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第2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探究精神;指导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

随着高中历史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认真探究,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式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促进他们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历史思维在积极思考和探究中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讨论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师生交流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学生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高,他们能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构建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在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学生能快速从构建的历史知识体系中提取出相关知识,并快速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探究能力。

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让他们在积极的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分析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和背景中,让他们和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观点创设辩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辩论。在热烈的探究和辩论中,学生的思路不断明朗,深刻理解了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利用历史发展中得到的规律和现象来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要摆脱形式主义的影响,根据教材内容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的阅读时,就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要进行表扬,让其他学生学习他们的做法。通过提问,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使他们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对他们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是蓄谋已久的?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再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找到爆发的原因,顺利解决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把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和教师、同学的讨论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让学生大胆提问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使他们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提出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探究效率

第3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积极性;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一.高历史教学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相对枯燥乏味,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从某种程度而言,影像及图片相比于单一的文字性叙述,其表现力无疑更强,不仅拥有更强的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展现历史中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根据实践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历史教学枯燥无味,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没有兴趣,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只是按照教材进行阐述,教材中少量的历史图片根本无法表现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影像及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第一大作用在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生动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例如,在《戊戌》这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渴望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希望能够瞻仰戊戌六君子的遗容,希望能够看到当时时代背景下清朝廷的状态。因此,仅仅依靠历史教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满足。此时,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可以是当代的皇帝、戊戌六君子,同时图片的下方可以是每个人的简介。通过图片的形式,学生就能够将戊戌中的主要人物对应起来,感受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伟大情操,这就能够突出历史中的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冲击,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习历史自主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历史现象,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而是应该重视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深化历史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比如说在高中历史必修二当中“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方式,通过学生对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再现、梳理与反思,在参与的过程中自己归纳出制约发展的原因。

(2)引导学生自学,促成终身学习社会的进步要求构建终身学习的成长模式,这样才能够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借鉴历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与时俱进,成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新一代人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制定预习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为了促使高中生能够投入到历史课程学习当中,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历史课程教授之前,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制定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前预习这项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还是为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做铺垫。另外,为了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适当的鼓励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在预习教材的过程中如若遇到不懂或有疑问的部分,做下标记或提出问题,以便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解决。

(2)营造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依靠文字或语言来讲述一段历史或说明一个事件是很难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了促使高中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应当注重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投入到历史问题思考和历史知识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营造直观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历史问题?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营造直观的历史氛围,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国历史。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学生疑惑的问题,要求学生共同思考、讨论、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例如,某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特意向当地电视台借用了我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资料和相关记录片,并从图书馆寻找了一些资料,做出历史课件。在历史课堂上,首先,历史教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相关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中国近现代史记录片;最后,在学生观看完记录片后要求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历史课程学习当中,还积极发散思维,主动参与问题作答,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课堂总结,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惑。所以,在每堂历史课程的尾声,教师应当进行课程总结,说明历史知识难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处理这堂课程的所有疑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当前教师不应当只注重历史知识点的讲述,而是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程度出发,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明白、不理解的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和讲述,辅助学生解答困惑、排出疑问,从而使学生正真理解历史知识。

四、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措施是利用问题教学法来代替传统教学法,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将问题教学法有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完善历史影像和图片的应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智.知识点关系、知识点结构图与知识点网络的应用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2]刘丽群.从结果到过程DD论知识观的转变与我国新课程目标的建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3] 曾世旺.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

[4]朴春花.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5]王艳.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

第4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主动性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中的主体,在教学中还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传授讲解知识,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的学生会认为历史这门学科太过枯燥,把历史课看作是一门背诵的科目。很多教师还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中的主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一般都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听到哪里。还有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只是要求学生不断地背诵答案和知识点,导致学生眼里只有答案和成绩而不再去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倍功半,使得时间和精力被大量浪费。二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思维没有调动起来,没有去深刻地理解掌握历史课程上所学习的知识点,这无疑会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来整合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提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兴趣”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高中生是一个精力旺盛且活泼开朗的群体,他们情感丰富而且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要和学生多做交流,以此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优化,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积极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发现问题,让他们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深入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探究不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例如,我们在讲《动荡中变化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程时,笔者就让学生把近代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对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适应不断变化的课改教学理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要打破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按照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王位世袭制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吗?谁知道武则天为什么不选择女儿来继承她的皇位?由此开始向学生说明在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是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这种制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王位世袭制。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王位世袭制的产生过程以及它和禅让制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等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给学生充足的探究和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习过程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提高。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仍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点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打下坚实基础。在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分析,例如,在学习完古代科技成就后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为什么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16世纪后,中国科技又为什么没能产生与欧洲相同的近代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几个方面去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学生对古代科技成就的认识会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教师要紧扣学习目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问题。例如在《运动》这一课设计以下问题:运动与有什么联系?的宗教理论有什么特点?后期军事由攻转守的标志事件是什么?与天国运动最后的失败有什么必然联系?教师要精心挑选一些原始文献材料让学生逐渐提高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近年来的高考发展看,对学生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逐渐加重。因此,教师要利用大量原始材料让学生掌握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巧妙设计问题和精心挑选原始资料两者相辅,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其思维能力和答题能力。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要让学生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艾金枝.提高历史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1,(26):154-156.

[2]石松.例谈高中历史“问题式”课堂实施策略[J].软件:教学,2015,(10):79-79.

第5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 学习兴趣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及新颖化。多渠道、多策略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与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型

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任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是副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学期,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了解历史提高到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韵。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人手。

三、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1.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四、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6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 整体化 教学模式

    一.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掌握历史学习够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1]“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标在强化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苏霍姆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3而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能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单一能力,而是多种单一能力的有机组合”。[4]因此,学生要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到准确认识和把握,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行。

    因此,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呢?

    二.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探讨

    在国外,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提出较早。然而在我国,至今尚未出现关于概念的国家标准的理论界定,但史学界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并尝试作出解释:如我国学者赵恒烈先生说:“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或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5]如王雄的定义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实出发,认识、释解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6]这基本上指出了历史思维的本质特征,但尚不够全面。至今给历史思维能力所下的定义比较完整、全面、科学的应数白月桥先生,他指出: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7]总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判断力、反思力,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三.历史思维能力在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中培养的尝试

    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学习,能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要遵循一般思维规律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各种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逐步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我的整体化模式一是在知识结构上的整体化;二是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知识结构的整体化就是打破当前逐章逐节的间断性教学,建立以单元为环节的连续性教学,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以加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整体性认识的能力。教学过程的整体化,就是力求在课堂上建立一种先学后教再讨论,归纳总结再训练的全过程学习模式以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同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这种模式能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既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把这一模式称为“一·三·五”,即一小测三阶段五步骤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这一模式的尝试。

    1.前提条件

    ⑴教师要备课充分。首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处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准绳(因为在新课程下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资源不是唯一资源)。对相关资料的进行梳理,有时甚至还要打乱教材的逻辑顺序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其次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编写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以增强可操作性。最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相关资料、导学案、预设问题等制作好课件。

    ⑵学生要预习充分。整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与学双向性、互动性较强。因此,不仅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课,而且要求学生结合导学案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认真的阅读教材,对于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课本中存在的问题、难以理解的问题要心中有数。在预习的过程中针对导学案并提出新问题还要提交教师。若学生没有准备,课堂教学的双向性、互动性便无从谈起。如何预习才算到位?应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上升到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课前预习中的问自己、问别人(可互相讨论)到课堂上问老师,这样的课前预习阶段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本身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又为课堂效率的提高做了充分的准备。

    2.整体化历史教学的课堂模式

    ⑴学生动手动脑阶段(控制在10分钟内)

    步骤 1 检测、分析与再读教材(10分钟)。

    检测旨在巩固旧课,引入新课。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或提问或作答或分组讨论等。把训练放在了一节课的前面,是为了检测学生在上节课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的复习效果与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为了了解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新知的情况,这就体现了整体化教学以单元为环节的连续性教学。检测题目并非越多越好,而要精,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来精挑题目,最好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分层次布置。通过检测既可以巩固旧知,也能了解学生预习新知的情况,还能取得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的反馈。检测后,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思维水平,然后结合学生存在的失误加以及时讲解,注意分析失误的原因,教给避免失误的方法,引导学生朝思维的正确性方向发展,特别要在解题思维上指导学生如何切入,如何分析,重在方法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导学案再次自主阅读教材。

    ⑵教师导学阶段(共15分钟)

    步骤2 展示课标与知识结构以整体把握(5分钟)

    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离开了历史知识这个载体去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是空谈。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仅能记住零星的知识点,这不叫掌握历史。那么,把历史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就是掌握了历史知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正如列宁所说的“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 [8]。如何使教学内容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节在本单元整体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因此,以课件形式展示课程目标与宏观知识结构,这相当于以前的整体化板书设计,其特点在于直观性,展示各知识点的联系,使知识结构明确,线索清晰。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在学生预习且完成导学案的前提下,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本课的课程目标和与宏观知识结构,让学生对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步骤3 教师讲授 引出问题(10分钟)

    讲授时利用课件的超级链接方式按线索有层次地推进,帮助学生微观的理清篇、章、子、目间的内外联系,把握重点、难点,使知识结构立体化。这是在学生先自主学习后跟着教老师学的步骤。如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学习,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从它制定的背景、过程、宪法内容、原则、实践与评价以及两党制的雏形与比较美国的总统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师生互动与归纳使知识粗线条的系统化,这样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与系统性的培养。

    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要针对重点难点知识引出下阶段要辨析与讨论的问题。如对《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的学习时,设问:①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关系?②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等问题。

第7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一;历史;阅读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自己认为已经具有学习历史的基础和能力,满以为高一历史的学习就是初三历史的继续。但是,即使初中阶段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高一也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学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理解、分析问题能力明显不足,阅读能力更是受到限制。而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异常,刨根问底、追根问源是他们的最爱。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其学习高中历史的好习惯。

于是,我不失时机的传授高一新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给高一新生以明确的目标,让其仔细读

高中历史教材就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其章、节、目、段之间联系紧密。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出问题,讨论中受到启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源自教师的检测,也可以是学生阅读过程中无法突破的难点。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以阅读为基础,归纳整合,深化知识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思考尤为重要。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四、以阅读为前提,充分做好读书笔记

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学习时做读书笔记尤为重要。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第8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已学知识,同时也为获取未知信息、解决新问题做准备。大部分教师都提倡学生预习,其实,预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的过程、思考的过程、酝酿的过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加大了阅读量。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学生学习历史,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关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点拙见。

一、把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

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好比一个人的骨架,把分散零碎的知识点勾勒成一个清晰有序的框架,使学生从盲目无序的学习状况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梳理内容,从而由表层现象揭示历史内在规律。如,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由“人、地、时、事、义”构成)、“三部曲”(原因、经过和结果)、“多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挖掘学习窍门,用历史结构特征来指导阅读行为,使历史学习有序可循,有章可依。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不仅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学习兴趣,并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二、采用层次阅读式学习历史

在掌握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还可采用层次阅读法来学习历史。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历史教材最常涉及时间,按历史时间发展前后顺序,根据历史时代特征异同,合并归类分割层次;另一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层层分割,由面到线到点,逐层细化渗透深入到每一个知识点。这种分层分解攻克,不但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学习障碍,而且轻松化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大块头”问题。在进行层次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历史知识更加规整,一目了然。层次阅读辅以表解形式,使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过程更加严谨有序,事半功倍。

三、掌握章节结构

高中历史教材是采用单元课、子目的体例编写的,单元、课、子目等标题概括精练准确,系统全面,往往就是这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侧面历史状况的高度概括,是中学历史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几乎统率着历史学科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要想全面理解教材,必须将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去把握。由句入段,连段成目,组目成课,课组成单元。阅读过程中,不能低估句的地位,要通过把握中心句提高阅读效率。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但具体情况需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总结。

四、加强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的阅读,并非单纯地为了读而读,高水平的阅读常常伴随着思考活动,所以说使阅读有意义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共振,那可能是发现的喜悦,豁然开朗的轻松。而凡此种种都是思维对阅读无形的升华。故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思维训练活动。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自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培养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具体操作如下:(1)让预习成为习惯。预习是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当其冲要培养的一种行为习惯,在阅读中预习,在预习中思考。为了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教师可先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教师提问时注意将思考题的难易和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然后进行科学合理分层提问。这种扬长避短式的互动学习过程,不但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为新内容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2)开展板书标题的设计展示和评比活动。上课前笔者首先展示他们设计的小标题,然后学生自己先进行评论,最后大家共同评比,这不仅培养学生提炼总结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3)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用简练的语言对历史事件进行概述,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4)多开展课堂讨论活动。选取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变教师一人言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众人言,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通过课外习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练习题宜精不宜滥,不能搞题海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师生共同联手打造精品题型。通过练习、考查,全面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的,提高阅读能力也绝非一日之功。在学习方法技巧方面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万变不离其宗,任何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那就是要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带着愉悦放松的心情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他们快乐遨游于“历史”长河中。

第9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现实生活;实践活动

教学大纲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指导自身更好地展开教学行为的基本纲要性文件,有利于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任务及目标等进行最合理的安排与分配。鉴于教学大纲在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真正实现了紧紧依托教学大纲,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一、注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积极利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尊重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例如,受到时空、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学生很可能无法深刻认识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鉴于此,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图片浏览功能向他们展示了关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下人们生活状态的一些真实图片: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价格,农场主将大量的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中,致使密西西比河变成了“银河”;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代替煤炭作为家庭的主要燃料;由于无力承担汽油等燃料的费用,城市中随处可见停放的一辆辆汽车;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等待工作机会的人们排成了一长串看不见头尾的队伍……

如此,通过认真观看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学生得以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下人们的艰难生活状态,如此,既引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又促使他们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诱发原因”以及“政府应对政策”都产生了较为浓厚的探究兴趣及积极性,而这些都为详细知识点讲解工作的展开以及教学重难点的轻松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注重历史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

素质教育理念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竭力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此相适应,大纲中更是直接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并借助现实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更深刻理解。”

对此,我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大纲的这一要求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章节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的正确认识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考虑到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科学技术成果,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并总结出近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以及这些科学发明、科学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所带给我们的便利。此课堂讨论任务的设置如同沟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自身生活实际情况的桥梁,使得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深刻体会到了科技之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独特重要作用,而这自然为实现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更深刻理解与吸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轻松掌握学习重点与难点的同时将这节内容的学习效率提升到了最高层面。

三、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整合

相较于系统的理论知识,现代教育理论更侧重于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与能力。这就与大纲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应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整合,以此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及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切实促进他们自身历史知识实践运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历史研究机会。如在学习了“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网络、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并以多媒体表格的形式将王安石变法对于北宋政治、经济状况的有利措施及一些不恰当的政策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王安石的这次变法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如此,借助这一课外实践活动,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自身历史知识体系并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身独特看法的机会,有利于他们依据已学的历史理论知识对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他们历史辩证思维的发展,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紧紧依托教学大纲,以此作为自身运用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及手段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将大纲指导性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同时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切实促进高中历史教育质量的大幅度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