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心得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理念;独立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它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和能力发展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物理教师,自然是新课程的身体力行者,结合自己是工作,浅谈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1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课堂上,一直强调将客观规律融合到物理理论的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普遍反映物理是所有科目中最难的课程,比较不容易掌握,而且教学难点比较多且复杂,并且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更加抽象,没有初中物理那么直观具体、容易观察分析,跨越性较大,研究内容深奥,难以理解。所以教师的授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课堂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大家带出复杂知识领域的误区,让大家从初中的具体物理阶段跨越过来,适应高中阶段的抽象理论结构,以免时间久了会影响大家的学习热情甚至打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以,教师的讲解程度完全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重视实际规律的理论教学应该说是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前提。

2用问题作为探路石,提炼知识点的精华之处

2.1加强问题与理论相结合的物理交互实验:在对新课程的认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学习新理念的吸收和整合过程,下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对矢量,标量这种初中不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常量强制记忆,对速度、速率,路程、位移等这些比较容易混乱的知识死角进行梳理并在课后习题中强化应用。

当然,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中,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可以把研究对象直观化,直接略去不必要的次要因素,挖掘出扰乱分析的陷阱条件,只考虑其主要分析因素,把问题清晰化,同时尽量采取物理模型靠近分析的过程,多做一下类似的实验_1],建立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网络。当然也有必要掌握一些适合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有效技巧。

譬如在力学的章节学习过程中,对相对位移的理解完全可以使用隔离法或者整体法来具体分析,应用的方法合理往往会简化解题步骤,对问题理解的清晰度更加明朗,灵活运用课堂大纲教学内容,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综合体系和解题技巧。

2.2多将问题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物理这种比较枯燥难懂的科目,教师可以选择鼓励学生相互探讨,灵活的处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当学生之间的探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较为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学生也会因为寻求正确答案进行争论,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中的分析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对习题的讲解和训练,熟知每一个已知条件,对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为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早已对问题的过程分析的十分详细,而且自己在哪一个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在哪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遗漏,大家都已经基本上有数了,最后再经过教师的稍加指点,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这种问题学生由于自身参与的成分较多,对此类问题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消化吸收的程度也比较完整。

2.3加强物理探究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常言道,兴趣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思索热情。从心理学角度讲,只有学生乐于主动的研究问题,分析课题,才能保证学习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并且集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的把学习热情全部应用到对课题的分析过程中,不能错失这样宝贵的教学机会,尽可能的把学生更多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当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

第2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nd in depth,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of histor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experience of trying to lower some of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关键词:探究式 作法 体会

Key words: inquiry practices Experience

作者简介:梁院平(1983―),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渭南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一、对探究式学习的认识

何为探究式学习呢?探究式就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式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1]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人们称为“问题导向式”的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核心,问题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题体现在它对学生合适否?而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的,实际上考察教学的现实。我们看到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对证据的收集,解释形成和求证的处理方式上。

探究式学习是新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上,无论是单元(专题)还是模块的编排上,都明显地突现了这一特点。

二、探究式学习的尝试

(一)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别注意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在课堂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力争体现:自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序――让课堂活而不同,纷而不乱;高效――不把问题留到课下;惊喜――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写论文的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

(二)加强对探究活动课的研究:

为了搞好探究式学习,我们对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进行了全面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教材六本书中探究活动课如下:

模块课题

必修1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必修2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必修3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

改革成败的机遇与条件

选修2撰写历史短评

――试评和《》

近代时期人民对民法的追求与斗争

选修4 追寻孔子的足迹

春天的故事

从以上统计可看出,探究活动课占到全部课时百分之七,如果把学习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或编排等时间算上,将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探究活动课的地位尤为重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关注探究式学习的培养,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素材、引导他们探究,在平时的训练中,更注重这一方法的运用与培养,如必修1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前言提出的三个问题,经过自己阅读,思考得出结论.也引以让学生扮演雅典城邦的执政官的角色来设计民主方案,还可以学生通过比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历史感。

(三)对探究活动课的教学设计

我们把探究活动课放在重要地位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达到共鸣。如:必修2“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这一课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限时性(二周时间)的探究性合作学习。

1、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并由学生选出一位组长。

2、在器物~习俗~环境~住房~交通~饮食~通信~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3、每组确定一个不同的题目,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行动计划。

4、前一周: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 图片、 实物,或采访世纪老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人员,了解民生百年变迁的基本情况。

5、第二周前四天:分类整理所获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民生百年变迁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6、先是组内探究,各学习小组在组长主持下对于本组需要重点发言的某个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形成书面发言提纲,并确定好本组发言人。在课堂上进行组际交流,各组发言人针对本组讨论的问题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对某一问题的答案或进行补充,或质疑。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适当点评,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

7、第二周后三天:交纳已整理的调查报告。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坏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畅所欲言,思想活跃,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逐渐形成一种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资源共享、成果交流的良好氛围。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争先意识,又能在合作中体会成功地喜悦,在活动中自觉形成个人服从集体的观念,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更有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最后由教师、组长、课代表组成评审小组,对所有论文进行评比 并予以公布。

三、探究式教学中的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切实以关注自己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把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终极目标,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益与效果。

(二)要给探究问题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识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冲突。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

3、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在难点或思维受阻处,选择恰当时机,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要安排指导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做好合作准备,即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使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又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和不断的完善自我,也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大家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式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和素养都有所提高。

第3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体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一、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新课标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多样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演讲、示范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课外注重学生的实际训练。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既达到身体健康发展,又要实现“三基”教学目标,因此要做到:首先,教师要能合理有效地分析每个学期体育教学的课堂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一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保证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并经常进行实际锻炼,再对这些运动项目进行分析,观察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身体健康的目标。通过反馈,就可以知道在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其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多涉及有关学生的情感心态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长,减少学生的训练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兴趣;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慢慢淡化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训和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防止教学目标的“变样”

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这样只会与新的教学目标越走越远。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进行教学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而要达到这个效果,体育教师就要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比如,在“篮球”这节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两个技能等级不同的学生进行“二打一”竞技训练,能让掌握篮球技能少的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学生在双方团队协作中,给自己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篮球技能好的学生则可能变得更加自信和谦让。教师通过一个运动竞技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在竞技型比赛中,靠的是团队之间合作,而不是“各打各的”。因此,教师要学会合理地运用渗透教学,从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想在职业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教学,要能对所要教授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深入的了解,达到专业程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更加完美地向学生演示该项运动技能。所以,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体育知识的理论层面来看,教师需要对职业高中体育的各种教学项目,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从这些运动项目中,找到可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找出有关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环节,并能将这些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教师不仅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另外,教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当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是“一瓶水”时,教师至少要达到“一缸水”的程度,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有效地备课

随着体育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在备课方式上也进行了改变,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融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并能根据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有效地备课。

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要想真正实现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需要很多一线的体育教师去践行,将这个新的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新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笔者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

2.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高,让高中生有更形象、更直观的体验。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够使高中生的才华得到有效展示,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情感价值观。

第5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汇总

   20xx年秋,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课改,教师课改工作反思。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培养一代真正具有时代特点、现代意识的民族脊梁。因此,课改便成了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

   三年课改回头看,一路走来的民族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其中不乏坎坷与艰辛,困惑与矛盾,但由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专家的专业引领,学者的指点迷津,还由于市教研室“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行动跟进”的总体方针策略的指引,依靠我们团队的集体力量,依靠我们历史同仁的大胆探索,我们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

   为了谋求自我进步,也为了将我校中历史课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们做一总结和反思,以就教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

   一、锻造教师团队,提升课改的支撑力

   三年前,当我们直面新课改时,深深感觉新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不足。一方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资源等滞后,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由理解到接受再到转变,还有个相当长的过程,实施难度较大。

   怎么办呢?千头万绪中,深感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践者,师资队伍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为了使队伍适应课改需要,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推进课改的一项重点工作,并超前谋划。

   1.贯彻课改理念,掌握三维目标

   推进课改,理念先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系统地全面地认真学习、反复研读与课改相关的论著、文件等,探究其理念与政策,使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真正理解并领悟课改的精神和实质,理解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学反思《教师课改工作反思》。然后,我们就始终不渝地坚持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各类培训班上,把课改的理念、精神和实质反复宣传,大力弘扬。并在教学实践中用“三维”目标衡量和检测执行的情况。发现偏差,立即纠正。

   2.坚持“先培后上”原则,做到三个“确保”

   课改三年来,市教育局师资处和教研室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组织各个学科、各个年级进行假期集中研训。历史学科积极响应,在培训的师资队伍、培训的内容形式、考勤、考绩等方面严把质量关。有关教师还被要求反复轮训。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三个“确保”,即确保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确保培训时间的连续性;确保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每年还组织南京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南京市农村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并选送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和高校组织的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3.健全三大机制,建设三支队伍

   健全以三个梯度(青优、学科带头人、名特教师),一个教研网络(以专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组成员、学科命题组成员为核心的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为核心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以考核、评比、使用、管理为抓手,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以学科中心组成员专业成长为目的的组织机制。

   建设一支有新课程理念,基于行动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适应教研方式变化,立足学科,服务学校的区、县教研员专业引领队伍;建设一支关注课改、服务课改、研究课改的名特教师专家队伍。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汇总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经过参加青年教师培训,我懂得了很多在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时候,看着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眸,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让人尊重的职业,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心”。它包括“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以及责任心”当拥有此“心”时,才意味着教学生涯的刚刚开始。

   我认为作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

   一、强化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神圣而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责任更加重大,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同时更要做到“育人”。做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强化自身素质,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所以,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品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注重课堂效率

   保证课堂效率要做到: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有效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

   3、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不只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学”。

   三、总结教学经验,做好课堂开发向课程教程的转变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在上好课的同时,还要给自己一个定位,给未来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不能一味的去教学,教好一堂课了,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是万万不能的,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不足。

   四、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

   “ 老教师 ”们有着及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听完授课大赛和老教师的讲座后 ,都让我收益非浅。综合自己的教学,作出及时调整,力求对知识点不重,不漏。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由衷感谢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平台,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同时也给我日后的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培训后,我更感觉到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我在日后工作中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有通过自己反复地研究和领悟,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来教学生。这一信念不仅是促进教育教学的动力,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而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教师工作心得体会汇总

   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经历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且接受能力快,孩子们的进步,我们看在眼中,喜在心里,望子成龙成凤的孩子家长更是不言而喻。

   首先,孩子们的进步!由于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由小班时洒饭一满桌哭着找老师到现在自己收拾桌椅;从小班时自己鞋穿不上急得满脸通红到现在自己穿鞋和请求他人帮助;从小班时争抢玩具到现在两人合作共同玩;从小班被褥乱七八糟到现在自己铺床叠被……都是他们的进步!学习方面,到中班后一天的课程慢慢加了一节甚至两节,时间也慢慢加长,孩子们在接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得到了加强!

   再次,共同的适应!由小班到中班,教师从x位到x位,工作量和负荷多了许多,所担负的责任也更重,由不适应到造应到喜欢,也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现在孩子们正在长大,老师们也在成长,在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渴望成长的眼神中,我们这些老师都“长大”了许多,孩子们和我们相处的很融洽,我们和中二班融为了一体,努力向上,坚强不屈!

   还有,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共举了两次家长会,一次家长开放日,一次“xxx”老人联宜,一次“xxx”,一次幼儿“xxx”,一次幼儿一段时间表现发放表,一次幼儿体重记录反还表,另外还电话沟通,家访,晨间活动等等,进行了大量的家园联系工作。有时,家长来幼儿园告状,孩子怎么样,需要我们进行教育,还有的小朋友来园告爸爸妈妈的状,我们经过谈话,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些使我们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和井井有条。

   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环境的布置和材料以及气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园是新建幼儿园,在环境布置上,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数量以及些年龄段孩子的兴趣,结合民族同志的生产生活特点, 构画设计幼儿园整体格局,比去年老园教室更加增加了其质量以及趣味性和科学性,把整个活动室的一边,并排六张桌子,放一开放的绘画区,较多的大型积木作为半开放的建构区,使孩子们的相对面积增大。在娃娃家,小超市以及动手益智区内摆放学具,穿线板,动物拼图,并及时更换玻璃球所使用的材料,如:手指、小勺,到筷子,作到了循序渐进。孩子们早上晨间活动到早操时,都是依依不舍的离开区域;由于环境的创设,提高了幼儿的出勤率,也使我班绝大数幼儿来园较早,活动效率也由此提高了不少。

第6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一、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内心体验,培养高尚品德

要使他们真正理解、接受、领悟古人的情感和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一个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创设历史情境的办法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像视频等方式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和当时的社会情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认识使心灵受到熏陶、震撼和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新人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第二课《》中,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中明确规定通过情景再现,分析日军侵略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极大灾难,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而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以下方面组织教学:①课前先让学生找寻一些有关的历史纪录片、图片和史实,让学生先对这段历史有初步的了解;②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的相关信息,营造出一定的历史氛围,接着播放影片《南京梦魇》中的相关片断,把学生带回1937年12月那个充满血腥暴力、恐怖紧张的场景中,当这段影片播放完毕后,学生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眼里充满了震惊和愤怒,双拳紧握,恨不得冲上去同残暴的日军搏斗。在这种氛围中,我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修改后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全面的叙述等相关图片和资料,进一步指出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兴起并歪曲事实,否认战争罪行,引起亚洲人民愤怒和反抗,导致中日关系的恶化。教室里一片哗然,大家对日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③及时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结合问题作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如何看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课后同学们递交的小论文中,阐述了他们对日军侵略罪行的痛恨和为祖国明天努力学习、努力向上的决心。从论文看,学生们大多用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而不是怀着盲目的民族复仇心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但牢记了日本侵华的历史,更自觉地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增强了他们关注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为祖国发展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二、利用传统节日及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在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广泛地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进行教学,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解决。对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能够仅仅依靠口头的表达来实现,需要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把课堂向外延伸,用更宽广的舞台结合多方面的力量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例如:2011年是祖国怀抱的14周年,在新人教版必修Ⅰ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三课《祖国统一大业》中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中明确规定了通过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设计一组有关2011年14周年的纪念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①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大量有关以及近十年香港飞速发展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加以整理;②利用班会课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组织活动,让各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充当新闻发言人向同学们介绍香港与祖国分离、实现统一的发展历程,并介绍香港14年来取得的相关成就及其后的发展规划;③由台下的学生充当小记者的角色从各位新闻发言人的介绍中搜寻有用信息,撰写新闻稿;④由小记者们自由发言,谈一谈以后香港应该向怎样的方向持续发展,该如何为香港和祖国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通过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对学生进行教育

当然,除了开展纪念日活动外,应该充分发掘身边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理解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7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优化策略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原来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巴、一本书和一支粉笔的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转变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相互促进的和谐课堂,使学生逐渐摆脱原来“填鸭式”的呆板的教学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接受知识,从不会学、厌学到会学、乐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怎样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历史教师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所谓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多媒体技术使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三大信息处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阶段性、综合性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世界历史更是浩瀚无比,因此光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去了解复杂抽象的历史现象的,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集成性、实时性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把枯燥的、抽象的世界历史变得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学生“减负”,教师“增负”

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倡导素质教育,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传统课堂中则提倡多上课、多背书、多做题,这种教学方法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的老师坚持“宁可多练一百,绝不漏掉一个”的做法,不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淹死”在题海里,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思变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收效甚微,反而不利于学生适应现代历史高考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考试的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增负”,学生“减负”。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多下工夫,多研究高考的试题,总结规律,把各地的模拟卷、高考卷做透,然后归纳、整理、精选一些试题给学生练,同时把掌握做题的“金钥匙”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鼓励学生善问,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让历史知识在课堂内流动起来,使学生在题中求论、论中求理、明辨是非,开阔思路、加深印象,从而深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渔授之。教学兼乐

2009年1月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把教学改革作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2;--,并指出:“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他强调“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对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整体规划”。温总理明确地提出了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深化教学改革的取向和要求,倡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在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把教案与学案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史料分析,知识点的陈述与题目的联系达到有机的结合,一环扣一环,及时反馈。同时,注重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投人隋感,积极点拨,语言抑扬顿挫,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转化为理性思考,使学生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激情,从而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教学反思.完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积极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涉及到教学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的灵感、学生的创新以及教学中的困惑。经常写教学反思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展示教师的魅力。

因此,教师应该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平时应抽出时间多动动笔,多写写论文案例,把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上课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重视平常点点滴滴的积累,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上述只是笔者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期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敬请多提意见。

参考文献:

[1]魏志平.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2005.

[2]庄大庆.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学园,2011(8).

第8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 文学作品历史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正是在这史无前例的课改大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纷纷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自主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这些教学实践行为也直接促进了课程改革向新的更高层次进一步推进。这样的课改大背景为我们开展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机遇。

一、文学作品的界定和渗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文学体裁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其内容囊括了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每个阶级阶层,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与高中历史教材紧密结合,并能为教材服务的文学作品也为数不少。在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类型,采用哪些内容进行渗透,必须根据教材所处的历史时期,结合其阶段特征,以及该时期杰出的文学成就等方面综合考虑。

二、主动渗透文学材料,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文学作品的选取应本着“源于教材,服务于教材”的原则,文学作品的渗透应采用“文学鉴赏”的思路与方法。课堂上,要根据教材不同阶段的内容和特点确定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渗透。比如,先秦阶段主要讲述了从夏朝建立到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间漫长,内容众多。为了改变古代史教材枯燥无味的现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文学与历史的联系意识,从成语典故、《诗经》两个方面进行渗透。

1.成语典故。在具体操作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利用成语典故之都――邯郸的丰富信息,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典故人手。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如剪报、查阅资料或实地访问等)自主搜集先前所了解的成语典故。第二步,指导学生总结、归类与教材紧密相关的成语,如与商有关的酒池肉林、倒戈相向,与西周衰落有关的道路以目、烽火戏诸侯,与春秋争霸有关的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另外再延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第三步,对自己感兴趣的成语进行再次学习,并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写出心得体会。

2.《诗经》。先秦部分的历史以奴隶社会为主,因此,学生全面把握奴隶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经济状况就非常重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奴隶社会繁荣时期的西周到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收录的内容涉及到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大量诗篇,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学生对《诗经》的许多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有接触,也就容易接受。所以,选取了《诗经》的典型篇章进行学习,以教案和课外阅读两种方式进行。选取了《诗经》中的《诗经?硕鼠》和《诗经?伐檀》,并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全面阅读《诗经,硬鼠》文章,为便于理解原文把译文也一并发给学生,让他们对材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新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设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最后转化成历史术语进行答题。为了加深对《诗经》的理解,把《诗经?伐檀》设计成了课下作业,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或按学习小组设计一个自认为比较满意的教案。通过这种做法,学生对奴隶社会的特点、政策的实质、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等问题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典籍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正确指导,形成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文学渗透的教学方法,真正激活历史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历史课堂效果,在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学渗透过程中应时刻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以下两点。文学作品的搜集应鼓励学生动手搜集、整理,然后,由教师筛选使用。课堂上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合作。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2.指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原则和方法。时代性原则:把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进行评价,避免跨越时空的“超人”评价观点。阶级性原则:从这个人的阶级立场出发看待他的活动目酌,不可戴上“无产阶级”的变色镜去苛求。客观公正性原则:摆脱“先人为主”的倾向,学会由“材料说话”,用“事实说话”。

3.文学作品选取以后对其如何设问就成为教学的关键,要做好这一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设问应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设问要与教材紧密结合,突出教材重点。设问要难易结合,循序渐进。设问要具有启发性,体现探究性和合作性。设问要具备发展性,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

4.注意搜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改正不足,积累经验。通过在历史课堂中积极渗透各类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帮助。

第9篇:高中历史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历史

集体备课

课时紧张是当前一线教师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普遍的反映,历史学科也不例外。怎么办?再回到传统老路上,靠“日光+灯光”,以牺牲教师、学生的身心为代价。姑且不论是否有这么多的课时可加,显然如果再靠以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肯定地说,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不可能走多远。不容否认,课时紧张确有其客观因素,如教材容量过大,学术性太强,概念不易讲清等,而且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在亲历高一备课的体验后,让我再次感受到备好课对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非戏言,靠老经验、上一课备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因此,解决课时紧张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并确实提高其效能。

一、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也是传统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更遑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以人民版教材为例,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有的甚至不给结论,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它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加以补充。此外,除教案外,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还精心准备了课件。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而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既分工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减缓学生压力的作用。同时,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需要通过集体备课,精选习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转贴于 二、实施集体备课策略

1、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高中新课程采用的模块教学,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就历史学科而言,教材打破了以往按通史形式编排,而以专题形式编写,专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加强了,但时空跳跃性太大。因此,集体备课应加强以专题为单位备课,一人备一课的做法很容易割裂专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

(1)规划分工:在开学前1—2周,备课组先讨论学期整体安排和教学进度,其前提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如有的老师就提出在专题三结束后,把专题六、七、八之世界史部分提前讲,以便于学生中外对比联系;也有老师认为,世界史较难学,还是不变好。最后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自己的专长,按专题领取各自的任务。一般第一专题由大家集体备课,在开学前共同完成。

(2)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整体把握: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的前3周,如能提前则更好。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专题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为例,本专题的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与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相比而言,第3课的内容多,且概念多,用1课时学习确实难度很大,而第2课内容相对少些。从课时安排和知识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大家都认为可把第3课的“法令出一”子目调整到第2课的“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中结合“皇帝”来源讲解。然后,由该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备课。

(4)个人备课。本阶段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备课组成员或同行求教,不可闭门造车,或随意处理。

(5)集体研讨。一般在专题实施的前一周初,备课组成员在进一步了解专题内容的基础上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设计,由专题负责人为主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专题负责人的教学设计必须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要求:教学设计应尽可能详细,仅次于教案。

(6)修改完善。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意见进行修订,并在该周周五前以电子稿件送交备课组。

(7)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2、以课例研究为突破,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探索一条适合本校、本班的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备课组应追求的目标。运用课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具有可操作性。其具体流程为:选择主题、定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定上课教师——评议总结——再上课——总结反思。课例研究一般至少每月举行1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总结反思阶段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莅校点评或上示范课。课例研究可在备课组内,也可在学校范围内,甚至可以在校际之间开展,但应注意校际之间的层次差异不要太大,同时要强调不搞花架子,不走过场,要追求常态下的教研。

3、发挥群体优势,尝试创建学科资源库。备课组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在实施中,普遍一线教师都感到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鼓励教师以导学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符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习题集。同时,我们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加入相应群组,及时记录自己实施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或困惑、问题,学会共享,学会寻求更多的帮助。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而新课程有许多结论需要我们引经据典去论证,学生分析材料能力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去引导。因此,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1)网络资源,如CERSP.COM(新思考网)、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等;(2)不同版本教材,毕竟这些教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经过专家审核且具有典型性;(3)大学本科生现行使用教材等;(4)原有自己引用的历史材料;(5)乡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