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青少年第二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第二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第二课堂

第1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信息化手段的普遍应用,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将对于我们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有较大帮助。

早在2004年下半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分析报告》就指出,中国青少年的欣赏品味、消费模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正在分化,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层化和小众化倾向。研究报告指出,阶层化是对社会金字塔的纵向划分,而小众化是一种横向划分,是指同一社会阶层内部或不同社会阶层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的趋势。例如“DV爱好者”“暴走族”“驴客”“城市闪客”等,都是小众群体。这些“小众”的认同感比较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联系密切。他们主要靠兴趣爱好来识别“同类”。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变革教学方式,会提高我们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分众教学的思路

21世纪,因特网、地球村、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已经不只是一些字眼,而是我们可以真实触摸与感受到的社会现实。时代给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寻一个均衡点?这是新时代的教育学所面临的大问题。

1 分众教学的概念

“分众”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词汇,由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首次提出,此后立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直到现在都成为营销学上最有冲击力的观念革新。分众的概念一经诞生便顺利运用在市场营销领域,旋即产生了分众营销,就是在最恰当的地点,用最精确、最经济的方式把产品卖给最需要的目标消费者。

分众就是区分受众,分众教学就是要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群体,在大众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细分,把教育信息及服务有针对性地传授给指定“受众群”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分众教学,能让针对性的教育最精准和有效地击中目标受众,并因此来达到分众教学的最终目标。

2 分众教学与分层教学的区别

分众教学与分层教学看似相近,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不同:

分层教学是让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分层次的实施教学过程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让差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分众教学不以成绩论英雄,不把学生按照基础的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优、中、差等生,而是打破班级和系科界线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具特定素质把学生分成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传授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分众教学的对象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而非从属关系,只有技能和素质程度之分,而无高低大小之别。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长期接受这种活动文化的塑造,能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三、分众实践教学的形式

针对学生个人不同情况,可改变现在单一培养模式,实行分众教学,将兴趣相同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发展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分众教学由于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所以应该与传统的教学形式有所不同,有其自己的独特特点。

1 开辟第二课堂

分众教学由于是“分众”,势必不能面对所有的全部学生展开教学,所以分众教学的形式应该是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要在不增加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条件下延伸课堂教学、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的对象是一些对专业课程较为感兴趣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强,对教学的需求已经远远高于传统专业课程的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通过参加第二课堂以多种实践形式得到锻炼,以调动和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内组织的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校内自主组织开展的学习、学术、科技、文体活动。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传授,是教学的主阵地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目的是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时空、形式等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2 分众教学中第二课堂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大多是通过各类社团实现的。但社团、俱乐部等兴趣团队是一种松散的、由学生自发组建的。与学校学生组建的社团不同,分众教学第二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全权带队指导和指挥。也就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组建兴趣团队,根据专业科目的性质组建“老师+学生”的组织结构,既保证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又增加了老师参与工作的指导性和规范性。这也使第二课堂成为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大比拼,名师与高徒的联带效应可以推进办学质量的提高。之所以肯定分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因为教育对象的鲜明个性是由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者培养出来的。为此,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学校在办学中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学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指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分众教学中的第二课堂要立足本专业,要服务于专业的教学需要,服务于学生和将来的需要。活动内容可以由活动的组织者同参与者以活动目标为指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现有的活动资源和空间条件共同商定,在活动前甚至活动中均可以作适当调整。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学生有兴趣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活动的内部趋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促成学生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3 第二课堂优劣分析

(1)优势

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高等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至少可以在以下诸方面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习专业兴趣,营造良好“学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的延伸,学生在实践中用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看到了专业的意义,自然会激发起学习专业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第二课堂活动就会更加充满活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你追我赶,互

相促进,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

其次,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发展个性,充分发挥兴趣特长。第二课堂的活动,主要是兴趣爱好接近者的结合体,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第二课堂推崇一种自主创新精神,营造着创造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结合自己个人知识水平、能力、兴趣参加不同活动,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

再次,增强学生的组织才能,有利管理人才的形成。丰富的第二课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交往能力以及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而这些正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2)劣势

事物都有两面性,分众教学的第二课堂也有它的劣势:

一是缺乏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目前高校教师很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主要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很少有人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内容。缺乏高水平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

二是活动的场地等硬件条件不佳。目前高校无论在校园建设规划还是在校园设施的使用安排中,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虽然许多高校也有“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但是从地点安排及结构类别设计上看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对场地需要的小型化、多样化、便捷化等特点,导致大量学生自发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想尽办法借用各种场地,这给学生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挫伤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增加教学管理难度。以往的第二课堂环节大都本着凭学生兴趣自愿参加的原则,参与面小,计划性不强,系统性的规划组织记录也不完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够明显。因此,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活动效果,全院、系部的活动要按顺序统一安排,系统规划、提前设计,这就势必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4 第二课堂的管理方法

由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相应的发展水平,成员的文化价值判断标准同一,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活动群体,其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必然简单易行,可根据活动效益的需要而灵活设置服务机构和制订管理措施。且第二课堂活动方式的自主性与活动环境的广域性而表现为活动时空的开放性,它可不受既定的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进行的限制,不仅可以走出课堂,也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些特点使得第二课堂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抓出成效。

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理应成为大学生在校学习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为方便对学生的管理可设置必要的学分。例如,在学分制条件下,可以设置第二课堂学分,第二课堂学分不收学分学费。在第二课堂中应增加其学分量,采取分段计分法,以必须达到的一定学分为基数,而不设上限。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超过基数部分可以冲抵部分课程学习学习,或与评奖评优、推优保研等方面挂钩。我们可喜地看到国内许多高校已在这方面有所认识,纷纷推出诸如社会实践学分制、学生科技活动学分制等,但是这项工作的系统化则仍亟待加强。

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为了更好的对第二课堂进行管理,学校可以成立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全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并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负责对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评价。第二课堂教学项目实施,要注重原始材料积累、成果整理,并及时上报。学校根据第二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定期对成效显著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全方位、多层次、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需要必要的硬件支持,如建立一批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辅助器材等。学校可根据第二课堂教学要求,给予项目一定经费支持。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寻求社会和企业单位的资助,通过适当的有偿服务等各种渠道,寻找经济来源,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5 高校第二课堂实现分众教学的范例

高校第二课堂实现分众教学的例子有很多,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借鉴。 例如,深圳大学在2000年指导学生成立了专业社团组织“广告一番”(学会),这是一个开展有关广告活动的社团,是深圳大学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广告文化的第二课堂。这个社团组成了策划部、公关部、多媒体部和秘书处,自主地组织多项活动。他们策划实施了大学网络科技节、校园原创DV会、百事可乐校园音乐颁奖会、每年的校园广告节、广告专业优秀设计展览、广告摄影展览、广告专业教学成果展览、每周定期举行专业学习活动、设计广告学习网页等等。广告一番社团的活动得到了深圳广告协会及广告企业的大力支持。通过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拓展了广告专业的发展空间和交流空间,焕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又例如,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在2006年4月成立了模拟广告公司――天纵广告工作室,由全体老师任董事会成员,分为办公室、策划创意部、设计制作部、市场客户部、市场调查部、媒体服务部共六个部门,由各年级广告专业学生自愿参加某组,先后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成功的促销活动策划、宣传画册的设计以及当地风光旅游宣传片的拍摄制作。

类似组织形式的也可以服务于其他专业,例如:广东药学院病理教研室于1999年初成立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命名为Dome-A电脑工作室。这是一个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管理的第二课堂活动小组。工作室由学生自行管理,设正、副主管、系统管理员,各组设组长一人,另图书资料管理一人,全部由学生担任。工作室的命名、工作守则也由学生制订。招新工作也由学生自行策划和进行。

第2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关键词:音乐剧;育人价值;新课改;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

一、音乐剧的特征及其在国内外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的现状

(一)音乐剧的简介

音乐剧是20世纪萌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早期被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

音乐剧的篇幅长度并没有固定标准,但大多数的长度都介于两小时至三小时之间。通常分成两幕,间以中场休息。如果将歌曲的反复同背景音乐计算在内,那么一出完整的音乐剧大约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乐剧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最贴近大众心声、最易感知、最有带入感、最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表演形式,因此,古往今来非常受大众的欢迎。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音乐之声》《猫》、《西贡小姐》等。

(二)音乐剧中的音乐特点

音乐剧的歌曲演唱分为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和传统唱法的演唱形式。通俗唱法的音乐剧更为贴近大众口味,其中融合了一些当地流行的歌舞元素,如爵士和摇滚的音乐歌舞元素,在20世纪引起了一大热潮。传统唱法的音乐剧通常叙述一些历史故事,融合了一些时代特征,具有着另一番风味。音乐剧的音乐旋律之美有着召唤心灵的强烈感染力,并且,音乐剧没有固定的音乐风格,它的形成是通过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因此,音乐剧的音乐还具有多面性与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一)音乐剧丰富青少年情感体验及音乐表现的作用

音乐剧中有着丰富的角色设定,每个角色都极具戏剧性,通过歌曲和舞蹈等的渲染,充满着浓浓的情感色彩,所有的音乐剧基本以爱为主题,青少年经过多次的欣赏和体验,并通过模仿,可以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无论是在歌唱或是舞蹈中,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音乐的情感表达能力都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声乐的促进作用

在音乐剧中,作为支撑的音乐剧三大要素:演唱、舞蹈、戏剧表演,这三者在不同的剧中都有不同的偏重,但音乐剧以“音乐”一词冠之,可见演唱在表演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音乐剧中的声乐演唱形式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也可能是多种样式的交置。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到中小学生接触不同的演唱形式,锻炼他们的合作演唱能力。音乐剧的歌曲一般分为传统的美声唱法和现代的流行唱法两种形式。其中,传统的美声唱法不同于歌剧的美声唱法,它更注重气息的流畅性、声音的美感、抒情性、叙事性和情绪情感的带入性,而歌剧更追求声音的高位置、圆润度和技巧性。流行唱法的歌曲更为通俗,但它也区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其在通俗的唱法中饱满了独特的戏剧色彩。

(三)音乐剧的欣赏与体验对中小学生学习舞蹈的促进作用

音乐剧中的舞蹈是其中的一大特色。类型可分为:音乐剧中的肢体语言和戏剧行动、歌舞和舞段这三类。音乐剧的舞蹈创作没有固定的程式化特征,也没有舞蹈种类和类型的限制,这样的特点很好的帮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舞蹈元素,经过一些简单的舞蹈片段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不再局限于只是通过歌唱或是语言来抒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肢体表现力,全身性的感知音乐的律动与情感。

三、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必要性

(一)音乐剧的育人价值与作用

新课改的音乐基本理念中强调的每一点在音乐剧的欣赏与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体现,可见音乐剧的各要素和特征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且,突出了音乐,强调了兴趣,注重了实践,感知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还注重了个性的发展,开发了音乐创造力。

音乐剧的艺术综合性特征使得它富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再加上它音乐中的流行性元素更加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正是音乐第二课堂中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在音乐剧的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也是学生感知音乐的重要因素。

四、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展望

(一)音乐剧教学的引入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与促进作用

音乐剧的教学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各方面要求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和挑战,它不仅要求音乐老师拥有过硬的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并且对音乐教师的综合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样的高要求会使音乐教育领域不断重视起来,设置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增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关注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音乐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避免局限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音乐剧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在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音乐剧都适合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展现,应选择优秀的且合适的音乐剧进行教学,内容应是阳光的,积极向上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应让学生感知音乐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来用一些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加入一些原创的素材进去,充分发挥教学的创新精神。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无法满足,更多的关注于精神上的质量。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音乐教育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美育也被纳入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

本文通过对音乐剧的简要介绍,结合音乐剧自身的特点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新课改对音乐活动课程的标准等一系列要求,阐述了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根据教学现状做了一个小小的展望,希望通过对音乐剧的了解和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认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将音乐剧的教学引入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中,使音乐剧在音乐活动教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给音乐剧的教学过程制定一系列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黄鑫.对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廖向红.论音乐剧创作特征(节选)[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4:74-95.

[3]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刘洋君.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及其多元化的演唱风格[D].新疆师范大学,2006.

[5]王旭华.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郭宇.音乐剧演唱方法及其表现力[D].湖南师范大学,2007.

[7]汪涛.论20世纪音乐剧的发展历程及其美学特征[D].西南师范大学,2002.

[8]吴娟.音乐剧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唱风格[D].上海音乐学院,2003.

[9]唐婷婷.音乐剧演唱特点对传统声乐教学的启示[D].南京艺术学院,2004.

[10]余翌子.“音乐剧唱法”的演唱风格及其声音概念[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100-106.

[11]陈丹.初探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化[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2:100-103.

[12]刘靓.音乐剧走进中小学艺术课堂的初步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3]赵玲,任琳,吴威.新课标实施中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活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48-49.

第3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打造第二课堂的杭州模式

当杭州市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之际,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生活品质成了王莺思考研究的课题。

“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好多孩子平日里除了书本就是电视电脑,出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是很少的。”针对这个问题,王莺认为,“我们应该探索一个好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去感受书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想到杭州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王莺灵感闪现:“如果能把这些结合进课程设计,开辟一个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相信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个第二课堂课程,创新的设想逐渐在王莺脑海里形成。

2008年初的杭州市人代会期间,王莺提交了关于打造“杭州模式”青少年第二课堂的建议,呼吁借助全市上下大力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契机,依托课程建设这个载体,打造一个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实施课外教育的“杭州模式”,进而提升杭州市青少年的生活品质。

“以介绍杭州城区各主要景点为教学主线,结合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科学、小学英语四门主要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合成富有杭州特色的地方课程。”王莺提出,“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弘扬杭州地方文化开拓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填补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白。”

建议得到了市教育部门和园文部门的高度重视,落实的举措相继推出。2008年3月,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正式拉开帷幕,全市授牌首批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71个,并向6个城区27万中小学生发放了“第二课堂活动券”。2008年春假期间,全市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往青少年宫、自然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等活动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在让杭州的风光与文化扎根于孩子们幼小心灵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介绍杭州的景点时,除了名称,还有具体的数据、生动的典故和实用的英文,展现杭州人的文化底蕴。”王莺如是说。

从“送教下乡”到“种教下乡”

“教育的扶贫不仅需要对贫困学生的物质帮助,更需要对农村教师进行智力扶贫!”这是王莺到农村支教的切身体会。

1998年,缙云县祝强希望小学的落成典礼,是王莺参加的第一次支教活动。10年过去了,王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老农吹着唢呐到村口迎接,村民和师生们带着求贤若渴的眼神夹道欢迎。“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眼眶不由得湿润了,我在心中对自己说,自己只有竭尽所能才能承受得起师生们对自己的那份尊重,那份爱。”王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江山市福和小学支教时,王莺与该校一位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靠卖菜糊口的一年级小姑娘结了对子,每年资助600元,帮助她读完小学。

为了扩大教育扶贫的受益面,王莺把常山县青石小学的两名骨干教师请到上城区小营小学,让他们跟着小营小学的骨干教师一起听课、上课。半年下来,两名农村教师的视野扩大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回去后,全方位地促进了青石小学的教育质量。

一次次的支教经历,使得王莺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深有感触。“从硬件上看,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还配备不足、教学条件比较落后;从软件上看,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教学培训还比较薄弱。”同时,王莺感到,城乡学校的结对互助尚缺少制度的保障,交流上还需要改进。往往是,“城里去的师傅带农村徒弟用的是城里的办法,看上去很漂亮,但是起不了实际的作用。”

“要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还是应从源头上入手。”王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一个说法叫‘种文化’,我们是否也可以把‘送教下乡’的做法变为‘种教下乡’,帮助农村学校发掘自己的经验,扎根土壤。”

在2008年的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王莺提交了关于深化浙江省中小学校城乡结对互助工作的建议,希望从制度上对此项工作给予保障,全面推进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推动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在建议中,王莺不仅对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现状和农村教育实际状况进行了审视和分析,还对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做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教育公平不仅要关注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更要关注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给农村孩子创设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同样的,教育均衡不仅要关注硬件建设的均衡,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均衡,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好学。”王莺在人代会上的动容疾呼,令不少与会者印象深刻。

近4000字的建议,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严谨缜密如同一项专题调研报告,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采纳和落实。2008年,浙江省加大了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正在迈出。

社会责任催生“心”的建议

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王莺把工作和生活的积累与履行代表职责紧密地结合起来。

2007年,《杭州日报》、“杭州网”组织的“经典课堂”邀请她讲授小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程,王莺想到了人大代表履行职务所经常使用的应用文体――建议。

“国家兴亡,我有责任”,作为学生,一个社会的小公民,应从小树立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意识。因此,王莺设计了“心的建议”习作课,鼓励学生到生活世界中去听、去读、去感受,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关注社会,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见解,并帮助学生将建议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

“马路上,垃圾那么多,扫干净了又有了,因为有些人乱扔垃圾;每天上学,最担心的就是堵车,害得上课都要迟到;延安路的天桥上,经常有乞丐坐在路边,影响了杭州的市容市貌;白色泡沫盒污染环境,过了很多年都不会降解,我们每个人都要少用一点;还有一些低保户,家庭经济困难,我们都应该来帮助他们,这样大家都会幸福……”孩子们的思维空间打开了,报纸、杂志、电视上看到和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变成了学生建议书的有效元素。

“有写给社区居民关于自行车停放问题的,也有写给市长关于节能活动的,还有像道路扩建、市容管理、用电用水等社会问题,都被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认真的思考,写了下来。”在王莺的鼓励下,孩子们的建议稍作修改后便实时发送到了杭州市政府的“建言献策”网站。半个月后,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你的宝贵建议,我们会尽快处理!”看着网页上跳出来的这句话,每个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兴奋,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一门简简单单的写作课,在王莺的演绎下,变得厚重而真实。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仅要关心教育事业,而且要把关心的触角延伸到各个方面,只要是群众关心的,都应当给予关注。”王莺提出的关于对公共交通职业司机建立心理干预和预警机制的建议、关于调整规划以减少电气化铁路给沿线居民带来负面影响等多个建议,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真办理,推动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

第4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越发重视,国家对职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从2012年起开始对农村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吸引了大批初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学生进入职校学习,一方面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相关人才。

职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职校的课堂上,常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教师神采飞扬地在上课,下面的学生却成为“低头族”: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看小说等,对手机的兴趣多于对课堂的知识。尽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玩手机现象制定了许多相关的规定如课前统一保管手机等,然而玩手机现象却层出不穷,成为职校教师一致认为是目前课堂上最为头痛的问题。那么,“低头族”是如何出现,又该如何控制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社会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逐步走上小康水平,对于家庭而言,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台手机完全在能力范围之内。出于对子女的关爱或联系需要,家长一般都会为就读于职校的子女配置一台手机。如今手机的功能日趋强大,通过网络可视频、看电视、下载游戏等,功能接近于一台电脑,自制力尚弱的中职生更是抵挡不了手机的魅力。同时,“E”时代的到来,许多公众场所都设置了无线wifi,为促进信息的共享,许多中职学校也开放了公共网络,这使得学生在学校内便可通过手机连接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实现上网,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频繁玩手机的现象。

2.个人原因

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年纪处于15周岁左右,据研究,该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叛逆、爱模仿、爱攀比等现象。我们曾建议家长可为子女配置功能较少的“老人机”,然而家长反映,子女拒接受,并想方设法拥有一台智能手机,这正是青少年存在的“攀比”“爱面子”心理的反映。同时,如果周围的同学经常通过手机玩游戏、看小说等,为与其他同学有共同话题,有学生也会渐渐地融入成为“手机党”。此外,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现代科技的追求也促进着其对智能手机的拥有。

3.教师原因

由于中职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如果在n堂上所学的知识晦涩难懂、了无生趣,会使其产生挫败感、无趣感,从而将重心转移到除学习外的其他方面如手机游戏等。因而,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对学生“低头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合理引导

针对学生爱玩手机的现象,社会、学校、教师应予以合理引导,明确手机只是工具,绝不做手机的奴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网络了解新闻时事,查找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多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拒绝做手机的好朋友。

除此之外,网络企业如电信、联通企业等在对未成年在校学生售卖手机卡时,可约束其每月流量,限制流量叠加包;学校的公共网络wifi应设置仅对手机搜索引擎有效,如百度等,从外在层面上控制学生利用手机大流量或公共网络下载游戏、看电视等,从而降低学生玩手机的频繁程度。

2.教师课堂表现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转化主人公身份,将课堂主体向学生转移。授课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鼓励学生,吸引学生兴趣到课堂知识上;由于职中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教师备课授课时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的自信心,将其注意力重返到课堂中,减少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3.学校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创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各行业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职校应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对课堂进行改革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贴实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建立与企业合作制培养的学生能力模式,这可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与社会实际工作同步的专业能力,从而将重心从手机屏幕转移到课堂知识、社会实践中。

4.培养兴趣,建设“第二课堂”

“兴趣是学生的第二老师”,学校可通过开设创新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发挥学生潜能,加强人际交往,让学生找到存在感、成就感、满足感,这样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脱离网络世界,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世界的主人。

第5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全人格; 培养;

语文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一.通过课内学习,培养求真的健全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和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与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培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和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那《黄山记》的险奇壮美;《忆江南》的柔和;《荷塘月色》的淡雅以及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词的豪放。通过有艺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本应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去做人。

二.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向善的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人文教育观”,重视语文第二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在优秀作品阅读中,在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

在第二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中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勤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三.通过批阅作业,培养审美的健全人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审美的角度不同而已。语文教学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跟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流露、挥洒。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都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让语文教师为学生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揪心痛心。面对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

因此语文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语文教师在整个批阅和讲评作业、作文、周记的过程中,随时都可在心灵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的情绪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的情绪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

第6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主要工作如下: 

教学方面:我们美术科组的老师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贯彻启发式原则,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在课堂上,加强教师现场的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充分把游戏引入课堂,把游戏作为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的美术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课堂及各项比赛方面:本学年,在林校长的重视和关心、郑校长、周校长及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美术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发挥各位老师的专长,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第二课堂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如剪纸班由李惠好老师负责,国画班由杨文诗老师负责,书法班由赵汝秩老师负责。 

2.各兴趣小组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美术、书法活动,美术、书法老师还经常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每 

3.组织参赛:本学期,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江海区“文昌杯”书画大赛、高新区江海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第三十四届江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科幻画项目、学校举办的“樟树节”等多次比赛,在老师认真,耐心辅导下,学生创作水平,作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江海区“文昌杯”书画大赛中,我校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校的书画教学特色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许。  艺术节工作:在学校“樟树节”中,我们美术组确定了详实可行的方案,活动程序、日程安排,使每项工作都井然有序的进行。

第7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少年儿童;第二堂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信息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上,第一次将“全民阅读”提到党的工作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而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正是实践“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开展社会教育、推广全民阅读、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职责。文章结合深圳福田区图书馆,重点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以活动构建少儿第二课堂的多样性及作用。

1.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少儿阅读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首先,我国3.67 亿儿童人均拥有图书目前只有1.3 册,未成年人儿童读物拥有量世界排名第68 位。其次,我国第6 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0~8 岁的儿童阅读率为72.3%,9~13 岁的少年阅读率为93.5%,14~17 岁的人群阅读率为79%。显然,0~8 岁的儿童阅读率最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急需提高阅读率。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正处在获取知识的重要阶段。公共图书馆作为良好的阅读场所,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少儿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培养少年儿童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发展青少年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界的重要使命。国际图联在《青少年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指出:青少年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生一个很特殊的阶段。他们应享有与成年群体相同的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可以向他们提供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从而成为促进少儿健康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工作事关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与核心之一。

2.福田区图书馆构建少儿第二课堂的措施

2.1根据少儿的心智特点进行阅读推广

有很多家长到图书馆为小孩借书,认为只应该让孩子读字而不是读图,甚至有的孩子才两三岁,父母就强迫孩子阅读以文字为主的书籍,结果孩子不喜欢。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首先,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沟通是建立在读者兴趣爱好和需求的基础之上,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其次,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2年安徒生奖的获得者钱伯斯指出,提高少儿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能否把作为读者的热情传递给孩子以及让孩子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所以,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应该根据少儿阅读的特点,更多地关心和爱护少儿的内心世界,并尊重和理解他们心灵需求。

2.1.1根据少儿特点推荐少儿读物

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阅读心理。例如,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具有好奇心较强、好表现、仰慕勇敢机智等心理特点,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哈利・波特》《女巫》等图书为何如此受这些孩子的欢迎。有鉴于此,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少儿的阅读心理及阅读需要,笔者在少儿阅读服务实践中,总结并编制出了一套较科学合理且受欢迎的推荐书目指南,如表1 所示。

要让少儿爱上阅读首先要让少儿爱上书,尤其是对年龄很小的孩子,要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兴趣为孩子选好第一批书。可以先从贴近孩子世界的童话开始,最好有孩子喜欢的插图,篇幅不宜过长,再由近及远,从孩子身边熟悉的生活,逐步延伸到孩子陌生的领域,如少儿类读物、新课标少儿必读丛书、有关身体健康和身边科学的科普读物、未来世界的变化等,孩子视野将会逐步扩大。

2.1.2根据少儿特点开展多种阅读推广活动

2012年11月,福田区图书馆成立少儿英语主题图书馆。为吸引少儿读者进馆阅读,积极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2013年福田区图书馆全年举办了335余场少儿活动,参加小读者有近2万人次。主要包括几种类别:

(1)专题活动。组织举办元旦文艺汇演、六一节文艺汇演、4.23少儿英语嘉年华活动,“爱乐画”第三季少儿绘画比赛等活动,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2012年上半年,福田区图书馆共举办了6场少儿活动。二月份举办了“感受温暖,凝聚爱心”少儿诗文朗诵比赛;四月我们在“4.2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举办了“4.23”亲子朗诵会;五月份和景龙小学合作举办了两次英语角活动;六月份举办了“六一儿童节少儿绘画比赛”和“庆六一展英才”英语节目汇演。从暑期开始每周坚持举办享“受阅读之光”的“少儿手工”活动,全年共举办手工活动22期。在过去的暑期里,福田区图书馆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每周有一次手工、一次沙画,一次故事、一次电影,几乎天天都有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一致称赞。

(2)主题活动。少儿主题活动以突出“快乐阅读”为理念、突出英语学习。主要形式有英语故事会、英语绘本剧、学英语唱童谣、英语角沙龙、小星星剧场和手工活动等,活动每周不断,按期举办。小星星影剧场,每个系列每周安排一场活动。主要宗旨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鼓励更多的小朋友加入到我们儿童英语馆英文阅读的队伍中,提高儿童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上英文阅读,爱上我们的英文图书馆。最近我们对开展活动的工作人员岗位做了新的调整,补充了新的人员、增添了新的力量,使活动组织的分工更加合理、到位。我们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充分调动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好义工的资源,以期把下半年的少儿活动做得更加出色。

(3)联合活动。为创新活动、丰富内容,福田区图书馆联合“三叶草故事家族”、“彩虹花公益小书房”等社会专业机构,成功举办了16期图书馆少儿故事家族和9期“我阅读,我成长”亲子故事会。极大地丰富了少年朋友的读书生活。

2.2 少儿阅读服务实践活动

2.2.1阅读辅导

图书馆加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学校、社会的联系。积极与学校合作,配合文化课的教学,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活动,推荐书刊,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积极与社会如社区和街道配合,开展各种宣传工作,把少年儿童读书活动办到基层,为少儿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少儿馆开展阅读指导可作为学校课堂的延伸,由馆员和教师共同研究少儿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使他们在图书馆有所收获。

为了使少年儿童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高,福田区图书馆将吸收社会力量的加入以充实我们的活动组织者,使有能力,有爱心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一起组织好每一次的少儿英语活动,使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爱上英语学习,爱上英语阅读,爱上图书馆,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少儿馆成为名符其实的少儿英语馆

2.2.2信息教育

当前在信息环境、知识环境下,对少儿进行信息教育也是必要的。

(1)向学生详细介绍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各类文献信息的分布情况,服务内容、文献的借阅规则、电子信息查询办法以及图书馆规章制度。让他们了解馆藏资源的结构体系,帮助他们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扩眼界,拓宽知识面。如常见软件使用培训,机读目录检索培训,多媒体读物及软件学习、小荷作文培训、小主人报新闻学校等。定期举办名著推广活动。将名著改编成小品、话剧或笑话等形式,给少儿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与展示的平台。

(3)进行宣传和交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黑板报、多媒体等宣传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搞一些图片、文字展览,报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科研成果、发明创造、专利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知识,组织读书会、座谈会、学习交流会,通过书评、夏令营等形式弘扬中华文化,互相交流见解和感受,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加大活动宣传,充分利用广播、led屏幕、网络等载体活动公告。利用媒体新闻报道活动信息,提高社会关注度。

3.结束语

总之, 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少儿的心智特点和阅读喜好,根据不同年龄段少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图书,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同时,少儿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各方面合作,争取全社会共同参与少儿阅读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第二课堂;理想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目前,除德育课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所趋。那么技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怎样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思想状况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物质观念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享受主义,追求高消费。其父母的教育责任没有尽到,自暴自弃成为技校的一大特点,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低要求。理想前途,人生价值观念相对淡薄。逞强好胜,以牙还牙,哥们义气重,法制观念淡薄。

2、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初中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把培养人才理解为培养少数学习尖子。“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使到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无可奈何选择技校,进入技校后,学校缺乏动力。

3、网络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又往往使技校生遗失自我,精神上苍白空虚,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社交上无礼,伦理上无情。他们思想比较单纯、天真,往往幻想、憧憬多于现实,一旦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产生碰撞时,他们要么产生过激行为或急躁情绪;要么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自暴自弃,自甘流俗,茫然不知所措。

二、应对的措施

1、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必须有理想,也就是志向。人生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鸟无翅,不能高飞。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者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例如余秋雨《信客》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余秋雨。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更了解余秋雨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写出的散文,震撼人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挥:作为技校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应该象余秋雨那样,学会从读书到读人,提高文化素养,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2)采用对比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了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例如在讲授莫泊桑《项链》时,可联系他另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点明他的同情劳动人民,有爱国情结,也有敏锐的的观察力。

2、开展朗读活动渗透德育

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社会上不尽人子之责,虐待年迈父母的现象时有所闻。俗语说:“你养他小,他养你老。”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今天,提倡子女孝敬长辈有着特殊的意义。父母对独生子女关爱有加,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为所能及之事不图任何回报。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任性无理的习惯,甚至忘恩负义。在技校语文课本中就有些课文是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深刻内容。例如《好雪片片》一文,除善于感受他人的善意外外,还有尊敬老人的精神。又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文,表现了中国农民工的善良、忠厚、勤劳。

3、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不是封闭式的公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4、注重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上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使学生倍感中国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上课文《我有一个梦想》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在教学《信客》时,要求学生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体验,了解中国女性的善良、忠厚、勤劳以及友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从而更加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

5、运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渗透德育

技校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课文,它涉及了文学、艺术、美学、技能。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教师可利用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营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好雪片片》等课文时,可借助投影,录像等展示课文所表现的美,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又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时,可通过放录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亲情教育。这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思想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富了德育,也渗透了德育。技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第二课堂与第一堂结合,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才能更好地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顺利实施,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知识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爱岗敬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9篇:青少年第二课堂范文

1第二课堂的开展

1.1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第二课堂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活动,是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一个重要手段。课内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科学地组织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课堂设计和开展要具有:

1.1.1科学性。计要紧扣教材并高于教材。书中的知识点参照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补充大量课外知识,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有步骤地安排知识内容,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手段。

1.1.2多样性。要依据教育教材、班级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小学生对学习多样化的需求,使书本知识与活动的开展带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1.1.3信息性。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的、反映中国和世界科技方面的最新成果的有效信息,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信息量,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的认知、适应能力。

1.1.4综合性。在活动中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与知识的联系等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

1.2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索意义的经历”。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动手、思维、想像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参加实践是发展能力的根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新课程标准》就原来单纯知识性到具有教育性,从偏重书本知识到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人们对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因为只有充分的感知,才能升华到理性认知,再从理性认知到实践。实践活动基于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使小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因而在脑里会冒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异想,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践活动的同时也体念到失败的教训。探索是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

结合指南针的学习,让孩子们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制作指南针;通过植物的种植与栽培学习——让孩子们亲自种向日葵或其它植物;结合书本知识制作动植物标本、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如:学习《影子》一课,让学生在阳光下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等。又如:学了《植物的繁殖》这课后,让学生试着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月季花、;学了《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后,去考察河水污染情况,找一找污染源在哪里,谈一谈控制污染源应采取何种措施。这样书本知识与探究活动有机结合,随着年级升高,自然知识的积累,学生独立研究事物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1.3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要进一步提高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探究(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把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动手做”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法国在1996年引入这个项目。实践证明,二者都已获得成功,大多数小学生具有动手的能力。

由于科学实践活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功能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的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激“愤”促“悱”,以“悱”促“动”强化实践活动的启发性,努力使探究活动中出现的现象或研究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并非每一项科学探究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尤其是占有较大比例的测量性、验证性实验更是如此。由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维的惰性,一些学生在实验中懒于思考,或思考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容易浅尝辄止。为防止和克服学生在实验中这种有“手”无“心”,或不求甚解而满足于简单机械操作的倾向,教师就需在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性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多去实践。实践与探究离不开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以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独立地阐述自己的真实看法,学生创造的火花就会在阐述和辩论中时时闪烁,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效果。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

2第二课堂教学的评价

2.1利用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就是肩负起对孩子从小具有的这种科学探究的意识的使命。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唤起他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激情。

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等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兴趣也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而也就树立学习的信心。从教育学角度看,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便失去了主动问题的意识,而没有了问题意识,兴趣定然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例如:《怎样接亮小电珠》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准备电池、电珠、导线、开关,引导实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把小电珠接亮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学《沙和粉士》一课时,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沙和粘土颜色有什么不同;接着,指导学生用手捻摸沙和粘土,颗粒、粘性的手感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玩用沙写字、画画游戏和用粘土做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这样安排,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始终能保持精神饱满的情绪并投入探究学习。

这些实践活动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教师的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态度及思维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

2.2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契机,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兴趣这个“启动器”的作用,想方设法点燃儿童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新,来源于实践。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在实践中获取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李时真到大自然去实践写出了巨著《本草纲目》、有爱迪生的亲自实践才有那么多的发明和创造。到大自然中捕捉,社会活动中寻求更多的第一手感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实践过程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个自己操作的成功,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怎样加快溶解》的活动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究找到三种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在实验中处处注意相同和不同的对比实验,从而探究出搅拌、加热、切碎可以加快溶解,三种方法同时用溶解最快。这样,学生突破了的常规办法,提出了新的、不同的方法,这些见解都是创造能力的萌芽。又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还出乎意料地提出了“导线的粗细”“铁芯是否生绣”和“通电时间的长短”三个不在本课计划讨论范围内的因素。

2.3利用第二课堂使学生获取实践经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知识来源于儿童亲身体验,来源于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尽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况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迁移,自觉实践等获得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精辟地概括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他所倡导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坚强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