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
青年教师的发展将决定民办高校的未来,深刻影响民办高校培育人才的质量。因此,青年教师应该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但是由于青年教师进入民办高校时间不长,缺乏教学教改经验,同时由于年轻教师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增强其政治觉悟很有意义。目前高校主要通过理论灌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提升不了其工作的实效性。青年教师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少,纯理论信息难以获得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内心认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活动比较匮乏,难以在教学科研中有突出和创新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通过加强实践活动提升认可程度。因此,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纯理论灌输的同时,应该强调增强实践机会,注重指导的实用性。
(二)多简单说教少情感沟通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思想和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遵循“看报纸,阅读文档”教育的老办法,只有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繁琐,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简单说教疏忽了青年教师的情感交流,难以形成青年教师的内化道德,也就无法成为外化动力,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师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交流,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满足需求,增强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民办学院和大学开展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理论灌输和情感交流等方式融合开展,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注入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有意义的工作。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评估青年教师奖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评奖的标准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其中最科研排在首位,其次教学,一般情况下忽视了职业道德。对于青年教师的评估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教师考核内容的思想政治素质,应该作为教师职业的先决条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过度强化教育水平,科研奖励,等级论文和出版物和其他评估标准的数量,导致工作态度青年教师,思想表现,教学变成正式的东西,极易在客观上误导青年教师。其次,由于青年教师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核标准,内容,方法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评估机制,所以它是不完美的。还有民办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各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检查评估只是从形式上例行公事,无法真正实现考核目标。
二、人才强校背景下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有双重含义:首先,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以及在人才强所背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次,民办高校要更好地适应人才强校战略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应积极改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展现初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体现民办高校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加强为目的,改善是途径,加强与改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适应新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制定了一系列适应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人才强校的的理念才能得到深入的发展。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增强渗透性和感染力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政治教育体系。隐性教育是利用一切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等,思想政治教育,使细微的,使之更快地教育。因为青年教师的思维更活跃,过于显式地进行教育很容易导致叛逆的一代,同时,注重隐形教而轻显性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缺乏。提高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感染青年教师,实现了环境教育功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青年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乐趣和渗透性,将有意识注入同无意识熏陶相结合,提高思想渗透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实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只有激发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思想和实践,才能真正有效。教师最关心的是在高校的前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等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重视青年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优秀的年轻教师,处理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和其他实际问题,根据不同他们的不同需求,或者他们的不同阶段,然后不同的内容和方式对比评价。
[参考文献]
[1]何永婵,窦黑铁.对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国有企业之中,使得国有企业发展又有了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对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便成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对此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为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国有企业;青年员工;实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新鲜血液”注入到国有企业之中,使得国有企业发展又有了新的动力,但是与此同时,如何在国有企业中对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便成了社会所关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实施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在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相当的不完善的,在对国有企业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的时候,没有完善的机制进行总体统筹,这样就使得工作很难良好可持续性的进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缺乏保障机制,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
1.1.2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其没有良好的理论导师和实践机会。
1.1.3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缺乏必要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配合性非常低。
1.2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时效性
对于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来说,是比较与时俱进,追求时尚的,但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就是十分的抵触,这种教育模式的枯燥。死板,方式方法的单一、理论的陈旧,极大的磨灭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了。
2.促进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措施
对于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在仓道来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就有提到说:“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想成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所施加教育影响的各种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国有企业员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国有企业在进行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每个企业环节中去,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
2.1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有经济发展相结合
将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国有企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的核心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每个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环节当中去。国有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完美的结合,通俗来讲就是,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有离不开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如果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偏离经济发展的方向,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缺乏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就会变得死板,难以发挥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一定要维护好这两者的协调发展,使其相互配合,不断的完善。如果利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来指导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就要做到:首先是青年员工要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青年员工一定要看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是在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中也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意识到企业经济的发展核心是把生产搞上去,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这个核心的理论指导,为其服务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白其每一步是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继而进行完善。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激励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价值理论,是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一个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积极的引导青年员工在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创造更好的企业精神,塑造更好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一个良好的国有企业文化可以使青年员工正确的认识到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树立员工规范的工作行为,使员工可以更好的约束自己和努力工作,积极的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价值。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企业文化与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有企业共同的利益,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也会随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国有企业的青年员工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新的思想特点,对于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会变得复杂多变,会有各种新的状况和问题出现。那么这就说明,在新时期下的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的,工作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既要加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又要在实践中将各种理论落实到实处,从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为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准备,促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有企业青年员工中得到良好的发展【2】。
作者:马秀玲 单位:本钢浦项冷轧薄板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界定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剧变:科技进步、经济起飞、政治变革、文化多元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最初本来是指称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其他诸多领域。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被引入学术界。“德里达(J.Derrida)、福柯等一些年轻的法国思想家开始研究各种后现代主义小说。德里达相继出版了《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等书,宣告解构理论的确立。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状况》一书,在西方思想界引起极大的震动,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由福柯、哈贝马斯(J.Habermas)、利奥塔和罗蒂(R.Rorty)等人发起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论战,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野拓展开来,并形成了诸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诸多分支学派文化哲学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些不同的理论和立场综合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对现代主义进行挑战、质疑和反叛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思潮,没有统一的体系。从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思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努力的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试图重新构建一个和谐全新的社会。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人性的异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完全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是要对现代主义进行“纠偏”,在现代主义做的不够的地方实现“超越”。
2.反对整体性、同一性,提倡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世界是碎片化、零散化、特殊化和多元化,具有相对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推崇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每一个人因为其所处的立场和阅历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也会有不同的方式和作为。
3.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否认世界有终极本原,本质存在,否认基础原则等问题,否认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认为其只是一种假设。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和没有生机的,强调模糊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性、分解性、间断性以及反正统性。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客观地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年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青年个体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休闲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后现代主义对于各种中心主义的批判有利于增强青年个体的反思精神,建立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主张差异性的特征,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多元化时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冲击了当代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自由的自由精神,使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理想信念失落,享乐意识增强;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叛、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基础,解构一元、主张多元的生活态度消解了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消解了青年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不确定性、多元性的观点,震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性,严重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它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冲击了我们对传统世界的认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同样需要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思维视角和研究领域。
(一)协调青年思想的多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化,实现二者的统一
对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性看法进行保护,以包容的心态对待青年思想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直面多样性;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建设。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解构和对人性深切关怀的理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予以辩证性借鉴和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因而在教育中应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在教育理念上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新的社会形势下有新的时代要求,然而当前形势下仍有许多传统观念阻碍着当今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对象上,注重传统的“政治人”教育忽视“全面自由人”教育。长期以来,人类都处在阶级社会,受到阶级属性的制约,统治阶级总是尽量的用自己主导的价值观念去引导青年一代。这些统治阶级传播的价值观必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其目的就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他们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但这忽视了人首先是一个大众的社会人,是一个世俗化的人,是一个有着多种价值需求的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选择必然会对青年的价值教育带来阻碍,违背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旨;
(2)教育内容上,过分强调社会主导价值的教育,忽视个体价值的引导。在当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大众媒体,总是过分强调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到处宣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处处不忘对我们进行爱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这些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年进行这些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但要有个度,就是要在与个体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中才有效,不然纯粹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必然“假大空”。个体价值教育是基础,忽视个体价值的引导,必然出现本末倒置,价值引导偏离;
(3)教育原则上,过分追求工具理性,淡化了价值理性。在当前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中,往往注重实际效用,而忽视了对青年价值教育的深远意义。当今社会中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是强调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价值性的表现,注重实际利益忽视了理想追求和信仰。用这种理论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必然导致青年庸俗化,追求层次低级化;
(4)教育方法上,偏执于传统教育方法,无视新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中,习惯运用艰涩的理论说教,忽略了青年本身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有着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而且纯粹的理论灌输也不符合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规律,因为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知识教育,青年掌握了正确价值观知识,不等于他们就有了正确价值观;另外,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总是注重于形式方法,比如教育内容不分主次,不顾青年主观需要与否盲目教育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价值观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的价值观教育路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关注对象上,以人为本,尊重青年的主体性特征。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要求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必须紧紧的关注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把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尊重青年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根据青年自身的内在需要来作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依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青年价值的航标,价值观教育又注意到引导青年学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个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了理解青年、尊重青年、关心青年、帮助青年,总之一切为了青年。
2.2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主导价值,主流价值和青年个体价值的协调统一。青年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三者的整合。“主体价值”即青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主流价值”即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社会走向的社会价值;“主导价值”则是我们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提倡的规范价值。没有一个权威的价值主导系统,社会便没有基本规范,就会处在无序状态。但“主导价值”若离开“主体价值”太远,则很难形成价值教育的有效性。社会不仅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而且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根本目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有一系列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性,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那么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就不仅要尊重个性,还要注重社会需要,这要求青年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要统一。在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相互满足中不断发展;第二,实现时间上,分远、中、近期目标。这就要求青年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也要注意实现的时间和层次性,不仅要着眼当今,也要放眼未来,不仅要有基础内容教育,也要有主导内容教育。这些也就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青年个体价值相协调统一。
2.3在教育原则上,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协同发展。在工业化、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世俗化,特别是随着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常生活的基础,工具理性作为实用层面的建构能够解决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提高生产效率,讲究经济与商业活动自身的规则,遵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但工具理性是一种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的理性,它无视“人是目的”这一至真的文化、哲学价值理念。因此,它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归宿,最终导致了人的价值理性的迷失。青年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其存在与发展不是仅仅满足于金钱的追逐和物质的享受,还要追求价值、理想、幸福、自由,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对自己灵魂的关注与拯救,因为谁都不会对自己的灵魂拯救弃之不问,而把它盲目地交由他人来决定取舍。
论文摘要:“第四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青年是我国“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第四媒体”在对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对这一背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
所谓“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三大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习惯上被定义为“互联网”。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短信媒体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第四媒体”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自产生以来,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和客观的。青年群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第四媒体”环境对青年受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影响也是直接和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又使得“第四媒体”环境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第四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一、“第四媒体”的特征
第一,从“第四媒体”的特征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普遍的观点认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广泛性和特定性的统一。与传统传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的地点、活动空间和既定的时间,受众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体”要广泛开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造成了受众在“第四媒体”中行为观念的差异性;二是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被认为是“第四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活动,充分显示了“第四媒体”的虚拟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体”条件下,又存在着真实的一面:虚拟环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的反映;“第四媒体”的用户在虚拟代号的后面,又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三是互动性与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体”中,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另外,“第四媒体”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时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第四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第四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从“第四媒体”的形态来看,由于“第四媒体”在外延上包含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网络,因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包括万维网(即3W网)、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版等;而手机短信媒体的主要形态则可以从其服务功能的形态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务、增强型短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型、资讯型、娱乐型及数据库型等多种类型。
二、“第四媒体”与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第四媒体”的发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门科学的理论前沿,必将大大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体”的出现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少了实践中摸索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体”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被“双向互动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从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传播,必然导致新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青年受众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增强自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科学性。一是网络文化的现代化丰富性,有助于开阔青年人的视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有助于青年人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观念;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二是在“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的,有助于青年受众道德智商的培养。
2.“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相背离性。随着“第四媒体”的迅速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表现为传播者大众化了。在“第四媒体”环境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群体由于是“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大众化必然会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递性特征,使得受众始终是被动接受信息,处于信息传递的客置。一方面,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经“把关人”过滤之后传向受众的;另一方面,即使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诸如传媒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在“第四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对“第四媒体”的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会使青年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异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体”的异化,无论是信息需要的异化还是“第四媒体”的异化,都将最终导致青年这一“第四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异化。
三、“第四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从“第四媒体”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技术途径和非技术途径。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是被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有害信息。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众传播,从而起到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第四媒体”环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但这只是消极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发展;二是主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要在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包括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扬主旋律;在各个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人到形象生动的栏目当中;建立相应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等。其次,从非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监督制度,加强网络宏观管理,独立运行的“第四媒体”监督组织应具有信息、学者参与、公众动员等功能。同时,要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治监管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首先是要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全面的“第四媒体”
【关键词】 新媒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挑战;对策
新媒体为一种传播媒体形式,该种传播形式受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在对用户提供服务时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数字传播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等。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促使社会舆论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变化,社会主流意识形体的改变,对青年思想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鉴于此,应尽可能将新媒体技术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详细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新媒体的概述
新媒体主要是针对传统的书籍、广播、电视等传播形式提出的新概念,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属于一种新兴信息传播形式,主要是对通信技术、移动网络技术、宽带局域网、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的综合利用。用户能通过电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等获取各种资源及娱乐服务需求,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新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也对青年思想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因此,要全面意识到新媒体技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消除其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从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现场面对面形式开展,这种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尤其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同时,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灌输式”教育方式,接受教育的青年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这很难提高青年的积极性。新媒体技术具有互动式和开放式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出现的不足,通过多样化手段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能打开青年的心灵,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传播资源十分广,传播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年的思想、行为造成影响。基于新媒体的该种特点,在一定时候,新媒体技术也会给青年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并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更高的挑战。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意识潮流中,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同时网络媒体中蕴含着很多暴力、黄色等不健康信息,这些信息很容易影响到青年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青年明辨是非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严重的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新媒体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平台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青年接受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丰富,这极大的扩展了青年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新媒体技术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往的内容枯燥、手段单一的教育手段被多元化、现代化的手段所取代,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青年接受。新媒体技术的推广,使得青年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互联网分享信息和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以及生动性。新媒体技术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对青年进行全方位、无障碍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避免了以往的生搬硬套教育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良好。
2、新媒体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新媒体技术具有现实性和虚拟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将现实空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虚拟空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新媒体对于青年的吸引力是很强烈的,青年很喜欢通过微博、QQ、微信等工具进行沟通交流,在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达到4.64亿人,而青年是手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是随着新媒体一起成长的,他们对接受新的社会观念充满了热情,同时当代青年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也就是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当代青年的思想需求十分契合,因此,新媒体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3、新媒体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视野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的考虑。新媒体技术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视野,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并结合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淋漓尽致的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开辟新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对于年青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并引导青年学会鉴别网络信息及社会舆论,去伪存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醒的判断。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鉴于新媒体技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必须跟紧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树立全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教育的观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防范,以此减弱新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另外,要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必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意识,这样才能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用新媒体的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并十分注重新媒体的新特点和作用,努力掌握运用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一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方式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要,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传播媒介,由“灌输”式教育转变成“引导”式教育,对青年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理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给青年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在接触丰富多彩的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为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日常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青年播放一些他们感兴趣并具备思想教育意义的视频,以此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
【参考文献】
[1] 刘树琪.新媒体技术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05).
[2] 马俊杰.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5(1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人们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大部分的网上交流仍采用字符的形式,同时占网民比例最大的人群是青年人。在这种交流过程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也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这造就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他们张扬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网络语言的类型特征分析,了解和认识网络语言,与青年展开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进而引领青年健康成长。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病毒、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论坛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顶(支持)、555(呜呜呜)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这一新兴文化中使用的新的语言。本文要描述的正是这一类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活泼、自由、亲切、幽默,特别贴近生活,同时又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些语言现象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过这些语言现象,能够看出与之相适应的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及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类型
1、中文用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旧词换新意,借用原来生活中的词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或者利用谐音改变原意等。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形象借用”。是指生活中的许多词被借用过来表达新的事物,借助于形象或意义上的微妙相似加以联想,而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坛子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交流感情,还有最重要的,可以长工分,原指发长贴。(2)“谐音”。是指对旧有词语的读音、字形加以变化,进而产生新词的现象。例如:“版主”变成“斑竹”:论坛版块的管理人员,把水版比作小店,他们就是店小二。
2、数字用语。抽象的数字经过网民的想象力,赋予新的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数字用语一般利用与汉语或者外语的谐音来表达意思,大体有两种表达方式:(1)数字与汉语谐音。最常用的有“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等等。(2)数字与外语谐音。如“3166”:日语的再见等等。
3、缩略用语。网民们将汉语或英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主要有两种形式:(1)汉语缩略语。如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如果GG、DD、JJ、MM或PLMM,指的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或漂亮妹妹;“FB”:腐败,指聚会+吃饭+活动。(2)英语缩略语。如“BB”:宝贝,情人,孩子,ByeBye,看具体使用英文缩略;“FT”:Faint,晕倒的意思,也叫分特,表示惊讶、不可理解、不可置信等意思。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1、不稳定性。网络语言既受网络技术发展影响,又受青年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与流行文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青年心理的变化以及流行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变化,旧的词语不断被淘汰,而新的词语又以极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并得以流行,呈现出鲜明的多变性。2006年5月,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网络用语的排名,显示一些曾被各种媒体及研究文献反复引用的、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词汇,如“大虾(大侠)、菜鸟(新手)、94(就是)”等使用频率均没有超过0.2%。以前说美眉,现在就说MM了。
2、创造性。网络语言更新速度很快,新鲜词语层出不穷。而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异想也不胜枚举。青年人将网络当成一个虚拟空间,所以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也力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令人感到新奇的富有创意的语言,追求一种标新立异的效果,这就使得网络话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比如说哥哥,可以用大写的GG,也可以用小写的gg,感谢可以用39、3X、3Q等形式。同时,网民还可以利用表情符号等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3、不规范性。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汉字、数字及英语字母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走召弓虽”:超强;“油墨”:幽默,微软拼音通假字。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规范,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表现出网民们求新、求异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用语言来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这种个性在虚拟的世界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使用者的特征——年轻的心态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二、网络语言的成因分析
网络开启了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语言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网络青年族群个人主义、个性自由的张扬,形成必然有其相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一)社会原因
1、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工具,更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社会交往网络,网民在网络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新兴社会群体,这一群体依靠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在虚拟空间中聚集、交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群体文化不同于其他类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语言的形成,网络语言作为群体文化的产物,不仅是网络社区成员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载体和工具,也是网络社区成员的身份标识物。缺少独特的网络语言,网络社区各个成员之间在失去传递信息的有效工具的同时也失去了独特的身份标识物,网络群体和社区交往在文化层面上就难以得到维系。
2、文化变迁。从网民的年轻化来看,现在网民中的大多数都是青年人。“青年人最善于接受新的价值观,最少保守思想,不受旧的落后的文化的制约。因此,他们敢于向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观念挑战,他们也常常给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语言的产生,是青年群体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他们正在显示特有的智慧与才情,他们思维活跃、新潮,他们机智俏皮、妙语连珠。他们创造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炫耀自己身上闪耀着的智能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幽默诙谐的语言是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的温和打击。例如:555(呜呜呜):同音表示,表示彻底沮丧及伤心,可以重复使用;mm/MM:妹妹、美眉,表示年轻女性;楼上楼下:帖子中的上下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另外一个相关词是楼主,指发起该主题的人。顶楼,指第一个贴。
(二)个体原因
l、情感宣泄。网络语言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不好意思用语言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既简洁实用,又显得幽默含蓄。又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说明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社会里,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无异于向竞争对手、向社会示弱,所以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就此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理解,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窗口。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上聊天的人更容易将平时鲜有机会表露的“本我”显示出来。
2、张扬个性。网络语言在另一方面常常视传统语法于不顾,表现出完全的随心所欲来。例如,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甚至连“气死我了”也说成“气死我乐”这种经常出现的反常搭配,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青年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着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且乐此不疲,希望成为具有社会话语权力的主体的积极努力,愿意直接表达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因此,他们常以出格的表达来达到一种放松,并企望以此体验一种快意。言辞的出轨、观念的冒险,是青年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炫耀性的社会互动行为。”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三)提高理论素养、引领青年前行
在当前阶段,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影响在我国尚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网络的发展及其对于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这需要我们立足实践,针对实践发展的具体状况不断进行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网络语言现象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网络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课题之一,随着网络对社会的影响不断深人,网络必然给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更新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消除网络带来的差异,更要快步迈进网络社会的新环境。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之间已经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进行有效沟通完全有可能在我们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形成交流的障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直面网络语言的挑战,并积极汲取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工作,方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灵世界。
(一)走进网络生活、了解具体情况
网络化生存方式对当代青年人的自由反叛意识进行了极度的释放,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即使是虚幻的空间中,人的社会性被大大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在网络空间中人的社会性约束的淡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无法再向人灌输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戒律、虚假的道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产生语言差异,原因之一就是青年人已经步入网络生活并走在了前列,而教育者却还没有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去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要适应网络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者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技巧,这是进人网络生活的前提。
(二)熟悉网络语言、进行有效沟通
任何一种语言,只要还被人们使用,就必然会不断地发展。创新是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创新,才能推动语言的发展。分析和理解青年人在网络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可以更真切地了解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态史的演变过程。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育者如果不学习和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方式,与青年人开展沟通交流时不但无法被认同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无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从而失去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因此,教育者只有了解青年人的网络语言体系,适应青年人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更敏锐地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303-02
当今时代,网络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交互性强等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成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受众心理行为特点,把握基本规律,科学设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有利于在官兵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深刻把握青年官兵的思维发展规律,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在认知发展中,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维发展程度既表现了个体的心理成熟程度,也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个体发展至青年期以后,思维表现出一些全新特点,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帕瑞认为,个体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原因之一就是个体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他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对问题的看法是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相对性阶段,不再毫无区分地把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比较,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
就军人个体而言,每个人的思维都会经历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段和约定性阶段,但就军人群体来说,每个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步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青年官兵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其阶段性特点,科学地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针对二元论阶段思维特点,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
如上所述,二元论阶段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对认知对象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没有模棱两可的“灰色区”,倾向于将认知对象固化。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遵循这种思维阶段的特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混淆彼此。从大环境来说,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都存在,再加上西方各种思潮以及残留的封建主义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方面多元化倾向日益明显。因此,一方面不能要求青年官兵脱离现阶段的实际,像“”时期一样,只能是一种思想,禁锢思想自由。但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必须有主流的思想意识,去凝聚和引导青年官兵。只有这样,才能使军队成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正如同志所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就是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针对相对性阶段思维特点,针锋相对地批判“西化”思潮
在相对性思维阶段,个体对认知对象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既不会一概否认,也不会绝对肯定,开始有所比较,主动选择,思维中多了一份怀疑。这是思维成熟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没有正确比较的参照系,个体就可能在认知上陷入茫然,或者做出不恰当的选择。
针对此特点,在教育内容设计上,不能简单局限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忽略了对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在开放的大环境下,西方通过网络、书籍、影视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官兵有相当大的影响,也使部分官兵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了模糊认识。忽略“西化”思潮对官兵的影响是错误的,低估“西化”思潮对官兵的冲击更是不明智的。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手表定律”,即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时间;有两块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制造混乱。其深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挑选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者价值观念,否则他的工作和生活必将陷入混乱。相对性思维阶段的青年官兵在对不同认知对象进行比较时,必须要有参照系,否则就会陷入选择困境。在对诸如“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西方普世价值进行批判时,必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澄清模糊认识。
(三)针对约定性阶段思维特点,合理科学地博采众长
在约定性思维阶段,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处于最高思维层次水平,个体在此阶段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更趋向于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广泛概念,基本着眼点是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反映这些基本点的内容与形式却多种多样。针对约定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内容设计上应该体现出多样性,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历史评析,也有现实思考;既有现象,也有分析……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在观点碰撞中明事理,在自由思考中辨曲直,从整体上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深刻把握青年官兵的社会化规律,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吸引力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帮助青年官兵完成社会化、具备良好社会心理、思想品质和行为模式的重要任务。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是一对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没有内容,形式就无法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无从表现。好的形式,无疑对内容的吸纳具有积极影响。因此,从青年官兵的社会化规律出发,把握其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方法,是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前提。
(一)根据青年官兵的好奇心理,使用引导式方法
从一般意义来说,对新事物的好奇是人类普遍心理,这也是人类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单就网络来说,其文字、色彩、影音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无疑更易引起青年官兵的兴趣,这也是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条件。当前,青年官兵获取信息渠道相当广泛,不同信息时刻在影响着官兵的观点、态度、思维和行为。因此,利用青年官兵的好奇心理,就相关主题进行认知上的引导,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实施的重要方法。
一是对时事热点进行舆论引导。在现实社会中,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基于其对受众广泛、深入的影响,有人将舆论称为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良好的舆论引导是军营稳定、官兵健康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从客观条件来说,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囿于心智成熟程度、思维发展水平,官兵对一些问题难以看清想透,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这就需要进行主动的舆论引导,端正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二是抓住焦点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引导。这些焦点事件可能发生在军内外,也可能是正面或负面的,一旦成为热门话题,就会激发青年官兵的好奇心,尤其是涉及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时,好奇心会更加强烈。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是培养和提高青年官兵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二)根据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使用渗透式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产生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向相反的心态,使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被吸纳和接受,这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包括自主逆反和禁果逆反。自主逆反是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而使个体感受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就可能产生心理对抗;禁果逆反是指某种情况下,越是纪律所禁止的东西,越能引起一些人的尝试与探究,从而产生与禁止性规范相悖的意向或行为。
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障碍,采用渗透式方法可以规避青年官兵的逆反心理,使教育取得好效果。信息渗透是指教育者通过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渗透到其他信息之中,使青年官兵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要想大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最好就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隐匿到其他信息之中。这是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方法,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匿起来,使得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使得青年官兵在陶醉、愉悦中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根据青年官兵的成长需要,使用互动式方法
关键词: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年年“五四”,青春不老。90多年来,青年都与国家命运空前交织,相互冲撞和促进着。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回首和重温“五四”的最好方式,就是要有接过前人的火炬,肩负起时代给予的历史使命。只有每个人努力提高现代公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真正续写五四精神的当代使命,才能最好表达人们对“五四”的致敬。
1 五四精神的时代思考
作为现代中国精神伟大源头的五四青年运动,如同涓涓细流滋润了整个黑铁、白银和黄金时代,并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中国的未来。这一发轫于中国校园中最富激情和现代意识的青年学生愤于弱国无外交的爱国运动,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更因其寄寓了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脱胎换骨的全部光荣与梦想,成为了一个痛苦蜕变的“精神共同体”。
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既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也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还是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五四”先辈们的内在风骨一直是代代中国青年向往的精神标高。今日的中国正以大抱负、大气魄追求民族复兴、和平发展,而95年前的某些命题至今仍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因此重温五四精神,以一颗诚实、勇敢、正直的青年的心,体察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更具深远意义。
人们应该思考,当此世界风云变幻、大国间博弈竞争之际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爱国,要学习“五四”先辈爱国而不排外,致力于发展民主精神和科学事业,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贡献心智;人们应该思考,在中国经济社会崛起的同时如何沿革文化传统,重塑国人的国民性,延伸并提升文化软实力,以科学和民主的现代化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人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找准人生的定位,致力于完善自我,向始终如一的精神高地前进。
2 五四精神是青年学生的自省之镜
“五四”时期,中国传统功底特别好的青年人以其思想的自由和道德的勇气,借助西方新价值和新技术手段结合的张力,为中国开创了一个旺盛的创造时代,那代人的信念和追求令人佩服。如以“五四”为镜,现在的部分青年学生缺少了器宇轩昂的内在风骨。五四精神就是当代青年学生的自省之镜,每个青年都需要思考应提供怎样的气质延伸给自己的国家。
青年文化应当是创造新的价值观,而当代有些青年学生却已被传统价值观降服,不再有乌托邦精神,理想萎缩和平庸;青年要承担历史使命,而当今忙于托福、考研、就业的部分青年学生没有使命感这个概念;的主题是启蒙和救亡,而现在的青年学生拥有更为多元的选择,个性也更为张扬,并因没有历史阴影这一重负而容易飘和无知。笔者认为青年人看待自身的正确态度就是自省,自省是真诚的提醒、关爱和帮助,严重的反思恰恰能让人们保持警惕和灵活。
今天的青年学生应温习“五四”这本书,温习面对巨大社会变迁应该做出怎样的个人选择,既不轻易随声附和,更不能活得浑浑噩噩,坚定的弘扬爱国,理性的倡导民主,强烈的崇尚科学,自觉的追求进步,脚踏实地将五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中,将努力实现“中国梦”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今天的大学应成为新思想的试验场,而不是工作前的培训中心;今天的教师应始终有激情和梦想,始终是青年的导师和朋友,用真诚的人文关怀和理想情怀帮助青年学生,为青年人的自省、成才铺路。
3 爱国是当代青年学生的大旌旗
对于五四精神核心内容的多种表述方式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而笔者最倾向爱国主义精神这一要素。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源泉,五四精神是爱国精神的升华。和五四精神为人们讲述了青年学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彰显了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展现的是爱国主义大旗下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历史,其中的爱国精神正是民族危亡紧要关头最为可贵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同样应是当代青年学生心中的旌旗,只是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但仍始终与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因此,当代青年学生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就是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报效祖国、服务祖国统一起来,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即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把国家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
“五四”时期的中国对青年有一种很主流的声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民族命运奔走呐喊成为一代青年的天职,因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气质。“五四”时期的青年们热血沸腾,而今天面对与国际接轨后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部分青年学生开始变得迷惘,他们对人生发展的思考是考研、留学或者就业,徘徊于当公务员还是去外企,更多的困惑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
就业形势的严峻的确使很多青年学生为此苦闷,其实是生存意识、求职技能和职业精神较弱的结果。现在的青年学生应担负起“让自己就业”的社会责任,责备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及早把社会与学校、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是当年北大校长对青年学生的教诲,笔者认为现在的青年学子不仅要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还要降到微观层面为社会需要准备自己。如何面对压力并寻求内心的独立是当代青年的重要课题。“青年如初春,……如利刃之新发。”当今的青年学生应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做一名永远追求梦想的奋斗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回忆录: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