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会计核算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的意义

第1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一体化

我国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从1998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面对我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医疗市场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有些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尤其在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上,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医院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是可行的。

一、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概念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对其在预防、医疗、康复等医务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价值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核算,即医院活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总和。它由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管理费六大类成本构成。而医院采取成本核算的方式是为了达到真实反映医疗活动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医院成本核算按着经济责任中心划分可分为:医疗单位、药品单位、服务单位。

二、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

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就是利用医院信息化数据,通过网络将各种业务系统的数据自动采集并生成与业务有关的会计凭证。就是说,当某会计凭证涉及成本属性时,系统将成本转化为成本数据,即在记账、审核和结账的同时自动产生成本数据,实现会计凭证与成本数据的一致性,从而使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保持一致,融为一体。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医院的自身发展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有多少是合理的,并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艰难。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是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的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这符合市场经济中医院的经营目标,即生存、发展、获利。否则,医院就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萎缩,更谈不上技术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无法保证为人民健康提供服务。

(二)提高了医院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医院会计核算方法由于会计主体的不明确性以及会计期间假设的不持续导致整个财务核算工作陷入茫然一片的境地,财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倍受数据使用部门的质疑,财务机构在被动工作的状态下将逐渐失去管理的权威性,不利于医疗机构的发展。成本核算与会计一体化后,就能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医疗机构的各个会计主体,甚至是重要的项目上,成本核算将给管理层提供足够丰富的数据资料,包括单项的部门费用信息、综合性的项目费用信息等等,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医院工作效率

成本核算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的升级,而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升级,它的成功实施必将促使核算单位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成本核算在管理上的意义在于实现医院在管理上能对细节实施控制,对医疗流程进行合理的组合,达到对医疗过程的控制,这不但有利于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更有利于病人降低医疗费用。

三、实行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一)将成本核算与会计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根据会计目标管理的要求,在那些具备条件的医院,实行目标成本会计。这种成本会计要求健全各种消耗定额,制定计划价格,编制费用预算和各种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作为控制成本的依据。在医院经营过程中发生费用时,要及时组织成本差异的核算,并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预防性管理。在这种成本会计制度下,医院及其各部门的实际成本是由目标成本和成本差异组成的。

(二)健全有效的财务法规与监督体系。一是要制定有关确保财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工作、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加强财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人人都关心和监督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建设。四是加强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以加大对医院财务监督的力度。五是提高各级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这是完善财务监督的根本保证,也是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三)建立医院内部网络化平台。随着会计核算工作的日趋完善,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日益成熟,基础数据采集更完整,科室成本核算工作也逐渐成熟。医院成本核算主要流程如下:每月月初收集收入、支出原始数据――直接成本数据直接计入,间接成本按照制定的原则按级分摊形成科室支出工作底稿――将整理完毕的收入、支出数据形成科室收支明细核算台账和发放到各科室以备对账之用的核算表。在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中,收入由门急诊、住院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外送收入组成。医疗收入中核算的是各科室直接收入,即科室自身创造的收入,不需要分配到其他科室;药品收入核算的是科室间接收入,即由两个以上科室共同完成的收入,如药品,检查检验类等收入。每月收入数据产生后,将直接收入与间接收入数据按照开单科室及执行科室的原则分开,按照直接收入直接计入,间接收入分别全额归入各创收科室的原则计入各科室收支明细核算表;支出数据,每月从专业财务软件中采集各科室支出数据。

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把医院财务工作从财务核算提升到财务管理,从而促进医院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达到降低成本消耗,加强成本管理,促进医院增收节支,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和低耗的服务,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目的。为此医院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了解和探索医院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制定适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管理计划和措施,不断完善、优化核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方学功.对医院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卫生经济研究,2004(6):55.

第2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医院会计是维持医院正常运作、医院经济管理及资产核算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记录、核算、总结、反应并监督医院经济支出和收入的枢纽环节。针对原有会计核算的不科学,不完善及会计制度的不健全,需要新的会计制度为其相关项目梳理、修订及改进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进一步规范医院会计核算并提高财政信息质量,同时继承原有计划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并深度剖析医院当前会计工作的具体问题,制定并实施医院新会计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资料归纳

2010年12月31日,财政部和卫生部对原有的《医院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和改进之后,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是我国医院会计核算上一重大改革和突破,现就新旧会计制度部分内容及其会计核算上相应条款分析总结。

二、结果总结

(一)新旧会计制度区别对比结果见表1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现状

1、科室核算。在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初期,各环节法定制度未衔接完全,医院科室核算方面牵扯范围较广,需要多部门、各科室积极配合和调动,至关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由各科室详细总结的完整核算报表,并作统一核对以确保医疗成本准确无误。为避免财政部门与各科室模糊不清的财政关系导致常常孤军奋战的难题,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建立医院内部构成相互沟通。相互影响、部门联动来协调各科室正常运行。

2、成本核算。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药品收入成本、器材消耗成本、医疗服务成本、工作人员成本以及卫生材料消耗成本是医院成本核算中几大关键部分,相比于旧法规,新规定将医疗人员服务成本纳入其中,体现了人性为本的医疗特色并极大的肯定了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药品产生的加成费用进行全面管理,降低手术材料消耗并节约成本,使成本核算相关细则更为合理化和准确化。

3、收支核算。针对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服务支出、药品收发差价、药品收入和支出等费用收支的不合理、不规范操作,导致收支条目模糊,界限不清。新《医院会计制度》对众多科目一一细化,其中主要将“药品收入/支出”一并纳入“医疗收入/支出”中,详细记录全部统一归纳,对于个人或集体捐赠物资及公益活动筹集资金全部予以单独收入费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收支不平衡造成的成本不实、以药养医的医疗现象。

4、差额预算。原《医院会计制度》是根据预算拨入数目进行成本和收支核算,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其更正为根据实拨数进行核算,以月为计数单位平均分配财政收入总数并计算本月差额补助款项,确保收支结果与预算结果的一致性。

5、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改革项目之一,其准确定义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单位,资产和负债在公平公正交易的前提下,清楚了解交易性质的双方自愿平等进行资产对换和负债偿还的金额计量”也就是说某些企业单位同时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没有流通成为投资收益的部分,可以按照公允价值计算所得价值并收入净资产,为股票投资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投资保障。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1、支出药品售价难确定。新会计规定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支出当中,同时对个别药品成本统一计价,因此对部分品种数量少,价格偏高的存货采取个别计价法详细记录比较适宜,但是大部分公立医院存在药品种类繁多、进货频繁、药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等特点,因此运用个别计价法会加大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至于降低管理效率并增加人员成本。

2、医疗赔偿费用难确定。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改革,患者对医院服务质量要求有所提高,造成投诉案例的增加和赔偿金额的增多,医疗赔偿问题受到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而现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健全医疗赔偿细有所欠缺,并未表明医疗赔偿费用该由“医疗支出”还是“其他支出”进行核算,致使月末会计总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财会人员难以把握和适应新制度。新制度虽然势在必行,但部分会计人员仍然习惯于旧制度的管理模式和处理思维,部分人员对新制度的条规产生不解和歧义甚至是排斥,导致新制度实施的滞后。

三、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原《医院会计制度》适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和创新,因此全面实行新《医院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但是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理论依据,同时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工作经验予以支持,现有几点建议:①针对药品定价方面,可实行“药品统一清点,合理定价,差别较大商品采取个别定价”;②加强财政部门工作人员新制度内容培训,解决其对新法规的不解和歧义,同时有关信息软件相关知识应予以高度重视;③医院需加强对新制度与旧制度的过度和衔接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可行方案,以此推进新制度有效进行。同时,为了让医院能更好的融入并适应当年的经济体制环境,更加有效的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不断的健全改革体制、加大改革力度。全院上下各部门团结合作,财务科首当其冲,将工作重点落实到新制度的全面实行,从财务分析、内部掌控、科室分配及成本预算和支出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管制,进而改善并提高医院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萍.新医院财会制度下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2):63

第3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 会计核算 问题 改进建议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应,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尺度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对过去给出评价,并在通过对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做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组织好会计核算是做好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对于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任何会计核算都要以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和一致性为要求,以有用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实际成本、谨慎性等11条为原则。

一、中小学校财会核算的现状

中小学校是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以推进社会公益服务为宗旨的组织。在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都是靠财政拨款来进行其财政活动,中小学的财政预算资金活动实质上也就是国家财政预算的资金活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学校所面临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已经很难满足中小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很多大中专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实行改革,试图找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中小学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目前,中小学校承受着自身内部运营机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制约的压力,加之学校年年扩招导致入学人数的增加,而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建立,无疑都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体系跟财务体系之间存在一种不协调性,使得中小学教学形势越发严峻。

二、中小学校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

1、中小学会计核算在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

首先会计核算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权责对应制度。很多中小学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这个制度的弊端在于欠款和还款不能在账目上及时反映,造成财务管理的不清晰,应该把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对应制结合起来使用。

其次,收支管理不到位,要么不知道实际收入是多少;要么支出结构不合理,开支项目不明确或者开支标准不严格。

2、资产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的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没有很强的管理意识。

许多中小学校每年只关心建设购置,却忽略了对已有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着“重购买轻管理”、“重钱轻物” 的现象。相关的资产管理部门只依赖财务的固定资产帐本,自己没有明细的固定资产记账本,起不到核对和监督的作用,还会导致账实不符现象的出现。

3、会计科目体系还不够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有待改进。

现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在账目上就得不到反应,所以要加设“累计折旧”这个会计科目。针对学生延迟交付学费的,设立“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和“坏账准备”科目。

财务报告中要添加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前者可以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如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今年招生的人数和毕业的人数等等。后者可以包括季度预算计划和年度预算计划,以及之前的预算是不是实现了等等内容。

三、中小学校会计核算几点改进建议

目前,中小学学校内部自身的管理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对固定资产的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也不够大。为此,各个中小学校要围绕财务会计核算作好准备工作,从根本上切实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

第一:中小学校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可以借鉴高等院校改革的一些的做法,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加以运用。比如说,很多高等院校把后勤管理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机的分开,那么中小学校也可以学习,把食堂管理和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机的分开,这并不是说要把食堂工作从学校工作中脱离出去,而是把竞争机制引进来,不同的承包人之间是存在着竞争。这样中小学校不仅可以有租赁收入,还可以提高食堂的服务质量,提高学生饮食的标准。

第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合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是成本构成中的重要一个项目。但我国现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核算其原值,这种核算方法不能够如是反应中小学校当期的实际成本费用是多少,从而无法核算支出、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计算出中小学校的净资产数量,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再扩大和进一步发展。

第三: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在整个财务管理中的比重。任何一项预算都应该包括收入的预算、支出的预算、费用的预算,还要包括月度预算、季度预算、年度预算等等。中小学校加强预算项目,可以使各个部门按照预算计划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服务于全局的工作要求,还可以使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提高效率,较少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会计核算体制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而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混乱与不合理又加重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就会给我们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增加这方面的思想意识,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就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或者减少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题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美国的政论会计规范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1,(4)

第4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会计核算;要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我国大多数的医院都是公立性质的,属于非营利性医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院的发展,公立医院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远远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对成本的核算,依靠医疗的有偿服务换取发展需要的资金,医院不但要发挥社会效益,也要重视经济效益。

一、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

目前医院的固定资产核算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累计折旧科目,无法把握资产的新旧,医院的净资产状态也得不到真实的反映,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提取减值,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存在差额。针对这些现象,医院首先应该增加累计折旧科目,来保证资产真实性,使资产项目能够准确真实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价值,反映出实际用户的净资产。利用企业的会计制度,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加速折旧法,按照使用的年限为计提期限,报废资产不补提折旧,超过限期的不续提,并做好计提折旧的记录。资产的核算计价方法要科学合理,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要有保证,资产的计提减值要谨慎细致,做好存货类资产的跌价损失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科学的核算计价方法能够有效避免虚账假账的出现。

二、贷款利息的会计核算

企业的贷款利息费用归类为财务费用,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贷款信息费用属于管理费用,要在管理费用的科目中进行会计核算,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归类为其他收入科目,这样的规定对会计核算多有不便,利息费用应该归结在相应的费用科目中,而不是在收入与费用两级科目中,这样与会计核算的明晰性不相符合。为了准确客观的反映债务资金利息状况,便于对债务资金的利用,应该把贷款利息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划出来,把核算存款利息费用从其他收入中划出来,归类为财务费用科目,基本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借款,在项目建设完工前应该使利息资本化,记入固定资产中,在工程交付之后发生的利息记入期间费用,最后转为收支结余。

三、投资融资的会计核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进行一系列的投资融资行为,投资融资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对投资融资进行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导致医院在进行投资融资行为的时候,会计核算人员的意见不统一,这样容易把投资与融资行为混为一谈,使投资融资行为复杂化,医院成本金也和投资者的利益连成一起,使医院的经营收支成为了人为控制的活动,违反了相关规定,造成医院会计核算信息的失真。针对这一现象,医院应该使核算信息透明化,提升报表和明细表的价值,收支的总额、资产的负债都应该核算清楚,方便报表使用者与核算者进行比较,观察医院的现有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投资和融资决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增加投资融资的成功率,降低投资融资风险。

四、医院管理工作的会计核算

医院的各个部门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费用,除了管理部门有管理费用,其他的辅助部门也会产生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对医疗产品的成本、净资产值的发小、收支结余等有影响,现行的医疗制度规定间接管理费用按照医疗部门或者药品部门的人员比例分配,这样的分配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成本核算的失误,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程度。为了使医院管理工作产生的费用简单化,便于会计核算,应该把管理费用放入成本核算的收支结余中,管理费用独立存在在收支结余中或者对应出现在盈利服务项目里都可以,便于医院的管理信息比较。为了使管理费用更加明晰,要把管理费用分开核算,对每一笔管理费用都应该如实记录。医院应该针对医疗与药品制定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直接的医疗成本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相关费用中,间接费用不计入医疗支出费用中。医院管理者应该树立成本核算管理意识,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会造成医疗成本费用的增加,从而影响医院的财务状况,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

五、总结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医院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需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相适应,同时发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医院应该发现目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创新,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淑荣.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2]李建宁.国有中小型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探析[J].财经界,2011(14).

[3]段洪浅.谈医院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一体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第5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一、会计核算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局限性

现代的会计损益核算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表达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其基本方式就是以收入减去费用得到关于该项经营活动的利润。而会计基本理论中存在一个理性的假定-持续经营假定,正是由于这一假定从根本上否定了核算一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对没有终结点的过程做出完整的说明。基于这一假定,作为本身应该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结果的会计核算,却无法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及其结果,于是在确认损益结果的计算时,会计损益核算必须遵守会计分期假定。而遵守会计分期假定,则必然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一系列指标,都具有了其重要的特征-期间性。这就是说,现代会计所计算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都只是一定期间的结果,因而也只是对一定期间所作的说明,而不是对全过程最终结果的说明。由于持续经营假定的限制,现代会计不可能将各个期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处理,以期获得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结论。

应该看到,由于会计分期假定,使得各个期间的会计资料在形式上表现出彼此间的独立性或者说无关联性,并未表现出关于同一时间过程的内在统一性。由于这些资料只对本期间作出说明,因而也就未能显现出对各个期间资料进行时间价值调整的内在统一性和内在必然性。而在现代经营活动中,我们对一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最终结果作出核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表现在一般所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分段落进行的,也就是说,经营活动实质上是由若干时间长度有限,且彼此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段落在观念上连接而构成的。

二、固定资产是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时间组织特点的关键因素

随着企业固定资产的专门化趋势日益加强,以至于最后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将围绕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而得以组织和进行。因为固定资产是以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发挥来为企业服务,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消费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来为企业服务的资产,典型的就是生产经营能力资产,而生产经营能力资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身的自然性质尤其是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寿命的有限性。随着固定资产的形态改变,其效用的降低乃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就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寿命特征,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表现出是由若干个有限时间长度连接而成的过程。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内,经营活动本质上是简单重复的过程。当经济寿命结束时,才又开始一个新的寿命周期过程。所谓扩大再生产其实是寿命周期之际的时点行为,这一行为完成后,就形成新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就意味着原规模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已经被人为地终结而开始一个新的简单再生产项目。虽然结果表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但这必然是在新规模水平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严格地讲,所谓扩大再生产,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对生产规模或时间属性具有改变意义的外在因素,而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它决不可能是具有持续特征的生产行为的一个具体类别。

三、产品寿命周期现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时间组织特征上的重要影响

这种现象源于宏观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这种调整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使得任何消费品都具有有限的寿命周期,其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将会加快。而产品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会选择小批量、订单式的商品生产模式。同时,这种产品的寿命周期特征又必然导致生产过程自身的技术结构的调整。而在现代经济活动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的经济,则表现就是在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和其技术性日益先进化,决定企业生产组织时间性特征的固定资产专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资产日益专业化又使得企业按照某一种特定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来组织的特征更加明显。于是,在企业这种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就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项目。项目意义其实就是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同时,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周期过程。

既然一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过程取决于投放于其中的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过程,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可能,即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亦即按照项目的完整时间过程组织核算的可行性,也就是核算每一个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确定的经营活动可能的最终结果。这种核算,也就是对一个时间长度有限的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也就有可能将这样一个过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最终结果进行完整准确表达。

四、怎样进行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

第6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核算 规范 意见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是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也是其他相关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对于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变化,适时地增加或减少会计科目,调整相关账户对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应顺应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而做出相关调整。

一、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一)事业单位管理不规范

1、管理过程中将财务和会计核算分离

二者的分离使得单位事物管理和账簿的管理无法有效结合,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在资金管理规范的时候容易忽视对事业单位资产的监管。

2、原始凭证填写有误

信息表述不清晰,相关栏目说明不完整,数据随意更改等都是当今会计核算过程中违背会计核算制度要求的表现。会计信息的不准确,会影响到记账凭证等后续会计工作,从而影响整个会计工作的进行。

3、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些事业单位目前依靠的会计核算制度与配比原则相违背,容易造成财务混乱,使得单位真正的资产以及负债情况不清不楚,同时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结余情况数据不准确。

(二)会计制度不完善,适应范围不全面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依托的管理制度,而事业单位作为国有单位,它的会计核算依据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中由于科目和内容的缺失,使得核算过程的难度加大。同时,对事业单位监管的不到位和其内部管理不善,使得一些单位擅自挪用国家资金,做出一些不合法律规范的事情。

(三)资产核算存在偏差

事业单位购买以前的固定资产,其资产科目体现为它的原值,而基金科目则表示它的净值,二者有差别,类似的问题在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同样存在。而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往往由于核算人员的忽视使得无形资产的核算也不准确,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二、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有了保证,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范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二)可行性

根据事业单位自身会计核算发展的情况,结合外国会计核算改革的成功经验,统筹规划,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改革。

三、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举措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监管资金流向,进一步改革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向更加合理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财务,计算盈亏的会计核算制度,而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常常在经营性收支业务使用。基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和财务信息的特点,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有效结合更有利于会计核算的进行,在财政拨款和一些收入部分,使用收付实现制,而在现金、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等的核算上,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便合理规避风险。

(二)严格落实会计核算制度

修改制定好了会计核算制度仅仅是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切实执行,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制度的落实以发挥其作用。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要切实落实固定资产账套建立和卡片设置的工作,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以免造成财产的损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强化预算管理

由于新的改革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得采用原有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处理财务管理的难度以及工作量有所增加。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环境,深化务实财政预算管理,做到科学编排,认真执行,严格监督,并且做到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单位预算经上级批准后,要及时根据上级所批复的预算调整预算计划,对于所批准的项目支出,制定科学的计划,提高经费利用的效率。办理日常收支和资金拨付业务,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改革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得到增强,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促进了国库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我们发现其中的不足并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我们还应当积极的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欣.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

[2]徐远东.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N].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张立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4]徐远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第7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会计核算

财政管理是指政府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管理,是政府为了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对所需的物质资源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活动的总称,简言之,就是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全过程所进行的管理。如今的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加强对两者的改进和完善,实现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化、准确化,避免因此而造成资金得到不良利用或者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的结果。

一、统一政策,精准定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税费等各方面的改革,乡镇财政管理基本都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核算电算化也基本上反映出乡镇财政管理资金活动,但在实际运行中也不排除少数情况的发生。例如预算10万元救灾款通过授权额度拨到民政零余额账户上,发给农村贫困户上,因没有卡号,只能通过提出现金发放,而财政会计软件中设置了现金业务每日3万元提现额度,与实现财政管理资金活动存在一定偏差,未体现出救灾款发放的时效性。会计核算中个别业务做到灵动性,特事特批,尽量与乡镇财政管理相适应。由于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工作还没有相关的统一政策与文件,没能正确指导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使两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能、内容、方式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针对这样的现象,不管是国家也好,各省市的财政部门也好,最紧要的目标就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给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关于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管理体系,把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与职能,促进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运行。

二、完善运行与监督机制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必然离不开其运行与监督机制的优化。一方面,要优化工作人员队伍。多纳入素质高、业务精或者财经类专业人员,提升财政队伍的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这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作队伍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象征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在纳入专业性人才,优化人才队伍以后,还要对相应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定时更新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素养,更新其对本职工作的认知,促使工作人员随时对工作保持一个新鲜的充满激情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完善乡镇财政体系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由于财政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常常与国家拨下来的资金“打交道”,因此,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的话,那么乡镇财政机制的运行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国家拨到农村的各项资金,基本上都具有紧急性,所以很有必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对资金的去向以及资金的运转给与严格的监督,避免因为监督不利导致资金管理出现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改善乡镇财政办公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单位是整个财政系统中最基层的单位,因此在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方面相对落后,或者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虽然近十几年来乡镇财政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进与完善,但是与标准硬件设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计算机老化、数量少、配置低运行慢等情况,都需要必要的改善。这不仅是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手段,还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主动性,改变以往沉闷、死板、没有激情的工作状态。因此优化乡镇财政办公条件,引进先进的、全新的办公设施对于优化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市的相关部门,都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不应该放任不管,要主动走进乡镇财政与会计核算部门进行实地的考察,对相关的硬件设施与办公环境进行记录,然后着手对此进行改善,避免因为这些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避免因此导致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无法正常而高效地进行,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乡镇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展是否顺利,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对于国家财政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它关系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一系列问题是否能够顺利解决,更高层面上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省市政府,都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放在显著位置,并着手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牛洪常.适应新形势工作需要不断加强乡镇财政管理[J].科技信息,2009(29).

[2]余华珊.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J].财政金融,2008(5).

[3]宋文斌.我国乡镇财政体制重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6).

第8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是基于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要求而推出的,其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避免企业资产价值不实且有效地防止其人为调节利润。公允价值的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相同点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差异。本文将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会计核算过程中将二者统一的必要性,进而浅析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统一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统一

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的统一有助于降低会计准则复杂性和难度,也有助于满足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科学发展。

一、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与公允价值规定的相同点

(一)两者都是价值观理念的体现

价值观理念主要是针对未来,考虑的是整个市场。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下的资产计量都包含在后续计量范围之内,其计量过程中也都是针对着未来。资产价值产生的变动——公允价值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都需要计入到利润表当中,都是企业未实现的损益。

(二)公允价值的思想体现在资产减值会计中

资产减值计量包括两个方面,即对资产减值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及对减值进行计量。资产减值可能性的评价过程中,引发资产减值产生的条件是市价下降,并且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无法恢复;而在资产减值的计量过程中,可变现净值及可回收金额正是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计量基础,这个计量基础计算起点也是市价。同时,市价也是多种计价属性中最符合公允价值含义的定义。

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一)计量基础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提取资产减值关键是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要同时估计未来资产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的余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及确定减值准备的金额。首先,如果两者之一的金额都比资产账面价值大则无须计提减值准备;其次,如果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估计不能完全确定时,应该按照资产未来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确定可回收金额;最后,如果资产未来公允价值净值无法确定时可以用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可回收金额。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核心是公允价值的估计,只不过是用在资产减值会计中可回收金额确定的哪个层次而已,因而二者的计量基础是一致的。

(二)计量结果存在差异

资产减值计量是估计的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净值与资产账面价值比较中的较小者确定。可见,公允价值的计量不一定与资产减值计量相同,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没有考虑资产未来的处置费用。因而,资产减值会计同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三)会计处理差异

资产减值会计核算中,如果估计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值小于账面价值,则按照两者的差额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列入利润表中。反之则无须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也就不必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可见,资产减值损失是预计资产减值时的损失计入利润表,如果资产升值将不作处理。

(四)会计理念不一致

资产减值会计的出发点是谨慎性原则,其会计理念为期末资产价值的计量宁可低估也不能高估,即所谓的“就低不就高”,其目的是谨慎地预计可以实现的利润。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理念,本着相关性原则。期末资产或是负债的计量,无论是增值还是减值都应予以客观的确认。故此,二者的会计理念不完全一致。

三、会计核算中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统一的路径

(一)资产减值的计量依据应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计量说到底都是资产价值计量的具体表现。从财务报表“价值观”的观点来看,基于公开市场参与者角度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对能够更加客观些。资产减值计量是站在会计主体自身地位进行预计的,虽说会计主体的决策层最能掌握资产的价值信息,但是市场才是资产价值的决定人。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的资产直接面对市场的交易,是市场中的交易双方最后“博弈”的结果,其相对于资产减值计量的未来全部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更具有交易性及客观性,在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各易于报告的阅读者接受。

(二)会计处理应当协调统一

公允价值计量虽然是基于市场交易参与者的角度操作,理论上比资产减值计量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市场的交易规则,但并不能由此将资产减值取而代之。原因有二:其一,公允价值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其主观性却较强,容易出现人为调节利润及夸大资产价值的问题;其二,会计核算要求的谨慎性、稳健性原则来看,财务报表非估值功能及市场非有效性,需要资产减值计量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应当与资产减值在会计处理上应当做到协调统一,建议可以运用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可以起到避免人为调节利润及虚增资产的问题出现。

(三)目的应当协调统一

我国之所以先后推出了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两个会计准则,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使得国内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起到预防及减少财务舞弊、财务造假事件的出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出发点是使得企业的资产更加符合资产的定义,进而使得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资产减值会计目的则是使得资产价值应该与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趋同,即只有资产的价值等于或者超过该资产未来的现金流量现值时,资产才能被其所确认。可见公允价值目的强调的是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减值计量的目的强调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因而会计核算中若想使得公允价值与资产减值达到统一,就必须使得二者的出发点及其目的趋于协调一致,从而避免因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会计不一致造成两者之间不必要的分离。

参考文献:

[1]李帅,张婷婷,杨澜.商贸会计的计量方法与其他领域方法的异同点――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减值计量的统一[A].会计准则发展――第六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3

第9篇:会计核算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事后监督;核算;建议

从2002年人民银行地市中支事后监督中心单独设立以来,通过建立逐级监督检查制度,发挥内审、纪检等部门合力措施,不断加大内部会计监督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由于监督范围的扩大和央行会计核算业务的不断发展,事后监督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监督工作的现状

1.对新增业务监督不到位。一是监督范围扩大与监督力量不匹配。事后监督的范围从会计营业部门扩大到国库、发行、财务部门,业务量猛增,但监督力量无论从数量和结构上,都没有得到同步增加和调整。二是人员素质不适应工作要求。监督中心成立过程中,监督人员是从各方面抽调组成的,并非全部是业务骨干,随着知识结构的逐步老化所带来的不适应与日俱增,而熟悉掌握新业务也需要有一定的过程。三是业务保障不足。如一些涉及会计业务的培训,常常没有事后人员参加,一些重要的业务制度、文件不能及时到达事后人员手中,监督的时效性和资源保障滞后,导致对新业务监督的不到位。

2.风险监督不全面。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核算业务并没有全部被纳入到事后监督视线范围,比如对重要空白凭证账、实、簿的核对,对财务部门明细核算等重要业务的监督仍处在监督范围之外。而且随着央行会计业务的发展,除上述业务外,人事部门的养老金,工会经费的会计核算业务也应当纳入事后监督的范围,这样才能保障人民银行资金的安全完整。

3.事后监督技术落后。目前事后监督除对会计营业部门的业务监督采用计算机监督手段外,对发行、国库、财务的监督仍为手工监督,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监督技术与相关业务的电子化水平不相匹配,大量的电子数据信息得不到共享;仅有的事后监督的软件升级相比较前台而言也存在功能优化跟进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事后监督的效率和质量。

4.违规处置标准不明晰。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对违规情况只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具体业务,会产生无法界定的问题。2010版事后监督制度第24条(五)中将违规情况分为三类:即规范性问题、核算差错、事故,但实务中很多违规业务难以恰当定性。如一进账单,账号户名不符(账号中少一“0”),但记账正确,实务中一般认定为规范性问题,但这一问题却存在产生法律纠纷的隐患;再如重空凭证销号错误,登记簿登记错误,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属账务处理错误,有的认为是规范性问题,两种不同意见都是依据同一制度而来。这些问题常会使会计业务人员和事后监督人员产生争论;这些业务上的矛盾如不用更加细致严谨的制度加以调整和规范,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再度反射到工作当中(如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最终增加会计核算的风险。

5.事后监督信息浪费严重。事后监督人员每天对很多细节性问题进行检查、核对,发现和记录了很多业务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有操作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有的问题应当在基层解决,有的问题则属于高层研究解决的范畴。然而,实务中对事后监督发现的问题一般只留在本单位几个部门,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更多地停留在操作层面,没有对问题进行汇总和深层分析,许多对央行内控有用的信息,没有送达决策部门或没有引发管理层的高度关注,使大量有用信息白白浪费。

二、对改进会计监督发展的相关建议

1.提高事后监督的技术手段。基于动态、适时、全面监督的需要,要实现监督方式的转变,借助科技手段,开发应用适应会计、国库、发行等业务监督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实现电子业务数据及账表的自动比对,降低事后监督中心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将有限的监督力量解放出来,投入到对重点风险业务的监督分析当中,提高事后监督的实际效果。

2.加强对事后监督人员的同步培训。事后监督人员要对财务会计、国库、发行、营业室等部门会计业务进行监督,而这些部门的业务、技术、制度、标准在不断发展变化,当系统及相关配套制度更新时,应当让事后监督人员同步参加学习培训,及时传送文件,让其在业务运行之前,提前了解和掌握要求和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更好控制风险。

3.建立分层次的大监督检查格局。将央行纪检、内审和事后监督的力量进行整合,形成央行大监督格局。上级对基层行进行检查时,建立分层次、有侧重的检查监督方案,避免什么层次的检查都去调阅大量账、表、证、簿,重复劳动,效率不高,重点不明,这样检查缺乏科学性,浪费监督检查资源。而分层次检查即可实现有效节约,强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