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1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以人为本;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9—02

一、 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承担培养社会骨干的作用,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注重一定层次水平,除继续强化基本的思想品德要求外,重点应该培养作为有创造力的知识劳动者和具有较高理想信念的社会骨干高层次管理者。

大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是依据。服从于教育的整体目标,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思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最终成果,党的教育方针作了高度概括,即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从整体上应该由低到高四个层次构成:“健康的个性人格目标、完善的社会人目标、特定社会角色目标、社会生产目标。”我们从学生发展过程整体性出发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二、 以人为本,务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要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贯彻“以人为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把自己则是当作一名向导,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自愿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二)贴近学生,凸显人文关怀

除了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育者还要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平时要多跟受教育者交往,进行交流,关心其学习、生活和思想;要尊重并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并真心接受教育内容,真正做到以受教育者为主体。

(三)创新教育方法,落实以人为本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还在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是灌输方法,严重扼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因此,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就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教育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有效地实现内化。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统筹兼顾,实现良性互动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统筹兼顾就是在正确领会、全面把握和总体布局时,要兼顾各方面发展要求,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统筹好、协调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良性互动。要统筹好德育、体育;要统筹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要统筹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要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切实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和社会大力支持的服务体制和工作机制,以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指导方针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靠发展。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贯彻发展的指导方针:首先,要树立发展的理念,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第二,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破解发展的难题,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发展,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发展,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发展;第三,坚持发展性原则。在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要反映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引发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成为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个体的现实出发,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充实的精神世界,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列为教育的重点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重主体互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用冷静、理智和现实的态度看待自身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心理,引导大学生不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的心理和谐对其自身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并将为其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综述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承担建设祖国的重大责任而被视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渠道,切实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2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他主持制定的《贵州茅台酒标准》填补了国家酱香型白酒技术标准的空白;论文《我们是如何勾兑酒的》,在中国白酒生产工艺史上第一次形成系统勾兑理论,成为中国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同时,季克良先生还担任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后导师。

当记者见到季克良先生时,被他身上所特有的儒雅气质所折服,那一头银白色的头发,折射出他的博学多才,那面带笑容的谈吐使人倍感亲切。当记者一提到白酒时,季克良便打开了话匣子,对记者谈白酒,谈企业,谈发展……

《财经界》记者:近年来茅台在市场经济的狂潮中保持快速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茅台集团白酒产量已达到2万多吨,销售收入达40多亿。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茅台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

季克良:2004年整个集团白酒产量2万多吨,其中茅台酒有一万一千多吨。茅台酒产量虽不多,但发展速度较快。比如产量,1998年是5000吨多一点,2004年是11000多吨,六年翻了一倍;销售收入1998年是8个亿,2004年是40个亿,六年增长了五倍;利税1998年是4个多亿,2004年是25个亿;上缴税收1998年是2.5亿,2004年是15个亿多。茅台出口份额占10%左右,年出口大约有五六百吨,现在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有南美、北美、欧洲、东南亚,世界各地基本上都有茅台酒的身影。发展这么快,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我们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道路;

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

第三,加强管理,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经营传统产业,光减少损耗一年就可增加收入五六亿元;

第四,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地发展;

第五,不断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转变观念,重视营销,重视宣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管理促发展。

《财经界》记者:据悉,茅台集团在前年启动了茅台酒新万吨工程之后,今年初又确立通过为期七至十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一个年销售收入一百亿元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的发展目标,请问为何要制定这一发展目标,怎样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有什么困难?

季克良: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两番。按此计算,茅台酒到那时必须达到2.4万吨,销售收入必须达到128亿元以上。另外,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要在全省创建几个百亿销售收入大集团的决策,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我们。从全局的视角来审视企业的政治和社会责任,也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全局的需要在加快发展的问题上有新的突破,现在把建设“百亿集团”这一战略目标提上议事日程,正是为实现全局的整体战略目标而作积极的准备。

我们集团党委和经营班子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深刻地意识到科学发展观对于制定茅台“百亿集团”发展战略,具有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和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多年来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更加迫切地感到,发展对于茅台集团来说,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国际化更是现实的催促。众所周知,当初与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比肩鼎足的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等世界知名品牌,携数百年在国际市场上搏杀出来的威势,已经开始染指中国市场,如果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强身健骨,很可能在遭遇这些强敌时,就会沦为三岁小儿与泰森叫板。

再者,我们前几年的韬光养晦般的低调,已蓄积了厚积薄发的内劲,压抑这种内劲,是对企业发展的自我束缚;释放这种能量,才是具有良性循环的自我超越。

《财经界》记者:酿酒工业是一个传统产业,茅台作为传统产业要实现百亿集团发展战略,应怎样发展现代科技?

季克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证明,在充满极度变数的市场条件下,发展机遇往往与风险并存。惟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可能有效地规避因为盲目发展而可能导致的风险。

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中国白酒业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那个时期,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白酒企业破土而出,有数十万个白酒品牌涌入市场。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发展出路有两条。一条是随波逐流,跟风发展,不顾及茅台酒的质量,走规模扩张的发展道路;另一条是,根据国情、厂情,在恪守国酒质量的基础上,量体裁衣,稳步发展。

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质量、效益与发展和谐统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的道路。

这说明了我们严守茅台酒的质量、效益第一这条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必须相协调。

当年国家为了扩大茅台酒的产量而 “易地生产试验”,之所以未能成功,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及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说茅台和现代科技是紧密相关的,现代科技促进茅台酒发展,茅台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依靠现代科技进步。

《财经界》记者:在茅台发展过程中是如何重视培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问题?

季克良:人才太重要了,什么事都要人去干。干的好干的不好就看人才。我们这几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可以说茅台集团最宝贵的财富,是她拥有在中国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技术队伍,这是一支包括大量技术人才储备在内的技术力量,堪称中国白酒的“梦之队”。茅台集团的技术中心,是目前白酒行业惟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雄厚的技术力量,作为茅台酒质量得以保障、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在茅台过去走过的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员工没有强烈的质量意识,产品质量的提高、环境质量的保护都无从谈起。我们要把企业一步步打造成学习型组织,让越来越多的员工成为学习型个人,既要营造出重视质量的企业氛围,又要造就一支适应这种氛围的职工队伍。

过去,因为,年轻人的文化水平偏低,进厂以后再培养。现在我们每年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急需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同时我们加大了对现有人才队伍的培训,送出去培养,请进来培训,送出去培养的有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每年受培员工达10000多人次以上。

《财经界》记者:中国轻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全面展开,请您谈谈目前白酒行业存在的问题,怎样看白酒行业的未来走势?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季克良:白酒行业存在一个无序竞争问题,用大量的促销活动,有的甚至一瓶酒开瓶费就上万元,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利益和其他企业利益;一些私营企业偷税逃税,再加上他们没有社会负担,成本本身就低一些,所以引起了市场的混乱。我认为白酒行业应自律,应彻底解决无序竞争的问题。我相信那些技术力量强,人才多,品质好,价格适宜,品牌经得起考验的质量效益型企业会取得长足发展,反之,那些靠偷税逃税、投机取巧等短期行为来赚钱的企业会被淘汰。

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规范:1.要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比如生产许可证有生产许可证的门槛,经营许可证有经营许可证的门槛,卫生许可证也要提高门槛;2.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一定要同时发放。三个证件发放的主管部门一定要联合审查,要有一个否决权。3.一定要把税收作为一个门槛。因为白酒是高税行业,只管发许可证,不管缴税多少的做法也是国有资产流失。

第3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道德信念

在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道德信念中,荣辱观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错误的荣辱观。一是以权势为基础的荣辱观。持这种荣辱观的领导干部,把权势看作最大的荣誉,反之视为耻辱。受这种荣辱观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权力欲望膨胀,揽权、专权、滥权,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二是以金钱为基础的荣辱观。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把金钱作为衡量荣辱的标准。谁的财富多,谁的荣誉就高。他们错误地认为权势要靠金钱开路,有了权势又可以聚敛更多的财富。

与错误的荣辱观相反,领导干部正确的道德信念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一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这是领导干部道德理想的准则。它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完成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它体现了领导干部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体现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要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这是领导干部道德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正是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表现出的无私无畏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领导干部道德理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领导干部道德信念区别于其他统治阶级道德信念的基本特征,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领导干部道德信念的先进性,正确解决了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根本性的问题。三是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是领导干部道德理想的基本规范。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些规范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通过勤奋努力,顽强拼搏,创造业绩;依法行政,廉洁自律,与一切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作斗争;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塑造领导干部道德信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典型的发现、培育和宣传。领导干部道德典型的树立,应突出特色,注重可学性,防止脱离实际。要注重从基层发现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基层领导干部接触群众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对一个部门和单位以及广大干部群众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领导干部的道德理想不是随意设想的抽象人格,而是和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的,是一定时期领导者时代精神和思想意志的体现。一个社会的理想人格必然是领导者对当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自觉认识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都在发生变化,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培育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领导干部道德典型,对领导干部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领导干部道德理论

领导干部道德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与此相适应,必须推动一系列思想观念的创新,其中领导干部道德理论的创新处于重要位置。

领导干部道德理论的创新内容广泛,应突出以下几点: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核心是解决为谁用权,怎样用权和如何自觉接受对权力监督的问题。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也只能用来“服务人民”。权为民所用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领导干部要用权力来实现和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员。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防止渎职、失误和滥用权力。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除了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以外,领导干部自身努力也很重要。这种自觉性可以通过领导干部的自我修养来获得和养成,也可以通过领导干部为自己设置制度上、程序上的制约进行自我约束。二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社会不公往往成为效率提高的最大障碍。这一障碍不消除,不仅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全体公民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最终影响到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的效率与公平观,由过去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更加重视公平转变。

进行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理论创新,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道德理论研究。要加强中国传统道德理论研究、国外道德理论研究。要研究领导道德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领导道德的基本范畴、基本原则、领导道德理想与人生观,领导干部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等。要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借鉴国外道德理论的观点,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理论水平。

第4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与发展

一、前言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等。企业文化的兴起正是缘于企业管理的发展。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发展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种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里,才会成长出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

二、要在秉承和发扬原有优良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相当于思想对于人。如果一个人再强壮但没有思想,那他只是一个四肢发达的人而已。所以对企业来讲,为什么设备资金差不多,有的会发展,有的不发展,甚至有的设备资金都很雄厚但最后都没有发展起来,企业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思想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那么,企业文化就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和员工的思想行为观念的变化去发展和变化。既然要发展和变化,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的方向性和措施。 对于企业来讲,特别是老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的改革与实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展的,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也要与之相适应,不能采用不符合国情、企情、员工情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的基础要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历史背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三、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如何去创新地发展,适应一个个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呢?简单讲有下面几个步骤: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实现创新,首先就是要有新的思想去支撑,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式方法去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讲,要创新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认识到位,然后才能措施到位。

2.要对固有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估,在继承其优秀文化基础上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洗澡水和孩子一块倒掉”。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应该分别对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客观评估。明确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哪些是过时的文化,对企业未来发展起阻碍作用。

对优秀文化的继承首先要从理念开始,要对优秀的理念进行充分的继承,其次是继承优秀的制度文化,再次是行为文化,最后才是物质文化。

在继承过程中,必须注重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匹配和有机结合问题。在很多情况,四者之间是相互矛盾,而不是有机结合的。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四部分单独继承,而不是组合继承,把有矛盾冲突的都丢掉。比如,公司倡导的理念与所制订的制度之间不相吻合,存在明显冲突,在继承的时候不能简单把这样的理念和制度同时丢掉,而是应该对两者分别进行分析,分别看是否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只要有促进作用,就应该保留下来,没有促进作用的就丢掉。因此,最后的继承结果有四种情况:一是保留理念,废除制度;二是放弃理念,保留制度;三是修正理念,调整制度;四是放弃理念,也废除制度。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有效地创新

在企业文化的创新过程中,要着力深刻分析并解决在当今社会发展和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国情下,特别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环境下,企业文化发展的不适应问题。

一要科学地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国家、企业的未来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进步,必然导致人们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发展和变异。文化的渐进是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民族的、企业的新目标、新任务的必然要求。二要根据企业的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现实条件,形成企业的共性文化和个性文化。企业在自然资源、经济基础、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客观上会产生和要求不同的文化特点。三要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国内外的优秀企业,都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的企业。我国企业自觉的文化建设刚刚开始,一般企业还不具备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个性的发展。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特点,发挥本企业及其文化素质的某种优势,在自己经验基础上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四是着眼企业发展战略,注重培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要配合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精神的内容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第5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一、社保业务档案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7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联合公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它专门规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维护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了档案的服务作用,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社会保险相关法规制定的档案规章。这一规定,从2009年9月1日起施行,对我们社保部门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者来说,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关于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文件。《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第三条规定,本规定所称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是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会保险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文字材料、电子文档、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一是数量庞大,随着我国社保制度的改革,全民参保的实现,社保业务档案数量会出现爆炸式增长;二是动态变化,随着个人工作单位、工资数额等情况出现变化,社保业务档案也必须时刻跟随具体情况而不断变化;三是以人为本,社保业务档案是个人参与社保的原始凭证,也是维护个人利益的重要凭证;四是规范性强,从产生的过程到形成的材料,从办理程序到缴费标准都具有固定的标准和规范,不能随意改变。

二、当前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保业务档案工作是社保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社保业务档案是做好社保工作的最基础的前提,它不仅是参保人员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凭证,同时也是社保部门进行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1.当前在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不够重视。主要是对社保业务档案的管理缺少相应的投入,人员配备、经费不到位等。有些部门没有专门的档案室,部分档案室不符合标准,档案随意保存、丢失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业务人员存在概念不清、档案意识淡漠的问题。二是档案多头管理,缺乏规范标准。社保业务档案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广泛,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不同类别,不一样的类别的档案分别归属不一样的部门管理,造成一个人的保险资料分别保存在不一样的机构。虽然2009年7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档案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联合公布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我省社保系统也于2010年2月25日起施行了《吉林省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但其他类别的社保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水平参差不齐,运行机制和工作秩序缺乏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三是业务素质不强,信息开发滞后。社保管理机构对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较少,开展经验交流不多,档案专业人才很少,兼职档案工作者业务水平偏低,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不能有效地开发社保业务档案的信息资源,社保管理部门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档案的信息开发对推动社会保险改革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6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0-0053-0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新理念

“以^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运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去就是“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个体为本,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二是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材需要。

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工作定位不当

学生工作定位不当实质是学生工作观存在误区。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工作中当事双方的态度和行为,是对学生工作具有根本性影响的要素。通过分析高校现行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可以看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观是把学生工作定性为管理,相对于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即学生工作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教学服务,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工作的价值。

其一,“定性为管理”屏蔽了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在我国,学生工作历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基本阵地,学生工作中的教育活动是直接的、具体的人文教育,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学生工作被定性为管理工作,而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是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不平等容易导致对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的权益的轻视与忽视,妨碍学生工作的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显现,从而教育功能被扭曲,服务功能受到弱化,学生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工作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被屏蔽。

其二,“定位于服务教学”弱化了学生工作的作用。目前,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重科学文化素质轻人文素质倾向,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又“以科学文化素质为重心”。使本以培养与发展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学生工作沦落到从属的服务性位置上,从而降低了学生工作在学生心中及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学生工作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轻视。

2 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

学生工作制度中权利义务的缺失,是指目前的学生工作制度没有明确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缺失的原因在于:学生工作被定性为管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被简单等同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由于高校学生工作中法治意识的匮乏和人治色彩的浓厚,认为权利义务属于法律研究的问题,一般的规章制度很少涉及权利义务。由于规章制度中没有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学校和学生义务的履行缺乏制度的引导、督促、规范、评价,一方面,导致大学生疏于履行社会义务和角色义务,主张权利而轻视义务;另一方面。导致学校义务履行不到位,难以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创新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学生工作的目标、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工作的新特点,在继承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探索面向未来、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管理方法:改变过去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法管理的方法。创新学生管理,要坚持把尊重学生作为根本准则,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1 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质量

第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人为本体现在学生工作上的立足点应该是尊重人、关爱人,其过程应该是激励人、教育人,其目的应该是升华人、提高人。要将学生既看作教育的对象又看作教育的主体,在强调学生共性的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满腔热忱去做学生工作,用爱心对待学生,用鲜明的党性影响学生,用良好的品质带动学生。在工作中坚持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作风、疏导的方法,去尊重、理解和关怀每―个学生,充分挖掘其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蓬勃创造力,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

第二,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培养人,关心人的解放、人格的完善、人的自由发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需求,关注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成长、成才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 创新学生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后学生工作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学生工作制度的创新,推动依法治校氛围的形成。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新《规定》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当前学生工作制度的创新应在新《规定》的前提下修改完善原有规章制度,着重于将近年来形成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创新成果,用制度规范下来,建立一系列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相配套,符合学校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实际的学生工作制度,如学生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坚持公平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在学生中的评先、选优、奖惩等方面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达到用制度规范管理的目的。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凝聚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7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计划生育档案,是民生档案中群众查阅最频繁,利用率最高的档案。随着国家对计划生育户奖励政策的相继出台,到我馆查阅计划生育档案的群众逐渐增多。查阅最多的是计划生育双女档案。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双女户,夫妻双方年满六十周岁,每人每月享受80元的养老保险金。按照常理推算,今年享受政策的正是1989年国家刚放开二胎政策时取得生育资格的。从1989年到2016年已将近三十年,大部分家庭的准生证都已丢失,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来档案馆查找。由于年代久远且当时均为手写各种表格和证明,书写非常不规范,姓名里有好多同音字,简化字,往往一个家庭户涉及到十几个名字,造成每次的查找困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从各科室抽调人员,对这些民生档案进行详细的校对并用软件一一录入。由于大多审批表字迹潦草,并且有很多的繁体字、异体字,给录入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志们互相询问、辨认,常常因为分辨一个字而商讨很长时间,还有年龄较大的老同志,戴着花镜辨认字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1103卷二胎审批人员的档案录入。曾经用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找到的计划生育二胎审批表,现在仅需输入当事人的姓名,一分钟就能查到。减少了查阅群众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查档群众的一致好评。自2016年初以来,我馆共接待查询双女户档案67人。

计划生育专题档案,极大的方便了利用者,为百姓解决了自身实际问题,创造了经济利益,增加了社会效益。通过查找档案已落实政策45人,群众年受益总额达到690714元。

基建档案,是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数据、模型、照片、录像等技术文件材料的总称。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不可缺少的权威性凭证,也是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的可靠依据。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也加快了步伐。从2012年起新的丰南区医院投入建设,2016年工程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丰南区医院和丰南区中医医院的搬迁:丰南区医院搬入新建医院,同时,丰南区中医医院也搬入丰南区医院老址。2016年11月,丰南区中医院副院长李某来我馆查询丰南区医院门诊楼、病房楼水、暖、电竣工图和工程文字图纸档案。据李副院长介绍,中医院搬入原区医院老址后,需进一步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美化院容院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由于各项设施的老化,老医院必须重新规划装修,需参照当时工程竣工图作为依据。

我馆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问明需查询档案内容,从库房基建档案中找到了丰南区医院的工程档案,为老医院门诊楼、病房楼的水、暖、电重新布局提供了可靠依据。

完整、准确的基建档案为工程竣工后的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合理地利用基建档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工程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2016年通过基建档案的利用,累计减少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婚姻登档案,是个人婚姻历史的真实凭证,与婚姻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刘女士,丰南区东田庄乡人,1983年与王先生结婚,结婚后感情一直不好,经过法院协商达成离婚协议,孩子由女方抚养,男方每月给女方500元抚养费,一直到孩子年满18周岁为止。离婚后男方经常到外地打工,没有给孩子抚养费,刘女士找到男方要,但男方不承认,叫女方拿出证据,刘女士的离婚协议书却不慎丢失了。于是刘女士2016年4月到我馆查阅档案,通过电脑检索,很快调出了她的离婚档案,在专题档案-离婚档案找到了离婚协议,证实了男方每月给女方500元抚养费,一直到孩子年满18周岁为止。这份资料为刘女士挽回90000元经济损失,解决了刘女士的后顾之忧。

第8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绿色政治;生态政府;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67-02

一、绿色政治思潮及其兴起

(一)绿色政治的含义与主张

绿色政治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最先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它从生态主义的有机整体论的世界观出发,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自然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经济发展方式、政治架构和生活方式,主张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为中心,实行生态民主、绿色管理和绿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二)绿色政治的兴起与发展

绿色政治思潮的兴起、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从根本来说,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在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上的体现。生态社会主义者正确地揭示了生态环境危机根本原因在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规模不大,对环境资源破坏的后果不明显。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资本主义发展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危害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引发了全球生态抗议运动。

20世纪后半叶,环境保护运动迅速发展,掀起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题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同时世界各国也普遍出现了众多的民间生态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世界自然之友等,这些民间组织和群众运动通过各种形式,影响政府政策。随着生态运动的深入,生态运动成为集环保、和平、民主、公平正义等政治诉求为一体的多元化政治运动。生态危机问题日益渗透于社会政治体系中,成为政治体系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其次,新中间阶级成为绿色政治兴起的阶级基础。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政治权利,有着更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寻求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与制定,绿色政治的主张代表了他们的愿望。

二、我国发展绿色政治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绿色政治道路是我国解决环境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一)解决环境危机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

绿色政治不同于传统政治,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提出了崭新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优先是绿色政治的终极目标。生态危机是绿色政治兴起的动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之大,中国已经连续四年,以仅占全球4%的GDP总量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15%,四年为世界贡献的GDP总量约1.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给中国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8年耶鲁大学环境法规与政策研究中心在达沃斯的经济论坛上公布了首份正式《环保表现指标体系(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EPI),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环保表现进行了排名,中国在环境表现指标中评价总得分为65分,排名105位。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面临着灾难性的破坏,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在资源消失的同时,生存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以上种种环境问题说明了我国日益严重中的环境危机。绿色政治要求我们关注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绿色政治的目标要符合政治生态要求的“可以持续的社会”。绿色政治以经济问题为中心,主张绿色经济,强烈批判工业资本主义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物质收入的模式。目前,我国经济虽不断快速发展,但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性日益暴漏,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国家财政的增长,GDP的增加,而我国的居民收入却实际增长缓慢,国家财政的增长远远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了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经济拉动困难,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过分依靠第二产业,第一、三产业发展缓慢,靠传统的低端产业拉动经济的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过分依靠外需,内需严重不足。更严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造成了我国目前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问题。绿色政治要求我们发展绿色经济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有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奉行“GDP至上”的政绩观,过分追求经济规模和速度,不注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目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转变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实行绿色政治的途径

绿色政治是人类对生态危机反思结果在政治理论和政治行为上的体现。绿色政治对传统政治构成了挑战,也为人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范式,我们要积极推进绿色政治。

(一)发展绿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最大的特色是用生态主义的绿色文化观念重新审视政治现象,为政治主导以生态文化价值理念。生态文化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型文化。实施绿色政治首先要发展绿色生态文化,从教育传播和机制改变上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阵地。

1.加强绿色文化的传播

传播理念最重要的是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人们树立绿色理性消费观;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坚持绿色生产观,生产绿色产品。

2.加强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实施绿色政治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法规作为支撑,如生态补偿政策、生态建设资金的投入与监管机制、公共自然资产与资源的享用与保护政策。同时政府要完善消费和生产的法律、法规,完善荐举机制。

3.实行“绿色”教育

学校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发展绿色政治道路必须让民众了解和认可,同时民众是最好的文化播种机。实施绿色文化教育,开展绿色政治、文化课堂,让“绿色”教育深入万家,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

4.发挥民间“绿色”组织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我国民间有众多的支持和倡导生态文明和环保的群众与民间组织团体,充分发挥他们的宣传与引导作用,特别是绿色民间组织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在近年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的客观社会化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当作我国新时期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党和国家需要把生态文化的理念制度化,引导整个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

(二)发展生态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

绿色政治把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经济当作最重要的政治现象。经济与政治是相互依存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如果想在经济领域达到“绿色、生态”的效果,这就需要政府更新之前的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1.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型政府,实施绿色治理,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经济重要形式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

2.实现科技创新

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是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同时要加大生态技术创新力度,构建可持续的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依靠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其次,立足各省、各区域的实际,分层次、有区别的推进各地生态技术进步,实现区域互补,资源共享。

3.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循环经济。

(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4.始终不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做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三)建设生态政府,实行生态治理

发展生态政治的主体是是生态政府建设。政府通过渐进性生态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最终将实现生态治理。建生态型政府的路径在于:

1.将生态行政、绿色治理的学术观点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

2.构建基于利益相关的多元协调管理模式

3.将生态行政与政府功能转变理念相融合,推进政府的体制创新

4.完善环境立法机制构建解决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法律政策体系,加强环境立法的研究,加大对生态破坏的法律惩罚力度等。

5.充分利用“公共参与”形成的助力,充分利用和发挥第三部门、民间组织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和中介性的优势,提升政府绿色治理的能力。

6.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治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从而使我们在绿色治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7.建立“绿色治理”专家决策参与机制,为构建生态型政府提供技术支撑。

8.发挥政府官员的中坚力量。在纵向权力分工上,要妥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例如,改变目前单一的GDP政绩考核机制。在横向的权力关系上,既要调动地方政府绿色治理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推诿扯皮,造成绿色治理的盲区。达到各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调区域资源。实现各地方政府的集体行动,实现一种理性的合作、绿色的治理。

第9篇: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条件范文

一、民营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文化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民营企业在内部倡导和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员工精神氛围,进而形成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但是当前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由于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民营企业文化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民营企业先天不足,具有浓厚的家族血缘性

民营企业多是由改革开放初的个体经济发展而来,经过后来的资本和结构重构形成了股份制或者是有限责任公司。原来个体经济中的亲戚们自然而然担任了民营企业中的所有重要职位,绝对地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于是民营企业的文化出现了以家族利益为首,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形成了以家族血缘关系的强大聚合作用来实现自身对企业管理的家族血缘文化。

2.民营企业文化的趋同性

一个民营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与其自身特点相符的企业文化,必须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与企业文化价值结合,即企业生产经营与文化结合才是企业成功的表现。可多数企业文化多是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的“求实”、“奋斗”等口号。民营企业文化没有差异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

3.对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

部分民营企业家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导致了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部分民营企业将企业文化虚化。认为企业文化是给别人看的,企业要以制度管理人,有了制度就足够了,最终形成员工积极性低下,工作创新性缺乏的局面。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视制度管理而不顾,认为文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将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企业文化身上,而形成精神至上的误区。

二、民营企业文化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肤浅理解

主要是: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等同,没有注意对企业自身价值观的塑造;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忽视了对员工的关心;还有一些民营企业认为口号就等于企业文化,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也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更不能真正地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2.没有转变用人观念

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理解不透彻,没有转变用人观念,企业发展没有建立在职工素质提高和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极少关注职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吸引人、激励人的企业文化没有形成。

3.没有系统的企业价值观

我国民营企业的价值观还在形成初期,出现了将流行的管理哲学或警示名言照搬照抄、堆砌而成的现象。这种没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企业价值观只能是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使得民营企业价值观的表面化倾向严重,没有成为指导企业共同行为的精神作用。

三、民营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

企业文化是因管理而生,为管理服务。以管理绩效为最终检验标准的高级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如何与管理结合,支撑管理而又提升管理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有它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特点。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文化与企业文件同步协调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实用导向主义将越来越明显,务实的文化需求不仅希望将内在文化应用到管理当中,更加需要将内在文化与外在的品牌文化相结合,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型的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将内在文化既管理文化作为核心,以外在品牌文化为辅助,定不能将品牌文化凌驾于管理文化之上,这样会造成文化虚化更为严重。

2.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统一发展

通过制度化平台,引入职业化经理人管理民营企业的时候,制定良好的制度规范的同时,要注重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注重行业特色和个性特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制度建设的作用,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

3.加强民营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要塑造真诚互助的团结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团队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对于企业团队的任何个体来说,要做到与别人团结协作,首先应该做到情感上相互关爱。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上级,关爱下属,用爱心和感恩之心去聆听,去包容,从而,使大家都能分享到团队的温暖。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企业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将对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个体的利益产生影响。作为这个利益链条上的个体,我们每个员工的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塑造真诚互助、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这是促进企业团队取胜的必要条件。

4.关注职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