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

第1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成本控制;石油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生存或谋求发展壮大,除了技术领先、资本雄厚之外,管理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题,成本控制的直接结果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成本控制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控制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信息。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2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2.1 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

2.2 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

2.3 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

3 成本控制的作用

3.1 成本控制是现代化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随着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成本管理也必须现代化。现代化的成本管理包括七个环节,即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成本检查,这七个环节密切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全部过程。

3.2 成本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成本是反映企业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和消耗情况的一个综合性的价值指标。企业控制了成本,也就控制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和耗费,也就控制了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

3.3 成本控制是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产品成本是反映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企业投资和生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产品设计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生产计划和组织工作是否科学,物资管理和人事安排是否合理。设备工作的好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成本水平的升降。同时,成本控制也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反作用。通过对成本的监督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各种弊病,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及时做出补救措施,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因而,成本控制应成为企业管理的中枢。

4 新形势下影响石油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概述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目前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建设低碳经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阶段,影响和制约石油企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国家的能源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二是石油资源的存有数量和质量状况,三是油田勘探开发所处的阶段,四是科技开发水平所带来的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化,五是石油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财务费用的变化。

5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根据新形势下影响石油企业成本的主要因素的阐述,参考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借鉴国外石油企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就我国石油企业新形势下的成本控制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5.1 石油企业应该更新成本控制和管理理念,综合采用包括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档次成本法等在内的先进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以实现对于相关生产经营环节成本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控制。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以及档次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和纬度给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都有利于实现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2 石油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系对石油企业的成本进行模式识别和细分,根据不同的成本类型及其产生机理采取有区别的方法和手段分类实施控制。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可以将石油勘探过程中制造的成本落实到勘探部门,然后由勘探部门再落实到各个作业点和作业岗位;将开发成本和资产折旧落实到油气田企业,由油气田企业牵头再落实到负责开发的部门和环节;将现金流转和操作的成本落实到各个油气加工厂,而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落实到油田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然后分级进行汇总管理。实践调查表明,这种将成本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5.3 石油企业在成本控制问题上要尤其重视产品及产品组合的开发和实施策略,以石油产品为核心、向燃气产品范围扩展和延伸,依靠燃气低成本的优势实现成本管理的控制和效益。根据国际著名石油企业的产品开发及产品组合管理实践和经验,石油企业围绕石油核心产品的同时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特别是燃气产品的开发,可以大大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额度,这主要得益于天然气的开发成本要远远小于石油的开发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成本控制都贯穿着对成本降低的要求,都不排斥成本降低的重要性。同时,由于成本与诸多变量因素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在许多情况下,单纯强调低成本不一定能代表经济上的合理性,因而需要将成本和与成本相关的变量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但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启正,丁仁才.降低石油化工装置加工成本的建议和措施[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S1).

第2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一、医院实施成本管理必要性分析

医院管理涉及的面比较广,活动和环节也比较复杂,在这其中成本核算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成本核算是市场经济下医院管理的核心和关键,能够促进医院快速发展。医院在实行全成本管理也能够提高自身管理效率,通过充分运用手段,有效管控医院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关键环节,推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院奖励机制,从各个环节上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切实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医院注重成本核算也有助于医院资源的高效使用,通过减少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切实避免医疗成本的提升,推动医院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增强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效挖掘潜在效益潜力,完善医院成本控制标准,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院通过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发挥医院自身主动性,积极挖掘管理潜力,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切实降低医院的管理运营成本,推动医院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可以运用强化成本管理可以实现成本降低,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医院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于培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强化自身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医院要想赢得自身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完善自身竞争机制,就需要有效降低日常管理经营成本,切实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保障医疗行为的低成本、高质量,推动医院科学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管理的直接费用以及医院管理运营的间接费用都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范围,而医院的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模式的最重要管理对象就是医院的成本核算。在这其中,直接费用指的是医院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到医疗卫生支出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各个科室人员的基本工资、福利、社会保障费用以及补助,医疗卫生材料及相关的辅助材料,租赁费,药品费等。而医院的间接费用则主要是指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的日常费用支出,同时还包含职工教育经费,科研费用,报刊杂志费用,诉讼费用等。这些相关的费用难以直接计入到医院的医疗费用之中,可以依据项目支出的具体明细,结合各个科室的人员数量等分配要素进行平摊。另外还应当注意一点,医院建设或者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资本性支出、有经费来源的科学研究项目、医疗纠纷赔偿费以及对外捐赠或者赞助费用都不属于医院成本核算的范围。

医院成本管理没有从医院生产经营的系统视角来审视,对象不够明确清晰,成本管理与控制情况不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医院生产经营状况,相关会计信息也不真实。难以切实发挥成本控制在降低医院成本,提升医院效益方面的作用。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点一般是事后分析,难以实现医院生产过程的管控,管理与控制效率相对较低。成本分析只是采用比率分析或对比分析,很难对数据做出科学的判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成本核算不规范,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单一,成本的管控好多都是账面数,与实际成本相差较大。当前大部分医院的成本管理只停留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上,成本管理与控制很难做到,更不能进行成本信息的预测、分析和决策。

医院管理层对成本管理与控制重视程度不够,意识不到成本管理与控制在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医院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控制环节大都将核算重点放在医院产品的生产成本上,管理不全面不到位,成本管理难以完整地覆盖价值链的整个过程对于生产资料的采购、设计以及销售环节往往不予重视,会计核算中医院成本控制也是着重于医院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制造过程。医院成本核算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难以有效做到成本核算,影响到医院会计核算水平的提升,制约着成本信息的可靠、全面和真实性。计量不准确,成本控制形同虚设。

三、医院实施成本管理新模式的建议

现代医院应根据生产经营环境和自身发展特点,创新成本管理,要立足医院成本管理实际,适时采用作业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等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要依据医院成本控制的需要,有效利用医院财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生成医院成本信息流,有效降低医院成本,增加医院经济效益,及时查找成本管控薄弱环节。财务信息是成本控制的前提,财务信息能否有效的传递直接影响整个成本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要重视医院产品的采购、设计环节以及销售环节。成本控制的对象以成本控制中心为基础,以具体经济事项为主要内容。不少医院缺乏资金运营意识,医院在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存在问题,科学确定成本管理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经营风险实行实时监控,提高危机意识,加强费用管控,降低不必要支出,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合理控制负债规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体系,改善经营机制和经营环境,提升医院的整体竞争力。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对象,要区别分析。成本管理的对象是确定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的具体对象,是设立成本明细分类账户,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核算成本的前提。

第3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企业制造;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前言

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实体经济也无法幸免,世界经济进入到下行周期,我国企业也饱受影响。企业想要度过这次金融海啸,降低成本成为了首选良策,因此,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系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另一方面使企业面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一部分,实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降低企业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化企业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更新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追寻更适合于企业竞争的成本控制方法,于是现代成本控制方法应运而生,通过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新模式,支持企业的成本管理决策。

一、企业制造成本控制的管理理念

(一)成本管理战略化

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相比,传统的企业管理是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只注重企业短期内生产和销售所产生的成本,却忽略了企业长远的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现代企业必须要从企业长远的利益出发,由传统的成本管理变为战略性的企业成本控制。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企业的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的战略。前者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侧面,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成本控制的制度、方法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以此实现控制成本的目标。

(二)成本动因多样化

成本动因指的是引起成本变化的原因,除了传统的原材料、人工等动因,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因还包括企业的规模、市场的开拓以及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动因是现代企业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必然改变,与传统的成本动因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新时期,有必要根据企业的战略成本将传统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以便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客观、真实、准确地计算产品成本。

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加强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

首先,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当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成本控制理念。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按需生产和降低成本是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而建立科学的成本竞争能力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着同等重要的竞争能力,现代企业成本控制实行“成本否决制”为核心的全方位的成本管理。这其中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企业内部建立模拟市场,从领导者,到每一个职工,都按照模拟市场的运行方式,对自身在成本控制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制”。第二,实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一是加强对成本事前管理的重视,从采购到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充分的计算和规划;二是及时进行成本的事中管理,建立与生产和经营过程同步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对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三是对成本的事后管理,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效益,结合成本分析和核算的结果,对成本控制的责任进行强化。第三,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管理中应当实行市场、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一是把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作为考察企业成本管理的的背景,实现成本控制对市场的适应和利用;二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实现成本的降低,通过科技的进步实现企业效益的增加;三是在成本控制的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借鉴国外的行为科学理论。

(二)完善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运行机制

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内部成本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第一,组织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形成由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组织机制,这也是确保成本管理顺利运行的组织保证体系。第二,责任机制。在企业内部实行成本控制责任制,确定每个成本责任的单位和部门,将成本控制的目标与措施进行分解,分别落实到企业内部与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相关的各部门,同时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此实现整个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第三,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信息进行监控,企业内部的部门和职员即每个责任单位,都根据指定的成本控制目标对本单位的成本控制负责。第四,激励机制。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包括正面的激励和负面的激励,促进管理者和每个职员即每个责任单位都对成本控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关注。

(三)成本预测的有效开展

成本预测是在调查研究掌握经济信息和成本有关的各种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和推算。成本预测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对目前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通过科学的成本预测,能够帮助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科学的了解,对目前和未来会出现的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对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就能够发现降低成本可以从哪方面入手,可以采取什么手段来降低成本,从而确定企业成本控制的方向和措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市场,成本预测的重要性凸显。成本预测既要在成本决策开始之前进行,又要在成本控制计划的过程中进行。而成本决策之前进行的成本预测,能够为成本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能够帮助企业确定目标成本,据此进行成本计划的编制。在成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的成本预测,能够经常性的掌握成本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个趋势有效的进行适当的成本控制,能够确保企业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

(四)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以计算确定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是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果以及执行成果的事后反映。现代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当遵循核算和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核算的方法一般包括:定额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多种方法。随着会计理论的逐渐扩展,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方便企业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核算方法。

(五)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成本考核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 定期对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定和考核。合理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需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成本的考核。在成本考核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企业销售收入的成本率、成本利润率、全部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和新增价值的比率、可比产品或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等指标来考核。另一方面,应采用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率, 责任成本降低率,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质量成本占制造成本的百分比等指标来反映各责任单位的责任履行情况,以评价其工业业绩。

三、企业制造改进成本管理控制措施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制定先进而可行的消耗定额。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审核、控制和考核的依据。生产技术、劳动工资、设备动力、财务等部门应积极配合测算、制定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物资费用的定额,使定额成为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2.科学制定物资流程,完善物资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存制度。建立、健全物流程序是进行成本控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重要前提。一切物资的进出、消耗、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对于可用的废料也要及时回收和计价。

3.制定费用的开支标准,明确费用的审批权限。企业必须制定各项经常性费用的开支标准,并规定对各项费用的审批权限,哪一级、哪一部门负责人有权审批何种性质费用及其金额范围。

(二)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成本有效控制

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实施成本考核,全面总结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揭示影响成本变动的各种原因及影响程度,评价企业内各级单位成本管理工作情况,并按评价结果予以奖罚。另一个有效方法是严格执行成本预算。通过严格按照成本控制标准对实际费用的发生进行监督,使其不超过标准。严格按照预算方案进行成本差异的核算、分析和考核。通过实际成本和成本标准的比较,确定成本的有利差异(节约)或不利差异(浪费),并根据差异发生的原因,明确权责,最后对成本责任部门进行相应的考核和奖惩。最后,针对差异原因分析所显示的问题调整成本控制标准。

四、结束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从根本上对企业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人才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某方面来说,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成效是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确保企业产品服务和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成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的主要途径。为了能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下彻底提升制造型企业的效益,并快速盈利,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坚持进行成本管理,而且成本管理是个循序渐进的和持之以恒的工作。加强企业制造成本管理工作,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良华.成本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6.

[2]张鸣,颜昌军.成本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

引 言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趋成熟,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项目上的竞争愈加的激烈,项目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这就要求各施工企业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在成本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串于施工经营的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成本控制又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项目部又是成本控制的中心,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必须是项目全过程的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其他环节的失控也会导致工程成本总体高于计划目标成本,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工程成本控制目标。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的区别对待。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施工成本管理就是要在保证工期和质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把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并进一步寻求最大程度的成本节约。施工成本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一、影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的因素分析

在确定项目成本控制目标时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经济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成本的目的性特征。影响成本的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将重点聚焦在动因、时间、质量、效果诸方面。降低项目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必然结果,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一个方面,需要最高管理者进行全面权衡,项目利润不等于公司利润。就利润来看,追加成本的方式不一定很经济,但它有可能支持企业通过扩大市场份额等获取更多的利润总额。高消耗维持的高质量与偷工减料式的低成本并不代表对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合理选择。因而,理解和确定成本管理要将成本控制放在整个建筑市场、公司,但不要忽视项目的成本控制。概括起来,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成本竞争为中心,利用低成本优势在竞争中或者取得超过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或者以低成本为依托,通过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扩大企业的利润,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2.在现有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规模、地区等因素之间的联动关系,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在某种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

3.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

4.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难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即改变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成本降低。前者更多地带有战术性,后者更多地带有战略性。

二、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在确定了施工成本计划后,必须定期地进行施工成本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当实际值偏离计划值外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以确保施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其基本步骤:比较、分析、预测、纠偏、检查。

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工程承包合同、施工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工程变更、其次有关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文本等也是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归纳起来可以从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两方面着手为主。内部挖潜、外部增收节支,坚持向管理要效益为辅。为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控制。

1.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工程直接成本。

2.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降低其他费用。

3.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备使用资源,降低工期成本。

4.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成本。

5.从“开源、节流”原则出发,及时办理合同外施工预算。

四、项目成本的监控

项目成本监控包括项目成本实施计划的编制和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实施。

项目成本实施计划。首先要编制成本实施计划,即施工项目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费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及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规划的书面方案,它是建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制,开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础。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能够总控全局,随时把握动态发展,有奖有罚不留余地,对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应受控管理。一是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实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措施;二是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消耗;三是建立资源消耗台帐,实行资源消耗的中间控制;四是应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的方法,控制分部分期工程成本;五是建立项目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度,以用款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六是建立项目审核签证制度,控制项目成本费用;七是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八是应用成本分析表及时进行成本分析,控制项目成本费用。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能控制项目成本,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才有意义。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并代表着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的标尺。通过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工程项目管理是为使项目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限、所批准的费用预算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成本管理,科学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创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水利 施工 成本控制 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成本控制和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指的是对施工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施工单位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经济核算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施工单位整体管理水平。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包括编制成本计划、执行降低成本的措施、成本预测、编制成本报表、健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旨在最大限度地达到降低建筑产品成本的最终目的。具体到水利施工施工单位来说,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提高员工自觉性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施工材料和人工的消耗,达到合理控制施工成本,提高施工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水利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

1.围绕创造利润空间这一核心目标开展成本管理,各个领域的企业虽然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有所区别,但共同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水利施工单位也不例外。在相关工程建设中标以后,水利施工单位应该立即作出初步的工程预算,将施工直接费、现场经费或其他直接费用确定下来,将其转化为施工的预控成本,落实到项目部,随后项目部根据相关措施的执行,有效降低实际施工成本。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水利施工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创造利润而开展,这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必然性决定的。

2.遵循动态跟踪的原则进行施工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单纯地理解为成本核算,这种看法是明显错误的,成本核算只是针对项目本身资金投入的总体评价,与贯穿于水利施工全过程的动态化成本控制有着极大的区别。从施工阶段的角度来分析,成本控制涵盖了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等水利施工的整体过程,及时掌握施工各个阶段、各项活动的第一手成本信息,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3.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中来,普通员工和管理层人员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实施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两者不能割裂而存在,必须共同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才能形成单位管理的合力,促进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来说,单位管理层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成本控制措施的总体规划,并为项目部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资源和信息等各种保障,项目部要对施工现场具体工序或操作流程的成本进行总体控制,施工作业组要负责落实分项项目建设的成本目标。

三、优化水利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有效举措

1.树立成本意识,在水利施工单位内部推广成本效益观念

(1)加强成本意识在企业文化方面的有效渗透,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通过员工培训、组织讲座、制度改革等有效手段的运用,形成自上而下的对成本管控的足够重视,将成本意识有效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使管理层和员工都认识到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可以为施工单位效益创造无尽的可能空间。

(2)形成水利施工单位内部的成本管理自觉性,成本管控意识的推广,可以与相关的组织行为和社会心理行为相联系,创造出一个内在的激励工作环境,有效激发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实现人在精神层面上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员工的主动参与成本控制的自觉管理意识。这种管理自觉性的形成,与相关晋升制度、奖金制度等体制建设的实际效用分不开,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人性化管理促进成本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2.根据施工单位实际制定水利施工成本目标,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选址地段较为偏僻、施工要求复杂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意外状况,进而导致超出成本预算情况的发生,因此,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施工成本目标计划,并且将既定的总体成本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层层下达,实现作业班组、项目经理部等各级施工环节对目标成本的逐级负责机制。

3.加强水利施工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利施工成本管理系统,离不开财会、供应、销售、技术等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为了维持相关部门的正常有序运作,建立健全一系列有关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规章制度,为成本管理系统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是十分有必要的。

(1)对水利施工项目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项目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实现对经营管理业绩的科学合理的评价。具体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将施工单位经营管理者工作期间的施工单位经济实际效益作为收入分配的决定标准,实现经营业绩与相关责任人的有效挂钩,建立起一定程度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使其在承担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由于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加倍努力参与成本调控等多方面的具体管理工作,形成一种主观上的自觉能动性。

(2)建立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建立成本管理的经济责任制,一方面需要制定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基础领域规章制度,如成本约束制等等;另一方面,需要对各项成本的分项经济责任进行落实,逐级下达,避免成本超支情况发生后无从下手追溯源头。

(3)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在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成本控制责任制,对降低施工成本、确保项目施工达标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培养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施工量较小的水利项目为例,一旦部分施工人员为了赶超建设进度而使用超大型机械设备,就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加之相关成本控制责任制的不健全,处罚力度明显不足以起到挽回损失和劝诫警示的目的,最终只会将成本损失转嫁到施工单位正常的消耗上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对涉及水利施工成本的相关资料进行规范,规范水利施工成本的相关资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记载不同内容的原始性资料,应该加强对其原始记录的有效保存,全面反映经济核算和施工单位经济活动的相关要求。(2)应该加强对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合工作,为月度成本计算、分析月度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实际差异等工作提供了依据,便于及时纠偏,落实成本责任。(3)加强对限额领料单和施工任务单的管理,需要在对分项项目施工的工程质量、人工损耗、材料损耗等各种环节的验收之后,确保限额领料单和施工任务单的数据资料真实完整,为结算阶段的成本计算提供数据信息支撑。

5.将成本控制和管理的相关条款纳入施工合同内容之中在水利施工合同拟定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成本控制和管理,(1)要将影响成本效益的潜在风险因素纳入合同拟定范围之中;(2)仔细推敲具有一定争议的合同条款,避免由于双方无法达成共识而给日后索赔带来不便,进而造成建设成本不必要的支出;(3)合同签订必须要建立在相关计费标准、竣工日期、施工文件条款明确清晰的基础之上,避免语焉不详的合同内容为后续结算带来困扰;(4)合同签订之后,也不能掉以轻心,水利施工施工单位应该定期检查施工合同的履行情况,一旦发现承包方履行合同能力欠佳或出现重大问题,应该立即终止合同,并及时寻找实力可靠的承包商进行继续合作,以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四、结束语

水利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施工单位的未来发展和员工的切身利益,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在成本效益观念的指导下,合理分析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的必要性,加大对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尽量以较少的成本投入创造更大的使用价值和利润空间,便于为整体水利工程的建设服务。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充分体现,符合当前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相关需要,有利于施工单位实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寇相坤,郝乐友,张会竞等.浅谈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优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310.

[2] 谢飞.浅谈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方法[J].科技资讯,2011,(31):145-145.

第6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目标成本;成本管理;管理与控制

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3)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可控性原则。由于银行业的成本项目中有些属于可控性成本,有些属于不可控性成本。有些公用事业费(如电话费、水电费)的收费标准经常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各成本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差异。因此,凡属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符合重要性标准的差异,也不应视为例外,不需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第7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电力基建工程;成本管理;控制

一、目标成本管理的实质

目标成本是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以及既定的价格等生产经营目标制定的,即目标成本=目标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以目标成本为依据,通过目标成本的分解、落实、控制和考核等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以期达到实现企业效益目标,但是,有关目标成本管理的实际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电力基建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电力基建企业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电力基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3、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二、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电力基建企业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

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电力基建企业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电力基建企业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三、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4、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四、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电力基建企业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电力基建企业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工程施工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电力基建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电力基建企业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企业管理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电力基建企业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电力基建企业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电力基建企业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

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电力基建企业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电力基建企业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2)一贯性原则。按照重要性原则,有些成本差异虽然未超过规定的差异率百分比或最低金额,但这些成本差异在一段时期内一贯在一条控制线附近徘徊,就应引起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这种差异也应视为“例外”。这种例外产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由于成本控制不当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原定的因素或标准已经时久失效,应及时加以调整。

第8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目标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而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其营业成本应控制的限额,或者说事先确定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成本奋斗目标。它是一种适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群体性,是商业银行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现目标利润为目的,以目标成本为依据,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它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基期的成本水平为依据,考虑到计划期有关因素变动对成本的影响来确定计划期的成本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所进行的成本管理,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目标利润水平。

(2)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侧重于事后算账,虽然也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但改进措施的实施要等到下一个成本管理期间。而目标成本管理则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按目标成本控制耗费,及时分析差异,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加强了成本的控制地位。

(3)管理的范围不同。传统成本管理的范围只局限于事中的成本管理,而目标成本管理的范围是将银行的全部经营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从事前的成本预测到成本的形成及事后的成本分析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将全部经营活动中的一切耗费都置于成本控制之下。

(4)管理责任的区分不同,传统成本管理以成本的形成作为成本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目标成本管理强调成本指标的分解归口管理,在各自责任范围内有效地控制成本,强调严格划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

成本控制及其重要性

为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成本控制是最关键的一环,它也是管理会计中“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中心内容。它根据目标成本及成本预算的要求,对业务经营过程中与成本形成的有关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调节与干预,以保证目标成本和预算任务的实现。

按照“控制论”的观点,任何一项控制活动都是实施控制活动的主体(即“施控系统”)和承受控制活动的对象(即“受控系统”)所组成的,成本控制的实质是施控主体对受控对象实施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对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所规定的范围内。成本控制是成本施控系统对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入进行调节、干预,使成本受控系统的输出限制在施控系统预定的目标成本和成本预算范围内,并最终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这里的“成本施控系统”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级对成本负有经营责任的单位,即成本中心。各级经营管理单位组成的成本中心,就构成了多层次的成本施控系统。

至于“成本受控系统”(即成本控制对象)是指银行内部各成本中心所经营的各种“责任成本”,成本受控对象是各该成本中心经营管理的责任成本。

成本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指标,为保证成本目标与成本责任预算的实现,需要商业银行各层次的成本施控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成本施控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责任单位及人员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以保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

成本控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成本形成取决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成本控制要对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要求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成本控制与管理。

(2)成本效益分析原则。成本控制经历了从事后的成本分析与检查,防护性控制到事中的日常成本控制的反馈性控制阶段。现代的成本控制不是消极地进行成本控制,而应想方设法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应根据成本的效益分析和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将成本与收益,以及成本、业务量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成本和最佳业务量。只有这样,才能将损失和浪费消灭在成本控制前,从而有效地发挥前瞻性成本控制的作用。

(3)按目标管理的原则。目标管理原来是一种由企业管理部门把既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并据以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目标利润、目标成本、目标营业收入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而成本控制是目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标成本通常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比较先进的成本限额。以目标成本为依据进行管理,将各项费用、成本的开支范围限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就会做到以较少的成本费用开支,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成本控制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决于各成本责任中心管理人员的努力。而要调动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加强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有效的办法在于责权利相结合,即根据各责任中心按其成本受控范围的大小以及成本责任目标承担相应的职责,为保证职责的履行,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权力,并根据成本控制的实效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对成本控制责任单位及人员给予奖惩,从而调动全员加强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5)按例外管理的原则。在管理会计中对那些不正常、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叫做“例外”。日常成本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各种责任成本的实际数与预算数的差异分析,找出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差异分析,找出影响成本概率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由于成本是由多方面成本项目构成的,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为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西方国家对成本指标的控制往往根据按“例外”管理的原则进行。这就是要求各成本责任中心不要将精力和时间分散在全部的成本差异上,而是应突出重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上。对于关键性的差异要查明原因,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中心,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对其他的差异则可放弃。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银行成本制度的建立,对于正确计算、估价与管理成本,建立业务经营活动法规具有重要作用。一般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从时间角度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成本控制。

(1)事前的成本控制。即在经营活动之前,为保事前的成本得到控制而建立起来的成本控制制度。

酌量性固定成本,其伸缩性较大,可由银行管理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的财力负担能力确定其开支金额的大小,如业务宣传费、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对于酌量性固定成本的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分项目,事先制定一个固定预算,确定一个总金额,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或是通过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来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在事前进行的预防性成本控制,首先要根据成本习性把银行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成本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限制、监督和调节。在实务中,对于变动成本通常通过编制弹性预算进行事前控制。对于固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可按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分别进行事前控制。

对于约束性固定成本,银行管理部门的决策行动一般不能改变其数额。因此,对于它们的事前控制,主要应放在它们未确定之前进行,对约束性固定成本中的资本性支出,可根据支出预算中的数据,分项目制订固定预算,作为事前控制的依据。如银行计划在预算期内购置新设备,就要按此项目分别编制与此有关的固定费用预算,如折旧费、保险费、财产税、水电费等,作为今后控制实际发生数的标准,其他非资本性支出的约束性固定成本,可采用编制零基预算的方法加强事前的成本控制。

(2)事中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责任成本确定后,关键在于成本的日常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对负有成本经营责任的各级单位,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根据事前制订的成本目标和制度进行控制,并通过责任会计的建立,保证成本中心的各项成本指标的实现。在事中的成本控制中,不仅要对已发生成本差异予以纠正,而且要预防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不仅要执行成本控制标准,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标准。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及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各成本中心编制责任预算,作为日常成本控制的依据。第二,在日常工作中由对成本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遵照控制的原则,对成本实际发生情况进行计量、限制、指导和监督。第三,各个成本责任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按日、按旬、按周或按天)编制实绩报告,并将各自责任成本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或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计算出成本差异。凡实际成本大于预算的称为不利差异;凡实际成本小于预算成本或标准成本的称为有利差异。第四,各个成本责任中心根据业绩报告中产生的成本差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来指导、限制当前的经营活动,或据以修订原来的标准成本或责任预算。第五,银行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单位业绩报告中计算出来的成本差异对各成本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与考核,保证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差异虽然是事中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评价与考核各个成本责任单位业绩的重要依据,但是成本差异表现出的有利与不利差异,不能简单地作为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的最终依据。这是因为实际数与预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而要客观地进行业绩评价和采取正确对策,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成本差异的性质及差异类型,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业绩评价与决策。同时,就成本差异产生的性质来看,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者采取错误行动而产生的执行偏差。这种成本差异的出现总是与特定的行动有关,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就应立即加以制止。如由于决策失误而产生的外币投资损失就属于执行偏差;有的属于在事先编制预算时,由于成本预测参数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预测偏差。这种差异一经发现,应及时对有关参数进行重新预测,使其尽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如在预测利息支出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利率调整因素,致使原定利息支出标准偏低而造成的不利差异;有的属于事先在编制预算建立模型时,由于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错误地确定目标函数、变量、约束条件而使得预算脱离实际而产生的成本差异,这类成本差异一经发现,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订出正确的标准或编制出正确的预算;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计量错误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类差异确已发生时,应及时对计量错误加以纠正,以保证计量工作的正确性,为防止这类偏差的发生。还有的属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成本和由某种正确规定的随机参数的典型波动而产生统计成本差异。对于随机偏差应科学地规定其偏差范围,对于正常发生的偏差一般不予纠正;只对那些不正常的偏差,才应采取行动加以控制。

(3)依据相关原则,确定“例外”的标准。

(a)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按照成本差异的大小来决定哪些成本项目对银行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需要成本中心管理人员给予足够重视。衡量差异大小指标,通常是将成本差异与原预算进行比较计算一个成本差异率,在成本差异率之外,再规定最低的限制差异的金额。如成本差异占10%以上,或绝对金额超过1000元的,均应视为“例外”。至于差异率及绝对额的确定,要视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及差异性质来确定。由于成本差异分为“有利差异”(顺差)和“不利差异”(逆差)两种。管理人员不应把注意力只放在不利差异上,还应注意有利差异中是否隐藏着不利因素。例如采购部门为了控制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购入劣质产品,这会降低采购部门采购成本,这是有利差异,但由此也会增加设备维护保养费用,从而给其他部门带来不利差异。

(b)可控性原则。由于银行业的成本项目中有些属于可控性成本,有些属于不可控性成本。有些公用事业费(如电话费、水电费)的收费标准经常发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各成本责任中心无法控制的差异。因此,凡属管理人员无法控制的成本项目,即使发生符合重要性标准的差异,也不应视为例外,不需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第9篇: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成本控制、控制方法、遵循原则

Abstract: the cost control is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enterprise general management of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enterprises has a pivotal role. Cost management is a systematic science, in the country to control pric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how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so tha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smoothly,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tail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real estate, cost control, the control method, follow th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前言

近些年来,房价也不断呈现出持续走高的势头。商品房价格涨幅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房地产在投机者的“看高”预期和社会普遍的“恐慌性购房”中,被赋予了过多的虚拟价值使其远远背离了真正价值。面对日益走高的住房价格,许多居民不堪重负,只能“望房兴叹”。然而,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实施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产企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强化成成控制是其保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房地产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长,投资额大,影响成本的因素多,涉及面广,加之我国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总的来说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全过程的控制观念。很多开发企业往往只注重事中成本控制,而忽略事前和事后控制。要有效地控制房地产开发成本,就必须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时开始,直到项目结束时为止进行全程控制,否则,成本控制肯定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当前,我国的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型的管理阶段,成本管理手段粗放,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三是缺乏必要的市场经济意识。我国大部分的开发企业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往往只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市场需求以及各种社会效益;四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有效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信息渠道不通,成本管理工作偏离方向,从而无法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五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我国对房地产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比美日等国要晚得多,而且,主要是对国外优秀成本管理理念的模仿和单纯的理论推导。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房地产开发实践强于理论,手段领先于方法。

在房地产成本控制过程中,必须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严格遵守以下成本控制程序。一是制订合理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就是成本控制的标准值,是控制实际成本的依据和标尺,它规定了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实际耗费所应遵守的数量界限,具体表现有计划成本、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三种;二是严格监控成本的形成过程。监控成本的形成过程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目标成本值与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实际成本是否偏离了目标轨道,以便及时进行纠正;三是成本差异的分析与考核。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确定成本的有利差异(节约)或不利差异(浪费),综合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单位(或个人)并进行分析,找出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明确产生责任的归属,并依据相关制度对成本责任部门进行相应考核并做出相关奖惩;四是持续改进并适时修改原来的控制标准。成本监控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以后的工作,在差异分析中可能会发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成本控制标准的不合理之处,此时就要相应修改项目的成本标准,这样可以对下一步的成本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三 房地产成本控制的原则

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关联到成本,房地产成本控制除了应当依照一定的程序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成本控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现代房地产开发中,成本的构成要素多种多样,除了建安成本外,还有许多诸如项目的决策与产品的定位,以及产品的方案设计等许多方面,都是影响项目成本变化与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概念中,遵循的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控制的含义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员控制,二是全程控制。全员控制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需要开发企业的全体员工全面参与。全程控制是指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应该从项目的立项决策阶段开始,直到项目结束为止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成本控制。重点控制指的是成本控制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地进行管理。就过程来看,主要是抓好决策阶段、立项阶段和方案设计、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因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原材料的选用、大型设备的选型基本上都已经确定,所以项目成本的80%都变成了约束性成本。因此有效的成本控制主要应该在设计阶段,其次才是施工阶段。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还要区分重点,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最为重要的环节上,这样才能使成本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只有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两个根本原则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以下七大成本控制原则。

第一,过程控制原则。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是由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资源消耗所形成的。因此,项目成本的控制必须针对施工过程来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分析每一个过程影响成本的因素,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和控制方法,使每个环节均处于良好受控状态。同时,一个项目的各道工序又是紧密相联的,其紧前工序和紧后工序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一个工序成本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关联工序成本的变化。因此,项目成本管理还必须认真关注相关工序的情况,结合各个相关工序的成本变化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全面管理。

第二,动态控制原则。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项目成本控制的重点也要根据施工过程的进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项目的立项决策阶段结合市场情况和地域特点,重点考察项目的可行性与风险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运用价值工程,重点考察产品的使用功能与美观程度,并进行限额设计;在招投标阶段重点考察施工图预算、考察施工单位的技术实力、履约能力、合同相关条款等;施工阶段重点考察各项成本的支出情况,并结合具体的市场行情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第三,目标管理原则。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目标管理是指在项目决策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销售、竣工决算等各个阶段应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使参加施工的每个管理人员和生产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将目标逐步加以分解,落实到各执行部门、单位和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循环等。

第四,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成本控制效果的好坏与责、权、利关系处理的好坏有直接联系。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负有各自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开发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体系;同时,各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还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利,在规定的权力范围内如何开支、开支多少都应该有一定的自。另外,要对各部门、各单位、各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考评,并将最终的项目经济效益与成本管理人员的个人收入直接挂钩,奖优罚劣,拉开差距,以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都有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就是指成本控制体系必须灵活多样,使之适合特定企业、部门、岗位和成本项目的实际需要。针对各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切忌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大企业和小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中的企业和成熟的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和成本控制方法都应当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绝对不存在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例如,规模较小的开发企业其管理重点应该是尽快抢占市场,扩大销售规模,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促进企业的壮大和发展;规模庞大的开发企业,其管理重点是组织的巩固和成本费用的控制。

第六,例行节约原则。节约是成本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人力、物力、财力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成本控制最主要的一项基本原则。执行这一原则主要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成本的组成范围、费用开支标准、相关审批程序以及有关财务制度,加强对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和监督;二是加大开发项目的成本管理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充分利用能增加项目开发收入的机会和条件,努力降低人、财、物的消耗水平;三是采取预防成本失控的技术组织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浪费,把钱花得最值,该花的钱要花得合理,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使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第七,例外管理原则。房地产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金融、建材、施工、设计、监理、运输、销售等许多行业,其成本控制也十分复杂,为了保证统筹兼顾而又突出重点,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正常成本费用支出可以依据常规程序实施控制,但是对各种例外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些“非常规”问题很可能是关键性问题,它们对成本目标的顺利完成影响很大,需要特别关注,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

四 结语

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七大原则的实质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两个根本性原则的分解,我们在成本控制实践中,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并要正确掌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否则,即使是管理原则也会在实践中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必须要正确掌握好重点控制原则,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确保房地产项目开发总体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冯伟.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期刊论文]-四川建筑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