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第1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一)根据一级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汇总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持续出现新型的经济模式,经济业务活动也趋向于复杂化,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所需的总账科目日益增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零级核算模式便是会计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核算特点:1、采用随机核算制。在零级核算模式下,可以更为随机地开展各种零级核算任务,更具灵活性。2、在当前一级科目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分类,这样就能够构建全新的零级科目,并可在业务现场进行指定,更能够满足多变的业务需求。3、所采用的核算方法,不单单为汇总模式,同样还体现出逐笔计算的核算方式;4、在满足编码方式的一级科目的核算方法基础上,形成更新、更具概况性的核算指标。5、受复式记账以及会计恒等的约束,进行会计核算时符合基本的会计核算原理性特性。

(二)实时核算模式。实时核算,主要是指于会计核算期间内及时地响应。实时核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核算特点:1、应用实时核算模式,更能够及时地提供满足国家会计核算要求的会计核算数据;2、严格根据当前科目编码以及核算单位进行核算,并在数据化的编码体系中存储企业会计核算所需的会计编码;3、按照汇总模式的会计核算体系,不再应用逐笔序时的核算方式,这是与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最大的差异点;4、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复式核算、账账相符等会计基本原则的约束,并体现出典型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特性。

(三)分组核算模式。根据企业当前经营管理的需求,对当前不同会计科目进行随机性地分组或汇总时,进而汇总成为不同的会计科目时,这些会计科目可以称为分组科目,而按照分组科目进行的会计核算模式便是分组核算模式,此种核算模式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可突破传统的科目分级体系,重新按照企业业务规则进行核算,进而为企业提供完全不同的明细分类核算体系。分组核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核算特点:1、应用随机核算体系,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不同的明细核算体系;2、在当前的明细科目基础上重新进行科目的分组操作,从而构成不同的分组科目,并据此进行核算操作,并且所进行核算的会计编码大多均是在作业现场马上指定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3、此种会计核算模式不采取应用汇总的会计核算模式,而应用逐笔序时的会计核算体系;4、在进行会计核算操作时,受账账相符等方面的约束,符合特定的原理性会计核算的特性要求。

(四)混合核算模式。混合核算模式,就是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管理需求,进行重组包括一级及各级明细科目在内的不同会计科目,从而构成不同的混合科目,并基于此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假如把零级核算和分组核算融合在一起,并且融合了一级科目和明细科目,并由此进行会计核算操作,这就构成了混合会计核算模式。此种会计核算模式的意义就在于突破了会计科目的约束,可任意进行组合不同级别的会计科目,并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核算体系。混合核算模式拥有以下几个特性:1、应用随机核算体系,从而实现不同的混合核算体系模式;2、不区分会计核算的科目级别,并在当前会计科目编码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并由此重新构成新的会计科目,并完成会计核算操作。3、此种核算模式仅仅采取逐笔序时的会计核算方式,而否定了汇总的会计核算方式;4、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受到账账相符的会计核算约束,并且吻合特定的原理性会计核算要求。

二、结束语

第2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论*文*网]

参考文献

第3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提高。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目前,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其作用日益显现,主要是由于该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得到了大幅改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完善这方面工作,保证会计核算质量,本文根据具体的问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通过各个措施的落实,不仅有利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

一、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冲突

我国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权责发生制,另一种为收付实现制,两种制度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坚持基础,还是收入和支出确认的重要标准。根据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可知,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了收付实现制,但改革后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存在冲突,在此情况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未能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

(二)不完整的报表信息

会计报表对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是重要的,它作为统计工具,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与收支状况进行记录。此时的会计报表的构成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其他相关报表。通常情况,会计报表分为三种,分别为月报、季度与

年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改革过程中,具有较广的范围,但其改革仍存在不足,其中关于会计报表方面的不足较为明显,致使会计报表缺少系统性与全面性。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会计报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不完整的会计报表内容、不合理的项目设计、不全面的披露信息与不健全的报告体系。

(三)不全面的控制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直接影响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其改革的影响下,对于会计控制的要求不断增多。但当前,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的问题有:薄弱的会计控制意识、不健全的会计控制制度与不足的制度执行力。

二、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完善

(一)运用权责发生制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要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调整会计核算的基础,主要是改进收付实现制。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要积极利用权责发生制,并促进其作用的发挥。

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仍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了改变此情况,要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主要是由于该制度满足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的实际需求。但在引入阶段,需要对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打破,并与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进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具有高效性、准确性与科

学性。

(二)完善报表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树立政府的权威,发挥事业单位的作用,要对其会计报表体系进行完善,以此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质量。

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的措施如下:其一,在报表内容方面,要保证其完整性,其中要包括固定资产、债权与债务等;其二,在报表构成方面,会计报表要由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组成,通过二者作用的全面发挥,管理人员的决策才能够具有准确性;其三,在现金流量表方面,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事业单位要关注现金流量表,以此实现对国库现金的有效监督与高效利用,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事业单位现金变动的全面掌握与系统了解。

(三)健全会计控制

一方面,会计队伍的建设要不断加强。事业单位通过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开展,使相关的人员明确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求相关人员要树立会计控制的理念。再者要对会计人员展开全面的考核与有效的管理。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满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会计控制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会计控制的内容具有了丰富性。此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控制制度要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保持一致,在统一制度的支持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具有合理性与规范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其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高,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如:运用权责发生制、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与健全会计控制,相信,在各个问题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东辉. 论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J].中国外资,2013,13:109-111.

[2]张剑侠.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对会计核算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7:214-215.

第4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5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一、倡导绿色会计核算,建立全方位环保体系

中国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绿色会计核算与绿色审计监督(简称绿色核算监督)。在中国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的体系保障,是构建全方位环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节能降耗的绿色核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真实绿色财富的绿色审计监督,才能防止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实现绿色GDP增长,才能确保我国循环经济核算战略的实施。绿色核算监督是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核算监督,是一种循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环境清洁生产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核算监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核算监督内涵广博,包括绿色统计、绿色GDP、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融资、绿色资本、绿色税收……等核算监督。绿色核算监督已成为现今国内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流。中国总会计师杂志社刘丽君社长在《肩负媒体职责倡导绿色核算》中指出,绿色GDP核算呼唤催生了我国绿色会计核算的发展,已在我国刮起了一股绿色会计风。《中国总会计师》杂志作为中国一级财会类杂志,肩负媒体的光荣职责,早在2003年创刊第一期就推出了关于绿色会计的文章,介绍我国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核算理念;倡议媒体进一步加强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宣传;普及绿色经济知识;报道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学术成果;探索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的发展方略。为绿色核算和绿色会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全社会对绿色GDP核算和绿色会计的认同,推动中国绿色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自然资本核算观

自然资本是认识环境和环境环保的一个新视角,环境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本计价明确纳入资源环境与绿色核算体系中是绿色核算监督的重点与难点。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的观点,首先来自《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自然资本”和环境是自然资本来源的观点。世界银行于1995年首次引用了“自然资本”概念,公布了“扩展的财富”指标,并以此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而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本的涵义共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第二层是由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命系统;第三层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构成的能够给人类和全部生命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因此,自然资本核算观也就是概括了为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的绿色核算观,也就说自然资本是有价值的,要把自然资本纳入资源环境经济核算观。

三、“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现行的GDP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因而无法真实地评价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积累。该体系还助长了一些地区为追求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并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克服传统GDP核算体系的缺陷,应对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利用全新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替代传统GDP核算体系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共识。在中科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绿色GDP扣减核算法的基础上,环保专家钟定胜提出了运用“可持续、效用衡量、横向可比、数据采集”四大原则进行社会总效用衡量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备受人们关注。该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生产中每个可能造成环境生态损害的环节都采取了虚拟环境修复措施进行弥补,因此它核算的是净社会总效用的增加情况。由于引入了社会平均治理费用来计算虚拟环境修复部门的修复费用计量核算,因此,这个核算方法不仅操作上简便易行,而且数值核算上相当稳定,基本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和横向可比性原则,同时它又能从整体上较为准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真实产出状况,可称谓真实可信的“零排放”绿色GDP核算法。

四、宏观环境会计

宏观环境会计是以国家为核算主体,利用会计核算的原理与环境经济核算的结果,对一国经济活动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使用、消耗)进行货币(辅以实物)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耿建新教授与宏亮博士从宏观环境会计概念出发提出自然资源耗减估价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使入耳目一新。他们用自然资产的价值,使用未来净收入的现值估价的现值法、使用者成本补偿视同资源耗减的使用者成本法、自然资产的租金净价格法、推导出全新自然资源耗减的估价公式。把此公式运用于煤炭行业的上市公司“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神火股份”)及石油天然所行业上市公司“辽河金马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辽河油田”),具体的资源耗减估价之中,这种对自然资源耗减估值方法的适用性与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

五、森林资产会计核算

多年来森林资源的长期无偿使用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锐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物种减少洪水泛滥引人关注。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进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林业内部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森林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实行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管理,是细化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理顺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的对森林实行的科学管理。四川省林业厅财务处退休干部陶仁川的《森林资产会计》观点鲜明务实,是对森林资产“公允价值”核算方法的重大突破,使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成为可能。“以讦估促进核算”的方法(即:市场价或公允价值核算),解决了森林绿色会计核算计量难题。其核心是以产权单位(即国有、非国有林业企事业)的森林资产,经首次评估确认其价值量(即清产核资),以后按森林的自然生长规律(即生长率)来计算增值额,该方法无论理论上、具体操作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突破。

六、绿色会计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公司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球气候遭到改变,将直接危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必将引起了会计领域的一次绿色革命。通过对环境会计在公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将环境活动纳入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手段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披露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公司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大势所趋。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郝冀认为,绿色会计核算应用能达到此目的:实现环境投资核算可以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避免未来的环境负债,提升公司绿色产品商誉,增加企业绿色利润及社会环境效益。绿色会计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极其复杂,它的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物流运动,即从环境资源的形成、获取,到环境资源的开发创新的整个过程;它的直接对象是环境资源的价值运动,即环境资源价值、环境资源的耗费、环境资源损失、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的经营开发收入、绿色收入和绿色利润等。

七、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是人类生命力的象征,“绿色”是21世纪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表色,“绿色”以生态及环境的代名词深入人心,向一切旧传统经济观念发起了绿色文明挑战。为全面加强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课题研究,特提出绿色核算研究倡议。

1.倡议在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专业委员学会的领导下成立“环境会计研究课题组”,率先组织热心于绿色核算与监督研究的专家学者,与环保专家密切合作,共同携手开创中国绿色核算研究新局面。

2.倡议树立绿色GDP科学发展观,积极为会计法及注册会计师法修改工作建言献策,建议增加绿色会计及绿色审计内容。

3.倡议开展中国绿色核算与监督信息电算化研究。为严格执行环境评价法,开展企业IS014000环境认证、绿色会计核算、绿色审计监督工作服务,争做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4.开展企业环境报告披露制度研究。将争创资源低消耗、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企业的绿色核算调研列为首要研究课题;

第6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我国  社会保障  会计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会保障会计核算不规范,缺乏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会计制度体系。因此,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会计核算模式,对加强社会保障会计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构成

        1.1 社会保障会计的概念 社会保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社会保障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并为社会保障事业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1.2 社会保障会计的分类

        1.2.1 按资金来源不同分类 按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障会计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福利会计。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会计的主体并非是一个有形的组织或机构,而是社会保障基金这样一个货币形态。形态的社会保障金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一是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优抚的资金。

        1.2.2 按核算对象不同分类 按核算对象不同,社会保障会计可分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社会救济会计、社会福利会计和社会优抚会计。从核算对象的角度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社会保险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救济会计是以社会救济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福利会计是以社会福利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的会计;社会优抚会计是以社会优抚安置资金为核算对象的会计,后三项会计业务可由民政部门负责。

        2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社会保障会计体系的特点

        2.1.1 会计主体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只有一个会计主体。而在我国,在已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社会保险基金与其经办机构是不同的,基金经办机构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只负责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经办会计必须分设,从而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

        2.1.2 会计要素特殊性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不同于企业会计要素,它应能反映该基金的特点,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基金(主要包括基本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固定资产基金、生产自救周转金)、收入(主要指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五项,这样就划清了资产和负债之间、收入和支出之间、资产和权益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社会保障者的合法权益。

        2.1.3 核算方式独特性 ①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②分设“收入户”“支出户”,收支分别核算。

第7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会计核算 异同点

会计核算也叫做会计反映,会计核算是指用货币来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针对要分析的会计主体,来分析和反映它的资金运动情况,大部分情况下的会计核算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一个事后核算。合理有效的会计反映是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显著的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效的会计反映也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本单位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不管是公共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单位都必须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明确各项财务收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一、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特征和性质

在我国社会体系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都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其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各自的特征和性质。

公用事业单位广义上是讲能承担一定社会服务的行业单位,比如教育,医疗,通信,交通,环保等部门和行业,是能维持公共社会服务设施的公司。它处在自然垄断之下,大部分由政府来控制,如果是私营那么它会被行政法则所监督。而企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则占有较大的比例,企业单位主要是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生产性单位,企业的盈利和亏损全由企业自身负责。企业单位也分私人企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私企为个人所有,国企为国家所有。但不论是哪种,私企和国企的管理者都有着大部分的自。

二、二者会计核算中的差异

正是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间单位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其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单位性质不同造成的会计核算差异

公用事业单位主要针对于社会服务的行业单位,维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行政性单位。它通常受制于政府控制,受国家行政法规的监督。所以公用事业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进行成本核算的,各种成本的支出都是以社会服务为重点,达到社会服务的要求便是公用事业单位的本则。公用事业单位即使有成本的核算,也应该是内部的成本核算,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了利润及利润的分配核算,甚至可以说公用事业单位产生的利润某些是‘隐形’的。公共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的发放和社会福利都是由财政部门的拨款和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来支付。

但是企业单位又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生产性单位,必须自己承担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盈利和亏损,所以它要进行成本核算,而且是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单位通过合理的成本核算,来进行盈亏配比,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合理的会计核算能够及时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运营情况,为领导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二)会计核算在两单位收入上的差异

不管是公用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单位,在收入和利润上都要收入有素。虽然两者都是组成国家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二者在收入的性质上还是有这本质区别。

上文中我们提到公用事业单位所产生的利润是‘隐形’的,这个隐形的意思是指公用事业单位所取得的收入是从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和利润:主要是从上级财政部门、上级的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所取得的收入,这也决定了它的非偿还性特点。公共事业单位工作性质是为社会公众进行服务,维护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公用事业单位收入是为了补偿社会的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

而一般企业单位的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总收入。这就决定了企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是靠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三)企业核算在两单位支出费用上的差异

公用事业单位为了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它所进行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资金的耗费和损失,以及单位进行基本建设所产生的开支都是按照预算向所属上级部门申请,然后按照财政实际拨款数额进行的。它的目的是用于耗费,来进行服务和创造价值。而一般企业单位所支出的费用主要是发生在生产研发产品、销售商品过程中,以及为员工提供劳务和社保等活动上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流出。这些费用支出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营业利润,都会被纳入企业利润的核算要素中去。而公用事业单位基本属于非盈利的国家社会组织,自然也就没有利润这项会计核算要素。

(四)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系中,我国的会计核算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方法。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根据单位运营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另外,我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的社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在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还可以开展多种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一般来说,我国公用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就一般的企业单位而言,它是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五)两单位在会计核算要素构成上的区别

公用事业单位由于与一般企业单位在日常运营方式、运营所产生利益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这两者在会计核算要素的构成上也有着明显差异。公用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要素主要分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大类。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费用五大类。另外,由于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的差异,所以,我们下面对两单位会计的会计核算公式进行区别和分析。

(六)两单位会计核算公式不同

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等式应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个公式反应了公用事业单位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收支费用情况以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这个公式是一个动态的公式。因为公用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财政部门拨款取得,必须要严格监督各项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支出耗费,进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公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都是采用动态公式。

一般企业单位的会计公式与公用事业单位不同,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公式应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既反映了会计核算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反映了企业单位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企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有者的关系各自独立,所以这个公式为静态公式。

三、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相同点

从上面我们分析了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的区别和差异,也列出了这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公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一般企业单位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们两者之间也肯定是有联系和相同点的。

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其实就是国家经济体系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中的缩影。因此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是我国会计核算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管是在公共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都是以人民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对于业务运作中发生的各种外币收支项目一般是折算为人民币进行核算,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也可以指定某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其次,在会计记账中的一些基本规定,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也都是相同的。例如:编制会计报表时,应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会计核算应当按会计期间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实行历年制,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以公历起讫日期为准。在相关的会计要素中都有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项目。

综上所述,公用事业单位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之间即存在着相同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伴随着国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单位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两者的本质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殷雁.论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差异[J].现代商业,2013(14)

[2]秦桂英.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3]邵金贺.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第8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92―02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3)收益与成本匹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为了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通过对成本资料的详细分析,可以了解成本的构成比例,找出不合理的部分。同时,成本核算本身也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即成本核算本身也有成本。单轨制和双轨制在核算中的具体操作不同,其成本也不同。另外,两种模式反映物流成本信息的信息程度也不同,这样对于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模式时,应将不同核算模式所需的成本和能带来的收益进行配比。这是企业选择核算模式的重要标准。

(4)与企业现有成本核算方法相适应。物流成本的核算有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思想与特点不同,各自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也不一样。两者匹配的好,则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可以得到简化,提供的成本资料也准确完整;两者不相适合,则物流成本的核算可能费时费力,企业的会计工作也受到不利影响。

(5)符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现状。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不同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对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也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对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的这两个因素。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 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

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为单独集中核算物流成本,可专门设立账簿,并增设“物流成本”一级账户,并设置“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账户五个二级账户,并按成本责任单位及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在“物流成本”的二级账户下设置“运输成本”、“材料费”、“仓储成本”、“包装成本”、“管理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等若干明细账户,对于账户的选择可由企业依据自己的实际业务种类进行划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一步细分各项费用科目,如下设:“材料费”、“燃料费”等。双轨制物流成本核算模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核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就能全面系统的提供物流成本资料,且易于掌握,能及时传递和反馈物流成本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汪小勇等,一种适用于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法一一作业成本法[J],系统工程,2007。(3):26-27

[2]黄更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52-54

[3]陈志祥,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32-36

[4]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第9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会计

(一)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社会与人类进步、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的是经济、环境、人口和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含两个主要问题,即实现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某一水平上,以使后代人不仅能够获得与当代同样的产品,而且还能通过其他途径更大地满足其更高程度的需求,力求实现代际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不同国家间即使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人们在资源占用、利用水平上的差异也是很显着的,人们要努力使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间做到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观暗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经济持续观,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应重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社会持续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子系统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针对第一个子系统—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要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针对第二个子系统—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要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达到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的目的,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针对第三个子系统—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与现行会计体系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企业组织的“经济人假定”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现行会计体系特别是企业会计,在实现企业内部的经济性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投资者讲,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定”。现行会计体系计量、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内部的资金运动过程,并未关注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两端,处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末端的问题是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占用环境容量与环境净化能力,进而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所排放的废弃物远低于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尽管当时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同样存在。但这种破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比较小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丰富的环境和生态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取用不需要花费任何成本的免费物品,从而将其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排放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许多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能够允许的限度,环境与生态因素对经济系统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类认识到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性。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在现行会计体系中反映了这样一种观念:财产所有者有权毁坏其拥有的资源以及只有存在财产权的事物才有价格。于是公共财物以及那些不能以价格反映的资源都不能成为会计核算对象的一部分。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即收入减成本计算利润的配比公式,仅包括了经济成本,而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因此,利用这种会计技术和方法计算的利润,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因此,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客观反映企业的生产活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以牺牲环境来取得当前利润的做法。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是有隶属于该产业企业的绩效进行反映的,由于没有考虑产业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没有考虑产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致使有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计算出来的产值很高、经营状况良好,错误地认为该产业发展前景好,鼓励其发展,结果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产业畸形化发展,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会计法规和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强调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国策对应的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体系仍未建立。目前国家只是颁布了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的也不多。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政府也才能根据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和指南。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发展有了深层次理解,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管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这些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价值。因此,体现人类价值的实现就成为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会计应借助全面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核算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为衡量标准,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总体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

设由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反映的对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持续发展会计基本假设在继承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并增加了相关的基本假设,包括:(1)会计主体假设。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是指可持续发展会计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它是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经济业务的基础。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任何一个企业的行为都与其他主体发生各种联系,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影响。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即如何将外部影响内部化的问题。(2)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针对会计分期假设,可持续发展会计与企业会计不同,可根据管理上的需要,将会计期间分为短期、中期、长期三种,反映和监督当期会计可持续经济活动。(3)多元计量假设。多元计量假设即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既要采用货币计量,又不能局限于货币计量,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支付意愿等非货币形式,必要时还可使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映。多元计量还表现在以货币计量时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也是多元的,目前在会计中使用的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可持续发展会计在此基础上还可使用市场估价法、维护费估价法、调查评价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响估价法等。(4)环境和人力资源有价假设。根据稀缺性标准,环境和人力资源应当具有资本性质,并将环境资源划分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前者包括所有的人造物,后者包括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财富。一般来讲,自然资源随着人造资本的产生而减少,且不论自然资本还是人造资本并非都可以替换的,即使可以替换也要付出相当代价。可持续发展会计承认环境和人力资本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是有用的经济资源,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原始资本。环境和人力资源有价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5)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构造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根本制约条件,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存在使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将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如企业为控制排污水平而进行的环保设备投资,企业环保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企业向环保部门缴纳的排污费,企业支付的资源补偿费,因良好的环境形象而得到的优惠贷款,企业为职工进行的福利和培训支出,产品或劳务的质量保证等。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即外部事项。这部分内容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其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确认首先要重新确定分类标准。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永恒资源,这些资源在使用价值、折现率选择上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这类资源对公司剩余索取权,即各种资源价格制定上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要对这类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这种核算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其产权不归属于任何企业,不能确认为企业资产,企业使用这种资源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对于可再生资源,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其价值不仅包括企业在购入时所花费的货币资金,还应包括再生同等数量的同一资源所花费的费用;不可再生资源应确认为资产,但在确认时应考虑到社会其他个体不能使用这一资源带来的稀缺成本,对稀缺成本应使用高折现率,增加企业使用这类资源的成本和引起的社会责任。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计量上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价值,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在市场交换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管理费用可在“管理费用一环境管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如人均GDP、人口自然增长率、各地区GDP序列全距以及最大最小值之比、各地区综合要素增长率的排序、基尼系数和脱贫指数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如社会总成本利润率、社会投资在GDP中的比例、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人均可再生资源变动系数、排污处理达标率等相应指标。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强我国企业环境和社会责任观念不强,“重经济轻环境”、“重企业轻社区”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续发展思想较浓厚,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对可持续发展会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会计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和社会信息公开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对环境和社会资源的保护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不成熟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深入研究的基础。但这一基础我国还没有建立。目前对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较多的是环境会计,但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范围和内容远不止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只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实务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发展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