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健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摘要】糖尿病是全球患病率最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沉重负担。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患者家庭、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显著降低了糖尿病的管理费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各种经验进行总结,积极探索规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286-03

1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成明显上升趋势,仅次于心血管和恶性肿瘤,已列为第三大疾病。根据国内外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世纪是糖尿病爆发流行时期,糖尿病病人将会持续增加,由于其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控制复杂以及卫生资源消耗大,因此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重要社会卫生问题。

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血糖能够得到良好控制,出院后血糖控制欠佳。社区护理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目的的社区护理干预,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遵医率,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是很重要的,也是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郑秋明等[1]通过从社区、家庭及糖尿病患者3个不同层面对社区内的居民及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表明在社区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能使糖尿病人群对于糖尿病的知识明显增加,对疾病的态度有明显变化,这对糖尿病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徐连美等[2]和侯玉华等[3]均通过研究发现,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保健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各种经验进行总结,积极探索规范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让患者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尽情享受幸福晚年,并希望对我们以后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2国内社区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研究进展

2.1 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社区护士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对患者及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方式和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据报道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不了解糖尿病治疗措施及其预后,致使患者病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受到影响。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社区健康教育,有利于空腹血糖的控制。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目标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能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1 成立社区健康教育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且具有授课能力的医生和护士组成。在社区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医生主要承担授课和的提供相关咨询和指导,每周2次。护士负责每次活动时宣传材料的发放、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和测评,完成部分授课,并坚持每月深入社区家庭访视1次,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林艳等[4]通过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为期6个月的预防性健康教育发现,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管理状况显著优于教育前,并且无1例新增糖尿病患者。

2.1.2 建立患者健康档案: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走访、调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家庭状况、病程、饮食习惯、工作特点、治疗状况及效果、有无并发症、对本病的认知情况等。

2.1.3 健康教育方式:

①专题讲座:组织患者和家属参加每月2次进行的糖尿病专题讲座,以幻灯、投影、播放糖尿病专题录像等形式系统讲解,发放讲座资料。每次讲座后组织患者及家属讨论和互相交流,主持人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当场解答,主持人也通过提问加深患者的印象。②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时,护士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及患者对出院指导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再次进行健康宣教,指导患者院外合理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解答患者的咨询,预约患者复诊时间,最后将回访情况坐详细的记录。贾长宽等[5]对糖尿病患者进行3个月的电话回访结果表明,电话回访健康指导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较好的社区护理干预。③家庭访视:目前健康教育多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鉴此,我们采用家庭访视对病人进行继续健康教育,可以常提醒和帮助病人遵从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杨春玲[6]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访视对于提高病人遵医行为、自觉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楼青青等[7]通过对1例2型糖尿病患者7年的家庭随访,最终患者体重减低13.6%,不但血糖得到理想控制、血脂恢复正常、脂肪肝消失,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脱离药物治疗。④定期义诊:相对固定一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每周利用一下午到社区义诊,定期进行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常规、血脂、血液粘度、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肾病检查、监测并做好记录,了解血糖的控制情况并指导用药,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自购血糖仪,并根据检测情况调整用药。对一些年老体弱、卧床患者进行上门服务。⑤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发放制作精美、图文并茂、简要明了的糖尿病知识的折页和科普小册子,内容通俗易懂并附有插图,具有趣味性。⑥俱乐部形式:将社区糖尿病病人集中起来,建立糖尿病病人俱乐部,让他们定时聚会,相互交流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交流疾病知识、自护知识,以及对不明白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提问,由糖尿病专科人员作答。

需注意的是: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理解与接收能力差,采用直观形象与反复教育相结合。糖尿病知识讲座讲解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速度放慢,声音洪亮。对技巧性操作先耐心、反复示范,后由患者亲自操作。对宣教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询问患者,了解掌握的程度。

2.1.4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可指导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在充分了解糖尿病病人对健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组织医护组共同编写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路径图。健康教育路径表包括健康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效果评价、施教后签名、护士长评价。将路径图放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中,主管护士根据路径图上的参考时间,必要时可由家属参与,根据病人需要反复讲解、评估、教育、评价直至达到最终目标。护士长落实病人及家属的集体讲座,主动向病人或家属沟通,了解病人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护士长定期检查路径图,定期对病人电话随访,嘱病人或家属如有需要随时联系。健康教育临床路径使护理人员依据路径图对社区糖尿病病人进行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同时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随时更改,提供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2.2 心里疏导:在漫长的自我管理过程中,由于病情的易变性、治疗的复杂性、并发症的多样性等原因,患者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抑郁情绪。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使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优劣反过来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分析是否存在抑郁症状,护理人员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年龄、病情情况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开展精神心理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患者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加强与家庭和他人的沟通,鼓励患者参加适度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正确的心理疏导可使患者对于治疗疾病和重返社会的决心普遍提高。

2.3 遵医行为干预:患者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用药、饮食控制、改善生活方式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糖尿病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转归,最有效的防治对策是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合理用药,使其真正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治疗过程、正确的生活方式及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如针对老年患者经常忘记服药时间,帮助他们设定闹钟提示和设计服药标志盒,并把药盒放在房间醒目的位置。另外,帮助患者联系购买血糖仪或注射器,发放血糖记录本等物品,在客观上提供患者遵医的条件。通过研究发现,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和遵医行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增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状态,从而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2.4 重视家庭支持的作用:糖尿病保健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医护人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社会参与尤其是家庭亲友参与,才能将工作做好。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庭和社会为桥梁,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鼓励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获得更多倾诉求助渠道,使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以便更好的自我调解,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5 多途径、多层次培养专门护理人才,全面提高社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素质: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知识主要来源于医护人员,并与护士的教育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着重要的联系。目前我国社区护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护理人员比率很低、素质不高。据有关专家调查社区护士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区需要,不符合社区护士的要求。因此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已成为当前社区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3 总结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服务需求有以下几个特点:在时间上,要求长期而连续;在地点上,要求以家庭和社区为主;在层面上,要求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在内容上,护理、教育、咨询重于医疗;在方式上,要求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特别强调患者主动和自觉的控制,而不仅是机械地遵医嘱服用某些药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护理干预成为提高家庭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其对改善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心身状况、控制疾病、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社区护理已成为护理范围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又是社区护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区护理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施整体护理的一种形式,护士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总之,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团队中,我们护士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秋明,陈亚华. 社区护理中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J]. 现代医学,2007,35(3):249-250

[2] 徐连美,韩树华.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探讨[J]. 青岛医药卫生,2007,3(39):216-218

[3] 侯玉华.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4] 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 护理学杂志,2007,22(17):64-65

[5] 贾长宽,李慧萍,邓小青. 电话回访对糖尿病空巢老人健康指导的探讨[J]. 湘南大学(临床医学)杂志,2008,10(1):54-55

第2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指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一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发生、发展一般依从正常人群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严重并发症的过程[1]。影响慢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生活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其中生活方式是慢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从慢病发生、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实施生活方式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3]。

据调查【4】,我国慢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持续上升,2000 年已高达 80.9%,死亡数近 600 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解决慢病问题迫在眉睫。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有效地干预自身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促进健康行为的频度,减少不良生活行为,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特别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根本途径。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当代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促进人类健康的首要战略。健康教育是目前开展慢病防治最经济、最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家庭健康教育

2.1 健康教育

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5]。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实质是一种干预,

提供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健康促进、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认为:卫生保健知识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6]。因此,健康教育在改变人们不良行为方式、预防疾病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否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

2.2 家庭及其作用

是指在同一处居住的,靠婚姻血缘或收养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的人所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国内家庭医学理论认为[7]家庭功能是家庭作为一个整体满足家庭成员各种需求的能力,体现在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情感、生育、社会化、经济、抚养和赡养、卫生保健等功能。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就像一个人,人体的一个细胞一样,所以人体的这个细胞健不健康关系到整个人体的健康;家庭是否和谐,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健康;家庭是推动科学生活方式,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国民营养不良的一个关键环节。

2.3 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涉及到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个人健康或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因素。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个场所,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健康教育是以家庭健康为目标,对家庭成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家庭成员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便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其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卫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体育锻炼、防病知识和家庭重点成员健康教育。良好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饮食与营养、家庭及个人行为习惯、休闲与健身运动。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科学对待家庭不良生活事件,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人们在家庭中可以凭借“一家人”的身份,获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议、帮助或关心[8]。

以家庭为一个集体进行健康教育可有效的改善家庭中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多因果的现代生活方式病,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利用家庭的特殊功能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知识,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去除危险因素,改善人们对糖尿病的认知态度,改变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家庭健康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3.1家庭健康教育在干预慢病危险因素中的重要性

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遗传、超重和肥胖、不健康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吸烟、精神压力过大、过量饮酒等,除年龄、性别和遗传背景无法改变外,其他危险因素都是可以干预的。因此,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是发生慢性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对于人群来说,这是最经济亦三最有效的措施。在家庭健康教育中重视生活方式教育,如控烟限酒、合理营养、适度锻炼、心情舒畅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影响和相互监督,比起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良好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建立。

3.2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病临床前期的重要性

慢病的大多病因不完全清楚,因此完全做到病因预防是不可能的,但由于慢病的发生大都是致病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可行的。家庭成员中相互传播健康相关知识,有利于掌握常见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并提高家庭成员自我监护和对一些疾病早期发现和处理的家庭保健能力。通过定期体检和筛查以发现家庭成员中疾病初期(亚临床型)患者,并使之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3.3 家庭健康教育在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的重要性

对于慢性病临床期和康复期病人,力求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促进康复。而病人的心理支持、自我管理和护理工作需要由本人和家人共同承担,如:督促或者协助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按时服药和测血压、血糖,帮助瘫痪者翻身按摩,以防褥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等等,在漫长的病程中对病人和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能让临床期和康复期病人在生理、心理调节都处于稳定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再者慢性病是一项经济投入大,见效慢的疾病,我们通过家庭教育让家庭成员来承担恢复期的护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有利于病人延长生命。

第3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1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政治思想性、科学性、群众性、艺术性的健康教育基本原则,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和手段,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围绕重点疾病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满足师生不断的自我保健需求的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维护健康的意识,掌握维护健康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师生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办事处的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

就心理知识传授而言,主要实质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要,适当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自我心理保健的知识。这种课上传授的不是心理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而是将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和自我心理训练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自己的心理更自觉的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专题的心理讲座

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专题心理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的运用,增进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学生不仅要成材而且要成人。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加快心理档案建立

通过观察和一系列地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科教师根据学生地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还有助于家长的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化解心理疑惑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要鼓励学生有问题和困惑的要向心理老师请求帮助,要知道走进心理咨询室不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4、各班级选择心理委员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委员要求有较好地人际关系、有进取心等特点地学生来承担,一班选两名(男女生各一名),这些学生要观察实际情况并且及时地向学校地心理教育人员反映这些情况,有助于班级心理教育个别进行和集体进行,是心理工作人员和学生保持密切地联系,更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地更好地实施和顺利发展。

5、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

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地设立和全面开放,这为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供有利地场所,也是扩大学生地阅读范围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

(二)加强生理健康教育

1、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及时把上级对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向全体师生传达,做到人人皆知;动员全体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双创工作宣传栏、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的资料收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对广大老百姓进行双创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以及健康知识的教育。

2、继续开展卫生创建与检查评比活动

开展各类卫生创建活动,组织德育处每天对各班级的卫生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做到天天检查、周周评比,月月奖惩,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做好总结材料。

3、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爱国卫生月等时机,组织开展不同专题的爱国卫生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卫生创建及卫生防病常识和保健知识等,提高广大观大师生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组织好爱国卫生月活动,掀起爱国卫生运动的_,使爱国卫生工作深入民心、家喻户晓。

4、加强反吸烟宣传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宣传。积极开展无烟家庭、无烟单位创建评选活动,张贴禁烟标志。

5、加强对重大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狂犬病、麻疹、脊灰、流感、甲肝、乙脑、疟疾等疾病的健康宣传。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6、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90%,健康行为形成率80%。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健教活动,设立卫生监督岗,实行卫生流动红旗评比等,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意识行为、习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2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本学年,我们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自已,悦纳自已;学会调控自我,能够克服心理困扰,提高承受挫折、知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用权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开展健康教育的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用权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用权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实施途径和方法: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学校将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学校将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案例分析等,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3、优化环境

学校要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心理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4、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学校的德育队伍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施的同时,扎实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各科教学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从知识、意识上循序渐进地教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3)学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舞台,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格水平。

6、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建立了“心语室”,属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管理,成立了一支热爱心理辅导的师咨队伍。通过不断完善,使学校心理咨询室能承担以下职责:

(1)为有需要的学生做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2)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

(3)承担及指导其他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教师掌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4)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有宣传及普及工作。

(5)开展升学指导。

7、开展个案研究

逐步建立心理疏导的个人档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跟踪性的,研究性的个案辅导,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能够确实的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

8、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共同创建起符合学成长的环境。

9、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将要求教师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我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题,撰写有关的心得体会与论文,并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3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己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素质教育,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形成在校长领导下,由德育处牵头,以年级长、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在全校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心育氛围。

2、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工作。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在开展心理教育常规工作外,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通过黑板报、橱窗等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邀请有关专家为全校教职工进行1—2次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讲座,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让他们学习一些调节心理的技巧,增强应对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配合学校转后工作,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提出建议,以帮助问题学生真正从心里阴影中走出来。

5、组织学生撰写心里小论文,通过学生自撰心理小论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心理调试,提高心理素质。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家庭环境。结合家长学校有针对性举办1—2期的亲子教育等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就咨询个案与部分家长沟通。

2、问卷调查。

3、家长学校。

4、心理讲座。

5、出一期心理健康宣传板报。

6、教师心理健康讲座。

7、家长学校:亲子教育。

8、组织撰写心理小论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4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认真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的环境,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2.重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活动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利用心理健康广播、心理辅导及手抄报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继续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二)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1.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开设“心灵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全校开展跑操活动,调节呼吸,强健身心。

4.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5.在家教指导活动中,举行专题讲座,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6.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晨会、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体工作

结合我校实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以课堂为主渠道,围绕市级课题《综合评价背景下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进行探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

2)每个班级每月开展一节心理健康课(或活动)。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心理健康课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4)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表达宣泄,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5)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广播站、黑板报为宣传阵地,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6)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全学年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5一、基本情况分析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审视我校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当今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学习压力带来厌学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要想及早预防、减少和解决小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品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市区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模式的构建》课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谐发展。

三、研究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不断发展完善。对个别存在障碍的学生给予适当帮助达到心理健康,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人格的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实施措施

(一)设施环境建设

1.加大经费投入,建设高标准的学生“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活动室”,并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

2.积极装备心理健康教育“爱心书屋”,创设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

3.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灵交融”的主题文化,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师生和谐、舒适、温馨的育人氛围。

(二)六条途径入手

1.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究。

(1)通过每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2)举行“心理辅导活动研讨课”、“心理辅导活动观摩课”,探讨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模式。

(3)构建特色鲜明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校本课程体系。

(4)不断积累研究案例,编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

2.学科教学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依托“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个性展示的平台,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3)提倡学生课堂大胆的质疑、批判,鼓励学生求异、求新。

3.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

(1)做好个案研究工作,每学期确定个别辅导目标后,分别对需要帮助的问题学生学生外进行跟踪研究,写出辅导记录与个案分析。

(2)发挥每周一句的“心理辅导老师的话”和每月一版的“心灵交融”功能作用。

(3)建立学生“知心姐姐”工作机制,建立学校、班级“二级”知心姐姐活动小组,实施“知心姐姐行动”,定期召开“知心姐姐”座谈会及时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4.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建立学校、班级“二级”家长委员会。

(2)对一年级新生发放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家庭教育状况。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发放“学生心理成长评价表”,实施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

(3)聘请专家来校进行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组织家长会,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组织评选学习型家庭教育活动。

(4)举行一次大型的“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5)聘请“中队家长辅导员”到校参与队主题活动,在家校之间建立起_度、立体式的教育网络。

(6)家长学校开展“个性化辅导”家长咨询,实施以级部、班级为单位的“成功父母成长讲堂”。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研究。

(1)利用每班的班队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深化学习力行《_规》教育活动,践行《_规》养成教育成果展示。

(3)开辟校报“心理导航”专版,设“特色教育”、“青苹果”、“点金术”栏目。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怎样与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生活能力,积累生存智慧,促进心理健康。

(5)创编“校园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成立学校教研团队,举行专题教研活动。

(2)依托“教师负性情绪的产生原因与自我调节”课题研究,集中心团队力量,聘请专家对班主任及辅导员进行针对性问题培训和互动培训,为教师具体传授排解负性情绪、体验执教幸福感的方法与技巧帮助,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亲身感受心理成长。

第4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过程,青春期是身心巨变,成长的关键期。到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的突变和心理的多变,使得他们有时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有一种恐怖感。多疑、嫉妒、自卑他们的心理被轮番袭击。这个时期,身心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期健康的教育显的尤为重要。了解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我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下面是近年来我校在青春期健康教育方面几点做法小结: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

第5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776-02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占重要地位[1],是糖尿病预防和控制的五项核心手段之一,是一切药物治疗的基础,并持续始终。通过向糖尿病患者传播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转变健康观念,纠正不良行为,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近年来,我院内分泌科护士非常重视糖尿病患者教育,并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出一些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现浅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1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方面

1.1.1 糖尿病专科性不强。糖尿病作为内分泌代谢专业的一个分支,虽然病人数量较大,并不能占用过多的护理资源。没有糖尿病专科护士,没有患教专员,责任护士承担了这一角色,显然不能保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医院没有专门的营养食堂,不能更精确合理的安排营养餐。没有针对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

1.2 护士方面

1.2.1知识结构欠缺 工作性质的原因,糖尿病宣教护士专业知识不够系统,缺乏长期的临床经验做基础,没有掌握饮食运动治疗的精髓,过于死板和僵化,不能融会贯通,不宜操作,不能满足患者个体化的生活方式的需求。且部分护士糖尿病知识老化,患教时照本宣科,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健康教育所需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如糖尿病患者健康心理学、健康传播技巧、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等。

1.2.2观念偏差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护士仅满足于做好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认为这才是自己的主业,没有认识到糖尿病健康教育对治疗的重要性,不能将健康教育主动列为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甚至认为健康教育无用,是工作之外的负担。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忽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体需要,强制患者死记硬背标准,要求患者执行。或写出书面资料放于床头以求形式上完成,忽略了患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理解,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会有好的实际效果。

1.2.3 缺乏沟通技巧 部分护士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辞,缺乏技巧,不能很好与患者沟交流,不能透彻的讲解所讲内容的道理和实质。只限于发给患者糖尿病知识宣传册,不能激发患者的学习兴趣。

1.2.4 时间投入不足 以科室为单位经济运营成本核算情况下,护士配备已经不足,一般医院均不会配备专门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护士。而糖尿病健康教育必定占用护士时间,造成护理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护士已经忙于一些治疗、护理性工作,难以投入更多时间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这样在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就不能很好落实。

1.2.5 缺乏个体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 护士不能根据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具体需求为其量身定做出具有个体化的教育计划,或教育计划没有针对性。在健康教育中,收集资料不全面,不能准确归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问题,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糖尿病患者年龄,知识层次,病程,病例分型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护士因人而异,灵活施教,才会有有效,而这方面护士往往做得欠缺。

1.3 患者方面

1.3.1 不重视健康教育 部分患者受某种陈旧观念影响, 寻求灵丹妙药,不相信科学的治疗方法,或因怕疼,不愿监测血糖,或怕麻烦,不能坚持正规治疗。这些多见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自控能力较差的患者。文化程度越低,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兴趣越小,对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性的认识越差。自控能力差的患者往往很清楚疾病可能造成的后果,但自我约束力差,或抱着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心态,不能或不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愿花时间接受健康教育。

1.3.2 健康教育接受能力差;部分患者年龄大,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独身,或受并发症的影响,听力差,视力不佳,这些情况都造成健康教育的困难,因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越低。

1.3.3 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力度影响 患者的经济状况也是糖尿病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经济状况越好,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越有兴趣,治疗依从性就越高;反之越差。家庭幸福,家庭支持力度大的患者,对糖尿病健康教育接受程度高,饮食和运动控制越好,胰岛素注射,血糖监测,低血糖的预防和处理做的越好。

1.3.4 患者心态的影响 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心态不同,初诊时往往紧张、恐惧;未出现并发症前,对治疗充满信心,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出现并发症后,会有消极、沮丧心理,对护士的指导往往漠然处之;到了并发症的不可逆阶段,往往表现出悲观、失望、无能为力感,最终病情严重,药物成为维持生命的主要措施。

2 对策

2.1 正确引导、转变观念

让护士认识到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教育是糖尿病良好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药物治疗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2.2 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健康教育是实行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2], 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已将健康教育纳入到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糖尿病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糖尿病专科不能缺少的专业力量。医院应在专科护士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大投入,重视糖尿病专科护士队伍的建设。

2.3 加强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

护理管理人员应利用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的机会,组织护士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讲评、进行现场健康指导及测试。也可采取经验介绍、演示、现场互评等多种形式,提高全体护士的沟通能力。

2.4 因人而异决定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年龄、个体差异、疾病不同阶段等多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内容尽量使患者对糖尿病有较全面系统认识;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看图说话、实物模型、文字材料、录像、幻灯等,平时以个别指导、小讲课为主,定期授课,力求效果最大化。

2.5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糖尿病患者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监督,有利于改变糖尿病患者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促进健康的目的[4]。通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患者家属所处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对家族聚居型糖尿病而言[5],作用可能更加显著。

2.6 强化管理监督 护理部应经常检查、督促、指导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及时解决患者与护士提出的具体问题。根据工作量及时调整人力,保证健康教育工作都落到实处。在评价效果时,要注重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运用,而不是正确回答问不断题,探讨,并制定出一套糖尿病健康教育具体评价细则。

参考文献:

[1] 钱云.积极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M].中国健康教育,2001,6:354-3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年至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划纲要[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3.

[3] 王志红.浅析护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52.

第6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第7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泉阳林业局抚松六中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果日渐显著,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都在改变,尤其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产生剧烈碰撞,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时,许多高中生出现心理问题。我校于2002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调进心理健康教师,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高中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问题、青春期性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而且,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学生之间的无形竞争,使得他们时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面对现实与未来双重挑战的情况下,传统教育已解决不了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承担为社会造就更多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着这一点,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机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我校于2002年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机构,由兼职教师(即学校卫生医务人员)负责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辅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机构的健全,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学校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规划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范畴,寻找调节情绪的方法,倡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研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跟学生建立起一种朋友式的伙伴关系。要真诚面对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心灵中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由学生创造健康而愉悦的学习环境,用教师美好的心灵、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的身心。

把心理健康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对高二、三的同学以讲座及板报、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辅导、情绪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和择业辅导等。通过这样的心理辅导课,解决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心理、交际心理等实际问题。在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时,引导他们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战胜挫折。例如: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它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劲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育了你该独立。

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进而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以利于各学科都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使学校的每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我校积极抓住教师这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派出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和观摩学习。在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全员培训,并让教师也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探索心理健康理论,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大家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总结经验,有效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使他们不仅重视关注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具有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所在学科的渗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升旗仪式。每学期我校都举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先后开展了《如何面对挫折》、《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如何树立自信心》等主题活动。这项活动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全面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二是充分利用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了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勇气。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完善了人格,同时也起到了开阔视野,启迪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三是团委、政教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四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咨询活动,目的是为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倾诉的空间。

第8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医院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全体医务人员、住院病人等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相关知识知晓率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文明素质、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

一、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是开展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为了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院将结合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医院实际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亲自抓,我科直接管的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住院病人、辖区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教育行为形成率,提高对慢病、孕产妇、儿童管理率;降低传染病、地方病、慢病发病率;促进医院对健康的广泛支持、突出医院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为,以达到提高医务人员与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如下:

(一)利用我们专业人员优势,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将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幼托机构等单位纳入健康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培训,齐抓共管,创建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与管理。

1、各科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如宣传栏、墙报等),每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15期,内容新颖、充实);

2、各村卫生室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每两月更换一次内容(要求每年出刊至少达6期,内容新颖、充实),由保健科专职人员对每期刊登的内容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摄像,并留档。将各科室、各村卫生室出刊次数,内容质量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严格按照健康教育奖惩制度进行考核。

3、对上级下发的健康教育资料及时张贴在院内宣传阵地,并及时分发到各村卫生室。

(四)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对全院医务人员、村医、社区等单位相关人员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每季一次,以提高医务人员及广大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使医务人员、广大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

(五)大力开展院内健康教育活动。

门诊健康教育:医生应有针对性对门诊就诊人员开展口头宣传、发放教育处方等候诊教育与随诊教育。

住院健康教育:做好入院教育与出院教育的同时,重点做好住院期教育:

①医生在进行医疗活动时所运用的健康咨询、健康处方等对病人及其亲属开展健康教育。对住院病人可采取疾病小知识口头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达。

②健康处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至少一种健康教育处方,有针对性地对每位住院病人或家属开展健康教育1次。

③利用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④每年对病人、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六)积极开展院外健康教育活动。

结合我院卫生活动安排,对居民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指导。配合各种宣传日,深入对农村包括预防接种、疾病普查等机会开展预防艾滋病、结核病、计划免疫、妇女儿童保健传染病、地方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咨询和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农业劳动有职业危害知识宣传;开展饮水饮食、家庭急救与护理等家庭健康教育;卫生法规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每年4次或以上。

(七)加强反吸烟宣教活动。

积极开展吸烟危害宣传,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窗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的宣传。利用3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相关活动。积极参与创建无烟医院,医院有禁烟制度,医疗场所有禁烟标志,无人吸烟。

(八)做好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

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完善健康教育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活动记录、资料。通过医务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及住院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的测试,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与总结。

一月份:教育重点是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二月份:教育重点是节日食品卫生、家庭急救与护理。

三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3.24结核病防治宣传日,重点宣传生殖健康知识、乳腺疾病、结核病防治知识。

四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全国计划免疫传宣日,重点开展社区卫生公德、卫生五月份:结合国际劳动节和碘缺乏病宣传日、无烟日。重点开展职业卫生、科学使用碘盐、吸烟危害等知识教育。

六月份:结合国际儿童节、环境日、爱眼日、禁毒日。重点宣传儿童保健,近视防治,环境保护,远离等方面的知识。

七月份:深入农村重点开展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教育。

八月份:结合母乳喂养宣传周,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和家庭消毒的宣传教育。

九月份: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老年性疾病防治知识、体育健身方面的宣传教育。

第9篇:家庭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抚养;心理健康;隔代;家庭;幼儿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它是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呢?本研究就是为了解现代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从而制定一些指向性的措施。用事实告诉人们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儿的观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幼148名小班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为调查对象。(2)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调查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1.家庭抚养方式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采取过哪些方式、方法。3.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4)共发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1.家庭抚养方式的比较(表一)

由表一可见:大家庭抚养模式占的人数最多。隔代抚养第二,父母抚养最少。

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感受和行为 (表二)

由表二可见:⑴、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父辈比祖辈认识的人数要多得多 (2)在观察幼儿心理的感受上,由父辈教养的人数高于由祖辈教育的。(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上,父辈教养者明显高于祖辈教养者。

(2)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表三)

由表三可见: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与祖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相差无几;而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行为,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祖辈,这说明了:父辈与祖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即父辈的教育行为比较先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则差。

(3)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老人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一些日趋退化的特点,这个环境对于极富模仿力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补偿心态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倾向。老人在自己子女的抚养中出现的问题已感到无法弥补,于是在隔代的抚养中百依百顺,希望能把丢失的全“补”在隔代幼儿身上老人的封闭性心态,影响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另外接受了抚养幼儿的委托,老人害怕承担过失的责任,于是处处包办代替,形成了幼儿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低下2.大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三代同堂,父母与老人两代人抚养幼儿中的利弊得到了互补。其次,因为人多,家务事分着做,父母也有空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性格开朗了。由于见多识广,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加强了3.父母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在事业上忙碌,对幼儿的教育抚养缺乏的是时间,与幼儿沟通的交往少了,因此,各方面发展相对比大家庭的抚养方式略显差些。但父母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幼儿的性格、智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虽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然,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弊多利少。为引导家长采取正确抚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三、对策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维护,更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2)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情感教育。2.重视行为培养。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为包括:(1)引起注意,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2)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3)报复,孩子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4)自暴自弃。孩子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因此家庭对幼儿加强良好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孩子辩别行为的正确性。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 从而培养幼儿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3.重视“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成功教育”中,家长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 “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孩子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家长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的抚养方式,取得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未来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