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第1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技术控制 处理

桩基础是在高层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较大的荷载通过桩穿过软弱土层送到较深的坚硬土层上,以解决浅基础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较大的地基问题。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沉降速率缓慢等特点,它能随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上拨力以及机器的振动或动力作用。现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对桩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主要施工工艺形式有柴油桩机柴油锤击入桩法和静压桩机液压压入法两种。现将两种工艺的相对优缺点做一比较如下,从而可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选用合理的打桩机械。

环境污染:锤击桩机一般采用柴油机驱动,打桩施工噪声、油烟大,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可选用静压桩机。

振动沉桩设备简单,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对比静压桩机机身配重重量大,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搬运方便、费用低的优点。并且对土层的扰动没有静压桩机突出,对周围浅基础的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较硬砂土夹层的穿透能力:由于这两种机械对桩的施工机理不同,导致遇到较硬的砂土夹层时,锤击桩机对硬夹层的穿透能力要比静压桩机强。

终压值控制的直观性:静压桩机的控制台配备有压力读数表,通过该表的读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压桩时的瞬时压力有多少,方便终压控制;而锤击桩机在终压控制上是靠桩的贯入度来控制,相对于静压桩机来讲,不是很直观。

试桩应注意的问题

试桩是衔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必需环节,以确认并解决打桩过程中,实际地质情况是否与地质资料符合,打桩的机械是否能正常施工,实际打桩的终压控制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等技术问题,从而确保后续打桩施工能较顺利地进行。

对于锤击桩机,应检查其桩锤重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静压桩机,应检查其桩机压力表读数换算表是否有效可靠;

对于试桩桩位,应选取在尽量靠近地质勘察资料技术孔的位置,或是地质较薄弱的位置,或是承受上部结构受力的重要位置,所选取的位置应具有代表性;

对应地质勘察资料,观察施工过程中桩进入各个相应土层的反应是否与地质勘察资料相符合。

桩基竖向偏差的控制和处理

桩基施工中,对桩的偏差必须严格控制,尽可能地使工程桩标高同设计一致,特别是

对于承台及条形桩,桩位的偏差都将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从而使基础处于不安全状态。实际施工中,我们控制桩项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但在现实中,偏差这么大将引起繁重的施工任务及损失。当桩顶标高高于设计标高,则需要劈桩,特别对于高强预应力管桩来说,桩顶有桩帽,劈桩既困难又不经济;而当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又需要补桩头,这既影响工期又增加造价。

桩间距的控制和处理

为了避免挤土效应对成桩质量的影响,施工中应和设计沟通好控制桩间距在允许范围之内。如桩间距过小,考虑到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跳打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首先应考虑调整布桩。

桩基础的施工测量

桩基础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把设计总图上的建筑物基础桩位,按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准确地测设到拟建区地面上,为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标志,作为按图施工、指导施工的依据。桩基础的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是:

(1)、建筑物轴线测设的主要技术要求。建筑物桩基础定位测量,一般是根据建筑设计或设计单位所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或基础线与新建筑物的相关数据,首先测设建筑物定位矩形控制网,进行建筑物定位测量,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定位矩形控制网,测设建筑物桩位轴线,最后再根据桩位轴线来测设承台桩位。

第2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specifications mainly to inspection "a posteriori" type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mode,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mplexity and dynamic. Fixed posi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 polyhedron line distribution of an artificial structures, and large, form is complicated, many of materials, and a huge number, overall difficult points and can't move. Which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quidity, monomer sex and has the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long production period and vulnerable to climate influence and outside interference etc. Characteristics. So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an general industrial product quality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sit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of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inspection of the specific method.

Keywords:scene; Basic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概述

1.1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1.2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2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2)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3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工程项目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显而易见,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4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4.1审核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

对技术文件、报告、报表的审核是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的重要手段,项目经理应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应恪守各自的职责做好本项工作,确保控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有关技术资质证明文件;

(2)审核开工报告,并经现场核实;

(3)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4)审核有关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5)审核有关施工机械设备、检测试验仪器的相关合格证件及使用说明;

(6)审核反映工序质量动态的统计资料和控制图表;

(7)审核设计变更、修改图纸和技术核定书;

(8)审核有关质量问题的修补、加固、改进的施工方案、方法与措施及其处理报告;

(9)审核有关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设备的技术鉴定书;

(10)审核有关工序交接检查,分项、分部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关证实资料;

(11)审核有关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2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第3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1、管理中的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检查、监督,确定组织活动进展情况,对实际工作与计划工作所出现的偏差加以纠正,从而确保整个计划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2、 控制管理的要素包括:控制对象、控制主体、控制方法等。

3、控制工作的基础是计划。

4、计划是控制的标准、程序和范围。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制作;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处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静力压桩机械的开发,压桩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开发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桩基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受到建筑界的普遍青睐,特别是在软土地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呈现出取代钻孔灌注桩的趋势。

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生产制作和技术特性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分为后张法管桩和先张法管桩。后张法管桩采用离心碾压振动复合工艺成型,管桩外径800-1200mm,壁厚120-150mm,每节长约4-6m,混凝土强度等级C80以上,横截面上均匀地预留20个Φ30的通长预留孔,使用前将多节管桩接起来,每个孔内穿一股高强钢绞线,张拉后对孔道注浆,使之成为一根长桩,最长可达60-70m。后张法管桩多用在海洋、港口和码头工程。先张法管桩的制作工艺包括钢筋笼制作,高标号混凝土制备、主筋预应力张拉、布料合模、离心工艺成型、蒸汽养护六大工序。钢筋笼制作是对管桩主筋高精度切断,墩头后用自动滚焊编织机滚焊成笼。预应力张拉是用千斤顶张拉管桩的纵向主筋并锚定在端头板上。离心工艺成型,蒸汽养护达到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先张法管桩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组成。

管桩沉桩方式主要有:捶击法、静压法、预钻孔法和中掘法等,而以捶击法和静压法用得最多。捶击法沉桩震动剧烈,噪音大。近年来,为适应市区施工需要,各地相继开发出新型大吨位静力压桩机械和压桩工艺,最大压桩力达5000-6000KN,能将600管桩压到设计需要的持力层,从而大大推动了管桩的应用。

三、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及质量控制(静压法):施工工艺:桩位测量定位桩机就位吊桩对中焊桩尖压第一节桩焊接接桩压第N节桩送桩终压(截桩)。

1、压桩前的准备工作:

1)管桩进场应检查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并对桩身的外观质量进行全数检查。管桩堆放不得超过4层。

2)复核桩位的轴线、标高准确性;检查压桩机的型号、压力表、配重;根据地质情况和桩尖深度至桩顶标高确定桩长。

3)正式打桩前,应组织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工艺试桩,以确定重要的施工参数。 2、压桩:1)压桩顺序,应遵循减少挤土效应,避免管桩偏位的原则。一般说来: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应尽量避免桩机反复行走,扰动地面土层。

2)压好第1节桩至关重要。首先调平机台,准确定位、对中,压桩时用经纬仪和吊线锤在两个垂直方向监控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0.5%。

3)合理调配管节长度,避免接桩时桩尖处于或接近硬持力层。每根桩的管桩接头数不宜超过4个;同一承台桩的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 4)随时检查压桩压力、压入深度,如设计对压桩压力有要求时,偏差应在±5%以内。 5)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并及时与设计、业主等有关方研究、处理: a. 压力值突然下降,沉降量突然增大;b. 桩身混凝土剥落、破碎;c. 桩身突然倾斜、跑位,桩周涌水;d. 地面明显隆起,邻桩上浮或位移过大;e. 按设计图要求的桩长压桩,压桩力未达到设计值;f. 单桩承载力已满足设计值,压桩长度未达到设计要求。 6)按设计要求或施工组织设计,管桩施工前,宜在场地上先行施工砂袋桩,袋装砂井施工完成后进行管桩施压,不得交叉作业。砂袋桩的布置及密度,应满足地基深层竖向排水和减弱挤土效应的要求,其桩长宜低于地下水位以下,且大于管桩的1/2。 7)桩压好后桩头高出地面的部份应及时截除,避免机械碰撞或将桩头用作拉锚点。截除应采用锯桩器截割,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或扳拉截断。 8)需送桩的管桩,送至设计标高后,地面遗留的送桩孔洞,应立即回填覆盖,以免桩机行走时引起地面沉陷。 9)预应力管桩的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1%。 3、接桩: 1)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直,错位偏差不应大于2mm。 2)管桩对接前,上下端板表面应用铁刷子清刷干净,坡口处应刷至露出金属光泽。 3)为保证焊接质量,电焊条用E43,有出厂合格证。电焊工应持证上岗。施焊时,宜先在坡口周边对称点焊4-6点,再分层施焊,施焊宜由两个焊工对称进行。 4)焊接层数不得小于2层,内层焊渣清理干净后方可在外层施焊。焊缝应饱满连续,焊接部分不得有咬边、夹渣、气孔、等外观缺陷,焊缝加强层宽度及高度均应大于2mm。 5)尽可能缩小接桩时间,焊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时间应>8min)后,方可继续压桩。4、终压: 1)正式压桩前,应按所选桩机型号对管桩进行试压,以确定压桩的终压技术参数。 2)终压技术参数一般采用双控,按设计要求,以标高控制为主、送桩压力控制为辅或相反。一般土层,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可作参考;当桩端达到坚硬土层,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可作参考。贯入度已达到而桩端未达到时,应复压3阵,每阵应持荷0.5-1.0分钟,贯入度应小于设计值或试验确定值。

3)终压后的桩顶标高,应用水准仪认真控制,其偏差为±50mm。

四、管桩施工常见问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桩身断裂:管桩管壁薄、混凝土标号高,施工不注意易产生断裂。

原因:①混凝土强度不够,壁厚不均匀,桩身弯曲超标,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桩在堆放、吊运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沉桩时发生倾斜或弯曲;②接桩焊缝不饱满,焊后自然冷却时间不够,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了曲折;③地质土层软硬变化或有坚硬障碍物时,把桩尖挤向一侧;④施工场地不平造成压桩时机身不平稳。

措施: ①对桩身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测量管桩的外径、壁厚、桩身弯曲度等,发现桩身弯曲超标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稳桩中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正,桩压入一定深度发生严重倾斜时,不宜用移架方法来校正。接桩要保证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 ③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④保证施工场地平整坚实,施压过程机身平稳不晃动。

2、桩顶位移:在沉桩过程中,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和桩身上浮。

原因:①桩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把桩尖挤向一侧;②多节桩施工,相接的两桩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弯曲;③桩数较多,土饱和密实,桩间距较小,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邻桩浮起;④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群桩时,因沉桩引起孔隙水压力把相邻桩推向一侧或浮起。

措施:①施工前清理桩位下的障碍物,检查桩构件,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②在稳桩过程中,发现桩不垂直及时纠正,接桩时保证两节桩在同一轴线上;③采用井点降水、砂井和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④沉桩期间不得开挖基坑,需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方可开挖。

3、沉桩达不到设计深度:桩设计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作为施工的终控指标,施工时出现桩长达不到设计深度。

原因:①勘探资料粗,勘探点少,对局部硬夹层、软夹层及地下障碍物了解不够;②中断沉桩时间过长,桩尖停留在硬土层内,沉桩阻力增加;③群桩施工穿越较厚的砂夹层,因其结构不稳定同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砂层越挤越密。

措施:详细查明地质情况,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及压桩顺序。

第5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在重视。基础性工程施工是房屋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想保证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工程中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本篇文章针对当前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

一、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

1、混凝土裂缝。混凝土构件的开裂现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非常常见,混凝土开裂通常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混凝土构件和枕木的摆放不合适,再加上重力与温度的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构开裂,另一种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由于水分的蒸腾作用,混凝土结构也容易发生变形,甚至扭曲,导致混凝土的状态不够稳定,最终发生开裂现象。

2、房屋结构漏水。房屋结构漏水也是常见的房屋工程施工问题,房屋建筑工程的漏水地方通常在山墙、变形缝等。房屋结构漏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于冷热交替频繁导致的防水层不稳定,另一个是由于施工工艺不精湛,问题处理不严格导致的。

3、材料质量差。施工材料的质量差也是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问题之一。施工材料质量差的原因也不只一个,首先就是在进行材料选择使对材料的质量问题没有仔细的检查;其次就是施工材料的存放出现了问题,存放条件不合格,混凝土受到了潮气,或者是受到了侵蚀;第三就是由于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上对于材料的标准与规格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

4、通风孔道受堵。房屋建筑的通风口无法正常工作,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工程设计与实际施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施工质量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灰尘和废物等的堆积问题也是通风孔道受堵一个重要原因。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问题虽然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仍然是质量的控制不到位导致的,因此必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二、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一)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1、完善工程责任制

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施工是一个由多个单位、多种技术合作的整体,要想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就必须加强对管理层整合。在工程施工前,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管理层不同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使各个管理人员积极落实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工作方向,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这样的责任划分,使得工程能够顺利施工,每一个小的工程项目都能够有效的完成,而且增加了工程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团结意识。

2、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的质量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决定的。因此,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要在保证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从基础性工程施工的最基础环节进行建立于完善。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中,要定期对工程项目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供一些特定培训班。通过对工程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的专业技术,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保证工程的安全建设。同时,在招聘相关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招聘的条件,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认证证书的应聘者,坚决不予录用,对于普通工人也要选择能力强、责任意识强等。只有加强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够提高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

(三)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

建设材料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基础性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强化建设材料的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要严格材料的管理,在进行建设材料的采购时,要找好材料质量与材料价格的平衡点,既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又要降低材料的成本。与此同时,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要做好不同的施工阶段的施工材料的使用计划,要严格按照施工阶段计划进行施工,一旦出现材料使用误差,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保证施工中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使房地产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收,进而建筑成品的质量,延长建筑成品的使用寿命,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的进度管理是工程管理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之前,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要组织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行整体的规划,在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同时,工程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制度来进行,不仅要能够保证计划工期内正常完工,而且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要尽量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临时状况的变化等。与此同时,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进度的计划时,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还要能够保证工程在预计工期内完工,而且要制定每一个施工阶段的详细的施工安排,要根据施工要求,科学合理的配置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等,一定要保证人力、物力的优化配置。

(五)加强施工方式的优化

优化施工方式是保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施工方式的优化主要指的是提高工程施工方式和施工工艺的实用性与先进性。要想使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就必须要采取与施工要求相符的质量管理标准、施工方案,以及相关的操作流程等。通常情况下,先进的施工工艺虽然能够给工程项目带来良好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但是也会相应地增加投资。因此,在进行施工工艺的选择时,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经济实力,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最佳的施工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基础性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房屋建筑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促进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结:

随着房屋建筑的发展,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持续增加,工程质量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房屋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房屋建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提供了住房便利,提升了住房条件,但是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基础性工程的问题。而基础性工程的施工是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关键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提高基础性工程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波林.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确保施工质量的技术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2(05).

[2]冯海朝.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讨论与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5).

第6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D29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110-02

在社会变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共青团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面对时代变化的新问题,将共青团的优良传统与新的工作方法有机结合,传承创新,开创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知识管理主要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库、营造交流的环境和管理知识转移的“过程”,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契合高校共青团的组织特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知识管理通过更新已有的知识库,使团组织的知识在流动中从“共享”到“学习”,进而到“创新”,再到“应用”的循环运作过程不断地持续地改进[1]。团组织在这个过程中依据知识管理理论,运用其方法和手段,创造有利于共青团组织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团干部工作能力,提升共青团工作水平。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特定管理方式的实施需要依托于相应的组织文化背景,共青团组织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是决定团组织如何理解知识管理的关键,也是决定知识管理在团组织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组织文化会以不同程度的渗透方式在共青团组织内部传播,并与知识共享、创新、团队建设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2]。而只有树立以人为本、信赖分享、鼓励学习、支持创新的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1.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共青团凝聚、组织、服务团员青年的基础。共青团组织要把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团员青年的广泛积极参与,需要良好的民主机制,从而引领团员青年构建共同愿景,形成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2.信赖分享的文化。信赖与分享是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的文化前提。通过信赖分享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团干部与团干部、团干部与团员青年之间都会彼此主动地分享工作学习经验,在团组织内形成知识共享的文化。亦可以鼓励团干部学习团组织的知识,培养“知识分享”的文化,将知识分享融合在整个组织文化中以释放团干部的各种潜能。

3.鼓励学习的文化。组织学习是形成有效知识管理的关键要素[3]。团组织要形成鼓励组织学习的文化,认识到组织学习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简单累加,追求的不是一种人人都在学习的热闹场面,也不仅仅在于分别改善单个成员的素质。共青团中的组织学习是一种团干部共同的学习,是与组织发展有关的学习,是一种鼓励创新的学习。

4.支持创新的文化。知识创新是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效度的评价指征,也是激励高校共青团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动力。建设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要求共青团组织必须提供知识创造的奖励,提供给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足够的资源,建立激励知识创新者的制度,提供知识创新的有效平台等,支持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从事知识创新的工作。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知识管理的组织推动

良好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机制,是共青团员组织知识管理有效运行并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在知识社会背景下,单纯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纯粹依靠行政命令推进工作的组织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代共青团工作。因此,汲取知识管理的理念推动共青团组织体制改革,采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完善共青团组织管理是创新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必然选择。

1.高效互动的互动型共青团组织建设。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改革现有组织形式以满足知识共享的基本要求。直线职能制是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它在具有控制有力、分工精细等优势的同时,也具有层级设置过于刚性,信息传递相对缓慢,职能部门间缺乏信息交流,个体无法了解全面知识体系等问题。为解决问题,达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有必要建设一个具有知识基础层、业务系统层和项目团队层三个层面相互叠加的互动型共青团组织建设

最上层是项目组层,有着相对联系松散的项目团队,团队为着共同的远景规划,分工协作,一起创造知识。在共青团组织中,这一层包含多个项目团队,小组的成员从管理层到部员,从不同部门选被分配到一个工作小组中,直至这个小组的任务完成为止。中间层是共青团组织业务工作层,主要负责执行共青团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等级制的结构适合于处理常规性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单个专业工作。底层是共青团的知识库。它包括与组织文化、规章制度、活动项目等相关的隐性知识和以文本、档案系统、计算机数据等形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在共青团组织中,这一层面不是这一个组织实体,他从上面两个层次中吸收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又为上面两个层次提供智力支持,起到“情报交流所”的作用。

互动型共青团组织的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形成整个组织网络。利用信息技术的三个层次被连接起来,知识在共青团组织内部迅速扩散与传播,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第7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建筑基础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技术;试验检测制度;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1 建筑基础工程管理试验检测的内容

(1)在工程实践中,质量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基A工程实践中,其需要消耗一系列的施工材料,在工程造价管理模块,施工材料占据着较大的工程造价比例。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建设的要求,进行材料试验检测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进行工程建设材料的优化选择,确保建筑基础工程整体施工步骤的协调,实现工程成本的有效性降低。

施工材料试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行进场,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抽检工作,检测合格后,才能运往现场进行施工。在工程实践中,主要的施工材料包括碎石材料、水泥材料、钢筋材料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材料的试验检测工作,避免进行有机质土的使用,进行砂使用类型的选择,进行砂子总空隙率的选择,确保其级配的合理性。在人工轧制碎石模块,需要进行含水率、压碎值、密实度等的控制,满足建筑基础工程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在施工模块中,进行石灰材料试验检测模式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氧化钙及氧化镁含量的控制,进行用量环节的优化,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

(2)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建设效益,需要做好施工各个工序标准试验结果的分析工作,在开工之前,需要做好施工材料基本性能的试验工作,确保材料满足日常施工工作的要求,实现路基土整体压实模块的开展,确保路基土整体含水量及密实度的控制,实现其配合比模块的优化,通过对科学性方法的选择,进行含水量模块的测试。

在工程实践模块中,为了提升施工效益,进行混凝土基本材料质量状况、粗集料状况、水泥用量状况等配合比的优化配置是必要的,进行恰当强度水泥标号的选择,满足混凝土施工的强度要求。在高温环境下,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比较低,在低温时沥青路面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混凝土裂缝状况,为了解决这个施工问题,必须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其整体密实度及强度的增强。

在沥青混凝土工作技术指标的分析过程中,做好路面稳定性、平实性、强度状况等的测试工作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马歇尔试验法的应用,进行沥青路面空隙率、稳定性等指标的分析,通过对沥青材料饱和度、密度等的测定,进行沥青用量的整体化控制,提升混合料的整体应用性能。

(3)为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施工质量跟踪检测方案的优化是必要的,进行实测项目模块、检测方法模块、检测频率模块等的分析,在测量检测环节中,首先进行道路中心线的检测,进行桥涵轴线位置、设计位置偏差状况的分析。在检测模块中,为了实现路面压实度的检测,可以进行灌砂法、环刀法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回弹沉值的分析,进行路面承载能力的表示,弯沉值与承载力呈现反比的关系,弯沉值越小,其整体承载力越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路面弯沉仪的使用,进行各项建筑基础测试参数的检测,提升路面的整体施工质量。

2 试验检测技术方法

(1)通过对试验检测方法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建筑基础工程的管理效益,有利于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开展,实现工程进度及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这需要做好材料模块的试验检测工作,确保最优化施工材料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材料质量水平的科学性评定,进行合格性施工材料的选择,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在工程施工模块,通过对填料、砂石等材料的试验检测,可以得知其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满足施工过程中材料就地取材工作的开展,实现施工成本的有效性控制。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进行新型施工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应用,实现整体施工进度的控制,实现工程整体质量的增强,通过对试验检测环节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材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实现配比设计整体经济性的增强。比如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进行灰剂量基层配比的优化选择,实现材料选择模块的优化,实现建筑基础成本的有效性控制。

(2)为了达到上述工作目的,必须进行机械组合模块的优化,进行工艺流程的优化选择,在施工模块,通过对科学性试验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性施工方案的选择,进行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安排,进行科学性施工工艺流程的选择。在混凝土施工模块中,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方案的更新,有利于为工程提供科学性的配合比设计资料,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确保建筑基础混凝土强度的增强,通过对工序质量检测环节的开展,进行工程质量问题的及时发现,通过对相关方法的使用,实现工序质量的增强,实现建筑基础工程各项施工工序的协调。

实践证明,试验检测模块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试验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质量的有效性控制及评定。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路基填筑之前,通过对相应试验检测模式的应用,进行土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的选择,在施工模块中,做好原材料、分享工程质量指标等的试验检测工作,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试验检测技术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根据建筑基础工程的实际施工状况展开分析,进行相应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试验检测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现阶段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要求,确保试验检测过程的优化设计。

通过对试验检测工作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管理效益,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不同等级工作岗位负责制度的建立,做好施工技术文件管理的相关工作,进行工作人员责任的有效性明确及落实,实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实现工程管理环节及工程监督环节的协调,确保其整体分工明确性,这需要进行试验检测工作细则的建立,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实现试验检测各个程序模块的协调。

通过对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试验检测质量,这需要根据实际工程状况及工程规模进行中心实验室布置模块及试验室数量选择模块的协调,满足实际施工工作的要求,做好相关工程步骤的及时报告、及时检测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行试验检测人员的合理性配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素质,需要具备扎实的试验检测知识技能,强化仪器设备的检查工作,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工作。

(4)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试验操作及试验数据管理模块的协调是必要的,做好建筑材料及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模块的优化,做好试验报告的定期抽检工作,在这个环节中,中心试验室需要展开材料的相关复检工作,强化工程质量检测环节,遵循相应的巡检、抽检等工作原则,做好试验检测数据、管理工作,确保试验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3 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建筑基础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行质量试验检测技术方案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施工环节、材料应用环节、技术环节等的有效性检测管理,提升建筑基础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严聪艳.浅谈建筑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管理中的试验检测工作[J].广东科技,2013(24):57-58.

第8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市政基础设施 工程造价 投资控制

城市的各项市政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为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活动提供保障,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更是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和城市文明的保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已成为各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从建设程序看须经过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阶段、竣工验收等多个阶段和环节。那么,如何做好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笔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重视立项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的立项决策是选择和决定投资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一个工程项目前期决策是否正确,方案是否经济可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造价。工程立项决策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但是,多年来我国建设项目普遍忽视了项目建设前期立项决策阶段的重要性,造价控制的重点主要放在项目建设的后期阶段,甚至在工程决算阶段,因此经常出现实际投资超计划的现象。有些项目甚至在建成后投资大幅度超过计划,因而建设了大量效益低下的工程。所以,我们应更新观念,加强工程立项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决策阶段应编制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拟建项目进行经济评价,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在优化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编制高质量的项目投资估算,形成投资最高限额,使其在项目建设中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以便有效防止“三超”现象发生。

二、严格把握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设计是在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安排,也是对工程建设进行规划的过程。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提高效益。我们之所以把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控制,是因为在投资控制完成后,有效地控制造价就从设计阶段开始。设计阶段是影响工程投资的最主要阶段,是建设项目付诸实施的龙头。设计阶段控制造价还充分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只有在设计工作尚未完成,在设计图纸未交付实施之前就把好工程造价管理第一关,才能为总体工程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因为后续的造价控制都是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未能肩负起优化设计与有效控制造价两重担,则势必增加工程不必要的投入,造成浪费。例如一个城市过路管线施工,通常采用的施工方法有开槽埋管或顶管。在设计时我们应当根据现场的路况、土质情况,分析这两种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并比较两者的造价经济性后再选用合适该工程的设计方案,而不是想当然,凭自己的想法作决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再例如城市市政主干道雨水管线设计项目,采用开槽埋管施工,根据地质资料情况分析,在沟槽土方开挖后,采用原土分层夯实回填,就能保证上部路面基层的强度要求,但由于设计人员仅仅根据当地常规做法,未对地质资料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计算,就采用石粉和石碴回填,这样,不但增加了回填石粉和石碴的费用,还要承担开挖土方外运的额外费用。据测算,一个采用土方回填只需500万元造价的排水工程,在采用石粉和石碴回填后造价竟然增加了100多万元。这仅是一个工程的例子,如果一个市政基础设施每年投入在十几个亿的地区土质情况相似,均采用以上设计方案,那造价上的浪费则不敢想象。因此,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但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设计一开始,就应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根植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通过设计阶段开展限额设计、设计方案竞标及运用价值工程原理等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相统一。设计阶段控制造价是花小钱办大事,如果做好的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造价。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投资分析,能动地影响设计,以保证造价的有效控制。

三、切实加强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即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据统计,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施工费用约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左右,因此工程实施阶段对工程造价的直接影响很大。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施工管理和结算管理,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规范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道工序,是确定工程合同造价、择优选取施工单位的关键阶段,因此非常重要。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应放在规范招投标活动和招标方式的确定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评标办法,以体现招投标合理、充分的竞争原则。招标评标应实行合理低价中标。同时,应当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合同中必须载明工程价款的确定、调整和结算的具体方法,以及风险范围和超出范围的处理办法。工程的承发包合同正式签订前应通过网络分送造价、招标等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合同签订后须报建设主管部门备案,未经备案的合同或协议不得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二)严格施工中的变更、签证管理。施工中变更签证的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难点和重点,市政工程尤为突出。加强变更签证管理,一要在加强设计管理的基础上,坚持图纸会审和交底制度,执行严格的审图制度,力求使图纸中问题尽可能早的暴露。二要坚持专家论证,方案比选,严格审查审批程序。凡变更造价超过单位工程造价5%以上的应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凡变更造价超过单位工程造价10%以上的还应报项目审批部门补办相关手续。三要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签证不仅要做到“随做随签”,而且要严格审核,按程序和制度签证。有效签证必须有施工、监理和甲方有权代表签字,一次签证费用超过合同价1%或5万元的应由项目法人代表签字。四要完善手续,明确价格。变更或签证实施前,甲乙双方应就涉及的造价调整达成一致,并在变更令或签证单上注明原因、部位、时间、变更或签证的内容以及变更或签证的价款,尽可能避免事后或结算时才进行价款确认。此外,应建立一种制度,工程在签订合同前,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项目管理要求,制订施工中变更签证的管理办法,报项目主管部门备案,并将主要内容写入合同中。

第9篇: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灌注桩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0 引言

        混凝土灌注桩通常是在建筑物、桥梁或构筑物深部土层较弱或上部荷载比较大,而且对沉降有严格要求时采用的。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灌注桩凭借其抗震性好、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承载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灌注桩常见的质量事故的影响

        根据成孔方法的不同,灌注桩分为钻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爆扩成孔灌注桩及人工挖孔灌注桩等。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灌注桩,此类工艺正日益完善。但往往由于灌注桩施工作业的大部分工序均是在地面以下完成的,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测,同时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查也不能开挖验收。同时,施工工艺不当,断桩、堵管、夹泥、蜂窝、少灌等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正确地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使灌注桩达到全部优良,是事关主体结构安全性、使用寿命,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2.1 孔壁坍塌 现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过程中,在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护筒里水位突然下降,这都是坍塌的迹象。

        处理措施:发现塌孔,首先应保持孔内水位,如为轻度塌孔,应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将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严重,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实后采用低钻速。

        2.2 护筒冒水 现象: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桩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处理措施:初发现护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实加固,如护筒严重下沉或位移,则应返工重填。

        2.3 钻孔偏斜 现象:钻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发生倾斜,偏离中心线,超过规范允许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桩基质量外,还会造成施工上的困难,如放不进钢筋骨架等。

        处理措施:如已出现斜孔,则应在桩孔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孔校直;或在桩孔偏斜处回填砂粘土,待沉积密实后再钻。

        2.4 钻孔漏浆 现象:钻孔漏浆是指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泥浆向孔外漏失。

        处理措施:加稠泥浆或倒入黏土,慢速转动,或在回填土内掺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2.5 流砂 现象:发生流砂时,桩孔内大量冒砂,将孔涌塞。

        处理措施:保证孔内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适当增加泥浆密度;当流砂严重时,可抛入砖、石、黏土,用锤冲入流砂层,做成泥浆结块,使其形成坚实孔壁,组织流砂涌入。

        2.6 钢筋笼偏位、变形、上浮 处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发生钢筋笼上浮或下沉,对于混凝土质量较好者,可不予与处理,但对承受水平荷载的装,则应校对核实弯矩是否超标,采取补强措施。

        2.7 断桩 现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桩截面上存在泥夹层,会造成断桩现象,这种事故使桩的完整性大受损害,桩身强度和强度大大下降。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如比较严重,则应进行补桩。

        2.8 吊脚桩 现象:吊脚桩是指桩成孔后,桩身下部局部没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

        处理措施:注意泥浆浓度,及时清渣。

        3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3.1 缩颈 现象:缩颈又称瓶颈桩。它的特点是在桩的某部分桩径缩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处理措施:对于施工中已经出现的轻度缩颈,可采用复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为宜;局部缩颈可采用半复打发,桩身多段缩颈宜采用复打发施工,或采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

        3.2 断桩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比较严重者则应进行补桩。

        3.3 吊脚桩 现象:即桩底部的不密实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