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合探析
1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产生的优势分析
1.1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会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
在现代通信网络环境中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法搭建起计算机网络,网络各终端之间可以突破传统的计算机技术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效的传输数据和交换信息,加快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使信息的传播途径得以拓展,使通信传递功能得以充分的体现,有力保障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与交流,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
1.2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会显著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现代通信技术中,显著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运用传统的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输时,常常会发生信息信号的不连续甚至信息片段丢失的不良现象,严重威胁信息传递的安全保密性;此外,以往的通信技术在对数据信息进行转化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数据安全隐患,导致数据接收终端接收到的信息失去完整性。与其他数据技术系统相比较,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可以将传输端的数据转换为编码再进行传输,接收端再将编码的数据信息还原,再进行处理和应用,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3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拓宽了技术应用范围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其中一项就是在信息处理系统中的运用,成功的建立了信息处理网络与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系统内信息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管理者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办公的效率,实现办公数据的高速处理和高效传输。
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
2.1融合产物蓝牙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蓝牙技术就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技术产物。蓝牙技术是一种传输距离短的无线通信技术,这种无线通信技术起步相对来说比较迟,大多具有开发成本较低、有效通信距离不长、采用开放式通信的特征,蓝牙技术所支持的有效的数据传输的物理距离通常只在10m之内。在蓝牙技术作用下,无论是单点音频的传输,还是多点音频的传输,抑或其他数据的传输都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在利用蓝牙技术进行的数据传输,传输速度上限可以高达每秒钟1MB,蓝牙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和限制,已经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手机、汽车行业。
2.2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移动通信设备非智能手机莫属,智能手机具有相对独立的操作系统,还提供多种程序的安装运行,外部程序的可安装性极大的扩展了智能手机的功能。智能手机惊人的兴起、发展、普及速度,充分体现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带来的能量。通过无线技术,将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相连接,是智能手机可以支持4G、3G等多种类型的网络。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也拥有诸多类型,例如安卓系统、iOS系统、微软系统等等,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通常由用户界面、软件、操作系统等部分构成。安卓系统的出现,开启了移动软件的时代,建立了智能手机和PC终端能相互连接的桥梁。
2.3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通过利用通信方面的技术、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传感方面的技术等实现对信息进行搜集、管理的目的。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支撑。普遍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开始融合的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被广泛的用于信息的处理、传播与交流,并形成信息知识产品。这些信息知识产品主要表现为影视节目、摄像、语音、报刊杂志等,这些都印证着信息技术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结束语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是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获得了许多成绩,尤其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与研究,并探索研究更多技术的融合的可能,全面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娟.浅谈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8):38.
[2]谢磊,汪军华.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探析[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5(22):84~85.
[3]吴刘培,韦挺.探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3):1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医学信息技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5-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从业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已进入基础课程设置之列。医学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基地,其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医学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是计算机在医学中典型的应用,它是指用来对医生和患者进行门诊、住院和收费等医疗过程信息进行存储、获取、共享和使用的或是为管理者决策而服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医学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对现代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掌握较高的医学信息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加强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医学高等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在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 目前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统一,无专业特色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及相关的课程[1]。以山东省为例,各医学高校均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此开展信息化技术教学。在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和考核上,医学院校之间、高校内各专业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模式。教学内容没有门类和专业的区别,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制表示、计算机软硬件,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模块、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本知识和病毒和安全等内容。实验课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本内容、office模块和网络技术。教材多选择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规划和自编教材,在专业上没有区分。
1.2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滞后
据统计,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置和方式下,许多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甚至许多医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也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医院常规工作要求的现象[2]。造成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医学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不合理。同实际应用相比,主要不足表现在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过多, 缺乏与医院相关的支持系统课程,(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只有到实习和实践课上甚至是工作以后才能接触到与专业相关的医学信息系统),计算机基础与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不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随着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内容也随着发展。但在医学信息技术方面,师资队伍的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首先,受过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的教师偏少。医学院校中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都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对计算机的基础和应用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但对医学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甚至不太了解。其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受到教学大纲、能力要求的限制,许多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的工作,接触不到医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加上自身专业的因素,无法开展医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也没有条件参加此类技术的培训。因此,教师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2 医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初步思路
2.1 课程定位
从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可知,目前接受信息技术教学的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医学信息技术教育缺失和不足的问题,计算机教学课程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应当与医学临床实践相结合,调整和改革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把课程重新定位[3,4]。结合目前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可定位为以医学及非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为驱动力,以先进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实际,内容丰富、理念先进,能够满足医学院校医药及非医专业、医疗机构等用户需求,并能够持续更新的应用型课程。
2.2 加强计算机教学,推进教学革新
首先,医学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重新定位,可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近几年,医学高等院校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专业也出现了细分的情况。把有医学特色的计算机课程加入教育活动中,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在此之上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提高了自身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其次,可推进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其他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供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由原来统一的、无区分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有专业特色、个性化的内容和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本课程的发展。
再次,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学信息技术,也可满足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求[5]。医学信息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需要具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院校中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促进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
2.3 教学改革的依据
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界定方面,我国和各省市先后制定了多种规范和要求,如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大纲、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和山东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这些规范和要求主要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和非医学信息学专业人员,主要考核他们在本行业的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它们关注的不是计算机构造、原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的是应试人员在从事某一方面应用时所应具备的能力。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四个等级:一级定位为满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主要针对非医学信息专业(护理专业、临床专业、药剂专业、影像专业、检验专业、美容专业、卫生管理专业、口腔专业等),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面向医疗信息化办公,中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应用师,高级为医疗信息化办公高级应用师。综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可把计算机教学定位为基础性教学,也就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各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等同于各类规范和要求的初级水平,即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医疗的信息化办公。这样设置课程内容,既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又具备初级的医学信息技术能力,有机地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3 医学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具体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授课内容改革和调整。授课内容应包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除此之外还应添加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内容可分为基础部分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在基础部分上,涵盖现有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医学信息部分可根据现在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设定,以目前为例,可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和检验信息系统等。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时有限,需要调整其中计算机基础和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比例。对基础部分,对于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已接受过的内容已成为常识的内容进行缩减。新增的医学信息技术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理论部分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简单明了,以操作部分为主,可结合现有系统进行讲解。
3.2 分层次和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由于医学信息技术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学生学习时,应具备相应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针对此问题,在教学中可采用分层次和分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大一的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内容,为学习医学信息技术打下基础。随着学生学习深入,到高年级具备相应的医学知识时,开展医学信息技术部分的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机地将医学特色的医学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大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3 加大对医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不足会影响学生医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质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传统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实验室配备不能开展医学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在计算机教学中,医学高等院校应大力加强实验室特别是医学信息技术实验室的建设,引进新的设备,建设现代数字化的实验室,让医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以适应目前医学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不断地发展和应用,对医学生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增强。医学院校需适应现代医院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解决现有的医学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适应医院需求、具备较高信息技术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胜春.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7-309.
[2] 周爱民,等.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0,16(11):129-131.
[3] 王秀平,袁永旭,孙众.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2):154-156.
[4] 马卓赛.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9),92-94.
[5] 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1):29-32.
作者简介:
尚宪刚(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领域:医学计算机应用,图形图像处理.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价值
21世纪以来,世界都已经进入大数据发展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就是模仿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进行工作处理,它比计算机技术更加具有实用价值。所以,为了迅速提高我国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基于此展开详细分析探讨,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价值。以下主要针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的基本内容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人工智能计算机的概况
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仿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就叫做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涵盖内容广泛,且创新性高、挑战力度大,它的发展与各学科知识包括信息与计算科学、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等都有关联。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本该由人工操作的危险或复杂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机器代替,从而额实现节约劳动力、减少事故危害发生的情况,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式多样。第一,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完善某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或是当前还无法解决的问题,若是发生由计算机运算都还无法获得正确模型的情况,此时就可利用人工智能来对该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针对模糊的问题和内容,利用人工智能模式来不断提高网络使用质量。第二,人工智能可以将简单的东西或知识复杂化,得到人们想要的高级程序和数据,从而节约实现,提高工作效率。
二、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一)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数据挖掘技术是大数据时展的关键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研究外界不安全因素的入侵频率,并在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结合网络存贮状态,将研究结果记录保存。之后的工作中,若计算机处于运行情况时发生安全问题,系统会立即给予警告提示,并及时拦截入侵对象。数据挖掘技术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就是由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发展而来,模仿人类处理数据信息的特征和方式,让计算机实现对数据的批量处理。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可与各种传感器融合工作,从而实现技术功效的最大潜力,不断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功效和实用价值。
(二)入侵检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现展迅速,网络科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成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是其中也潜存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是保证网络使用正常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已经有很多网络机制被运用到保护网络安全的工作中,但是在对网络安全管理时发现仍旧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很多手机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中会存在支付密码泄露的情况。基于此,在网络计算机安全使用过程中起到良好作用的是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被使用时,可以对网络中潜存的安全隐患信息及时侦查处理,对其数据信息进行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的分析报告反馈给用户,实现有效检测。入侵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让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得到极大保障,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检测的条件下,防止网络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人工智能技术中还可结合人工神经系统高和专家系统网络,实现对实时变化信息的即时监控,切实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发展。
(三)防火墙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才能让防火墙技术发挥功效,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盔甲。防火墙技术的应用是针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极大的降低了由于外界非法入侵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让计算机的安全得到保障。尤其是在现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下,防火墙技术的优点更加明显,防止计算机被非法入侵是防火墙技术的最重要功效。当前,人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垃圾邮件和短信,部分邮件和短信还携带有危害性质的病毒,一旦点开这些垃圾信息和短信就会造成病毒入侵,让计算机中原本的私人信息遭到泄露。因此,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人们进行信息识别,扫描邮件中是否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找出后还可立即进行排除,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得出,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主导技术之一,它能够结合其他任何智能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以促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使用,让计算机网络系统高效、安全的发展,这也让人们的生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 基础教学模式 等级教育 多媒体教学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况
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熟练、简单地使用计算机,它是一种基础能力的教学。高职教学与本科教学不同,高职教学的专业教育目标比较明确,教学内容较为适当,并且依据专业来开设课堂活动。
由于信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基础且常见的工具在各行各业使用的很广泛。但我国,一是因为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差异,计算机教学在实际中教学质量是有高有低的,而专业的不同决定着计算机的教学方法,比如文学类的学生需要对Word的应用较为熟悉,因此教师在教学方面应该注重这一方面知识的训练。二是因为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时俱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困难重重。从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方面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脑海中过旧的知识很难与新型的计算机相互配合,无法满足今天时代的需要。例如现在计算机的处理器是因特尔酷睿系列,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讲述的奔腾系统,不仅使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而且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实际操作,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结合,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差。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等级教育模式
等级教育指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该设置与专业相关或有助于专业学习的教学内容;二学生对计算机的敏感度不同,根据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水平进行分层次的教育。分层次的教育对学生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类,从低到高的标准来划分班级,教师根据班级的级别设定相对应学习的内容。这种模式是采用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在进行等级教育时,可在学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依旧测试结果划分学生所在的班级,保证每个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熟悉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计算机水平也有很大的区域性。中东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计算机发展很快、普及率较高,学生可以很早接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课堂要求对这地区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所以教师往往授课时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课堂过程应该以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来划分等级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等级:高级班(将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分在同一个班级);中级班(计算机水平普通的分在一个班级);初级班(不熟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并且较少或从没使用过计算机的分为一个班级)。依据等级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对应的教育。在使用等级模式的同时配合相对的专业知识,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学生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自己专业相关知识。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学实践是围绕着教学开展的主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这种模式对于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是行不通的,因为如今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质量较低,这就需要较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来取代过于老旧的板书教学模式,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应运而生。高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0ffice系列软件教学以及网络配置等实践教学要求的操作性很强。在学习这些操作性较强的软件如果使用板书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上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若引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会使得学生投放更多的兴趣,提高课堂上计算机学习的效果。多媒体的作用本身使得表达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而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会增加课堂的气氛,画面的直观避免了语言描述的苍白,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方面的具体知识,协助教师完成课堂的任务要求。在实践时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来观察实验过程,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验的不同组织符合自己特色的实验过程,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通过计算机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中学生不仅能很好的理解自己专业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达到了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可望不可即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计算机一讲一练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教学需要实际的操作,现在许多高校都配置单独的计算机机房教室。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采用机房上课,虽然保证学生实际操作的概率,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一些教学问题。因为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基本水平参差不齐,对新知识接收能力的程度也大小不一,而且学生的上机课堂纪律较次,学生课堂质量较低。所以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采用一练一讲(指的是一节在普通课堂讲述下节计算机上机操作的理论知识,下节则在计算机机房里学生练习上节讲述的理论知识)的模式。例如,学生第一节上课时可以掌握Excel的操作方法,第二节课就可依据上节的操作方法进行实践,完成课堂上的基本内容。一练一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水平不同的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者两方面知识,使得老师完成教学内容的课堂要求,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内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基础知识较好的并且对新知识运用自如的学生在完成自己课堂内容后可以帮助其他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全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而且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帮助大家相互团结。
三、总结
目前,计算机教学模式应采用等级教育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计算机一讲一练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怎样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式,是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思考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延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78-80.
在当前中国经济与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信息的内容与类别及数量都在不断的扩大,所以对信息的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更加的严峻,从这个方面来看,信息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把握准确的时代特征,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更新开拓进取,积极研究分析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当中的作用,了解怎样利用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了解怎样才能最快的在数据库中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等。这种技术的利用对各行各业中的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起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企业发展的实力,让企业平稳发展,由此可知,把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有效的整合,是现阶段各行业开展工作的发展动力。
2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作用及意义
2.1能够有效的把信息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
把信息管理的意识提高是使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实现整合的重点要素,主要原因就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受到网络全面覆盖的社会,信息无所不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大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中站稳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信息的收集至关重要,同时对信息管理的艺术与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各行各业中必须不断的加强本企业的信息管理意识的提升,充分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积极掌握信息管理的管理要点,强化本企业各阶层人员的信息管理意识,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循序渐进的加大对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为企业的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2.2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保证信息的价值
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发展中,特别是对应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信息重复收集的现象,使得信息的质量下降,因此,针对这个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信息收集的质量,确保信息的有用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想要真正的把信息收集的质量提升,并使所收集的信息具有实际价值,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并把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与组织资料及工作的管理项目、工作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然后输入信息数据库当中,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便于企业后期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此外,还要实现全面的计算机技术化,根据数据标准,制定新的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而相关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与技术,并在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技术水平。
2.3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机制,完善管理的系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手段;虚拟化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教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从信息环境的优化,资源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设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重视教学方法的手段,其不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还是推动整个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
一、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何谓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型、肢体语言,以及板书设计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构成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讲授内容,及教学主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语言为媒介的基本内容传授知识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及其特征
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直观化,图文并茂,并借助三维视图等虚拟模式直观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全新生动的多媒体文本,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中心,语言为媒介的基本内容传授知识过程,将传授教学内容的人性化,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信息化教学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多种信息技术,建立起了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特征如下。
1.教学环境虚拟化。借助计算机技术栏建设虚拟环境,以虚拟现实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认知对象,学习知识,寻找实践提供条件。此外,相对于真实世界来说,教学环境虚拟化可以超越现实,帮助学生实践真实世界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管理自主化。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异地网络化或单击考试的评分、教学任务分配,以及教学问题诊断等,并可以建立储存教学档案,支持教学评价过程,为教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教学系统开放化。开放教学内容、教学功能以及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并采用多媒体技术扩展传统文字教材内涵,合理利用相关计算机管理技术,对教育组织形态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以学生为服务主体,开启多种教育服务手段,丰富教学模式。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1.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过程可持续发展。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不连续的,并且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课堂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前后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然而由于原先黑板所记录的内容已经被擦掉,这时学生只能靠回忆来进行联想,不管是教学效果,还是教学内容的连贯都会受到影响。信息化辅助教学,则会克服以上问题,并且通过信息技g,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循环演示,便于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加深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适时强化学生记忆。
2.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到网上教学系统,与教师进行答疑解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这样不仅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及时了解,并能够加以改进,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既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支撑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技术形式
近些年来,由于传统教育技术越来越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传统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随着近些年来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清信息化教学手段所依托的相关技术,也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而不单单是现代教育技术。当然,信息化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分不开的,比如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
同时,从具体实施的层面来说,信息化教学手段实际上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日常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来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扩展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教学的局限性,进行远程教学,达到异地教学的目的,延续课堂教学效果。并且通过计算机操作训练某种设备或系统的方式,来进行虚拟化教学,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与实验对象进行沟通,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想帮助学生加以强化理解、记忆。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教学 教学出现的问题 对策
在当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没有掌握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意味着在信息社会中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或者难以适应信息变化极快的生活环境,所以初中学生有必要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稳固计算机知识基础。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在逐渐缩短,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科技的教学水平也应该跟随技术发展的步伐,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但是长久以来,我国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计算机教学具有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根据学生的理解、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进行平均授课。主要归结为三点: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计算机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矛盾。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配置了家用计算机(电脑),许多的学生在家庭已经接触到这一新生科技,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经常对新生的计算机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致使学生在当代教学中期待计算机课程的时间。然而,由于现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在很多重要性考试的科目中计算机课程的分值几乎为零,致使一些学校在日常的课程安排中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压缩甚至没有安排计算机课程。而且,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教师由于受到应试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往往按照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进行授课,这样一来计算机的课程很难对学生有吸引力,即使现在很多学校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但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瞬息万变,很难满足学生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计算机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矛盾,这也同样致使教师在计算机授课过程中对所讲述的内容敷衍了事,导致计算机教学效果并不好。
二、学校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讲述的知识可谓老生常谈。众所周知的是,计算机在互联网的更新速度比系统的刷新速度要快。这样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更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校由于许多因素的限制,计算机授课教师普遍知识系统落后。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学校在小学期间也同样开设有计算机教学知识,这样一来更迫切要求初中计算机授课教师增强授课知识和授课理念。事实上,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授课教师都并非专业的,他们往往身兼数职,所以很难有充裕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他们的教育模式很难转变。 转贴于
三、由于计算机的科技知识瞬间性,很多学校对计算机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大部分学校认为,和其它教学科目相比,计算机科目课程相对不太重要,课程安排不仅时间短,而且教材内容呆板,长期不变,不能及时更新,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另外,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不断更新变化,所以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则变得非常重要。通常信息技术的产生始于新产品的推动,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新产品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踏入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材要有别于其它科目的教材,而对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要不断更新。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经过深入探讨,解决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强调学生少讲多练。计算机课程本身就是重在操作,所以教学应该侧重学生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基本内容,然后再授其新内容,最后进行巩固练习训练,给学生留够时间自主练习,注重教学质量。其次要因材施教。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所以有必要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其次,就是提倡情境教学,即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问题,便于学生思考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动性,如做些动画效果、网页等,让学生主动认识计算机相关知识。最后,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的事物来举例说明操作中的流程等,直观呈现。初中学生,因为思维方式的限制, 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更喜欢直观的内容,喜欢动手亲自操作。因此,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力求在上课的时候多举例子,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形象举例、深奥的知识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容易明白,又加强了记忆。
参考文献
[1]尚华 浅谈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学[J]. 职业技术,2011,(07) 。
关键词:虚拟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彰显的当今,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相结合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条件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适应社会需求,虚拟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见诸于高校和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安全教育教学中。从我国高校和高职高专目前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的普遍情况看,最为重要的教学部分是实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在这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形成的能力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倾力探索的问题,也是加强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所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无论在高校还是在高职高专中所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的教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的,这就是不但要传授计算机技术,更要培养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对于达成这样的教学目的更富有积极的作用,再具体到采用虚拟技术充实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之中,对于保护网络安全,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十分必要,唯有以这样的变化适应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特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更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的现状
状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意义的安全,也即对系统设备和相关设施的保护而言,要防止出现使用和管理上的不当,防止出现病毒、木马、蠕虫、系统漏洞等,不要让计算机使用过程温度过高,不能让灰尘妨碍机器运行,养成良好的保护机器、设施、机房的习惯;另一方面是逻辑意义的安全,也即对信息的保护而言,包括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的问题更凸显于恶意的攻击和破坏,如有意破坏网络设施,以达到破坏者的私弊,其作法如盗窃、毁损硬件设施等;对网络软件施以病毒,改变流量;破坏、解密或删改所传输或存储的数据,让原有的信息被改变,使得整个系统瘫痪等。因而,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对于信息拥有者和信息使用者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急需提高保障程度的问题。社会的需要就是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着力需要适应的方向,在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与质量标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高校不断调适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继而在教学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且在教育教学中涉及到有关病毒、木马的相关软件维护的内容,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带了一定的难度。另外,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展需要实验教学手段的支撑,实验教学又需要投入一定的硬件设施,以其作为物质保证,硬件设施在利用的过程中属于消耗性设施,需要对之进行相应的必要的维护,这些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包括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尤其是具备相应的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职学校在计算机安全教学中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的现状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变得与实践需要结合的不紧密,在学以致用上呈现出脱节的问题,将网络虚拟技术应用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虚拟技术以提升其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课程所包括的基本内容
1、计算机网络安全内容
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计算机网络安全是其重要的基础,也是人们在计算机应用中十分关注的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和筛选,按照用户的需要,将收集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保护,在使用上实现调取便利,在储存上不得出现信息泄露的现象。这就需要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所必然包括的逻辑安全和物理安全,以物理安全来保障一些硬件设施方面的安全,以逻辑安全来保障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2、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方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泛,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课程,以便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难度有点高,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教授有关的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并不满足讲解该内容的条件,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教学中虽然设定了很多的实验室,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的不是很多。在教育教学中还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大多是一些形式。
三、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技术”就是在计算机应用中能够将一个主机模拟成其他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即表现在对计算机软件的利用上,以软件模拟出虚拟的计算机,或称逻辑上的计算机,如VMware(VMWareACE)、VirtualBox和VirtualPC,它们都能在Windows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将虚拟机和主机处在一个系统中,也可以是不同的系统中,这类虚拟机和真实的计算机的功能一样,都有芯片组、CPU、内存、显卡、声卡、网卡、硬盘、光驱、串/并口、USB控制器、SCSI控制器等设备,其应用程序是通过窗口来显示,通过建立一套系统、一个窗口、掌握这门操作技术。既然其性质为虚拟机,自然可以通过人们对虚拟技术的应用,根据人们的需要,在对一处设施的利用时连接出多个虚拟机,以虚拟机来实现使用者的意图,这样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了计算机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1、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要将虚拟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选择相应的虚拟机,在选择虚拟机时要注意:在计算机连接时一台计算机可以连接到多个虚拟机中,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合理的选择虚拟机的个数,这样在实际中才能更好的让虚拟机运作起来,也不会过多的占用硬件资源。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还要考虑到网络服务器的性能。虚拟机在实际运行中会占用机器的内存,在教育教学中一般都会用到多台虚拟机,为此,计算机的内存一定要足够大,以便在实际运行中取得较高的工作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将虚拟技术应用到计算机教学中,增加了这门专业课程学习的难度,要求教师在掌握好相应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好实验模版,在教学过程中更细致、更精密地施以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教学过程中,来充分了解其技术操作要领。譬如教师一般会教授给学生一些系统性危险的知识,会给学生讲解一些计算机木马、病毒的知识。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利用虚拟技术结合实际教学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虚拟技术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也会对相应的病毒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知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虚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除了提高教师的水平之外,还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启发学生在计算机应用空间利用过程中创新发明,提高其应用效率的思维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认知,从而解放思想,积极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但能够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新”,更能够将掌握和驾驭计算机应用技术学“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关乎个体的专业技术能力,又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创新促进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虚拟技术是一种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应用虚拟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安全教学中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样就使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的效率变得不适应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虚拟技术以提升其教学效果。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分为逻辑安全和物理安全两部分、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方面等。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可以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合理的选择虚拟机的个数。还可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利用虚拟技术结合实际教学给学生进行演示,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和技术直观化和形象化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迟国栋.浅谈虚拟机技术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19).
[2]陈卓.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教学中虚拟机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1).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
1引言
人类在开展科学思维活动时,计算思维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面向高校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计算机这门学科中,计算思维是核心内容。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师应当努力创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创新模式[1]。
2创新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的重要意义
2.1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
现阶段,计算机已普遍应用于全社会,许多单位在人员招聘与考核过程中,将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因此,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对这一技术做到应用自如。从计算机整体水平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比较大,高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时,不能局限于几种常用的技能,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技术,确保学生具备计算思维。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只有对学生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才能提升学生日后就职的竞争力[2]。
2.2反映时代特征,学会基本思维方法
纵观当代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计算机逐渐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具。针对某一具体问题,人们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技巧,更要注重转换问题,之后交由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时,形成思维模式比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重要。
2.3揭示计算机内涵,形成科学思维模式
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大突破,人们对计算机和计算思维的认识产生了极大改变。目前,计算机不再被单纯地视作一项工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计算机的深刻内涵。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了科学设计、超前设计,拉近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实力。
3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创新
3.1分层、分模块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专业包括文科类、理工科类、艺术类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培训时,应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将跨学科元素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从而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比如,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可将视频编辑、音频编辑等内容加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文理科类专业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融入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根本目的,可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入学之初,学校可组织计算机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配班级。组织课程内容时,可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设定相应模块,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计算机知识[3]。
3.2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教学,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能够综合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二者的优势,不仅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而且保留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计算机教学中有效达成更高一级能力的培养目标,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又能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还能加强团队合作精神。设计混合式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即学生分析、课程分析、学习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基础上,有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充满兴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同时,混合教学强调团队合作,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为了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考虑到学生基础水平的不同,教学模式的设计应具备立体化、多层次特点,基本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即混合教学、学习活动设计和实践能力拓展。第一,混合教学。按照基础测试成绩划分教学层次,从低至高可分为三个层次:主要针对低水平学生的以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的面授与网络教学并重的模式;主要针对高水平学生的以网络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学习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任务为基础,将丰富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来源,在任务设计中镶嵌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实现计算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课程教学的开放程度。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注重实践性与层次性,将基础任务、一般任务和复杂任务囊括其中。此外,学习活动可分为个人活动和小组活动两种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协作精神,同时强化知识技能。第三,实践能力拓展。实践能力拓展主要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可通过竞赛等方式,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3.3发掘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科学学习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思维的基础和前提,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曾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思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发掘计算机教学规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首先,总结计算机工作原理的内在规律,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时,教师可通过模型简化和抽象其工作原理。“I—P—O”结构代表计算机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其中I代表Input(输入),P代表Process(程序),O代表Output(输出)。作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该模型上运行的软件会产生相应的运行规律。软件学习过程中,只需将特定指令赋予I、P、O即可。计算机课程讲解时运用“I—P—O”结构模型,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流程、基本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学习要领,促使学生在常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得心应手。以word为例,I代表文字输入、表格图片插入等指令,而在视频制作软件中,I则代表素材导入、采集等指令。相应的P、O在不同软件中代表的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几项基础性应用软件后,学生学习其他软件时也可应用这一模型,首先需掌握软件的整体功能,其次深入研究软件的基本模块,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此外,教师通过教授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Windows系统的操作流程可抽象为“S—R—C”结构模型,其中S代表Select(选择)、R代表RightKey(右键)、C代表Command(命令),通过讲解这一抽象模型,无论是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还是操作系统文件和应用多媒体工具,都可以依靠基本方法进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操作效率[4]。
3.4转变评价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还要创新评价方式,将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环节,教师要依照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而考核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方面尚未建立标准的量化评价模式,因此计算机课程考核的重点依然在于应用能力,实施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应极力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通过研究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得知,采用阶段考试、综合作业、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比较科学,综合作业的权重应适当增加,过程考核要重点关注。考核内容不应局限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将计算思维相关知识点纳入其中,利用能力考核实现计算机思维品质的考核。比如,布置办公软件综合作业,全面考核学生的文字排版、编辑、表格制作、数据分析、信息检索和表达演示能力,这就是一种综合评价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