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公园规划设计

第1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象湖公园; 规划设计; 生态思想

引言

象湖公园地处南昌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北起灌婴路,南至昌南大道,东临施尧路,西倚翠屏路,规划建设面积6.65平方公里(含水面积为4.55平方公里),已建成并开放面积为3.15平方公里,待建设面积为3.5平方公里。它是一座以本土文化为典型特征的,集园林绿化、生态保护、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水上竞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城市公园。整个园区的空间布局是以环湖主干道为纽带,以长堤景观为轴线,以万寿宫、垂钓园单元为中心,以十一大观赏单元为节点,形成穿插状空间布局结构,具体概括为“一轴、两心、十一区”。

1、园区地理特性分析

象湖公园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尾闾,因象湖的平面图颇似一头大象,故而得名。园区位于南昌市西南面,朝阳洲片区东南部,抚河故道上游。

园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各种动物繁殖与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据2002年调查统计,有鸟类12种,数量达10万只,水禽占很大比重,达8种;兽类10种;两栖爬行类2种;鱼类11科39种。

园区植被覆盖率为76%,人为绿化量大,但保持了生物多样性。据统计,风园区内现有各类树木43万株。其中,乔木类60余种7.7万株,灌木类60余种32.3万株,地被及其他类15种3万株。

2、园区功能片区与绿化种植分析

2.1、空间结构

象湖公园的空间结构分为水面游赏空间、生态湿地游赏空间、绿地广场游赏空间。

2.2、园区组织

象湖公园西部为威尼斯水城游赏单元,以威尼斯水城文化、风光为特色;南部为生态湿地游赏单元,以原生态湿地景观为特色;中部为万寿宫游赏单元,以道教文化科研为特色;中南部为垂钓园及沙滩泳场游赏单元,以民间垂钓文化及游泳活动为特色;中东部为隆兴岛、灌婴筑城、天鼋风荷游赏单元,以南昌历史文化及古建集萃为特色;中西部及东部为北线七景,东线六林、西线三景游赏单元,以城市植物景观为特色.

2.3、职能结构

象湖公园的职能结构分为风景游赏、游览服务两大职能系统。风景游赏系统由28处景点和55处景物景观共同构成。游览服务系统则由游客中心、旅游村、服务点三级构成。

2.4、绿化种植苗木种类配置

由于象湖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强、生态效益高、景观效果好,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首先考虑了植物群落结构模式,并针对不同的绿地形式,选择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

3、园区规划设计理念

3.1、体现主体资源的自然分布并突出其本质特色

园区内风景资源分布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即主体高品位资源基本环湖道路分布,形成了一条环湖风景资源带,客观上为风景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即有利于突出保护重点。沿环湖路分布的众多风景资源,又自然形成了不同特征、不同类型的资源群落,这也为合理进行总体布局与分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以环湖主体风景资源自然形成的带状分布为依托,沿景观轴线布局,在分区上突出风景资源群落的主题性。

3.2、便于风景主题氛围的形成

环湖路分布的风景资源自东向西呈现从人文向自然过渡的特征,这就使整个区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风景资源的特质,由此决定了园区划分的地域性和多元性。

3.3、旅游接待功能相对集中

在园区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上,将旅游接待功能集中布置,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布点过散、放任自流、盲目发展,造成散、乱、差。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旅游环境容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及环境承载压力,又保证了园区的服务水准,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4、绿化种植兼顾景观风貌与资源保护

园区绿化种植设计以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致力于展现象湖特有的景观风貌,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并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给游人一个舒适丰富的游览环境。因此,园区在绿化种植设计中遵循了以下五点原则:

3.4.1、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选用乡土树种和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

3.4.2、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原则,既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所产生意境、季相美;

3.4.3、坚持多样与统一的原则,结合营建景观的需要,营建景观丰富、有春花、夏叶、秋实、冬干等季相变化并且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相互协调的植物景观,提高园区的景观价值;

3.4.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科学抚育山地生态林,形成林分结构稳定、生态功能强大的森林群落,提高园区的生态效益;

3.4.5、坚持绿化屏挡与植物造景结合的原则,对重点景点进行重点绿化,创造优良的环境景观;

4、园区生态思想

象湖公园结合其外部条件,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注重与外部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中心保护,发展,在园区内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山体、陆地、水岸和湖泊有机相连,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逐步丰富物种多样性,维持乡野气息浓厚的原生自然景观。所以,象湖公园在造园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五点生态思想:

4.1、生态优先

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取积极的保护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地球之肾”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

4.2、特色性

利用资源优势塑造特色环境,遵循地域文化,保持原生肌理。通过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景观的再创造强调空间和景观的乡土性、趣味性、艺术性。

4.3、科学性

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立足湿地资源的保护,保护与发展辩证统一,以发展促保护,通过综合发展提升整体效益,建立与城市的有机联系,发挥最大生态效益。

4.4、相宜性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当地材料就地取材等构筑了亲切宜人的空间,建立人与空间、人与水、人与植物等之间亲切、互利的关系,强调经济、实用、节约。

4.5、统一开发、分期建设、协调发展

园区内的风景名胜资源及其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科学管理等因素,都有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并按计划有步骤的分期实施、协调发展,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

结语

南昌象湖公园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的产物,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园林绿地、沼泽湿地、功能水域、人文建筑,在这里和谐地成一统;是城市人梦寐追求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环境。不远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喧闹,快节奏……,在园区内是蓝天碧水,水天一色,青山绿水,山水相映,宁静,自在,心旷神怡……,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和谐一统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01

[2]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南昌市重点地段控制导则――象湖》.2011

第2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1、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3、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3.1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3.2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3.3生态可协调性原则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4、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4.1 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发挥“绿”的效益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4.2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以人为本,充满生活气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4.3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5、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

5.1 营造完美的植物群落景观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其是“生态节约型公园”中,植物景观占有较大比重,以植物群落为主,人工设施为辅的发展趋势。营造优美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有以下几方面。

5.1.1 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态进行搭配, 配合景区功能形成空间的变化;以总体规划功能、景区布局要求为依据,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植物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分隔空间、引导空间的变化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 形成开放、半开放、封闭、半封闭空间, 闭而不封,透而不通,似联非联空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5.1.2 利用植物景观的时序性;四季明朗,植物可直接提供春季繁花烂漫,夏季浓荫盖地,秋季枫叶如火,硕果累累,冬季银干琼枝。植物的生长变化塑造了景观的时序变化, 赋予了景观的生命力, 丰富了景观的季相构图,形成三时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5.1.3 利用植物景观塑造诗化意境:自古以来植物的美都让文人的赞叹,留下无数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诗篇。“百载山体满峭壁,今朝岁月尽园林。路旁绿树轻轻舞, 天上白云细细呤。针灌千行游目醉,枝叶五鼓赋诗频。万花拙笔文辞愧, 唯见真情一寸心。”给后

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5.1.4 利用植物特性调节生态环境;植物本身具有

它的生活习性, 根据植物的生活特性, 合理配置树种的

结构, 调节净化生态环境。

5.2 景观元素的有机组合;植物、建筑、山体、水体、道路铺装是构成景观的五大要素,各个要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景素。

5.2.1植物与建筑的组合; 植物与建筑的组合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组合, 设计时要考虑建筑的风格、功能、体量、质感与色彩, 使建筑与植物和谐统一。同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植物种植的位置,避免建筑的遮挡影响植物生长。建筑的线条比较硬直,而植物的线条却较柔和、活泼。要形成静态与动态均衡构图,使植物与建筑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

5.2.2 植物与山体的组合;所谓古语“山籍树而为衣, 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见树之光辉”,既呈现了植物与山体的结合效果,又说明了植物与山体相辅相成, 构成山体的美丽景观。

5.2.3 植物与水体的组合;明净、清澈的水体是园林公园的灵魂, 而园林公园水体又是借助植物来丰富山体景观。水中、水旁的植物在丰富山体景观层次的同时,其姿态、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植物在与水体结合时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 选择适当位置进行种植, 才能确保水体景观的形成。

5.2.4 植物与道路铺装的组合;植物与道路的铺装,要考虑道路的功能来选择适宜的树种及种植方式。植物和道路设计要多层多样形式, 让游客和居民步行有安全感和观景的欣赏感。

6、结束语

我国城市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合理的绿化景观规划,合理设置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等是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件大事。可见,城市生态公园的合理规划设计,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适宜人的生存环境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利民,王立军,温亚楠.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环境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2010

第3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生态工业园的特点与功能

1.1发展背景

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紧密围绕我广东省“双转移”的战略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通过选择性承接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格局、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等措施,加快惠州产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产业转移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广东特色产业集群雏形已初显,在这样的机遇发展条件下,惠州应紧跟东莞产业升级的步伐,将筑巢引凤与主动出击结合为一,力求实现惠州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惠东县谋时而动,在园区首期规划面积4.26平方公里基础上,近期将扩园为16.96平方公里,主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精密机械、生物科技、新材料等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服装(制鞋)等,成为该县“双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规划区特色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具时代特色的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结合本次规划用地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了“生态绿园、数字新区、集约新城”的发展特色。

3.3.1工业园常见发展模式

模式一:工业园区开发模式:政府主导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最常使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也是我国目前工业地产市场的主要载体,其运作主体一般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开发公司。

缺陷:不熟悉工业地产的运作方法,项目前期缺乏科学合理的定位与策划等不足导致其在工业园的整体运作中不够专业化,致使大部分工业园区闲置与搁荒。

模式二: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强大的综合企业主导

指在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企业,为实现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与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通过获取大量的工业土地,以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在自身企业入驻且占主导的前提下,借助企业在产业中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进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如上海金山的上海石化工业园区

模式三:工业地产商模式:房地产商开发

指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在进行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最后获取合利的地产开利润。如普洛斯,全球最大的工业房地产开发商

综合运作模式:上述模式的综合

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对策:

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外引内联

微笑曲线理论认为(见下图):制造行业的产业链划分为 3个环节,分别为研发、制造、营销。在产业链中,高附加值区段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两端,如设计和销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传统制造业的附加值较低。

图1 微笑曲线

目前,惠东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包括制鞋、家俱、服装等,除了大量制鞋企业之外,还有许多鞋机、鞋饰、鞋底以及皮革生产企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网络组织,这种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完善的鞋业工业体系,延伸了惠东制鞋业的产业链条,但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

因此,规划认为要想优化提升惠东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条,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寻找同类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2、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引进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等下游企业。

3.4.2现代制造业——整体引进,重点突破

惠东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是与深圳机械行业协会合作,因此相关产业的引进既要参考深圳机械制造产业门类,又要与规划区的产业体系相配套,以达到和谐共生。如引进与制鞋,服装,家俱,电子相关的化工纺织机械、机床、模具、仪器仪表等机械设备行业,或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精密机械、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

3.4.3新材料产业——精心选择、打造特色

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材料、汽车材料、生物材料等,其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产与市场的国际性强、以及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

3.4.4电子信息产业——引进高端、多元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可具体细分为投资类产品、消费类产品和元器件产品三个大类。目前,本区已引进的主要是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机电元件等类型的企业。因此,可以利用靠近深、莞的优势扩大电子产业类型,大力引进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如: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配套零部件等等

3.4.5现代服务业——现代引领、服务齐备

产业转移工业园是以打造现代产业新城为发展目标,因此为各类企业服务的生产业是必不可少的配套产业。规划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各类服务业。

3.4.6小结

1、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新城

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园区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产业自身也在不断向前演化,这是整个区域能够生存下去的前提和根本。根据规划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可以总结出规划区以后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进而得出规划区的产业体系,并且这些产业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图3-9)。

2、以现代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产业新城

微笑曲线理论把制造行业的产业链划分为 3个环节,分别为研发、制造、营销。每一环节都需要现代服务体系的支撑,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是产业链升级的必要条件,也是规划区发展成为现代产业城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商贸金融服务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不仅可以为各个企业提供资金、信贷等金融支撑,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会计、法律、咨询、广告、知识产权等服务;教育科研、文娱、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既能够为企业研发设计服务,也可以为个人日常生活和发展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邮政等邮电服务可以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生产和办事效率;交通运输、仓储及物流服务是整个产业区能够高效运转的纽带。

传统工业园区缺乏较为明确的理论指导,而生态工业园 试图建立可持续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因此,生态工业 园区规划主要以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景观生态学等学科为 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同升,韦亚杖工业生态学研宄现状与展望||.生态学报,2005, (4): 869- 877.

|2|王瑞贤,罗宏,彭应登.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进展环境保护,

2: 35- 37.

|3|耿勇,武春友.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发展评述| J|.产业与环境(增刊)20G8. 111- 113.

|4|段宁,孙宁,魏晓琳.关于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治理技术与设备,2⑴2, (3): 59- 62.

第4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 水利工程 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

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 w.j.,jorgensen s e..ec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 by 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 r.v.,d.l.deangelis,j.b.waide,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 j.g.landscape conservation in a forested wetland 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8]董哲仁.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1~5.

第5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生态水利工程从表面上来看就很明显是包括生态和水利工程两方面的内容,不过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侧重的还是水利工程方面,其学科基础主要是由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构成的,生态学只是在工程学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的学科。目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相关的设计,而没有注意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对生态系统的未来预期等潜在的风险。对于目前的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就是应该密切和生态学相结合,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上来,进一步将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改善水利工程规划的设计理论,这样也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生态水利工程学[1]。该学科的出现的发展,既能够满足人们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需求,又能够将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其内涵主要是: 对于新建的水利工程来说,在进行传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注意与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持相结合; 对于已建工程来说,主要指的就是对于那些受到危害或者是严重破坏的河流进行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保护。所以,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符合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来说,它将和传统的清污治污工程、生态产业、环境立法以及资源管理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内容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为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规划提供有利的支持。

1.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的。在众多的河流上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来调节水量、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提高了河道的调蓄能力,满足了人们防洪、供水、航运、渔业、灌溉、发电以及旅游等需求,效益显著。建设水利工程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水利工程对于发展经济及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积极作用。通过水量的调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减轻或排解水污染,抵御洪水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的改善以及调节生活用水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设水利工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表现在:新建的水利工程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蓄水、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对于已建工程,主要是对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应与传统治污、清洁、生产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并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2.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为了抵御洪水修建堤坝,为了调节水量整治河道,为了蓄积生活用水肆意修堵河流,这些活动都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连续性和流动性,改变了河流里生物的多样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等自身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人类这些自私的行为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正面的影响还有负面的影响。正面影响表现在:(1)保护其他生态环境,利用水资源代替柴火,水资源代替石油、核能源来发电;(2)提供生活灌溉用水,使得被浇灌的地区生态环境发生改变;(3)防洪减涝来减少自然灾害对其他生态的破坏,有效地削减了水灾、旱灾发生的严重性;(4)对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预防遏制作用;(5)对城市的局部小气候进行了改善,同时对景观和生态环境也适当的改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为建设水利工程所做的引流会淹没一些耕地、森林、珍稀物种、矿产资源、风景名胜等,这些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2)在水利工程的下游水质会发生变化,可能产生富营养化问题,堆积大量的细菌,降低纳污能力;(3)有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河流方向,阻塞鱼类海生动物的回流;(4)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植物本身的生活环境;(5)大型水利堤坝的塌陷会引起严重的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工程规划设计时,还要特别注意法规障碍:一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规定;二是水功能区划关于水源保护的规定;三是重点文物风景名胜保护的规定。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具有双重影响,要充分利用其正面影响,可以带来生活上的便利、经济上的发展、环境上的改善等等,利用不合理将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危害。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基本原则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它是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的工程,在满足水利工程所应具有的作用(防洪、灌溉、供电、供水、航运等)的同时,也要满足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性的发展。其在规划设计时应满足水利工程原理和生态工程原理。在规划设计时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安全、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严格考虑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自然条件等,同时要结合工程力学原理、水利工程学原理、生态原理和水文原理设计图纸,设计完后仔细审核、预算交由施工单位。施工方应当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操作,不得擅自修改,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在确保质量问题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材料、合理布置人员分布,避免浪费不必要的钱财。工程设施在设计标准规定范围内,必须能够承受洪水、风暴、侵蚀、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

2)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经过一万年的演变过程,已经具有了自我修复和自我清洁能力。生态系统里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它们与周围的物种有着有好的关系,同时在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下也能适应、改变环境。规划设计时可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充分考虑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尽量在不破坏其它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设水利工程设施。

3)河流形态空间异质性的原则

在一个地区,其空间异质性越高,就会有更多的生物存在。生物越单调,生物多样性就会很低,就会导致生物群落密度、比例降低,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在规划设计时,从众多的环境因子中寻找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4)景观尺度及整体原则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河流生态的修复规划与管理应在大景观尺度、长远的和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大景观具有的物种多样化。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在设计规划时,应掌握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整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而不应是仅考虑单一物种、河岸的修复。

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即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此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会出现多种可能性。自然生态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使得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期望河流短时间修复是不可能的。

4.结语

本文阐述了生态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具有的双重影响,同时也简单的介绍了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所依据的五项原则。警示了我们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还要综合考虑我们周围经过亿万年形成的庞大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蒋振华. 我国现阶段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发展[J]. 中国科学工程,2009( 03) : 25 - 26.

[2]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第6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据中心;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整合交换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4—0000—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交通系统的各单位、各部门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以满足自身业务管理的需要。然而各信息系统是在不同时期建立的,在业务方面缺少总体规划和协调,在数据交换和共享方面存在困难,各自掌握的数据不能及时有效的提供给需要该数据的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了“信息孤岛”。同时,随着我省路网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的目标从原来的“走得了”提高到“走得好”,现孤立的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综合业务管理和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的需要。因此,打破这个“信息孤岛”,研究建设一个跨部门,集数据抽取、处理、交换和综合利用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交通数据中心已成为现阶段交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数据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本文以贵州省交通运输行业为例,着重探讨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

二、总体架构设计

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构建全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含地理信息平台),整合开发行业基础信息资源,实现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包括整合公路管理、道路运输、路网运行、出行信息等数据,建设基础数据库与主题数据库,有效推进行业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整合基础地理、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客货运站场地理数据,建立全省交通运输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共建共享“一张图”。二是进行数据资源规划的顶层设计,并结合项目建设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公众出行及行业管理提供服务。

数据中心总体架构设计

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由五大层面和三大体系构成,分别是: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系统层前端展现层和建设与运行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三、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是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属于信息资源层建设,它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开展业务活动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包括对数据的生产、处理、存储、应用、管理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研究。信息资源规划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初始工作和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我省交通行业数据资源建设的质量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

国外信息资源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战略数据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和企业架构规划三种。这三种规划方法侧重解决的问题各有不同,战略数据规划主要针对的是数据规划和数据环境管理,实现数据一致性;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主要解决战略与系统的匹配问题,进行系统与业务集成;企业架构规划主要解决信息资产的描述和重组,实现信息资产的统一规范管理。在国内交通行业,四川、重庆、浙江三地交通部门都实施了信息资源规划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在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的信息资源规划过程中,我们本着遵循国家信息化思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因地制宜,有所取舍这三个原则,选择企业架构的规划方法,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初步搭建贵州交通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

(二)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架构

该架构描述了贵州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化状态,并勾画出从目前状态过渡到未来状态的计划。总体架构的设计是为了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推动业务协同,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能力。总体架构主要由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业务架构是通过进行业务梳理,定义业务流程目录表、业务互动矩阵和功能分解图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资料,得到机构职能行使的流程和部门间的协作关系,业务架构是整体架构设计的基础。

应用架构是对机构当前的信息化状态进行描述,理清应用系统间的交互关系、应用与核心业务的对应关系,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蓝图。通过应用架构分析设计,可定义应用接口目录表、系统/功能矩阵、软件分布图等。

数据架构描述了逻辑的和物理的数据资源结构。通过数据架构建立起关键信息流模型,描述业务事件的关键输入输出信息,为应用架构提供数据支撑,在分析、挖掘和处理的基础上,为机构提供支持和决策信息。

技术架构用来描述支持业务、数据、应用服务部署的设施、标准、技术等,技术架构定义了机构信息化的技术路线、技术标准、技术选择和技术组件等。完整的技术架构涉及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

信息资源规划是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对业务、应用和数据进行梳理规划。做好信息资源规划,能有效指导后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交换共享等工作。

四、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是应用支撑层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它是数据整合的基础设施,也体现了数据集成的一种模式,它的优点是简化数据集成拓扑结构,提供共享基础服务,对于大范围的数据整合与交换服务,是一种集约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技术框架

交通行业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的难度很大,这主要是由于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异构性造成的,这其中包括各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异构、软硬件平台异构、还包括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因此,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要能够提供一种松耦合、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并集实时数据交换和批量数据交换为一体。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框架示意图如图3所示。

(二)数据交换

在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服务依托于数据交换平台软件,主要用于源系统数据获取、数据容灾、主数据管理等方面。在数据交换的方式上,采用前置机、中间库模式和基于日志变化的数据捕获模式。

前置机、中间库的模式:先由源系统开发单位开发数据接口并推送数据至中间库,再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中间库的数据抽取至数据中心。对于信息系统建成时间较长,对系统进行修改和数据转换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适合采用此数据交换方式。我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与省公路局的大部分信息系统和与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收费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此交换模式。

基于日志变化的数据捕获模式: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软件来实现对数据源的非侵入式采集。此数据交换方式是基于数据库归档日志的增量变化来实现数据的采集交换,它的优点是将对源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减少业务系统开发单位的接口开发工作量,降低前置机购置成本,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与质量。我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与省道路运输局的信息系统和与各单位在建新建的信息系统之前的数据交换采用此交换模式。

五、研究结论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网络、信息资源规划、系统集成、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信息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结合交通运输行业职能部门较多的特点,更是增加了系统建设的复杂程度。本文立足于贵州省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建设,着重介绍了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能够对相关行业数据中心建设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林小村.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第7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种植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86-01

1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为了避免使公园成为孤立的点,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密切配合,可利用地形、水体、绿篱、建筑等综合地隔离,使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杜绝用高墙把公园完全封闭起来的作法[1]。

具体设计过程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贯彻党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二是规划设计要切合实际,便于分期建设及经常的经营管理;三是继承和发扬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做到推陈出新;四是坚持以人为本,设计时尽量满足游览活动需要,设置人们喜爱的各种内容;五是表现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避免景观的重复;六是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织公园各个部分[1-3]。

2 综合性公园地貌处理方法

建设公园往往是利用城乡规划中不符合基本建设要求用地,这种用地往往地形有起伏,有水面或低洼沼泽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园的布局和活动安排。在进行公园总体规划时,遇到原有地形不符合使用的需要时,就要从公园的现状出发,结合功能、种植要求、工程投资条件和景观要求配合考虑,确定公园的地貌处理。在处理时要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正如“园治”所说“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以尽量做到减少土方并达到园内土方平衡,以节约建园投资。

3 综合性公园用地规划设计

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在公园中游人散步者较多,约占游人总数的78%,而每一个游人要求的平均面积为60~100 m2。因此,综合公园中虽有多种分区,仍以安静休息区为主,这一特点反应在分区规划中,给安静区以最大面积,并投入最大精力。

在我国进行公园面积计算时,应注意以下2点:一是大城市中公园总面积,应满足全市10%的市民同时游园;二是公园应有足够面积能使居民在休假日进园时不显过分拥挤。

4 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

公园的种植规划应在公园的总体规划过程中,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地貌改造以及建筑布置等同时进行,确定适宜的不同种植类型。不应在其他部分完成后再采用填空白的方法进行规划,以保证各部分相互配合,全园形成有机整体。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4.1 综合性公园活动特点

为了保持公园内的卫生状况,公园四周要栽植卫生防护林带,以达到防风沙、隔噪声的目的。为了避免尘土飞扬,公园内除了栽种树木外,应尽量多铺草皮和种植地被植物。

公园的绿化要满足不同分区的功能要求,各区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安排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种植类型。如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要求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无毒无刺;而安静休息区的植物要求多种多样,以构建不同的景观,给人以置身大自然的感觉。体育活动区要求大树遮荫,健壮,无飞絮落果,色彩单调和大面积的草地。文化娱乐区人流量大,绿化要求具有遮荫、美化、四季有明显特征等效果,以体形整齐大方的乔木和常绿树为主,主要建筑附近可设花坛、花镜等[1-3]。

4.2 综合性公园树种选择

公园绿地面积较大,有较多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如有不同的地形、土壤、小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同时,公园的任务也多样化,既要容纳大量游人开展文艺科普活动,又需创造安静的游览休息绿化环境,因此树种选择除符合一般规律外,还应结合公园的特殊要求。公园中游人密度大,植物的养护管理是个大问题,树种选择除考虑园林特点,要丰富多彩外,应当多选择能适应公园环境的乡土树种。

4.3 园林植物的季相交替和色彩配合

植物由于四季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外貌,植物的季相交替也引起了园林风景的季节变化,因此在进行绿化种植规划时,要充分掌握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通过合理的安排,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构图。

公园的绿化种植规划还应对各种植物类型和树种比例做出适当的安排,在图纸上要有所表示,但这一工作随地理位置和条件不同所用比例出入较大,以下数据仅供参考。绿地中各种种植类型的比例:密林40%,疏林和树丛25%~30%,草地20%~25%,花卉3%~5%。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华北地区常绿树30%~50%、落叶树50%~70%;长江流域常绿树50%、落叶树50%;华北地区常绿树70%~90%、落叶树10%~30%。

5 参考文献

[1] 赵茜.南京市综合性公园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08,35(1):43-45.

第8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的概念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部分内容。园林绿地规划从宏观上讲,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和投资等,它又分为发展规划和园林规划两种。园林绿地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目的和用途,在规划的原则下,围绕园林地形,利用植物、山水、建筑、道路、广场等园林要素创造出有生机、有力度、有的园林环境,或者说园林设计就是具体规划中某一工程的实施方案,是具体而细致的施工计划。园林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及园林小品的设计等。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园林绿地在建设之前的筹划谋略,是实现园林美好理想的创造过程,它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和艺术法则的指导。园林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是园林规划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它不仅要考虑经济工程设计条件和生态问题,还要把自然美融于生态美之中。同时,它还要借助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和人文美来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

1 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及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 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就是依据原有的地貌,将植物、山水、建筑等融入其中,使之能与原有的地貌、地形想契合,并对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的设计过程。它主要包括地形的设计、园林建筑的设计、园路的设计等。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注意其与环境的相结合,才能保证整个的设计有内涵、有生机,也才能使园林建设散发自然美、人文美。

1.2 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2.1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有主题思想

每个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这就是园林规划设计主题思想的体现,一味的相似设计会使园林景观失去其的韵味,对城市的环境建设也十分不利。因此,园林规划设计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题思想,有自己的独特立意,才能保证园林设计推陈出新,也才能使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完善、完美。

1.2.2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与原有环境相吻合

与原有环境相辅相成,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因素,只有园林规划设计能够呼应原有的环境,才能使之看上去具有协调美,不会让人感觉突兀,而且只有根据原有环境的特征来选择园林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园林的碳汇能力。但是现在很多的园林设计师只是把场地当成一张“白纸”,尽情的发挥创造,完全不结合当地环

境的特征。这样的设计不仅建造成本高,而且由于不考虑是否与原有环境相吻合,可能会导致很多设计缺陷。

1.2.3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生态学,保证园林景观的生态平衡

园林规划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结合生态学进行设计,注意植物、色彩、建筑的相结合,使之不但能够绿化城市,还能对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1.2.4园林绿地应有自己的风格。

《园林谈丛》一书中说:“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处。”这就是风格。园林也是一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鲜明的创作特色,有鲜明的个性。园林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方面。

2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

2.1.1 设计理念

对于城市的小区绿化,最主要的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其次就是提高小区绿化的功能性,因此,基于城市居民区绿化的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切实结合这两方面,合理的进行设计,突出绿地的应用性,而不只是摆设。

2.1.2 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小区绿化率,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体现,较好的小区绿化,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对小区进行绿化时,一定要注意完全覆盖黄土,使整个的居住环境凸显绿色;其次,就是要根据整个小区的建筑特点、走廊特点等进行相应设计,使之能与小区的硬件相吻合,而且能够依据不同的年龄层,设计不同的绿化带,更能有效提高小区绿化的利用率,也就是使绿化的功能性得到有效增强。

2.1.3 整体设计原则

根据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园林规划在整个的城市居民区绿化中的设计应该体现以下几点:①小区绿化设计时一定要保证绿地设计在规划中的均匀分布,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区走廊的结合,使小区绿化能够更加和谐;②园林设计时一定要使整体设计与小区格调相统一,当然在统一的同时也要体现个性以及构思的独特;③整个的园林设计要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植物的搭配、剪裁的不同,体现不同的风格。

2.2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的应用

2.2.1 城市公园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公园,主要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的地方,是给人们减压的地方,因此,城市公园规划应秉承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能够在设计中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第二,要依据公园内不同的地形,进行不同的设计,使公园的功能区域有机结合;第三,要注意公园的整体规划与当地自然环境以文环境的相结合。

2.2.2 城市公园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公园规划一定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注意与环境的结合,因此,城市公园规划一定要利用不同的乔灌木同季节植物等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能够在每个季节都能焕发光彩;其次,就是要注意公园的规划线条一定要流畅;另外,在对公园环境进行完善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然景观,更多的展现自然美。

2.3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街道防护林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街道防护林的应用中,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发展较葱郁的树木,能够真正达到绿化城市街道、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在整个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遮阴式、密林式、群落式等不同的设计方式,并注意乔灌木的结合,使城市街道防护林能够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

2.4 园林规划设计在城市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应用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是一个文化气息非常浓重的场所,因此,在整个的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之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习等不同的状态,例如:可以以高大的乔木为基调,配合灌木、花草等进行配置,还可以利用一些爬藤植物设计一些植物走廊,方面大学生在炎热的夏季乘凉学习。

3 结束语

园林规划设计一定要坚持科学的设计理念,真正使园林建设符合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使人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l]阮冰.园林工程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5).

[2]张明玉.我国园林会计核算制度分析[[J].财经界,2010(12).

第9篇: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范文

肃宁人民公园导游词

您好!

我院是集“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工程咨询、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 六位一体的专业规划设计院,强调对“泛旅游产业项目开发、旅游房地产项目开发、新城新镇新园区开发”三大领域进行系统整合,提供从项目前期咨询策划到施工图设计及后期顾问的“全程服务”。下设专家委员会、六大部门、六大分院、十八个专业中心和八个业务所。拥有国家旅游规划设计“甲级资质”。专业从事城市人民公园规划设计。

人民公园规划设计应坚持一下理念:

(一)文脉延续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

(二)兼容并蓄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毕节人民公园建设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因地制宜

人民公园的建设规划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以人为本

人民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节人民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