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大学化学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化学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化学专业课程

第1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教学计划编制,听取其合理建议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中行政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务行政部门在编制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很少积极主动地吸收一线教师参与。每个专业设置哪些课程,课程学时多少,教学环节怎么安排,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一线教师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其实是一种有违常理的现象。在此,我们并不是怀疑教务行政部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但不参与教学的人员肯定缺乏对具体课程特点的了解和教学过程的把握,最终出台的教学计划必然带有较强的行政指令色彩。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实际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上佳水平。特别是对于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说,其负面影响尤其明显。要想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优化,首先需要编制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虽然在目前的体制下,教学计划仍需依靠教务行政部门来发起制定,但一线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执行者,直接发现和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如何,应该定什么样的教材,设置多少课时,应该安排哪些实践环节,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参与进来,充分听取他们合理化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具体的操作途径,可以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在满足单个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平衡。

 

二、加强教材建设,拓展教师增加实践经验的渠道

 

在我国许多大学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较为滞后,其编排基本上是遵循传统管理学的模式在进行,无法很好地反映旅游业的独特特点和内部操作流程。教材过分注重理论基础,虽然满足了理论性强于高职髙专的课程要求,却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也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实际需要,这显然不符合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导致教师虽然有选取教材的自主权,但却无法选出一本好的契合旅游业实际的教材。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迫在眉睫。除了各髙校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编制适合于自己实际的教材外,高校之间可以自由结合,或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出版社牵头,组织骨干教师联合编制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在教材中,除了继续保持原有教材的理论性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旅游业现实发展情况较为契合的内容,尽可能地及时反映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进行简单的重复。

 

我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普遍缺乏旅游业的实际从业经历和操作经验,教学过程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探讨不足,大大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弥补这个短板,现有研究倾向于“校外人才请进来”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对于大学来说箱要解决经费支出、人员接待、课时调整等问题。“校外人才”往往是旅游业各个部门中的业务骨干,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到大学里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交流。客观讲,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与专任教师相比也是有差距的,学生能否适应和接受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不妨转变思维,采用“校外经验学进来”的方式,让教师深入到旅行社、饭店、景区中去参加岗位的具体工作,增加实践的经验。相对来看,这种操作方式更为合理,效果会更加明显。当然,这种方式有赖于教师自我提升意识和发挥工作积极性,需要大学内部各级职能部门从建设最优队伍的高度出发,在政策上积极予以引导和鼓励。

 

三、创建多元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阶段开始就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对于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创新的诉求并不强烈。创新的切人点在哪里,创新的程度有多大,学生也无法把握。笔者曾经在连续几届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内容高于教材的做法,9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欢迎。当真正的按照问卷所设计的思路和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时候,又有髙达80%左右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不感兴趣。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单纯用教师的创新不够明显是无法解释的。基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状况,加之专业教材的建设短期内难以得到迅速的根本性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现有教材体例,努力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和指导学生参与和配合。

 

案例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当某部分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由教师随堂安排若干有针对性的旅游业实际运作案例,安排学生全部参与进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依次发表意见或者进行对抗性辩论,通过互相学习和辩论,加强学生对旅游业实际状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任务带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若干课后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可以是旅行社市场调査、旅行社产品开发、饭店营销活动等具体的内部运行情况,也可以是宏观的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问题。当学生按照分组情况完成任务后,每个人都提交一份任务报告,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随后,抽出专门的时间,各小组互相阐述和交流、讨论,教师最终进行总结。

 

情景带动法。由于旅游业的服务业性质,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场合随处可见。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章节情况,提前指定或随机挑选学生来模拟一定的业务操作场景,可以是门市接待,可以是外联推销,也可以是旅游投诉处理。总之,通过情景的模拟,调动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使其体会到旅游业各部门的具体业务流程及特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维度: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本文只讨论相关的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

 

对于学生“学”的效果的评价,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期末总评为百分制,其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或80%,平时成绩占30%或20%。期末闭卷考试的试题数量、试题形式、分值的分配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评价方式看似严谨而公平,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来说,却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平时的学习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只要在最后阶段突击努力,基本上就能够在期末闭卷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事实上,仅仅学会教材、记住概念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对于所谓的“平时成绩”,其分数高低的认定缺乏一系列科学的途径和支掸指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采用了如考勤、课堂纪律等和课程教学本身关系并不密切的指标来衡量。最终总评的分数虽然可喜,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却无法得到真实反映。

 

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过程中,必须对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应倡导形成性评价。这一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即时、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目前所说的“平时成绩”,在概念上应该和形成性评价有一些类似,只是我们只重视其结果一加人期末总评成绩,完全忽略了其本质追求一及时反馈用以改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这种结果的得出本身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依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深刻领会形成性评价的精髓,探索出适用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要求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从态度、兴趣和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多次的评价,用来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打分的结果将按照权重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最终得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其计人期末总评分数,所占的比例提髙到50%比较合理。在强调形成性评价的同时,我们并非不再需要终结性评价,但期末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进行调整。在考试内容上不要纠结于具体的概念、名词、原则等,题目不宜过多,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检验。

 

五、真正重视实践环节,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

 

对于很多髙等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习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软肋。这些大学都认为自己培养学生应该更重视理论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行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大部分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长期以来和社会的联系程度不紧密,在开拓实习基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合作不可持续等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以旅行社的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很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招生已经多年,基础课程《旅行社管理》也已开设多年,但配套的稳定的实习旅行社却没有一个。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零距离观察和体验旅行社运营流程、特点的场所,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和修正。另外,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酒店轻旅行社的倾向,现实状况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普遍只有酒店而没有旅行社。显然,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的全面完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搞好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最后的关键环节。这需要我们立足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予以真正重视,切实为学生搭建校内和校外实践平台。对于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朝着科技含量髙的方向发展。$对于目前我国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针对性的校内实践平台已经建设了一部分,有些大学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但从总体上看,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专业需要。由此,要继续建设常规技能训练室,如3D仿真训练室、电子商务训练室等,也要量力而行,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相关软件建立虚拟训练室,扩大实践的广度和多样性、趣味性。同时,急需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这需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转变“重酒店轻旅行社”的观念,向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全面寻求合作,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过程合同化,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建立良好的渠道。合作的视野要放宽,只要合作基础好,区域内外都可以考虑。从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发展趋势来说,可以考虑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依托,在大学内部建立旅行社或酒店,由在校师生参与管理和服务。只要解决好产权归属、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他的交给市场即可。这样,既能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就近的实习基地。

第2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0-0141-03

A Study of Course Design Reform of Drawing Specialt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GAO Da-gang,HU Song-jun,CHEN Zi-ju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being a special teaching field, in modern advanced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course design reform is always a key point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over, the courses of drawing specialty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in the new age is no longer a pure skill training, but more of cultivating the art and humanistic attainments of student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art education for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ince most of the professional drawing courses in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re related to Western practical technique courses, this thesis compares Chinese course design of drawing specialty with that of Western drawing specialty, reviews and refers to excellent and typical experience of art education course design and reflects on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current drawing specialty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with a view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course design reform and drawing specialty in the long term.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drawing specialty; course design; reform

Internet :.cn

中国综合性大学的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普及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绘画专业课程的价值体现为所有的学生学会创造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作品,是挖掘美术人才的良好途径,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能力与素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家庭、服务于个人。本文对中国综合性大学的高等美术教育绘画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新的探索,对比中西方美术绘画专业课程体系上的异同并分析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特点

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绘画专业的理论研究不再追求宏大的、统一的教育理论与体系,而是更多地深入到具体的社会艺术门类中对不同的就业需求提出具体的艺术教育理念与构想。我国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 对基础课的教学非常重视,大部分课程时间安排都是以基础课为主;

⑵ 对技能技巧训练非常重视,相比较而言,轻视观念上的教育;

⑶ 更加注重对艺术的人文情感表现力,体现情感更为积极的一面;

⑷ 建立在西方古典素描基础上,以西方绘画先入为主的基本功训练模式。

以上四个特点也说明了中国综合性大学有些依赖西方实用技术课程,传统文化背景的消隐和我国对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泛化,在教学上西方绘画方式与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学生定向思维里面无非就是素描、色彩,色彩在刚入学的那会儿学生接触最多的即是水粉和水彩,上了大学之后真正意义上接触到油画材料和丙烯材料。综合型大学也开设了诸如国画、陶艺、漆艺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课程,但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一味的追求临摹,这个不光在中国画课程里面出现,其他绘画课程里面也同样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待作品缺乏艺术的眼光,照搬原作品的样式,没有灵活运用到技法,孔子《论语・述而》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临摹前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可以去学习他的技巧和领悟其精神气质,但如果只是照搬原作品而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出来的事物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综合型大学开办绘画专业也是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现在需要从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出发,来找准未来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定位和目标。

二、中西方综合型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比较研究

哈佛大学将艺术学习当做是一种认知行为来研究,并因此创立了“零点项目”,该项目来源于美国著名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他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一样的,都是在人的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与增长知识的手段。他发现人们忽视了艺术符号的认识功能,疏忽了美术教育,所以才打算从零开始,也就是之前说的“零点项目”。绘画课程里面设置的写生内容,也是充分说明了感受生活是艺术过程的主要成分,这就要求作者不仅有感受的能力,还有改变感受的能力,可以使用与儿童同样的发展系统,但是不是使用同样的方法,要有运用符号的能力,把已知对象与图画、标记或其他意指它的因素联系起来。反对将审美经验的认识等同于概念的、推论的和语言性的东西。

我国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古典素描基础上,却并不是建立在中国画的基础上,也造成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并不是说学生的造型能力不行,而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作画光达到表面上的形似是远远不够的,最终目的是要传神。中国美术教育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是欠缺不足,中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用艺术技巧来进行艺术创作,没有几个学校开设过诸如美学、艺术批评等相关课程,也是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这个科目始终不等同于语数外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下的状况把美术教育视为应试教育来发展,限制了学生的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中国艺术教育正在以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目标的道路上发展,课程安排也是丰富多样具有本民族特色,也开展了相应的选修课程,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文化底蕴,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让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仅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学会做人,从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西方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为主要学习对象,融合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艺术,并且把这种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融汇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与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沟通,起初的西方艺术教育是以学校开设的画室学习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作实践,但随着之后艺术教育新观念的灌输,美学与艺术批评等课程也走进了学生的课堂当中,丰富了学生创作实践的真正价值,也不再是局限于视觉艺术,与艺术相关的门类也被概括进来,舞蹈、音乐等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层次和品味,将学生的兴趣从艺术的情感高度转化到艺术的认知高度,同时也很注重学生在作画过程中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学科为基础要求学生均衡全面的培养自身的感知力和想象力,要求学生在习作时要做加减法的实验,从而获得视觉和实践经验,在西方艺术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将结构式、说教式经验带回艺术教育课程中来,既重视艺术本身的内在价值,也重视艺术的外在功能。

三、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具体措施

(一)对现有的综合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进行整体评价和分析

综合大学院校里面有很多各种不同专业,其中艺术学院是较为独特的,绘画专业则是艺术学院里面的重要专业。作为综合大学里面的绘画专业与那些艺术院校里面的绘画专业应该有所区别,要发挥各院校的优势,艺术院校的绘画应是更为艺术化,师资资源及院校历史等不同,而综合院校里面则在体现绘画造诣的同时,理应全面发展,在人文和艺术间做好权衡关系,充分发挥师资优势。与更多的专业结合,绘画也不要仅仅只限于全是绘画学科,不然是没有办法与专业院校抗衡的。

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大院校普遍的现象,在教学大纲里面各种学科和课程的不合理,导致众多学生毕业后受生活所迫难以找到工作而被迫转行,尤其是综合大学学生,甚至连专科学校都不如,所以针对综合大学里的绘画专业需要改革,统筹发展,区分于专业院校,充分利用本校综合优势,合理改进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及师资资源的分配,在继承传统文化专业同时,创新和开拓新的专业和结合其他专业来有效地迎合现代化社会,同时借鉴和引进更优质的教学体系和高级师资人才,完善整个艺术体系,让各个专业相互交集,尤其是设计专业,更能有效地与生活完美结合。

(二)推动与完善绘画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科学有效的服务地方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学方式也必然要受到经济的影响。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学发展提供相应的经济条件,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一定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产业结构做出优化调整,这些变化导致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甚至是课程内容的安排都要做出调整,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其他发达地区艺术综合院校的宣传和整合力量改变当地发展状况,通过艺术创作宣传当地,成为旅游度假区的可能,从而带动经济。服务地方经济范围并不只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本课题组去考察的几个地方有北京,贵州独山,广东河源。以及后面可能要考察的上海和广州附近地方。涉及的地区包括了一、二、三、四线城市。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条件丰富,能够更好地提出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提高绘画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就需要创新,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加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性。以实地田野调查为主训练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注意提升绘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大学生的造型能力、审美能力、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创作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注重实用性的发展,以增加绘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以“教学”有效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

进行绘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顺利开展,需要综合院校和当地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友好合作,创作写生基地的建立则是主要合作手段,写生基地的创建无疑会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能在进入社会前进行热身活动的同时对于当地也起到不错的经济推动,艺术的宣传推动作用是无限的,有很多地方都是因为写生基地的建立而逐渐演变成艺术家的创作之都。绘画专业通过每年将准毕业生带到地方进行实习,去学习当地布依族、水族的传统工艺,服饰文化等,学生通过画笔宣传自然之美,用镜头传达风俗之美。

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民族刺绣、织布、蜡染等等,培养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大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做出贡献。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必须要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就能使该地区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应该积极结合民族特色,展现艺术的魅力。

少数民族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虽然艺术教育相对滞后,但是其本身的先天自然和风俗优势是巨大的艺术宝库,综合院校可以建立创作写生基地,写生基地的建立一是可以带动一批学生老师前往进行艺术创作,在当地消费;二是通过艺术创作的对外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自然风俗,从而形成旅游业的发展可能。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要考虑必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绘画人才为宗旨,让毕业生具备创造原创性绘画作品和绘制商业性绘画作品的能力,从根本上适应当前就业环境,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增加对艺术市场的分析课程,如商业绘画技法研究、艺术市场画廊经营与运作、装饰画创作等,让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绘制作品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改革和置换,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有一个互补联系,艺术家和大学生通过在自然环境保存良好的地区获得创作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在发达地区进行画展和相应的学术活动以及与艺术市场合作,这样就同时服务了经济落后和经济发达两种不同地区。

小结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探索活动,迎合了教育的实际和学科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绘画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不再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而是需要塑造学生让其从课程规范中融入到各个社会艺术门类的就业群体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为了他们能够掌握和理解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未来自我建设的目标,在改革的过程势必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发现了问题就得及时解决问题,也要处理当下的大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对大学绘画专业学科教学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注重结合绘画专业自身的特点,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富有综合性大学教育特色的教育研究法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4.

[2] 黄华明.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6.

[3] 魏传义 主编.艺术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

第3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一体四化;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案例库;考核评价

在北京城市学院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城市学院关于修(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试行)》提出的教改精神,我校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想。

传统的大学经济类专业数学类课程涵盖“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基础如何,教师的讲授都以数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为基本标准,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计算方法、训练解题技巧,忽略数学实验[1]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用及后续专业课程对基础数学课程内容的需求。

本文主要围绕北京城市学院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高等数学类课程群建设情况,对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的改革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探讨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面向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改革目标

(1)强调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传统数学中的极限、导数、极值、积分、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内容的教学侧重点在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技巧的训练,在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教学中,强调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群的学习,学生掌握经济中连续复利、边际与弹性、最优化、消费者盈余、预期收益和风险。

将培养“解题技巧”转化为提高“应用能力”。课程增加实践学时,将数学实训软件包、数学实验引入课堂,学习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解决微积分的计算问题;利用Excel,求解线性规划问题、进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以及回归分析等。合理利用数学实训软件解决手工计算费时费力问题,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2)增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成立自主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课堂上,穿行分组讨论,教师将重点问题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学,小组讨论。在寻找问题答案和回答问题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课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由教师给出综合题目。以自主学习小组为单位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最后提交完成的题目。不强行要求题目的终结性结论,可以是开放的。这种方法既增加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借助教师讲解,学生参与实验,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外活动小组讨论学习,组织竞赛等,督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我校高度重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在第三学期开设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功底、坚韧的意志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改革实施方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公共基础课也在不断探索课程的改革与重组。

(1)调整课程定位。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数学课由公共基础课改为专业基础课。

以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数学类课程建设为试点,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类课程、学生需要什么数学知识、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是什么等实际需要入手,对学生、数学教师、专业课教师、从业人员等进行深入调研,将我校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以满足后续课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经济领域中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根本。使“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在学生的后续课学习及未来的成长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2)优化教学内容。对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生情况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建立了金融专业(国际特色班)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课程群包含“经济应用数学(一)”、“经济应用数学(二)”和“经济应用数学(三)”三门课程。该课程群以夯实“学科基础”为根本,提升“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群建设前后数学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下表可以看出,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以经济应用为纽带,将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了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计算机实验(数学软件应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课时将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任务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知识点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例如,传统教学方法关于“不定积分”的学习,是通过介绍原函数的概念给出不定积分的定义,重点放在不定积分的计算上。而在课程群中,教师是通过布置一系列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的任务,帮助学生达到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运算的目的。

课程群建设前后课程设置情况对比表

课程群建设前 课程群建设后

课程名称 讲授 主要内容 课程名称 讲授+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

高等数学 120 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应用;多元函数微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经济应用数学(一) 44+16 经济学中常用函数;复利与贴现;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一元及多元函数最优化经济应用;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经济应用;微分方程的经济应用

线性代数 30 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相似矩阵及二次型 经济应用数学(二) 22+8 矩阵及其运算;线性方程组;经济领域中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建立;线性规划的图解法;线性规划模型的计算机求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0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经济应用数学(三) 22+8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及其经济意义;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统计数据计算机处理;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我们在讲解导数的概念和求导方法时,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对导数的需要,以数学中的“导数”为出发点,以经济学中的“边际”为落脚点,重点放在导数的应用上。

为了突出数学课程的实用性,将应用进行了案例化。由数学及专业教师编写了与课程群配套的200多个教学案例,案例中标注出“通过案例达到的教学目的”、“与案例相关的学习任务”和“案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案例可用于课内讨论教学、课后小组学习、过程考核等各个环节。案例来源于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重点突出“应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数学与专业相结合的体现。

(3)重建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重点考察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考核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即,考核内容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课上讲授内容与课后自学内容结合;考核形式上,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相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的开卷考核形式,考核前,各组随机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可。考核结果的评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给出小组平均成绩,同时根据每位学生在组内承担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情况,在小组平均分基础上适当调整每个学生的分数。小组平均分重点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内学生得分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学思想转变。

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大学数学课程以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为主体,建成了教学方法综合化、内容任务化、应用案例化、考核多样化的全方位的强调数学知识实用性的“一体四化”课程群。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群的建设及实践,通过在3届17个教学班级共645名学生中进行试点,从初步效果上看,得到了学生及后续课教师的高度认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有效地帮助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应用型院校数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强化了大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该系列教材的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的教学核心力量。这支队伍目前已经获得了四门国家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及实验、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以及六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几十部教材。该系列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和软件专业绝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也是国内首部由研究型大学计算机学科独立组织编写的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教材。

系列教材由《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值分析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实验教程与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课程设计》等十三门课程的综合实验教材所组成。

下面举例介绍其中几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在分析C语言高级编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通讯录”、“计算器”、“俄罗斯方块”等3个完整案例的解析,指导读者按照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开发过程,从问题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型程序的开发。教材还提供了9个大型程序训练的题目及简要分析,供读者练习。本教材还针对教学需要,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过程说明、开发文档模版、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针对堆栈、树、图、排序、哈希查找、算法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案例,分别从基本知识回顾、设计题目、设计分析、设计实现、测试方法、评分要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还提供了8个课程设计习题,并对实现要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计算机组成课程设计》:要求实验者用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设计单元电路、功能部件和指令条数有限而功能较齐全的单时与多时钟CPU。在计算机功能单元仿真模拟正确后, 实验者能把自己设计的结果写入到Spartan-3 Starter Kit Board开发板的FPGA可编程芯片上, 并能直接实验自己的设计(芯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设计由浅入深, 内容丰富。

《数据库课程设计》:以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从需求分析开始,到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和应用开发等过程。其中应用开发的环境和工具包括MySQL数据库和ODBC接口技术,以及SQL Server和JDBC等。本书侧重于介绍“怎么做”和做的过程,而非原理性和全面性的阐述。

第5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摘 要] 在简略介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概况的基础上, 从专业类别、普通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实习等几个方面, 较为详尽地展示了该院教师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并简要分析了其主要特点。

[关键词] 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教师教育; 专业; 课程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威大教育学院”) 近些年来不仅在全美教育学院排行榜上连续居于前10 位, 而且也是该分校专业学院的佼佼者之一。利用访学之机, 笔者与该院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 现将笔者考察和了解的情况简要展示出来, 以期透过这一具体案例, 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现况, 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教师教育的专业类别与概况威大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面向教师资格证书的授予,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了2~3 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后, 经过申请而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专业。威大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五类, 专业方向多达20 余个。 一是初等教育专业, 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初等教育专业又细化为“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和“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两个方向。二是中等教育专业, 也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 其方向依据学科领域划分, 主要有英语、健康(仅作辅修) 、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方向。其中, 科学包含的学科有生物学、自然科学(也称广域科学, Broad Field Science) 、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 社会科学包含的学科是广域社会科学(Broad Field Social Studies) 、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此外, 中等教育方向还包括有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在内的多门语言教育类专业。三是初等与中等教育联合专业, 主要有四个方向: 艺术系开办的艺术教育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系开设的社交障碍方向和语言教育方向; 运动科学系开设的运动科学教育方向, 即原来的体育方向。这四个方向既可面向中学也可面向小学。四是特殊教育专业, 由康复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系主办。它也有两个分支方向: “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五是与其他学院合办的专业, 包括和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合办的“农业教育”专业; 与人文生态学院合办的“家庭与消费者教育”专业; 与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教育”专业等。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 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包括辅修课程) 和教育专业教育(包括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该分校的“人文与科学学院”提供; 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由各专门学院提供; 教育学院承担的是教育专业教育。完成三部分课程的学习一般需要四年(八个学期) ,学生必须获得120 个总学分才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占40 个学分,这是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都统一的。学科专业课程、辅修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的最低学分数由各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而定。中等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多数在34~36 学分。中等教育专业和初等教育专业完成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年限略有差别,初等教育需要五个学期,中等教育为两年即四个学期。

二、师范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威大开设的“普通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人文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由于这些学科所涉及的领域范围极广,因此也被称为“宽频课程”(Breadth course) 。二是社交、批判性思维及分析推理能力培养领域。三是多元文化反省能力培养领域。按此三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被分为六类,包括社交类课程( 3 ~6 个学分) 、量化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 课程(3~6 个学分) 、自然科学课程(4~6 个学分) 、人文/ 文学及艺术课程(6 个学分) 、社会科学课程(3 个学分) 、种族研究课程(3 个学分) 。以上六类总计提供了数百门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在普通教育课程的学习方面与学校是一致的,但在部分类别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上与学校有出入。11 社交课程(4~6 个学分)“社交”课程被细化为A、B 两个层次,即“语言熟练运用”和“高级语言熟练运用”两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各占2~3 个学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学习的递进,学生在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后才可以学习后一部分的内容。21 量化推理课程(3~6 个学分)“量化推理”课程也同样分为A、B 两个层次:A层次主要是有关数学和形式逻辑的,占3 个学分;B层次直接关涉量化推理,也占3 个学分。两个层次间也具有递进关系,学生也要在学完前一个层次的内容后才能进入后一个层次学习。31 人文/ 文学及艺术课程(简称人文课程,9 个学分)人文课程由文学、艺术和其他人文学科三部分构成。其中,文学占2~3 个学分;艺术占2~3 个学分,艺术包括美术、舞蹈、音乐、戏剧、非裔美国人研究、妇女研究、历史、英语等;其他人文学科包括该校课程表中的H、X 和Z 类课程,以及教育学院开设的小学和初中外语课程、经授权的美术课程等,学生可以从中挑选,累计9 个学分便可。41 社会科学课程(9 个学分)社会科学课程也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有关“地方、州和国家政府”方面的课程。二是有关“西方历史”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包括美国、欧洲和俄国。三是有关“非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当代文化”课程,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印第安人历史。学生可以从该校课程表的W、Y或Z 类课程中选修其他社会科学科目,合计达到9 个学分便可。51 自然科学(9 个学分)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生物科学、物理学等等。此__外,还可以从学校课程表B、P、N、W 或Y 类课程中任选其他自然科学课程修习。不过,教育学院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实验科学方面的课程。

三、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课程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是34 学分。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类别较多,不同的专业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各专业在学科、学时、学分等方面的要求不尽一致,但其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分析其各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可以发现,有六大类课程横贯于教师教育类专业。一是“发展”类课程,即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成熟与发展的课程,所有的专业都开设这类课程。不同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可能不一样,这要根据培养对象所处的年龄段而定。如“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方向学习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课程;“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方向学习的“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发展”课程;中等教育专业学习的“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发展”课程。二是“学习”类课程,是有关人类,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如何学习的课程。如“人类的能力与学习”这门课在几乎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中都开设。三是“基础”类课程,即教育基础课程。在多数教师教育专业中,该课程都占3 个学分。中等教育专业一般要求学“学校与社会”课程。初等教育专业则向学生提供四门基础类课程,由学生从中挑选:“学校与社会”、“美国教育史”、“当前教育社会问题”、“教育社会学”。四是“一般方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在各教师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在中学教育专业中,就设有“全纳学校教育策略”、“因人而异的教学”等。五是“学科教学法”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学生主修的学科专业而定的,学科领域不同,所设的科目自然就不一样,如“中学科学教学法”、“中学历史和其他社会科学教学法”等。六是“专业素养”类课程。在中等教育专业不同学科领域中,均设有“贯穿于中学课程的语言和素养”课。如音乐教育专业就开有“综合阅读教学与其他语言艺术”课等。除这六部分的课程外,其他课程的开设则完全根据专业的特点而定。如音乐教育中开设了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中的艺术”,初等教育专业要求学习“教育中的戏剧”, 初等教育专业的“婴儿与儿童早期的发展”方向还开设“儿童早期教育”课程等等。威大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最富特色的课程当属其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威斯康星大学以其倡导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的理念而称著于世,是研究和推进多元文化的世界级大本营。在教育学院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著名学者,如著名学者马克尔·阿普尔教授就是倡导文化多元化的旗手之一。在这种具有历史传承的大学学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该院专设了“多元文化教育和人类关系”课程及“解决冲突”课程。

四、教学实践与实习教学实践与教学实习是师范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思实践教师教育思想的推动下,威大教育学院素有注重教学实践的传统,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设置了系列课程,并注重将行动研究和反思性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在让师范生通过现场的教学实践学会教学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该院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情况可分述如下:首先,教学实践活动被分成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的实习。其次,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专业依其性质或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初等教育专业建立了预备实习的课程系列———“四级小学教学实习”系列。预备教学实习贯穿在正式实习前的全部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一级教学实习”始于学生入学后的几周之内,一般要持续9 周时间。课程是“社区本位”的设计,师范生每周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去日托中心、社区中心、学校等参加一系列活动;第二学期的“二级教学实习”主要让师范生三两成伴去学校见习,每周三个上午;“三级教学实习”的时间既可以安排在上午,也可以安排在下午穿行;“四级教学实习”放在下午,每周三次。所有的四个学期都安排了每周一次的研讨会,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第三,实习的年段和时间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作不同的安排。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根据自己所选专业的方向决定是在儿童早期到中期年段(出生到6 岁) 实习,还是在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年段(7到11 岁) 实习;中等教育专业的实习通常既要在初中年段进行,也要在高中年段进行。这意味着要参

加两次教学实践和两次教学实习。在中等教育专业方面,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是四个学期,预备实习也是在学生入学不久便开始,每星期用三个上午的时间去中学。预备实习期间,师范生在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堂活动,配合教师处理学校和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小组教学等等。他们经常要回到大学参加有关实习情况的研讨活动,有时还与教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正式的实习是全学期和全日制的,即要按学区规定的学期制度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在正式实习活动开展前,实习生、中小学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通常都要共同制定一个计划,对实习活动作一个全程的、总体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参加实习学校的教学小组活动,与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摩、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等。一般都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

第6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化学专业英语用科技英语展现专业的化学及化工知识,它与大学英语有显著的差异,也有别于化学专业课程。尽管它所使用的语法都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在化学专业课中也曾出现过,但是化学专业英语的读写难度远超大学英语,其涵盖的知识面也比任何一门化学专业课大得多。这主要归因于该课程的几个特点,首先,化学专业英语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大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之前基本不会接触到这些词汇,因而对专业词汇感到生疏;其次,与日常使用的英语相比,科技论文的时态和语态比较特殊,经常使用被动语态以及祈使句等,学生对此类论文的阅读和理解比较吃力;再次,科技论文为了能够准确和严密地表述事实,经常使用学生难懂的长句,这些句子包含若干个修饰和限定成分;最后,该课程的知识面广,涵盖了化学的所有分支学科,这是任何一门化学专业课都不具备的特点。

二、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应试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于化学专业课程,学生知道其学分较多,考试难度大,所以会花大力气学习。对于公共英语课程,学生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TOEFL、GRE考试,也会集中精力学习。而对于化学专业英语,部分学生认为其仅仅是选修课程,没有任何考试的压力,学习目的就不明确。化学专业英语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传统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方法教学,课堂上主要讲授专业词汇,如同英语教师给刚学英语的学生传授新单词;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主要任务就是记词汇,无法在实际学习和交流中将知识得以应用。总的来说,该课程客观上的难度以及学生主观上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写出的英文摘要语法混乱,用词错误,意思与中文内容大相径庭,无法表达所要叙述的事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兴趣培养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关键,也是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尽管化学专业英语是选修课程,而且难度大、枯燥无味。但是,如果能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广泛的应用价值,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他们也一定会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让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接触可以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化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从而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专业英语包含很多的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现象以及计算公式,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进行理解和总结,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陌生的词汇、繁琐的公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大量有趣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信息,让学生在快速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对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同时,经常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课堂交流,使学生接触到超出书本范围的知识,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最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专业词汇、掌握构词规律和更丰富的化学知识,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明显提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并积极向教师提问,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7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位一体;化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7-02收稿日期:2015-10-0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1][2][3]。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但是,根据现有培养实践来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与社会、学校以及研究生个人的需求脱节等问题[4][5][6]。因此,开展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位一体”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建设思路

化学工程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实践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学科平台优势,形成了四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资源化学工程、储能化学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环境化学工程,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培养的人才在行业内广受好评,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的要求,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进一步加快了“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构建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二、推进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基本思路在于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验,课程学分远远少于学术性研究生教育[7]。因此,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注重减少培养体系中对课程学分的要求,适当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发展的课程,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如将专业实践从4个学分提升到10个学分,进一步突出专业实践的重要性。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模式。所谓 “层次化”是指构建从基础专业课程到专业能力发展课程,再到综合能力发展的立体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指打破现有的课程组成,按照培养人才功能的不同,对现有课程形成模块化的组合。

三、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多渠道吸引优秀人才进导师队伍,严把入口关。如日本一般专门职业大学院要求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法科大学院要求20%以上,教职大学院要求40%以上。[8]二是注重导师队伍的考核。如美国高校对导师实行“非升即走”的评估考核制度[9]。三是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性,加强保障。如德国的法律把教授的身份定位为国家公务员,职务也是终身的,不得任意解聘[10]。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制度建设。制订了《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细则》等制度。一是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原则和标准,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积极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厘清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与学术性研究生导师职责的异同,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职责,制订相关的制度。

(2)依托科研项目与平台,拓展“双导师”选聘途径。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化学工程专业与企业联系紧密、在化工冶金等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的特点,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平台,聘请企业导师。依托产学研合作选聘导师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依托,使“双导师”联系更加紧密,避免“双导师”流于形式;二是积极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学生既能够在学校接受相关教育,又能到企业受到工程应用实践的锻炼,而且“双导师”能形成良性互补、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3)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从国外选聘兼职导师。从国外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开发人才,利用其在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使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能较快获得国际性的最新信息,有利于吸收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四、丰富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载体

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的核心。围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通过在课程中模拟实践、在行业中锻炼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在教学内容中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二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工程化学过程。

(2)与行业与企业共建合作,提升实践能力。一是“二维深化”企业、行业合作力度。在横向上,加大企业合作的面;在纵向上,加深与企业合作的深度。除了就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合作外,还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的合作与其融为一体,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在这两者中得到提升。二是探索企业合作的责权划分机制。对于共建基地,对基地的组织体系、双方职责、导师、学生、培养细则、知识产权、经费、学校支持等内容探索确切的规定和解释。三是探索“集中双向”研究生实践机制。“集中”是指依托学校、学院、专业、系,将合作的资源进行集中起来,“双向”是指系里将集中的资源以及培养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资源进行双向的公布,让双方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五、完善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及保障体系

(1)探索“四级联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四级联动”是指建立学校、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四级”专业学位评价主体体系。现阶段,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主要方式就是学校自评、政府考核,企业特别是企业导师也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是不深入。社会机构参与评价的形式还较少见。但是随着国家评估与评价的宏观政策的变化,比如“管办评”分离,明确地提出了要将第三方机构纳入评价体系中。因此将社会机构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的主体,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每两年一次,邀请校内专家为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每四年一次,邀请校外专家,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企业代表、其他高校化学工程教授代表、第三方的评估机构进行诊断号脉,从而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现已完成第一轮的校内、校外专家评估。

(2)构建“软硬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研究生专业学位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的教授、企业导师、第三方机构的成员组成;依托教授委员会进行决策,建设领导小组的提议应在教授委员会上通过才能执行;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委员会,隶属于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二是理顺内在体制。建立、完善专业学位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尝试建立了相关预警机制,探索建立奖助贷体系,现已建立25万元/年的奖助体系。三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100%,选修人文素质相关课程达到100%。

近年来,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化学工程的优势与特色,围绕实践能力提升这一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导师队伍建设、丰富实践载体以及完善评价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开展了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1,(2):87―94.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2,(1):103―108.

甄良,康君,英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及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生教育,2012,(6):52―55.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基于珠三角地区3所不同类型高校的问卷调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40―44.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2,(4):60―64.

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中国高教研究,2011,(9):45―49.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高益民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7,(5):35―39.

第8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实验中心;管理体系改革;四位一体;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8-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实验教学一直沿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依附于理论课的开课模式,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偏多、设计性偏少,这种实验教学体制注重的是传授知识,而对能力的培养不利。在实验学时数受限的情况下,只有进行体系创新、内容重组,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在认真总结此前立项的实验教改课题的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成立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对原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组,打破原来的实验教学框架,将分散在不同实验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整合、重组,增加了应用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使用实验室,努力实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为他们进行主动性的探索和思考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证。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改革效果,在改革实验教学体系的

同时,结合实验中心的建立,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我校化学实验室多年来一直沿用按学科组建教研室,实验室划归各教研室管理的模式。以前化学系只有一个化学专业,只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而且只开设四大化学实验,这种教研室管理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比较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但随着新专业的设立和招生,现在化学系拥有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制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和精细化工一个专科专业,如果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需要组建二十多个教研室,不可能有这么多实验室,而且有的学科实验项目较少,实验室利用率太低,而对于化学基础课,则各专业实验累加学时数很大,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实验。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教研室的调整,我们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革,将原来各学科管理的实验室重组,建立了化学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测试中心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革,不仅实现了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统一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还为打破学科界限,重组实验内容提供了保证。

二、打破学科界限,重组实验内容

随着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教学仪器设备的改进,各学科涉及内容交叉越来越多,实验内容也出现较多重复现象。比如一件酸度计,无机化学实验用来测溶液的PH值,分析化学用来做酸碱滴定,物理化学用来测电离常数,一般情况,实验用试剂都是醋酸溶液,这样统一测定操作重复了三次,既浪费了药品也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实验中心建立后,打破了以学科或课程开设实验实验的限制,可以对整体化学实验项目重组、整合。

1.基础化学实验分层次。基础化学实验室主要承担全校的基础化学实验,有二部分组成:(1)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材料科学等专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课程的相关实验,(2)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验。为了满足各专业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对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整合重组实验项目后,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有利于培养方案的实施,实验室的管理更加顺畅,节约了实验耗材,也提高了实验室利用率。

2.专业实验突出专业特色。为了进一步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实验中心针对不同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各专业教研室,制订了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方案,实验项目的设置和实验室的使用,除了结合各专业方向,还考虑到该专业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的情况。对于化学基础实验开设较少,而专业课程中化学学科内容较少的专业,开设专业课内容较多,专业实验室的房间也较多。例如,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实验开设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两门实验课程,都是45学时,该专业的专业实验室有两口;而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内容较多,专业实验只开设化学教学法实验,36学时,一口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的教学内容由各专业教研室制定,更能突出各专业的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测试中心重视日常教学。测试中心现有x射线单晶衍射仪、液相-质谱联用仪等大型仪器,也有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荧光光谱仪等中档测试仪器。测试中心除了承担科研任务外,非常重视日常学生实验教学,在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实验课程中,尽量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中档测试仪器,让学生多接触现代化设备,开阔学生的眼界,为以后走向社会或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4.创新实验培养创新意识。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广大教师在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思索和实践,泰安市科技局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对于化学类专业,创新教育首先应从创新实验开始,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项目主要有三部分组成:①泰安市科技局立项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②教师毕业论文中有创新内容的实验;③学生自己提出的创新实验。特别是第三部分,学生提出有创新内容的实验,实验中心专门指派教师进行指导,并在仪器、药品使用方面给予支持,实验室随时对这些学生开放。

三、专职兼职结合,教师轮流承担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的组成有专职人员和兼职教师两部分,其中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实验室管理、仪器药品采购、实验准备等工作,有的也兼任部分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而大部分的学生实验指导工作有兼职教师承担。兼职实验教师采用轮流制,参与基础实验或专业实验的指导工作,要求符合如下几点:①每位教师每学年应该有三个月以上的实验教学,实验工作量不少于本学年工作量的1/4。②兼职实验教师中应由一定数量的高级职称人员。③新引进青年教师第一年应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承担一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④根据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同一教师在不同学期可以指导不同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应尽量固定。教师轮流进入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一方面能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提高基础实验的质量,突出专业实验的特色。

通过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基础实验,与专业教研室协同管理专业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保障了基础实验的质量,突出了专业实验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和良好的实施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讫,王桂花,张常群,等.以大学化学实验推进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化学教学,2008,(2):72-75.

[2]干宁,魏丹毅,郭智勇,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16-118

[3]吴利欢,李红缨,梁巧荣.浅谈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8,36(2):91-92

[4]王兰洁,李克华,邹吉高.大学化学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8,5(3):368-369.

[5]吴楠,王玉梅,徐新.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1,(18):99-100

第9篇:大学化学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098-02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试点实施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按专业招生和培养的模式被打破,构建了“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育模式,这有利于改进学科与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及需要去选择专业,使高等教育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2]这种不按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将应该成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整体优化,增强适应”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与课程综合环节,是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途径。按学科大类招生及培养人才正是这种改革趋势的体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达成了一致,确定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思路,从而提出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的新模式。[4]新模式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其一是按学科招生,然后大类培养。按学科招生入学,低年级注重基础通识知识教学,高年级按高考时填报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其二是按大类招生,然后大类培养。学生在报考及入学时不分专业,在高年级通过双向选择进行专业分流。其三是采取“实验班”形式,按班级进行通识教育的实施。例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人文科学实验班等。[5]很多院校实行了大类招生和培养,北京大学开设了22个大类,涉及60多个专业;浙江大学开设了20个大类,涉及60个专业;武汉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54个专业;同济大学开设了19个大类,涉及47个专业。

作为地方性普通高校而言,从其定位和服务面来说,实施这种改革目前已经具备了以下前提条件:其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缓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尊重学生并关注其个性,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才是根本任务,这是高校必然要面对的。其二,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多样化的要求。其三,“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提出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大学是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是其一个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构建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的良好基础:化学学科的本科专业理工科兼具,能够宽口径地培养化学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选择空间。但是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进:

1.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就是要按一级学科实施招生,并实行院、系分级管理,先根据学科整体情况实施学科基础部分的教学计划,然后根据学生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及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实施专业部分的教学计划。因此,作为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模式,就是要在录取时按化学学科招生,统一学习两年基础课程,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专业。通过一、二年级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培养,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先进合理学科知识的化学人才。通过学生三年级自主选择专业后的专业培养,突出个性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理念,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个性化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实现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平台+模块”的设计,改变只适用于单个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设计,设置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跨专业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建立“大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就业后的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涵盖广,适用性和通用性强,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面为根本,并兼顾专业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能满足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以后深造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黑龙江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课程质量高、门类数量多,因此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化学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设计为原则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化学基础教育进行化学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再通过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学是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学习外语、计算机、数学、政治、语文、物理、创业等门类的课程,化学基础教育应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及相关实验课程,专业教育根据7个专业各自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特色课程。

3.师资队伍设计。化学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优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任课师资队伍,保证教学质量。第一,选用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主讲基础主干理论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第二,选用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讲授基础实验课程(无机化W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第三,根据专业培养特色,结合教师的研究领域为专业课程配备优秀教师。

4.专业分流。如何公平公正地根据学生意愿、专业情况、社会需求进行分流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就业需求情况的反馈与预测。对近几年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对学生专业选择意向、专业就业前景等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统筹兼顾,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

四、意义和作用

大类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第一,基础知识更加牢固,能更好地理解和选择专业;第二,适应期长,能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第三,灵活性较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解决了由于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导致的分散局面,能够形成院、系管理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及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同时还符合学分制的实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改进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实现自主灵活的教学管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及教师的空间。

在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化学学科大类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等,能够形成一套地方综合性高校化学学科的大类培养目标和理念、完整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大类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该培养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成功,将开辟新型理工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科的品牌效应。

五、结语

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成果,目前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和改进的阶段,还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完善,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按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海利.地方性普通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0,(16):209-210.

[2]阎春利,孙凤英,张希栋.高校基于学科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6-7.

[3]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