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第1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组织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47-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第2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在法官适用原则来确定疑难案件中当事人权利的时候,民主的通常见解提出了两个诘难。第一个是“社会应当由经过民主选举、并且对多数负责的男女人士来统治。” ﹝3﹞因此,法官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形下,不应当具有根据所谓的原则来确立权利的权力。因为这意味着法官们是在根据自己的政治信念进行判决,而这是反民主的 ——如果不采纳多数决,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服从法官个人的意见。显然,这种民主观对人的道德能力存有怀疑。因为,对原则的解释和运用是个人道德的事情。但是,法律的实践尤其是美国的法律实践告诉我们,法官并不是在疑难案件中运用自己的信念进行判决,相反他是在普通法的司法实践和所构成的“严密的网”下进行思考,他是不自由的,更不是任意的。所以,德沃金把这个诘难引申为“倒不如说,这种反对意见是针对着他所依赖的某些信念的可靠性而来的”,这就涉及到第一个核心问题——道德解读问题。﹝4﹞它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民主是不是普适的?它能不能在法官根据原则确定权利的问题上进行有力的反击?德沃金认为,普遍流行的多数至上主义的民主观念﹝5﹞存在严重问题。因为,它不能通过政治程序识别个人的偏好与外部的偏好。所谓个人偏好就是“它们指出了某种个人所偏爱的分配利益和机会的方式”,而外部的偏好就是“指出了一种偏爱其他人的分配利益和机会的方案”。显然,后者是违背了自由的基本原则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权利干预他人的行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就是自我保护。一个人基于对自我偏好的捍卫,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当然有权利投票,而且期待某种结果的出现。而后者就缺乏这种正当性,因为可能他投票的结果是基于对他人的好感、厌恶,而不是对自己的捍卫,进而对他人的自由进行了干预。由于民主不能提供相应的机制将两者加以区分,它的正当性就大大值得怀疑。在此种情形下,权利的正当性就是明显的。“这种理论(权利理论——笔者注)允许我们享受实施总体的或未经加工的功利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而且,通过禁止似乎可能事先经过民主制所揭示的外在选择成分就可以达到的决定而保护公民受到平等地关心和尊重的根本权利”。﹝6﹞第二种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法官制定法律并将其溯及既往地运用于他面前的案例,那么,败诉的一方所以会受到惩罚就不是因为他违反了他所承担的某一义务,而是因为他触犯了事件发生后才产生的一种新的法律。”也就是事后立法问题,这与法治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相违背。德沃金很巧妙的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他认为这个诘难恰恰是以政策为根据的司法判决理论的最大难题,而不是他的原则理论的困难。因为,政策论追随着政策的变化,不停的变换着他们所支持的法律,而生活在这种法律观下的人才会在朝秦暮楚的法律下无所适从。在德沃金的权利理论中,这仅仅是个解释问题。因为,“如果原告有权利反对被告,那么,被告也就有一种相应的义务,正是这种义务而不是法院创立的某种新的义务,论证了针对他的判决的合理性。” ﹝7﹞,也就是说权利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它并不是法律规则创立的,更是早于法律规则的,它一直都在那里,也就不存在设立新义务的说法。实际上,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它早已存在,因而不存在溯及既往的问题,同样由于是自然的,也必然可以对抗多数人的民主决定。

在反击原则论时,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了二种看法。首先就是波斯纳提出的一个对司法史的解释,那就是“在侵权、合同和财产等明显领域中,法官所作出的几乎每一个判决都可以被证明是有利于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这一集体目标。” ﹝8﹞不过,德沃金认为这个并不能对原则提出挑战。因为作出这些判决的法官可能根本不具有经济价值观念,相反恰恰是根据某种道德价值的原则进行裁判。实际上,德沃金认为并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决定和派生了人类的权利配置,相反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人类道德原则配置权利的某种结果,或者是一种新的表述方法。他们的争论有点象“鸡先还是蛋先”的问题。﹝9﹞德沃金认为真正的威胁来自第二种见解——法官可以公开借助经济政策对疑难案件进行裁判。也就是说,法官可以根据 “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过数学描述的公式,而不顾法律的历史、法律的道德原则构建的“严密的网”,对个人的权利进行重新的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德公式 ﹝10﹞的提出与运用。德沃金认为经济学的方法只能具有工具意义,而不能成为某种被信奉的绝对价值,从而可以决定和配置人的权利。首先是因为它是不确定的,在选定的对象或者系统不同时,我们发现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一个人是否负有拯救一个落水者的案例中,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两个人集体利益提高的话,很可能我们发现,他负有这项义务。如果我们换一个系统,我们把社会的边际效用加以,那么一个银行董事长就不负有这样的义务。这样一来,在将社会利益加以考虑的情况下,可能的情形是一个富人如董事长就没有救穷人的义务,而一个穷人则负有拯救富人的义务。换句话说,穷人面对富人就没有权利,而富人面对穷人就有权利。﹝11﹞有学者言,经济分析法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财阀主义的,而不是价值中立的。﹝12﹞这样的立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变动不居,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牢固的支持,它的论证结果随着系统选择和计算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还可以用其他理论或者方法否定这一结果,因此它不能为某种具体权利提供绝对论证。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方法与工具。它意义就在于论述在背景权利支持下的具体权利,从而解决具体权利间的相互冲突。其次是,经济分析法学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因为,家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思路思考价值冲突问题。因此,它就没有提出一种新的价值从而可以瓦解原则论。

对多数至上主义民主的警惕实际上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早有体现。苏格拉底的死亡既是它的恶果,也是对它警惕的开始。其后的柏拉图、亚理士多德都不看好民主。民主制在希腊的城邦中是一种不太好的制度。德沃金对民主的反思拥有西方思想传统的背景支持。而“财富最大化”对政策论的支持,却是较晚近出现的事情。在确立人的权利这个上,它是一个新的传统。它既是学的化和帝国主义化愈演愈烈的后果,更是启蒙以来矫枉过正的恶果。在经济学的凶猛食人族中,波斯纳就是最凶狠的食人动物。﹝13﹞德沃金与之的论战就成为了跨世纪的持久争论。但是,我必须指出德沃金对二者批评的性质是不同的。民主是西方渊源最为流长的传统,也基本上成为世界政治的通行术语,也恰恰因为它悠久,使用广泛,它的异化也就更为深远,直接的后果是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几乎对它没有必要的反思,而想当然接受并用它组织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它能否在疑难案件中发挥作用,并且改变一个人基于自己的道德本质而享有的权利的正当性是必须追问的。德沃金在民主上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开掘,重新定义了民主的正当性基础和适用范围,并试图在民主与道德解读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或者说,德沃金对民主是接受的,只不过是哪一种的问题。民主仍然在这个意义上构成元规则问题,它仍然是我们思考法律原则的思想和制度背景。而经济法学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经济分析法学家,如波斯纳,提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和理论是法律实践历史的潜在“”,可以为法官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提供必要的指导,甚至成为法官的金科玉律,进而成为所谓“配置”权利的规则。德沃金从《认真对待权利》开始,逐渐加强了和波斯纳就这些问题的辩论,他们的论战也开始升级,成为“跨世纪的法案” ﹝14﹞.这场论争触及到了德沃金理论的核心和原点——道德,也就是人有没有道德能力,道德对人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的问题,进一步还涉及到科学与道德的界限和范围的问题。如果说道德对人类是无用的,那么奢谈道德,就是自欺欺人,人类遵循财富最大化的数学计量就是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其实,在思想史上,这个问题的一直在纠缠着思想者。思想家们,如休谟、康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休谟认为道德是激情与情感的对象,它唯一目的就是使人幸福和快乐,在于让广博的人道或者仁爱融化偏狭的自私性而使人类达到和平、秩序和幸福。康德则以“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为喻,明确的划分这个界限,并且指出了在道德与科学的领域中适用的原理和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他们都要受到理性的指导。这就意味着对人类道德世界的是不能适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15﹞可是近代以来,尤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界限早已被淹没。德沃金与波斯纳的法律论战,正是这种思想史的延续。波斯纳适用经济科学来解释人的道德权利的唯一理由就是道德怀疑论。可是,这样必将把人类带入科学的囚笼。因此,德沃金必须与他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论战也必然是一场“跨世纪的法理学案”。

注释:

﹝1﹞柯岚:“‘东方不败’的经济分析法学?”。

﹝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117.

﹝3﹞同上,页119.

﹝4﹞这个问题下文将有详细讨论,不赘述。

﹝5﹞这是德沃金在《自由的法》中提出的概念。后来,德沃金还出合宪性民主,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回答。请参阅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6﹞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362-363.

﹝7﹞同上,页120.

﹝8﹞同上,页133.

﹝9﹞请注意二者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而不是性质上的相似。鸡先蛋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前者在我看来还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

﹝10﹞ 汉德公式,B<PL.它起源于美国法官Learned Hand的一个著名的侵权事故的判决。P是发生事故的成本,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P×L表示事故的预期成本,如果事故被避免的话,PL就是避免事故的平均预防收益。B表示预防事故的平均预防成本。汉德公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如果预防成本B<PL预防收益的话,那么预防是有效的,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造成他人损失,在法律上就会被视为不作为过失或过错,将被判定为侵权行为,承担过失责任和损害赔偿;汉德公式的第二层意义是如果一个侵权事件的双方中任何一方采取措施,付出成本都可避免损失,取得预防收益,并且预防成本都小于预防收益的话,那么法律应规定由预防成本相对较少、受益较大(或等同)的一方付出预防成本,如不付出,将承担责任,构成侵权。

﹝11﹞用数学描述这个过程,在两个人为系统的时候,两个人是价值相同的(假设为V),因为他们都没有社会地位和身份,假设拯救者的失败几率为L.那么,显然只有V-V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 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L

﹝12﹞请参阅柯岚:“波斯纳与科斯之争——究竟谁在‘反理论’.

﹝13﹞“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畏惧的文化食人族现象,而最具理论雄心和写作热情的波斯纳法官,无疑是这个文化食人族中最凶猛的动物。”柯岚:“波斯纳与科斯之争——究竟谁在‘反理论’”,法律思想网:law-thinker.com.

第3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对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1)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知识与技能并重。从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出发知识被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语义知识、言语信息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程序本质上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过程。陈述性知识能被直接陈述而程序性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当学生习得了程序性知识并具有运用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时就认为学生具备了某种技能。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而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由此可见,(狭义)知识与技能统一在广义的知识概念中,技能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广义的知识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所教知识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指出“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重要性。

(2)认识不同性质的生物学知识,区分事实与概念。按照知识的性质可将学科基本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将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两者的分类大致上是对应的。事实性知识是“点滴信息”的知识如描述生物体的各种具体细节和现象及有关的生物学术语,概念与基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原理在一个层面两者构成了概念性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学说、理论、模型等。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观察事实和现象的各种生物实验方法及类比、演绎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价值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在生物学中应用性知识是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各种传统的或现代的生物技术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应用性知识的提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特点。

区分事实与概念对于教学很有价值但是事实与概念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事实不等同于现象事实是理性直观。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因此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思维是主观的东西。

(3)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在文献检索中发现有人将生物学概念视为陈述性知识而有的将之视为程序性知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认识呢?上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为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现根据上述两种知识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都可以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述即所谓的言语信息。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表述或记忆这些言语信息表明只是发生了低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陈述性知识。当学生能够使用事实得出概念并回过来运用概念解释事实、解决问题时才能说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表明发生了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层进的学习要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以生物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为例其学习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习得概念的表述(即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也可被视为程序性知识。

还可以发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时都可达到“陈述性”或“程序性”等不同层次的水平。例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并非就是简单的识记从低到高的水平依次是“说出事实”、“辨别事实”、“使用事实”和“解释事实”。又如方法性知识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是知道并能说出某种方法(即仅习得陈述性知识)而高层次的学习是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方法在实际中选择和运用方法并对自己运用方法的情况作出评价(即掌握了程序性知识)。

二、基于知识分类知识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思考

(1)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含应用性知识),教材主要呈现的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即生物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视为概念性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应用性知识表明更深层地理解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蕴含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中有的会在教材中直接呈现如显微观察法、介质转移法等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而有的不一定会直接呈现如思维方法。

第4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 科研秘书 提高 素质 途径

科研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1]。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建设,深化内部管理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以及科研管理效率。很多高校都推进了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管理上,学校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组织建设重要科研基地;组织争取科技资源,培育重大科技项目;学院负责实施已获学校批准的规划与计划,学院内部科研机构实施科研和开发工作,负责学校下拨的研究经费的使用、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2]。这种校院两级科研管理机制给学院科研秘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学院科研秘书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院科研管理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学院科研管理水平。

1 学院科研秘书面临的形势变化

1.1 科研工作种类繁多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项目、成果、经费、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工作内容繁多。科研项目根据归口不同,分为纵向项目管理和横向项目管理。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展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结题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终点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类型成果、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涉及人员众多,数量巨大。科研考核和奖励指标多元、过程复杂、工作量计算任务繁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科研工作的复杂性。

1.2 科研种类和投入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家多科技投入的增加。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不断增加。同时,投入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2)学校与其他部门或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不同的科研由于其资金来源、科研内容、管理规定等的不同,其科研管理过程和经费使用情况,均有不同的要求,这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

1.3 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需要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诸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等[3]。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和开发,也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期刊,如何比较它们的学术价值,对相关的科研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目前还缺少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方法。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反映在日常科研管理的普通交流方式中,从传统的电话交流,发展到qq、msn、飞信、短信等的互联网和无线手机交流。同时,在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将整个科研资源、科研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

2.1 强调服务意识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其核心任务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保障,其价值最终也是通过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体现出来的。而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脱离最终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无法体现。因此,管理人员应强化服务意识,履行科研管理服务职能[4]。科研管理中,科研秘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把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及时传递各种项目申报、科研奖项申报、重要科研基地申报等申报信息,协助做好各种项目的及时结题和资料提交,了解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深刻掌握各种科研政策,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政策解释、质疑。

2.2 不断学习

随着科研体制的变革,各种科研政策不断更新,及时了解各种科研动态,详细、透彻的掌握科研政策、文件的精髓,是进行科研管理的必要准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项目管理、日常科研管理、年终考核、任期考核等多个科研环节中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只有科研秘书真正地对这些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才能够掌握其中的操作规律,及时排除科研人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科研专长,学习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以便在项目申报、结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组织作用。

2.3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学院科研管理的不断改革,需要学院科研秘书及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创新意识,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

在当前科研管理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为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软件平台,降低电话通知、文件排版、数据统计、文件传送等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将主要集中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业务中去,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传统的事务通知中以电话通知为主,而高校教师因需要上课、出差、开会等众多原因,电话有时会不方便接听,因此,采用短信、邮件等形式更为灵活、有效。针对大量的数据统计任务,尽可能采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或者充分利用excel中的统计、排序功能,降低数据统计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3 结语

学院科研秘书作为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起着连接学校和一线科研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学院科研秘书多面临的形势变化,给出了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学院科研秘书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 周文胜,姜川.试论研究型大学的校院二级科研管理工作[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第5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基本经验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带动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信、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微公益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同时,苹果,安卓等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时刻改变着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这些智能手机作为基本平台成为了“微时代”的主角,由此开启大学生全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

1“微时代”的界定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

“微”具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但对于“微时代”却没有一个规定性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对“微时代”做以下四个方面的界定。

从传播角度来看,“微时代”是可界定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多种方式,通过移动便捷的新型显示终端,进行以高效、实时、互动为特征的新传播时代。

从受众角度来看,“微时代”是微民产生微效益的快速时代。生活在该时代

的每一个人均称为微民,微民虽然做着微不足道的事,然而当他们的微行为在无组织的状态下集结,积小流而成江海时,最终将变成一股推动时展的强大动力。

从“微时代”的产生基础来看,微博的出现预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缩写,也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围脖”,是一种便捷式的迷你型博客。用户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平台在个人微博上消息,消息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以在朋友圈展示个人最新动态。

从“微时代”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微时代包括了微博、微信、微公益、微电影等形式在内的新时代。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得以拓展

当前,“微时代”的传播方式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尤其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载体应用带来了新的春天。目前我国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将这些成就应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得到扩展

过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实施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谈话等都需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才能进行,学校的广播电视等也需迎合节目播出的时间,受教育者在这种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抵触和延误,因而影响其受教育的程度。“微时代”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网络平台,既能及时地与社会各组织之间共享思想教育资源,又能在网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对学生而言,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他们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在生活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如我们学校建立的网络平台,被亲切的称为“占领”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平台的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等栏目,教师和学生就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整合在线学习、在线辅导、适时考核等功能,有效改进了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只需输入教工号和学生号,界面就会出现师生互动管理、互动审核、互动交流等平台,通过它们教师及时掌握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状况和要求,可以交流互动,并将其用于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依据,增强课堂教学的郊果。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得以增强

“微时代”是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时政新闻、社会动态等信息的更新快到以秒为计算单位。如复旦投毒案的一审,允许媒体的旁听及现场报道,许多媒体人及普通微博、微信用户以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时时传递着法庭内外动态,一直持续到庭审结束。当前许多法院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建立了法院庭审直播网,增强了司法透明度。现在,许多社会事件都是由微博、微信最先报道,继而被大量用户广泛传播,最终成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快速更新的时事新闻和社会动态中,教师要及时获取并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通过微博、微信载体和大学生们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了解、掌握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观点并加以引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所更新

“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谈话、专家讲座、书信、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在“微时代”,4G网络逐步发展和升级,微信息、微语录、微阅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更快速、更直接和更贴切;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等即时互动通讯工具的兴起,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采集、收取整理、同学共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效利用这些新的教育形式和条件,冲破过去完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6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发展;根本途径

1. 技工学校的现况和我校面临的形势

技工学校经过几年来的扩张发展以后,目前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高中的扩招,甚至有一些地方只要参加中考的,有读高中意愿的都可以上高中。二是中专升格,转成为职业技术学院,由原来的纯理论培养为主转为技能培养为主或理论技能培养并重,技工学校的特色优势不再。三是教育部门要求每个县必须办好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并把它视为普通高中同等对待,那些不愿意读高中的可以就地读职业学校。四是社会力量办学的不断扩张和发展,民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对我们技工学校也是一大冲击。五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趋势,未来教育的两大块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并驾齐驱,然而由于我们的体制问题,技工学校并未纳入国民教育范围之中,仍属行业管辖,自身的发展无疑会受到制约,而国民教育性质的职业技术学校,得到国家的投资和扶助,将会得以快速发展。六是技工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招生方面大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残酷惨烈态势。就技工学校自身方面看,发展也是很不平衡,我区的技工学校目前可分为四类,即国家级、省部级、合格级、不合格级。国家级的一般都是高级技校,他们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影响不大,省部级的技校一般在硬件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专业设置也有优势,他们在目前的竞争中仍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不合格或未评审过关的技校,自然会困难重重,步履维艰自不用说。困难多,压力大而又有一线生机的自然是那些合格的技工学校了,我校就属于这一类学校。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我校都处于严酷的被挤压之中,何去何从,出路何在,应该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和慎重研究的当务课题。

一个企业的产品销售方式不外就是三种,第一种是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第二种是以销定产,第三种是来料加工。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第一种方式已经落后,不适合市场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再也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王国,尤其是技工学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汹涌波涛中的一只帆船,不能再实行“生产什么销售什么”的方式,而需要采取“以销定产”和“来料加工”。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必须和企业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走校企合作之路,正是技工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合作之路

(1)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具确定性。

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向社会和市场提供合格的优质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企业的关键环节在于销售,学校的关键环节在于输送,销售不畅,则直接造成产供的堵塞,而输送不畅,则影响到招生、教学、管理等学校的一系列工作的顺利推进,为什么有的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受到社会的青睐,不为企业所接受,关键的问题是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销对路”,这是由于学校“闭门造车”所致,是学校为办学而办学的结果,在当今的社会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允许我们技工学校关起门来办学,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从这个意义上讲,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目标更具确定性,学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培养人数,以及这些人数的所学专业,从而解决了“为谁培养”和“培养多少”的问题。

(2)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培养内容更有适应性。

调整专业设置,实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是每个技工学校都想做的事情,然而,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做依据,这种调整和改革都是盲目性的,为什么有的学生毕业就失业,为什么有的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培养的内容不尽适应企业的需求,甚至有的内容已经过时,远远滞后于时展步伐。实行校企合作,学校就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教材注入新的内容,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突出重点,突出技能,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具适应性,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3)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更具有保障性。

对于技工学校来说,教育质量的真正体现,不是在于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猎取的深度,而是在于对于所学的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拥有,在这一点上,它和普通中学的教育不尽相同,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衡量,更重要的是看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具体结合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有没有保障,看它培养的目标明不明确,看它以什么为依托来进行培养,看它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适应性和适用性。我们不能盲目地办学,盲目地教学,不能实行本本主义,只是跟着教学大纲走,而忽略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忽略了企业的真正需求,只有根据市场和企业的要求,随时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才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而要达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校企合作,这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4)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我们学校的发展更具可靠性。

技工学校办学就是两愁,一愁生源的枯竭,二愁出口的不畅。生源枯竭,进口冷清,学校将无米之炊,而出口不畅,势必“产品积压”,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把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捆绑起来,将学校建成企业人才需求的基地,将企业建成接收人才的就业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长短线相结合培养人才,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订单教育”,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实行“来料加工”,为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培养提高等等,使学校和企业真正成为“紧密型的合作伙伴”,做到了这一点,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5)走校企合作之路,能使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升更具便捷性。

默默无闻的工作无可厚非,然而,默默无闻的办学不可取。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之外,还取决于它在社会上的企业之中是否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这些知名度,这些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是自然而然的翩翩而至的,这是多种力量结合的结果,而其中一种力量的结合,就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通过走校企合作之路,和众多的企业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需求合作网络,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学校的知名度,并通过这种广泛而稳固的需求合作网络,保持学校发展的长久不衰,这种长期的合作,这种发展的长久不衰,就是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真正体现。

3. 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坚实的实习基地。

一个技工学校完全靠自己现有的资源建立起完整的实习基地是不可能的,和企业合作,在企业中建立起自己的实习基地,是一条两全其美的路子,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学校,更应如此,把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业中,这种实习基地的建立,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松散的承诺上,而必须要建立在紧密型的契约上,建立在一种合作的责任的体制上,建立在一种良性运作的机制上,同时要让这样的实习基地成为就业的基础,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实习场所。

(2)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就业网络。

可以说,每个技校都有一个就业网络,然而,关键的问题是看这些网络的质量好不好,看这些网络是否具有扎实可靠的稳固性,是否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期性,昙花一现的网络无异于无,我们的责任是要建立稳固的长期发生成效的就业网络。我校的就业网络从目前情况看,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在发挥着作用,但从严格要求上说,还不够稳固,广泛性也还不够,从广度上和深度上说都还是欠缺的,还是停留在松散的一般承诺上,随机性比较大,这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也随时会影响到我们就业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在规模上和稳固上继续做文章。

(3)校企合作,努力实施“订单教育”。

企业实行订单生产,这是一种确保企业零风险而又获利的的新型的经营形式,对于教育来说,实施“订单教育”,毫无疑问也具有同等的效果,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要按企业的要求从人数上、专业上、特殊要求上等等满足企业的要求,开展订单教育,专门为企业开小灶,烹饪精致的菜肴,培养专门人才,从选料到加工都要按照企业意图和要求进行,这样做,不仅是能够为企业培养切实需要的人才,更能够保证学校每年毕业生的“零库存”。没有产品积压的企业才是好企业,没有毕业生积压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4)校企合作,共同开辟生源基地。

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向二产和三产输送,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都希望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身技艺的人才,然而,从微观上看,也还是有区别的。有的企业还要求这些人才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相对稳定性,要有长期为企业服务的愿望,这种要求,其实就是给学校一种信息,学校要尽可能满足企业对属地毕业生的需要。因此,学校应该和企业进行合作,开辟企业需要的属地毕业生的生源基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实行区域招生,专批培养,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开辟生源基地实行区域招生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第7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

“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属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一种类型。因此,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需从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研究着手。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划分层次看,高技能人才是劳动力结构中居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中间层的称谓,不同国家对中间层有不同的称谓,在美、英等国叫技术师、工艺师,在日、韩等国叫技能长、技术士,或者高级技术士。什么是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在美国,有人提出了“知识工人”的概念,认为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快速获得信息和加速处理信息的技能,从而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工人就是“知识工人”,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高技能人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工作者的概念: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加拿大著名学者弗朗西斯・赫瑞认为:“简而言之,知识员工就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

从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和表现特征看,其所具备的技能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知识经济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群。由此,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心智技能”提出要求,从而突破了传统动作技能的范畴,这也是知识型高技能人才较之传统技能人才的先进性所在。

本文认为,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在很多情景下,其能力表现为以熟练的心智技能为基础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存在高素质、独立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他们需要具有知识技能,体现为在新的生产条件下,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现实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同时,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应该是组织的管理者,技术开发者,是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如职业经理人、高级业务员、技术开发员、医生、律师、教师、会计师、工程师、一线科研人员等等。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作为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出现的新概念,“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界定和层次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主要是以“新升本科院校”为主,其前身多为高职高专院校,它们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办学模式,如“理论必须够用,关键注重实用”。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缺点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它们的培养目标多是面对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从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定位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看,高技能人才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他们是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从事技能性工作的人群,这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上,强调知识型和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力求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这需要通过本科教育来完成;然而,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高技能性”又要求这类人才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岗位上,熟练掌握一个工种、工艺、岗位或几个相关工种、工艺、岗位群的经验性操作技艺。可见,在院校途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单靠高等职业院校是不够的,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条件上,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应发挥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功用。

三、基于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

(一)重视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的培养

刘晓保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结构性失业的背景下提出来的,随着一些高级技工老龄化和后续高技能人才无法跟进的问题的出现,教育部提出要改变人才培养的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各行各业十分紧缺的高技能人才。

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首要特征是“高技能性”,因此,在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用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办学理念上的首要定位,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行业特色型人才。其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是高深学问的研究者,而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是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急需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在这一办学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注意在办学上和高职高专教育有所区别。纵观“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主要是以“新升本科院校”为主,其前身多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它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往往难以及时转换,如果“应用型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原先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定位,势必会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另一特征是“知识性”,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能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甚至是应用过程中的改造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在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用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定位办学理念上的另一问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基于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背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办学理念上要重视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结构、校企合作等方面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

(一)以行业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根据行业高技能人才的“业务规格”设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必须落实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动向,由此来设置专业,同时,所培养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力求系统性、严谨性和完整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邀请代表性企业的一些典型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参与专业论证,共同制订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业务规格,根据行业“业务规格”来设置课程,这样可以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具体、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一步实施产学结合,针对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特点实施“项目导向”教学

与高职高专、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一种新型人才,照搬传统高职或本科教育模式均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因此必须推进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是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要培养这类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仍需继续推进产学结合,努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要培养的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具有“知识性”的特点,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这一类人才既用脑又用手,而且有“用脑”多于“用手”的特点,是能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实施上,必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各学校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先做后学”,“在做中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这种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生产实际、科研项目、行业热点需求中选题,借助有目的的行动安排,使学生能在教师教学中获得新知识、进而获得新的思维策略,不失为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

第8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以往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把教学时间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刚刚讲授这门课程时,当时的学生主要是理科生,他们还可以接受。但现在我校经济类大部分专业主要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面对公式的推导学生一脸的茫然,难免会对计量经济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因此慢慢地失去了学习此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各章节之间又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果前面基础部分没学好,后面部分就听不进去了,一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产生放弃这门课程的想法。在这种注重理论教学的单一模式下,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缺乏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案例缺乏新意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会花费太多的心思选择案例和数据,所采用的案例数据往往缺乏新意和变化,甚至一套案例和数据每年都使用,这使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大打折扣。

(三)实验环节效果不理想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一般在机房进行,学生进入实验室便放松了自我约束和控制。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一般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有些学生进入机房便沉溺于网络视频,不能按时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在实验课上不听从教师对实验课程内容的安排,特立独行。还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自由进出。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对实验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考核手段单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在以往的教学中,计量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考核,实验考核所占比重偏低或不考核,这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都是相背离的。即使老师进行实验课的考核,其依据仅仅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通常老师布置的实验题目都是统一的,学生之间可能有抄袭现象,反映学生实验水平的实验报告很难有说服力。

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手段

计量经济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多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文科学生适应差,教学结果不理想。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和反应的时间,理解所学计量经济学原理。

(二)尽量减少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目前我校经济学院大部分专业以文科招生为主,对于以文科背景为主的学生来说,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仍然采取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案例教学穿插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如经济学各专业都学过微观经济学,一般商品需求和商品本身价格成反向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和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关系可以忽略不计呢?通过调研实际数据,建模计算分析可得出上面的结论。首先建一个一元模型,然后建一个多元模型,通过估计参数、检验等回答上面的问题,这样把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既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不断更新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过去的教学中案例更新慢,学生不感兴趣。今后教学中首先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案例,或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调研实际数据建模分析,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考虑到数据来源的获取性,能够容易地进行案例的动态更新,及时反映经济的前沿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把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计量经济学中,从而验证以前学过的经济理论,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四)开展小班实验课

计量经济学实验课是学好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验状态,可采取小班实验,做到指导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指导,有效检查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避免学生实验中开小差,保证实验质量。

(五)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相结合

计量经济学在过去的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能力,对实验考核较少,今后应加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的考核体现的。实验考核可以通过二种方式进行:第一是上机实际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指定的考核题目,考核学生掌握软件程序和使用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学生自主选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形成报告,考核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后把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既能检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上面的考核,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第9篇: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 市场经济 能力 经济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9-02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10门核心课程之一。各高职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的高职院校虽然对这门课程的相对投入不是很大,但是从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看普遍都很高。我校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在经费与教学任务都很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手段或抽调相关专任老师进修深造以提高老师的学术水平,或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办法想了很多。但从笔者多年从事经济学教学的实践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校的情况是这样,其他兄弟院校,甚至从全国范围看,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本上也差不多。

从笔者最近做的教学实证调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在对开设经济学课程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抽样调查分析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西方经济学很难、很抽象、很枯燥,不到10%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满意度高;34%的学生感觉无效果,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一学期的学习下来竟然还不知道西方经济学是讲什么的;绝大部分学生,即使期末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是停留在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

正因为如此,很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从事经济学教学的高职老师就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向学生回答高职有关专业为什么要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或者说我们不能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意义或目的,那么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可以这样说,对老师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我们才能确定向学生讲什么,即确定教学内容;也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研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才有含义。对学生而言,只有明确高职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明白学习经济学的意义,才有动力。

因此,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研究是解决高职经济学教学中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在高职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很少有人专门探讨这个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职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高职各有关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谈谈对高职经济学教学目的的几点认识。

二、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设置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科学,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定位决定了高职高专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它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帮助并不是很大。但是其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知识的基础,离开了它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因此,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准备一个必须的理论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应用性的专业知识或技术。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职高专专业列表看,经济学涉及的专业有财政金融类21个,财务会计类8个,经济贸易类7个,市场营销类6个,工商管理类12个,共计50多个专业。如果我们从高职这些相关专业的培养要求看,经济学在各专业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得更加具体。下面主要是从上述专业大类的角度,对经济学的专业支撑作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职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从事经贸类业务,开展这类业务就必须要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以及经济贸易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则;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而一国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经济贸易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所有的经济贸易理论也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掌握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以及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此外,经济学里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及原理是我们熟悉和掌握经济贸易规则的工具。可以说,不具备经济学方面的基础,就无法学好经济贸易类专业。就拿国际贸易专业来说,没有经济学作基础,国际贸易理论就学不懂,国际贸易政策就吃不透,国际贸易的一些术语就不好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就不好掌握,也就更不用说去开展与之相关的业务了。

其他几个专业大类也是一样,比如:学习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对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必须的,特别是在进行市场调查、市场预测以及制定价格策略方面,这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更显得突出。

财政金融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也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学生同样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才能吃透政策,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比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我们制定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这些理论就不可能顺利地从事诸如银行计划、信贷、结算以及信托投资、保险、证券与外汇交易、融资、租赁等业务的操作,更不用说运用现代金融管理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学中成本理论关于各类成本的论述是会计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基础,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掌握会计和现财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去从事诸如资本经营、制定财务战略和政策等方面的工作。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基层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经济学中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是企业管理的基础,而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作为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人的认识,更是我们了解企业运作的基础。

综上所述,从专业支撑的角度看,我们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必需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是不矛盾的。

三、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对于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其运行规律并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具有很大的借鉴和激励作用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科学,其基本原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市场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它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解释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的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和经济现象,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管理提供思路。

高职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从资源配置的效率出发,论证了“在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它的市场竞争越充分,其社会经济效率也越高”的道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更有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因此,我们现在也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也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认识。不仅如此,还可以提高学生今后在参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

宏观经济学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利用出发,提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并进行经济管理的依据,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意义重大。

四、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角度看,经济学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学是科学,也是一个方法体系,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在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方法体系。经济学理论在推理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比如:数理模型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等等。虽然这些方法相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比较抽象,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和学习这样一个方法体系,学习起来有点费劲;但又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看,学习经济学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经济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经济头脑

学生通过经济学的学习还必须养成一定的经济意识,这种经济意识是一种包括商品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各种意识在内的一个综合体。今天的学子是未来市场经济建设的参与者,也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这种意识的养成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交换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市场竞争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并促进学生自觉地去维护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也能够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行为即在经济实践中实现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并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有效地参与竞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改革课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01]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应重视大学生经济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高鸿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高鸿业教授访谈录[N].北京日报,200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