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的高分技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227-1
一、高中数学选择题解题策略
高中数学中的选择题总共有12道,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基本计算的准确程度和基本方法的运用程度和考虑问题的严谨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进行检测考察。试题的数量很多,考察的知识面也很广泛。解答高考选择题时既要求准确性又要求速度,就像《考试说明》中说的要“多一点想的,少一点算的”。算错这种情况是常有的,如何才能尽量避免这类情况出现呢?
选择题的解答有着准确和迅速这两个要求,在解答选择题时要充分将题设与选项提供的信息进行运用,从而来作出判断。一般而言,高中数学中选择题的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解题法
高中数学解答选择题最简单基本的就是直接解题法。直接解题法容易理解,就是利用题设给的要求,应用课本上的一些概念和性质以及定理还有公式等这些知识来对题目进行按部就班的推理与运算,从而算出结果。
(二)排除解题法
排除法在答案具体唯一性的题目中很有用处。如果我们能非常肯定地把否定答案排除,那么答案的范围就被大大减小,例如4个选项我们能够排除2个,剩下的经过简单运算就能得到答案了,如果4个选项排除了3个,毫无疑问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解题时间。
(三)特殊值解题法
运用特殊的值和位置和数列以及角度或者图形来将题设中的普遍条件进行替代来得出结论就是特殊值解题法。它是利用特殊值来对一般规律进行判断,在特殊值的选择上,要本着简单的原则,这样才更容易算出结果。另外,特殊值解题法中还包括极限取值法,而极限值法的运用能够迅速算出结果,避免复杂的运算过程。
(四)估算解题法
有些试题受到条件约束不能进行精确计算,而且精确计算也没有必要性。对于这类试题我们就可以运用估算法进行解答,通过简单估算获取到一个正确的大概范围,然后对照选择支进行取舍就可以迅速得到答案。估算是一种数学能力和知识,我们要对这种能力进行合理的培养,并且这种能力运用到考试中来进行认真审题与严谨判断。
二、高中数学填空题解题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中的填空题,按填空的内容可以分为定量型和定性型两种。要求根据题设条件来填写数字和数集或者数字关系就是定量型;而要求填写具有某种性质的对象或给定的数学对象的某种性质就是定性型。在解答填空题时,不仅要注意题型与和谐性,切记不要小题大作。关于客观型试题的解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接法与间接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利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与公式等进行严密推理与准确运算得出正确结果就是直接法。
(二)特殊优先法
特殊优先法就是先考虑特殊元素或位置,例如数字“0”以及排队问题中的一些相邻与不相邻的对象就是特殊元素,而出现在排列问题中的某些指定位置和奇偶数的个位数字就是特殊位置。
(三)转化法
从反面对正面问题进行解决,利用补集思想来处理,正面难解决的话就从反面解决,如在题目中常常出现“至少”或“至多”,这时我们就要利用正难则反的策略方法;利用模型化和角度转化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将陌生的问题变得熟悉,让我们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有序整理。
(四)返璞归真法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计数问题,然而由于条件过多,用排列或者组合法不太好解决,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列举法。列举法的运用要遵循一些规则,例如化“无序”为“有序”以及引入合适的符号以及灵活地变换列举形式等。
纵观以上列举的高中数学选择题与填空题的解答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在解题方法上选择题与填空题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些适用于选择题的解答方法对填空题同样适用,反过来也是一样。数学的解题就是要迅速与准确,而数学思维需要灵活,只有将各种解题方法灵活运用才能达到迅速的效果,而将各种概念和定理以及公式等这些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做到准确。在解题中我们要胆大心细,从众多的解题方法中选取一种最快而且最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解题的高效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多样化解题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从而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高考改革的需求。此外,高中数学的解题方法还有很多,例如:代入法、推理分析法、参数法、类比归纳等等,能够快速高效对问题进行解决的都是好方法,都值得推广应用,高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将这些多样化的方法进行传授,使其在解题中得以渗透,在课堂中得以融入,让学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对这些得分利器有充分地掌握。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养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并且在整个学习阶段得到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殷.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填空题测试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1,(5).
[2]马文杰,罗增儒.高中生解答数学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和猜测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3,(4).
1.高中数学难度大
中国的教育难度大,其中以数学为甚.经过小学和初中的积累,高中数学在难度上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无论代数还是几何,都提高了难度.例如,很多省、市在高二的时候实行文理分科,进一步提高了理科班的数学难度,立体几何、三角函数、数列等内容不仅提升了难度,而且要求高中生充分理解并要拿到高分.数学题难度太大,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抗拒、畏惧心理,从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高中数学成绩差距大
数学反映在成绩方面的问题是分差特别大.以文科学生为例,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数学成绩太差所以选择了文科,但是数学依旧是高考的必修科目,而且分值为160分,是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都不能避免的,分差大这个问题在文科学生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些学生能达到150分以上,但是有的高中生数学成绩却仅能拿到70分.这样的成绩差足以说明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之一就是学生数学能力差别过大、成绩分差过大.
二、在高中教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是一种比较严谨的科学,需要认真仔细地推理每一步运算,才能得出最后的正确结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同时,逻辑推理能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学会推理,才能掌握整门科学的精髓,一知半解是无法学好数学的,要从整体入手,一步一步地认真推理、严密运算.由此可知,培养数学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是离不开逻辑推理的,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然而推理能力强的人就会瞬间冷静下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清楚,并推理出接下来的事情发展态势.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高中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提高高考成绩,而没有数学思维的学生是无法真正取得高分的.以立体几何的解析为例,如果高中生只是会记题型,就只能保证在已经掌握的题型上面得到高分,但是数学题是千变万化的,需要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思路,培养数学思维是提高分数的基础.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人的大脑高速运转的活跃阶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大脑活动.真正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不会生搬硬套数学公式,而是会寻找解题思路,主动解题,将抽象的习题转化成具体的解题模式,从而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各种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难题,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其实这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例如,在遇到数学难题时,一个重要步骤是大胆假设,然后反推已知信息,如果假设成立,这道难题就顺利解开.这种在解题技巧上的大胆假设,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
4.为学生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
在高中数学难度如此大的环境中,解数学题绝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才能换来高考时的卷面高分.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练.例如,高三的数学题往往不是通过一次运算就能够得出结果的,多数习题是多个问题组成的,而每一道小问题也需要复杂的运算.这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运算,而是在考验高中生的意志力.
三、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1.改善教学环境
如果数学教学单纯以高分为目的,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就都集中在分数上,而不会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让高中生都能够具有独立思考、推理分析、创新等能力,就应该彻底改变教学环境.学校为高中生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学生乐于主动挑战数学难度,能够在解题过程中找到乐趣,而不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强迫学生学习数学.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是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积极意义的基础科学.
2.开展研究性教学
摘 要:现阶段,分层教学在我国已经非常流行,得到了更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对于初中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致使分层教学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基于此,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例,就如何巧妙地分层,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效性;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方法,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成长发展,有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落实分层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将分层教学落实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将分层教学法切实应用到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培养不同的信息素养,所以需要落实分层教学。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一线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时候要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给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而这就需要落实分层教学。
第三,传统教学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出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现象,整个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需要通过分层教学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第四,分层教学的实施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能够感受到快乐,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能确保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所以,需要将分层教学落实到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
二、巧用分层,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分层教学法落实到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巧妙地进行分层,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基础知识、家庭背景、学生潜能等多种分层指标;二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层,切记不能因为对学生的分层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三是对于学生的分层一定要坚持动态分层的原则,也就是说,分层之后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培养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实现一个通过分层来激励学生在竞争中前进的效果。
2.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
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是说一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实现不同的成长,取得不同的成绩。例如,在学习“Flash运动动画”相关内容时,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要领,能按照课本内容制作出简单的Flas;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求其能够制作出具有自己想法和特点的Flas,确保动画的生动形象,有自己的想法和热荩并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课堂练习上进行分层
在课堂练习上,教师不仅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练习任务,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引导,但是一定要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有不同的收获,但是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4.在评价上进行分层
也就是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基础的目标就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能够完成基础知识,做简单的练习,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对于高等层次的学生来说,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够进行延伸和拓展就是好样的,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给出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总之,将分层教学法切实落实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确实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同时也能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初中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但是要想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是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此问题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教学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路径
高中数学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应用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功用性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学科进行组织教学。在课堂中,数学老师讲课的内容完全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往往过于强调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显得单调乏味。长期的填鸭式讲解,容易减弱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成绩下滑。要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更多互动、更多元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完善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主动性较低
在高中数学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要求置若罔闻,课后不积极主动进行巩固复习。这种消极对待的学习心态主要是受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了一种的惯性思维,被动等待教师去传授,而自己缺乏提前思考的能力,一旦学习成绩跟不上去,就容易产生消极对待的心态。
(二)教师过于依赖重复练习,缺乏对知识结构的总结和归纳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授内容占据了大部份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在课堂上教师是权威的者,是正确答案的公示者,学生很少能够主动去参与课堂知识的创造过程。造成这一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能力的发挥,能够充分地提升教学进度,更快更有效地实现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本身也不愿意过多的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寄希望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考试中获取高分。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多是运用应试教育的题型及考试大纲作为自己教学的方针,对习题的讲解也是针对考试大纲以内的题型,如果碰到考试大纲以外的题型,往往忽略不讲。这样就造成了短期内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模式的拓展训练。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路径
很明显,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满足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要求,就必须对现行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中数学的实用。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技术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速度,还能让多媒体的创设情境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进行思考,综合形成思维的多样性。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牵引延伸的特点,除了课本知识以外还能加入更多其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更有趣地向呈现出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于以往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能够弥补黑板板书的不足,它运用其教学方式的直观性、功能多样性,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重点上的反复呈现,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延展性,来开展一些数学知识点相关联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来理解并运用。例如在讲解抛物线相关知识时,传统的黑板教学仅仅能展示抛物线的正面,而抛物线结构的演变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自己去理解,但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出抛物线的整体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抛物线的图形、走势、变化等。在讲解立体几何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立体几何的三维图形,还可以实现三维图形的翻转、反转、移动等,让学生在观察中增加理解,提升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运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升高中数学的趣味性。
高中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际运用的学科,如果教师仅仅是注重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及学生题型、技巧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平时很高,但一旦出现新的题型或者多种题型的综合运用,那么学生就会因记忆中对相应题型的缺失而出现思维中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数学应该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在讲解数学内容时,也可以运用倒推法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图形,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地遮蔽一些已知的内容,通过分组来让小组成员相互间进行探究、探讨,用所学的知识与已知的条件相结合,来探索未知的内容。当然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避免学生过早接触一些复杂的,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多运用生活中的事例,鼓励学生积极地运用身边的案例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在新课标下,通过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索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思维训练和培养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能够提升教学的进度,能够保障将数学教学合理地控制在教学计划内,但过分注重记忆和结论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数学是一个抽象思维的学科,在面对数学知识的解答时,在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或者思维模式对数学题干进行分析,逐步实现问题的解答。这时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思维模式,才能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解答时,能够很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不再过多纠结题型或公式,而是运用思维模式科学分解题干,快速实现解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如纠错思维、逆向思维、正向思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帮助学生精准地找出思维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总结: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不利于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改良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合作学习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来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整体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的含义是指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创新是人们根据现时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有别于常规和常理的思维模式,它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积极扩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现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需要,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数学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高中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很多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于在乎考试分数,总是想用“最稳”的办法拿到最高分,新的方法很少使用,也很少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减弱。本文针对目前高中数学课堂的现状,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以供教学同仁参考。
一、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都知道教师是立教之本,是兴教之源,教师对于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应该有所变化,教师和学生应该打成一片,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传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又处在权威的地位,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排斥和厌恶的感觉,教师自然也是心情不快,在这样的这样氛围中,教师很难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新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师生加强交流,可以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使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此外,高中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抓住他们个性张扬、善于表现,急切的希望得到教师的希望和肯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主动引导,善于启发,为学生发现新的解题思路,新的解题方法和新的解题技巧提供帮助。
二、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区别于常规的思维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去猜想,去尝试,从而用新的更加高效方法解决问题,总结此类问题的基本规律,从新的方法中得到新的知识。因此,在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训样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勇于对现有的解决方法质疑,大胆想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数学的课堂教学还要具有开放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困惑茫然不解的问题可以大胆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微妙的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拆解,变成学生可以解决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以及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的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如何提问,让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提出更加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锻炼在数学问题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培养问题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三、用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课堂模式是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探究性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是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并且建立学习小组进行积极探讨。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新的解题方法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起来,每个人开动脑筋。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务实态度和思辨能力,要把握一个度,保证课堂效率。其次是数学问题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数学问题的时候要选择一些争议大,解决方法多样和观点性较强的的问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索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学习为乐。不得不说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的教学模式,要注意按照实际的情况组建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分组学习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创新思维能力对于人的发展极为重要,高中数学课堂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在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96-99.
[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6):63-65.
一、初高中数学差异
有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让我们先看看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有些什么样的差异。
1、知识差异
高中数学虽然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更系统和深化。初中数学知识浅、内容相对要少,难度小、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较,在内容、思想、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内是深度还是难度上都上了一个台阶,这样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要多思考,多研究才可奏效。
2、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更易于掌握,教师课堂教学速度慢,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反复理解,提高了熟练程度,可使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自习时间少,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课外题量与重复练习也相对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再用初中的大题量反复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办法已无法奏效。
3、与创新的区别
初中阶段模仿老师思维推理的习惯已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为高中模仿思维的成分比较少,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和知识面加宽,学生在也不能靠模仿做题就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高中数学学习要培养各方面能力,即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现在高考数学命题,旨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
4、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阶段学生自学能力低,各种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技巧与各种数学思想,在考前都已经过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重要内容,都通过多次细心的讲解和大量的重复训练,使得学生仅凭熟记这些结论就可以做题,久而久之使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差。而高中由于内容多、知识面广,要教师细心反复地讲解每一类型的习题已不可能,只有通过少数典型的例题讲解去点拨这一类型习题,然后同过学生自学、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随着高考试题改革和不断的深化,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新出现的应用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模式。
5、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面的狭小,知识层次低,所学知识从思维上受到了局限。而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需要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数学素质。另外,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是常数或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要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二、高中数学学习的几个环节
综上分析,为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要学好数学就要认真对待学习的各个环节。
1、课前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在课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很大。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预习可以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课前的自学,已经知道哪些是自己已经搞懂的,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哪些是没有学过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将疑难之处作个记号,它就是你上课时听讲的重点目标,目标明确,重点听老师是如何分析讲解,力争当堂突破。
2、课堂上听课要点
对于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要特别准确、深刻和清晰,不能似是而非、一知半解。数学的推理完全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不清楚,很多内容就学不懂,无法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是数学推理论证的核心,是由一些概念、性质与定理组成的,有些定理并不要求每位初学者都会证明,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一定要清楚,要熟悉定理并学会使用定理,有些内容是必须牢记的。课堂听讲时最重要的是主动学习。课堂上,努力争取想在老师讲授的前面。定理、公式,争取自己推导出来;例题,争取自己先分析、解答;进而,当命题的条件刚刚写出,自己就去猜想它的结论;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自己就试着去定义它;甚至,随着课程的进行、知识的发展,自己设想,又该提什么问题了,又该提什么命题了。课堂听讲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例题既然是自己解出来的,定理,公式既然是自己证出来的,当然理解深刻,印象深刻,记忆久远,不易遗忘。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也会逾来逾强。
3、课后总结很重要
课下结合教材和笔记进行复习,要对笔记进行整理按自己的思路,整理出这一次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包括本节课中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本节课讲了哪些重要理论和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什么?理出条理,归纳出要点与核心内容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要善于总结、归纳不同的题型和其中涉及的概念、原理。这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效的逆向思维活动。其次是要学会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
4、要学会解题规律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效率 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9
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尤其是高中数学的学习,除了必要的数学公式外,基本上都是依据逻辑思维进行推导的。那么学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更好地入手数学,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学会审题。
一、明确审题重要性
在学生的做题过程中,审题是学生解题的主要思路和根本依据。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都只是大概的看一眼题目的基本要求,就开始进行解题。实际上,学生并没有把握题目所包含的全部内容,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做题时感觉解题条件不够,无法完成解题的过程。
那么教师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做题态度,使学生明确审题的重要性。学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审题不是简单地看题,审:审视、深入。学生必须树立把审题作为第一要义这样的一种心态,才能更深入的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以此达到做题的高效率,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完成基本的W习任务,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那么审题是什么?审题是做题十分重要的前期准备,在审题的过程中可以明确数学题目所涉及的知识范围,方便学生联系相关数学公式与具体内容,是学生解题的关键。所以审题的细致与否,决定了学生的做题正确率。教师要尤其重视对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结合数学的具体题目,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进行审题的习惯。
二、审题策略
对于高中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除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外,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审题方法,掌握审题策略。
(一)信息的获取
学生要明确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审题为的是什么,学生要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出题人的具体思路和要考察的知识点范围,找到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找到基本的解题条件。
数学的题目通常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这同时也是一个难处,因为学生需要针对短短的几句话,就要剖析出题人的出题思路,要根据出题的逻辑,判断做题的逻辑,所以学生要深入理解,分析需要用什么方法进行题目的解答。
数学题目中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并不是很清晰,这就需要学生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出现的关键词和专业的数学术语,判断需要哪方面的数学公式或理论来进行辅助。题目中的关键词通常有很明显的指向性,而一些专业数学,起的就是补充强调作用,学生要重点关注仔细分析。
而最为明显的就是,基本的做题条件,学生需要做出标记或者在内心重点关注,这些明显的条件都是做题时,能够用到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出现的数值,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判断数值的具体用处,是公式的辅助,还是知识点的强调,要注意根据数值来判断解题方向。
(二)信息的转化
学生在审题、细读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转化,不是详细的阅读题目就够了,审题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做题,那么信息的转化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先发现比较明显的做题条件,这些条件不是光看到留作做题时使用就好了,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些给出的条件在做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作用,是引导解题,还是分析证明中必不可少的逻辑问题。学生要尽可能的找到这些已知条件之间的关联,借此分析题目考察的主要目的。
题目中的信息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学生要善于发现隐含的信息条件,辅助学生解题。在进行隐含条件的分析之前,学生要对表面的条件进行仔细的梳理,选择性的运用,不要被不重要的信息所误导。隐含的条件通常表现在,句子与句子的因果关系上,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具体的定位,找出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学生要注意,隐含条件涉及的知识点可能不是一种,要多向性的考虑,找出与题目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点。
(三)关注题目的结构和个别题目中的图形语言
数学题目的结构是学生需要多次分析的一项重要信息。一般而言,数学题目的信息结构对于学生的解题是一种启示,启示学生的解题方法。在数学的题目中,通常隐含有很多知识点组成的结构,而这种结构并不容易被发现,一旦被发现,数学题目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加工以及转化的过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基本条件,更好的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
其实,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数学题目中的一项信息,也就是图形语言。因为这类的题目不多,所以学生总会下意思的忽略。在个别题目中会有专门的图形,供学生参考,如:数值统计题、空间几何题以及推导分析题。而在题目中出现的图形,通常都是有暗示作用的,一些具体的或者隐含的信息,在图形中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并且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的解题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是关键的信息,却也占着不少比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给学生以警醒,在做题中不能放弃任何的数学语言,即使图形上没有标明任何数值与内容,图形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点的指示。
(四)关注结论以及教师的做题经验
数学题目的结论就是解题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学生要根据数学题目中的结论,梳理所得已知与隐含条件,筛选需要的知识点,串联解题思路。要在结论中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方向。
学生要注意善于联想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比较难的数学题目,如果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给解题提供解题思路,数学也可以根据题目结论,判断分析,利用倒推的方式,寻求必要的解题条件,再根据题目信息,进行解题。
前人之路,后人之鉴。前人的经验总是有帮助的,学生要在平时积极汲取教师讲解教材的逻辑思路,及时地与教师交流沟通,学习教师基本的解题思路,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做题方式,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改良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方便高效的进行数学题目的解答。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育创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学校也需要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竞争力。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不足
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与其他国家一样,都比较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会基本的数学技能训练,会计算和演算推理。目前,从整体上看,高中生的数学基本功比较扎实,数学整体学习水平相对较高[1]。虽然在数学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但也应看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明显不足。“高分低能”是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一种学习状况描述,也是很多社会群体对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评价。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一说法,主要还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数学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高中生对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意识不强,创造力弱,比如在教师教授新知识进行解题时,不会举一反三,应用其他解题方法,普遍使用同一种方法答题,模仿力强,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空间想象力不足,遇到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方面的知识易遇到障碍。对于高中生学习数学时的这一情况,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之处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指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好奇心和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识,能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探索研究。高中生年龄相对已成熟,自尊心较强。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懂不会的问题,喜欢独自钻研,解决不了,也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学习。这种不正确的学习观念严重影响学生,严重的还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丧失学习信心,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增强[2]。伟大教育家孔子说“不耻下问”,就是说只要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要请教他人,向别人学习。21世纪是知识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2.自主学习,既会学习又会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时期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学习不思考,效果不佳;只思考不学习,只会停滞不前。高中生只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思考,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很容易忽视平时学习中的错误,不会总结和思考,往往忽略学习中的小细节。因而,高中生要会学习,爱学习。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认为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强化教学效果。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动感的音乐、视频和flash插件等的使用,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享受,吸引学生的注意,集中注意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
总之,数学在高中学习的重要性
应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和动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也需要创新的力量,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重视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
1、正确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相对简单机械,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相对复杂灵活。所以学生要有心理准备去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转变“教、学”主体主导思维;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能光靠老师教,而是在老师引导下,靠自己主动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去“悟”,去理解。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能只是跟着老师看,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和方法。而是主动积极的去理解去体会,坐下来静心想想,消化所学的知识。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适应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毕竟众口难调,我们应该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3、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提高课堂听课效果。预习的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学到的知识就越牢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再者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要有足够的学习信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题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逐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条件逐步分解把隐含条件明确化,为自己的解题铺“台阶”,台阶铺的多,那你解题就越容易。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如果没有头绪,那不妨先放一放,做一做其他题目,回头再来重新审题,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5、提高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学习数学离不开运算,初中老师往往一步一步在黑板上演算,因时间有限,运算量大,高中老师常把计算留给学生,这就要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对复杂运算,要有耐心不要有畏难心理,多动手去总结运算过程中的运算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而训练并规范解题习惯是提高用文字、符号和图形三种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而数学语言又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规范好解题过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为自己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6、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中解题不要一味为了解题,而是要多去思考,多总结,做到触类旁通。 解完题目之后,要养成习惯去回顾下述问题: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如果忽视反思和总结,那么下次碰到同类题目是酒不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多总结,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好的方法记下来,并花时间去消化,变成自己的方法。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去体会去学习。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做错的题要反复琢磨,寻找错因,进行更正,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少问题就会茅塞顿开,割然开朗,迎刃而解,这样不断丰富自己的解题方法体系,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8、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