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的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计计算 解题环节 方法 能力 培养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有力武器。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中,迫切需要统计去获得大量信息,对信息加工、分析,以指导工作,作出正确决策。鉴于统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教委把《统计学原理》列为职业高中学校经济系各专业的核心和必修基础课程。要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统计计算,不仅要求学生对有关的统计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而且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环节和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使学生明确统计计算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审题:审题是通过读题进行,反复读题的过程就伴有审题的思维过程。审题,就是根据题给条件(包括数据)和要解题的问题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还要进一步联想所需要的概念、理论。将题目的内容和解题的准备知识统一起来,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明确解题的关键,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分析和综合: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给条件和解题依据,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手段发现解题途径,找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寻求最佳方案。具体做法为:
(1)根据题的内容明确解题任务之后,围绕如何完成任务,给自己提出问题拓宽思路,寻找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2)复杂难解的题目,要细心分析、冷静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出多种解题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 解题:在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案的基础上,运用公式或列式求解。在数据处理上要注意数据与所求结果在单位上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通过准确的额换算求得一致。还要注意在解题中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运算准确、一丝不苟,养成做完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还应指出的是,解题以后对解法要进行归纳总结,揭示题目中的内在联系与解题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解一题以后,会解许多题,举一反三,提高应变能力,能够对付错综复杂的题目。
其次,通过对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我们感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质量、能力均存在较大问题)、目标低(测验考试只求及格),与教材难度高(教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紧诸方面的强烈反差,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障碍。为此,我们试图从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改善学过的认知结构,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质量过低的现实,为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提供可靠的实证。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背景知识的种类多,数量大,结构合理时,才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既是沿着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基本方向进行,而更是一个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按上述理论实践,学生统计课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1.结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方法
1.1 认真准备。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之中:①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动机、兴趣、心理素质,可以针对施教;②积极反思以前学生学习该新知识时所出现的错误和缺陷,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③分析教材,确定新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1.2 拓宽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授人以“鱼”,而坚持授人以“渔”。①研究教法,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倡导学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进行变通移植或组合;②改革教法,根据成人学员求知欲、理解力强的特点,教学内容要“纲举目张”,结合图表,以加深学员印象。例如:“抽样推断”这一章的内容中的“抽样法”是统计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大纲的要求,把各种知识点融入到整个分析过程的四个步骤中去。在讲清“抽样估计”的基本概念后,就引入了以下流程图,来展示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化了较少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起到少而精的效果。
1.3 强化反馈。一般地说,反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但有效的反馈,即对学生的各样信息及时加以肯定或否定,调节教与学的进度或难度,使教学过程更适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激活心理素质,形成较强的学习动力
2.1 加强思想沟通,树立自信心。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联系沟通。要求学生既要总结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要及时分析《统计学原理》掌握的情况,帮助树立能学好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关键词】因子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 学生管理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起,多元分析方法在我国多个领域均有成功应用的案例,针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丰富。1995年,吴群英曾研究过多元分析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发现多元分析的结果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田开、郑宗培、虞小海利用SPSS软件,深入探讨了有关主成分分析在学生成绩中的应用,为教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应敏、景平等人多次将多元分析方法引入到学生成绩的分析,并取得相关成果。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多元分析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多停留在教学工作及学生成绩分析方面,没有涉及到学生的综合管理方面。而本文准备以学生的分类管理和学风建设为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多元分析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二、多元统计方法介绍
多元分析是单变量统计方法的继承与推广,几种典型的多元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开始于1889年,F.高尔顿首先提出相关系数和线性回归理论。C.E.斯皮尔曼等人在后来的数十年中不断丰富了多元分析方法的内容。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不相关或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一即公共因子。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通过计算F统计量和相应的概率P值,判断不同水平的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影响程度。对于给定显著水平,α若与检验统计量对应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则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存在显著影响;反之,则应接受原假设,认为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在学生成绩分类管理中的应用
本节使用的学生成绩数据从某大学辅导员处收集整理得来。原始数据记录了82名同学在校期间13门课程的成绩。x1-x13分别表示为高等代数,外出实践,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体育,统计软件及应用,传统文化,西方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学原理,回归分析,大学英语Ⅰ,大学英语Ⅱ。
首先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由SPSS的相关性检验结果分析可知,这些变量对应的Sig值较小。说明这些变量相关性较为显著。证明此时进行因子分析是非常有效的。其次由因子分析KMO检验结果表明,用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
由因子贡献率可知前7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5.43%,大于85%,因此选取前7个公因子为公因子,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了。通过累积贡献率我们已经确定,选取7个公因子是合理的。
我们可以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确定与7个因子分别对应的变量,也就是说,可以用该因子代表这些变量。分别解释为:第一公因子代表x4、x3、x1、x10四个变量,表示基本课程水平;第二公因子代表x11、x9两个变量,表示专业课程水平;第三公因子代表x12、x13两个变量,表示其英语水平;第四公因子x5表示身体素质;第五公因子x8为经管学习能力;第六公因子x7为记忆能力;第七公因子x6为专业操作水平,公因子x2表示工作能力。
由于7个旋转后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依次是22.838%、14.530%、13.050%、9.411%、9.069%、8.471%、8.062%,则综合因子得分为:
F=22.838%F1+14.53%F2+13.05%F3+9.411%F4+9.069%F5+8.471%F6+8.062%F7
利用SPSS16.0计算出因子的综合得分,并接下来将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数据分组,拟将82名同学分为五个等级,记为:A、B、C、D、E。选取-0.20、0.00、0.20、0.40为界点,这样就实现了学生分类管理,分别针对这五个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实现学生科学化管理。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在学风建设中的应用
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课堂响应程度按照一定的界点分为三类,分别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中Sig值与显著性水平α=0.05的大小,判断该因素是否对学生成绩产生显著行影响。
以学生成绩为观测变量,作业完成情况为控制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分析。原假设为: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成绩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检验均值μ是否相等。原假设H0:μ0=μ1=μ2;H1:μ0,μ1,μ2不全相等。在均值检验中,Sig值为0.288,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应该接受原假设,也即均值相等,因此可以继续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成绩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1.358,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认为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考试成绩产生了显著影响。
同样可以得到出勤情况和课堂响应程度对学生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响应程度对学生成绩产生了显著影响。
四、结论
(一)由综合因子得分的大小将学生样本分为五类,记作:A、B、C、D、E。下面针对这五类学生,分别提出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
A类“完全粗放式”管理:这类学生成绩优秀、目标明确。应该给予其足够的自由空间。B类“不完全粗放式”管理:这类学生成绩较好,属于班级里比较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指导。C类“不完全集约式”管理:C类生学习表现一般,几乎不会做违反学校规定的事。对于这类学生比较好的方法是定时为其制定一些任务目标,要求他们按时完成。D类“完全集约式”管理:该类生成绩较差、日常表现较差。对于这类学生,应该重点关注,安排跟班老师尽可能帮助他们学习。E类“牢笼式”管理:E类生已成绩太差,如果不好好管理很可能走上歧路,既要在学习中严加管理,又要在生活中集中关注。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按办园性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城区8家幼儿园3岁--7岁2719名集体儿童为样本,实检2553名,检测率93.89%。
2.3 各年龄组男童、女童锌元素缺乏情况 由表2可见,2553名儿童中,839名儿童血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其中男童32.27%,女童33.52%,男女童之间锌缺乏除5岁组外,余各年龄组男女童之间性别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各年龄组儿童锌元素缺乏检出率总的来说差异有显著性(χ2 =232.490 P < 0. 01) ,组间进行两两比较,3 岁组与4岁组、5 岁组与6 岁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余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5)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儿童锌元素水平存在差异 本资料显示,学龄前期儿童年龄越小锌含量水平越低,血锌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的含量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与赵莉[ 3 ]、林涛[ 4 ]报道相符。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锌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其缺乏易造成儿童体检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故判断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不能用无年龄段的统一参考范围,而是要根据年龄、参考不同年龄段的参考范围,才能作出锌元素正常与否的正确评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3.2 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状况 本资料显示,丽水城区学龄前儿童锌缺乏检出率为32.86%,与山东儿童(35.7%)[5]相近,低于唐山市(49.18%)[1]、贵阳市儿童(42.67%)[2],锌缺乏检出率男、女童之间无性别差异,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2];各年龄组之间缺锌儿童检出率不一,与文献资料相符[1,2]。本资料以6岁组儿童锌缺乏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年龄的增长,生理需要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于精细化;大年龄组儿童有自主意识,家长过于溺爱,小孩吃零食多等原因导致6岁儿童锌缺乏增加。
加强保健指导 促进锌元素的吸收 微量元素是指每日膳食需要量在100mg 以下的元素[6],锌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含量虽少,但对维持人体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良已不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而膳食的平衡、合理的营养对儿童身体素质和健康起重要作用,由于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生活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微量元素失衡的问题。本交资料显示, 城区学龄前儿童锌元素缺乏达三分之一,儿童家长、儿保工作者必须关注学龄前儿童人群中三分之一的锌缺乏儿童,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发生。建议:一是儿童家长要认识到儿童锌缺乏的普遍性,特别是5岁、6岁儿童,不要等到有症状出现,才检测锌元素;二是利用幼儿园每年度“六一”健康体检,定期检测儿童血锌含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是加强对儿童饮食的指导,既往研究表明,植物性食物锌含量较低,而肉类、动物内脏、贝壳等海产品锌含量较高,锌缺乏儿童应做到饮食多样化,合理膳食,保持体内锌元素的平衡,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 1 ] 张毅, 王媛. 2010唐山市路北区儿童指血中铁、锌元素的调查分析[J]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4): 1010.
[ 2 ] 王秀荣,杨惠萍,鲁永辉等. 575 例儿童指血5 种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1 ,26(31):4862.
[ 3 ] 赵莉, 戴耀华, 刘玉兰. 门诊儿童6 100 例钙及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 ,16(5):588.
[ 4 ] 林涛,陈翊,邝间玲等。广州地区儿童全血部分微量和常量元素含量年龄差异的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4):1859.
[ 5 ] 裴艳丽. 4460例学龄前儿童血锌流行病学调查及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480.
关键词: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
面临着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高校的学籍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学生逐年的增加,并且学生素质的多样化,加大了学籍管理的难度,传统的学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变得冗多、繁杂,管理效率低下,针对这一现象,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管理,规范学籍管理的程序和步骤,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水平,实现学籍管理的现代化。
一、学籍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对学籍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符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学籍管理系统,使学籍管理变得方便、快捷,是设计学籍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因此,学籍管理系统的设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校情。
1.学籍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是学籍管理系统的基础,只有全面的功能,才能使学籍管理效率有效的提升。(1)建立学籍档案,包括学生完整的信息,同时应该具备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和添加。(2)完善学校的相关情况和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3)登记学校对学生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条例。(4)增设学籍变动功能,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学籍的及时变动。(5)设立毕业生管理模块,方便对毕业生进行管理[1]。(6)完善系统的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7)设置学籍管理权限,对操作权限进行限制。(8)设置外部程序的连接功能,方便与其它程序联网。(9)设置操作快捷键,方便操作。
2.具体模块功能。(1)学籍档案模块,能够对学生的具体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删除等。录入学生的基本信息,系统具有纠错提示功能,学生信息的录入如果和数据库信息不一样,会出现提示,及时对信息进行修改,同时减轻人工修改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准确度。该模块还具备学籍信息的实时性,当学生毕业,信息会自动封存[2]。(2)学期注册模块。对学生注册情况进行管理,查看学生的缴费情况,如果学生出现没有缴费或者迟缴学费情况,系统会自动限制学生的权限,比如不能选课等。(3)学籍变动模块。主要对学生的留级、转学等情况进行管理,同时与学生的学分考核系统相连,如果学分修不够,直接进行档案调整,实行留级处理。(4)奖惩管理模块。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处罚情况,反映学生出勤和学习情况,给学校提供评价学生的依据。(5)毕业生管理模块。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跟踪了解。(6)查询统计模块。方便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查询。(7)系统维护模块。方便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并且规定具体的权限,比如,学生只能查询学籍情况,不能够进行修改,同时保证信息的严密,学生只能查询自己的信息情况。
二、学籍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
1.ASP技术。
ASP也就是动态服务器页面,是一种脚本程序,能够实现数据库和其他程序的交互使用。ASP技术可以实现动态网页设计,并且易于修改和测试,此外ASP技术具有内置对象功能,可以使服务器的脚本功能变得更强[3]。能够快捷的获取用户提交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使用服务器端执行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组件就是Active组件,实现对数据的储存,方便文件的访问和修改。
ASP技术在学籍系统的设计中,具有以下几种功能:(1)实现多条件查询。在学籍系统的查询时,用户可以实现模糊查询,就是能够输入多种条件,不限于单个条件,这样就方便了操作。比如,可以直接输入名字进行查询,也可以输入院系、专业查询,还可以输入籍贯、专业、班级、寝室进行查询。(2)ActiveX 组件的运用,ActiveX 组件能够实现文件的存取,计数访问、广告轮放、内容轮放等。ActiveX 组件使网络变得更加的灵活,学籍管理有时需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修改,这就需要相关信息的上传和下载,对数据、资料和具体的信息进行更新,ActiveX 组件可以实现这些要求[4]。(3)根据用户需求生成合适的页面。学籍系统在编制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大量的编程才能实现,尤其是页面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对现实页面的程序进行处理,ASP技术具有自适应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信息要求,生成不同的页面,这大大解决了系统编制中的难题。
2.ADO技术。ADO简单宜行,在系统中应用广泛,可以实现对数据的直接访问,也是访问数据的最佳选择。利用ADO技术进行数据的访问简单、快捷,可以分为三步,首先使用Server.Create0bject建立连接。然后,打开数据库,这需要通过Connection来实现[5]。最后,就可以建立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的访问。
结束语
学籍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下的学籍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最重要的是方便学籍的管理,使冗繁、复杂的工作变的简洁、方便,满足了高校学籍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于彤. 基于的网上购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21)
[2] 马丽芳,王爱侠,马占源. 基于.NET班级学生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02)
[3] 梁学杰.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1)
[4] 曾蒸,黄玲. 学籍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J]. 大众科技. 2009(0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
从目前每年毕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上来看,本科的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不再是高级人才,而更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科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职业型人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大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分支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发达国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规律性的学科,不同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研究确定性现象的数学分支,有其鲜明的特殊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有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也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来更好的为国家及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本文希望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来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进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更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以往在本科院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应用”,“重讲授、轻互动”等思想。仍然将教师做为教学的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理论的严谨性,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用于定义的讲解,定理的证明,方法的推导和习题的演算,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缺乏重要数学思想的传递,特别是知识的应用,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让学生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他们所在学科专业的应用,不加强学生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显然不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将课程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的不是我要讲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专业中去。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犹不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1、调整概率论与统计之间的教学比例,增加统计学比重
由于学时等原因,传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讲授的内容主要是以概率论的知识为主,关于统计部分的内容只是涉及到一部分,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内容更是没有涉及到。而统计才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哪里有数据,哪里就有统计,它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特别是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更是无处不在的重要统计分析方法。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减少概率论部分的理论性和难度,在讲数理统计部分应增加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特别是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比重,着重介绍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这两种统计方法的思想和原理,培养和加强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2、对不同专业进行分类教学
从学生的专业性质来看,各专业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要求也不一样.我校信息、机械、食品、经管等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专业研究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联系比较紧密,对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的要求相应的也较高,即使是这些专业中,不同学科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为了适应不同专业对统计学知识的需求,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学时设60学时和40学时两种模式供各专业进行选择,期末分开进行考核。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各不同专业的需要。
3、加强教材建设
学校转型以来,原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为了更好的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组于2015年编写并出版了由杜宇静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该教材在内容上调整了概率论与统计的比例,加重统计学知识的讲解,增加了实践应用的内容,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将统计建模的思想融入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
数学家李大潜指出:如果数学建模的精神不能融合进数学类主干课程,仍然孤立于原有数学主干课程体系之外;数学建模的精神是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和认可的;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宜采用渐进的方式,力争和已有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充分体现数学建模思想的引领作用;为了突出主旨,也为了避免占用过多的学时,加重学生负担,对数学课程要精选数学建模内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随机因素的实际问题都可以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建模并进行求解,但很多学生在处理分析实际问题数据时,不管什么数据,不研究其统计意义,只知道直接利用统计软件的模块程序进行分析,根本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基本统计知识.这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其正确性和可信度是令人怀疑的。所以,教师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时,有必要融入统计建模思想,把基本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如敏感性问题调查、随机库存问题等都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建模中的重要应用。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关于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类比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形象化教学法”等。例如:在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时,可以引用与所教专业相关的数据,让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统计分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应用 利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引进多媒体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是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直颇有争议。其实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用,多媒体应该用来辅助教学,他有板书不可比拟的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节约板书时间;另外,能达到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多维正态分布的分布等问题的直观演示等。
什么样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更适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这需要我们经历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在这里我们只是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定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C]//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7-82.
关键词:学籍管理;需求分析;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enrollment management,first describes the system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schoo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d administrative roles,and then carried out on the system dynamic combination of process analysis,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system model to analyze the role of the division,implementation model relationships,and the system is summarized,vocational colleg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Keywords:school register management;demand analysis;model analysis
1 引言(Introduction)
学籍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整个教学管理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广泛使用和校园网的普及,在高校中出现了一系列学籍管理系统,由于高职院校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专业不稳定性和三学期制模式等特点注定与本科院校不同,真正适合高职院校的很少。因此,在成熟运行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基础上,扩展其学籍管理的外延,提升其学籍管理向学分制转化的能力,开发出一套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主要讨论基于Delphi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模型分析和数据库设计几个重要部分。
2 系统需求分析(System requirements analysis)
2.1 学籍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目前的学籍管理体系比较灵活,目前大多处于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其学籍管理由学生处和各系(院)分 别管理承担其中部分工作。其中学生处负责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统筹安排,系(院)承担具体工作的落实和实施。
2.2 学籍管理需求
根据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学籍管理、交费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奖惩管理、奖学金管理、学生补助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就业分配管理、系统管理和统计分析12个功能模块。
2.3 管理角色设置
为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的动态需求,学籍管理系统采用学生处管理与系(院)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作灵活调整。
为实现高职院校相对灵活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需要按照该类院校的学籍管理业务职能来划分角色,分为基本信息管理、新生管理、注册管理、学籍异动管理和毕业审核管理五个角色。
成绩管理角色根据需要可以划分为成绩录入、成绩更新、毕业成绩汇总和成绩档案四个角色。
3 系统流程分析(Process analysis system)
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动态组合为如图1所示学籍管理系统流程。
3.1 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用于管理学籍业务的基本数据,是进行学籍管理基础[1]。基本信息管理为其他模块的运行提供资源数据。基本信息包含学生基本信息、院系基本信息、专业基本信息、班级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五项子模块。
其中,学生基本信息用于管理新生和在册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包含导入数据、创建班级、新生分班和生成学号四部分功能;院系基本信息用于管理院系信息,包含录入、编码(根据院系基本信息,指定编码规则,然后进行编码,得到院系代码)和更新等功能;专业基本信息用于管理专业基本内容,包含录入(指定学科后,执行录入专业信息功能,得到专业基本信息)、编码(按照专业基本信息,指定编码规则,执行编码操作得到专业代码)和更新等功能;课程基本信息用于处理课程信息。课程基本信息涉及到学籍科角色和其余所有角色。根据教研室基本信息,执行录入课程信息和指定开课教研室后,得到课程基本信息,然后指定编码规则,生成课程代码,根据需要进行更新。
3.2 学籍管理
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考试成绩和交费情况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即时更新学生的学籍状态。对学生的毕业进行审核或学历查询数据。学籍管理包含学生注册、学生重修、退学管理、学籍异动和毕业审查五项子模块。
3.3 成绩管理
根据课程和教学班数据,管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并进行统计。统计学生的全学程成绩以进行毕业审核。成绩管理包含期末考试成绩、补考管理、操行管理和毕业成绩汇总四项子模块。
3.4 班级管理
根据班级基本信息数据,管理班级信息的修改、浏览和信息查询等。班级管理包含期班级信息修改、班级信息浏览和班级信息查询三项子模块。
3.5 交费管理
根据学生基本信息数据,管理交费信息的修改、浏览和查询等,作为是否能够生成学籍档案的依据之一。交费管理包含交费信息修改、交费信息浏览和交费信息查询三项子模块。
3.6 课程管理
根据课程基本信息数据,管理课程信息的修改、浏览和查询等。课程管理包含课程信息修改、课程信息浏览和课程信息查询三项子模块。
3.7 奖惩管理
对学生在校的奖励和处分分别进行管理,作为奖学金、勤工助学、学生补助和就业分配的主要依据。奖惩管理包含学生奖励增加、奖励取消、奖励浏览、奖励查询和处分增加、处分取消、处分浏览、处分查询等八个模块。
3.8 奖学金管理
根据成绩管理和奖惩管理的结果评出学生本学年的奖学金情况,奖学金管理包含奖学金修改、奖学金浏览和奖学金查询三项子模块。
3.9 学生补助管理
学生补助管理包括助学贷款和特困生补助两个子模块。
3.10 勤工助学管理
勤工助学管理包含用工申请管理、助学申请管理、报酬发放管理和应聘合同管理四个子模块。
3.11 就业分配管理
就业分配主要用来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管理[2],包括就业分配修改(增加、取消)、就业分配浏览和就业分配查询三部分功能。
3.12 统计分析管理
统计分析管理模块包括学生成绩统计分析、学生奖励统计分析、学生处分统计分析、奖学金统计分析、助学贷款统计分析功能,主要就是对相应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
4 系统模型分析(System model analysis)
4.1 模型关系
本系统模型之间的关联和数据流程如图2所示。
4.2 系统实现方法
系统通过网络软件系统流行的B/S结构来实现,管理和维护方便,便于实现系统升级、管理策略的调整和开放式的资源共享[3]。具体以微软()系列技术为核心,基于Windows平台,应用Delphi2010开发平台,结合XML、ActiveX等最新技术,实现项目所要求的B/S的结构运行方式。即用户界面层采用Delphi2010开发;应用层是上下两层的纽带,它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一层通常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存在并注册到服务器的注册簿(Registry)中,它与客户端通讯的接口符合某一特定的组件标准(如COM),采用Delphi2010开发平台开发;数据库层主要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考虑到学籍管理中数据流量大、保密性、安全性强且具有档案性的特点,采用SQL Server2008来实现。
5 结论(Conclusion)
学籍管理系统是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现状而量身定做的,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中的需求分析、流程分析、模型分析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原则性建议,从而提升了学籍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颖.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系统设计[J].河南省冶金行业低碳冶金与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 孟庆梅.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03):147-148.
[3] 陈少云.基于Web的高职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四川:四川大学,2005.
作者简介:
关键字: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 in network and education, tele-education based on Internet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so significant to manage and utiliz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efficiently sinc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ele-educatio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udimentary design project of Manage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s Application System.
Keywords: Tele-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ystem
(一)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促使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打破了人类活动的时空障碍,使信息领域变得更为广泛,空间与时间的阻隔在国际互联网消失了。克服了时空障碍以后,远程教育打开了新的一页。远程教育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和交互学习的教育软件为教材,建立起一个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
远程教育的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2)网络课程库建设;(3)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4)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
适于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有
(1) 媒体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
(2) 题库:按一定学科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试题的集合和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
(3) 网络课件库:按一定知识点组织起来的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有利与辅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扩展学生兴趣的参考资料或适于网络运行的课件;
(4) 网络课程库:按学科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起来的,涵盖学科课程内容领域的,能自成体系的教学软件。
这些教学资源都要能在标准的浏览器运行,才能符合利用网络的远程教育的需求。
教学资源和相关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下图:
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需要长期的建设和维护。由于教学资源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所以一个高效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是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系统。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要能够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有层次,有组织,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提供一个易用,快捷的应用平台,才能发挥教学资源的长处,让教学资源成为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二)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
1. 可靠性
教学资源的高可用性对远程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上教学资源的庞大数量,系统必须采用性能优越的,大型商业数据库系统。这样有利于提高大批量数据的吞吐时间,使整个系统管理规范化;而且随着数据库的增大和操作扩展到一天 24 小时、一周 7 天,能够执行备份操作而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此外,在灾难性故障发生后能够还原数据库,能在最短时间内还原它,使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障。
2. 灵活性
素材的管理在数据管理方面应具备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集中管理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所有素材,也可以将素材按类型或学科划分开来,单独进行管理。系统还应提供接口,可以把多种渠道收集的教学资源纳入系统的管理之中
3. 开放性
远程教学所涉及的行业范围大,学习者的数量多,教学内容的形态需求复杂,这就要求系统具有完全的开放性,能够容纳各种形态的网上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限于支持某些专用工具开发的教学内容,不能只是支持某些文件格式。系统要支持开放的文件存储格式,能管理所有能够在网上运行(包括需要插件的文件)的课程内容与文件格式,不对教学资源作限定要求。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网络模式,系统服务器采用可扩展的分布式多服务器计算模式,采用分模块层次结构,多模块分立,允许系统分布式并行处理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各功能模块是普通的网络程序,建立在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遵循HTTP,FTP,XML等普通网络协议和数据格式进行消息处理和数据交换。
4. 安全性
由于远程教育的应用系统是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是远程的,开放的,所以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远程访问会话中传输的信息、分支网络连接中传输的信息,还是内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泄漏和限制不同权限用户对各种层次的信息的访问等;提供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都是必须的。安全性包括保密、完整性保护、身份验证、授权和预防重播。可以使用网络加密保护,用来帮助尽可能地减少在公用网络和专用网络上传输敏感信息所带有的风险;和权限限制等。
(三)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
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功能:
1. 教学资源的搜索
远程教育在互联网上的资源的数量是惊人的,系统必须提供高效的搜索策略和协议,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方便快捷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资源。系统要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课件目录树的生成与动态修改机制,网络课件软件库,教学资源元件库的查询,并且能自动搜寻相关的教育研究站点,扩充搜索数据库;能支持全文检索和多种文档类型的检索。
2. 教学资源的编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发挥这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学生或教师必须能对互联网上下载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编著和组织,把任何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源收为己用。系统必须能把任何教学资源方便地录入,修改;提供对包括各种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教学元件和题库,网络课程库等的编辑,剪辑,制作,预览等功能。还可以从系统已整理的教学资源中检索出有用的素材,根据需求进行完善提高后,再追加为更新的教学资源。
3. 教学资源的管理
由于互联网克服了时空障碍,因此远程教育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人们就会很快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在接收到大量信息的时候,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因此,系统必须提供能有效管理大量教学资源管理工具。各种远程的或本地的媒体素材,题库和网络教程等必须按科学的,专业的方法分门别类,统一管理。
4. 教学资源的组织运用
有效运用收集到的教学资源也是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关键。教师将教学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将教学资源运用到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备课时在教学资源应用系统中选择出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灵活组织和编排,形成具有教学个性的课件,可以让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选出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辅助学习,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动性。
(四)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模块设计
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图
(1) 资源检索
系统提供一个检索工具,可以检索系统数据库内的资源,可以从多种角度,用多种形式查询,提供模糊查询和精确查询的手段,检索出来的资源可以编辑和添加到应用序列中。并提供一个接口,当用户要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源的时候,可以使用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本根据需要,将搜索结果扩充到系统的数据库中。
(2) 资源管理
资源的属性有:资源的名称,编号,类型,学科,专业,适用对象,来源,简介,关键字和存放位置。系统会将资源的这些相关属性记录在系统数据库中,并会在使用时按要求动态生成树形目录索引,方便使用。
系统提供了3种方法管理资源:按资源的类型,按资源内容所属的学科,按使用者自定义的主题管理。使用者可以选择一种或使用多种方法来管理收集到的教学资源。
(3) 资源编辑
系统提供了与其他编辑软件的接口,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调用相关的外部编辑程序,使用者也可以自己选择编辑程序来对资源进行剪辑、制作和修改。
(4) 资源组织
使用者可以按需要将各种的资源组成一定的播放序列,将这个播放序列保存起来,以便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播放这些教学资源。
(5) 资源播放
在浏览器中播放已经编辑组织好的教学资源序列,可以设置播放的次数和播放的形式:连续播放,手动播放等。还可以使用"小黑板"播放方式,方便课堂教学。
(6) 系统管理
对系统相关用户信息的管理。系统提供用户认证功能,用户通过输入相应的口令来验证自己的身份。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使用上面的各项功能;不同等级的用户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料具有相应的浏览、添加、修改和删除功能。
(五)小结
基于以上的设计方案,我们开发了一个这样的系统:
系统建立在HTTP和XML等开放的网络标准之上的,适于运行在互联网Internet或内部网Intranet上的,易于使用的网络应用程序。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使开发出来的系统可以远程使用。在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方面,用户运行环境为支持中文的netscape4.0版本或以上,或IE4.0版本或以上。服务器端采用微软系列平台:microsoft backoffice server ,使用microsoft site server 开发工具。
【关键词】学生;监控;管理;远程
一、引言
现在各地市的大学都普遍存在着校园面积大、场地分散,学生众多,校园周边的环境复杂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和突发事故的增加,传统的人力巡查和管理已不能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考虑通过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施来建设平安校园。本文将介绍远程监控系统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及设计情况。
二、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分析
由于各地校园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规范已经相继出台,因此除依据安防系统的设计规范要求外,还要依据高校校园远程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该系统在网络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做为传输系统,真正做到任何时间、从任何地方、对任何现场都能实现监控,同时不必再像传统的模拟\数字监控系统那样需要敷设大量的电缆,节省了用户的前期投资。采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的模拟设备相比,具备较强的扩展性,比如:增加一路视频监控,模拟设备就可能需要增加一台硬盘录像机,而网络视频监控只需要增加一个IP地址就可以实现;因此,网络视频监控的扩展性是传统的模拟视频无法比拟的,通过远程网络,还可以扩展更多的应用。
三、网络视频监控前端系统设计
为了有效地维护大学校园秩序和学生安全,根据不同的环境及监控要求,配置不同的网络摄像机满足图像摄取点的最优方案,同时还要兼顾使用客户的价格承受能力。
1.学校大门口人流复杂,而且校大门临街建设,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也有部分社会不良青年聚集学校门口滋事。在学校门口的内部及外部区域安装智能网络高速球TSD808-4S48-18,对出入口附近30M范围内的人员、车辆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当出现纠纷以及事故,可远程控制球机对局部区域进行重点监控,事后通过视频录像进行取证;同时在门卫室附近安装网络半球摄像机TSD804-3S48,对人员出入及登记情况进行监控。
2.行政楼、教学楼出入口及主要通道走廊也是监控的重点区域,在每个出入口及重要通道安装网络红外一体摄像机TSD802-3S42-30,监控出入人员情况。
3.在学校围墙、车棚设立监控点,根据距离及面积安装网络红外一体摄像机TSD802-3S42-30,进行实时及录像监控,保证了夜晚监控效果,保障公共及个人财产的安全。
4.在校园运动场区域,体育运动比较多,人员活动也较多,采用智能网络高速球TSD808-4S48-18对操场全景进行监控,当出现纠纷以及事故,可远程控制球机对局部区域进行重点监控,事后通过视频录像进行取证调查。
5.在教室内采用广角的网络半球摄像机TSD804-3S42,可覆盖教室内所有座位。平时可以监控日常教学课堂情况,在作为考场监控的时候,可通过网络接入专用的考试网上巡查系统,对教室的监控设备权限进行隔离,满足国家以及地方的关于考场监控的要求。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公开课指导,远程教育。
6.在学校的实验室及机房内安装网络半球摄像机TSD804-3S52,对实验室及机房内人员活动及设备情况进行监控。
7.图书馆的出入口及存包处安装网络半球摄像机TSD804-3S42,对图书馆的出入人员及存包台情况进行监控,预防纠纷以及事故发生。
8.在学生公寓及宿舍的出入口及楼道口安装网络红外一体摄像机TSD802-3S42-30,对宿舍的出入人员进行监控,预防偷盗事件的发生。
9.在学校食堂内网络红外一体摄像机TSD802-3S42-30,对人员活动及设备情况进行监控。
四、总结
随着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提出和建设,远程监控系统是未来学生管理的主流趋势,该系统不仅仅用于学生管理,还可以在教学管理、安全防范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致谢】
本研究得到金华市科技局科研项目:基于TIVOLI的IT管理监控系统(项目批准文件号:金市科字[2009]48号,项目编号:2009-1-09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余展然.家用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安防科技,2010,(2).
[2]李金群.多媒体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2011,(2).
[3]陶秋琼.如何做一个出色的班主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月第23卷第4期.
[4]王丽娜.信息安全导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RFID;zigbee;Anroid;无线传感网;一卡通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251-03
Design of Campus Card Student Attendance Check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ZigBee
JIANG Zhong, LIU Da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t, Dalian Neusoft Instid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Campus Card Student Attendance Checking Management System check attendance for student base on RFID,construc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y ZigBee,process the data of attendance checking on Server base on Anroid, Campus Card Student Attendance Checking Management System compliance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 attendance check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RFID; ZigBee; Anroi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ampus Card
随着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校园一卡通在各级高校得到广泛的应用.校园一卡通使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数据.校园一卡通被广泛应用图书馆、校内消费等各种校园服务上,为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并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然而,在学生日常上课考勤的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老师点名或学生签到的方式进行人工考勤.这种考勤方式既浪费老师和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考勤数据的处理效率低下。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上课的自动考勤和对考勤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但现有的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大多需要在教室安装计算机和具备网络环境,高校很多教室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影响了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在高校的推广。基于ZigBee技术的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克服了这种局限性,利用ZigBee技术实现了考勤信息的网络传输,在没有安装计算机和没有网络环境甚至没有电源的教室也可以很好的工作。
1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考勤系统组成
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由校园一卡通卡、读卡器节点和服务器组成。
1)读卡器节点:是考勤系统的主要设备,由RFID读卡电路和ZigBee无线传输电路组成,每个教室一个,一个教学楼内的所有读卡器节点组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只要有一卡通卡进入读卡器天线射频能量范围,读卡器便通过射频信号与一卡通卡通信,读取一卡通卡卡中的学生数据,并将其传给服务器。
2)校园一卡通卡:读卡器通过一卡通卡内磁力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读取卡内信息,完成读卡操作。
3)服务器:服务器通过USB接口与一个ZigBee节点相连,读卡器节点读取的考勤信息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将考勤信息存入数据库。在服务器上搭建一个支持Servlet的Web服务器,使用Java语言对考勤信息进行管理,可以使用Anroid平板电脑作为服务器。
2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
ZigBee节点经实测在室内有阻挡情况下传输距离为50米,而ZigBee网络可以为星形网络结构、树形网络结构和网状网络结构,最大节点数为65000个,能够充分满足在一个教学楼内组建一个无线传感网的要求,而在室外没有阻挡的情况ZigBee节点传输最大距离为2000米,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组建一个校园范围内的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另外考勤系统传输的数据很少,ZigBee网络256KB的传输速率足够满足数据速率的要求。
3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学生进入教室后,刷卡考勤,读卡器节点读取学生考勤信息,并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服务器将考勤信息存入数据库。
2)服务器上运行着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对考勤信息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考勤信息管理、考勤信息统计、考勤信息通知等功能。
4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读卡器节点硬件设计
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读卡器节点硬件设计,如图1。
图1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读卡器节点原理图
JP2和JP3用来连接cc 2530射频板,JP5用来连接RFID模块,cc 2530和RFID使用UART通讯,cc 2530控制1602LCD向学生显示考勤信息。
5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服务器软件设计
图2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服务器软件系统模块图
6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服务器数据库设计
表1班级表
表3教师表
7结论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趋势,该文设计的基于ZigBee技术的校园一卡通学生考勤管理系统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一种应用的尝试,能满足对学生出勤进行管理的需求,提高高校学生考勤的效率,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理军.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网络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160-161.
[2]王宇飞,刘志恒.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及其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72-74.
[3]吴唐燕,李伊涵.校园一卡通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9):16.
[4]章志勇,孙玉.基于校园一卡通平台的签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190.
[5]苏新红,尹立强.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考生身份验证系统的设计[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84-85.
[6]郭彦伟,孟松青.基于AFIS技术的考务系统研究与实现[J].福建电脑,2008(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