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管理学的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的基础

第1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当今适应企业及社会各组织管理需要,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课程。自从泰罗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以企业管理为基础的管理学在实践的推动下发展很快,面对当今的变革潮流,管理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既掌握这些必要的管理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以适应从业的需要,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学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构建主义学习原理,结合管理学课程特点,探讨了管理学新的教学模式。

一、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探求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比较分析,我认为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得到重视和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得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崇和应用。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掌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很重要的方面是创设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任务,并且是与教学情景相关的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在“管理学”的教学中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二、管理学课程特点分析

课程特点,是教师授课的内涵性依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

管理学是一门吸收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各种专门的工程技术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学科。该课程既是一门管理知识的基础理论课程, 又容纳了许多其他相关课程。所以, 在对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对教师的知识覆盖面要求比较广,教师在对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有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

(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管理学中没有千古不变或“永恒”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学习管理学理论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以掌握和运用。中外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有效地教学形式,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和创设情景案例将学生导入具体的实践环节思考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

(三)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管理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种管理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管理学课程理论和体系也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为了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胜任企业的管理岗位或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管理学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设计必须尽量体现最新的管理理论嬗变。

管理学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方法、技术等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艺术。这也就要求管理学的任课老师,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总结,合理设计管理学的教学模式,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管理学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对管理学课程的认识,以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总结,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根据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的,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改变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做法,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管理情况,对整个要讲授的管理学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并把这些管理学知识变为多个知识模块单元,供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拼接、组合。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

创设管理学课程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既可以采取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业的方式;既可以设于课堂,也可以创设在课堂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的管理情境。对教学案例要有针对性的筛选,要挑选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便于学生了解能够感知的案例。尽量将案例教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典型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领会管理理论,学以致用。为使案例实现直观性,案例编写形式,简洁明了,笔者采用了大量图标和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培养训练的能力及方式一目了然,充分反映“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到管理的“现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案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分析和决策,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三)构建主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简洁直观,有助于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原则划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的竞赛。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竞争的气氛,有利于团队合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上采用管理故事、寓言、游戏、角色扮演、经典案例分析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强调“协作学习”

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在考核内容上要以管理的四大技能为核心,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范围既包括教室课堂教授过的以及实训操作过的,也包括教师课堂没讲、但是要求学生自学或者教师指定参考资料中包含的内容,还包括应该和必须具备的管理常识。考核的标准开放,对于一些主观性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在标准方面不拘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考核过程中应坚持多种考核方式,坚持从始至终全过程进行考核,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雪丽,付天舒.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语篇阅读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2] 周长梅.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生物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6).

[3] 纪淑军.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文教资料,2006,(34).

第2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高职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一、高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管理学是为高职高专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更为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即着重于使学生形成动态的、权变的观念,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但是,纵观目前高职学校管理学的教学现状,实践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无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通过项目完成的好坏总结学习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对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注重实践教学,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自行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项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管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案实设计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体现三大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以及可评价性。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及思路,笔者结合管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项目“组建模拟公司”项目进行了如下教学方案的设计,以此对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作一说明。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组建模拟公司,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管理系统的思想建立现代组织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组建模拟公司、制定企业规范与计划、组织实施专题活动、控制与总结等阶段,模拟企业的一个管理循环,掌握管理者应具备的初步的计划与决策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环境的分析与洞察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与对实际企业调查访问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以自愿为原则,6~8人为一组,组建“××模拟公司”,自定公司名称;课下进行总经理竞聘,每个人以“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管理者”为题,发表竞聘讲演。

对组建的模拟公司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初步制定相应的企业规范,编制创业计划书,并安排时间在课堂上集中进行一次交流。

每个模拟公司分别组织实施一次专题活动,根据各公司的经营形式和特点进行一次活动策划。在每个人进行个别策划的基础上,以模拟公司为单位,运用“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组织深入研讨,形成公司的创意。编制活动策划书。

通过运用发展性学习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工作目标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让学生组织若干个模拟公司,根据企业管理运作的基本流程,把这一工作项目细分为如下工作任务,并根据每一工作任务的内容和条件,提出项目工作目标。

3.实施步骤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学生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完成任务项目,具体的步骤如下:

(1)明确工作任务

教师首先要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向学生讲述清楚每一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教师结合管理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运营的基本流程。同时选取较有创新性的优秀创业计划书作为范本给学生提供参考,带来启发式思维,让学生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始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由于完成模拟公司组建及专题活动策划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还缺乏对必要知识的准备,因此在尝试完成以上任务时会碰到很多困难,很难把任务完成,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教师要尽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问题探讨

学生在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理顺起来:

(1)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尝试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要完成组建模拟公司这一项目,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先获得哪些知识?然后指导学生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理顺,以利于进入下一阶段。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应该组建一家什么样的模拟公司?组建的模拟公司应该进入哪个经营领域?所要进入的经营领域市场现状如何,竞争者的情况如何?模拟公司应该瞄准什么样的目标市场?相对于竞争对手,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怎样进行部门划分,怎样选配人员?如何进行专题活动策划?

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相关的知识:要组建大学生模拟公司,首先应确定公司的经营领域,这需要充分了解市场,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现状。因此,需要掌握环境分析与识别机遇的能力,这需要了解市场调查类型、方法,掌握简单的环境分析的方法;要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必须明确组织结构设计的方法、类型,掌握人员选聘的程序、方法与要求,掌握制定规范的要求与方法;要策划好企业专题活动,必须做好专题活动的策划方案,这就需要明确策划方案的编写方法;掌握一定的沟通与写作的技能,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

(2)查阅并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忆这些理论知识。

四、教学效果

通过在管理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笔者和学生都深有感触。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获益匪浅。

对教师来说,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的角色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探究者和合作者。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技能和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无论在专业技能或专业理论上都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走到了教学过程的中心。

对于学生来讲,首先,项目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通过有意引导,管理学一些管理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非常生动地体现出来,使学生体验到管理就在身边,管理知识具有实际效用,将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中,使自己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管理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管理知识的积极性。由于所确定的项目涉及到学生将来毕业去向,所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其次,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动性。项目大小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执行之后能取得效果,让学生体会在学习管理学后自身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通过项目教学法,很多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在彼此合作完成策划书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懂得了独立思考,共同决策以及团结协作。还有的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沟通能力不断提高,变得更加开朗热情和自信。

参考文献:

[1]李庆武.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教育探索,2008.

[2]贺欢.高职学校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考试周刊,2008,(31).

[3]勾晓瑞.管理学项目教学法研究.管理教育,2008,(4)

[4]苏敏琦.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科协论坛,2008,(8).

第3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管理学基础 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科特点要求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缺少管理实践背景的学生,教师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又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直是笔者探讨的问题。

在多年的《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笔者曾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如游戏体验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项目化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市场调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及优点

传统教学方法以v授法为主,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效果方面上课时不是“睡倒一片”就是“低头一片”。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案例内容设计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模拟演练,一方面展示出案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管理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又达到了简化理论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大家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实践技能的舞台。

情景模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课堂变为职场。传统的教学方法,讲台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是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会发现学校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所适从。在情景模拟教学,教师把实践中的案例设计成一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讲台变成了学生的舞台。教师将职场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了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

二是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往往以单纯的理论讲解为主,顶多就是辅之以一定的案例加以分析,理论性太强,理论和实践脱钩。而情景模拟教学法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演练者在角色扮演中能够仔细理解并体会某些角色或岗位的权力、工作职责以及和其他岗位的关联性。这种教学方法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高度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是教、学、做的真正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更多的关注自身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的较少,期末考试的时候出套试卷一考就行了。而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和“做”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师“教”的进度和内容。这种方法真正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做”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参与程度不是很高。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场景,学生置身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管理学基础》的教学中,使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经营企业、管理企业和员工,当其在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课本中找答案,经过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学校就可以解决学生以后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一)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总体的模拟情景

根据教学的需要,笔者把授课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组成不同的模拟公司,教学设计和实施以模拟公司为单位进行。在模拟公司内部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出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个部的部长,还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需要配备其他的相关人员。学生要当领导了,很是兴奋,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成了设计者、指导者和监督评价者。

(二)根据每个章节内容创设具体的模拟情景

在不同章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将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模拟此情景,让每一个模拟公司的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体会不同的身份角色,以加深对管理实践的体会和认识。

如在学习《授权》这一知识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在某一天同车上班的路上,两个不同部门的经理彼此讨论着自己的管理工作,很为自己的助手伤脑筋,说助手不能很好地完成交代的任务,大事小事都来找自己。与此同时,两位助手也在谈论着自己的工作,说自己也很郁闷,之所以完不成经理交代的任务是因为自己手中的权力不够,并且还猜忌经理这样做是故意的,经理是怕助手功高盖主抢了经理的位子。在这样的一种模拟情境下,作为部门经理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自己在授权方法上出现了问题。另外上下级由于沟通不足缺乏信任,然后进行明确的授权,双方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来消除误会。

又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配备的原则时,我通过案例《升迁带来的问题》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在一家从事研制开发高精密仪器的高科技公司,因为聘请的获得MBA的一名管理人员表现太好以及升迁太快而遭到公司几位资历老的专家的反对,集体要求辞职。在这样的一种模拟情境下,作为公司的老总遇到了管理问题,一方面对于本公司来说专家是公司的技术核心,不能允许他们辞职,另一方面公司管理人员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专家的威胁就改变公司的任免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考查学生管理能力的时候了。另外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还会认识到在人员聘用方面不能论资排辈,而应该任人唯贤,在公司能力强表现出色的人就应该得到提拔。虽然专家业务能力也不错,但如果缺乏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则不应该被提拔。

比如在学习《双因素理论》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案例《施科长没有解决的难题》创设了这样一种模拟情景:某个油漆厂在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出现了问题,施科长出去培训,学习了双因素理论,那个美国教授说工资和奖金并不是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因素。施科长回到单位后就赶快学以致用,结果却碰了钉子,很是迷茫。在这样一种模拟情境下,学生能对双因素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认识到双因素中有哪些是激励因素哪些是保健因素,还认识到在运用双因素理论的时候还应该注意被激励对象的个人因素,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三、结语

多年的实践教学表明,在《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虽然这种方法因为实践性较强受到学生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用,知识点比较零碎,理论的系统性不强;二是如果隔三岔五地用这种方法还可以,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觉到没意思、厌烦。三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做到对知识的灵活把握和做好对课堂的控制。因为这种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自主性较强,不好管理和把控课堂。鉴于以上几个问题,在教学中还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莲.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104.

[2]高新建.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0):199-200.

第4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以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管理、师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教学管理是高校诸多工作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把“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视为重要指标和具体要求。同时,实践表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由此可见,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情况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在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偏差、机制体制不健全、理念观念滞后等主客观因素限制,致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存在受重视程度不够、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视角,对如何建设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尝试性思考。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合作、对话、互动、建构、反思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一)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作用等,都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正是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等方式,实现互动、合作、对话、建构、反思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

2.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知识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具有情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真正的知识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知识是被建构的。因而,学习不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简单“授—受”和“刺激—反应”的单向过程,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以及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共同体正是强调在共同体的情境下,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影响与作用,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3.社会学基础。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群体动力学指出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整体,是一个系统,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当个体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学习的时候,靠的是互动的力量。学习共同体中,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同时,协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成员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二)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机制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共同目标与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在建立了共同目标与愿景之后,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与信息的方式,开展学习、合作、研究等活动,以此实现对知识与意义的建构。同时,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随时对共同体的活动和自我进行反思,不断在反思中修正、完善集体和自我。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由此,共同目标与愿景的建立,学习与合作的开展,研究与建构的完成,反思的进行以及认同与归属的形成,整个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机制。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思考

笔者认为,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建立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建立,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分享、建构、反思、认同与归属,发展提高自我的同时,提升共同体。

(一)建立共同的目标与愿景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里的任何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服务教学、教师和学生为中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亦不例外。因此,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共同目标与愿景尤为重要。一方面,转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行政化和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建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术权力的管理理念,秉持学术自由、教授治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一切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实践服务教学、服务教师和服务学生的意识与行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和学生则是教学的中心。高校教学管理要尊重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个性、价值和人格,践行“尊重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服务于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二)开展学习、研究与合作

共同的目标与愿景建立之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紧紧围绕共同的目标与愿景,针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等方式,开展学习、研究和合作等活动。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学习者”。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学习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和内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知识更新周期的急剧缩短,“一劳永逸”的“一次性”教育时代终结了,任何人都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高校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持续充电,与时俱进。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研究者”。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深化,教师即研究者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师即研究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自身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同样应该成为研究者。因为,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领域存在很多实际的、真实的实践问题,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将教学管理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并检验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的相生相长。

3.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合作者”。“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是人的重要能力与品质。合作更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与关键。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需要通过合作来商讨教学管理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教学管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管理资源、信息的获取、建设与分享,教学管理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管理效果的评价等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通过合作,成员之间可以实现充分的交流与对话,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进行建构与反思

建构与反思同样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环节与过程。建构是在共同目标与愿景确立以及学习、研究与合作开展之后的深化与升华。反思则是对之前各环节与过程的分析、评价与批判。

1.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建构者”。知识与意义的建构是建构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和交流对话基础上,对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共同体成员之间也要在学习、研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和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学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知识与意义的建构,以全面深刻了解高校教学管理的性质、规律、过程以及与其他工作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效率、质量和效益。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反思者”。反思是人的重要品质,是专业工作者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专门化、专业化工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专业人员。因此,反思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提高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在建立共同的目标与愿景以及学习、研究、合作、建构的过程中和过程后进行深刻反思,以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批判自我,改进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清晰地认识、理解自我和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和共同体的更新与重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与专业发展,进而提升共同体的发展。

(四)形成认同与归属

成员的认同与归属对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尤为关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同样如此。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共同目标与愿景的确立是认同与归属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学习、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开展是关键,建构与反思的进行是核心。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共同目标与愿景的确立,学习、研究、交流、合作等活动的开展,以及建构与反思的进行。只有经历、体验、感受这些活动、环节与过程,个体成员才会建立起对共同体的认同与归属。

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校教学管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亦是如此。而其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实践者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曹峰梅.高校教学管理与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冯方盛.地方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3]付荣超.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7).

[4]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第5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第一、缺少先进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的重点是人才,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育界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城乡结合处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于城市,原因很多,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这里我主要谈主观原因,那就是城乡结合处小学的教学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按我们学校这么多年的管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少先进理念,管理学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决定管理,而当前城乡结合处小学教学管理的理念落后是无容置疑的,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重统一轻个性,重服从轻交流。现在的城乡结合处学校教学管理,基本上还是原先的那种管理,最典型地体现在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对于老师的备课,还是几十年不变的要求,统一格式,在统一的时间检查。对于格式,也还是要求每一个老师的教案,必须应有尽有,一样也不能少。什么教学目的、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课时分配、教学过程等一应俱全,一般一个月检查一次,由教导处执行,并作好记录,期中或期末由中心学校负责检查登记。这样的管理,虽然从管理的环节上看,一个也没有少。但就如同八股文一样,让人腻歪,使人束缚。使教学陷入到一种僵硬的模式,得不到个性的舒展。面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只好应付了之。

第二、基础设施薄弱

城乡结合处的学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是条件艰苦,力量薄弱的边缘地带。由于较差的办学条件和紧缺的师资力量,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遏制这些学校发展和进步的障碍。质量跟不上,就会导致竟争的失利,就会导致在同类学校中品牌和形象的降低,进而会导致学校的硬件建设的步伐滞后,使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失去信心,最后连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也会灰心丧气。接下来是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把学校发展的路堵死了。

第三、教师的整体素质急待提高

城乡结合处学校的小学教师,约有三分之一是以民办转正或“等班”的形式进入的,一些教师学历低,能力差,达不到教学要求,并且基本集中在这些学校,严重制约了城乡结合处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那么,这些学校的发展前途真的如此暗淡吗?我们在列举城乡结合处小学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是否该找一找出路呢?

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好的管理策略,好的管理策略来源于正确的管理思路,正确的管理思路又来源于管理实践,因此,管理者要从微观的、真实的、持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按我个人认为,学校要生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一、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首先的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城乡结合处学校一线教师要继续参加培训,一线教师的培养可坚持采取集中继续教育培训,校本教研,以老带新,特别对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是教育战线的生力军,是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他们的精神风貌、政治、业务素质、能力结构状况等,将直接关系到今后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教育大计。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的组织氛围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是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 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努力办好学校

由于学校主要是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与外界的交流特别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要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特别 从兄弟学校中借鉴成功的改革经验。加强与上级领导的联系,取得上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要与家长建立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并能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另外,学校还把每学期的工作绩效向家长公布,以提高学校在家长中的透明度。争取家长在合作中为学校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第6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89-0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培养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行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山西财经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重任,而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科学合理的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的需求。

1 地方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把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研究性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世界性主题。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布鲁纳(发现法)和兰布德、布莱伍德(研究、探索法)为代表的探索型教学模式与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为代表的开放型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借鉴与发展。

研究性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以研究性为主,这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主体,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与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授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传授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的目的。二是学生的学习也以研究性为主,这是研究性教学的另一主体,即学生主动适应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目前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式。首先,研究性教学富有研究的意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其次,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目前的大学教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参与探究,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达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认同学生的创新价值,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研究性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把教学、科研、实习、生产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及社会实践工作,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获得最直接、最亲切、最生动的实践能力。因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理论联系实践,加速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步伐,对提升地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管理决策》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管理决策》课程是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管理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方法论科学,“管理就是决策”――其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因此管理决策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阐述现代决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决策理论概述、期望效用值理论、确定型决策分析、不确定型决策分析、风险型决策分析及贝叶斯决策、个体决策行为效应和模型、组织决策、多目标决策、多属性决策、群决策、项目管理决策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对决策理论的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管理学科专业知识奠定学科基础,并使之具有较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其次,使学生能明确理解管理决策这一方法工具的特点、作用;弄懂各种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各种基本方法。再次,培养学生参与、制定企业经营决策的能力,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将管理决策的知识贯穿其中。最后,教会学生理论分析,使他们能够分析管理现象的具体事例并能以报告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和合理化决策建议。

伴随教学环境的大大改善,《管理决策》理论课程的面授结合多种实验、案例和讨论等形式进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如何更为有效地、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需要改进:①需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更新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阶段性规划。②教材内容虽然较为全面和新颖,但教材建设仍有不足;实验环节的多种软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③课程目前主要针对管理科学和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若要其完全适用于其他专业,如企业管理、会计等的本科生。《管理决策》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应继续加以完善,结合具体专业建设面向全校管理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

针对上述问题,深化《管理决策》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总结分析《管理决策》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成果,探索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多种形式,对促进授课教师的科研向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独立研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管理决策》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步骤

本项目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制订并分步骤实施《管理决策》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阶段性规划方案,在总结归纳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五位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教授课堂授课,小组案例讨论,小组课堂交流,应用教学软件开展决策仿真模拟竞赛,开展管理决策的“沙盘”模拟教学,课后小组大作业。教学手段方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件及作业等教学资源可在本专业实验室的局域网上运行。大量的课外学习资料可通过本专业的网络机房从Internet获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单位教学效率,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建立分层递进式教学规划。建立分层递进式教学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对已做工作的总结分析:本阶段开展了课堂讲演比赛,进行了实验环节的改进,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

第二阶段,在继续第一阶段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深入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多种模式:一是开设公共选修课“大学生视角下决策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品赏析”,扩大受益学生人数。二是由学生选择课程中不同的知识模块组成兴趣小组,撰写课程研究论文,提高学生科学研究水平,使其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三是由研究生带队组成不同的案例编写组,组织本科学生编写决策案例库,锻炼学生案例收集及编写能力。四是改进课程讲演比赛的设计要求,根据上一届学生的反馈信息,提高和细化讲演各环节的要求。

第三阶段,多方征求意见,对第二阶段所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逐步将教学规划体制化、制度化。

第三,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资源整合,依托学校校园网络、实验室,构建“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室理论授课―“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模拟―“决策天地”计算机仿真对抗比赛―《管理决策》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QQ群、视频对话实时沟通。

(1)教师实地授课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通过肢体动作、课程场景设置、学生教师角色互换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快速传递、理解。

(2)沙盘模拟实验室所购置的“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沙盘,通过模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决策、市场及产品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从而掌握制定决策的方法,远离决策陷阱和误区,达到提高学生决策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专家诊断于一体,新颖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强烈的竞争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3)“决策天地”网上学习社区,是项目管理实验室所购置的计算机仿真对抗比赛软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仿真原理,基于云计算理念,集现代管理决策理论、系列决策实验系统和决策学术交流论坛于一体,使用一套基于Internet版的智能型、多层次、互动式快速培养现代管理决策人才的创新模式与实践平台:人机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组队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和群体对抗现代企业决策仿真系统――Internet版,三套软件,既可用于组织学生开展现代企业决策的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又可用于组织学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现代企业决策仿真大赛与科技活动,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能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培养把握市场机会能力,突出以销定产理念,揭示物料采购影响,了解成本费用形成,整合决策方案全面预算方法,掌握现代企业决策原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现代管理决策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和速度。

(4)《管理决策》精品课程网络教学,采用了立体化、虚拟化、动态化的教学方法,延长了课程讲授、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本课程所使用的PPT教学手段、视频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手段、动画教学手段等使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本课程的网络课件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具有数百部视频资料库、数百部(篇)参考文献资料库、数百幅图片资料库和具有特色的动画资料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包含教学要点、教学案例、参考文献、视频资料、动画解说、在线测试、习题练习、在线疑难咨询等内容的虚拟课堂。本课程网络互动空间、资源共享、相关链接、信息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以及获取课程资源提供了空间平台。

(5)QQ群、视频对话实时沟通。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群以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群内除了聊天,腾讯还提供了群空间服务,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群BBS、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视频对话实现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远程交流,方便了教师借助网络实时捕捉学生面部表情,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红.研究性教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

[2]陈琴英.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化[J].高教论坛,2005(1).

[3]王菊.“对话式”教学与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1).

第7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管理;制度;维护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也不断深入。计算机在医学教育中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机房在医学高校的地位也不断上升,计算机信息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医学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发挥学校机房的作用,最大限度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实践;科学管理机房,减轻机房管理人员负担,使学校机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给机房管理人员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机房面对的现实问题是:(1)教学任务繁重,牵扯事务多,使用频率高,每天8-10个小时。(2)对学生开放等原因,不同程度的存在硬件的损坏和耗损,经常出现损坏的键盘、鼠标、电源等。(3)长期正常使用损坏,也有部分是意外(例如雷击)损坏的,这些都影响力学校机房的正常使用。(4)教师和学生自己带来U盘(包括游戏、电影等),在机房局域网内共享、传播,不可避免的让计算机传染病毒,对机房造成危害。既要让机房的管理轻松、井然有序,又要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理论学习与总结,下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见解:

1.重视机房的日常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如果单凭借教师的讲授和演示,课程是枯燥的、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机房的实践课无疑是重要的良好教学方式,是学生所期待的动手课。而机房的电脑是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关系到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的实践课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已经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成败。要保证计算机信息教学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保证教学硬件设施。机房集教学与操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单靠任课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无法进行有效地管理。机房教师如能配合任课教师督促和管理学生,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否则课堂教学秩序就容易混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教学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

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机房管理,提高机房的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保障机房的所有计算机正常运转。机房安全管理制度、机房卫生管理制度、上机人员操作制度等机房管理制度应明确机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人员的职责及违规处罚等内容,机房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机房的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因此机房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这是保障机房的计算机的正常使用的前提。

机房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软件、硬件损坏的故障机,必须得到及时维修,否则将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对学生的开放使用。因此必须建立学生故障报修制度。规定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上机必须按座位进行登记,上机课前及课中如发现自己使用的计算机有故障要及时报修,否则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学生就会对机房管理员的管理进行有效地配合,从而保证机房管理员及时了解情况,对故障设备及时维修。

3.机房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保养要及时

机房的计算机面临的是全院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的使用基本上每天都在8-10个小时左右。为保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就需要随时对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维护和保养。机房管理员应熟练掌握一些维修、维护及电工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平时要经常监控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的运行状况,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坚持平时维护与定期维护相结合,从而保证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行。硬件维护可以通过增加硬件还原卡,用硬件技术对系统文件和教学软件甚至是CMOS进行保护。任何一台机器软件出现问题只需要将机器重启,就可以将系统和文件恢复正常。软件维护利用硬盘克隆技术或相关还原软件,如ghost、还原精灵、雨过天晴等等,根据需要对不同的分区系统和文件进行保护。一旦软件遭到破坏,立即使用该软件重新启动,恢复原始正常状态下的安全系统。

机房管理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多种方法和各种技术,加强对机房的维护和管理。从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进行系统安全设置,加强机房维护的力度,提高机房使用的效率和安全性。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键林.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3.

[2]段荣.浅析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经济师》.2012(9).

[3]颜州.浅谈高校机房维护与管理.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

第8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26―01

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学校校长在管理教学工作中,应积极探索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明确一个认识,即突出教学的主体作用,同时应处理好教学工作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管理教学工作,要重点抓“教”和“学”两个方面。只重视教不重视学,教学搞填鸭式,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只重视学不重视教,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和学又是矛盾的,教不能代替学,学更不能代替教。教和学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脱节,甚至对立,教学秩序就要被扰乱,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学校校长的职责就是平衡和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并在正确处理教与学辩证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学的管理。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还应该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因此,管理教学工作,重点要放在抓学的方面。

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所以他们不可能也无须事事经过实践,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学的是间接知识,是别人实践过而他自己没有亲自实践过的东西,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

管理教学,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要重视书本知识,重视教材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应用。应该要求各科教师,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科的内容钻深弄透,正确清楚地与学生互动。这是第一位的要求,其次才是联系实际的问题。如果基本概念还没交代清楚,就急于联系实际,搞实际应用或追求作业数量,就会在学校形成一种不求甚解的风气。这样做,教学非失败不可。

管理教学,还要重视学生接触实际和运用知识,重视直接经验在掌握间接知识中的作用。学习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实际脱节的学习,与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格格不入的。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种力量,偏向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难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弄清知识在智力发展、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更要明确智力发展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不能为追求智力发展、能力形成而拔苗助长,导致教学上的偏差和失误。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育者更要充分认清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不要强调一个方面排斥另一个方面,从而准确有效地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如果把二者对立起来,重蹈“形式教育”的老路,教学就会走偏方向。

四、学习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学做人,做好人。

第9篇:管理学的基础范文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 技能教学 教学模式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护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技能训练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人员将面对日益扩大的工作领域,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能力、知识、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1]。我校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模式单一,培养的单一技能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技能教学中,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本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近几年应用较多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教学方法

1.“三段式”教学模式。我校因人力、财力等资源限制,导致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学生动手训练机会较少,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段式”教学模式由模拟练习角色扮演练习综合练习、考核三个阶段组成。模拟练习阶段,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教师讲解练习;角色扮演练习是让学生互相扮演学生与护士的角色,一切操作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感受和对患者的理解,强化了学生作为护士这一角色的自身责任感;综合练习、考核包括着装仪表、语言表达、心理素质、操作能力及应激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就业做准备。[2]

2.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我校为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以被动学习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该学习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在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临床病例,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运用该教学法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

3.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我校技能训练以教师为中心,实验课前由实验课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练习,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该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先阅后练再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先观后导再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先阅后练再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先观后议再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边讲边提问边演示再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4]

4.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我校在技能训练中的操作步骤要求过于繁琐、教条;操作中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原则,而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受到制约,养成只继承不创新的学习习惯,运用角色扮演与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表演,事后讨论,参演的学生谈感受、体会观演的学生谈看法,最后教师针对内容、表演情况,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总结。采用此教学法可活跃实验教学气氛,提高护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5]

5.灵活运用示教。示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是保证基础护理实践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操作前示教,可使学生对新的操作的程序、要领、操作手法及整个操作规程有直观的印象,能够进行初步操作,并逐步熟练操作程序,掌握要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模糊概念和提出的问题,适时进行纠正和答复,并进行正确示教;实际操作练习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示教。灵活把握示教时机,有效促进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掌握。[6]

6.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法。CAI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具有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手段,操作简单,直观性强,弥补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单调教学的不足。我校由于条件有限,不能每次上课都用CAI法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比如在急危重病人的护理中,将CAI引入实践操作示教,可以购买成品课件,也可以由老师将操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反复观看其中的重要环节,既克服以往学生在教师示教时看不清楚的缺点,又对在操作中遇到的疑问,通过它及时准确地得到解答,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7.课间见习。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临床上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护理操作日趋简化,但学校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更新滞后,使得医学科学新的发展成果和技术没有能够及时转化为现实的实验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脱离临床实际的现象[7],比如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减少了操作的中间环节,使操作程序简化[8],但护理教材中的操作步骤却没有针对一次性器材进行改革,导致教学与临床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理教学效果。从开设护理学基础课,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进入临床进行课间见习,将课堂教学、实验室练习与课间临床见习同步进行。这样一方面将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的操作和临床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巩固理论知识,加强操作能力培养,了解临床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避免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的脱节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的要求。

二、考核与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我校技能教学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有的考核成绩仅占该课程总成绩的10%~30%,有的甚至不考核,因而课程考核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势必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9]。而且,技能考核考评标准单一,过于强调某些细节,偏重对技能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考核,而忽略学生的态度和沟通能力。我们在能反映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进行了考核标准的改进,设定了态度指标(着装仪表、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爱伤观念、心理素质、应急能力)、技能指标(用物准备、操作能力)、整体效果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在制定考核标准时体现整体护理观念,标准相对灵活,开展重点项目扣分法[10],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教师应在考核前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21世纪的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思想,实现“技能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护理能力,积极改进实验教学中的不合理因素,真正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玲,护理教育中提高护生综合素质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9.

[2]史云菊,高职护理学基础“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3,12:119.

[3]姜安丽主编,护理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6.

[4]石敬萍,提高学生《护理学基础》技能学习自主性的尝试[J].

[5]郭爱梅,廖春梅,孙丽媛,角色表演、情景教学在护理基础实验课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4,3(3):59-60.

[6]袁义厘,孙建玲,高井全,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61-362.

[7]苏桦,优化护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护理研究,2003,17(10B):1226.

[8]杨新月,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0,15(5):2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