整的状态。
论文摘要:一般的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为单一的层次,没有考虑到业主与承包商这一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从业主和承包商奖罚制度来看,是一种事后控制方法,从管理理论上讲是处于早期的确定型被动管理与被动反馈控制,无法实现动态优化激励控制,亦即实现系统全面的动态控制。基于此,文章提出从动态博弈角度,研究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主从管理博弈关系,从而建立合同管理基础上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1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
1)从整体性上看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与密切相关性,给系统化组织管理带来的艰难性。水利建设项目系统主要为业主管理子系统、承包商子系统、监理子系统、监督子系统、政府管理子系统等组成,但这些子系统是由不同组织单位组成,即使是一个子系统还可能是由几个单位构成的,人员组成复杂,变动大,由此给项目系统化管理带来的困难表现为:系统统一指挥管理的困难,系统计划与实施管理的困难,系统人、财、物管理的困难等。
2)存在环境的固定性决定了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社会性。水利建设项目投资相对巨大,建设完毕以后搬不走,将长期发挥作用,这就决定了他的社会胜(即主要是考虑其社会效益),亦即投人使用后所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益。具体讲,必须考虑其社会性的特点是:项目必须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重点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影响;质量管理成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
3)建设项目系统化管理过程的一次性与科学规律性。建设项目系统化管理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不可能有完全重复的2个项目,但任何建设项目的管理,都有其科学规律性,具体表现在构成要素相同,程序与过程相同,系统化管理方法相同等。
4)从目标特点上看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与一致性的矛盾。水利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并不能代表各子系统、各单位的目标一致性,具体来说,对于建设项目的业主追求的总体目标是:投资最小、工期最短、质量最佳、早日建成投人使用以后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等最大化;对于承包商追求的目标是:从事该项工作可给本企业带来的利润,对于建设项目本身的效益并不关心。因此,从各个参加单位来看,追求的目标具有不一致性。但由于各个承包商能够保证其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建设项目的完成,即按照业主的要求在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具体企业的分目标,因此又具有追求目标的一致性。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一致性与不一致性矛盾的统一,这就需要从业主、从对策的角度出发,通过动态博弈,来建立以业主为主体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5)水利建设项目的多承包商特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巨大,工程项目管理一般采用分段管理的方式,即将工程项目分为若干段,如某一大坝、输水洞、溢洪道、厂房、机电、金属结构等工程项目。按照该方式分别进行招投标选择,就形成了一个业主单位与多个承包商之间的分段工程项目管理。各个分段工程的完成,形成了整体项目的完成。
2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博弈浅析
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局中参与人:即业主与承包商。其中建设项目业主是管理的主体,是在行动中优先进行决策的,其目标是在保证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资、最短的工期(与计划的投资额、工期误差最少)完成建设项目的实现;其决策行动为表现在合同、监理等基础上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但当其决策时,并不知承包商的具体决策;其具体行动受到国家政策法规、水利建设项目的具体客观规律、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含地理位置与项目技术等)的限制;其获取的信息与承包商相比是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方式。承包商是管理的对象与客体,是在行动中处于从属的后决策,表现为根据业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制定的决策,做出企业决策,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与财力投人到工程项目中去,其目的是获取企业的最大利润;其行动受到业主通过合同的限制、企业具体人才物资源的约束等;其获取的信息与业主相比是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方式。
从一个具体水利建设项目来看,一般为一个项目业主,一个或多个承包商,这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合作博弈。利益分配是以招投标确定的合作者、计划工期与质量技术要求、资金计划为基础,从而建立合同管理基础上的动态博弈的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3水利建设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 1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内容
3.1.1激励的内容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激励的主要内容为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榜样激励运用传统的思想工作,评选与树立典型,科学适度的宣传,使承包商受到激励,这一方式目前广泛采用;目标激励是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与激励机制,使承包商努力达成与业主的计划目标一致,在完成或提前完成的前提下,予以经济上的补偿,其为激励的主要内容。实现系统的整体项目管理可控性。目标激励需要制定科学的标准,太高或太低将为激励行动产生偏差甚至是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系统整体项目管理的失控。
3.1.2约束的内容
建设项目管理约束的主要内容为压力约束、纠偏约束、协调约束。协调约束是通过沟通与协商,正确运用说服、批评、教育等手段,使承包商遵守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统一纪律、规范与系统规则,更加明确本类约束设置的目的、意义,提高约束的功能;纠偏约束为承包商一旦工作内容和进度与业主要求的内容与进度产生偏差,将受到经济上的惩罚。承包商为了实现本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将调整企业的投人,使偏差缩小到最小的程度,从而按照系统整体目标方向运行,其与系统激励相互统一构成了系统的可控性。
3. 2建设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形式
3. 2. 1激励的形式
建设项目管理的形式主要为合同激励、理想激励与报酬激励。其中合同为一切激励与约束的基本形式,一切激励与约束需要通过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理想激励不体现在合同形式上的,可以通过开会表扬等方式来完成理想激励,但今应通过建立水利建设项目市场的企业信用、企业参与水利 设项目的后评价等方式建立企业的档案,为承包商的资质评定和今后参与其他水利建设项目提供依据,实现理想激励的目标;报酬邀励全晦丰募体现在台同的内容上,给承包商完成相应工程量的报酬,结合约束予以经济上的奖罚。
3.2.2约束的形式
建设项目管理约束的形式为规范约束、处罚约束与风险约束。通过规范化的合同制定、监理制度与实施方式等使经济处罚与风险约束发挥作用。合同的规范与项目具体管理的规范是实现约束的依据。
3.3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与形式,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质量管理目标、资金管理目标与工期管理目标。其中水利建设项目管理的质量管理为我们项目管理的核心,这里我们把它作为约束,即不满足质量标准的工程,将一切重新施工,产生的损失完全由承包商承担;在制定资金管理与工期管理计划目标方面,通过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地对承包商实施激励与约束,实现资金与工期计划和实际的结果偏差最小,从而实现项目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与协调。
道格拉斯・诺斯 著
钟正生 邢华 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经济变迁是当代经济学研究中最为迷人的主题,因为其中的故事令人困惑。公元十四世纪,孟加拉还是一个丰产富足的国家,当时的欧洲正在黑死病的魔爪下苦苦挣扎。而今天,孟加拉已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欧洲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并成为全球的富庶繁荣之地。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经济变迁结果?
答案是制度!当代的经济学家大多这样认为。但这个答案并不完美,因为我们还会继续追问:不同社会是如何形成其制度性基础的?制度性基础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轨迹?
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不能回答上述问题,演化范式的经济学也难以完全回答上述问题。它虽然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全球制度的多样性,也可以通过随机因素解释不同国家形成不同制度安排的结果,但纯粹演进主义者所主张的无意识演化观点恐怕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现实。
诺斯(1993年诺贝尔奖得主之一)则站在一个比较中间的立场,试图回答上述问题。他从演化主义的角度认为,经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适应性效率。他又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把人类行为的意向性视作关键的分析变量。是的,人类社会的变迁并不适合直接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考察。生物演化的一个特征是无意识性,自然选择的机制并非由生物关于最终结果的有关信念所决定;人类社会却不一样,人类社会的演化往往由参与者的感知所支配。经济变迁,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中的人们对自身行动结果的感知所塑造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上述的观点,来自诺斯的近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在这本书中,他抛弃了交易费用这个曾经倍受推崇却有点似是而非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都旨在对付非各态遍历世界中的不确定性。制度的运行需要支持性框架,人类也会建立起这种支持性框架。人类会通过学习来积累个人以及前人的经验。在社会互动中,学习的积累会体现为文化。语言、神话故事、信念和行为方式等,都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不仅决定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绩效,而且通过其支持性框架约束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了长期的变迁过程。
文化塑造了人们的观念和制度的支撑框架,而制度架构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支撑框架,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化。结合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诺斯还揭示了意向性是怎样成为社会学习的结果及其随后是怎样影响经济的制度基础的;其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解释过去的制度变迁,而且也有助于解释当今各经济体之间的不同经济绩效。
关键词:再制造组织模式 知识市场 知识交易
问题的提出
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废旧品再制造成新产品的低碳经济与环保价值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在再制造过程中,必须掌握原产品的材料构成、生产与组装流程、逆向拆解过程等知识,同时由于再制造采用了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产业化生产方式,又为原产品注入了新的知识元素。从而,整合企业内部知识或学习和掌握企业间的先进知识,能够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再制造的价值创造绩效。达文波特(1998)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认为组织内部存在一个与商品市场相类似的知识市场,市场机制可以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知识的运行。目前研究涉及到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知识市场的组成、交易模型、障碍因素等。而在目前的文献中,对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然后探讨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最后,通过中国重汽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的个案研究,进一步印证和归纳研究结论。
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知识市场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假定每一个共享知识的个体都是理性的和利己主义的,把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知识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一定的交易规则下进行知识交易的过程(Desouza KC, Awazu Y,Yamakawa S,2005),如图1所示。
参与主体包括知识买方、卖方以及知识管理方,买方通常是那些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寻找知识的个人或企业;供给方是掌握了某些方面知识的个人或企业,这些个人或企业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换取一定报酬;知识管理方也即中介,将需要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个人或企业联系在一起,是完成知识交易不可或缺的部分。交易规则是指导并约束知识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一系列制度规范,通常包括知识如何编码、如何传递,交易如何进行及相应的评估、惩罚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是建立知识交易平台的重要基础,应该在知识市场建立之前就制定,并在知识交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张旭梅、张慧涛、朱庆,2006)。所有交易都有一套指导价值交换的价格体系,知识交易也不例外。达文波特指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货币”主要有互惠、名望、友情和信任等。而在企业间构成的知识市场中除可以使用这些“货币”外,还可以使用价格折扣、订单数量等知识需求者可以“支付”而知识供给者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知识交易环境主要指支持知识交易的场所、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是影响知识交易的客观条件。实施知识交易重要的一步是创造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环境。
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有效运作分析
在生产商延伸责任制下,根据制造企业在再制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再制造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类(孔令丞、谢家平、迟琳娜,2008)。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中,原制造企业主导型模式下的企业内部部门间,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模式下的企业间,同样存在知识市场。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比较如表1所示。
进而本文进一步探讨三种模式下知识市场的运行过程。首先,知识交易参与方把各自所拥有的可交易的再制造的知识及相关情况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并传递到知识管理方数据库中。然后,知识的需求者(或供给者)通过知识交易平台向知识管理方发出自己的需求(或供给)信息。在管理方中介职能的作用下,知识的需求者找到所需知识的供给者,买卖双方进行价格博弈。如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则会进行知识的交易。同时,根据交易知识的类型及特点,按双方选定的转移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最后,由知识管理方对知识转移结果进行评估,并实施奖惩(戴俊、朱小梅,2004)。总之,在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活动中,通过知识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转移实现了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一方面增加知识存量,从而提高再制造的效率,使制造企业与再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而创造出的新知识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绩效。如此不断循环,推动了企业绩效的螺旋式上升。
知识市场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性和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戴俊、朱小梅,2004),导致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的市场失灵,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识交易双方建立信用关系。在模式一中,再制造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协作关系,人员相互熟悉程度高,再加上企业内部对缺乏信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制度约束,部门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信任环境要比模式二模式三好得多,从而知识交易壁垒低,但再制造的知识投资风险较大。对于模式二模式三来说,企业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组织间关系弱,优势在于再制造过程中知识投资风险较小,尤其是模式二,原制造企业将再制造业务委托给再制造企业,这样就将再制造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再制造企业。但模式二同样存在弊端,原制造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知识交易不易,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间知识交易。
案例分析
行政规制模式的建构
要建构一套行政规制模式,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素齐全问题,包括确立行政规制的功能、价值、依据、范围、对象、主体、方式、过程、结果和监督救济等,然后要解决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保证诸构成要素相互匹配,避免出现“短板”。
就其实质而言,建构行政规制模式是一个试图发现并改变规制关系主体行为选择的成本/收益比率的过程。行政规制的法律设定不仅会影响规制对象的行为选择,还会影响规制主体的行为选择,通过保证规制主体行为选择的理性来推动规制对象行为选择的理性。就其形式而言,建构行政规制模式是一个制造出一种主次分明的主体关系的过程。要从事实上或者假想中一片混沌的社会现象中建构起一套轮廓清晰、取向明确的行政规制模式,就必须遵循某种取舍标准,首先建构一系列对立的范畴,诸如规制主体与对象、公益与私益、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等,然后再进行优先性排序,例如公益优先于私益、规制对象服从规制主体、公共选择取代市场选择等,通过承认一些变量和拒绝一些因素、强化部分变量和弱化部分变量的方式,建构起一个错落有致的行政规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这类似于韦伯所谓的确立“理想类型”的过程。
建构一种行政规制模式,就是试图通过可预期的法律之治来解决社会行动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是一个依托现实创造未来、客观见之于主观、努力将法治价值融入社会事实之中的过程,是一个有风险的试错过程,存在着各种可能造成行政规制模式不合理的隐患。这主要包括:或者是模式的构成要素残缺不全,例如缺乏绩效评估;或者是模式的诸构成要素之间不匹配,例如权责不对称;或者是对成本/收益比率产生非理性的制约与激励,例如诱发行政规制的设租、寻租;或者是对模式变量的取舍不当、甚或挂一漏万,例如行政规制的理论模式容易因追求模式的纯洁性和可控性而将经验、直觉、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拒之门外;或者是在制造模式局部强弱对比的过程中因过分夸张而顾此失彼、甚或本末倒置,例如因片面强调行政规制的命令———服从性从而变异成权力本位。
传统规制模式及其危机
所谓传统的行政规制模式,就是一种以国家为轴心的行政规制模式,它有可能滑向两个极端:在一个方向上对应于全能政府,主张更广、更硬、更加直接的行政规制,将维护和保障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当作法律的主题;在相反的方向上对应于夜警国家,主张更窄、更软、更加间接的行政规制,将法律的功能定位为控制权力和保障自由。大多数传统的行政规制模式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传统的行政规制模式尽管在两个极端形态上形成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影响二者分享一些共同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殊途同归:
一是对抗性。传统行政规制模式制造大量泾渭分明的对立范畴,这就使得一种非此即彼的对抗关系昭然若揭,它集中体现为规制主体与规制对象之间的对抗性,将公益与私益关系机械地理解为此涨彼消。二是单向度。行政规制主体是指令的发出者,行政规制对象是指令的接受者,二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度的命令———服从关系。三是国家垄断。行政规制的依据只能是“体现国家意志、由国家创制或认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硬法规范,行政规制的主体只能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行政规制过程只能是一个单一的权力行使过程,国家在行政规制中居于单中心的垄断地位。四是封闭性。就其主体而言,行政规制过程对规制对象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往往是封闭的;就其评价机制而言,行政规制过程对规制对象和观察者、评价者往往是封闭的;就其据以决策的信息和知识而言,行政规制往往只对单一来源开放,以逻辑排斥经验或者因经验排斥逻辑,不同知识之间不能兼容。五是形式主义。行政规制过程被似是而非地假定为“绞肉机”式的执法过程,重视的是形式合法性而非行政绩效,注重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强调对上负责而非满足公众诉求。
这种与国家管理主义范式契合的传统行政规制模式,因为公共治理的兴起而越发地不合时宜,危机四起:一是行政规制的目标与手段关系出现断裂,单一的命令———服从方式不足以有效满足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和促进公共福利的社会需求。二是行政规制的形式合法性背离实质正义,法律似乎得到实施,但公共安全并未随之出现;或者虽然维护了公共秩序,但公民自由并未因此得到维护和拓展。三是理论、制度与实践三者之间的各自为战,合乎逻辑的规制理论没有能力指导法律制度安排,法律设定的规制“效力”难以转化为规制实践的“实效”,规制实践的经验教训在规制理论中得不到应有的反映,这就造成了行政规制理论的自说自话,行政规制制度安排的一厢情愿和行政规制实践的各行其是
传统行政规制模式带来严重的规制失灵问题。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强制性规制收效甚微,规制目标经常落空。此外,还诱发权力滥用,设租、寻租屡禁不止,经济领域的过度规制和社会领域的规制不足并存,行政规制存在着结构性失衡,行政管理的越位和错位与公共服务的缺位和不到位并存。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行政规制的初衷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那些因行政规制的挤占而致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会发生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双重失效。
行政规制模式的重构
这种过时的行政规制模式之所以会四面楚歌,主要在于两方面的致命性缺陷:一方面是对行政规制嵌于其中的外在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认知上存在着严重缺陷,明显滞后于公法、体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科学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影响行政规制供求关系要素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是行政规制模式内在安排对外在约束条件反映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在确立行政规制的范围、对象、依据、主体、方式、结果等构成要素时,深受国家管理主义理念的支配,不能适应公共治理的现实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问题。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三、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财务战略及其构成要素
柔性战略观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也要求对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或变革。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个方面。作为战略思想的具体财务体现,财务战略应保持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性。笔者根据上述柔性战略内涵的界定标准,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
1.财务组织柔性财务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结构决不可能静止不变,有效的财务组织柔性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弹性、组织成员对变化的适应性与组织外部的竞争状况、组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等方面。组织管理柔性是指财务组织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及部门间沟通以适应变化或超前行动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灵活性。财务战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转换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组织创造性的提高上。
2.财务资源柔性财务资源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某种财务资源的用途越宽泛,且其转化成另一种资源的难度较小、时间较短时,该财务资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内部,通过企业与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用转包或接受订单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产能力虚拟出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财务资源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邓明然(2005)认为,柔性财务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缓冲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保证财务能力柔性的主体,财务能力柔性则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因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柔性都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和柔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系统以及柔性分配系统。企业只有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以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柔性财务战略的四大组成部分中,财务组织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础,财务活动柔性是整合前三种柔性基础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柔性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企业柔性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相比,柔性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改变或制造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各要素间的整合
成功的财务战略需要依赖协调过程才能使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企业应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只有当所希望的新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能力、组织、活动等得到改变并达到彼此协调时,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才有保证,财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选择利用每一个要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不断强化的柔性系统的过程(刘益、李垣等,2005)。在一个相对多变而复杂的非均衡环境中,柔性财务战略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如下(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
1.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总是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和能力根据环境变化与目标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合和变动。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从根据计划分配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适应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来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财务能力从原来单一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计划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实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财务资源或财务能力的单纯影响外,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按照新战略及其实施要求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拓展财务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战略措施提供更广阔的可行区域和更合理的选择标准。
2.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是在高度复杂化并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环境之中进行的,人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柔性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素质(包括价值观和创新意识)与配备对财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财务活动加以落实,财务活动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和土壤。一般来说,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活动特征。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拥有或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实施战略变革和创新,是财务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内涵、外延、属性等内容的研究,厘清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之间的关系,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生态学理论、逻辑学理论,采用一定的筛选标准,再利用相应的筛选方法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进行研究,以建立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
关键词:
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
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及其构建的意义
1.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含义
概念是反应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是思维中的最小单位【1】。体系是指同一类事物通过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概念体系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概念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概念体系一般是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为依据来构建,再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可能是全同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等。因此,大部分的概念体系是一种混合关系的体系。核心概念是概念体系中确立概念间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依据,是概念体系构建的基石。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了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1】。上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下位概念是指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中,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相关概念是与核心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概念。相关概念与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以非属种关系为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指由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和与之有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重要概念组成的有机整体。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属种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概念是非常多的,但是,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于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只有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重要概念才能被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由网络信息生态链及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相关概念构成。
1.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含义及其意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是通过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核心概念来寻找与其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并辅助概念间的其他关系寻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相关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中,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般属和特殊属性;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例如,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中,寻找适应的理论,借鉴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进而扩充原有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体系;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建能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理论研究在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例如,通过信息生态学中某一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关系,来确定某些理论是否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研究。
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建的过程
2.1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界定
张向先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网络环境下为了实现信息共享,不同信息人之间通过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2】。杨瑶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网络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信息流转所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3】。李北伟从演化博弈角度,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在一定的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主体之间通过不断重复的博弈形成的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4】。结合学者们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解,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之间由于信息流转而形成的链式依存关系。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是网络信息流转,网络信息流动和网络信息转化都属于网络信息流转。(2)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构成主体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即网络信息生产者、网络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多元复合关系,即互利共生关系、协同竞争关系等。
2.2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
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筛选过程是从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概念中筛选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再从这些上位概念中筛选出合适的上位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1)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应该隶属于信息生态学的范畴。网络信息生态链与其上位概念之间是属种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所属学科应该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所属学科相同,即在信息生态学的范畴。属于同一学科的概念之间,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能相互借鉴。因此,弄清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地理解。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能超过两层。例如,概念A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概念B是概念A的上位概念,概念C是概念B的上位概念,概念A、B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概念C不能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筛选标准①缩小了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即便如此,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有关联的上位概念还是较多,只有通过筛选标准②来进一步缩小范围。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存在纵向层次关系。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数越大,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越低。将筛选标准中层次关系定为两层,使得上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之间的紧密程度适中。③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本质属性应包含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筛选标准①、②仅缩小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范围,还需从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将其与其它概念区分开来的依据。(2)上位概念的筛选方法。首先,利用概念的概括这种方法,来确定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上位概念;其次,通过筛选标准对上位概念进行再次筛选,以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范畴。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来扩大概念的外延以确定某一概念的逻辑方法。在进行概念的概括时,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一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条链,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链式结构;二是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看成一个系统,因为网络信息生态链是具有链式结构的信息生态系统。①从链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将“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这一属性,就扩大成为“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信息生态链是指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5】。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信息生态链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信息生态链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其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限定在网络环境下,后者则没有。因此,可以将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信息”这两个属性,就扩大成为“生态链”,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生态链是指在一个生态群落中,众多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通过能量与物质循环,通过不同层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协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依存关系【6】。在生态链中,能量与物质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网络信息生态链中,各种信息人之间是处于同一层次的,能量与物质的循环是为信息流转服务的,信息资源的流转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7】。生态链的内涵与信息人、信息环境联系不大,更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无关,不适宜将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减少“网络”、“生态”、“信息”这三个属性,就扩大成为“链”,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链是指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8】。链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因此,不将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②从系统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概念的概括。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信息主体和网络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都是信息主体和信息环境这两者,并都是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在概念的内涵上差异不大。只不过,网络信息生态链更强调其链式结构,有针对性,是一种拥有链式结构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而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则没有着重强调其结构上的特点,网络信息系统的结构形式更具多样性,除了链式结构,还存在网络结构等其他形式。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外延要大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外延。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人之间、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5】。信息生态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相比,在概念的内涵上,二者在其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上差异不大;在概念的外延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大于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前者不仅包括了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还包括了非网络环境下的情况,而后者仅强调网络环境下的情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因此,将信息生态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信息系统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的系统【9】。信息系统的外延完全包含了信息生态系统的外延,信息系统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上位概念。但是,信息系统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为三层,层次关系超过了两层,不符合筛选标准,不将信息系统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上位概念的范畴。
2.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筛选
(1)下位概念的筛选标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除拥有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所有属性外,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还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上位概念的筛选标准①、②就不再适用于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下位概念的筛选,而筛选标准③稍作修改能够继续使用。①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不超过一层。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抽象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上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寻找是一个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具体的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的数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当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增大时,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数会急剧增加。因此,在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层次关系数确定为1即可。②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从不同层面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当得到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被大多数专家认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就会多,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可能会对网络信息生态链有新的认识,进而扩充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原有理论。当针对同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提法时,认知度高的提法才能被采纳。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认知度作为筛选标准。③某一层面中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网络信息生态链在该层面上的特点。在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不同层面中,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由哪些概念构成,决定着这些下位概念是否全面反映这个层面的特点,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并不是越多越好,还重视其准确性。在上述三个筛选标准中,筛选标准①是在筛选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而筛选标准②、③,在筛选过程中,能两个标准都遵守更好,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标准,满足其一即可。在筛选标准②中,要想反映某一层面的特点,需要从整体角度进行把握,并且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而筛选标准③则就单个概念而言,来进行概念的筛选。因此,会出现筛选标准②③不能同时满足的情况。(2)下位概念的筛选方法。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而言,一般需要了解:网络信息生态链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目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网络信息生态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需要研究的内容,对应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功效、发展、类型。因此,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分为结构层面、功效层面、发展层面、类型层面。在研究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时,有的学者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那么,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节点关系和链接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是指网络信息生态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是指节点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在共同的利益追求时,节点间选择合作、互利的方式共生,在信息共享时,节点间存在竞争【10】。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包括了节点间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模式【10】。一对多模式是指一个上游节点对应多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多对一模式是指多个上游节点对应一个下游节点的信息传递模式。一对一模式是指上下游节点间一一对应的信息传递模式。笔者认为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也就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包括单一连接方式、多重连接方式【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是指节点的种类、数量和分布【11】。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是指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存在一种由多种关系相互交织、相互结合而成的多元复合关系,包括平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等,例如,网络信息主体之间可能会同时存在互利关系和合作关系【5】。对比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关系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两个概念,前者主要包括了竞争关系、互利关系、合作关系,后者除了包括这三种节点间的关系外,还包括其他的节点间的关系,后者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节点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式依存关系这个概念更为适合地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链接模式这个概念,仅从局部反映了节点间的连接情况。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反映节点间的连接情况,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连接方式这个概念更适宜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这两个概念含义相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节点组合形式这个概念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网络信息生态链上节点的状况,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综上所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是网络信息生态链这个概念在结构层面上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实质是信息流转,信息流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12】。因此,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价值增值、信息流转。网络信息生态链中除了价值增值活动,还存在其他与价值有关的活动。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要想了解网络线信息生态链的发展过程,应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对网络信息生态链进行分阶段研究。因此,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可能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运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过程与形成路径。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进化包括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的动力与条件、网络信息生态链进化过程与模式。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包括了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增值、互利共生、协同竞争、动态平衡。但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所包含的内容与其在结构层面和功效层面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有重复。因此,网络信息生态链在发展层面的下位概念应更改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准确性。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也不同。如果按照信息人所处的地理范围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跨境网络信息生态链和境内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信息人的主导地位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信息生产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传递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信息消费者为主导的网络信息生态链;如果按照功能划分,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包括数字图书馆生态链、数字档案馆生态链、网络信息咨询服务生态链、网络信息分析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包括网络游戏生态链、网络音乐生态链、网络动漫生态链、网络影视生态链、网络文学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选取最后一种划分法所得出的六个概念作为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是因为这六个概念的认知度要高于其他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下位概念。关于电子商务生态链这个概念,有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即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但是,大多数学者对于电子商务生态链的认知度要高于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因此,未将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在类型层面的下位概念。
2.4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中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筛选
(1)相关概念的筛选标准。①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应是链的下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与网络信息生态链隶属不同学科的可能性大,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理论基础不同,利用概念的概括的方法来寻找相关概念是行不通的。因此,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结构形态出发,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存在链式结构的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从字面上很难了解这些概念是否存在链式结构,必须进行深入地了解,增加了寻找网络信息生态链下位概念的难度。如果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限定为链的下位概念,就能很快缩小范围。②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要与网络信息生态链存在一定的联系。将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是为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认识来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认识。如果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形成机理,或构成要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没有一定的互通性,相关概念的借鉴作用就不存在。③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相关的理论,应是较为成熟的理论。当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不成熟时,相关概念对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借鉴作用不仅不能促进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了解,还有可能对网络信息生态链生成错误的理解。因此,成熟的基于网络信息生态链相关概念的理论非常重要。(2)相关概念的筛选方法。供应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加工、分销,到最终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一个链条,实现了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控制【13】。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本质属性是信息流转,供应链中存在信息流,符合筛选标准②。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供应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价值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价值链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构成(基本活动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支持性活动包括人事、财务、研发等。),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14】。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动因之一是不同类型网络信息人的价值追求,价值链中的价值创造与网络信息生态链中的价值增值有关联,符合筛选标准②。价值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价值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产业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产业链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依据前向关联关系、后向关联关系形成了一条网络结构【15】。产业链既与信息流动有关,又与价值增值有关,符合筛选标准②。有关产业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产业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生态链是链的下位概念,符合筛选标准①。生态链的形成机理与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相似,符合筛选标准②。生态链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符合筛选标准③。因此,生态链这个概念可以纳入到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体系。
3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的构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上位概念有两个层级共三个概念。信息生态系统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链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二级上位概念。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下位概念分四个层面共15个,这15个概念都是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一级下位概念。在结构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主体、连接方式、节点组合形式和链式依存关系;在功效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信息流转、价值活动;在发展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进化、平衡;在类型层面,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下位概念为电子商务生态链、电子政务生态链、网络教育生态链、网络信息服务生态链、网络文化娱乐生态链、社交网络生态链。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的相关概念共四个,即生态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如果用→表示属种关系,箭头始端是上位概念,箭头终端是下位概念;用↔表示相关关系,则可得到网络信息生态链概念体系构架。
作者:叶磊 娄策群 娄冬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韵冀.普通逻辑学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9,27-28.
2张向先,史卉,江俞蓉.网络信息生态链效能的分析与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3,(8):45-48.
3杨瑶.网络信息生态链演进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20-22.
4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信息生态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22):102-106.
5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链的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9):29-32.
6伟辉,戴勇.网络游戏生态链研究[J].软科学,2005,(1):11-14.
7娄策群,等.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6,162-167.
8舒必才,苏联波.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377.
9李朝明,谭观音,杜宝苍,等.信息管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80.
10许孝君,张海涛,瓮毓琦,刘阔.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50-55.
11娄策群,余杰,聂瑛.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优化方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22):6-11.
12娄策群,杨小溪,曾丽.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价值增值机制[J].情报科学,2013,(9):3-9.
13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中国软科学,1999,(10):101-104.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四)柔性战略依赖于企业的柔性系统企业柔性系统包括柔性的管理思想、柔性的组织和管理控制以及柔性的生产系统等,以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柔性战略观下企业财务战略思想的转变——从刚性财务转向柔性财务
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传统财务战略是建立在刚性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的,认为企业在理财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和制度,以保持企业理财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邓明然,2005)。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企业战略观发生了变化,也对传统的、相对静态单一的刚性财务战略思想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外部环境中持续发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要求公司财务战略能作出快速的根本性调整;另一方面,企业财务战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需要较长的动态反应时间,而且存在着很大的因果模糊性。为解决财务战略的长期稳定性与环境变化的持续不可预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实现由传统的静态思维方式向动态思维方式的转化,从传统的以计划预算为主的刚性财务向刚性基础上的柔性财务转化。许多财务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王化成(1992)提出了在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弹性原则,进行了如何保持合理弹性的研究。邓明然(2005)将柔性战略观点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认为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同时存在于企业理财系统中,理财系统的柔性是保持理财系统动态稳定性的条件。赵华等(赵华等,2006;余海宗、何浩,2003)借助企业柔性战略思维来解决财务战略问题,正式提出了柔性财务战略观。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运用了柔性思想去研究财务,解决了柔性财务战略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却未能很好地确定财务战略的研究范围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体系。与传统财务战略体系一样,柔性财务战略体系也包括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和战略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绩效评估四个方面,但其战略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
(一)对待环境的态度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主要是从环境的适应性角度强调根据变化调整战略;而柔性背景下的财务战略更关注战略的能动性,强调根据不同的环境设计财务战略,运用企业资源和能力持续性的适应并利用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的灵活性在传统财务战略中,战略计划是实现战略的重要环节,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不同层次的计划来实现;而柔性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实行弹性预算,推行滚动计划法和实行分权式管理等手段,随时整合资源和提升能力,通过动态的博弈来实现战略。
(三)柔性战略观更注重价值链创新和价值管理,强调企业在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三、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及其整合
(一)柔性财务战略及其构成要素
柔性战略观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财务战略思想,也要求对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进行调整或变革。刘益、李垣(2005)认为,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企业战略的范围必须包括竞争的各类因素,柔性战略应该包括组织柔性、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等五个方面。作为战略思想的具体财务体现,财务战略应保持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性。笔者根据上述柔性战略内涵的界定标准,认为柔性财务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财务组织柔性、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资源柔性以及财务活动柔性四个方面:
1.财务组织柔性财务组织柔性包括组织结构柔性和组织管理柔性。在柔性财务战略中,财务组织机制不仅要满足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应环境变化,以促使企业员工不断提高素质,增强企业的财务运作能力。因此,组织结构决不可能静止不变,有效的财务组织柔性来源于组织内部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弹性、组织成员对变化的适应性与组织外部的竞争状况、组织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组织氛围和群体和谐等方面。组织管理柔性是指财务组织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及部门间沟通以适应变化或超前行动的管理制度、程序及方式方法所具有的灵活性。财务战略柔性的程度及其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组织结构转换的高效益、高效率及组织创造性的提高上。
2.财务资源柔性财务资源柔性是指企业原有财务资源的转化能力,某种财务资源的用途越宽泛,且其转化成另一种资源的难度较小、时间较短时,该财务资源的柔性就越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再比如,在集群内部,通过企业与集群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用转包或接受订单等方式,借助集群的生产能力虚拟出企业的生产能力,通过资源柔性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财务资源柔性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物质基础。
3.财务能力柔性财务能力柔性是指在变化环境下企业整合旧资源、发现新资源并有效组织财务资源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邓明然(2005)认为,柔性财务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缓冲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吸收或减少环境变化对系统影响的能力;适应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随环境变化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理财系统具有的积极影响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能力。作为财务资源的人是保证财务能力柔性的主体,财务能力柔性则体现了企业财务战略实施中的控制能力,是财务战略成功实施的管理能力保证。
4.财务活动柔性财务活动柔性是柔性财务战略得以实施并获取成功的依托,因为企业的财务战略柔性都是柔性组织运用柔性资源和能力,通过财务活动表现出来的。财务活动柔性一般包括柔性筹资系统、柔性投资系统和柔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系统以及柔性分配系统。企业只有能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合理地投放配置和使用资金以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在柔性财务战略的四大组成部分中,财务组织柔性、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是基础,财务活动柔性是整合前三种柔性基础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柔性财务战略实际上是企业柔性战略在财务管理中的延伸,它以企业战略和财务环境分析为起点,通过财务活动的组织,利用并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财务能力和财务组织应对环境变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战略相比,柔性财务战略更多体现的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利用,而不是改变或制造环境。
(二)柔性财务战略各要素间的整合
成功的财务战略需要依赖协调过程才能使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企业应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环境,只有当所希望的新战略相匹配的资源、能力、组织、活动等得到改变并达到彼此协调时,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才有保证,财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选择利用每一个要素,并将其组合起来建立一个不断强化的柔性系统的过程(刘益、李垣等,2005)。在一个相对多变而复杂的非均衡环境中,柔性财务战略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具体如下(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战略与企业财务组织、财务资源、财务能力之间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体系。柔性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
1.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总是要求企业对财务资源和能力根据环境变化与目标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整合和变动。一方面,要求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从根据计划分配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本身的多用途和适应性,如,企业内部保持较低比例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专用性资产投资,通过提高企业资产的变化能力和周转速度来提高财务资源的柔性水平;另一方面,要求财务能力从原来单一的规范化、秩序化的计划性管理转变为灵活、快速的集成化管理,实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在财务战略的形成过程中,除了要考虑财务资源或财务能力的单纯影响外,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并按照新战略及其实施要求对二者进行重新整合,拓展财务战略的形成和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战略措施提供更广阔的可行区域和更合理的选择标准。
2.柔性财务战略的实施是在高度复杂化并不断变化的非均衡环境之中进行的,人作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对战略实施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柔性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机构设置以及人员素质(包括价值观和创新意识)与配备对财务系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
3.财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通过相应的财务活动加以落实,财务活动是实施财务战略的基础和土壤。一般来说,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以及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体现出不同的财务活动特征。因此,如何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拥有或可以整合的资源、能力和组织结构实施战略变革和创新,是财务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关键词:演化博弈;品牌;价值体验;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4-0061-10
An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ab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Experience of Brand Value
GUO Ben-hai1,2 LIU Si-feng2(1. School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Jiangsu Zhenjiang 212013, China,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Jiangsu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From a market perspective,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ust adhere to category innovation and brand strategy as the core, create new category different from competitors’ or even the opposite one and make consumers get more experience of brand value. This is not only the respect for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value demand, but also the mark of enterprise market success b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ased on brand value experience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which Includes activities such as concept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and so on. Whether enterprise will devote to this complicated and high-risk innovation activitie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but also is affected by the policy environment and competitors. Facing the dilemma and incentives of enterprise brand building,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re applied to analyse the strategies and earnings of main game parties during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rocess on brand value experience. An “enterprise-enterprise” and “enterprise-government”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solve and seek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Keywords: evolutionary game, erand, value experie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一、引 言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1]。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的显著变化是大批只具有虚拟价值的商品涌入商品大家族[2],虚拟价值在本质上是社会心理需求对商品价值的再造[3]。作为经济活动微观主体的企业,必须在提高提供顾客体验价值的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以品牌价值体验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活动,将会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企业之所以难出国际知名品牌,缺少的就是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价值认知度;自主品牌产品少、品牌价值偏低,是我国企业自主品牌建设的基本现状。提升消费者的品牌价值体验度和认知度,已经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问题。
理论界对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建设及演化博弈问题做了多方面研究。张明立[4]从消费者―品牌关系中的广义虚拟价值角度探索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作用机制;刘明珍 [5]通过数据研究方法,提出从内在机制、建立法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支持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发展的政策建议;黄永春,杨晨 [6]以品牌竞争理论为基础,从外显性与潜力性构面探究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范秀成 [7]从服务的过程属性出发,阐述了服务企业品牌建设的焦点应该是顾客体验,并提出通过塑造顾客体验来创建服务品牌的策略。
对演化博弈论发展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是 Smith [8]与Price [9],他们提出的“演化稳定策略”成为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概。近年来,演化博弈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L.A. Bach,T.Helvikc,F.B.Christiansen [10]研究了演化稳定策略(ESS)的分歧问题;David K. Levine,Wolfgang Pesendorfer [11]对有一方模仿情况下的合作演化博弈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韩少春等 [12]在演化博弈论的基础上,分析舆论传播的羊群效应问题。在演化博弈应用领域,郭本海、方志耕 [13]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节能政策实施中中央与地方的演化博弈策略,提出“中央―地方”演化博弈的三个阶段;阮爱清、刘思峰 [14]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种子、核和集群三种状态及不同阶段的收益状况,建立了产业集群成长的演化模型;周德群 [15]基于非对称主体的进化博弈方法,探讨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新兴产业进入问题上的对策;谢非 [16]应用进化博弈论的方法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的角度,结合风险资本的时间价值,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进行了研究;刘伟兵、王先甲 [17]将强化学习引入到进化博弈中,建立了进化博弈中的多人强化学习模型。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顾客的品牌价值体验入手,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以及品牌价值体验与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企业―企业”及“企业―政府”为博弈双方、以提升品牌价值体验为基本目的的自主创新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阐释各方主体的演化稳定策略。
二、提升品牌价值体验的自主创新博弈关系分析
演化博弈理论源于生物进化论,其基本思想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博弈群体中,博弈方进行着反复的博弈活动;相对于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演化博弈强调动态均衡。演化博弈以有限理性和学习能力代替了传统博弈论关于主体完全理性的假定, 即博弈双方不可能在每一次博弈中都能找到最优的均衡点;演化博弈以一种动态的框架来分析系统均衡及达到均衡的过程,从而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发展变化。演化博弈的核心概念是“演化稳定策略”( 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 ) 和“复制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
以提升顾客品牌价值体验为根本诉求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既要考虑到创新的不确定性、外部经济性等风险,又要深度理解并充分尊重市场需求,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同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等主体间的复杂博弈。其中,不同企业的策略选择、政府的政策设计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博弈态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占据主导地位。在不同的政策体系下,各方博弈主体的收益预期会有所不同,相应的博弈策略也不断调整。一方面,企业将根据政策特点及竞争对手的策略采取相应的行动,决定是否全力置身于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或者根据已选择的创新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作用效力估测收益趋势,对已有创新模式做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政府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评估政策效力、判断品牌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并对现有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损益变量选取
(1)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损益变量
初始收益M:企业在不创新且不“搭便车”情况下所获得的经营利润;
自主创新边际收益V:企业因自主创新而获得的直接收益;
自主创新衍生收益E0:企业因自主创新而获得的间接收益;
创新基础设施投入G:政府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以减轻企业基础性成本负担;
“搭便车”收益E:不从事创新的企业“搭便车”获得包括初始受益在内的收入,令 ,E=M+ηV;η∈(0,1);
创新直接成本I0:企业自主创新所发生的直接支出;
“搭便车”成本H:不从事创新的企业“搭便车”所产生的必要费用;
惩罚费用C0:“搭便车”可能被查处而遭受的惩罚,令C0=βI(β为惩罚系数,I为从事创新的企业在某个方面的创新投入);
(一)损益变量选取
1.影响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损益变量
初始收益M:企业在不创新且不“搭便车”情况下所获得的经营利润;
自主创新边际收益V:企业因自主创新而获得的直接收益;
品牌溢出价值B0:自主创新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体验度,企业因此而获利,可令B0=λM0=λ(M+V)0,λ为品牌价值溢出率,λ∈(0,1);
让渡收益O: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买卖、转让而获得的收益;
政府激励G0:企业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获得的来自政府的奖励收益;
赔偿收益P: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获得的来自“搭便车”侵权企业的赔偿;
保护成本K: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成本费用;
知识产权溢出损失B1:因企业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政府不监督,企业被侵权而导致利润减少;
品牌价值折损B2:因企业品牌建设不力或政府监督弱化,品牌价值折损导致企业收益相应减少。
2.影响政府监督的损益变量
行政收费Y:政府向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收取的费用;
衍生收益W:政府因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有力作为(监督)而无形收益,如政府形象及区域形象改进等;
罚没收入P:政府依法对“搭便车”企业实施罚没惩戒而获得的收益;
奖励支出G0:政府对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给予的奖励;
监督成本C:政府实施监督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成本;
衍生损失W’:政府因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不作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区域形象受损、投资环境质量下降等。
(二)收益函数构建
1.支付函数构建
假定:政府知识产权保护上采取“监督”策略的概率为p,则不监督(或监督力度不力)的概率为(1-p);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概率为q,则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概率为(1-q)。令企业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形为F1,不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形为F2;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的情形为G1,不进行监督的情形为G2。双方的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五、结束语
解决我国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少、品牌价值偏低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政府、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企业为基本主体、以政府为重要推动力量、以提高顾客品牌价值体验程度为根本诉求的自主创新,是解决这一系统性问题的关键。 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企业-企业”间及“企业-政府”间演化博弈,实质上是有效构建科学调控机制,促使具有竞合关系的不同企业与政府一起构成策略互动体,以演化稳定策略顺利推进基于品牌价值体验的企业自主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M].蔡伸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 林左鸣.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2):43-50.
[3] 吴秀生.虚拟价值:价值规律的新视野[J].广义虚拟经济,2011(4):36-45.
[4] 张明立,任淑霞,王伟.基于广义虚拟价值的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影响机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3):38-46.
[5] 刘明珍.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3):123-130.
[6] 黄永春,杨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竞争效应的理论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4):27-33.
[7] 范秀成.顾客体验驱动的服务品牌建设[J].南开管理评论,2001(6):123-131.
[8] Maynard Smith J.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Conflict[J].Journal of Theory Biology,1973, (47).
[9] Maynard Smith J, Price G R.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J]. Nature, 1974 (246):15-18.
[10] L.A. Bach, T. Helvikc, F.B.Christiansen. The evolution of n-player cooperation-threshold games and ESS bifurcations [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06, 238.
[11] David K. Levine, Wolfgang Pesendorfe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through imitation [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7,58.
[12] 韩少春,刘云,张彦超 等.基于动态演化博弈论的舆论传播羊群效应[J].系统工程学报, 2011(2):275-281
[13] GUO Benhai, FANG Zhigeng.A study of evolutionary game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in energy conserv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C].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1(9):874-879.
[14] 阮爱清,刘思峰.基于进化博弈模型的产业集群成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2):91-95.
[15] 许肖瑜,周德群.基于进化博弈的新兴产业进入问题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8(11):6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