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

第1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 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 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 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 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 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 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 SDH网络保护方式

1, 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 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 SDH网同步

1, 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 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 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 方案论证,评估

(2 ) 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 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 ) A 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 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 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 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 2M 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 )A 市 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 网络结构

2.2 网元配置

2.3 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 1 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 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 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 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 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 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第2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原生数字数字资源信息资源

[分类号]G203

互联网以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成为当今人们充分开放、自由地发表意见及传播信息的平台,使人们不必再借助传统的媒体发表观点和言论,从而使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和简单。在这种环境下,基于互联网活动而直接产生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得到迅速增长。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hn Pal―frey和瑞士圣加伦大学教授Urs Gasser在他们通过E―mail合著的Born Digital:Understanding the First C-ca―eratlon of Digital Natives一书中所说,Born Digital(数字原居民)开始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原生时代。这些“数字原居民”(主要指生于80、90后的青少年网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生活在互联网中,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据CNNIC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统计: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67亿人,占到全国网民的55.9%。可见,网络原生时代已经开始悄悄来临。网络原生数字信息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的主流,并为人类的学术科研、经验分享、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等做出重大的贡献。本文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旨在引起学界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1 数据统计、分析

1.1 宏观方面

以CNKI为数据源,以“题名:原生数字”为检索式,对检索结果全文下载,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6篇学术论文。根据我国学界对原生数字资源的理解,这6篇学术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存在两种意义:一是具有原生态特征的传统文献数字化后的转化型数字资源,这是对原生数字涵义的误解;二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定义的除了数字形式再没有其他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是目前国内外较权威的一种理解。根据这两种理解,这6篇文章中有2篇文章的研究对象为转化型数字资源,另外4篇研究对象为真正的原生数字资源(见表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2006年,我国理论界才真正从宏观层面来研究“原生数字资源”,其中常娥、袁曦临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问题探析》一文专门以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组织、长期保存进行了简要阐述。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Born Digital”(原生数字)的定义,国外在原生数字资源理解上不存在误区,并且"Born Digital”这一术语来源于互联网,从一开始就具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意思。以读秀外文期刊知识库为检索源,以“题名=Born Digital”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3l篇以“Bom digital”为研究对象的外文学术论文。国外学者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Born DiotM'’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国外在“Born DigitM”宏观研究方面比我们起步早,理论成果比国内多,但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微观方面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称谓提出以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就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大量的研究。目前,互联网中常见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包括博客(Blog)资源、网络论坛(BBS)资源、播客(Podeast)资源、维基(WIKIS)资源等。现以博客资源、网络论坛资源、播客资源和维基资源为例,同样以CNKI为数据源,分别以检索式为:题名=博客+或者Blog,题名=网络论坛+或者BBS+或者电子公告板,题名=维基+或者WIKIS+或者维客,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如表2所示:

以时间为轴,以研究以上四项内容的学术论文为例,在CNKI中统计2002年至2008年的论文数量,可以发现,研究博客和播客的学术论文在2007年达到顶峰,网络论坛和维基的研究论文在2007、2008年也已

近年来,国外网络原生资源的微观研究逐渐减少,已经转向开发、应用的实践阶段。我国学者从微观方面研究这些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时,许多是研究和总结国外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国内的这些研究还缺乏对国外实践成果的科学分析和系统归纳,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2 从不同的研究内容来分析

2.1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

国内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博客、网络论坛、BBS等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以及保存上,而系统研究整个网络原生数宁资源的很少。所以,究竟何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李宝强、孙建军从数字资源产生的技术手段出发,把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直接由文字处理软件、CAD、数字摄像设备等数字信息系统产生的数字资源;常娥、袁曦临从原生态的角度出发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网上最初始的信息资源,指那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创造、生成、存储及传播的数字资源,并且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或者商业公司加以管理,由网络用户自发创作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资源。

我国对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强调原生数字资源的数字原创性,并没有明确指出数字形式是其唯一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揭示其外延和内涵。笔者认为,要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应把握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两个本质特性:一是网络原创性;二是数字形式唯一性。只有从这两个特性出发才能较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概念。

2.2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方面,马海群、周丽霞认为应该从技术、经济、法律、人文方面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综合性调控。孙建军等人在分析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与改进后,构建了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分为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功能定位及战略形成三个阶段。李宝强和孙建军在研究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时,把网络数字资源分为转换型网络数字资源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认为根据网络数字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转换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调控模式,对网络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场驱动模式;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介入其中。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研究仍然沿袭对网络信息资源规划的政策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规划的研究,强调国家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联合进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微观层面的规划,也可以说是忽视了基础规划,使得宏观规划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微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即对每个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加强。

2.3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

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例如:栗久珍针对网络论坛(BBS)中的情报收集,提出FAQ生成的方法,并依此概念模式研发出网络论坛情报收集系统;邱均平等基于Page Rank算法提出Blog Rank算法,应用于对图书馆博客的搜索和评价;刘莉等提出基于RSS技术的博客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蒋凡等设计了BBS主题发现原型系统,通过计算词语在回帖传播链上的影响力,采用对有影响力词语进行聚类的方法,发现BBS论坛中具有影响力的主题。只有常娥、袁曦临专门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过研究。她们认为:首先按照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对网站进行分级处理,收录较高等级网站上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然后根据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评价应考虑从其内部和外部特征人手,形成一套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个性化研究多,标准化研究少。虽然,微观方面的具体研究可以对某一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深入研究,其评价和采选系统易于实现,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由于各种评价和采选方案标准不统一,一方面会造成微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范围狭窄,难以推广,不利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会使得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发利用。

2.4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

我国学者专门针对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提出过一些组织方法,特别是针对网络博客资源。曹锦丹针对网络Blog的原生数字资源提出Web2,O―Blog的他组织与自组织模式。陈志新对博客中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讨论文章时序组织、形式分类法、形式主题法以及关键词聚类组织,提出博客数字资源的自我组织、博客网站的公共组织方法以及博客资源网络分类目录。常娥、袁曦临则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进行研究,认为原生数字资源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应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首先,利用网络蜘蛛程序,自动将经过严格评价和采选后锁定的、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原生数字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然后,根据系统构建的分类体系进行自动分类,使资源序化;最后,将自动分类后的原生数字资源,按照系统确立的元数据字段进行自动标引入库,形成原生数字资源数据库。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方面,特别是对博客资源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如自组织和他组织,传统组织方法在博客资源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在博客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这些都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组织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利用;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许多研究都是基于新技术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而忽视用户需求。

2.5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近年来,网络数字资源保存经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个体实验再到最佳实践的发展过程,研讨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入,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关注;但专门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却寥寥可数。

常娥、袁曦临提出原生数字资源的保存可以借鉴网络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如数据的更新、迁移和仿真等,但是除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外,还有必要建立多个副本的分布式长期保存体系;刘钊、陈以敏、贺晶晶认为在生产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时候,生产者应该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生数字信息都保存下来,让使用者来决定哪些是有价值、哪些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这些研究都摆脱不了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中形成的固有思想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网络数字资源建设研究的扩展和延续。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原创性决定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数字形式唯一性决定其存在形式的单一,因此在保存标准、保存期限、保存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非原生网络数字资源,在保存技术上也更加复杂和棘手。

3 两个突出问题

3.1 没有进行较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网络信息系统、网络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研究应该在系统论的前提下把其内涵、规划、评价、采选、组织、开发利用、长期保存等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

不管是从数据上分析还是从内容上分析,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显得过于散乱、单薄。从宏观研究来看,明确以“原生数字资源”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太少,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及其建设等情况,没有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看成是系统中的有机整体;从微观研究来看,以某一具体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虽然数量多,甚至出现繁荣迹象,但是却没有理论研究将其串联和归类系统化,还没有任何理论研究将其囊括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之下,只有量的突破,而没有质的飞跃。

因此,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不但研究范围单一,没有全面地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很难形成较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目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重要表现。

3.2 寄生于网络数字资源研究

第3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21202

作者简介:赵卿松(1972-),男,硕士,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

1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结构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知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准则,构建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教育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由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两个模块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安排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则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

实践教学平台由实训、实验和实习组成:①实训包括:军训、综合课程设计等;②实验教学以课程内实验为主,并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创新教育平台由课程创新教育、学术创新活动和实践创新活动组成。课程创新教育包括学科前沿课程和创新教育课等;学术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创新活动包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培训合格证为目的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

2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网络人才”为目标,具备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具有网络维护与管理专长、能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

(1)由于网络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设置强调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基础课程给予了充足的学时。

(3)将方向的选修课程分为网络规划设计及管理、网络信息处理两部分,以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

表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工科专业类似,开设大学英语、数理、政治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了电类基础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外,增加了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以补充学生在数字通信领域上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组网和网络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针对网络信息处理方向则设置了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互联技术、Linux系统管理、Linux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

3.1课程内实验

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

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综合课程设计

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开设了基础软件综合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设计、网络通信综合设计、网络应用综合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每个综合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占2周时间,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兴趣,采用教师给出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多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能超过30人,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为培养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综合设计报告,包括课题背景、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及分析、总结等内容;为保证综合设计的质量,安排了综合设计答辩环节,答辩中由学生先对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演示,然后答辩教师针对设计内容随机提问,以考察设计完成情况。综合设计成绩评判由平时表现、完成情况、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组成,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综合设计质量。

3.3实习与毕业设计

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未来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分别组织3次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初,占2周时间,参观IT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科研环境或办公网络环境,见识不同厂家或品牌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应用情况或研发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初,各占3周时间,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与IT企业或思科认证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络软硬件系统开发等项目中。特别是在与思科认证培训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师资与设备资源,很好地克服了我校网络组网设备不足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毕业设计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一次综合性专业技术实践锻炼,毕业设计课题围绕网络规划设计与网络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展开,毕业设计周期为14周左右,包括选题、开题、课题任务的完成、书写毕业设计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我们将校企合作方式也引入到毕业设计环节中,对部分学生实行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真题真做,以达到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同时,解决企业某方面实际问题的目的。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等专业基础上经过发展逐步形成的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地摸索、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春枝,李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第4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1.1来自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需求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各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国际主流的ACM和IEEE系列课程教学计划即著名的计算学科教学计划2004(ComputingCurricula2004,简称CC2004)为主制订的,CC2004列出该专业学生建构其领域核心知识体系结构框架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单元模块,并基于此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或曰面向网络的计算便是其中之一的重要核心知识单元。[1][2]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反馈表明,仅仅开设《计算机网络》一门课程,对于主要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以满足学生就业和在该行业领域内生存与职业发展需求为主的普通高校,以及具有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于为社会培养网络工程师的高校而言,还远远不足,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整合与建设势在必行。参考笔者《普通高校工程型应用型网络人才培养专业方向课程改革与实践初探》一文,[3]将计算机网络这一公认的较难学懂、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基础入门性的必修课程,通过网络工程与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网络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等一系列后续拓展的特色课程群,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和具有特色及优势的专业方向课程群。[4]例如:可以形成以网络工程与技术、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课程为主的、适当偏硬的系统集成/组网工程类网络人才的培养路线,其未来的职业定位以网络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为主;或者也可以形成以网络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等课程为主构成的、适当偏软的网络应用系统研发/站点设计类网络人才的培养路线,其未来的职业定位以软件工程师、网站站长等为主。基于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开展配套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如图1所示,在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时,需要统筹规划,兼顾多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并配合课程群的建设需要,避免出现很多高校把专业实验室建成了计算机机房、仅有联网PC机数量优势的普遍现象。1.2来自课题研究型教学环节和课外延伸教育的需求毋庸置疑,普通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为首要目标,同时支撑专业方向上的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建设。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在满足课程内的实验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课程设计环节,以及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的条件改善和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需要。只有充分运用好这些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在网络工程的方案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管理与运行维护、网络程序设计与开发、网络设备配置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动手实践技能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由于近年来社会和IT行业对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网络运行管理和安全维护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持续升温,驱动学生看好网络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就业前景,使得学生选择该方向作为就业首选或选择该专业方向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题目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不少院校现有硬件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使得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的选题设计上受到极大限制,一些非常想做或者值得指导学生去做的课题项目或题目,不得不迫于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而被迫放弃,制约了师生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水准和课题质量,加剧了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上师生对于实践条件的需求与现实条件不具备之间的矛盾。因此,除了满足课内实验项目的需要,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还应提供开展集中式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以SRP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研究型、课题型教学环节改革试点的基础硬件条件和场所。此外,还可兼顾考虑提供开展面向社会或学生需要的诸如思科认证考试、NCNE国家软考、NCRE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相关考试培训、学生竞赛活动参赛集训等课外延伸教育项目的场所和设备,使学生在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化的思想和理念、动手实践应用等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综合训练机会和条件。

2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

综合上节所述,问题的核心在于找寻和设计出一种既能兼顾满足各种教学环节需求、又能分阶段集成且一次性投入不高的可行方案。通过深入地分析比较和实践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一种可行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该方案通过逐步添购、分阶段调整到位配套的计算机与联网设备的方式,可使新建专业实验室提供不同的、可逐步扩展的实验条件。例如:在一次性投入的初期,可以提供8人一组一桌、一次支持2-3个行政班(共12个组/桌)的实验教学条件。若每班以32人计,则一次可支持3个行政班约96人同时上实验课,每8人一组,共12组,每组配备一台服务器、2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8台PC机;然后,根据资金情况和可能性,通过分期分批阶段性扩展,改善每实验组/桌的配套设备数。这样的每个实验组/桌,不仅可以保障学生人手一台PC机,同时还可以通过配置,使每实验组/桌的设备自成子网或以VLAN划分,独立构成一个典型的LAN网络应用环境,并能提供各种B/S、C/S架构的集成开发环境。实验组/桌上的服务器,可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安装和支配使用,条件不足时,可通过Vmware等虚拟技术构建多服务器OS系统,条件允许时,可通过添置多台物理硬件构建服务器集群环境。实验组/桌上的路由器/交换机设备,可供在相关课程中进行网络设备配置、IOS系统操作等课内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题目以及认证培训项目中使用。在数量上仍不足的,亦可通过在PC机上安装模拟器软件的方式,开展设备配置类实验和学生研究型课题;条件允许时,还可支持远程开放式实验,即通过远程登录方式连接至设备进行IOS系统的配置。DMZ区的服务器群还可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基础性的公共资源存储与共享,或者作为实验室的网管或安全方面的基础设施,例如提供给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等课程作攻击用的靶机实例。每实验组即每张桌面上的设备连接拓扑可采用图3所示的逻辑设计,具体到实际的物理环境中,可视环境因素合理进行布局调整和摆放。

3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后期建设与管理刍议

3.1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与优势,要求我们在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完善等内涵建设上要下大力气、花真功夫。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如何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地优化组合,把培养目标真正融入到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中;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对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践,积极寻求能够真正突出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性和创新性活动的主体地位的解决之道,尽量使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网络工程和技术实现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较早地参与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多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将系统训练、技能培养和开放实验相结合,把单纯为课程实验教学服务的实验室转化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能够为多元目标服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验室建成后的功效。基于这一理念,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全体成员不仅针对新建的实验室进行了课内实验项目的再设计,而且整合了各门相关课程的配套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等工作的需求,使新建实验室可统一支持下述8大类课题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的开展:①网络工程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类题目②网络互联设备配置实现类题目③应用服务配置实现类题目④基于套接字编程的数据通信传输类题目⑤Web站点开发设计类题目⑥网络互联设备的协议仿真/算法实现类题目⑦网络管理及信息安全编程类题目⑧学生自拟的网络方向研究探索类题目3.2实验室管理规范的建设通常,一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首先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如在基础建设阶段,需要完成必备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开出相应的实验项目,实现能够初步为专业方向的一系列课程提供实验教学服务;在第二步的规范性建设阶段,通过实验室的系列化规范管理制度的建设,为师生提供符合规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第三步的拓展性建设阶段,则要充分综合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资源,变单纯的实验教学条件为立体化的、能够为多元目标服务的多层次的一体化教学资源;而在第四步的稳定运行阶段,则需要新建实验室在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发挥最大的功效和作用,为师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实验教学和研究环境。因此,基于阶段性建设、流程化管理的理念,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制度建设亦不容忽视。[5]例如:如何安排设计实验室的开放制度?有关实验室日常运行维护方面的管理规定,实验档案记录等等。

4结语

第5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2.2 高速缓冲存储器

2.2.1 多级存储器体系

2.2.2 Cache概述

2.2.3 Cache的映像方式

2.3 流水线

2.3.1 流水线的概念

2.3.2 流水线阻塞

2.3.3 流水线的吞吐率

2.3.4 流水线的加速比

2.3.5 流水线的效率

2.4 磁盘调度

2.4.1 磁盘结构与参数

2.4.2 数据存取过程

2.4.3 磁盘调度算法

2.5 数制

2.5.1 进制的表示及转换

2.5.2 三种常用的码制

2.6 内存编址方法

2.7 计算机的分类

2.8 并行计算问题

第3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217分钟)

3.1 考点分析

3.2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3.3 计算机网络分类

3.3.1 局域网

3.3.2 千兆以太网

3.3.3 无线LAN

3.4 网络设备

3.4.1 常用网络连接设备

3.4.2 路由算法

3.4.3 路由协议

3.5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3.5.1 IP地址

3.5.2 子网掩码

3.6 虚拟局域网

第4章操作系统 (281分钟)

4.1 考点分析

4.2 操作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4.3 进程管理

4.3.1 进程的状态

4.3.2 PV操作

4.3.3 死锁问题

4.3.4 管程与线程

4.4 虚拟存储管理

4.4.1 地址变换

4.4.2 存储组织

4.4.3 存储管理

4.5 作业管理

4.5.1 作业状态与作业管理

4.5.2 作业调度算法

4.5.3 作业周转时间

4.6 文件管理

4.6.1 文件的逻辑组织

4.6.2 文件的物理组织

4.6.3 树型目录结构

4.7 设备管理

4.8 UNIX的SHELL程序

第5章数据库系统 (367分钟)

5.1 考点分析

5.2 元组演算

5.3 范式理论

5.3.1 函数依赖与范式

5.3.2 模式分解

5.3.3 多值依赖与4NF

5.4 并发控制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设计阶段

5.5.2 E-R模型

5.6 数据库安全

5.6.1 用户认证

5.6.2 用户角色

5.6.3 数据授权

5.6.4 数据库视图

5.6.5 审计功能

5.7 分布式数据库

5.7.1 分布式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5.7.2 分布透明性

5.7.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5.7.4 分布式查询处理和优化

5.8 数据仓库

5.8.1 OLAP与OLTP的比较

5.8.2 数据仓库的概念

5.8.4 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

5.8.5 数据仓库的设计与开发

5.9 数据挖掘

5.9.1 数据挖掘一般结构

5.9.2 数据挖掘的方法和技术

第6章系统配置与性能评价(98分钟)

6.1 考点分析

6.2 系统可靠性

6.2.1 可靠性性概述

6.2.2 可靠性计算

6.3 性能评价方法

6.3.1 时钟频率法

6.3.2 指令执行速度法

6.3.3 等效指令速度法

6.3.4 数据处理速率法

6.3.5 综合理论性能法

6.3.6 基准程序法

6.4 软件容错

第7章信息化基础知识(103分钟)

7.1 考点分析

7.2 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7.3 企业信息化

7.3.1 企业资源计划

7.3.2 客户关系管理

7.3.3 企业门户

7.3.4 企业应用集成

7.3.5 供应链管理

7.3.6 商业智能

7.4 电子政务

7.5 电子商务

第8章信息系统建设(337分钟)

8.1 考点分析

8.2 信息系统工程

8.2.1 系统的特性

8.2.2 系统理论

8.2.3 系统工程

8.2.4 信息系统工程

8.3 企业系统规划方法

8.3.1 BSP方法概述

8.3.2 BSP方法的研究步骤

8.3.3 定义企业过程

8.3.4 定义数据类

8.3.5 分析现存系统支持

8.3.6 定义信息总体结构

8.3.7 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3.8 评价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8.3.9 制定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8.3.10 研究成果报告

8.4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8.4.1 概述

8.4.2 自顶向下的规划

8.4.3 企业模型的建立

8.4.4 主题数据库及其组合

8.4.5 战略数据规划的执行过程

8.4.6 总结

8.5 信息工程方法

8.5.1 信息工程方法

8.5.2 信息战略规划

8.5.3 建立企业模型

8.5.4 确定企业信息结构

8.5.5 确定业务系统结构

8.5.6 确定系统的技术结构

8.5.7 信息战略规划报告

第9章软件工程与软件过程改进 (704分钟)

9.1 考点分析

9.2 软件开发方法

9.2.1 软件开发模型

9.2.2 第4代技术

9.2.3 原型化方法

9.2.4 敏捷方法

9.2.5 净室软件工程

9.3 总体规划与软件定义

9.3.1 概述

9.3.2 目标系统框架分析

9.3.3 可行性分析

9.3.4 新旧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9.4 需求分析

9.4.1 概述

9.4.2 需求定义方法

9.4.3 需求捕获方法

9.4.4 需求分析方法

9.4.5 软件需求说明书

9.5 软件设计

9.5.1 总体结构设计

9.5.2 详细设计

9.6 软件测试

9.6.1 概述

9.6.2 测试方法

9.6.3 测试步骤

9.7 软件运行与维护

9.7.1 软件维护

9.7.2 再工程与逆向工程

9.7.3 系统评价

9.7.4 运行管理

9.8 构件与软件复用

9.8.1 软件复用

9.8.2 构件技术

9.9 软件开发环境

9.10 软件体系结构

9.10.1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

9.10.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9.11 软件过程改进

9.11.1 CMM模型

9.11.2 PSP和TSP

9.11.3 软件过程评估标准

第10章面向对象方法学 (229分钟)

10.1 考点分析

10.2 面向对象基础

10.2.1 基本概念

10.2.2 类的定义

10.2.3 面向对象方法

10.3 统一建模语言

10.3.1 UML结构

10.3.2 用例图

10.3.3 类图与对象图

10.3.4 交互图

10.3.5 状态图

10.3.6 活动图

10.3.7 构件图

10.3.8 部署图

10.4 面向对象分析

10.4.1 建立域模型

10.4.2 建立用例模型

第11章软件项目管理(303分钟)

11.1 考点分析

11.2 项目管理工具

11.2.1 图形工具

12.2.2 工具软件

11.3 软件成本管理

11.3.1 软件成本估算

11.3.2 成本效益分析

11.4 软件进度管理

11.4.1 软件生产率

11.4.2 任务的确定与并行性

11.4.3 制定开发进度计划

11.4.4 进度安排的方法

11.4.5 项目的追踪和控制

11.5 软件风险管理

11.5.1 风险识别

11.5.2 风险评估

11.5.3 风险量化和处理

11.5.4 风险监控

11.5.5 常见风险及应对措施

11.6 软件质量管理

11.6.1 质量特性

11.6.2 软件质量保证

11.6.3 全面质量管理

11.6.4 六西格玛管理

11.7 软件配置管理

11.7.1 基线与软件配置项

11.7.2 软件配置管理的过程

11.7.3 配置标识

11.7.4 版本控制

11.7.5 变更控制

11.7.6 配置状态报告

11.7.7 配置管理数据库

11.7.8 配置审核

11.8 软件文档管理

11.8.1 文档的种类

11.8.2 文档管理标准化

11.9 软件项目的组织

11.9.1 项目任务的划分

11.9.2 软件项目组织的建立

11.9.3 人员配备

11.9.4 指导与检验

第12章安全性知识(341分钟)

12.1 考点分析

12.2 数据安全与保密

12.2.1 密码术的发展

12.2.2 加密体制

12.2.3 PKI与数字签名

12.2.4 数字信封

12.2.5 PGP

12.3 计算机网络安全

12.3.1 网络安全机制

12.3.2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12.3.3 单点登陆技术

12.3.4 集中式认证服务

12.3.5 无线设备的安全性

12.3.6 防火墙

12.3.7 入侵检测

12.3.8 虚拟专用网

12.3.9 IPSec

12.4 电子商务安全

12.4.1 SSL

12.4.2 SET

12.4.3 SET与SSL的比较

12.4.4 认证中心

12.5 安全管理

12.5.1 安全策略

12.5.2 风险分析与管理

12.6 安全体系结构和模型

12.6.1 Unix系统的安全性

12.6.2 数据库的完整性

12.7 计算机操作安全

12.7.1 安全威胁

12.7.2 物理安全

12.8 业务持续和灾难恢复规划

12.8.1 业务持续规划

12.8.2 灾难恢复规划

12.8.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第13章标准化知识(167分钟)

13.1 考点分析

13.2 标准化法

13.2.1 标准的制定

13.2.2 标准的表示

13.3 可扩展标记语言

13.3.1 XML的组织

13.3.2 CSS与XSL

13.3.3 XML编程接口

13.4 CORBA

13.5 计算机信息安全标准

13.5.1 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准则

13.5.2 ISO 7498-2标准

13.5.3 BS7799标准

13.5.4 其他标准

第14章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95分钟)

14.1 考点分析

14.2 着作权法及实施条例

14.2.1 总则

14.2.2 着作权

14.2.3 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

14.2.4 法律责任和执法措施

14.3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14.3.1 总则

14.3.2 软件着作权

14.3.3 软件着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

14.3.4 法律责任

14.4 商标法及实施条例

14.4.1 总则

14.4.2 商标注册的申请

14.4.3 商标注册申请的审查

14.4.4 注册商标的变更、转让、续展

14.4.5 商标使用的管理

14.4.6 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

14.5 专利法及实施细则

14.5.1 总则

14.5.2 专利的申请

14.5.3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

14.5.4 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14.5.5 对发明人的奖励和报酬

14.5.6 专利权的保护

14.5.7 费用

14.6 反不正当竞争法

14.6.1 不正当竞争行为

14.6.2 监督检查

14.6.3 法律责任

第15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83分钟)

15.1 考点分析

15.2 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

15.3 数据编码技术

15.3.1 数据编码方法

15.4 数据编码标准

15.5 图形图像

15.6 音频

15.7 视频

15.7.1 视频文件格式

15.7.2 视频点播

15.7.3 视频会议系统

15.8 多媒体数据库

15.9 流媒体

第16章离散数学 (414分钟)

16.1 考点分析

16.2 集合论

16.2.1 集合及运算

16.2.2 等价关系

16.2.3 偏序与哈斯图

16.2.4 函数

16.3 图论

16.3.1 特殊图

16.3.2 最小生成树

16.3.3 最短路径

16.3.4 关键路径

16.4 数理逻辑

16.4.1 命题的表示

16.4.2 等值演算

16.5 代数系统

16.5.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16.5.2 代数系统的概念

16.5.3 半群与群

16.6 组合数学

16.6.1 计数原理基础

16.6.2 排列

16.6.3 组合

16.6.4 鸽巢原理

16.6.5 容斥原理

第17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90分钟)

17.1 考点分析

17.2 如何选题和答题

17.3 分类解答方法

第18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185分钟)

18.1 考点分析

18.2 软件工程试题归类

18.3 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8.3.1 学习方法

18.3.2 论文准备

18.3.3 合格论文的条件

18.3.4 论文解答步骤

18.3.5 例题

18.4 论文应试法则

第6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我们在学术论文写作当中不可忽视的,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来了解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都查阅和引用了哪些文献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建权,邵骏.信息化新形势下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变革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1):59-61.

[2]朱朝霞,冯怡,李一鸣.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1):79-80.

[3]丁徐徐,温超,冀丽红,等.浅析新形势下医院网站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12,12(7):52-54.

[4]朱雷,熊军,卜世波,等.我国医院网站医疗信息服务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3(9):1-9.

[5]吴艳君,于京杰,马锡坤.基于虚拟化技术的医院信息化平台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42-44.

[6]吉宏图.完善医院信息化系统推进医院精细化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8(12):221.

[7]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17-19.

[8] 周军.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J].现代养生,2014,12(10):170.

[9] 胡铁骊,欧阳荣,蔡斌,等.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C]//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一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论文集.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2014:4.

[10]尹琳,王燕森.以信息化促进医院健康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86-187.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谢智慧.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法初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刘春英.“工学六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赵园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实验模块化教学思路初探.电子商务,2012(5).

[4]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蒋文彬.高职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徐洪亮.职业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建设的实施分析[J].消费电子,2012.

网站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课整合的理论思考》.《湖北电化教育》.2002

[2]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实素质》.《中国电化教育》2001

[3]苗逢春.《信息技术》高中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飞.浅谈网站建设——以“比翼”网站建设为例[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9(32):187-188.

第7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要自动生成目录(不要手工录入)(在自动生成的目录上按住CTRL键并单击鼠标可以跟踪链接),格式如下: 四号字,黑体,加粗,单倍行距,居中。目录单独占一页

     

目   录 (本行空一行)(以下目录清单为: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显示到3级目录即可) 1. 引言 2. 流量工程 3. MPLS流量工程 4. MPLS流量工程研究进展 4.1 LSP建立方法 4.1.1 预规划路径法 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小二黑,加粗居中。单倍行距。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研究进展  

(空一行)       软件工程专业 小四楷,加粗居中

  120642009001           姚某某       指导教师:邹某某  

(空一行) 【摘要】MPLS已成为IP网络的核心技术,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技术对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改善网络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MPLS流量工程技术中面临的问题,概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行分类,提出MPLS流量工程结构模型,以及MPLS流量工程研究的认识和建议。 小五楷加粗。单倍行距

  【关键词】MPLS, 流量工程, LSP  

(空一行) 1.     四号黑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空0.5行 引言 汉字为五宋;

英文为五号“Times New Roman” 单倍行距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逐渐增多,流量增长呈指数级迅速发展趋势。传统IP网络可满足传统业务(如Email、Web)的传输要求,不能提供QoS保证。但是,………………,传统IP网络也无法满足的这种传输过程的可预见性要求。  

…………………… 2.     引用参考文献 流量工程 流量工程是映射业务流到实际网络拓扑的过程,是均衡网络链路、路由器以及交换机上负载的强有力工具[2]。通过管理和控制网络流量分布,可减少关键节点或链路的拥塞,提高资源利用率。流量工程技术不但可以……,而且……。流量工程通常包括各种技术的应用、网络测量规则、各种问题的模型化、流量控制,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来获取一些特定指标的性能[3]。 …………………… 3.     MPLS流量工程 正文…………………… 4.     小四黑,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空0.5行 MPLS流量工程研究进展 4.1         LSP建立方法 五号黑体,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均空0.5行

  通常应用约束路由的方法建立LSP。约束路由是一种命令驱动并具有资源预留能力的路由算法,它能够和现有的IGP共存。约束路由根据流量主干属性、资源属性、拓扑信息等,……………………,将有助于对网络的性能优化,减少手工配置和人工干预。  

4.1.1 预规划路径法 预规划路径可分为三个步骤[7],这些步骤都是离线完成的。第一,路径查找:为每对出口/入口路由器之间查找所有可能路由,这些路由作为备选LSP路由;第二,路由选择:从路径集合中选出两个子集…… (1)流量预测法 要有表序号和表名,放在表格上方。表格用三线表

  文[12]提出一种动态路由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是…………。算法分为两个阶段:预处理阶段和在线路由阶段。两阶段的算法以对照表形式列于表4-1。  

表4-1 预处理阶段和在线路由阶段算法对照 预处理 在线路由 <预处理算法描述> ………… ………… <在线路由算法描述> ………… ………… (2)关键链路法 通常情况下,根据MPLS网络的拓扑结构、各链路的剩余带宽建立LSP,而不考虑入口/出口路由器的位置。事实上,如果不考虑入口/出口路由器的位置,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考虑图4-1所示网络结构。 要有图序号和图名,放在示意图的下方

   

五号黑体

  图4-1 资源使用产生冲突的例子  

(空二行) 5. 结束语 ……………………………… (空一行) 致谢(注:文献综述不写致谢) 汉字为五号宋;

英文为五号“Times New Roman”。单倍行距。 实心的句点,半角的冒号和逗号   起止页码 感谢……………………  

(空一行) 参考文献 [1] Yufei Wang,Zheng Wang. Explicit Routing algorithms for Internet Traffic Engineering[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1999:228-239. [2] Chuck Smeria. Traffic Engineering for the New Public Network[R]. White Paper, Part Number: 200004-004 09/2000, Juniper Network, Inc.. [3] D. Awduche et al. Requirement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Over MPLS[S]. RFC 2702, September 1999. [4] D. Awduche. MPLS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in IP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1999,37(12):42-47. [5] 王静华,张新家. 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约束路由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26(9):2386-2388. 期刊名。期刊不要写出城市

  [6] 张辉译.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88-92.  

[7] ………… 卷号

第8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少数重点院校外,多数院校普遍存在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较弱的问题,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课程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难以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他们面临一个实际要解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问题时,不知道如何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并编程解决问题,比如非对称加密算法RSA,简易扫描器和消息摘要算法MD5等学生在具体实现时面临较大困难。

 

另一方面,在“最难就业季“的大背景下,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求”与高校毕业生的“供”就形成尖锐的矛盾,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因此,解决这种矛盾已迫在眉睫。

 

结合我校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提高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方面做出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1以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编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的兴趣,才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的能力。从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对安全工具的使用比理论学习的兴趣大,而编程实现某一安全工具或软件所带来的兴趣和成就感又高于简单机械地使用安全工具。笔者曾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概论”的课堂上演示了一个“盗取”U盘文件的小程序,当同学们发现一插上U盘,U盘里的所有文件被悄无声息地拷贝到计算机后,课堂气氛马上“炸开了锅”,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于是笔者赶紧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①如何实现“盗取“?②用到哪些专业知识与技巧?③你能不能编写一个这样的程序?④此程序如何躲过杀毒软件或防火墙的检测?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一连串提出,引导学生思考,激发起兴趣。

 

另外,演示一些国内外经典黑客工具如流光、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等,通过展示这些工具的强大的功能同样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和编程创作的兴趣。

 

2 构建连贯的编程体系,使得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过程贯穿本科4年

 

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如网络基础、密码学基础、编程基础等课程[4]。所以梳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与编程课程的关系,合理安排进度,实现编程不“断线”显得尤为必要。为了保证学生编程能力培养的连续性,本校从大一到大三6个学期中每学期都有与编程相关的课程,是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编程体系。

 

3“以本科生导师为核心”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提供相关教材,给予指导方向

 

我校从第1届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开始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学生可以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题并书写项目申请书交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审批并给予经费支持[5]。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指导老师给每位学生推荐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某一方面的编程。如笔者所指导的学生中成立两个方向的编程小组,一组对密码学的加解密算法感兴趣,推荐了《精通PKI网络安全认证技术与编程实现》,本书介绍了PKI应用开发常用的技术,包括OpenSSL开发、CrytoAPI开发、Java Security开发等,每个系列都是按照先原理、再讲解、再实战的方式进行,非常适合学生独立练习PKI编程。另外一组对防火墙感兴趣,推荐了朱雁辉,朱雁冰编写的《 Windows防火墙与网络封包截获技术》,陈卓,阮鸥,沈剑编写的《网络安全编程与实践》和刘文涛编写的《网络安全开发包详解》[3]。

 

通过这种以“本科生导师为核心”的组合,每学期结束进行验收时,学生能按时完成相应软件或工具的编制任务。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平时的安全编程训练实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编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高。

 

4 3+1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置换、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人才机制,淮北师范大学以培养切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式体系,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2]。

 

为了深化改革,淮北师范大学与安艾艾迪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NIIT)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淮北师范大学-NIIT(上海)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安徽省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淮北师范大学-NIIT(无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011年9月,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企业需求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从 2008级大四学生中选派了84名学生赴NIIT(无锡)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毕业实习。84名实习生按照个人意愿,分别选择参加了JAVA软件开发项目和.NET软件开发项目的工程实践实训项目。通过这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大四学生在完成了前3年的本科教学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再经过这 1年的采用企业化办公环境、企业管理、真实开发项目和开发流程等培养模式的训练,从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的IT实战技术和真正的工作经验,使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成长,为顺利就业、成为合格IT企业人才铺平道路。

 

2011年下半年,为了深化校企结合的新模式改革,支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NIIT(上海)签订了 “课程置换协议”,将信息安全专业的部分选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与NIIT(上海)无锡中心的一些实践性强的工程项目开发课程进行置换;并签订了“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协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团队,对每一位参加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学生安排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一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评价工作。他们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也采用了双导师制的形式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均为具有实际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背景的课题。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由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与NIIT(上海)无锡中心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答辩,24位同学中有11人达到优秀等次,其余均为良好,优良率均超过没有实行“双导师制”指导的学生。这24名送去NIIT(上海)无锡中心参加工程实践教育培训的学生100%就业成功,而且就业的企业都是较大的IT公司或软件开发公司,如:江苏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福瑞博德软件开发(无锡)有限公司、上海易远软件有限公司等。毕业生到岗后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符合IT行业和软件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5结束语

第9篇:网络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 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刘换成,电子政务时代的美国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