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第1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理论;数学化;误区

中图分类号:F12/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105-0077-03

当前,在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出现了盲目生搬硬套各种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形式主义倾向。这一倾向把经济学完全变成了数学,把数学当作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顾主客观条件地加以运用。数学喧宾夺主,成了经济学的主人,经济学却成了数学的仆人。这种“数学拜物教”式的研究思路,把严密的科学论证变成了简单的数学推导,使经济学失去了其作为社会科学应有的特征,从而导致经济理论的研究陷入误区,甚或走入死胡同。因此,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态度,促使经济理论的研究朝着健康的轨迹发展。

一、正确处理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与这门科学相适应的内在规律来进行,这是科学发展的质的规定性,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经济学和数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二门科学,二者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是迥然不同的。诚然,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和互相利用,但不能互相代替。道理很简单,因为二门科学的发展方向绝对不可能结合为一体,不能幻想二门科学会合而为一,不能改变主人和仆人、目的和手段的位置,否则就失去了科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的研究规律时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十分明显,如果没有抽象分析,就无法揭示社会科学的本质和规律,社会科学也就不具有一般性和指导性的特征,从而也就丧失了科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分析原则和分析规律,才使这门科学具有在更高层次上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功能。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逻辑严密和计算精确的思维工具,运用这一思维工具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可以起到纯粹经济理论研究所无法起到的功效与作用。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和方法,实现了经济理论的模型化、定量化和简单化,使之能够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系统能够得以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直接为经济实践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数学语言和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经济理论研究的领域和空间,提高了经济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推动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却没有摆正经济学和数学的关系,不是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而是本末倒置,把经济理论引入数学,甚至把经济学变成数学,从而使经济学完全变成为一系列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的堆积。虽然这些抽象假定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对经济活动也进行了藐似严密的推导,但不能忘记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经济活动的规律纯粹用数学公式和模型是推导不出来的。理由在于,数学公式和模型并不能够全面反映经济理论活动的真实世界,亦不能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况且有些经济理论并不具有数量特征。本来有些经济理论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但却故弄玄虚,极力用大多数人看不懂的数学逻辑语言表达浅显的经济现象。即便非用数学公式和模型不可的地方,其研究的结论还必须用文字来表述。

事实上,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实践过程是相当复杂和多变的,同时还可能会遇到道德的、伦理的、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把经济学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活动的进展。相反,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允许,盲目地生搬硬套各种公式和模型,把错综复杂、若明若暗、若即若离的经济现象设计成一大堆庞大且难以处理的数学符号,企图将经济领域的困惑淹没在数学演算中,极有可能使活生生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发生严重的判断错位,从而把弹性十足的经济科学变成为一种完全虚构和僵硬的假说。这样的研究思路,无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有可能使经济理论研究陷入误区,甚或走入死胡同,对经济实践过程也会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另外,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也是形形的,虽然数学语言和方法是分析经济理论十分重要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人为地把这一方法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

二、正确处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

认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发展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阶段,也就标志着这门科学已经达到了完善化的程度。正是由于经济理论研究引入了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形式,才促使经济学朝着定量化、精密化和严谨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科学。毋庸置疑,经济科学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显然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相融合,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关系。质是事物在性质上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任何质都是具有一定量的质,没有量也就没有质,同时质又制约着量。经济理论研究中的质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而量只是手段和方法。质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量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辅助作用。判断事物性质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只能是事物的质。尽管定量分析在经济理论分析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如何是不能代替定性分析的,不能反仆为主。

马克思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数学大师,他是把数学方法成功运用到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先驱者之一。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为运用数学而运用数学,而是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有了定型的把握,即已抽象出可以用数学来表示的范畴,并具有数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度量标准,极力探索把理论加以模型化的最佳路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其研究的结果几乎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可以说是成功运用数学方法的经典范例。社会再生产过程本来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复杂体,但在马克思的研究模型中,只是表现为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和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首先认为,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必须运用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因为这一循环公式完全可以把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二重性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又从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双重观点考察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马克思的这种数学模型,清晰地表明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揭示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一模型结构的编排,乍一看,似乎很简单,但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极具科学价值的有机组合,表达了复杂的信息量和深刻的理论内涵。

十分明显,经济理论研究如果仅仅局限在定性分析上,势必导致经济理论研究的抽象化、空洞化和一般化,从而窒息理论的发展,使其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相反,如果只片面强调数学方法的运用,而没有把经济理论作为依存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分析则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也会导致经济理论研究的简单化、模型化和硬性化。因此,数量关系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必须以经济理论所论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基础,数量研究也只有从这个基础出发,才不至于走偏。同时,经济理论的定量分析也是有条件的。换言之,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直接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需要进行间接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需要进行全面的、一般的定量分析,有些经济理论则需要进行个别的、特殊的定量分析。所以,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管实际需要与否,盲目地、无目的地进行定量分析,只会把经济理论的研究引入歧途,从而导致研究资源的误置与浪费。正如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所论述的那样:“数学本来是一个严密的分析工具,没有理由不让它为研究我们的经济服务。这决不是否定定性的研究。我们更反对滥用数学,把经济探讨变为数学游戏。如果我们善于应用,它可以成为经济分析的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能对它抱迷信的态度。”这一见解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三、正确处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因素不足一个恒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这种变化不仅包括质的变化,而且包括量的变化,质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量的变化则是经常性的。比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前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促使表现它的数量关系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定量分析必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注意未来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及不确定性,确定新的标准和方法,制定出科学的思路对策。

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尤其在新的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过程纵横交错,各种信息纷繁复杂、气象万千。如何从这些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且又可避免被大海般的信息和资料所淹没,关键在于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科学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应尽量收集较全面的信息和资料,既有内在的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既有直接的因素,又有间接的因素;既有有利的因素,又有不利的因素;既有质的因素,又有量的因素。绝对不能把一些个别、特殊的信息和资料引入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来,然后又用它说明一般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从而导致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衰变和下降。

第2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关键词: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177-02

引言

笔者参加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将近一年半时间,从与同学的互动反馈中以及期末考核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自己也上网查询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在中国期刊数据全文数据库输入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对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删选,最终结果如下,2013年文献82篇,2012年为90篇,2011年87篇,2010年为89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三大方面: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4―2010年的文献也呈现这样的特点[1]。

以上资料可见,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有效性差、教学难的现象已经成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

(一)教学有效性标准

Stephanie指出了教学有效性的5条标准(The Five Standards for Effective Pedagogy):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joint productive activity);在课堂实施中发展学习者的语言及文化素养(developing language and literacy across curriculum);创造意义: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making meaning:connect school studentslife);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teaching complex thinking);通过对话进行教学(teaching through conversation)[2]。

这5条标准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对其实行教育基础知识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的成为理论结合专业技术技能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二)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不足现状

1.重理论知识、轻创造性思维

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教学目标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基于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教师教学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介绍,根据理论举案例,让案例去服从与理论,而不是一种由经济现象去检验理论的思路,缺少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缺乏学法、实践指导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对经济学的知识点关注很多,也能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了解理论的形成,以及理论的发展,以及针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特性,用经济学思维的视角观察经济问题,把经济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经济学讲解不足,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熏陶经济思维习惯,不是在运用中把握经济学知识点,而是在老师描述后去强行记忆知识点。另外,对于课下如何去学指导也不充分,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学法指导课前不预习,课后不进行练习,其应用能力差,缺乏专业素养就在所难免了。

3.忽视定量分析能力培养

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提问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以及因果式、启发式、“动态式”教学法、推论式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只限于定性分析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不习惯接受。定性分析一定程度上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锻炼学生对抽象复杂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和研究能力。

4.缺乏互动,缺少沟通

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而在独立院校,师生在教学上的互动情况却不让人乐观。教师和学生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和课间10分钟,业余时间沟通较少。另外,出于一些隐私考虑,一些老师只公布自己的电子邮箱,使学生缺少沟通渠道。而学生方面,独立院校学生性格上虽然积极开朗,但只是表现于学生活动方面,对于和教师沟通方面,由于学习积极性方面弱、基础知识差、一定的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以及面子问题,很少与教师沟通,一定程度上使一些教学问题不能够很好及时解决,这也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二、提升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建议

(一)立足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

提升独立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有效性,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活动一定要立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有准确的课程定位,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厚基础”,并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应充分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其次,培养学生洞察最新的经济学视角。应该充分体现西方经济学的时代特征,紧紧围绕西方理论界的研究动态,介绍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如机制设计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内部人控制等,有利于鼓励学生关注本学拓展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二)加强学生学法、实践指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消极和被动的过程,而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启发和引导。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供资料,就学生的推理过程进行引导、启发和点拨,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经常性反馈,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帮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和讨论中协调、整合基本知识与实际技能[3]。

针对每一节课的基础理论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教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课余学法指导。理论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下学法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的经济学人博客,相关的报纸,期刊杂志,关注经济动态,以及经济学者、专家的一些分析观点,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实践方面,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市场调研,或数据搜集,去验证一些理论的结论;另一方面发挥企业的社会关系的优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企业的真实运行情况,以及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不仅仅把理论停留在书本层面上。

(三)注重定量分析教学

教师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数学基础,侧重于定性分析,但是一些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也要让学生掌握,不能规避学生弱点,要注重短板效应。把一些必须的数学推导公式通过板书的形式,给学生逐步推导,使其务必掌握。此外,结合上述第三点建议,加强实践学法中的用基础的相关学科的统计,调研分析实践,也是提高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多渠道沟通、教学相长

除了传统的课后面对面交流外,电话交流、网络交流的方便、及时的特点却被一些教师忽略。这些平台都为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教师应该打消一些顾虑,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或QQ号,或自己的博客,利用相关平台加强与学生沟通,实现良好互动。学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不见面方式解决,而教师方面有时也在这种动力和压力之下去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互动的结果就是实现学生问题解决,老师教学效果提高的双重效果,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周闻峥.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中文期刊刊发文献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1,(8):133-134.

[2] 冀红梅,王覃刚.关于提高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有效性初探[J].世纪桥,2009,(12):123-124.

[3] 牛佳.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探析[J].2012,25(11):150-152.

第3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耦合度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329-2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直接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旧城改造、城市化建设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发展,投资环境优化、城市竞争力提高同样需要房地产业的支撑。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理顺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各自脉络的同时,理清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逻辑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理论框架帮助决策者理清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2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定性分析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有直接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的投资效应对地方就业的拉动和对地方财税等支持。同时房地产业对区域的经济也有一定的负作用,比如房地产泡沫常常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房地产投资不足又常常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总结以往的文献我们可以得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如下关系(表1)。

3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

在定量评价方法中,我们整合了比较归纳法、相互比较法、数学模型法,形成一个系统评价方法。

3.1数值定量比较法

在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中,我们首先用比较归纳法和相互比较法,对房地产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3.2定量模型综合评价法

(1)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2)基于系统性原则,房地产业的定量分析中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来衡量房地产业:房地产投资状况、房地产产值状况、房地产就业状况。再根据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二级指标;在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中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来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消费水平、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通过综合评价函数求出两个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中χi为房地产业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yj为区域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wi、wj分别为相关权重,f(χ)、g(y)分别为房地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

(4)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我们将物理学中的方法应用到经济分析中来,用上述方法来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耦合度模型,表示为:

这一模型直接形成一个量化结果,通过数值来反应系统之间的协调度。

(5)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修正模型。评价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情况时,在考虑二者的耦合度的前提下还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程度,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一个必要的修正, 将衡量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状况的总变量引入模型,形成一个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E为耦合度;F为耦合协调度;W综合反应了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数。

(6)房地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量标准。对于综合衡量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修正模型,结合二者的F值、f(x)与g(y)三个具体数值进行了细分,列出如下标准(表2)。

4湖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定量分析

4.1湖南省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分析

在房地产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分析中选取房地产增加值、GDP、房地产增加值/GDP、房地产增加值增长率/GDP增长率、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这六个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由此可知,湖南省房地产业的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4.2房地产业投资与区域经济总量协调性分析

根据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我们选取房地产投资/GDP的比值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从整体而言,湖南省房地产投资水平是比较高的(见图1)。

4.3房地产价格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协调性分析

在分析湖南省房地产价格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协调性时,我们选取湖南省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5结语

本文首先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即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会相互抑制,其二者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保持一种协调关系。其次,根据定性分析构成的理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法和耦合度修正模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进行量化;最后,以湖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湖南省房地产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79-89.

[2] Kim,Kyung-Hwan.Housing Finance and Urban In rastrueture Finance [J].Urban Studies,1997(10):1597-1620.

[3] Y.C.Raymond.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etionF lows and GDP: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Construetion Management and Eeonomies.1997(15):

371-376.

[4] M.Ball,T.Morrison.Housing Investment Fluetuation: An Intemational Com Pariso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utting Edge[J]De Partment Land Eeonomy,University of Aberdeen.1995(9):l-2.

第4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已有数十载。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对政府、学校、企业乃至家庭的教育决策产生了深远的、与日俱增的影响。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逻辑结构等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学术文献凤毛麟角,多在教科书中略有涉猎,而且众说纷纭。这是各学科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可视为学科不成熟的重要表现。

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学科的逻辑与性质,属于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关系着学科研究边界的界定,一学科和他学科的区别。对于学科分类的标准,在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英国学者培根根据人类的理性能力(记忆、想象、判断)对学科分类的主观唯心论,法国学者圣西门否定这种主观分类标准,提出以客观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圣西门提出的客观对象只是事物的表象和机械对象,他以辩证发展观把学科分类,学科间的转化视为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结果,从而陷入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总结科学分类历史的基础上,主张以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科学分类的客观性与发展性原则,主张按物质运动形态对学科进行分类。后来有的学者提出以研究方法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总的说来,以研究对象作为学科分类标准是学科分类的主流,并由此形成了科学分类的框架,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哲学及其分支。尽管科学分类仍在发展,但笔者认为,以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思想,科学分类的标准,应是其研究对象,即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作为基本标准,力求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因而科学地界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可以使其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立学科的基本依据。

第二,它关系着学科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一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及其逻辑体系的构建,应以科学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基础,它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在人主观认识上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某一个学科的逻辑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科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必定是人们认识某一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如果人们不明确其研究的客观对象,也就难以发现其特殊的质和运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逻辑体系。

第三,它关系着学科的发展、研究空间的扩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化。伴随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每一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步扩展和深化,研究方法、技术手段逐步改进和完善,乃至学科间相互交叉。但每一学科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其研究的客观事物也必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只有科学的界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研究才有可能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四,它关系着人才培养和学科持续发展。任何科学发展都经历了从逐步形成到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也是科学在代际之间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多代人持续不断的探究和努力,存在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只有继承才可能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作为未来新一代学者,首先要继承前人积累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前人已经确立的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逻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

二、研究对象

关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国内外不同学者看法不尽相同。可以作如下归纳:

1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教育经济学是教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已故中国教育经济学家杨葆焜也认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和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在教育经济学的词条释文中也作出基本相同的表述。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是双向的,既包括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也包括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指向的是宏观上教育与教育的外部即经济的相互关系。

2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学科。这种意见反映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将经济学,尤其是投资经济学移植到教育经济学中的表现。同人类的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一样教育需要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投入,教育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表现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价值观的形成等,这种资源投入与产出也就是教育的成本与效益。

3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教育资源如何配置。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科恩在他所著《教育经济学》中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不管是用货币与否的情况下,人和社会是如何选择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及在社会各种成员和集团中进行(特别是通过正规教育)各种训练、发展知识、技能、智力和品德等等。这种表述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教育经济学中的移植。西方经济学是研究既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上述三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所作出的概括。应如何确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呢?笔者认为恩格斯关于科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科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应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的排列,因而它的重要性也正在这里。恩格斯将物质运动形态分为物质、机械、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五类,与此相应,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五类。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教育中的经济现象或问题。教育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也有别于人类社会运动的其他形式,其本质的规定性在于传承和传播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知识,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采取的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依次为父传子、师徒制、近代的以班级和学校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以及与之并存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种职前和在职培训等等。

教育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社会其他运动形式,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乃至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与教育相关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与规律。与此相适应,与教育会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便逐渐形成。

在人类社会各种活动或运动形式中,经济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同经济活动密不可分。从教育的外部关系看,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教育的结构与规模、教育的增长速度,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同时,教育对经济也具有与日俱增的作用。从教育内部来看,教育中也存在着经济活动。教育的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也可获得一定的产出: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能力的增进,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品质、道德的形成等。教育中同样存在着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问题。但教育中的经济活动,既有经济活动中的一般规律,也有其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既然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它所用的基本工具,应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育经济学的对象作出如下的规定:“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前述不同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都是正确的,都暗含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区别在于他们强调的着重点不同。第一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外部关系中同经济的相互关系;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第三种观点强调的是教育资源如何在教育内部有效配置。

一门学科的基本内容和逻辑体系是该学科研究的客体运动规律在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反映。教育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同人类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制约或影响,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呈现出纷繁的运动形态,再加上人们主观认识的差异和发展,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不尽相同,并在不断发展。但是当我们确立了它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运动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仍然有可能对其内容和体系作出粗浅的概括。

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曾将教育经济学的内与效益;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如果将教育经济学视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借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可尝试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架构:微观或学校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的需求与生产、教育成本与效率、教育的“市场”结构、教育的组织与治理结构;宏观教育经济学(或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经济学)包括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与收入分配、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这种概括极其粗浅,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三、研究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最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所达到的对客观世界抽象地、系统的认识。当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及研究的特定目的确定以后,研究方法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正确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它关系着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也关系着各项研究的成效。因此,在科学与学科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门探究研究方法的方法学科,包括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

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世界观层次的基本方法,二是各学科的具体方法。作为基本的方法论,应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学科研究中的具体体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其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次终结。

作为各学科的具体方法,在上述基本方法论基础上,取决于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学科研究对象不同,人们必须按照对象的特点,采用能够充分认识对象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方法。通常人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几大类。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对象是人人类的精神现象。他们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运动规律,例如,自然现象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可重复的、无目的的,而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则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重复的、有明显的目的性。因而其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学易于做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难以做到。自然科学广泛使用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和实验方法,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往往“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诚然,这些区别是相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之间也呈现相互交叉。

教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基本研究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有西方经济和经济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不同学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也有各自的具体方法。这里只对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作一概述,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最初来源于西方科学哲学中孔德主义和库恩的规范主义。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研究经济体系实际是怎样运行的。它作出经济行为的有关假定,对行为的后果作出分析和陈述,并以各种方式对结论进行检验。它力求说明“是什么”的问题,而不回答‘应该是什么”。规范分析回答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研究经济体系应该怎样运行。它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准则,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价值判断,前者主张摆脱价值判断,后者主张价值判断贯穿始终。二者的联系表现在,规范分析要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规范分析的演绎前提和结论,必须通过实证分析的实践检验,而实证分析要以规范分析为前提。经济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还在于改造世界。实证分析的问题,来自于规范分析,而且为规范目标服务,实证分析中推理的“逻辑取向”也是由规范分析规定的。因而在经济学的研究中,通常将两者结合。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方与量的对立统一。质总是有一定量的质,一定的质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量总是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一定的量总是和一定的质相联系。一定的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质又以一定量作为必要条件,量变超出数量界限,质就会发生改变。因而在经济学研究中总是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精确化。定量分析必须借用数学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分析、经济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数学方法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和表达工具,它是必要和可行的,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如果离开质的分析,它将成为一种数字游戏,而且许多经济问题难以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既有相对的稳定,又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经济研究中,应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静态分析,是对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观察其水平、规模、结构、特征等。动态分析,是对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其变化的方向、趋势和速度等。二者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区别在于动态分析加进了时间因素。

经济学中由于具体研究对象不同,分别采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方法。个量分析以单个经济主体为分析对象,其特点在于舍掉复杂的外在因素,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个体经济活动的特征与规律。总量分析以国民经济总体为对象,假定制度不变和个量不变前提下,研究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及规律。经济活动的个量与总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个量是总量的基础,但总量并非个量简单的相加,个量总是受到总量的影响和制约。二者的争论实质是经济学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争,至今未有终结。二者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在现实研究中,要将二者结合,才能对经济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

在经济研究中常常用比较方法,包括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单位之间的比较。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现象中,只有从大量的现象中才能找出事物的运动规律。因此,比较的方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比较不是现象的罗列和介绍,而是要找出其异同、约束条件和共同的规律。同时,比较中的简单化的罗列现象和简单化的比较,其结论没有什么价值。

由于教育中的经济活动同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活动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时,应考虑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同时,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研究的具体对象和问题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四、学科性质

就国内而言,对教育经济学科性质看法不同。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大多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在1998年前,曾将教育经济学列入教育科学。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多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二者都能接受的观点认为它属于教育科学和经济科学的交叉学科。国务院学位办1998年在调整学位分类中,又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归入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

第5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KPI;交通管理设施;关键绩效指标;有效性评价;优化

0引言

自实施“畅通工程”以来,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此过程中,交通设施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也致使交通管理、安全设施在设置、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公安部公交管〔2016〕230号文件中的通知要求,对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不符合标准及配时不科学、交通标志标线不符合标准、不明确等情况进行排查和整改。因此,本文针对上述文件内容,从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灯方面研究基于KPI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评价及优化方法,在充分发挥交通管理设施作用、促进城市智慧交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KPI理论

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其英文全称为KeyPerformanceIndicator。具体指通过对组织内部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一种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工作目标的工具[1]。KPI法符合“80/20法则”这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也就是关键的少数决定大多数”。这个准则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2]所提出的:在某个特定群体中,关键性的因子一般占比较少(20%),而一些次要因子则占比较多(80%),因此需要控制全局只需要控制占比较少的关键性因子即可。其核心在于从选取的所有评价指标中提取最重要的关键指标,然后用这些指标进行考评,最后依据考评的结果提出管理方法和措施。交通管理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多个种类,所以对交通管理设施的评价就比较复杂。根据KPI原理,将影响交通设施有效性的各因素联系起来,并逐级分解、相互关联,使每一个评价指标都与交通管理设施的有效性相关联,最终确定影响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关键性指标,建立全面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有效性进行评价。

2基于KPI的道路交通设施有效性评价体系

2.1评价指标的选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系统结构复杂,要考虑多方面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本文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存在的各种问题,按照公安部公交管〔2016〕230号文件中的要求,按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交通标志、标线以及交通信号灯三个一级指标(Bi),之后按照各一级指标内容以及性质的不同,将其分别向下展开,直到能够得出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指标层(Ci)2.2关键绩效指标确定根据专家评分法的形式设计调查问卷,确定道路交通设施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构造判断矩阵,按1~9标度,衡量尺度划分为9个等级,分别是极端重要、强烈重要、明显重要、稍微重要、同等重要,相应数值为9、7、5、3、1的数值,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利用yaahp软件绘制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评价指标模型和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的容量是取决于其最短的一根木板。而管理学中提出的一种反木桶原理[3]却与其相反,是指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他的特色与优势。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设施来说,对于交通管理设施的有效性影响最大的就是权重最大的项,即关键绩效指标,因此选出权重值最大的12个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的关键绩效指标后进行归一化处理2.3关键绩效指标计算关键绩效指标的计算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这些指标的评价值[4]。以上选取交通标志内部信息正确率、交通标志规范符合率、交通标志牌信息无干扰率、交通标志无遮挡率、交通标志设置位置合理率、交通标志信息无过载率为定量分析指标;因为信号灯配时科学性、交通标志夜间反光性、交通标线夜间反光性、交通标线规范符合性、交通标线不模糊性、标线导向箭头与车流量适应性这些指标不方便定量分析,故选为定性分析指标。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通过对交通管理设施的信息采集来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符合条件的比例。例如,交通标志的规范符合率是在整条道路里,达到《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标准[5]的交通标志总数和整条道路内交通标志总和的比值,这个评价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整条道路中达标的交通标志所占的比例若符合率即PS越大代表整条道路内达标的标志越多,其大小趋于100%为最优状态,其评价分值可以表示为100PS。可以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综合得分可以通过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到。对于不可量化的定性指标,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管理设施的感受不同,且比较复杂,采用模糊理论[6]对这种复杂的体系能作出比较合理的处理。首先建立因素集U,U={u1,u2,u3,…un},然后由若干交通参与者对所调查的关键绩效指标因素进行等级评判,建立评价集V,V={很好(v1),好(v2),一般(v3),差(v4),很差(v5)模糊关系矩阵Rij是被调查对象觉得影响因素Ui属于Vj等级的人数与参加评判的总人数的比值。模糊关系矩阵Rij表示的是隶属度,即:被调查对象认为影响因素Ui对于评价等级Vj的隶属程度。首先要构造等级模糊子集,然后将影响被评价事物的每个影响因素作量化处理,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中,被评价事物对于构造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Ri在模糊综合评价中,评价因素的权向量设为:A=a1,a2(,…,a)n。权向量A中的元素ai指的是影响因素对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次序,从而确定权系数,并且在合成之前归一化。即:∑ni=1ai=1,ai≥0。选用合适的模糊算子将A与R进行模糊计算,得到各被评价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S2.4评价结果分析及优化(1)对于评价结果,此处定义无论是可定量分析的关键绩效指标综合得分还是不可定量分析的关键绩效指标综合得分,只要分数不满60分,即认为有效性不好,必须立即进行全面整改;分数在60~80分,则认为有效性较好,可以参考资金筹集情况进行逐步整改;分数>80分,认为有效性好,可以在有条件时进行逐步改正。(2)根据本区域内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所有的关键绩效指标计算值,将其绘制到KPI雷达图里,这样本区域各评价指标绩效表现的整体轮廓就会清晰地显示出来。然后根据所有的关键绩效指标计算值可以计算出这些评价值的平均值,这个值反映了本区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平均绩效水平。(3)进一步分析上述计算结果和绘制出的雷达图,很容易发现本区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各关键绩效指标绩效表现的强弱项。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有效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

3案例分析

本文依据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课题“与交通流和空间条件相匹配的道路交通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横向项目“来宾市城市交通管理组织方案设计”。结合上述评价模型和问卷调查结果,可得综合评价集:S=A。R={0.0693,0.2988,0.3589,0.2390.033},按照标准向量{100,80,60,40,20}进行数值转化:0.0693×100+0.2988×80+0.3589×60+0.2393×40+0.033×20=62.6,得到来宾市老城区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定性分析指标综合评分结果为62.6分。得到这些关键绩效指标综合评分值后,再把所有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对所有关键绩效指标评价分值进行计算对来宾市老城区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综合评价中,定量分析指标综合评价值和定性分析综合评价值均处于60~80分之间,但是定性分析综合评价值较低,需要根据资金筹措情况进行逐步整改。同时由图2可以看出,来宾市老城区交通管理设施中交通标志夜间反光性、交通标线夜间反光性、交通标线的不模糊性、交通标志的规范符合率和交通标志设置位置合理率方面有效性评价较低。针对现存突出问题突出以下意见:(1)增强标志和标线的夜间反光性,确保夜间行车具有良好的视认性;(2)对于时间久的交通标线基本看不清及严重剥落的路段,建议重新铺设;(3)由定量分析指标的排查结果,将不符合规范的标志和设置位置不合理的标志拆除重建。对于其他不突出的问题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改善。

4结语

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评价中用鱼骨法考虑较多的影响因素后,引入管理学中的KPI理论,建立了基于KPI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评价体系,科学地选出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有效性评价的关键绩效指标,并分别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兼顾了整个评价过程中的全面性。最后以广西来宾市的老城区为例,结合实际案例更直观地阐述了该评价体系建立与评价值计算的具体应用过程,从KPI评价结果雷达图中发现并分析该地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急需改进的突出问题及需改进之处,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改善建议,也为其他城市道路或区域交通管理设施设置状况评价和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隗进.基于KPI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杨艳群,梁钰,郑新夷,等.城市道路交叉通设施有效性评价[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530-535.

[3]王仲华.基于KPI的建筑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8):55-56.

[4]温学钧,袁胜强.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第6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一、财务报表所带来的局限性

(一)财务报表本身未能反映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虽然财务信息比较重要,但在综合评价一个企业的时候,非财务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市场占有率、员工培训计划、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在报表中没能体现的元素,对财务报表分析者对企业未来的判断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综合评价中权数占20%左右。

(二)财务报表本身不能提供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信息

财务报表所使用的各种数据都是过去的资料,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历史情况,而非企业的将来情况,所以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决策者而言,其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个人判断的差异影响了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某些会计处理方面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显得尤其重要。财务报表中的一些信息,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净残值、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一些不确定性的信息往往由财务人员进行估计后得到近似值,这就造成信息准确性降低。虽然有会计确认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等,但在实务工作中某些会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降低了财务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可能歪曲了财务报表的信息。

(四)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财务报表本身是特定会计政策下的产物,因此会受到主观的影响,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财务处理,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企业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来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比性。还有财务报表的技术性弱化了其信息的有用性。

(五)报表的通用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存在矛盾

按会计准则的规定,我国企业对外报送的报表具有统一的格式、统一的项目,这就不能满足有些企业的个体需求。

此外,来自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信息往往影响了财务报表本身,造成了财务报表自身不能提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变动的局限性。

二、目前所采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带来的局限性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通常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指分析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程度所做出的非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而定量分析则是指分析者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分析技巧对有关指标所做的量化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结构百分比和因素分析法。除了专项分析外,还需要对报表进行综合分析,财务报表综合分析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杜邦分析法、综合系数分析法、雷达图分析法等。

(一)分析方法影响到财务信息数据的可比性

在采用以上的分析方法时,要注意价格水平不同,会计处理和计价方法不同,经济类型不同,经营品种的变动,企业规模的变动,都会影响分析的结果。

(二)在财务比率分析上存在误区

不能简单的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就是计算各种财务指标,如竞争对手、行业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等一些表外附注,也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另外,在财务比率分析中缺少行业标准比率,而各行业的比率水平相差很大,使得财务比率分析缺乏参考数据,影响了分析结果。

(三)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财务指标缺乏统一标准,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标准特征,而且差异性较大,这就影响了评价。分析时,运用相对指标,而并没有实现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的结合,其往往集中于企业发展的某一方面,而对其他指标并没有涉及,这就造成指标体系系统性不强。所以,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不能过多地依赖这些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三、财务报表分析者的局限性

第7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五)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指出经济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二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任何纯理智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关于最后价值的判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六)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式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形式。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从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中获得大量好处,追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八个创新

新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在坚持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尤其是对政治经济学继承的基础上,要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八个创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畴体系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体系,需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体,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科学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概念创新。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新的内涵,把它的性质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要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二是引进新概念。如,“科学发展观”、“利益和谐”、“现代财富观”、“民营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

(二)拓宽新范围。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各个流派的科学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解释范围。从时间看,理论阐述不只是从马克思理论讲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讲劳动价值论时,要反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论。从空间上来看,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理论时,既分析资本主义,又分析社会主义,同时重点结合中国的现实。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要反映现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反映每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重大事件,还要阐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同时又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范式。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二次现代化过程,社会也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新范式。

(四)确立新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在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关系的一般规律。

(五)明确新主线。公平与效率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围绕调整宏观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一是在宏观上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微观上以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又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处理好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六)构建新体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新体系。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突破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体系。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理论体系应分为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每部分按历史顺序,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七)增加新内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是根据情况变化,在角度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将“对外开放理论”改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二是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经验,把新理念、新现象和新问题加进去,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八)归纳新观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观点。如,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分类及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经济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等。既使传统理论得以继承,又使各家观点得以展现。

三、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

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其逻辑自洽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以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苏联范式和实现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转型为目标,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分法的局限性,借鉴政治经济学史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优秀传统,以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由七大部分构成的理论新体系。

(一)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首先研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最后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二)生产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生产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的一般理论中,研究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的组织以及生产规模与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研究中,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益、社会主义的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交换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交换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和社会主义的交换。在交换的一般理论中,研究分工与交换、商品、货币、市场及市场体系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资本主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机制、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四)分配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分配的双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收入分配及其机制、初次分配及其决定、再分配及其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分配方式)、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再分配及其调节、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

(五)消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费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消费和社会主义的消费。在消费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消费的双重含义及相互关系、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消费结构与模式、消费的变化趋势、消费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消费的性质与特点,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与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与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消费的结构及方式转变、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及合理化。

第8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经济评价是项目评价的核心内容,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一个投资项目在整个社会中,既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又是区域经济不可分割的一个细胞,它在寿命期内的投入与产出,都会对区域经济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对项目的经济评价,可以使投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并促使产业政策的实现、产业结构及规模结构的合理化,从社会范围内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经济评价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次的经济评价即项目层次的经济评价,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有关“均衡”、“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微观经济概念及理论,推导出反映项目所处特定区域的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体系,评价项目在特定区域的微观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计算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次的经济评价,是从项目的宏观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的评价,对于特别重大项目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评价项目对影响区域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

二、凡国家投资建设的所有项目,应重视经济评价工作

经济评价是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而国家审批投资项目的目的就是要确保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及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国有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国家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具有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能力,因此更应该重视项目投资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重视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

三、对于不同类型的项目,经济评价体现其不同特点

1.对于通过市场手段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不需要再单独测算影子价格进行定量的经济评价。经济评价的作用在于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特定资源禀赋差异,通过计算项目所在地区的各种投入物和产出物的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评价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一种是采用市场手段,另一种是采用非市场手段。

2.对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应进行以“费用―效益分析”为核心的经济评价。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手段并非万能,往往会出现一些“市场空隙”,即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市场的微观利益驱动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可能出现偏离,需要政府采用各种宏观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在一些特殊行业,对市场机制具有天然的抵制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配置失当;对于一些公共服务产品,无法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提供,或者一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市场尺度难以准确衡量。对于这些单纯通过市场手段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项目,必须强调单独进行经济评价,以获得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

四、应积极探讨经济评价的其他方法

经济评价并不等同于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不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费用―效益分析。利用影子价格进行定量分析只是经济评价的众多方法之一。采用多指标法,一般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出诸如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社会公平等目标,评价每个项目满足这些目标的程度,并对计算结果加权汇总,进行项目排队和投资决策。

我国现行的项目评价方法中,不重视甚至排斥项目的产出效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何分配进行分析。事实上,这种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项目的有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分析不同的受益对象对项目的态度,从而对项目的实施往往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项目的经济评价,应包括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利益、经济关系和分配结构的评价。另外,在经济评价中,定性分析的方法也十分重要。针对某一项目,邀请各专业的经济学家从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合理性,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比定量分析的结论更具有价值。总之,不能将经济评价完全等同于利用影子价格进行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五、经济评价参数

1.参数的选取应重视微观经济的分析

事实上,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所从事的经济分析重点是微观经济分析,特别是非常重视对微观层次的人的行为及意愿的分析,并将这种微观经济分析贯穿于经济费用和效益计算的各个方面。

2.应按照可交易程度测算投入物和产出物的影子价格

经济评价主要分析资源的配置状况,其影子价格主要根据资源的配置范围来确定,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一些资源具有天然的不可流动性,如房屋、土地、矿产资源;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流动的资源,按照该种资源可以配置的市场半径空间来分析其经济价值,根据区域市场的市场均衡价格对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定价;③对于一些资源可以流动的市场范围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这种资源就可以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就可以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来推算其影子价格。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类资源影子价格的确定,都是以项目所在地作为一切分析的基点,以项目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项目有关的各种资源可能进行的资源配置范围,及限制因素(包括经济的、政策的、法规的和人为的)。因此,要求由国家出面各种货物全国统一的影子价格,是相当困难的。

3.参数的取值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9篇:经济学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范文

近年来,用户研究已经成为产品设计界的重要研究手段,在产品的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用户研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产品概念的具体化、合理化地符合用户需求,提品功能定义的依据,等等。归根结底,它起到了从用户的需求域(感性描述)到设计的功能域(物理要素)的转换作用,最终帮助设计者获得成功产品所需的要素。

在用户研究的领域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方法来获得需求域中的各类信息数据,而如何将这些信息数据转换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设计要素则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用户的需求来源于人,而产品的功能赋之予物,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发掘这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定性定量分析毫无疑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方法。

二、统计学: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

与其他产品设计的单一研究方法不同,在用户研究中,定性与定量分析一般而言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做很好地结合了两种分析各自的长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某个存在的现象,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可信性,是对事物“量”的分析,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完成。定性研究则可以发掘隐藏在现象底下的规律及原因,具有能够抓住本质的深刻性和高效性,是对事物“质”的分析,主要通过常识、感觉、经验等主观因素来参与分析。

在用户研究中可以直接获取的数据很少,因此定量分析没有施展的空间,并且对于一些感性问题,例如用户的需求、用户的感觉等同样也无能为力。定性分析则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如何能够很好地发挥定量分析的可信度与定性分析的深刻度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这里引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三、用户研究中的统计学

统计学广泛运用于生物、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它被用来了解与测量系统变异性,程序控制,对资料作出结论,并且完成资料取向的决策。而它的这些用途特点非常适合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交融的用户研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统计学的方法,来对用户研究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完成需求域到功能域的转化。

根据统计学的研究特点,我们将其在用户研究中的运用步骤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校验四个步骤。

1.信息获取

用户研究方法有很多,现大多已趋于成熟。我们在确定研究目的与目标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用户研究的方法,并且明确其输出的数据及形式,为今后的分析做准备。在用户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背景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用户观察、用户访谈、用户角色和用户情境等方法获得大量的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问卷数据、实验数据和语音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处理,转换成统计学中可以运用的数据形式。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要根据用户研究对象的特点将这些信息分为用户基本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主观数据。

基本数据主要是指对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地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量化后的数据;行为数据是指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即对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通过观察测试等方法提取的数据;主观数据是指用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情绪反应、审美反应、生活态度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的数据。由此我们便获得了计算所需的数据。

2.信息处理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信息获取的方法及信息的分类和特点,但是这些信息的形式如文字、图像、问卷大多都不能直接用于统计学的分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信息的量化。

(1)用户基本数据量化

基本数据都属于某种“品质”或“属性”,它们的量化方法可以使用取值为“1”或“0”的人工变量来表示是否存在,也就是对质的因素的判断。如“1”表示已婚,“0”表示未婚。同样有时本身是“数量”因素也可以转化成“质”因素,如“1”表示年收入5万到10万,“0”表示年收入5万以下。

(2)用户行为数据量化

用户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试验器械的辅助,有计划的观察与测试来获得。主要是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与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相关的变量。这些具体数据的情况与目标有着直接关系,通常可以直接获得具体数值。如时间、频率、数量、周期、步骤等。

(3)用户主观数据量化

用户主观数据主要通过对用户的问卷与访谈得到,是从用户的主观因素出发对用户体验进行量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主观因素的程度,通过这种方法来量化这些主观的、抽象的、感性的信息。如满意程度可以由-3,-2,-1,0,1,2,3这7个数值表示,-3为最不满意,3为最满意。同理抽象感性词汇可以选择一对反义词作为两极,由负值到正值表示符合的程度。如传统和现代、圆润和尖锐等。

此外,为了消除数据计量单位不同的影响,便于数据的直接比较,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数据矩阵式中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或者规格化——将每列的最大数据变为1,最小数据变为0,其余数据取值在0~1之间。

3.数据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于介绍统计方法,我们先将处理好的数据分类。在统计学中根据变量数学性质的由低到高可将其划分为: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定比数据使用较少,此处略。定类数据是一个分类体系,通常将研究对象属性分类后编号,其只能测量类别差。如华中、华北、华东等。定序数据多了类别间顺序等级的信息,可以测量次序差。如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等。定距数据不仅可以测量差别,还可以测算距离,如10秒、20秒、30秒等。

下面介绍在设计领域常会遇到的变量类型之间的关系测量以及相对应的方法类别,具体公式与计算方法可以参看相关统计学书目。

(1)双变量统计

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用户研究中是重要的内容。相关分析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它们的相关程度、相关正负、相关类型等方面来看,在通常情况下为线性相关,可从相关系数中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两个定类变量以及定类与定序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用相关分析中的λ和τy测量法。λ测量法可以是不分变量与自变量的对称形式。如丈夫购车标准与妻子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τy测量法要求具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别,如性别与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定类与定序变量关系也可用此两种系数,如收入水平与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

②两个定序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Gamma系数和dY系数来表示。例如同等收入水平年龄与购车价格之间的关系。

③定类与定距、定序与定距可采用相关比率测量法。如性别与某手机功能操作次数之间的关系或是年龄与后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变量之间除相关关系还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测量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它是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因素作为所控制的变量(自变量),而另一些随机变量作为它们的因变量来进行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可以用来解决双变量统计问题。

(2)多变量统计

在设计领域中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往往较为复杂,在双变量统计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多变量统计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在线性相关条件下,两个和两个以上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数量变化关系,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现这一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它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确定多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共同影响,比较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即回归方程式。如台灯外形表现现代感程度分别与其灯罩、灯颈、灯座造型、材质、色彩的关系,这种方法在感性工学研究中经常使用。

②Logistic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局限性是要求因变量是定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而不能是定性变量(定序变量、定类变量)。但是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因变量是定性变量(分类变量)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就是用于处理分类因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因变量只取两个值,表示一种决策、一种结果的两种可能性。如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与产品性能、外观、价格、

品牌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例如可以通过测试者对于较多产品的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将产品分别归类。又如通过对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研究将其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聚类分析可用树艺术与设计ˉ形图来表示结果。

④主成分分析。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为了使这些综合变量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例如在评价一个产品设计时,往往有很多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少数几个综合因素对其进行评价,减少工作量。

⑤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种推广。它的基本目的是,找出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爱好、态度、能力)去解释显在变量(设计成功与否、销售量、点击率)。例如从众多人们显在的生活习惯中找到人们选择使用购买生活用品的潜在因子。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用户研究中的生活方式研究之中。

4.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其实是贯穿整个计算过程中的,一些计算方法需要检测数据是否适合做此类运算,如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检验,因子分析的KMO检验,而回归分析可以用逆运算进行检验等。当然一般人都会认为数据是客观而准确的,但是准确的数据之后,依赖分析师的常识、经验和主观判断,来选择和运用适合分析方法,并以严谨的研究态度来完成整个分析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