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科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科学品质 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能力 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科学能力的培养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外活动;科学素养培养
doi:i0.16083/ki.1671-1580.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56-03
生物课外活动是指在生物课堂教学之外,以生物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由学校组织、教师指导或学生自主进行的与生物有关的探究、调查、种植等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能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非常重视将科学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每年都开展地理、美术和生物教学等方面的“科学教育”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更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运用科学的意识。本研究采取了调查问卷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促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在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初一四个平行班学生分别进行“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生物课外活动实践为期一学年,包括野外采集、制作标本、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调查类课题的研究、参观、生物摄影、举办展览和生物科技夏令营以及有关生物的讲座和报告。比较分析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引起初中生科学素质培养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技能与知识的变化情况。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采用课堂发放、课堂收回的形式发放编制的“初中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31份,收回有效问卷131份。
(一)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调查共有4个判断题:1.吃过多的盐会得高血压。2.光速比声速快。3.吸烟会导致肺癌。4.地球围绕太阳驶一圈的时间为一天。前3题说法正确,第4题说法错误。
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前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第1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由前测的56%提高到78%;第2题答题正确率由72%提高到82%;第3题答题正确率由61%提高到89%;第4题正确率由52%提高到76%。可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够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仅能学到生物学知识,还能学到很多其他学科、生活中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学生的各项科学探究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探究不是“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第5题选择“动手实验”;第6题选择“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观察结果”的人数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1%和13%。生物课外活动除了培养学生细心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操作能力外,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第7题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道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有50%的同学赞同“生育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的结论,比原来的比例上升了22%,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学生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也有了一定的培养,“实验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有49%的同学愿意反复尝试直至证实,人数比原来上升了28%。
(三)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通过分析第9题和第10题前测和后测的统计数据,即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百分比的变化,可见学生在进行课外活动后明显表现出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对生物课外活动的热情度增高。第11题“家里养的金鱼死了几条,你会:”选择“A.查相关资料,找原因”的学生人数上升了12%,选择“C.不管它”的学生下降了18%,这表明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第12题“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否能引起你的兴趣,并很想弄清其中的道理。如:晴空为何是蓝色、鱼儿在水中为何淹不死?”选择“常常”的学生人数比原来上升了18%,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后学生的科学探索态度,如探索的毅力、好奇心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初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第13-16题是调查学生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已有的意识和责任感状况,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科学质疑精神、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合作精神。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创新;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的身心剧变,自主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加强,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结合学生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其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的成长。
生物学是一门渗透着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科学,因此生物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对生物界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更重要的在于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一、持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马洛斯心理需求层次表明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教学中可以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列成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己阅读学习,再带着疑问进入课程的讲授过程,从而实现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讲课模式向“自主建构”型转变。同时,还应加强课外知识的延伸阅读,实现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活实践,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而通过实验则能使学生动手和动脑结合。因此,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全面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从已有知识、经验中产生的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在于知识的运用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准备,以辩论会的模式来讨论当前世界资源和能源危机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是否将来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充分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新,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努力促进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生物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生物学是一门综合了多个科目的科学,在教会学生生物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去融会贯通这些知识。例如,可以借助生殖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在讲解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阐述沙尘暴、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危害,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健康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成果的不断积淀,知识量和信息量急剧增长,中学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基础知识的传递,更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在增强基本技能运用和获取信息能力提高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人生价值观。只有真正做到教学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鸿生,任荣.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生物教学的思考[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9):95-96.
[2]陈霞丽.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
[3]高树涛.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4):94-95.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素养;问题;实验;开放性试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科学探究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已成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使学生勇于探索,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汽化和液化”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2)洒在地上的水为什么变干?(3)冰棍周围为什么冒“白气”?(4)冬天,室内玻璃窗上为什么有水珠?(5)水烧开时,壶嘴为什么冒“白气”等现象都可以用哪些物理现象来解释,以促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概念,进而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借助物理实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推动物理发展的重要部分,然而,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实验的价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有关的物理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进行实验,首先,引导学生用电池组、小灯泡(带灯座)、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等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实验,并自主验证串并联电路中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规律,以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激发探究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营造开放环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性教学”提倡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
例如,给你一个电流表、一个电源、一个定值电阻R、两个开关、导线若干。你怎样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
要求:A说明实验原理,画出测量所用的电路图;
B.指出需要测哪些物理量;
C.写出被测电阻Rx的最后表达式(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从该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道自我发挥的试题,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立足于物理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教师采用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内外 方法 探究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01-01
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新课程教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融入了许多具有探究性问题的实验,最后的结论大多没有直接给出,这就更有利于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推广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正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我认为注重课内外结合,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一、课内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指导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对于这一类问题的研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出对于一个问题的最终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比如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通过自己的猜想并列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如:物体重力的大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面积、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流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各种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它小组,其它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提问和分析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还以上面的内容为例,开始讨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有部分同学认为其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有关,后来他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发现滑动摩擦力大小有时与物体重力有关,有时与物体重力无关,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有关,何时滑动摩擦力与重力无关的结论,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4.课内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如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5.课内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二、课后适当开展与物理探究有关的课题研究
1.选好课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等,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科学素养
生物学具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生物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知识与技能
边学边实验的实验教学方式,可实现知识讲授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机结合。通过生物实验既可提高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能力,又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高了知识的达成度,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可以得出与课本相符的结论。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酒精为什么只能隔水加热”等问题产生疑问,为此教师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穿插着向学生解释这些疑问,让学生边学边实验,这样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解决了疑问,有效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
二、采用不同的实验形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实验过程
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是生物实验教学的两种重要形式,每种实验形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机动地运用这种两种实验形式,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采用不同的实验形式,发挥了实验教学的优势,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加了体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积极反思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技能和实验材料等差异,实验的结果也会不同,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反思。例如,在“探究蚯蚓运动的方式”的实验中,预期结果是由于玻璃表面光滑,不利于蚯蚓的爬行,蚯蚓在玻璃上爬得比硬纸板上慢,但是实验的结果却与预想结果相反,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是蚯蚓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的速度比硬纸板上要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分析,通过反思讨论认识到硬纸板表面对蚯蚓体液有吸附性,结果不同的关键可能是硬纸板导致的。把硬纸板换成没有吸附力的毛玻璃,让学生再做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这样,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不断反思实践和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加强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生物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是生物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因此,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善于抓住实验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断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同时,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做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后,应该把金鱼、鼠妇、黄粉虫等动物放回大自然,教育学生要保护和关爱动物。又如,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随着生物新课程理念的不断革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成为当前生物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采用多种有效的实验形式,积极反思实验结果,关注情感教育,充分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一、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和国家具体标准
1.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法规。
(1) 《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 《课程方案》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由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下文简称《课程方案》)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课程门类的国家标准。《课程方案》明确规定,“生物”是初中必需开设的一门国家课程。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文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程的国家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2. 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的国家具体标准。
(1)开课的年级和周学时设计标准。 《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初中生物课的开设年级为七年级和八年级;周学时设计为:七年级每周3学时,八年级每周2学时,即初中学段生物开设学时为每周5学时。
(2)教学的具体内容标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规定为10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其中,具体内容标准用行为动词标注,规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基本学习目标。基本学习目标的要求非常明确和具体。
二、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深化高中生物新课程和生物新高考的基础
1. 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发展看,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下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高中生物教学应是一个有机整体。
(1)初中生物的学科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础。初中生物知识中,其基础性表现特别突出的内容有:观察细胞的结构、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等等。
(2)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对比分析《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发现,初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初步的和基础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高中生物课程能力的具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较高层的和发展的。如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生物的学科能力是发展高中生物学科能力的基础。
2. 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学科的总授课学时数少,高考生物学科的赋分占理科综合(以下简称“理综”)总分的比例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远低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前,高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的总授课学时数和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1和表2。
(2)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接近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后,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相比,高中生物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完全相等,都为108节;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例非常接近。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相比,高中生物的学科地位大幅度提高。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必修课的总授课学时数比以及在高考理综中的赋分比见表3和表4 (以2011年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高考理综各学科赋分为例)。
(3)新课程的高中教材建设,大幅度增加生物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新课程高中教材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难度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如绝大多数学科的知识内容都略有减少,知识难度都略有降低。但生物学科,不仅知识内容大幅度增加,而且知识难度也大幅度加大。
3.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学科地位接近。
(1)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在高考命题时的立意相同。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0年开始,实行高考命题改革,强调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一样,都以能力立意命题。
(2)实施新高考后,高中生物与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所确立的高考试题难度接近。教育部考试中心于2002年秋季明确提出:高考理科综合中,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要平衡难度。从2003年高考开始,理综中的生物、化学和物理三个学科的难度值比较接近,并呈波浪式前进,共同维持着理综的难度值控制在理想难度值0.55左右。2003年~2011年全国高考理综(湖北卷)学科难度值见表5。
注:2003年~2005年的难度值,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中国考试(高考版)》杂志;2006年~2011年的难度值,引自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提供的《普通高考成绩分析与中学学科教学诊断报告》。
三、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是促进学生继续高中学习的基础
1.加强初中生物的终结性评价,可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终结性评价最重要的形式是生物中考。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证明:将初中生物纳入中考考试科目,能有力地促进初中学校规范开设生物课。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配好老师、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课,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规范初中生物教学,为学生在生物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打牢基础。
(1)初中生物的教学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3年~2005年,荆州市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比较规范。3年后,即2006年~2008年,当年中考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非常理想。2006年~2008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注:①表中“+ +”或“––”表示水平差异,荆州市非常显著高于或低于湖北省;“*”表示水平差异不显著。②荆州市的人口数占湖北省总人口数的比例为10 . 57% 。2006年~2011年,荆州市参加高考理综·生物的考生数占湖北省高考理综·生物总考生数的比例依次为11 . 82%、11 . 74%、12 . 34%、12 . 38%、12 . 84%和11 . 76%。
(2)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学生在生物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如2006年~2008年,荆州市未将生物纳入中考科目,初中生物的教学不规范。3年后,即2009年~2011年,当年中考未考生物的学生参加高考,生物高考成绩不理想。2009年~2011年,荆州市生物高考平均分与湖北省的比较以及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人才测评中心对荆州市的评价见表6。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高考理综·生物卷(湖北卷),近几年都非常重视对初、高中生物知识整体性的考查,而2010年又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市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的成绩特别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现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生物(湖北卷)的第32题介绍如下:
例: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 中,神经中枢位于 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 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 (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剌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 (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 。
解析:除第(2)小题考查的属于高中生物知识(共2分)外,其第(1)(3)小题考查的都属于初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生物知识(共8分)。如果初中学校能规范开设生物课,学生在生物高考时,解答此题应该非常轻松。
四、新课程背景下,规范开设初中生物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初中生物教师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达成知识和能力等基础性目标,更要重视学生达成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继续高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学生兴趣培养,让学生想学
初中生物是生物科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起步阶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想学生物,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更加自主地投入到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不然,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还要结合生物课程特点进行直观引导.
1.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引导
初中学生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学习科目和学习内容大幅增加,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而如果此时教师再单纯地进行讲授,采用“题海战”方式机械地强化练习,学生自然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制定并实施教学,要注重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让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中学习.
2.遵循生物学科特点,直观引导探究
初中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学习生物不能靠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完成,而要让学生在直观认知基础上去学会探究,于是,在生物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植物体的构成”的导入环节中,以学生常见的青菜叶来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中初步了解青菜叶的组成,然后再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知识来引入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探究,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探究,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会学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生物基础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提倡自主学习,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不仅想学,而且会学.
1.提倡课前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尤为重要的.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概念进行理解,在初步把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预习过程中,什么遗传、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有什么关系,把握住这些知识点在讨论中学生才会有自己特点的看法.如理解了基因可以控制不同的性状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亲子代间在形状上的延续现象了.为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预习检测题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还要注重通过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质疑
初中生物是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基础科学,而这里所指的学生是“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而不只局限于“尖子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富有丰富个性的个体,他们之间在智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那就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而实施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去进步,这样的生物教学效率才会获得不断提高.如在“神秘的微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讲到“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一知识点,此时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么它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此时教师结合病毒模式图解释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蛋白质合成与复制,宿主细胞裂解时,新病毒粒子释放出来,从而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风生水起.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放出发,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倡导合作探究式教学.
1.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探究还是课后练习,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会收到效果.在引导学生构建生物知识过程中,教师可注重以问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教学中,教师展示色盲症、血友病、先天智力障碍等遗传病的图片、症状、原因,提出问题:以上病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明白这些病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上述遗传病、非典、普通发烧三种病症的主要区别,由此而引出遗传病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而让学生学会主动去探究并理解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2.发挥教师主导性,精讲释疑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境教学;问题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情境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课堂积极开展情境教学。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积极探索科学的解决策略。研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且对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了教育界的肯定。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能正确认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情境教学。然而,部分初中生物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对情境教学持怀疑态度,认为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是在浪费时间,忽视了情境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初中生物教师习惯于扮演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情境教学缺乏重视。
(二)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研究
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情境教学,而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对情境教学概念的理解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注重情境教学的浅层操作,忽视了情境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特点、原则等。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脱离现实生活,情境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情景教学的实施手段单一
在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中,多数生物教师喜欢在导入环节运用情境教学,而在实验课程中缺乏对情境教学手法的使用。且多数生物教师认为,情境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课堂学习,忽视了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作用。这就导致生物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对情境进行简单模仿,忽视了情境的创设,情境教学实施手段单一。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问题式情境教学法
问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和生物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其次,生物教师还可利用生物实验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生物问题的重视,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采取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方式
多样化教学方式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展现教学内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生物教师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再现生活中难以被发现的生物场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增强生物知识的直观性,提高生物知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生物教师应积极实施形象情境教学,根据生物现象的具体形象创设情境,加强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立体性。如在讲到大猩猩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大猩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凭借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想象,亲自动手将课堂简单布置成大猩猩所生活的森林场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大猩猩这一物种的认识,提升生物情境课堂教学效果。
(三)注重对情境教学的设计
真实性较强的情境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给予学生直观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真实事物,加深对生物知识的认知。教师应在生物课堂上设置趣味故事、趣味游戏等情境,增强生物课堂的吸引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驱动下,虽然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受传统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我们只有在积极响应并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理念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生物情境教学,通过对其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不断探究其解决之道,为我国初中生物情境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何平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