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儿童教育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84-02
一、闽东留守儿童概述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
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
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
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
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
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
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注,共同缔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2]陆士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N].人民日报,2004-05-18.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
[4]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关键词: 特殊家庭儿童 教育现状 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环境的变化及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增加,随之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农村家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农村家庭在由传统的感情维系转向物质和财富支配的过程中,出现了破裂,使农村特殊家庭的盗吭黾樱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等都在增加。这些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了变化,导致家庭氛围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在他们的教育方面产生了一些困难。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针对班级特殊家庭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特殊家庭(组合家庭)儿童面临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原因,造成组合家庭儿童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疏忽孩子,情感缺失型。部分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或生意,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表现,又不能及时和孩子沟通和交流,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和想法,对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关心和了解不够,没有尽到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导致孩子自由发展,缺乏自律意识,形成散漫型的性格特征,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做事我行我素,不负责任。
2.各人顾各人,互不干涉型。许多重组的家庭,双方结合之前一方带一个孩子或者双方都有孩子,两个不同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组合在一起,双方家长、各自孩子虽然表面上结合在一起,但他们没有经过认真沟通和时间的打磨,内心深处还未完全融为一体。在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厚此薄彼,重视自己,忽视对方的,或教育方法不当、处理方式不慎,容易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长此以往,为了减少夫妻矛盾,维系家庭,家庭中的一方减少对另一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样的家庭虽然完整,但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缺少一个完整家庭带来的幸福感,使他们的性格发展不健全。另外,有些父母在重组家庭后有了爱的结晶,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和关爱给予重新生育的孩子,忽略对原来孩子的关爱,致使原来的孩子心理无法得到满足和平衡而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3.方法合理,和谐发展型。事物总是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特殊家庭中也有将家庭矛盾处理得当,夫妻关系协调发展,生活和睦幸福的。生活幸福指数较高的家庭,家长的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他们会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经常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逛公园、家庭旅游等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尽量以说服教育为主,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为孩子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他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区别好坏的能力,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二、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儿童教育的现状
1.过分溺爱。由于家庭变故,抚养孩子的一方在内心深处总认为对不起孩子,害怕孩子受到委屈,就想通过各种办法弥补孩子缺失的爱。一些人认为可以用金钱和物质代替对孩子的关爱,以慰藉自己欠缺孩子的父爱或母爱,倾其所有满足孩子的欲望,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孩子的弥补,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依赖、懒惰的性格,如果有一次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可能会不满意。
2.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些家庭,在家庭变故后,抚养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正处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的学生。我校六年级学生张某,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周末回家家长不督促孩子做作业,孩子整天玩手机、看电视也不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够的耐心,疏于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同时,忽视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对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对孩子的学习教育灰心丧气,至于学习成绩,那是其次的。最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越来越差,成了问题学生。
3.“高压”管教。家庭变故后,很多家长通常独自带着孩子生活,把全部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人生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急切,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希望孩子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只要孩子做得不好或犯错误,就会进行惩罚教育,形成“高压型”家庭教育。周末,害怕孩子看电视或过多地外出活动而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以提高学习成绩或培养孩子的特长,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就加以惩罚。长此以往,家长的高压管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开始和家长对着干,甚至做出过激的事情。
三、特殊家庭儿童教育的对策
1.精神上鼓励。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许多特殊家庭,也产生许多问题儿童。如单亲家庭的家长在经受了家庭的变故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后,往往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该由双方承担的家庭的重担落在一方的身上,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兼顾孩子的教育,往往自顾不暇,身不由己,对孩子的关爱严重缺失。这些问题孩子急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老师不仅要尽好自己的责任,还要扮演好学生“父母”的角色,和他们交朋友,充当老师、父母、朋友等多重身份。经常找孩子谈话,让他们懂得虽然他们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呵护,但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关心和爱他们,以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2.多关爱孩子。K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尤其要关心每一名特殊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尤其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关注学生,要用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特别是让特殊家庭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深深的爱。
3.提高认识,注重细节培育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为此,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培养特殊家庭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阳光心理习惯。要求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与他人合作,课后能及时复习,按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强化自律意识,不违反记录,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争做阳光文明学子。
4.多开展集体活动。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家庭学生运动会、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全校所有特殊家庭的孩子都参与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扩大他们交际的圈子和范围,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进而心情愉悦地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5.改变家长传统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对特殊家庭的家长而言,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做出努力。无论是日常生活问题还是教育问题,双方父母都应该站在孩子心理角度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采用多种有效方式充分挖掘孩子的真实想法与观点,并相互传授经验和感悟。继父母应该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应存在偏心行为。这样,让孩子对生活有归属感、对家庭有认同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会接受家庭成员的同时,接受来自家庭成员正确的意见、建议,从而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注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如重组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和防范意识增强,需要家长站在孩子内心真实想法角度维护孩子的自尊。中国式家庭父母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家庭的孩子作比较,本来重组家庭的孩子较为多疑和多愁善感,假设加以比较的话,不仅会进一步致使重组家庭孩子丧失自信心,还会增加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重组家庭家长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并积极塑造良好的家长形象,从而逐渐消除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6.学校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特殊家庭儿童的教育。对学校而言,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了解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记录特殊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并定期家访,深入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或者培训活动,定期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测试。班主任应该加强与特殊家庭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并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额外学习辅导,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内心感受、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困惑和所求,以便对症下药,解开他们心里的枷锁,帮助他们卸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应培养一批说服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并定期派遣教师家访特殊家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特殊家庭家长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又可以让学生在得到家庭关爱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大家庭的关心、帮助、支持。
特殊家庭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对待这些家庭儿童的过程中,我们要多鼓励和关爱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就能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健康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在学生的立场,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针对他们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疏导不健康心理,时时提醒他们,矫正他们的不良言行。只有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并且在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中更加趋于完善,才能让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幸福、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宋炳焱.教育遗忘的角落――浅谈重组家庭孩子的现状及应对教育[J].中华少年,2015(23):217.
[2]王超.离异家庭和组合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个案对比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朱卫红,黄希庭.重组家庭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1):34-35+3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因此许多儿童因缺少直接的监护人而成为“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而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又非常地有限,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我曾所在的小学有六个年级,但只有七个老师,全校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个,留守儿童占了三分之一。在学校里,除了当六年级的班主任,我还兼任辅导员,兼上整个学校的品德课,音乐课,英语课。从内心上,我从由刚开始的无所适从转变为接受他们,甚至喜欢他们。但是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也发现了问题。
一、“留守”造就了他们孤僻的个性和责任感的脱离
那是六年级的一次班会课。由于班级简陋,墙壁的隔音效果不好,下课经常有那么几个好玩的同学在班级里喧闹,影响到隔壁办公室老师批改作业,几个老师频频有意见。于是,我想用班会课的机会跟他们好好沟通交流趁机引导教育。我觉得这只是个小问题,我们之间的交流应该不会有什么阻碍。于是,我严厉地批评了几个平时喜欢吵闹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就事论事,让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严厉却让自己莫名地委屈。受批评的孩子虽然没有言语上的反抗,但取而代之的是不屑眼神,似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却和自己无关。班级的其他的孩子有的也表现得很不以为然,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有的甚至冒出了几声嘲笑。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和我想象中那种农村孩子淳朴的单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开始反复地思考:“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对我的挑衅,还是对同学的冷漠?我应该怎样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怎样去对待以后的教学?”这一连串的困扰让我这个班主任不知所措,看来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后来,我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了解,他们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课后,我都会和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我发现其实他们对于外界的态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敌对,他们的本质还是善良的,只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单纯地认为对于不好的事物和行为,他们应该做的是鄙视和嘲笑,自身也缺乏对于犯错的责任感,更不用提班级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为维持生计而背井离乡打工的他们又奈何呢?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又能做什么?又该怎样去做?要培养他们的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是很大的一个工程,这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可以完成的,更何况他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教师队伍薄弱,教育设施简陋的教育环境!
二、“留守”无法让他们有足够的营养来支撑他们的脑力劳动
可以说,不可改变的农村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们对于外界缺乏认识和理解,但他们勤劳,淳朴的美德却仍让人有一种朴实的温暖。这也是我和他们接触以来,体会比较深的。有部分的孩子在课堂提笔如千金重,在劳动课上却能够拿着锄头潇洒挥汗,有的孩子在作文课的方块格里半天仍空白一片,而却能提着沉甸甸的簸箕不停来来回回,在劳动课上填写自己满意的答卷。他们能够娴熟地完成操场的拔草任务,不废吹灰之力。看着他们一个个瘦弱的身影,让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指挥者都感到汗颜。这就是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得帮着爷爷奶奶干家务活和农活,吃得也是很简单,有时就仅仅是一顿稀粥,一个白馒头,有的甚至一天就只吃两顿。他们穿得很朴素,他们的衣服总可以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的学习成绩大体属于中等水平,我很用心地上课,但是不给他们压力,因为我理解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他们认真了,努力了就行。城里的孩子谈营养,谈休息,谈锻炼,对于农村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些抽象的词语和不可理解的愿望罢了!
三、“留守”让他们的心理变得敏感与脆弱
留守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可以见到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享受到不用做家务,干农活的待遇,他们最为期待的是亲情的回归!记得在一次品德课上,我让三年级的同学在纸张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有部分的同学遮遮掩掩的,唯恐其他孩子看到他们的心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含蓄的,在从小就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下,他们学着对同龄人掩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或许,只有长辈的关心,爱护才能够让他们产生信任感,让他们有道出自己想法的意愿。在那一叠大大小小写满心愿的纸条中,有的孩子这样写道:“爸妈,我知道你们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回到我身边,我会好好读书,长大帮你们挣钱。”很朴实的语言,却真实地写出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但是大一点的孩子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有个六年级的孩子告诉我,他城里打工的父母想把他接到他们身边,但是他不想去,他更想跟生活多年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他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句,“我想快点长大”。亲情的选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如此沉重,或许他觉得只有长大了才更有能力去承受!
一、缺乏亲情,造成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来讲,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二、缺乏家庭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青少年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留守孩子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也定位为打工挣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缺乏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由于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明确政府职责。政府要加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对垒格局,逐步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同时注意保护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和社会权益,其子女也要与城市儿童享受公平教育的待遇,农村儿童也能与城市儿童一起享受学习资源,为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解除后顾之忧。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出现的问题。
(二)重视营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恢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其子女应尽监护责任,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责任,定期地回家看望子女、关爱子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有家长讲:我们打工还不是为了孩子?是啊。你挣钱了,孩子不成器了!那你又挣钱为谁?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留―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有条件的也可以将子女带在身边,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
(三)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政府及社区可以设置一些亲情家庭。亲情活动,“亲情对对碰”,家长等等,有目的的让孩子感受到没有父母的关爱,还有更多的叔叔阿姨的爱护,还有很多陌生人的帮助。以一种爱心的传递来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情的慰藉,给以更多人文的关怀。政府应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抓好以青少年为传播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出版物的集中专项整治。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等类似的主题活动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调研对象: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教师、临时监护人。(本文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调研内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性格、行为表现、品德等方面以及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经济、文化、管理等情况。
一、概述
1.选题背景及意义
2008 年,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1个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等,但从总体上看,其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党和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仍然严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化以及日常安全教育等问题。但仅仅是“就事论事”,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仅仅涉及了部分社会群体,而对于大学生这一庞大的具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鲜少涉及。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支教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大学生支教这一角度分析其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失问题的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之相伴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他们所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显性问题,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 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援助研讨会”。随后,国内相关学者和专家对其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依据。
3.本文创新之处
⑴研究方法。①采用了比较研究法,横向比较了同一村落但教育水平不同的两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同时采用瑞文智力量表来反映留守儿童在不同的教育水平下,其智力水平的差异。②采用了自然观察法,暑期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的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以及生活情况。
⑵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在调查数据的统计方面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用EXCEL和SPSS来处理数据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1.留守儿童智力水平的数据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A、B两所学校一年级与三年级共93个留守儿童作为被试。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我们假设两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对孩子的智力水平有影响。随后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A、 B两个小学一年级瑞文测验的智力结果:
从智商及标准分来看,其P值均大于0.05,表明两所学校一年级孩子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也就是说A、B两所学校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同时由于本地区经济水平的限制,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这两所学校的孩子基本无任何学前教育。我们可以认为这两所学校一年级新生的智力水平在同一个水平上。
A、 B两个学校三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分析情况:
从标准分以及智商的P
综上表格分析,同时排除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在教育的低级阶段(一年级),两所学校留守儿童的智力水平是不存在差异的;然而随着学校教育达到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层次后,两所学校的留守儿童的智力却出现了差异,我们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影响的。
为了进一步分析同等教育水平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智力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选取了A学校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三个年级共85个被试,其中55个留守儿童和30个非留守儿童,并对他们的瑞文智力结果进行了分析。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智力的差异性分析情况:
表中显示P
2.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⑴学习成绩的平庸性。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而导致上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不足,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得知,他们更愿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出外打工,这种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状态致使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不佳。
⑵人格发展亚健康性。由于缺乏正常而必须的家庭教养,致使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不良,心理问题突出。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守儿童非常难管,作业不交、上课不听,特别喜欢和老师对着干,逆反心理极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则非常自卑,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参加集体活动。
⑶思想道德素养的偏差性。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偏差性极大,并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出现异常。部分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发展偏低,甚至有极少部分留守儿童还有违法行为。
⑷ 安全教育缺乏保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孩子身体擦伤,但是既不上药水也不找老师,而且吃饭的时候往往不会洗手,直接拿起馒头就吃。除此之外,留守儿童的人权意识淡薄,受到人身伤害时往往不知道去维护。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失衡的原因分析
现代的教育包括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暑期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在教育体系中占重要本分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
7-12岁属于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是需要成年人进行抚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社会规范,并通过父母的期望开始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父母的期望中形成自我。双亲抚育是人类社会找到的一个最有效的抚育方式。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缺位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教育处于缺位的状态,这种变化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⑴隔代教育难以胜任。孩子的父母或父/母外出后,大都由爷爷奶奶或者是母亲来承担基本的家庭教育功能,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小学以下,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监督都缺乏科学而有效的手段。一方面由于血脉存在着天然的关系,大部分祖辈对孙子是过分溺爱的,不加管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中注重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和精神上的管束。另一方面由于祖辈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基本属于文盲或者是半文盲,不能帮助儿童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不能辅导他们的功课,也不能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监督。然而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关键期,孩子的监护者却没有文化,将会严重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育。我们在家访时了解到,有的老人确实想在学习上帮助孩子,但是苦于自己文化低,无法在文化层面给予帮助,于是就采取体罚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成绩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进而产生敌视态度或报复心理。现实表明,隔代教育的弊端很多,难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⑵家长畸形教育观念。根据我们暑期的走访调查,大部分村民还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希望孩子将来可以考上大学,但是也有部分村民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尤其是有的父母会把他们在外的一些感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并且向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对比目前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的社会现实,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却可以从事着一些无需知识也可以挣很多钱的行业,进而使得孩子坚信读书与否都一样,久而久之残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家长的消极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助长了孩子的厌学情绪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因而常通过金钱来弥补父爱、母爱;但是由于孩子尚处于成长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他们不懂得金钱的意义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经常买零食玩具或者是上网,赌博。暑期调查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不吃中午饭却拿出来一大堆的零食吃;而且一旦没有零食,就会偷偷跑出学校买,养成了盲目追求享受的不良习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无时不在影响孩子,这些畸形的教育观必然会导致孩子形成畸形的价值观和畸形的心态,不利于孩子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群体。学校的角色在于将儿童统一起来接受国家的正规教育,这些教育显然是单个家庭不能胜任的。社会的发展是将学校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中脱离出来,学校有一套预定儿童行为的规则体系,儿童将在学校学习遵守这一切。随着儿童在学校时间的不断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教育本身的发展,都使得人们对于学校有强烈的依赖性。。因此父母外出后,儿童在学校内能否得到有力的监护与教育就变得更加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多问题,并未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地区小学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乡镇府,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往往只关注那些有影响力的示范学校,导致农村学校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使得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资源投入方面进退两难的境地。我们在与校长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老师和校长在县示范校听课的时候,发现学校大都配备多媒体设施,可以结合图片给孩子生动的讲课,但是由于资金状况,校长无力购买。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体育器材的缺乏,当地老师根本无法开展体育课,导致当地学校的体育课只能流于形式,孩子们几乎无法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
⑵教师监管陷入尴尬境地。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无法向家长及时反映孩子在学校的问题。老师的威信必须靠家长的帮助才能维持,没有家长的支持,老师对于一些难以管教的孩子几乎就没有办法。我们了解到学校虽然会召开家长会,但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以及监护人不重视的原因,每次参加家长会的人数情况非常糟糕,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的空缺。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本学期,我对本校的55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父母都在家的为361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数是母亲)在家的为73人,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有112人,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的11人,留守学生已达到35.2%。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
一、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这种“隔代教育”由于监管人受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实在是力不从心,要么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要么只顾吃饱穿暖,不管教育成长,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首先,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其次,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智力投资,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把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三、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争取一切积极力量,尽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学前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留守儿童,一个让人心痛的名词,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作为曾经的第一代留守儿童,笔者深刻感受到作为其中一员所经历的种种困难,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无助与悲伤。多年过去了,当回首童年时,当看到新一代的学前留守儿童时,心中隐隐作痛,情况仍未好转,基于专业的考量,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了,为了孩子。
1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或者无人监护的十七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在外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由父母之外的委托监护人监护的0—6岁的儿童。
据全国妇联统计,当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在全部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占27.07%,据此推算,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已达到1570.06万人左右。这么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国家虽然有所关注,但对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的关注远远不够。
留守学前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等问题,本应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弥补,但是,当前农村的学前教育现状同样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质量低下,幼儿教师师资薄弱,教师素质低下,小学化倾向严重,管理混乱,政府重视不够或力不从心,家长及监护人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
2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综合来看,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由三大因素决定。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重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时刻影响学前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当前主要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缺失;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以及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利,政府的缺位三大问题。
2.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缺失
2.1.1父爱母爱的缺失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的的教育形式之一,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他们成为一群有父母的“孤儿”。由于长期缺爱的结果,可能导致诸多问题。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具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的需求,只有前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后一需求的出现。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吃饭穿衣等生理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是父母爱的缺失会让幼儿没有安全感,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导致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往往会出现“被遗弃”的感觉。
2.1.2隔代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往往也难以胜任,部分祖辈对留守学前儿童百依百顺,过分溺爱,仅仅注重物质方面的满足,没有在精神上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导致幼儿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可能形成攻击性较强,或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相反,有些长辈对幼儿不管不问,导致他们对“爱”的长期缺乏。在教育方面,由于长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要么对学前教育不重视,总认为上幼儿园只是带孩子而已,甚至为了省下上幼儿园的钱,不让幼儿上幼儿园;要么采用严厉态度,对孩子又打又骂,反而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
2.1.3监护人存在的问题
作为监护人,由于与留守学前儿童不是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关爱大部分处在“吃饱穿暖”的水平,而对他们的心理和教育却很少甚至没有关注。
2.2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
2.2.1幼教机构的缺乏
由于当前的幼儿教育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幼教机构只存在于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或小学创办的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园。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单一、小学化倾向严重、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等情况。
2.2.2教学内容单一,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倾向于小学的教学内容,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没有做到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更谈不上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
2.2.3幼儿教师水平普遍偏低
农村幼教教师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教育,教师的教育也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的工作环境不是很理想,工资待遇也不是很高,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不懂如何教育的他们常常采用体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的畏惧心理。
2.3社会教育环境的不利,政府的缺位
2.3.1户籍制度的缺陷
城乡二元制度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使农民仍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基于户籍制度,教育就成为硬伤。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出台政策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但实际上这些障碍依然存在,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回到老家,留在农村接受教育,成为留守儿童。
2.3.2农村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而言,基层政府在享受“打工经济”带来的经济效应外,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么重视不够,要么力不从心,从而使农村的幼教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
2.3.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下,仿佛任何事情都能用金钱买到一样,而这样的一些不良风气正严重影响着这些没有明辨是非的留守儿童。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
3.1家庭方面
加深父母在幼儿眼中的“存在感”,幼儿阶段正是幼儿发展依恋期的关键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任何其他的爱所无法替代的。作为父母,要常打电话,通过网上聊天等形式与幼儿进行视频聊天,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家长应树立榜样作用,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幼儿,溺爱和缺爱都要力求避免。
3.2学校方面
完善幼儿园建设,加强师资力量,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条件。更新教师理论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幼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建立幼儿档案制度,积极与家长联系,并且,教师应担负起对幼儿的代管职责,成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亲切的“爸爸妈妈”。
3.3社会方面
完善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使留守幼儿能随父母随迁就近就读。努力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从而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根据当地实际,考虑成立“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志愿者形式,轮流照顾留守儿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生活环境。
4结束语
留守学前儿童其实就是诞生在新时代的一群有父母的“孤儿”,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这群花样孩子不要再度过一段草样年华。
参考文献
[1] 张珍辉,彭尚平.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4(8).
[2] 陈付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3] 周俊,周以忠,曾琏如,周蓉.宜春市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教育;问题;解决办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及数量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自己留在农村,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根据全国妇联统计,2009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5800 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000多万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2013年5月,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调查显示,46.76%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这些孩子中,32.67%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3.3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各种统计都显示出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扩大。据预测,根据现行户籍制度不发生太大改变的情况下,2020年留守儿童数据将达到2.3亿左右,2050年将会是3.4亿左右。[1]如此数量巨大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举例及分析
1.亲情失落,缺少父母关爱
在外务工的家长不常和孩子联系,即使联系时,仅仅会问问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留守前后的情绪,思想变化等很少关注。有的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会很难受,会觉得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对父母产生疏远感。
海南省文昌市一留守儿童,其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与他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使他与父母产生严重隔阂,视父母为陌生人,连爸妈都不愿意叫。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父母承诺喊一声爸妈奖励10元钱,但也无济于事。[2]
四川眉山市一位11岁女孩,父亲外出6年,母亲外出9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当问起她有关父母的问题时,整整半小时,常年沉默寡言的她痛哭不已,只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不想父母”,“我不希望他们回家”。[2]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人格成长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
2.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和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由于远离父母,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临时监护人无瑕顾忌留守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渠道,有了烦恼不主动或不愿意向人倾述。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内心封闭,缺乏自信,没有上进心。有的孩子因为内心敏感又会表现出过度的自尊,对老师和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
又因为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在家得不到正确调教。许多孩子沾染了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不良文化和越轨的不良行为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
2010年4月,四川自贡市富顺县彭庙镇一七旬太婆被人杀死在家中,凶手是被害人年仅13岁的姨孙,目的是为了从姨婆那儿拿上网费。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这孩子去年还掐死了自己的亲奶奶。此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由60多岁的外公外婆照顾。
2012年2月,广西合浦县侦破了一起连环抢劫案,3名主要的嫌疑人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4岁,从2010年下半年起实施多次抢劫。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辍学后整天沉溺于上网玩游戏,抢劫只是为凑够上网费用。
据云南省妇联的一项留守儿童行为的调查:留守儿童出现打架,抽烟,喝酒,偷拿别人东西等不良行为的情况与其他同学相比;和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上网吧的现象;留守儿童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的行为和其他同学相比的情况:[2]在留守儿童身上,疏于管教成为一种无奈的放纵。
3.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也要承担全部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只得照顾生活,很难辅导学习;大部分接受寄养的家庭最多只能确保孩子的人生安全,对学习情况不闻不问。
还有不少务工的父母认为读书无用,学历高与低,毕业后都要外出打工。受这种认识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消极。
许多留守儿童学习没有自信,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学习方法也不合理,遇到难题不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只是自己独立思考,或者遇到难题就放在一边不理。学习习惯也差,上课听讲情况差,因为无人督促,课后复习也不到位。
四川眉山市在抽样调查的3102名学生中,成绩优秀的占13.1%,较好的占26.5%,中等偏下的和较差的占60.4%。四川遂宁市一中学200名留守儿童中,45%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9%的学生成绩中等,成绩优良的只有6%。[2]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一所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小学,全班435名学生,留守学生有110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1/4。这些留守学生,31.8%是学习成绩较差的,57.8%学习成绩中上或中等,学习成绩优秀的仅9.8%。该校反映:每年学校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中学 ,但至今(2010年)没有一个是留守儿童。[2]
重庆巫山,巫溪两地区3—6岁的学前留守儿童入园率分别是30%,35%,0—3岁的入园率为0。[2]
江苏徐州某县一镇中学,有一年入学时,有1000人(留守儿童)进入初中,到毕业时只有700人,其中升入高中的占20%,升入职业技术或中专的占30%,有一大半的人流入社会,而且初中未毕业中途流入社会的近1/3。[2]
4.面临各方面的安全隐患
2008年7月湖南省涟源县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名是留守儿童;2009年11月,广西贺州鞭炮黑作坊爆炸,11名被哄骗来的留守儿童受伤;陕西扶凤县5名小学生相约自杀,其中4名是留守儿童;2012年5月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堰溪村,5名留守儿童溺亡,全村找不到一个年轻人施救。
多数留守儿童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由于没有父母的直接监管,遇到突发事件缺乏自我保护和应变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特别是留守女孩容易成为对象。
据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报道,家住河南省固始县某村的一留守女童,2011年8月30日因身体不适被外婆带去检查,发现12岁的她竟已怀孕4个月。
留守儿童还成为某些社会不法分子眼中的目标。为拉拢留守儿童入伙,一些社会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免费提供的方式,一旦这些小孩吸毒成瘾被“套牢”后,就成为他们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
近年来,农村各地学校撤并,部分远离集镇的留守儿童由于无人接送只好自己上学。笔者曾目睹重庆永川区一小学生放学后独自一人坐用轮胎做的“船”过300多米宽的河。还有许多孩子骑着比自己身体还大的自行车,坐不着坐垫,只能在车上站着踩着脚踏前行,农村的机动车又往往不遵守交通规则,常常超速行驶、逆向行驶,严重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5.隔代抚养的弊端
隔代抚养有一定的好处,如老人细心,但也有弊端:祖辈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很难辅导学习;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也使孩子偿失了自我摸索经历挫折的成长机会;老年人的行为和语言会加速孩子的成人化,甚至在部分情况下会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有的老年人喜欢安静不喜欢运动,会造成孩子缺乏活力。
6.生活艰辛,卫生习惯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一些家庭中,农村留守儿童在上学之余,需要参与喂猪,下地等劳动,甚至还要担当起照顾祖辈和弟妹的责任,小小年龄就早早体验到了责任与生活压力。
据四川新闻网2011年12月报道,四川自贡江西小学两姐妹因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长一岁的姐姐(10岁)扮演家长的角色,帮妹妹辅导功课,帮奶奶煮饭洗衣服。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居所简陋,家庭贫困。
从家庭经济收入来看,以重庆市为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留守儿童家庭总数的62%,1万元—2万元的占22%,2万元—3万元的占13%,3万元以上的占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均生活费每月在200元以内的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200元—300元的占2%。[2]
海南澄迈金江镇一留守儿童,由76岁的奶奶照顾他哥姐三人,父母打工寄回的钱远远不够其生活费用,生活艰难,只得吃蒜头炒盐送饭。[2]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衣着不整洁,饮食卫生差,营养不良。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明显较低。[3]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1.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外出务工人员为了承担生活重任,不得不背井离乡,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和寄养的家庭一样,以生活照顾为主,基本无法替代父母履行品德培养,督促和辅导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督促和辅导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亲情的失落,心灵上的孤独带来许多负面效果。
因此,家长走出家门但不能走出孩子的心田。可利用好电话,书信,网络等架起沟通的桥梁;组织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团聚,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城里打工的不易,让在外务工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2007年暑假,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志愿服务队寻找到在浙江打工的三名四川籍留守儿童家长(2名四川德阳市绵竹齐天镇薄柳村的孩子的家长,1名德阳市绵竹五福镇普尚村的孩子的家长),用DV拍下他们工作,生活的画面,展示给他们在老家的孩子,也把留守儿童的画面带给家长。2011年7月,志愿者有回访了这些儿童。
2.学校方面
农村学校的负荷过重,留守儿童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农村学校又再添负担(如人力,财力,物力);使教育能力和教育需求存在落差;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关注成绩和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父母本来就不在身边,如果在学校又得不到温暖和关怀,就会觉得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致使他们厌学,甚至敌视学校,教师和教育,进而辍学;农村学校在管理和布局上有待作调整。
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应加大投入。学校应该加强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学校通过档案的建立,全面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的情况,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根据档案记录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学校可建立联系卡制度,用来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之间的联系,以确保双方信息能及时沟通。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纠正工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让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校可与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保持联系,以保证没有教育的盲区和漏点。还可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如寄宿式的中小学,通过寄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护,照顾和关爱。通过寄宿,也为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不方便就近入学的留守儿童提供上学保障,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也应该认识到对留守女童的性教育的重要性。对农村地区的学校师资进行必要的培训,让老师们教授相关知识。可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性教育,让他们了解基本的性知识,知道怎么拒绝,怎么保护自己。
3.社会方面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不一致,如父母离家几个月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又如14岁以下还是18岁以下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界定的不一致导致政策的征对性不强。各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也不够精细和深入。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资金投入不够,如前文所提到的农村学校中对留守儿童资金的投入。
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使进城打工的家长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将其留在家乡。主要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在原籍所在地免费教育或低费入学,在原籍所在地中高考的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劳务输入地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使用不同使农民工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这些原有制度屏障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合拍,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和扩大。
而且,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不仅高中阶段的教育落后于城市,而且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则更是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状态。
农村存在着部分不良少年,部分留守儿童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与之为伍,最终成为问题儿童,网吧业主为了赚钱而接受未成年人上网,这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逃课,滋事。这种社会环境使留守儿童禁不住诱惑而成为不良少年。
因此,从以下几方面可作改变:
社会职能部门应制定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明确责任的主体,促进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协调合作,确立责任主体。
设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项基金。有了经济上的保障,开展留守儿童的工作才更容易。也可以拓宽贫困救助资金筹措渠道,把留守儿童也纳入到救助范围之内。
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削弱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人为壁垒,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应尽力打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入学的通道,制定出台与当地市民子女一视同仁的政策,逐步取消义务教育的户籍限制。让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跟随父母进城生活。
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可能实现劳动力就地或就近转移,这样农民工就能经常返村子女,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不耽误下一代的教育。引导产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民能在家门口上班,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社会各部门应一起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严厉措施整治学校周边和农村地区的治安环境,可在学校附近设立治安执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巡逻;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对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的认识,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关心留守儿童的行动,如争当社会妈妈,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提倡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爱等。
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所委托的第三方监护人法律应对其义务给予规范;对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则需由政府来担当监护人。
四.总结和呼吁
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种种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说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中国未来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原因。农民工对实现我国城乡间的功能整合,利益整合,关系整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好他们子女教育和生活问题,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经济要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要稳定,为了社会的长期稳定,我们需要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所以,对留守问题的关注不要仅仅停留在某个社会单位在某个节日去慰问了某所农村学校的几个留守儿童或者某位领导在某处和留守儿童合影纪念等,更希望社会各界能切实行动起来去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参考文献
[1] 栾殿飞 流动时代的留守儿童问题[J]兰州学刊 2012(10):146-150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隔代监护,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上代监护
上代监护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亲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自我监护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既没有隔代教养, 又没有亲戚朋友寄托, 独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数情况是几个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儿”。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无人管教, 饮食无依,亲情空缺, 心理极不健康, 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日益成为问题儿童。这样的家庭教育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单亲监护
这种监护方式使得监护人的压力很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动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根本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的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和安全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 有的孩子花钱无节制, 有的孩子营养不良, 有的孩子身体健康指数低,经常生病, 有时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由于留守儿童得不到双亲的精心呵护,极易引起安全隐患。
.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儿童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
.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父母很难达到情感心理的沟通,难以找到情感倾诉对象。而且监护人很少与他们谈心交流,也只能给予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而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
.教育问题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更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厌学情绪增加,最终导致逃学甚至辍学。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教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足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要严格管理,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督。务工期间,首先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其次,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对孩子的爱与厚望,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再次,还应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
心理发展等各个方面,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地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另外,学校和教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留守儿童”,做他们的朋友。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爱和保护责任。
其次,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