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1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在很大程度上,传统公办大学生公寓往往被学生视为居住的场所,根本没有意识到学生公寓与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公寓的工作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其职责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往往进行严格惩罚等,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习惯性认为育人应该在学校、院系、班级等场所,公寓就是学生休息的地方。实际上,大学生公寓作为重要的阵地和舞台,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并且大学生公寓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公寓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借助学生公寓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方面的教育。归根结底,大学生公寓本身就具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于大学生公寓来说,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其职能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诉求。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大学生公寓就会丧失自身的价值。学生公寓不仅具有管理、教育、服务的功能,同时学生作为公寓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实践向度:健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形式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其公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机制灵活,凭借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公寓着实需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聚集各方力量加强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坚信:“要实现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和价值观”。对于公办高校来说,在大学生教育体制方面,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合理的公寓工作管理队伍。大学生公寓学生管理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公寓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徐贵权教授说“: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社会适应的问题,通常情况下,这种适应代表着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良好的关系,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人或群体通过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对此,民办高校需要打破传统的公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形式,进一步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规律。第一,建立和完善专职公寓辅导员管理制度。在对学生公寓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同时结合公寓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也就是对公寓辅导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

第二,建立和完善公寓管理委员会。由学生工作处负责领导公寓管理委员的日常工作,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公寓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各二级学院辅导员组成公寓管理委员。通过上述安排,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公寓楼层有专职的公寓管理委员会成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过程中,公寓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将公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在值班过程中,公寓管理委员会需要不定时的走访学生宿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并满足学生真实的内心需求,进而为大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全方位帮助。

第三,在公寓内部,组织大学生成立相应的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宿舍管理委员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为公寓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育人教育,并且可以通过学生教育学生的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大学生在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第四,在学生公寓组织成立基层党支部。在开展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公寓基层党支部发挥着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将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堡垒作用覆盖到每个同学,进而对每一位同学产生影响,进而便于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交往理性: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转向

第2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教育;学生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思想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自我教育。因此,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规范。在高校进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本性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深度的贯彻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使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何为“人性化”教育

人性是指人的基本属性,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有性质。因此,所有的人都有自身特有的规定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活动实践中之间生成并发展出来的基本特性。人性化则是人们的实践向合乎人性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的转变,也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展现。在高校进行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量满足每一位同学的心理需求,对学生进行任性的关怀与照顾,从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

2.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缺失问题

2.1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多以学校的政治必修课为主要场所,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其内容的空泛使学生很难真正的融入课堂,从而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全面性,忽视了教育精髓的展现,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2.2教育目标相对笼统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科学的视角来对待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目标相对笼统,没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衡量,进而无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学生们的特点不同,在进行学习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归咎于学校没有进行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总方向的发展不能够取代具体的教育目标,这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2.3教育模式单一、滞后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授课方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本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传授,以说教为核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4教育主体不明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限制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中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理论内容,这种单项的知识传播不能够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开展策略

3.1要为学生的发展、完善、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高校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大德育观、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工作。高校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时,不应该只把他们当作受教育者,而应该让其进行教学参与,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制定教学内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模拟教学,教师可以在旁边予以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尊重学生的意见、照顾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的物理环境;教师需要树立平等意识,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2要构建人性化的德育机制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生们知识,还需要使学生们的个性得以施展并且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再是传统对学生们的制约与控制活动,而是要尊重学生们的人性、唤醒人性,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教育进行自我的教育与规范。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在教学上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在行为上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学生人数过多,教师需要理解学生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一名学生都够获得帮助与指导,最大可能的实现所有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3.3推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人性化要求转变观念,努力把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主行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弱点和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成材,是人性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3.4要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文环境的营造是“人性化”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需要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建立有效的载体,开展广阔的平台。人文校园的建立需要依托校园的环境建设,无论是校园的规划还是景观环境都要呈现和谐关系。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史陈列室,带领学生参观,感受文化底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感;加强志愿者有关的活动,学生们既能够丰富社会经验,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士,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融合,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基础,营造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服务。

4.结语

人性化的教育是当今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也就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同时,人性化也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面对21世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贯彻人性化的教育原则,而且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努力思考实现这一目标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娄进举,闫荣双.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学生工作前行――人文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54-56.

[2]刘晓,于丽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分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19:206-207.

[3]石蕊.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性化”教育浅析[J].才智,2015,35:169.

第3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一、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学生的挑战

学生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工作的,因此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来自学生。一是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一个辅导员要面对的学生数量前所未有的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相处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重大挑战。二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之间各方面差异较大。目前高校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不同的文化素质、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详细情况,三是高校学生心理问题严重,最近媒体报道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注意程度也日益加深。很多学生入到大学后,在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时,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不能很好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也就容易产生孤独、抑郁、自卑的心理问题。在网络报道的,不乏有很多来自名校的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来自学校的挑战

学校是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舞台,学校能否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直接关乎着学生辅导工作开展的实效。一方面是保障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高校的核心力量是讲师和教授,辅导员很多只是再做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随着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事制度的变革,辅导员在学校绩效工资、职称制度评定中相对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辅导员在辛苦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获得一种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此外很多学生辅导员对学校给予他们的待遇不满意。另一方面是辅导员管理模式滞后。中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辅导员则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主管,各个系部则是学院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依托。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学校在日常的管理中也不能将这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紧紧交给辅导员一人,而应该要求学院各职能部门、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出发看待辅导员工作,学院的不同职能部门都应参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来自自身的挑战

首先,在网络时代,知识的共享性加剧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这就对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辅导员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刚刚参加工作,人生阅历不多,缺乏工作方法与技巧,在工作中很多知识亟须学习,另一方面在知识共享性高的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知识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很多高校学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强,在面对这样特别优秀的学生时,这便对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很多高校学生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认可度不高,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如专业教师,是一群可有可无、能力不强的教育工作者。正是这种不客观、偏颇的观点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打击了辅导员工作的信心。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辅导员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因此,在目前高校中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辅导员的心里和心态都发生了改变。不少辅导员并不安心本职工作,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最后,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年龄、男女比例结构失衡。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年轻的辅导员比较,多,很多高校女辅导员较多,男辅导员较少。这种学历结构的差距和男女比例的失调都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应对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面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自身以及社会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反应,切实为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高校完善保障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认识到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当提升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在学校人事制度中,切实为辅导员提供晋升通道,在日常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中要结合辅导员事务性、行政性工作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以上措施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4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关 键 词】学分制 目标管理 学生思政

在管理学上,目标管理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1]管理学家们曾经专门做过一次摸高试验,试验内容是把二十个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摸高比赛,看哪一组摸得更高。第一组十个学生,不规定任何目标,由他们自己随意制定摸高的高度;第二组规定每个人首先定一个标准,比如要摸到1.60米或1.80米。试验结束后,把两组的成绩全部统计出来进行评比,结果发现规定目标的第二组的平均成绩要高于没有制定目标的第一组。[2]

摸高试验证明了一个道理:目标对于激发人的潜力有很大作用。将目标管理引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过程中,是高校学生工作上的一个创新,特别是在学分制条件下,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以学生自然班级为单位的管理的方式受到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学生工作模式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一、当前学生思政工作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表面看,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学年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后者是以课程学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计量单位。但从实质上讲,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它的核心机制是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传统的学年制下,按照学生自然班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学分制的实施,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由选课基础上的,它允许学生主动、灵活地选择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教师和选择所学课程或课程模块,还允许校内跨系、跨专业学习和某些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这些大大弱化了班级的作用,打破了传统班级、年级的界限和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工作的框架,使得传统的自然班级管理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例如,班级很难像以前那样在学生工作中起桥梁、纽带的作用,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干部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有效地利用班级进行工作,开展班集体活动等。

但是,学分制的实施也给高校的学生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没有完全市场化,这种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的学分制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的学年学分制,[3]它保留了学年限制严格、专业分类严密等的特征。其次是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本身就体现了“目标管理”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学分制的核心是自由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实行因材施教,注重的是目标管理。[4]因此,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是以教育或者培养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激励为手段,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来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创新教育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方法

在学分制条件下,我国高校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是由辅导员和班导师组成。根据我国的学年学分制特点,大学生分年级目标管理的目标内容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和分解,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到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

它的步骤是,第一步对四个大学教育阶段(按照我国现行通用的划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几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的分解,设置各个阶段的目标。包括教会学生自我设置目标(个体目标)和学生工作者制定检查目标(群体目标);这也可以称作为分年级目标管理。

第二步是个体目标的实施。包括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和修正目标,对照目标评价个人的完成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学生个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已设置目标来安排学习生活,必要调整时,应告知辅导员或专业班导师。所以,要求在这一阶段,辅导员和班导师要做好监督。

第三步是以相同专业选课学生为单位检查和评价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安排下学期开始或者结束,以辅导员和班导师讲评或者班会的形式开展。对于完成得较好的同学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完成得不好的要给予批评。重要的要引导学生针对目标自我评价。并开始设置新一轮的目标。

三、目标管理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实践证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集中每个大学生的力量,保证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这是在专业分类严密的学年学分制下,高校对各专业学生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即是学校培养人,教育人的目标,学生的发展定位。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区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工业生产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等)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5]因此,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

大学生分年级目标管理是借用企业目标管理的形式,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贯彻到大学生身上,要求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的目标时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并将培养目标转换成操作化、具体化的目标,比如,我校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是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围绕这个目标,学生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连贯体系,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目标,那么学校的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是很好,知识获得与应用能力、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都只是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更大了,如何让大学生“学会学习”成为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标管理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上,客观上要求每个学生在制定目标时,要重视履行目标的后果,并在实现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参照,也能激发起“比学赶超”的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的学习能力。

(三)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分制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成功意识。

目标管理正是这样一种激励技术,也保证了学生自己参与到管理中。通过在新生进校时,召开班会,设定问题,我来大学干什么?(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语),要求学生撰写入学畅想,激发起学生报考大学的学习原动力;通过辅导员老师和班导师的评价,建立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权力、成就、创造等方面的意识。

(四)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及和谐校园的建设,目标管理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中的作用,让思想政治工作与辅导员将日常事务工作结合起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形式。

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凝聚作用、指引作用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形式,辅导员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作为一个方面,制定具体的目标,把评优、推优等工作融入到目标管理实施中。

四、目标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不少企业引进了国外的目标管理方法,对于发展生产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生产和教育工作不能一概而论,将其运用到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学生参与制定目标

由于目标是每一个学生亲自制定的,无疑会有明确目标感,觉得“身负重任”,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故自己制定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而且目标的制定与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因人而异,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使学生量力而行,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实现。

(二)坚持激发学生达到目标的责任感

学生通过制定目标、承诺目标,就会激发出努力达到目标的责任感,也不排除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消极或者丧失目标的情况,因此,辅导员或者班导师要及时引导和监督,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利用学校的其他活动一起开展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教育、党员述职答辩、专业座谈会、社团活动,就业导向等工作,让学生不断强化目标感,必要时修正目标,也要达到学习生活全程激励的状态。

(三)坚持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原则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辅导员和班导师要信任学生,一方面学生要经常对照自己的目标检查实施活动,另一方面又要依靠自己的分析判断来决定行动方案,在充分张扬个性的前提下,实现目标。自我评价的作用,能够让学生体会结果,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兴趣和价值,并在目标达到后享受胜利的满足感,对于那些没有按时现实目标的学社,通过总结教训,也能激发起一种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110.

[2]王敏晰,李新.目标管理方法的应用[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

[3]王玉忠.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和途径探索[J].大众科技,2005(4).

第5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使得我国在校学生的规模愈加扩大,这对适用于小规模学生管理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冲击,而且随着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就造成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和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全过程的对全体学生进行细微的管理和控制,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难度,进而导致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表面,而没有得到真正落实[1]。而且随着高校学分制等的落实,使得班级、专业、年级的概念被淡化,这无疑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中以班级体为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一种消除。此外,随着众多对大众化教育相符合的政策和办法的出台,加速了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社会化进程,这种形势下,就愈加突显了传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发挥,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觉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全面发展人才,就要努力探讨其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使其向新的模式转变。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转变

1.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虽然从建国以后,我国就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强调了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基本内容的建设,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实现了专门化和系统化,并且从学生教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使其成为另一与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系统并行的管理系统[2]。但是就其传统组织形式的单一化形式,与当前的高等教育鼓励高校个性化发展、形成自身独特特色以及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向系统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方向转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仅包含了包括现有学生工作部门、政治、德育教育与研究机构等在内的学校内部职能系统,同时也兼容了学校外部因素,这样不仅发挥了校园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也通过学生家长代表委员会、各地校友联谊会等机构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家长、与各地校友的联系、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通过对学生政治、道德、事务管理以及社会生活层面分别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学生的各方面思想意识都受到教育,改善其政治、道德思想、学习理想和社会认知。

2.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间角色的转变

在教育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还要求了高校积极探讨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求[3]。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学生是活人不是机器”、“学生是教育主体”、“学生是目的不是手段”等。而且在培养目标上,强调了资本主义思想的贯穿,以期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自觉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和学习行为。教育过程中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也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转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导者和主体性地位。

3.从泛化走向科学化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边缘性问题的解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是学校团委或者学生工作系统的职责,而是被纳入到了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转变了长期从事事务管理工作的角色,重新回归到分析、研究和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本职工作上,教育工作者也能重新发挥其政治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使得教育工作逐渐向科学化发展[4]。

4.教育过程越来越网络化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类信息提供了渠道,带来了诸多便利,为了迎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网络化的建设,通过对信息网络优势和特点的充分利用,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以网络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行,这样不仅让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利用学习和休息时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除此之外,信息网络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还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和覆盖面,进而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

三、结束语

第6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Innovativ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ZHANG Hongya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youth group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s very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socialist cause of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train students to grow talent as a fundamental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lead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build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working system integration services, to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ure and ideolog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ork system; research

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引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笔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着力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体系,有效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1 创新教育理念,营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环境

先进理念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当前,随着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的变化,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思维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怎样适应这一变化,笔者认为,就要树新理念,找准位置,明晰思路,主动作为,务求实效。

1.1 树新理念谋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发展、开放和创新的,它需要我们时刻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和关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强调以人为主体。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具体而言,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大力推进高校人性化建设。具体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立足高校实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利益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最大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成才动力,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地放到育人为本的目标上,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工作的每个方面、每个环节和每个过程,针对学生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方案,为每位学生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成才之路,实现良性发展。

1.2 找准位置抓大事

党委学生工作部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定的职能部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起来千头万绪,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主要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等,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思考与实践。

作为高校主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既是学校学生管理任务的实施者,也是学生的服务者。如何既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又不陷入日常的琐碎事务,是怎么样干好工作的关键。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立足于全局的角度,如何赢得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营造好的环境,为二级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工作的主动性;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的角度,如何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响应,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从笔者自身的角度,如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造更多的舞台,日常性工作找出规律、创新性工作抓出实效、棘手性工作找出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紧迫性,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思想教育贯始终,学风建设是主线,日常管理求科学,服务意识要强化,安全稳定记心间。

1.3 明晰思路求实效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明晰工作思路,即坚持“12345”的工作思路: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两个目标,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体成才”为目标;三条主线,以引导学生“文明生活、快乐成长、和谐成才”为主线;四项原则,以学生工作“求细、求是、求新、求效”为原则;五项重点,着力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育人环境、特色品牌上下功夫,为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服务。工作思路的准确定位,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2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学生工作坚实基础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贯彻执行,靠的是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靠的是良好的管理机制,靠的是打造坚强的队伍。

2.1 构建好的工作格局

注重完善领导体制,拓宽工作渠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2.1.1 领导高度重视

一是学校党委抓大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校党委经常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纳入每年对各学院领导班子的年度工作考核,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学校主要领导经常亲自过问学生工作,主管领导具体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体校领导每学期都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食堂,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二是主管部门抓具体。每学期初,专门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本学期工作;学期中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安排具体工作;每学期末,召开会议对本学期工作进行总结,对下学期工作进行谋划。同时,引导全校教职工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细化到校风学风建设、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环节中去。三是基层学院抓落实。无论从学院书记院长到系主任再到普通教师,还是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助教;无论是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还是年度考核,各学院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汇报内容,营造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浓厚氛围。

2.1.2 管理体制完善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为工作主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层面,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发挥决策导向作用;主管层面,设立了专门办公室,强化管理服务作用,加强对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帮助、协调;学院层面,成立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起到推动落实作用,打造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制。

2.1.3 职责分工明晰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主管部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学生处处长任学工部部长,团委书记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处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心理咨询、资助等工作;团委负责青年团员的教育、管理等。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负责学院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院团委负责具体安排,学生会、学生班级分别落实,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2.2 建立好的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考核办法,着力形成单位争先进、个人创一流的工作局面。

(1)总体工作宏观考核。一方面,列入学校对各学院整体工作的考核,每年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考核各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党委专门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每一届任期结束换届时,校党委对整个任期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进行考核,并作为对处级领导干部任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纳入党委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考核,制定了院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给各学院更大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真正做到争先创优、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2)重点工作专项考核。每年党委学生工作部对各学院学风建设、基础文明创建、助学贷款、招生就业、班主任等重点工作,制定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定期安排部署、具体实施、总结表彰等,强化了制度激励,各学院和个人争先创优蔚然成风。

(3)学生行为量化考核。根据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住宿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各学院制定了《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办法》,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参与、奖惩等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每学期由各学院负责考核,并张榜公布学生德育分量化考核结果,在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等各项评比中,德育分都要占一定比重。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量化考核,确保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校园氛围。

2.3 打造好的团学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建设一支高素质队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

(1)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党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相关文件,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一是强化培养。出台创建学习型团学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实施“211”读书计划,积极争取省内骨干培训,完善校内岗位培训;定期召开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讨等,鼓励和资助辅导员进修报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专业资格证书。二是科学考核。制定了辅导员考评办法,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考核体系,每年都要定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评选出年度特优辅导员和优秀辅导员,奖励先进,激励共同进步。三是提高待遇。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实施特岗津贴、工作补贴、辅导员奖励等倾斜政策,职称上按教师系列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

(2)班主任队伍建设。着重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要求班主任一般由教师担任,一个学生班级配备一名班主任,同时,配备一名高年级学生作为助理班主任,协助班主任做好工作;将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等,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同时,校、院领导担任班主任,积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

(3)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创新学生会干部公开选拨机制,使广大学生干部增强民主意识、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提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激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和信心;举办党校、团校,积极加强党团干部培训,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 创新服务平台,广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要“管住人”,而是要“造就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以立足实际、彰显特色为原则,注重铸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品牌。

3.1 “创新创业”教育一枝独秀

一方面,构建了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学术科技竞赛体系。三年来,我校“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共斩获国家奖项17项、省级奖项60余项。尤其是在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获得一金一银四铜,在今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一金两铜,创造了我校参加挑战杯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另一方面,开展了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创业教育体系。2002年6月,我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大学生创业中心”。2009年初,创建了河南省唯一的创业学院,出版了《百名校友创业之路》;每年设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基金100万元,2010年3月,在全省高校率先创建了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园农大分园。目前,我校创业示范学院累计培训大学生近500名,学生在校内外有28个创业项目,形成了创业教育“三结合”体系,即校内创业与校外创业、毕业生创业与在校生创业、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2010年10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也予以报道。

3.2 面向基层就业教育成效显著

在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中,坚持一条主线: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典礼始终贯穿“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主线;立足两个课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抓好三项举措: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毕业时的大力倡导,毕业后的追踪辅导。近年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毕业生和地方政府的好评。近年来,我校报考基层公务员的毕业生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考取比例也名列全省前茅,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达到60%以上。学校先后多次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和全省会议上发言。

3.3 社会实践“五个一”系统完善

通过“一送”(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一挂”(大学生担任挂职科技副村长、“‘三士’下乡做村官,服务建设新农村”系列活动)、“一台”( 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大学生科技点播台)、“一线”( 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被农民群众称为“致富金桥”)、“一网”( 开通大学生科技服务网站)五种形式以及与校地方合作处共建惠农科技信息平台、与郑州市科技中专开展农村科技大讲堂等途径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实践参与面。我校每年组织600余支团队、万余名师生赴全国及省内各地基层农村开展活动,受到基层政府和农民的一致好评,连年蝉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3.4 资助育人教育硕果累累

第7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关键词】学生资助 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生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形成规模,高校也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贷、补、减、免、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已初步实现了“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承诺。现阶段国家的资助体系走向了资助育人。但同时,现阶段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资助宣传力度不大,对经济困难学生重经济资助,轻思想教育,存在资助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建立资助与育人相平衡的工作模式,实现资助育人的最大效用。

一、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是明确国家资助政策导向的重要途径

政策的导向功能即政策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一是增强经济资助的广度和力度。新的国家资助政策增加了财政投入和扩大了资助覆盖面。二是引导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合理分布。在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接受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倾斜,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规模。

高校的资助工作人员应该让学生理解这种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这就要求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能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经济困难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容易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过于自尊、过于自卑、不善人际交往等,也会在生活中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如经济问题等。所以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相结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以更好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提高育人效果。

二、被资助学生的思想状况

(一)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和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是ψ陨砩缁崛利和义务的自觉认识。在被资助的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困难是社会问题造成的,他们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自己获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感激谁。这部分学生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努力学习,也不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社会责任感淡薄。

(二)缺乏励志进取精神。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赖于社会,依赖于获得资助,他们不愿意吃苦,缺乏励志进取精神,缺乏与贫困作斗争的勇气,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很少考虑,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无所追求。他们对通过自身努力来克服经济困难缺乏信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奋斗意志,产生惰,不愿参加一些稍微艰苦的勤工助学工作。

(三)诚信缺失。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学生受助资金大、资助面宽,资格审核的程序也较为简单,如在困难生界定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界定标准,高校一般会参照当地相关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对困难生作模糊的界定,缺少监督。这就使得少数同学,利用政策的漏洞,捏造家庭经济困难事实,跟真正贫困的学生争抢受助名额,获得不应获得的资助。在助学贷款环节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利息的贷款不用就亏了,所以,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去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少数贷款学生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信用意识,出现了国家助学贷款逾期还款、违约的情况。

(四)感恩意识缺乏。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到高校之后,因为自己的家庭状况,让其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和羡慕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的情绪,这部分学生开始封闭自己的生活,不能与同学之间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对自己所获得的资助费用没有做到勤俭节约。由于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有名额限制,学生还出现埋天怨地的现象,他们的感恩意识难以形成。个别受资助者对恩人漠不关心,只担心能否继续被资助,这些感恩意识较差的贫困生不懂得“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

三、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以育人为导向,加强资助工作宣传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大力开展资助政策解读活动,让学生理解资助政策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导向,深入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是为困难学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制度。

资助工作宣传要注重常规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把握新生入学和开学前后等重要事件节点进行重点宣传,同时举办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加大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注重学校宣传、家庭宣传和社会宣传相结合,真正做到资助政策“全覆盖”,体现育人导向。

(二)建立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同的困难生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长期、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通过励志教育,开展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培养困难学生的独立自强意识,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引导他们化压力为动力,积极体验生活的意义,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通过诚信教育,增强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诚信教育作为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核心推动力,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引导学生内诚于心、立信于行、守信做人、勇担责任;通过感恩教育,在困难生群体中大力弘扬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培养困难生的回报社会意识,力争用优秀的表现回报国家、回报母校、感恩父母;通过心理教育,培养困难生的健全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引导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针对贫困生开展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应实现多样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展困难学生家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核实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家长们宣传资助政策,让家长明白国家资助政策的导向;可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诸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实现由“受助”向“助人”的转型;可以利用网络和校园文化阵地,营造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和个别谈话,引导他们提高对事物正确判断的能力。

(四)调整资助结构,更多发挥勤工助学作用

勤工助学制度是一项国家鼓励学生自食其力的教育制度,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精神。

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勤工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多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要更多的发掘一些能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让困难学生在助学的实践工作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改变勤工助学就是体力劳动的陈旧观念。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环节。在资助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重要而且必要。Y助工作不但要重视对困难生的经济资助,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资助中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创新资助,是新形势下资助工作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钊,沈婷婷.大学生资助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

[2]史凌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3]赵贵臣,刘和忠.在大学生资助服务指导中提高思想政治

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

[4]武立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调查研究―――基于北京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的问

卷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6 (3).

[5]袁秀良,陈中桂.资助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

[6]洪流.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

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杨凯.论在新的资助体系下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

度[J].科教导刊,2010(9).

[8]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

[9]赫崇飞,王继辉,彭勃.高校被资助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

对策探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8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引言

民办高校主要是指由企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使用非国家财政经费建立并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民办高校的层次主要分为本科与专科。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许多民办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收益以及专业化的办学质量,大多数精力财力的投入都是针对专业性项目的教育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张等,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非常重视。对此,研究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必要性有着显著的显示意义。

1.国际变化趋势需要民办高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展与和平的时代主题是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的重要、主要的要求,这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得以稳定的创新[1]。世界多样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着我国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持续创新,否则必然会导致所出学生无法紧跟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在目前的设计中,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将经济的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在经济全球的发展历程中,世界格局也在不断改变,各个国家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政治上力求更高的地位。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于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而言既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通过国际化的交流,能够更好的吸收国外有利的教育方式、内容以及理念,弊在于国外一些腐朽的观念在民办高校中传播之后,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创新形成一种消极、负面的影响。尤其是经济和国力较强的国家,为了实现政治或经济的目的,往往会以经济作为思想的侵入方式,这就需要我国民办高校提高警惕,利用好这把国际化的“双刃剑”。

2.我国新时期局势要求民办高校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当中许多的关系和解决方式并没有真正的处理好[2]。假设思想政治工作不按照社会的改变、人民思想改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和创新,必然会导致最终获得的成效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当前我国社会局势的主要矛盾在于人们物质文化的不断增长和生产力之间的较大差异。想要解决这一差异,一方面需要极大程度的提升生产力,这也是这一矛盾的根本解决方式;另一方面需要在目前的生产力环境之下,开展真正符合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高校开始,真正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就一直有创新性的成就,但是,同样也呈现了许多的问题[3]。例如,民办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无明显的创新。这一现象也导致民办高校中,以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有一定的关联性,其最终的教育效果还算理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发展,最终导致两者之间出现“脱轨”的现象,从而导致民办高校逐渐“失去”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需要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在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通过教育不断的改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并通过学生的思想政治思维的改变不断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从而形成一个改变的训练。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特殊性,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需要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针对性。但是,就目前的民办高校而言,许多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停留在对学生的管理层面,并以单纯的说教形式进行灌输相关内容和理念,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乐意接受、自愿接受的教学方式。

在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群体中为实现根本的经济、政治目的而对人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政治思想实践活动,在民办高校中也是一样的。在民办高校中,政治思想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就是对学生进行辨析能力、思想坚定能力、意志力、刻苦精神等内容的培养,这些培养的方式并不恒定,会随着教育对象的掌握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变。但是,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学的开始会逐渐变化,这也就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跟随学生的本质进行持续的创新、更新,从而确保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跟随学生的成长而“成长”。

第9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文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微博的含义、特点

(一)微博的含义

微博(weibo),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供用户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客户端实现个人社区的组建,并分享信息。

美国的Twitter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博,也正是Twitter创造了微博运营的经典模式:用户以不超过140字的形式供关注者查看、评论、转发的信息。因此微博可以定义为: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二)微博的特点

微博的性质注定了它具备以下特点:具备关注机制,可以为单项关注,也可提供双向的互相关注;内容形式简短,的信息内容一般不超过140字(其中包含标点符号);提供实时信息,关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信息公开,每个人都可以浏览获取的信息。

可以这样看待微博,它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上网者作为观众在微博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信息者,在微博上提供信息供他人浏览。而以上都是基于微博最大的特点:信息速度快,传播信息速度快。

二、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本课题组从2013年5月起,在某高校开展了"学生微博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在校的本科生进行,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92份,其中有效问卷988份,有效率为98.8%。

(一)微博切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每一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与所处阶段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紧密相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6%的同学开通了微博,69%的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是微博,23.6 %的同学使用微博的频率为"一天几次",数据说明微博在学生中有很大的使用量并深受学生欢迎,因此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积极拓展微博教育阵地,采用这个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

(二)微博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都是集中在某一时间在特定地点对学生进行,比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谈心交流、校园宣传栏宣传等。学生对于这些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思想疲劳,这种被动的接收教育方式往往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受教者的客观感受和实际需要,并依此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问卷结果显示:87.8%的学生选择了支持学校利用微博体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微博看到学生所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往往是学生思想的精髓,这种信息的,浏览、传播能够使教育者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行深度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这种互动的交流中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乐趣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进一步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微博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

微博具备最便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它比其他网络产品拥有更强的信息交流价值。在微博上,每个人扮演着信息制造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微博可以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媒体,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可以享受微博所提供的信息产生、积累、传播的独立空间。微博用户利用自己所制造的信息以吸引其他用户的注意,这样有利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用户的交流能力,而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调查结果显示:65.8%的学生选择开通微博是因为出于好奇心,36.4%的学生开通微博是因为周围朋友都开通了,与朋友联系方便,53.6%的学生是因为身边的人在使用微博。所以随着微博圈子的扩大,学生思政工作者就可以通过微博这个圈子获取学生最真实的状态,学生也可以在微博上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问并获取解答。学生在微博上和其他同学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获取对问题最全面的认识。高校建立学生工作官方微博,分享要施教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跟随微博获取先进的经验和思想,同时通过微博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找到了恰当的教育形式与方法。

(四)微博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时效性的要求,利用好微博平台,将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单项传递、垂直传递、间接传递",传递过程耗费时间长,这样就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开通微博,就可以利用这个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中心向各位学生传送即时信息,这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了微博的"时间优势"。随着手机微博用户的越来越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传递即时信息,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疏通、引导作用。

三、微博引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通过建立校级学工微博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全校学生工作系统微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为成员。同时,通过组织召开微博工作专题研讨会、校外走访学习等形式,规划学工微博的建设方针、工作内容以及工作安排等相关事宜,为推动学工系统微博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在规范微博日常运行方面,进一步建章立制,微博的相关管理文件,提出建设学工微博的工作内容、安排以及要求,同时对指导思想、基本职责、内容、制度建设、工作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借助相关文件或规定的颁布实施,可以形成学校学工微博建设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使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宣传动员,选好平台,组建微博四级网络

在学校学工微博建立前期,应强化宣传动员工作,为推动此项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除校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开通官方微博以外,辅导员开通个人工作微博,各班级开通班级微博,广泛发动了学生注册和使用微博,形成学校、学院、辅导员、班级四级微博工作网络。各级之间相互关注,构建学工微博网络集群,彼此之间相互提供信息,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动态,倾听学生心声,形成微博集群效应。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所在的班级开通了班级微博,46%的学生关注了校学工微博。就微博运行平台问题,课题组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两大平台进行深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73.8%的学生使用新浪微博,54%的学生使用腾讯微博。由于新浪微博延续的是新浪博客的名人化路线,它吸引了一大批社会名人以及社会学家,在公共话题和社会事务上的倾向性比较明显。介于学工微博的官方微博性质,选取了新浪微博作为学校学工微博的运行平台。

(三)选拔培训,专人专职,保障学工微博高效运行

在学工微博管理团队建设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辅导员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选拔那些政治素质过硬、懂得网络技术、网络管理、宣传策划等方面知识的骨干,组建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的学工微博管理团队。同时,通过组织微博管理专题培训,帮助团队成员能够把握和驾驭微博的技术、规律、走向,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在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上,如何科学、准确地去传达,如何艺术、巧妙地去描述,如何积极、正确地去互动。在微博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应该做到明确分工、专人专职,团队中安排专人负责文字编辑、专栏开发、日常维护、信息收集、用户反馈等等。管理团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信息岗、监控岗、管理岗等岗位,信息岗负责微博素材的搜集与;监控岗负责对重要新闻、舆情监控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报;管理岗负责做好版面设计、栏目规划、内容等日常管理工作。岗位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做好微博运行的维护和保障工作,确保学工微博高效运行。

(四)找准方法,积极推广,发挥微平台的功能优势

聚合"关注"的力量。学工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相互联系起来,互动速度即时,互动效果显著。当你进入你所关注人的主页,同样可以从他所关注的人群里找到是否有交集。你利用微博发表了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你的关注者就会在第一时间收到你的动态,你的关注者的关注者也有可能会间接的了解到,这就是微博"关注"的力量。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关注,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将有助于思政教育的信息整合,提高教育的效力。

运用"评论"激发讨论。微博用户针对某一事件或观点发表评论,评论信息被其他人获取后又得到了新的评论,这样就形成了微博用户的互动交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论的过程就实现了思政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活力。信息的传播,要经过每一个评论人的取舍,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多个评论人,每个评论人对信息进行取舍的时候,也是对所接收信息进行再次判断的过程,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评论。

利用"转发"形成网络群体。学工微博用户的"转发"可以实现信息量的成倍增长,信息的"首次转发"到其他用户的"再次转发",使得转发此信息的微博用户形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群体,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兴趣点,共同的关注目光,容易形成思想共鸣。当微博用户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形成特定的圈子,那么每一次思政信息的传播和互动,就强化了该圈子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进而达成共识。

(五)创新栏目,形成风格,培育特色学工官方微博

创新"栏目"彰显特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学工微博提供校园新闻信息的学生占73.2%,提供学生活动信息的占62.4%,提供培训、讲座信息的占55%,提供时政动态信息的占51.4%,提供励志名言或人生感悟信息的占36.2%。70.4%的学生认为设置有特色的栏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50.2%的学生认为通过举办微话题、微访谈等"微"活动提高人气。所以结合学生的需求,在学工微博运行过程中,应逐步树立有学校自身鲜明特色的微博形象,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子栏目,延伸微博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提高微博内容的质量和水平。例如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建立了"#资助政策#、#校园时讯#、#美丽校园#"等微博话题栏目;例如"早安"栏目每天向"粉丝"问安,营造出与"粉丝"之间温馨的氛围;"时讯"则是报道校、院新闻,让关注者及时了解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资助政策"是对评优制度、资助政策、管理规定、办事流程等的解读宣传,拓展了资助政策的宣传途径。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充分运用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微博的内容。同时在语言表达上,避免刻板的公文式语言,而是使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增强娱乐性,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

高校学工微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在信息的及时性、内容的真实性和互动的有效性,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工夫,通过坚持立足大学生视角、运用快捷手段、发挥专业水准,进一步积极传播校园文化舆论正能量,使学工微博成为"信息连接桥"、"情感沟通桥",拉近学校与师生、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2]刘春雁.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3]李冰.高校开始进入微博时代--以河南大学新浪网官方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1,(2).

[4]薛国林.国外微博管理经验借鉴[J].决策探索,2012,(3).

[5]朱明明.基于微博载体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电子制作,2013,(4).

[6].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7]王华,邹世享.新媒体视角下的教育创新--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3).

[8]李林.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9]王雪婷.高校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