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管理学课程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课程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课程反思

第1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学情反思 教法反思 情感教育 教学手段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首先要满足安全上的需要。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或施工时,必须把力学的分析与计算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学好建筑力学可为将来的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学生总感觉学习起来枯燥无味,难度大,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学习这门课程,而教师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明显。仔细想一想,这可能与班级的学风有关,也可能与这门课本身的内容有关。反思10多年的力学教学体验,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是为求教。

一、反思目前的建筑力学教学状况

(一)学情反思。近几年普高热方兴未衰,普高大规模的扩招,致使职业学校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得不降低招生要求,这样就加剧了生源素质的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对于基本的像“正弦”、“矢量”、“位移”等数学、物理概念都一知半解。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对本课程有畏难情绪,学起来吃力,甚至学生还没有开始学就打退堂鼓,加之本课程对数学、物理等学科要求较高,教学更是举步维艰。

(二)教法反思。教师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反思精神,认为老师只需要完成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些教学环节就行。许多教师未能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仍采用传统模式,不去摸索一套适应当前学生个性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是被动传授应付,这势必造成课堂上教师缺乏必要的激情,课堂气氛呆板无趣、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与学严重脱节。

二、反思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一般认为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差,但对专业技能应该倍感兴趣,其实不然,我认为职中学生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自信心,只有通过专业知识介绍,分析就业形式,典型事例引导,优秀毕业生回访作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找回自信,让学生真正感到“我能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专业知识的教授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其二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有的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无兴趣,不如实践训练,我们不妨适当增加实践课,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增强学生记忆,多让学生见习已建或在建建筑物,以实践课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是适当进行心理辅导。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常抓不懈,这就需要我们包括专业知识的指导、心理心智的培养,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理念,适应职教形势发展。

一是将情感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渴望老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等心理。

二是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建筑力学学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时要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多做基础练习切忌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施教过程中应注意:低起点、高要求、打好基础、先慢后快;教学有步骤;练习有目标;考核训练有层次。

三是要加强实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将力学知识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尽量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介绍材料的合理利用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时,用厚纸板让学生亲自体验改变形状可以提高纸板的承载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解梁的内力图时,如果不懂梁的内力分布,就会错误的配筋,就会引起楼梯的折断等等。

四是突出工程应用,加强与工作岗位的联系。建筑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直杆轴向拉伸和压缩、直梁弯曲、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教学过程中应以构件分析为主线,通过工程实例分析,突出工程应用,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岗位工作能力。

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对方法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体验,图文并茂,使学生“能学”。例如:在约束的简化、常见梁的力学计算简图的建立过程中,结合桥梁等工程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在直梁弯曲课题中,通过对特定梁的内力图的讨论,分析梁的内力图的规律,总结应用该规律简捷绘制一般梁的内力图的方法,促进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养成。

教无定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  反思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最昂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之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运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将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和教学经验,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反思,以提高课程质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2.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3.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4.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式的构想

        通过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课程必须发挥出其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提出一些几点构想。

第3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备课;习题设计;多媒体演示;任务驱动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88-01

一、前期备课

备课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详细、准确把握和深思后,以及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详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确定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的具体任务,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以及应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

(一)备教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理解和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明确本节内容的要点,搞清楚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要梳理出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上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地位重要,是熟练应Excel的基础。

2 本节课程中内容要点是什么?要点有:工作表的切换;插入或删除工作表;设置新建工作薄里工作表的张数;工作表更名;工作表的复制与移动:工作表组。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重点:工作表的复制与移动:工作表组。难点:工作表的复制与移动;

4,本节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分别是什么?

5 教材中涉及到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别是什么?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6 有无与先前所学知识类似的地方,以便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移情的应用)在Word和Excel教学中就有很多类似的操作。例如:Word文档和Excel工作簿的新建、打开、重命名和保存等;Word文档和Excel工作簿中查找和替换的应用;Word文档和Excel工作簿中字形、字号、字体以及颜色和底纹的设置;Word文档和Excel工作簿中艺术字的插入以及宏的设置和应用等等。就本节课程而言,在设置工作表组的过程中,针对选取连续的多张工作表和选取不连续的多张工作表,可回忆在工作表上选取连续的多行(列)和不连续的多行(列)的操作方法。

(二)备学生

技校生入学时没有门槛是众所周知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的态度、意识、习惯、方法等等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尤其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和耐心不足。所以,结合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为了展示Excel软件的功能。笔者就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上下工夫,以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备教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任务驱动法的方式完成对例题的演示操作。强调习题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教师必要时的辅助和引导。

二、课堂教学

明确课程任务,指出重点和难点,学习目标明确,老师教和学生学都有的放矢。

演示和讲解中,选取的演示例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分析问题后要明确此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应操作的步骤演示,一定要清晰和准确,在此基础上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

习题环节中习题的选取也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时习题的解决方法也要遵循由易到难和由简到繁是原则。例如:针对工作表的复制或移动操作,笔者就设计了四类问题。第一类问题,在同一工作簿内复制或移动工作表;第二类问题,在不同工作簿之间复制或移动工作表;第三类问题,在同一工作簿内对工作表组进行复制或移动;第四类问题,在不同工作簿之间对工作表组进行复制或移动操作。

三、教学评价

课后评价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分别是听课的全班学生及教学部全体教师。每个评价主体分别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一张表格,表格分为学生用和教师用两种。不仅如此,每个评价主体所应用的表格都体现出对本节课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先填写对本节课的总体印象分,再根据每个细则(有20项之多)打分,最后再依据学生评价的平均分和教师评价的平均分各自占50%的权重求和后的分值排名。最终,笔者获得了第三名。此种评价方式能够被参赛教师认可。评价结果基本上能客观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效果。

四、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和寻找不足。Excel课程本身知识点就琐碎和杂乱,要有条理、系统性,而且完整地将内容讲清楚,这本身就是个挑战。在本次多媒体教学展示活动中,笔者认为自身有好的表现同时也有不足之处。

(一)优势

1 利用任务驱动法来讲解,问题的提出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到具体的操作步骤,都能够很清楚地表达,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2 不仅令学生掌握了技能而且提升了能力,三维目标——知识、情感和技能都有所得。

3 注重学生认知的基础状况,讲授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属于依规律而行。

4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授课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应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原理。

5 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起,条理清晰。

6 能将难点讲深、讲透和讲全面,能准确把握不同梯度上的问题(不同层次上的问题)。

例如:移动和复制工作表的三类(交错型的)问题的举例,属于浓墨重彩,多用了些笔墨和时间。将例题依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一层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清楚步骤,演示操作,确保学生听清楚和看会。

7 课堂上,师生互动好,气氛活跃。

8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经得起测试的。学生实际操作环节中,几名学生操作得当,结果准确无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9 真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不足之处

1 讲得有些快,像急行军,不断地催同行的人跑步前进,笔者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忙讲完,怕时间不够。

2 应该多注意细节:

(1)口头语:大家,同学们;

(2)措辞要精炼,删除不必要的信息;

(3)注意把握节奏,语音、语调和语速要舒缓和适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第4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第5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 教育管理学 研究缺失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初,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初步建立,之后经过漫长曲折的百年发展历程,到今天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1 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历程

(1)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萌芽并初步建立。(2)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管理学受到政府和教育界重视,很多师范学校争相开设“学校行政及组织”、“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等教育管理类课程,教育管理学得到了较快发展。(3)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教育上也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加上“”十年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全面停滞状态。(4)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大力发展教育,教育管理学也受到重视。到今天,教育管理学专业和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争相开设,数百种教育管理类教材、专著和杂志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等学术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也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2 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缺失与原因分析

(1)偏重理论解释,缺乏批判意识。我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在研究过程中多是解释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然后应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而对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不够,没有深入研究和考虑理论的地域适应性、时代局限性和我国国情因素,这显然不能真正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更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理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我国的教育管理学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和管理模式过程中诞生发展起来的,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模式的倾向性较明显。

(2)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实证研究。据华东师范大学汤林春对我国从1981年至1997年的17年间普通教育管理研究情况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约占研究总数的8.49%,最高的一年也仅为15.17%,而非实证性研究(主要指思辨研究)占研究总数的比例基本在85%~90%之间。①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单一,多数研究人员只是从理论上的想当然出发,偏重于传统思辨研究,而缺少实证研究。这一方面归咎于我国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的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归咎于发展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研究人员倾向急功近利,研究素质有待提高。

(3)学术研究滞后,跟不上改革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滞后性不断显现。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实践,教育管理学也不例外。但我国的教育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政策性的解释性研究,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多滞后于政策,滞后于改革实践,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不大。这一方面是因为研究人员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长期集权化的教育体制,研究总滞后于政策文件,管理等同于领导,造成了教育管理研究的滞后性。

(4)教育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完善、不规范。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但真正完整发展却是近30年来的事情,目前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仍不成熟,许多基本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未能达成共识,这就造成同一课题的研究缺乏统一的立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不健全。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必要的理论积累;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管理学” 为题名进行搜索,就1998年以来的论文可搜得295篇,研究不多;三是教育管理学学界对基本概念体系缺乏必要的关注,基本概念体系是学科存在的先决条件,若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必然影响学科理论的建构。

3 现代教育管理学的改进措施

3.1 加强反思批判,注重本土化研究

教育管理研究应强调本土化,注重在解决本土化问题的过程中显现价值。一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要充分考虑理论的适应性,并全面研究整个理论体系,抛弃理论“拿来主义”,多加批判反思;二是研究人员要注重探索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律,寻求解决本地区本学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管理的本土化研究。

3.2 加强实证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针对研究方法单一、偏重思辨研究的问题,今后研究人员应多深入学校,了解教育管理现象产生情境及经过,加强实际问题研究力度,这样教育管理理论才能真正“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越来越多,多元化的问题必然需要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今后既要综合运用实证研究、解释研究、规范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研究方式,又要注意整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促进教育管理学真正步入科学的殿堂。

3.3 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联系

学术界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今天的教育管理研究尤为重要。“教育管理能否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教育管理的理论和教育管理的实践的结合程度是否紧密,彼此是否相互支撑。”②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仍不令人满意、开放式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我国的研究都比较薄弱,今后教育管理理论要注重增强实践性。同时,要减少政策和文件解释性研究,要走在政策前面,增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多为制定政策和文件提供依据。

3.4 加强学科自身建设,构建完整学科体系

教育管理学只有对本学科核心价值、制度结构、体系结构、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等问题做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找出制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明确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学科力量和学科优势。③

同时,基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育管理学在加强学科自身建设上,一方面要对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一般管理理论进行借鉴、改造和运用;另一方面又要从教育学、公共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学科中借鉴、吸收和改造。只有这样,教育管理学才能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才能促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

注释

① 汤林春.我国十七年来普通教育管理研究之分析[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1999(4).

第6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一、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反思的意义

随着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更深入的应用在旅游领域,这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育上要不断创新,努力去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旅游管理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很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反思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对专业教育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不足

(一)课程层次深

现在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本科层次相似,专业基础课、理论课较多。如:《旅游管理学》和《酒店管理学》需要较好的管理学科的基础,而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基础。

(二)理论知识繁多

许多课程讲理论过多,不适合学生动手。如:《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旅游项目管理》、《旅游英语》等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看不见,与实际联系不起来等情况。

(三)学生数量少

由于普高热,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下降。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学习、使用旅游管理课程存在一定障碍。

(四)知识过于腐朽

近年来,旅游管理技术对各应用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对各个层次旅游管理应用专业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而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好多年不变,其教学手段方法等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

建立一支稳定、实践经验丰富、水平高的旅游管理教师队伍,是使旅游管理教育水平适应形式发展的关键,是旅游管理基础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没有什么像旅游管理这样发展迅速,这样令人应接不暇。学校在发挥老教师作用的基础上,应当大力吸收和培养青年教师,实现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对高等职业教育任务的完成和目的的实现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践能力的锻练,提高动手能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专业知识不深影响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本专业有联系的知识,能够将专业与其他相关知识进行相互渗透,以便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还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反思、教师间相互学习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这对于旅游管理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坚持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为目标的。旅游管理基础课是为使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为目的。因此,学校的旅游管理基础教学必须以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应用、提高实践型教学为目的。

(三)硬件设备是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物质保证

旅游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使用旅游管理,绝不能搞“纸上谈兵”的教学。应在充分认识旅游管理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旅游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尽量大可能补充和更新旅游管理设备,提高使用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质量。

(四)降低难度,分层次指导学习新知识

减少部分理论课,强调应用课程。《旅游学概论》与《旅游管理学》可以合并,并且降低要求。旅游管理的知识比较复杂,如何使差等生学进去,优等生学得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老师讲新课时,不是无谓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五)不同程度的指导实践模拟导游练习

一次模拟导游课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训练目标。对于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导他们熟练准确地完成对景点、景点历史等知识,并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指导他们顺利完成实习;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分解单项练习,对每一个极小的进步都给予肯定。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复操练,学生的实践模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第7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论文摘要】《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与学生综合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自身实践,就课程安排、课程特点、案例教学、多媒体使用和学生悟性培养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其对管理学授课效果有所帮助。/

管理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性质属于专业基础课。讲授良好的管理学课程对学生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培养有莫大帮助。笔者通过对自身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反思及总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学教学进行了探索: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一、规范课程标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1.管理学基础概念的讲述。在这个层面上,主要要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的形成、概念、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对象和环境等,并由此引出管理者的概念。此外,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的社会责任,此部分课程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认识到管理活动形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认识到管理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三是认识到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管理者才是一个真正追求卓越的管理者。管理思想发展的讲述。前人管理思想的形成对我们的后续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部分的讲述是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形成的源远流长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力量。在这个层面的教学上,应该按照管理理论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古典管理理论再到现代管理理论的时间发展脉络进行,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理论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管理理论没有过时和现代之说,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之说。管理职能的讲述。在这个阶段,重点要向学生讲授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在讲课过程中将四大职能分开造成学生各个职能是割裂开来的错觉,要始终在课程中灌输管理学各个职能是一个系统的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总体和部分的哲学观。//zuowen/

将课程的标准规范起来,按照合理的顺序安排好管理学中涉及到的重要的几块内容,可以有效避免学科知识无法有效整合的可能,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深度把握管理学课程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根据管理学通俗性的特点实行疑问——自学——老师解惑授课过程。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即使他们还没有真正学习到管理的知识,但他们管理有自己的认识(虽然有一部分是错误的)。他们通过自己班级的管理、家庭的管理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对管理有了较高的兴趣,渴望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处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管理问题。认识到学生的特点和对管理学的认识,就可在课程安排中,首先提出一个他们本以为是正确的但实际却是错误的观点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课本中自己先寻找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阐述,让学生通过疑问——自学——老师解惑这样的过程完成事半功倍式的学习。根据管理学抽象性特点实行提前预防授课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管理学之前会以为管理学案例丰富,应是一门有意思的课程。而管理学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必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加之管理无定法,这就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给出学生标准答案的现象。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一旦面对抽象的东西就会降低对管理学的兴趣,开始怀疑学习管理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在遇到抽象的知识前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管理学面对实践时千变万化,才使管理学充满了魅力,而找到万象中的头绪正是每个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提前预防授课方法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html/jianli/

三、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 作文 /zuowen/

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学科,引进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因为案例常常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有加强的真实感,另外案例分析中总是充满着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种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站在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加之在案例分析时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转化到主动参与的情境中来,这对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学科兴趣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求能正确的使用案例,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作文 /zuowen/

1.案例的选择要紧扣课堂内容。管理学的案例有很多,但是要找到紧扣课堂内容的案例却很难。授课教师不能因为案例不好寻找就选择一个贴切程度不高的案例,也不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只寻找生动有趣的案例,因为偏离了教学目标的案例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案例的选择是一项艰苦的过程,授课教师要认真做好准备,从大量的案例中精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管理规律或原理的案例。如果寻找到的案例比较枯燥,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视频等的形式展现案例来增加趣味性。总之,案例的选择是一项繁重但是有意义的工作,授课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坚持紧扣课堂内容的原则,然后辅助多种教学手段。授课教师要为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工作。良好的组织准备工作是案例分析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充分考虑在课堂案例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然后在案例分析中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永远站在幕后,但课堂讨论的氛围却一直在自己无形的控制之中。既充当教练,又是导演;既是顾问、又是联络员。当学生出现偏离案例分析目的情况时,应巧妙的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维道路上来;在学生们观点独特、思维开阔的时候,又要无形中将这个氛围带到一个新的。总之,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案例讨论的根本目的,通过自己合理的组织安排引导学生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注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是一个案例讨论画龙点睛的地方,有了这个步骤,整个案例分析的目的才会更清楚,学生才会学到更多东西。案例分析总结可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先让学生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由各个小组相互比较对方的总结报告,给出学生自己的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析结果重新思考,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也颇有益处。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案例分析的过程观察和结果分析进行最终评价。在最终评价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同时,要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最后,要进一步强化案例所要传达的信息,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案例分析对课堂学习的作用。//zuowen/

四、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普遍喜欢一种“嬉皮”文化,他们热爱搞笑,但是希望这种搞笑的形式中蕴涵有某种社会现象。而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按照课件讲授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但是,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有意思的图片的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延长;而如果能在课件中插入跟课程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视频的话,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会延长更多。所以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如搜集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短小的动画或搞笑视频,并将其融入到课程的讲述中,使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对视频反应的内容进行思考,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悟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笔者对“悟”的理解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有悟性的学生会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入到课程知识中去,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情况的时候,会比较容易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关键。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悟性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人的成功与否,到最后,往往不是由知识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悟性的多少决定的。”在管理学的学习中同样如此,一个有悟性的学生往往得到了更多有用的东西。//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悟性是可以在课堂上培养的,这需要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靠在课堂上压力提问形成的,因为压力情景并不利于学生悟性的培养。笔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自由的环境中提出一些开放性而非结构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线性思维习惯向右脑及逆向思考习惯方面转化。起初这种教学方法对习惯规律性教育的学生可能会比较难,但是,一个优秀的管理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悟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时刻谨记培养学生的悟性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成果就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笔者也相信,经过每个老师的努力,我们定能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初蓓.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无锡商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第8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1-02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论文普遍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研究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问题[1-3]。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是其理论性同样不可忽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运用目标管理(MBO)理论,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BO)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3)每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是其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依据设定的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4]。德鲁克教授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上述设想,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订教学过程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学生明确自身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采取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也被很多学者应用到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还是被动式的教学;2)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并没有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任务,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刀切”的教学;3)没有涉及考核和奖惩办法的分析,实际上这是目标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当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学生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教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关系处理。这是《管理学》教学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实践操作的实效性又不是很好。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理组合,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理论部分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分解和制订,使其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热情。

3.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般的考核办法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所得,而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衡量。本文希望能够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因材施教。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是对于近年来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目标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对目标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研究中,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和挑战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为在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又由每个学生更为具体的目标构成;目标的多样性体现为每个教学班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会有所差别,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别,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计划考研的同学可能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打算工作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目标的可考核性体现为教学效果的测评,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和课后沟通得以实现;而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本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体现这一点。所以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模式思考中的应用应该是可行的。

2.本文是基于《管理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开展研究。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就是《管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理论;本文认为提出每个学生根据情况的差别确立不同的目标,是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确立是基于期望理论提出的,正确处理努力、绩效和奖赏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会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这个出发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选择目标管理理论(MBO)作为切入点,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目标的制订是目标管理的首要问题。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本课程学习的具体计划和目标,然后通过师生的具体交流,完善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目标管理理论,需要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

具体来说,在第二层次,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文献研读部分,主要给学生介绍经典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探讨收获和感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思想;案例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其目的是做到课本知识的合理使用;团队练习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交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第三层次学生具体目标的确定中,学生必须同时参与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四部分的工作,其中理论学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剩余的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其明确本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这四个分目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目标。然后借鉴采取360度反馈法,由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力争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评价的办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理论学习的考核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第二,平时成绩由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三部分组成,学生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较为感兴趣,那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上,在进行考核的适合选择50%这个较大的权重,而文献研读和团队练习的考核则分别给予30%的比例,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2]梁娟娟,王淑芬.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1,7(3):76-78.

第9篇:管理学课程反思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2)案例教学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原因

本科教学过程受一系列诸如学时、班制等管理制度制约,而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管理学课程的学时通常在50-70学时之间,尽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一定比例,但基础理论知识依然构成本科课程教学的主体,而案例教学的开展是一个过程,包括案例介绍、相关资料与知识的收集、讨论决策、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一系列环节,因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必然耗费一定数量的学时,这就使得教师在既定的学时内做出保证基础理论教学与开展案例教学的抉择,前者常常被优先选择,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同时,本科教学活动的班级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较多,这就使得一方面教师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有学生没有参与表达的机会,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课堂讨论,很容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传统的教室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以及进入管理情境,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本科管理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管理知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在本科管理学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转变教师观念,实现正确定位。观念与认知指导行为,因而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尤为重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能主要是协调与引导,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并努力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入讨论,对不同观点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而不能轻易的批评否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咨询者、点评者和纪律维护者的地位。

2.增加实践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优良的课程组织与调动能力甚至是一系列相关的管理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强化教师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组织的管理实践,增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出恰当的管理案例。

(二)创新教学制度,科学开展案例教学

1、创新管理学案例教学制度

(1)科学合理的安排案例教学的时间。

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材料的收集、研讨等一系列环节,必然要充分的学时保障。传统的教学改革往往强调调整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学时比例,但这种改变依然没有改变教师在两者之间抉择的境况,因而应当创新管理学案例学时制度,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将案例教学环节单独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独立考核,这样就使得两者学时分配更清晰,还有助于培养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师。

(2)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规模与场景。

教学规模上,应当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模式,减小班级规模,组成4-5人团队,3-4个团队即构成班级独立开展案例教学课程,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搭便车”或“挤不上车”的现象。教学场景既能影响团队成员的交流沟通,又会影响学生对管理情境的进入,因而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室教学模式,尝试建立案例教学实验室,保证成员间充分交流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案例中管理角色的认知。

2、科学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1)有序开展案例教学

所谓有序开展案例教学是指基于上述独立的案例教学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逐步增强案例难度,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教师工作重点由最开始的引导启发甚至是点名提问逐渐转移到纪律维护、咨询与点评方面,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2)精心组织案例教学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主要是指每一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开展都应当有着严密的流程与要求,案例布置阅读、材料的收集、团队成员的交流讨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形成书面作业考核,一系列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要求、记录与严格的分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有着明确的任务角色,从而其参与度更高,增强其教学效果。

总之,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中积极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为沈阳体育学院院管课题《“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应丽芬,许莹.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14-116.

[2]张建三.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0(4):62-64.

[3]杨海钦.管理学案例教学有效性反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