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新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阅读 写作能力 培养 提高
我所在的是一个县级的农村高中,很多的学生到了高中,可在朗读课文方面还是结结巴巴,课文难以流畅地读下去,回答问题,也总是言不达意,写起作文来,东拼西凑,没有中心,罗列现象,凑足字数了事。总的来看,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是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从而形成一种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问题。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应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对新课标中加强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理解
从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结构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部分来看,选文篇篇精彩,课课经典,每篇文章都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典型案例,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可以说,新课标注重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的目的就是要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改变课堂上教师主导、“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标重视学生的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演绎自己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让阅读、理解、鉴赏的过程更生动,更有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和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和写作属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得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培养鉴赏能力。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标必修课设置的“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个主要的部分,注重了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必修课中经典文章的阅读,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指导好学生更好地读好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课“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课堂效率。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一些重要的、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目标明确,带着问题读书,如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内容和结构等等。先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回答。再通过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指导,把握读书需要解决的关键,增强阅读的信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先从阅读课起,然后将阅读范围延伸到课外经典和高品位的读物。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选编的四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四首诗都可用什么来概括呢?意象如何?表达什么情呢?通过阅读鉴赏,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把握了四首诗都可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师引导学生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收获,思想的启迪。并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探究,教师的引导,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诗中运用的意象,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其次,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对许多具体的文章的阅读理解,可采用理解、揣摩、熟读、联想的四步读书法。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的阅读过程。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可采用“勾”“点”“圈”“划”的方法,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段落等,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把握了要点,使问题清晰可见,迎刃而解。而且将这种方法一以贯之,把这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坚持到底。
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由于缺乏对社会和对生活的感悟,加之平时读书较少,看到作文题时总是头脑里茫然一片,不知从哪里入手,更抓不住心灵的触发点。针对这些情况,学生在训练作文时,所写内容最好是既密切联系范文,又紧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的事,如:必修课本的“表达交流”部分的事例范文及其讲解和设置的作文题等等,引导学生抓住范文中可能触发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写出自己所受的感悟。但这恰恰是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每次写作时,很多学生总感到肚里无货,写不出东西来,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和感悟生活,没有抓住心灵的触发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心灵触发点的事呢?教师可具体指导学生按以下的方法来训练作文。
第一、找出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触发学生心灵感动的地方,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件物品,如一封信,一支笔等。总之,不论是什么,自己一定要被它感动过,把他的细节形象地再现出来,并将你的感情融合进去。
第二、提炼素材 根据你对生活或人生的看法与领悟,选择材料。所写的人和事触动了你的心灵,它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一定把它们写出来,因为这些才是你写文章的目的。
第三、确定立意,组织材料 如果写人,就要想想,写他的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个环节,是用顺叙,还是倒叙等等,也可先拟一个作文提纲。
当然,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贵在能抓住心灵的触发点,有可写、想写的东西。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落脚在学生会写、爱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上。
人的智力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主要表现为听和读,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说和写。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就是对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和方法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1 鼓励学生“动”起来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如果教师讲得多,分析得多,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就少了,甚至会出现学生学完课文还读不通课文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摒弃过去那种从头到尾的串讲串问,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读书状态,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样学生便从被动地接受中解脱出来,回到应有的主体地位,真正“动”起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样,学生与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就会敞开心扉。正是在这一系列阅读实践中,使得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实践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吸引学生“钻”进去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教材这个文本载体,将学生带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其思维在其间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同时配乐配声。“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学生被眼前神秘的太空、优美的音乐、诗化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进入了学习情境,为感悟课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学习中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
3 引导学生“创”开来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感悟;个性化体验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在理念上有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也应该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确立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也只有在这一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构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一点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阅读材料、阅读文本的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浅近、有趣的作品,如童话、寓言、故事等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诸类读物,还可以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读懂的作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要敢于对文本作大胆的、灵活的裁剪,适当的调整、删减教学内容。如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可多讲;而远离学生生活、枯燥乏味的、玄虚空幻的内容则要少讲,甚至不讲。
其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教学形式不能过于单调、呆板。
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多运用赞赏教学,多运用表扬性言辞,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二、给学生一点个性的感悟和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这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陈旧的课程观。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就是要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中要强调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
首先,只有让学生自己体验,他的感受才能深刻,也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有了自己的感受,生命才会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教学策略及其重要的一步。
其次,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是不一样,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倡导学生探究并响亮地说出“自己的思想”。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
在阅读教学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同行,与作者同行,悲其所悲,乐其所乐,感起所感,悟其所悟,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建构独特的文本和独特的自我,为生活而读,为个体而读,这是新课标指导下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仍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创设情境帮学生鉴赏。”
三、创设一些对话交流的互动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倡导、创设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合作等互动的机会,由此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正如教育专家余映潮所说的:“有效地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活动的主体。”
阅读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不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要多让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同时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才能无拘无束地谈话。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对话、交流、探讨的机会,让对话真正有益的动起来。重启发不包办,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重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对话交流可分三个主要阶段:(1)启发引导阶段;(2)师生互动阶段 ;(3)学生自动阶段。
四、制造几个兴奋点
阅读教学本应是富于激情,很有享受的一种创造过程,但在教学中,往往看到万马齐喑、昏昏欲睡的场面。这是为什么呢?
市场营销上有这么一句话:“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我们也可以套用一下:“只有疲软的设计,没有疲软的课堂。”可以在课堂上精心制造几个兴奋点。而制造兴奋点,可从文本内容和课堂形式两方面考虑。
文本内容上的选择要注意:第一,教师有真知灼见的地方;第二,文本中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第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地方;第四,与以往阅读积累可以碰撞的地方;第五,能激起学生智慧辩论火花的地方;第六,能挖掘审美情操的地方。
课堂形式上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如辩论、表演、竞赛、朗读、讨论交流、角色塑造、发散想象等。这些多能让学生兴奋起来。当然兴奋点贵在出新、出奇,程序化、模式化只能恢复到原路上去。
笔者构建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也只是一管之见。投身课改,既需要理性的思考,又要实践的探索,只有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我们的课改才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选取优秀的阅读材料,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必须有的放矢,明确读书任务。在选材方面,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以便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为宗旨,增加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提炼最纯质的东西。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应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心志特点,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创造读书条件,安排读书时间。教师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引导和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兴趣
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我们应遵循其规律,不能超越。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努力做到不错字、不加字、不掉字、不断句等;再读课文时,则要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词、句进行质疑;细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不理解的词句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其意;精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彩词句和段落。由此可见,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经历一个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必须将“读前想后,读后想前,边读边想,读细读深”贯穿始终。另外,在要求学生读时,要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让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最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接着,我在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草塘的美与物产的丰富,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在情境的感染之下,孩子们不由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自己就置身于草塘之中,尽赏草塘的种种神奇以及千般之美,从而生发出对可爱草塘的喜爱之情。这时,我再次激发学生边想象草塘的美景边朗读课文,学生自然能够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
三、读有变化,形式多样;读有示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叶圣陶先生说:“漫不经心地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烂熟,也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交流和讨论,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这也是新课标所极力倡导的阅读模式。读的形式主要有听读、默读、比赛读、分角色读、集体读、指名读、略读、浏览等,在读中培养语感,加强文学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兴趣,教师应对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的精美片段进行范读和导读,使他们掌握朗读技巧,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等在朗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力,感受语言的音蕴之美,真正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
四、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善于倾听,尊重和珍惜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扩大阅读,强化积累,背诵大量优秀的诗文,从而积累语言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使之终身受益。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实际性和人文性的重要途径。当然,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积累性阅读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走进去”,还会“跳出来”,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与讨论中认真倾听他们生动精致的阐述以及语文课特有的魅力,去完善学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教给他们观察、调查、读书、看报、查阅资料等方法,将其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变新、变宽、变活。
【关键词语】课标 名著 阅读
初中语文每册后面都有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推荐的都是文学名著。那么什么是文学名著呢?
文学名著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充满着浓厚的文学意味和人文气息,蕴藉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审美性和情感性的文学作品。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首先,文学名著应当是进步的,催人奋进的。文学名著素来被视为一个国家文学的精神所在,它是时代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文学名著有着高雅的审美情趣,独特的艺术开拓,是人们生活的指南,理想的寄托;文学名著是理想、正义等精神的化身和社会时代的代言人,充满了对人类精神价值和终极关怀的不懈追求。其次,文学名著具有潜在的强大的文明动力。人类历史不断超前发展,但人们对理想、正义、幸福、美德的追求是永不间歇的,文学名著就是理想、正义、幸福、美德的载体。譬如:阅读《论语》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阅读《傅雷家书》你就懂得怎样教育子女,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你会知道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搏斗,阅读《巴黎圣母院》你会知道什么是美和爱 ......
因此,初中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有名著导读,如初中语文人教版的每册语文书后面都推荐了二三部文学名著让学生阅读。由于中考语文试题中考查文学名著阅读题的分数只有三五分,因此长期以来,许多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标规定的文学名著阅读持冷漠态度。有些语文教师不要求学生买名著阅读,只要求学生把语文书后附的名著导读节选的精彩片段读一读。有些语文教师不问不管,认为名著阅读是语文课本的附属物,不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自己把阅读课文和习作训练上好即可。
我认为文学名著是古今中外长期考验认定的优秀文学作品,它语言规范、流畅、精当,内容、思想情感健康积极向上,以形象的文学语言、鲜明的文学形象教育人,激励人。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很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好课本后推荐的文学名著。学生读好它,一方面能规范、锤炼他们的语言,增强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人生之初,可塑性强,受到文学名著中主人公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能心怀大志,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语文课本后面的文学名著阅读属于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也不应该只让学生泛泛读一读,浅尝辄止就算了。而应该指导学生去读,把课标规定的文学名著阅读落到实处,让学生读出成效来。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落实新课标规定的文学名著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七年第一学期一开始就让学生购买课本后推荐的名著,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做到周周阅读。让学生采用泛读和精读两种方法进行阅读(自己认为精妙的词句段落要精读)。精读中要做批注,即结合语言环境对自己有感悟的词句段落进行赏析,赏析的角度有:修辞方法的作用、写作手法、语言特征、文章结构、思想情感的表达等等,学生自选角度。教师对学生每周读的页数作出规定,并定期收上来检查阅读情况,用甲乙丙打出阅读等级,表扬读得好的,鼓励中等的,批评并帮助读得差的。从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开始至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 ,提前让学生购买下学期语文书后面推荐的名著,利用寒暑假并按老师要求的去读,把它作为一项假期语文作业。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学生每读完一部名著,教师应要求他们写读后感,只选一个角度写好即可。要么从思想内容角度写,要么从写作手法角度写,要么从语言运用角度写 。学生写后,老师批阅,把写得好的读后感放在班内朗读、点评,以便其他同学借鉴。这项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又使他们获得了精神食粮。譬如: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有位同学写了《冰心奶奶教会了我写现代诗》的读后感,文中写道:写现代诗并不难,只要你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就容易捕捉到生活中刹那间的灵感,然后用三言两语书写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读起来有意味即可。还附一首小诗来说明。
友谊
友谊犹如田地里的禾苗,
不除草,施肥,浇水,
它会瘦弱,枯萎,消逝。
友谊的禾苗
需要呵护,滋养。
读了法国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有同学写了《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幻小说》的读后感,文中写道:凡尔纳有非凡的想象力,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如临其境,还对现在的海底潜艇做出了预言,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因此科幻小说一定要有想象,要有符合科学原理的想象,才能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
读了英国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有位女同学写了《女性美不在容貌而在品行》的读后感,文中写道:简爱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感情和自尊自爱自强的高尚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我们女生应该向简爱学习,学习她的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品质。在现在读书的黄金时期,不要注重外貌,好穿好打扮,应趁着青春年华勤奋学习,为将来自己能自尊自强地立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召开读名著交流会。当学生读完一部名著,写完读后感之后,教师主持召开一次读名著交流会。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组确定一个主持人,负责交流。每位同学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论自己感悟最深刻的。每组评选一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解,最后老师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自己和学生与众不同的感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深刻解读,进而达到师生互动交流。这项活动,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又开阔了学生思维培养了他们的演讲能力,还能使他们广泛汲取文学名著的精神养料。
例如:学生读了傅雷的《傅雷家书》,开了一次读书交流会。学生们只会从父母和子女建立朋友关系的好处去谈读书感悟,这与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有关。傅雷挚爱儿子,以朋友式的口吻教育儿子怎样做人,我从四个方面给学生谈论:1、事业,要不断精钻。2、婚姻,要志同道合,宽容体贴。3、家庭,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4、处世哲学,要有旷达的胸怀。学生不但获得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再如:学生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开了一次读书交流会。
学生能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谈论。有同学读了《范爱农》发表了《爱农悲在社会,更悲在自己》的演讲。其中讲到:爱农悲在失败的社会没有他的用武之地,更悲在他自身。在逆境中没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抗压力太差了。他是留过学的人,在家乡把私塾教好也能混碗饭吃。再不行,凭自己高大的身体种几亩田地,也能养家糊口呀!而爱农不能,他遇事不顺就一味发牢骚,发牢骚能解决问题吗?发牢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他越来越糟糕。
关键词: 阅读能力 词汇量 文化差异 阅读技巧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着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增加了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初中是学生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对于每个中学英语老师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探讨和研究最多的教学部分。总体而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状况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阅读速度较慢,英语词汇掌握不够。研究表明:在阅读时,学生必须认识阅读材料中90%的单词,才能做到快速顺利地阅读理解。但是,学生的词汇积累较少,阅读速度由于词汇量小的阻碍,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挫败感,使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或信心,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阅读理解能力很难提高。
2.课外阅读量小,对文化背景了解不够。新课程改革后,英语教材对学生阅读量方面的要求大幅提高,仅靠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很难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另外,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西方文化差异会导致学生对一些词义、句义的理解产生偏差,联想也会完全不同。
3.语感悟性较差,阅读技巧存在不足。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一理念下,英语语感、英语阅读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
学英语就像盖房子,盖房子就需要砖头。英语单词就好比是盖房子时要用的砖头。没有夯实的英语词汇做基础,很难建好英语这座大厦。因此,每位英语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强调单词记忆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平时教学中不仅教授单词,更注重教给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
1.利用音标记忆单词。英语教学中的48个音素问题很值得每位初中英语老师研究,研究应该如何记忆这些音素,应该如何利用这些音素知识记忆单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英语老师都是机械地教授学生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记单词。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该先让学生学会记住单词的读音,然后根据单词读音拼记单词。如一些比较长的单词,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忘记,根据读音就能轻松地记住:如/?藜d′v?:tIzm?藜nt/advertisement;/d?廾en?藜r?藜s/generous。
2.适当介绍一些构词法。新课改后,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会适时地向学生教授一些构词法。例如名词+后缀y构成形容词,描述天气,rainrainy(有雨的),cloudcloudy(多云的);名词+后缀ful构成形容词,表示有这种性质,carecareful(细心的),hopehopeful(有希望的),等等。
3.鼓励学生在单词记忆时自创方法、自我总结。如在教授序数词时,让学生总结规律,编出口诀,加强记忆:
一、二、三,特别记,
其余要加th,
八去t,九去e,
f要将ve替,y变为ie。
显然,缺乏好的单词记忆方法,会直接造成学生词汇量小,对英语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或者根本毫无阅读能力。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握好词汇教学,适时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只有在强大词汇量的支撑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得到长足发展。
三、了解西方文化,注重课外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二者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了解英语语篇的背景知识。汉语和英语有很大不同,二者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会干扰学生的阅读,进而造成阅读障碍。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能力就越高;反之,则不然。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会适时、适度地导入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美人士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送礼、宴请、招待的方式方法等,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英语学习的本质和内涵,才能更准确地学习和运用英语,才能有较高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内容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影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英语学习而言,阅读量大的学生阅读能力肯定不会太差。学生的阅读量大了,其阅读面就广了,阅读内容也就丰富了。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哪些内容,阅读多少内容,等等。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周两篇课外阅读,然后请学生谈谈对于这两篇课外阅读的理解及体会。只有在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及学生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四、掌握英语阅读技巧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涉及很多英语阅读技巧的使用。针对英语阅读的技巧问题,我做了以下总结:
1.阅读前,要求学生学会全面理解掌握所读语言材料的事实与细节,从所提供材料中甄别信息,合理推理,正确判断。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平时所做的阅读材料既有要求理解所读材料的具体事实细节的,又有要求理解抽象概念的;既有要求理解表面意思,又有要求理解深层含义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具备把握整个语篇,理解全文,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并能据此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猜测词义或语义。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生词或生疏的短语。在英语考试的时候,很多题目也直接要求考生猜词义或语义等。显然,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对于正确理解文章十分重要。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利用文章上下文的关系对这些词义进行合理猜测,利用语境推断这些词语或短语的含义,进而正确理解文章语句语篇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单词或短语通常有几种意思。因此,在猜测词义的时候,一定要告知学生千万不可脱离上下文语境瞎猜乱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阅读理解中猜词义的一些具体实用的方法,例如利用文中的举例猜测词义,当文章中出现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词语后的具体例猜测单词或词语的含义。另外,还有一些方法比较实用,例如利用文中说明词义的同位词和定语猜词义;利用文中所出现的连词and或者or猜测与某生词或词组意思相关的词义;利用文中用不同的话对同一概念的解释猜测词义,等等。
一、中学物理阅读教学要加强物理阅读的学法指导
初中生在初二才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这门学科和物理教材特点缺乏了解。物理教师为了上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要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一些初二学生把物理学习等同于数学学习,只注重做题,习惯从公式出发去解决一切的问题。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定性表述与数学的定量表述相结合,初中物理尤其以定性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学(单纯的数量、空间的关系)中的某些概念与规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物理教师要注重物理学科与物理教材特点的教学。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编写的讲义不断渗透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在物理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了解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上通常运用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像语言。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尤其是概念的定义,规律的文字表述,用词都十分严谨。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常常用数学语言表示,如速度表示为v=s/t,物理练习更是用大量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在阅读这些数学语言时,要明确符号的物理意义,要懂得公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物理公式涉及的物理量还都有一定的单位,物理公式都有它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不能把物理公式当作纯数学公式来看待。物理学规律还常常用图像或图表语言来表示,既简明生动,又形象直观。例如一幅萘的熔解和凝固图像,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内容。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像――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义,坐标所选用的单位,图线的递增(或递减)情况,图线的起讫位置或图线的变化趋势。所以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不断要求学生学会看懂上述三种语言表达,并会将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互译。从内容结构上看,物理教材总体说来是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包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概念和规律的论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物理教材,我要求学生思考物理概念为什么要引出,是如何引出的,有哪些应用,应用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二、初中物理阅读教学的特点
物理阅读过程与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物理量符号、术语、公式、图像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形成和内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我根据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与反思,认为物理阅读有如下一些特点。
1.物理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物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在阅读中必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物理术语、物理量及其符号,并能根据物理概念、规律,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思维特别多。所以,物理阅读要积极和“细嚼慢咽”。
2.物理语言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高度概括和准确性。每个物理概念、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阅读时不能随便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字词,所以物理阅读的速度一般不能太快,要求做到认真细致,不能像阅读一本小说,可以跳跃无趣味的章节段落,阅读时还要能不断领会其含义,对于新出现的概念等一般不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3.物理阅读一般还是写、练的过程。首先,物理阅读中需要记忆的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等比较多,书写可以加快或加强记忆。其次,物理教材编写的缩约和推理、运算过程的简略等特点,使得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感到论述跨度”较大,因此在阅读时,需要写写练练,增强内容的连续性,以便阅读得以顺利进行。
4.物理阅读需要思维灵活。高度概括精炼的物理概念、规律,要通过阅读来理解,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有效的做法,是能把阅读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已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物理阅读通常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要点
1.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阅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素质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今天,学校不可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传统的“一次教育”必然被“终身教育”所代替,“应试教育”必然被“素质教育”所代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阅读的过程,是感知、理解、评价乃至创造的思维过程,它需要口、手、脑并用,所以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是学习的自身规律,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与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教师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把“现象与道理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人的自身发展。
2.在方法上要进行物理阅读的指导。教师应该考虑到物理阅读的特殊性。物理教材不同于文艺作品,在进行阅读时,学生时常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开始阶段,教师应当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阅读,甚至可以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时的做法以作示范。一般来说在物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要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2)要明确这些物理现象、过程中,提出了哪些问题。(3)研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4)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物理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3.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读概念时,要求学生做到“四会”,即会叙述、会判断、会举例、会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读定理、公式时,要求学生做到会分清条件和结论;会对定理、公式的含义进行解释;会说明应用范围及条件;会进行推理论证,会应用。读例题时,先由学生审清题意,写出已知条件、要求内容,然后试着求解,再与教科书对照比较。在做实验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所需器材、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并对实验结论进行推导,注意实验的条件、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一、小学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感悟和品位为主
现代阅读观认为,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古代诗歌启蒙教育注重“过程和方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的经验性和情趣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逻辑判断水平都较低,有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因此古代诗歌的启蒙也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古代诗歌离现实有一定的时代距离,古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消失了,诗人的写作线索模糊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及其生活情趣、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与现代人有许多差别,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继而“品味”、并逐步实现“有个性和情感的解读”,使学生缩短欣赏古诗时的心理距离。感悟是第一、二学段的基本要求。其特点是感性、直接、初步。从现代阅读理论观点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局限,感悟是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理解这一环节的初级阶段,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对话、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的第一步,其特点是整体感知。“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由整体到局部;然后,按照语言单位的扩展,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循环往复,达到全部掌握全文。”古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主要是抒情的,但情感的抒发往往不是直抒胸臆的,而是采用融情于境、借景抒情的方式,直接扑入读者眼帘的是“景”,读者通过对景的感受和体味才会进一步感受和体味诗歌的情;诗歌也是说理的,但纯概念的说理是枯燥乏味的,“理”是被包容在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来表现。这个形象在诗歌理论上被称为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色彩。”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一、二学段特别强调整体感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及兴趣,才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的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表现出感性的特点。以讲授孟浩然《春晓》一课为例,在进入课文学习时,老师引导学生“你在早上是怎样醒来的?是妈妈叫醒的还是别的?”转入对词语“不觉”、“晓”、“处处”等的理解以及对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后两句类似,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你看到过春天花落的情景吗?你有什么感受?与你的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是否一样?诗人的感受是什么?”把握语调的升降所表达的惋惜无奈之情。教学中,老师没有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从感受形象出发,去体会去感悟诗歌形象中所蕴涵的隐微情感,激发起珍惜时光的感情,达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统一。课标要求第三学段“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其特点是:理性色彩更浓,结合诗歌选篇对声调节奏有所了解,对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应该深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的发展提高,第三学段的古代诗歌启蒙教育应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到诗歌的字词句的理解并获得整体的情感态度的较理性的认识,有时还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袁雪菲老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去领悟诗人描写的美景,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融入朗读,进行朗读的理论指导。最后老师说:“下边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更快地转变为小李白。把你欣赏到的庐山瀑布的美景用你喜欢的方式,比如唱歌、跳舞、吟诗、画画、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告诉你的小伙伴。”“让孩子主动去思考、探究,发现古诗不仅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而且读诗犹如赏画,往往几行诗几十个字,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为优美的意境。心灵的东西,联想的东西很多,让人情不自禁陶醉其中。孩子们自然对文字运用的精巧之处、对炼字遣词的技巧有所领悟,进而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音韵美和节奏美。”
二、初高中古代诗歌阅读应以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为主
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初、高中阶段青少年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初高中学生社会阅历逐渐增加,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加,情感世界不断丰富,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五学段还要求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初、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特点是:富有个性和独特情感。这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美国密苏里州的《语文教育课程草案》的九项原则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语言学习是个人化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提出“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他们的语言技巧就能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开发”;在“听说读写”的具体要求中“鼓励学生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机智的反映”,“对文学作品作出个人的反映”,“理解文章含义,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充满自信地听和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些论述都表达了同样的道理。有个性和独特情感的解读符合古代诗歌自身的特点。从文学的共同本质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角度看,古代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表情达义的丰富性、含蓄性,古诗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实际上,诗人在用词语表达情感时,不仅要用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语义学上的词的概念意义,为社会所公认的)来写景状物,而且要用语言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联想和想象,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感彩。因而当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以及呈现在头脑中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不同,于是就有著名的论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可见,诗歌的欣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诗无达诂”就是这个道理。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古代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它的形成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诗经》开始到屈原建立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后世诗人用自然意象和男女爱情关系的描写曲折寄托隐微情感,或在政治上全身远祸的工具和手段,也形成了人们在欣赏评论古代诗歌时总要探究诗人在自然意象和男女关系的描写中的微妙情感或政治关系的审美心理。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有些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两个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也造成了诗歌含蓄隽永的特点。由于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及古代诗歌的特点,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在第四、五学段尤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欣赏时体现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陈凤娟老师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试用教材)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发现诗歌单元中至少有一半是送别诗,于是围绕送别诗开展了“诗路花雨——古代送别诗品读”主题教学活动。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收集、汇总并分类送别诗;第二阶段分阅读层面、情感层面和艺术鉴赏层面来展开。阅读层面的教学由每位同学精选自己喜爱的送别诗10首左右,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读出送别诗的内在感情。情感层面的教学要求对送别诗“传于乐”、“显于画”、“表于行”、“诉于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由选择。总之,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可以诉诸不同的形式。老师在同学们对同一首诗的感悟出现不同时,如《别董大》有的学生读得昂扬,也有学生读得忧伤,都认为这是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都给予肯定。最后是上升到艺术鉴赏的层面。老师导入意象、意境、空白艺术等术语,让学生从艺术层面上领会诗歌遣词的千锤百炼,表现手法的千变万化,意境的优美深远。还可向学有余力“吃不饱”的学生推荐有关的阅读书目,如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宗白华的《美学漫步》等,甚至还可建议学生去浏览中国诗词网。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写诗歌鉴赏的小论文。经过长时间的对送别诗的浸染下,在对一个诗群的整体把握和比较鉴赏中,学生满载丰收的喜悦,学习时间的长度,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对送别诗的情感体验变得“刻骨铭心”。这些课例都深刻贯彻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在欣赏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新思维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感,并学会理智地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指导思考、比较鉴别、评价古代诗歌。语文学科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最终目标是为新的时代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使我们的民族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
作者:谢峰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教学 高中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51
Abstract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 to learn English.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to do a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is is not a small challenge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lthough reading teaching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backward teaching concept, the lack of interesting reading materials and so 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new the teaching concep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ading materials by using a variety of material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ading teaching; high school; optimization teaching
0 引言
阅读是检测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式。近些年来,阅读在英语高考试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版)》特别强调了高中阶段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语篇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语感,以及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明确要求学生要具备略读、精读、预测上下文、推理判断、了解细节信息等阅读技能。然而,现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重视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和建议
1.1 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将阅读能力分为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四个级别。从总体上看,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要获得语言知识,也要掌握阅读策略和技能。具体来看,不同级别对阅读能力又有不同的要求。
六级要求学生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能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词义;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测文章情节的发展;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七级要求学生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或杂志。八级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九级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或杂志并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使用多种参考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较复杂的语言疑难;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1.2 新课标对阅读的教学建议
新课标(2003)指出,“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互动、交流、反思、顿悟和自省,创造良好的课堂生态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建议把阅读教学过程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读前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目的、熟悉话题、预测内容、激发兴趣等;读中活动包括略读、精读、补全信息、细节查找等;读后活动包括扮演、辩论、改写、续写等。这三个阶段衔接紧密,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课标建议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切忌脱离生活,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水平,题材、体裁多样,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时代性。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并非掌控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和参与者,负责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并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受应试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这部分教师将阅读材料视为讲解语法知识的载体,认为材料中运用到的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才是学习的重点。其教学过程也十分简单:先将完整的文章分割成若干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再翻译课文,最后做练习。在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受到约束,逐渐失去对阅读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2)忽视阅读技能的指导。现在有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认为学生能看懂文章、能做对题就达到了教学目的。也正因此,阅读教学通常依靠翻译,即先将文章中的每一句都翻译成中文,再对答案,忽视了学生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这就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也无法从容面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若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说明文,学生由于缺乏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仍按部就班地翻译每一句话,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焦虑情绪产生,从而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自信与学习兴趣。
(3)阅读材料内容缺乏时代性。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内容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生活需求、能否如实反映现代生活,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然而,现在学生广泛使用的阅读教材,虽然是新课改后出版的新教材,但发展到现在,有些话题或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没能做到及时更新。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常会因为缺乏时代感和实用感而感到读而无用,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4)阅读材料来源、体裁单一。目前高中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和练习题,且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虽然这些阅读材料有很多优点,但是都比较有针对性,是为英语教学和测试而设计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不强。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阅读材料,如小说、广告、说明书等,仅靠教科书和试题这些材料很难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学生阅读量小。高中生因学业压力大,没有充分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上课或做练习题的时候才会接触到英语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由于阅读量不足,阅读技能没能得到足够训练,积累的背景知识也不够,对文章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影响阅读质量。
3 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3.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目前不少教师还习惯用翻译法教阅读,但这种教学法无法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也无法实现新课标阅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阅读技能,而非学习语法知识。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需求,教师应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或小组合作学习法,给每位同学布置任务,并帮助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使其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3.2 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阅读技能包括略读、找读、猜测词义、根据上下文中的线索理解作者观点等,由此可见,阅读课实际上是一门技能训练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方法,而不是单纯地讲解词汇和语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会用到不同的阅读技能。例如,小说不能以看广告的方式浏览,专业书籍不能以浏览报纸的方式来看。因此为了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好阅读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文章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材料,帮助其跨越阅读障碍,训练阅读技巧,获取有用信息。
3.3 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是通过一定量的训练才能提高的,所以除课文和阅读练习题外,学生还需要阅读课外读物。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报纸、杂志、网络、广播等,扩大课外阅读量。但在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应注意所选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英语能力和认知水平。另外,还要注重阅读材料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要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材料,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切实提高阅读技能。面对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教师还要选择适合学生理解的材料,如《书虫》系列。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实践,主动扩充自己的课外知识。
3.4 注重阅读材料的质量
阅读材料的质量既包括文章本身的质量,也包括印刷的质量,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效果。有些阅读材料用词超出学生的水平,篇幅过长,逻辑不够清晰,所讲内容不够有吸引力或印刷不清楚、不够美观,学生都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质量,用词要恰当,篇幅要适中,印刷要清晰,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性。同时还要注意所选取的文章题材和体裁要多样化,这样学生才不会因重复的话题而产生厌烦情绪。
4 总结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效地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这个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阅读材料本身。从教学层面来讲,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技术为教学提供多方面资源。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注影响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使学生能自主自觉地阅读,以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葛炳芳.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2):94-98.
[3] 李春艳.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2):46-47.
[4] 王秋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英语教育,2005.7(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