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再生资源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规划依据。
2、商务厅《关于印发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琼商务建429号)。
(二)规划原则。
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于交售和运输、节能环保”的原则,万城镇按每1000—15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其他镇和国营农场可按照每1500—2000户设置一个回收站点;收运中转站的设置:每镇设置1个,经济较发达的镇最多不超过3个;集散交易市场设置1个。
(三)规划对象。
全市12个镇及4个国营(华侨)农场的再生市场。
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框架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即社区回收(固定、流动)、中转站和集散交易中心。
(一)社区回收由社区便民回收站和流动回收组成。
社区便民回收站结合物业管理、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采取回收员上门回收的模式提供回收生活性废旧物资的服务;在达不到设置便民回收站条件的区域设置流动回收;为方便管理,各大型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再生资源由龙头试点企业上门回收;在欠发达的农村也应采用流动回收的形式。由社区便民回收站和各种形式的流动回收构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第一级,加强第一级管理有利于从源头规范再生资源行业。
(二)中转站集中每天社区回收站和流动回收员收购的再生资源,将再生资源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以便企业利用或进入集散交易中心。中转站是再生资源回收的第二级。
(三)集散交易中心主要接收各个中转站以及各大型工厂、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的再生资源,同时按照再生资源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加工,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由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领取营业执照的正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
(二)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必须是龙头试点企业,并应经过公安机关备案;回收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经营者应经过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所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必须按照“七统一”(即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衡器、车辆、管理)的要求规范经营,并接受商务部门的管理。
四、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管理标准
从业人员管理要求:
(一)对从业人员实行“七统一”,并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用语,规范服务区域。
(二)从业人员应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诚信经营,熟悉业务知识。
(三)从业人员应经过相应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并统一编号。
(四)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从业人员档案,如实登记从业人员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码等基本信息,并向公安部门和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五)一线回收员应在规定区域内收购,所收购的废旧物资要求全部交售到其挂靠的中转站,不能私自存放。
五、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一)再生资源回收的现状。
目前,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普遍存在网点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乱搭乱建,严重存在消防隐患等诸多问题,加上由于没有按规定设立中转站和物资回收集散分拣中心,造成临时废旧物品回收渠道不顺畅,没有做到日收日清,对环境卫生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有部分回收站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有些甚至沦为环境卫生的脏乱点,盗窃销脏的黑窝点,因而造成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秩序混乱无序。
(二)回收网点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为做好我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设置规划工作,使回收网点布局合理,回收顺畅,规范经营,根据我市的实际,应在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工作中按临时回收站、分拣中心和集散中心进行三级设置规划。
1、临时回收站主要负责城市社区及各镇废旧物资回收工作,采取定时上门和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回收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临时回收站包括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和镇临时回收站,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将当日回收的废旧物品转运到润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回收的废旧物品做到日收日清,保证周围环境卫生、整洁。
2、临时回收站按照“七统一”的要求进行建设。外观简洁、大方,整体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与周围环境相符;所有回收站标注统一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标志,便于居民识别。
3、集散交易中心主要负责收集社区临时回收站和乡镇收运的再生资源,并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集散交易中心场地分为交易区、分拣区、物流区、污染控制区、贮存区和办公区;各功能区均铺设硬质地面,各区有明显的界限和标志。
(三)建设内容及方案。
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便于交售、保护环境”的原则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建设,其内容包括如下:
1、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置规划的要求在主城区建设13个临时回收站。由市政府负责协调居委会等相关部门解决建设用地和选址问题。
2、为完善回收网络建设,在临时回收站辐射不到的区域招募流动回收员开展流动回收服务,建立流动回收服务网络。流动回收规模由商务部门根据需要统一规划,其设备及管理要求参照临时回收站。
3、根据再生资源交售现状,为做到社区临时回收网点的再生资源日收日清,集中分拣分类储存,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市场运作,确实实现再生资源合理利用,便于再生资源集中采购和流通。集散交易中心在上述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规划方案
(一)万城镇市区街道情况分析。
1、所属街道。
万城市区由人民路、红专路两条主干道和建设路、光明路、文明路、其他小路组成。
2、街道和居委会情况分析及规划建议。
根据万城镇城区具体情况分析,我市城市人口约为70808人,拥有住户16242户,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城市社区可按每1000到1500户设置一个再生资源临时回收站点”以及结合物业管理、小区管理、社区管理和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等形式设置原则,拟在万城镇城区设立回收站点13个:
(二)镇和国营(华侨)农场临时回收站设置规划。
区域分布。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镇及国营农场可按照每1500-2000户设置一个临时回收站”的设置原则,除了万城镇的其他11镇和3个国营农场及1个华侨农场共应设置临时回收站68个。
(三)收运中转站设置条件。
收运中转站。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收运中转站的设置,城市按总量调控、合理布局和方便回收原则进行规划,镇一般设置2个回收网点,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设点最多不宜超过3个”的设置原则全市共设置20个收运中转站。
(四)集散中心设置规划和设置条件。
1、集散中心。
负责收集城市社区临时回收站和乡镇收运中转站的再生资源回收,集中分类储存,使社区临时回收站的再生资源日收日清,镇收运中转站的再生资源及时运离站点,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对收集的再生资源进行分拣整理打包和加工,通过市场运做,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再生资源有序流动。
2、集散中心设置规划。
依据《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集散市场要从严控制数量,一般每个市县设置1个集散市场,最多不宜超过2个的设置原则,根据万宁市的实际现状,为利于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全市共设置一个集散中心。鉴于大茂镇为万宁市再生资源大型收购站点较集中的集散地,且与万城镇紧临,交通十分便利,在大茂镇择地建集散交易市场1个。
3、集散中心设置条件。
(1)要远离东线高速公路、轻轨铁路、城市主干路、水源保护区,避免环境污染、扰民、社会安全等问题,并采取美化措施,把集散中心建设成为分类储存规范、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再生资源集散地。
(2)要有固定的经营场地,其环境建设、投资规模、装修档次、配套服务和消防安全等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和相关标准。
(3)经营场地应为封闭式建筑或四周筑有围墙。场地内应设有相应的办公区、收购区、分拣区、分类存放区等。
(4)要根据经营面积、经营品种、环境的需要,按消防放火技术规范配齐配足灭火器、消防水带、消防水枪、消防斧等消防器材。经营场地内设置照明设施或其他电器设备、电器线路和用电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电气设计、安装规范的要求。
(5)经营场地应有导水沟渠,配有污水处理、排放设施,以及废气、噪声防治设施等。
(6)要配备专门的运输车辆,定时到社区各临时回收站和乡镇各收运中转站收集再生资源。
(7)要有专门的回收设备和专业回收技术人员,对再生资源按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方便再生资源利用和企业进行采购。
1.1物资管理文件。共计10个(纸质版统一存放在班组物资管理卷档案盒里,电子版存放于班组电脑“物资管理”文件夹),包括: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修旧利废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物资需求申请计划发放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物资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物资仓储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班组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物资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限额领料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工具仪表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唐山供电段安全用具管理办法》的通知。
1.2材料库管理。①管理制度揭挂牌(上墙),包括:材料库平面定置图、班组抢修料定额标准、班组材料管理员工作标准、班组材料管理制度、班组抢修料(防洪料)管理制度、班组仓库消防安全管理制度。②存档资料(纸质版存放于材料库档案盒,电子版存放于班组“物资管理”文件夹),包括:抢修料定额标准、防洪料定额标准、除冰雪料具定额标准。③日常管理资料(存放于材料库档案盒),包括:班组物资申请计划(原稿)、班组物资管理台账、班组物资入库(验收)记录、班组物资出库(使用)记录、用料单(按月装订成册,封面标明年月,支出金额进行合计)。
1.3工具仪表库管理。①管理制度揭挂牌(上墙),包括:工具库平面定置图、班组工具仪表管理员工作标准、班组工具仪表管理制度、班组安全工具管理制度。②存档资料(纸质版存放于工具仪表库档案盒,电子版存放于班组“物资管理”文件夹),包括:班组公备工具更换记录、绝缘工具更换记录、绝缘工具定期试验合格证。③日常管理资料,包括:班组物资管理台账、班组物资入库(验收)记录、班组工具出库(使用)记录。
1.4库房综合管理。①环境优美,卫生好,货架、料台、地面无灰尘。②账、卡、物相符。③实行“四号定位”,堆码整齐,标志明显,料签齐全。④合格证、质量证明书、使用说明书妥善保管。⑤用料单每月装订成册,支出金额进行合计。⑥各种资料、票证按要求规范填写,字迹清晰,记录齐全。⑦库房内禁止存放私人物品。⑧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安全工作。
2建立健全班组物资管理制度
一是班组应建立完善的班组物资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物资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三是建立健全三级物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认真搞好成本核算。四是制定班组物资管理的目标和措施,按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3指定材料科专业人员对各班组进行包保
一是材料科指定专业人员按车间对各班组进行包保,由包保人对所包班组物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仓储的管理、账卡的管理、资料的管理等情况按班组物资管理作业指导书的内容进行综合检查指导,查出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二是材料科对包保人规定每月检查所包保车间的班组数量不少于1/3,每季度对所有班组检查一遍。三是材料科长不定期地对全段所有班组的物资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四是各车间包保人对检查出的问题向材料科报表人提报书面材料,由报表人对标打分,纳入《材料科对车间检查考评表》和《设备质量考核表》,作为对车间和班组的考核依据。五是包保人未完成任务的,材料科长抽查发现包保人未尽职尽责的,包保人当月标准化失格。
4每年定期对班组材料员进行教育培训
一是每年定期对班组材料管理员(工具仪表管理员)组织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材料管理员(工具仪表管理员)明确自己的基本职责及物资保管的任务。三是班组材料管理员(工具仪表管理员)除参加物资业务部门的专业培训外,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钻研物资管理技术业务知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物资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良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临时任务。
5班组材料管理员应掌握的物资管理基础知识和作业流程
一是班组物资申请计划的提报。班组应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按时间要求和维修定额提报物资申请计划给所属车间。二是自购料问题。原则上不准自购,因抢修或其他急用确需自购时,应提前向材料科有关科目负责人打招呼,经同意后再自行购置。三是物资入库验收或在使用中发生问题的处理。材料科给班组送料时双方应办理好交接手续,材料入库前,班组材料员应对所有材料进行清点、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和送料人员交涉。解决不了时跟材料科有关科目负责人联系进行协商解决。材料在使用过程当中发生质量问题,应及时向材料科反馈信息,材料科派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解决。四是再生资源利用及修旧利废。段鼓励各班组进行再生资源利用及修旧利废活动,各班组应建立完善的修旧利废组织机构,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利用及修旧利废活动,工具坚持退旧领新制度,搞好物资节约。对于不能利用的废旧物资,一律上交材料科,不准自行处理。五是台账、资料的统计工作。物资台账、资料、账卡按要求填写准确、规范、及时、健全。六是物资入库验收管理。物资入库,班组材料员应对入库物资进行数量验收和质量验收,并做出记录。应填写《班组物资入库(验收)记录》,标明来料日期、用途、验收情况。七是物资出库管理。物资出库应填写《班组物资出库(使用)记录》,标明使用日期、使用方向、消耗地点,发生问题随时备查。要做到先进先发、推陈储新,以免超过保管期限不能使用,造成损失和浪费。八是各种报表及时上报。年末按段统一部署搞好物资大清查工作。九是“三防”及作业安全。各班组应做好防火、防盗、防破坏等安全工作,建立完善的消防组织机构。料库油库“严禁烟火”标志醒目,要配置足够数量合格的灭火器及其他防火工具,并会使用,掌握消防基本知识。物资搬运及堆码作业要遵守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防止人身及设备事故的发生。对设备应搞好定期保养与维护,使其保持良好的性能与状态,以满足生产维修和事故抢修的需要。
6班组材料分类管理
6.1维修料管理
维修料主要是为日常生产维修储备的材料,在出段库时已做支出,不占用段库资金,只做数量保管。维修料要设专人专库(架)保管,按要求保证所配材料的品种、数量齐全,质量完好,账卡物相符,收发及时登账。
6.2抢修料的管理
抢修料是为保证事故抢修专门配备的材料,不占用段库资金,只进行数量保管。抢修料不准它用。抢修料要设专人专库进行管理,每月定期检查作好记录,保证品种、数量齐全,质量完好,抢修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6.3工程料的管理
工程料是专门为大修、设改等工程而供应的材料,要单独存放。施工班组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工程料的清点、签收、保管和发放工作,做好工程料的收发记录,施工班组每月末对工程料进行清点,并将清单报材料科。工程完工后,材料科派专人与班组一道对工程余料进行整理、清点,并及时退交段库,废旧料同时上缴,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杜绝账外料。
6.4防洪料管理
防洪料是专门为汛期防洪准备的材料。防洪料应按技术科统一规定的标准配备,班组要认真检查,妥善保管,保证数量充足,质量完好,按要求单独存放。
6.5工具管理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S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18-1
0 前言
森林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进行管理和利用,成为各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森林可持续经营成为各国森林资源管理的行动指南。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森林资源发展的新管理模式和技术,还包括对森林法的修改,并且完善森林作业规程、技术,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试验区,制订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这些积极的措施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提高了森林利用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第三条都明确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我国森林法很好的限制和杜绝了森林资源流失,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相关理论体系
目前,通过各个国家实践经验、教训,有些理论和技术是得到国家所认可的。其中包括的理论主要有:森林近自然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最佳森林经营实践等三个理论。森林近自然经营主要是由中欧国家提出并实施的森林管理理论,其中包含了森林认识论基础;把森林看作是多功能的永续的生态系统经营思想;把生态与经济结合起来培育近自然森林目标;在自然自动力、生物合理性、森林反映能力等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抚育性森林经营利用技术等。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由美国提出的以森林动态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它对森林经营管理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全球环境基金在此基础上考虑跨部门合作而提出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最佳森林经营实践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提出的一种管理模式。这个管理模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以最佳的经营措施达到森林资源经营的目的,形成最佳最合理的森林结构。这个理论在亚洲乃至美国都有极大的影响。
2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动态
2012年11月21~22日中国林业局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汇总会议上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十二五”年均造林任务为基准,评价各省造林任务完成情况;二是改进技术方法,建立外业核查小班图形数据库,为利用全国林地“一张图”开展综合核查工作打好基础;三是以减少外业工作量和减轻基层负担等为目标,就明年改进综合核查方法进行了研究。国家林业局各直属调查规划设计院主管院领导、处长,综合核查技术组、专家组成员等参加了会议。
为做好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伐区调查设计和伐区作业质量检查(以下简称“两项检查”)工作,资源司2012年12月17~20日在哈尔滨召开2012年“两项检查”工作会议。
会议首先汇报了2012年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况和“两项检查”工作情况,同时,与会代表针对当前伐区调查设计和伐区作业质量存在的问题,重点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创新工作方法、提高“两项检查”工作成效等进行了热烈的认真讨论。
最后,概括分析了当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木采伐管理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肯定了“两项检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做好“两项检查”工作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为分析研究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企业法人对森林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严肃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加快国有林区发展的责任意识,2012年12月21日,国家林业局在长春举办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局长森林资源管理培训班。
3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建议
3.1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的职责
根据实际森林资源管理情况,笔者认为森林资源管理主要有以下职责:第一,周期性的进行森林资源的调查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工作。调查中要掌握资源的有限数据和最新数据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信息,检测资源动态,为林业主管部门的策划、计划、决策提供依据。第二,监督森林经营管理方案的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方案的实施是保证森林资源有效增长的根据。森林管理相关部门对执行情况以及效果,方案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具有监督的责任。第三,加强林业执法部门管理。林业执法部门要坚决与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做斗争,同时要监督林业法规的实施工作,加强林政管理。严格执行《天保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对那些不履行其职责,由于失职、渎职而造成森林资源受到破坏的,将追求其法律责任。
3.2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严管林”的工作方针,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第二,要尽快实现森林资源档案的科学管理。档案的管理要保证其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要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4 小结
北京市已于日前开展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修改制订工作。目前该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将于近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除了耳熟能详的农业用地、经营性用地等名词以外,北京市还将新增保护区用地、安全设施用地、生态保护绿地等3类用地,将专门指向众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老北京风貌街巷等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区域,消防、防洪等保卫城市安全的公用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并且将社会福利用地细化为养老、儿童福利、残疾人用地等多种类型。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标准,是城乡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用地类别的划分,为首都规划建立了技术保障。此前虽然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但这一标准将成为其他标准的基础标准,因此有必要将城市发展的要素容纳其中。据了解,全市城乡规划用地划分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除村庄用地予以单独分类外,中心城、新城和乡镇的规划统一使用本标准的用地分类,共涉及居住用地、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分为64个主类、77个小类,形成城乡全覆盖的完整用地标准。
摘自《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7日)
山东:新征土地实行“先保后征”
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规定对新征土地实行“先保后征”,政府补贴资金不提前到位的,不得批准用地。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同一个人账户,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合并领取。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社会保障费用总额的30%,出资标准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对应: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为每亩5万元以下、5-10万元、10万元以上的,政府补贴资金分别不低于每亩1万元、1.5万元、2万元。《意见》明确,上述政府补贴资金,在拟征收土地报批前要一次性存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社保专户,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社会保险基金收款专用票据》。政府补贴在征地被批准后3个月内,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保险方案落实到个人账户中。
对此前的被征地农民(包括已转为城镇居民的),山东省要求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没有出台养老保险办法,或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要结合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实际制定相应配套办法,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列出专项资金,通过提高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和缴费补贴的办法,实现政府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特殊补助,逐步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
摘自《大众日报》(2012年09月30日)
上海:试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
近日从上海市“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上获悉,上海作为全国首批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省市之一,该项目试点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上海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到2014年,基本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到“十二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2.07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34,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53%。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试点期重点将开展“三条红线”制度建设。第一条红线以用水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管理为核心,实现地表水的合理利用和地下水的采灌平衡,建立和完善以各区县和企业(集团)为对象的用水总量控制分配和管理制度。第二条红线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推进节水示范试点建设、郊区供水集约化、各行业各环节节水措施的落实,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第三条红线以纳污总量控制为核心,以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饮用水水源地的达标建设、污水厂网建设、截污纳管工程和污泥治理、河道综合治理等措施,建立水域纳污总量红线控制制度。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0月18日)
保定:部署实施环境再造工程
为全力推进“两个环境”建设,保定市近日作出部署,决定深入实施环境再造工程,通过理念和思维的再造、作风和形象的再造、体制和机制的再造,实现环境质量和战略优势的整体再造,为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助力。该市直面差距和挑战,在工作重点上,突出抓住理念、作风、机制三大关键,筑牢诚信、公平、法治三大基石,强化低碳、高端、优选三大取向,突出宜居、宜业、宜游三大追求。在目标导向上,突出提速和进位,通过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促使全市和各县(市、区)发展速度明显提升,综合排位明显前移。在阶段要求上,突出确保近期求突破、确保中期上台阶、确保三年结硕果。
保定的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接京津,尽快弥补硬件环境上的落差。坚持同城、同标、同步,努力实现无落差、无缝隙的全面对接,尽快把保定打造成与京津配套的功能延伸区、产业协作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屏障区。在重点上,突出水电路、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的对接,着力抓好交通对接,积极推进东出西联通道建设。在效果上,尽快把保定的基础设施通过去,把京津的基础功能接过来,把京津的基础产业引过来,双赢共进。
摘自《河北日报》(2012年10月25日)
白城:构建清洁能源优先的七大重点产业
今年以来,白城市坚持以项目统领全局、带动投资、支撑发展、保障民生,重点构建“七大重点产业”,为工业发展夯实基础,发展能量进一步积蓄。1月至9月,白城市实施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328个,完成投资3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6%和36.7%,全市实施建设亿元以上项目167个,同比增长41.5%;实施建设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同比增长53.8%,均实现历史新高;在重大项目的拉动下,到9月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73.7亿元,同比增长33.8%。
针对白城产业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实际,白城大力引进能源、汽配、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医药、冶金建材“七大重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了镇赉黑鱼泡三四期、通榆协和、大安润风海坨等13个风电项目,已完成投资55.5亿元,更新并网发电50万千瓦,使全市风电总并网发电达到250万千瓦,继续为吉林省风电开发抢占全国领先位次;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总投资36亿元的大安石油、镇赉油砂、洮南万宝煤矿等项目有序推进,年内预计完成投资31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镇赉众合稻壳发电、飞鹤示范牧场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年底前建成投产,洮南全晟50兆瓦太阳能发电站及洮南金匮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预计10月份开工建设。白城已构建形成了清洁能源优先、多种能源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摘自《吉林日报》(2012年10月22日)
台湾:考驾照“简约”而不简单
日前,大陆相关部门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驾照规定”,为了赶上“末班车”,最近各个驾校和驾管所前又排成了长队。那么台湾的情况怎样?实地考察让人吃惊的是,整个考场的考生居然相当少。这并不奇怪,像台北就有9家私人驾校,它们都配备了相关电子设备及标准场地,学员在那儿培训一个月左右后,就可以直接在驾校里考试,公路总局会派考官到各驾校监督。考生基本上可以随到随考,实现零排队。
台湾的驾考流程是,报名-笔试(相当于大陆“科目一”)-路考(相当于大陆的“科目二”)-收费发照,其中没有实际上路的考试项目(即大陆的“科目三”)。台湾驾考的笔试针对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会使用鼠标的情况,采用电脑游戏机式的按键来进行答题选择,此举相当方便实用。台湾小型汽车路考包括倒车入库、平行路边停车、曲线进退(即S弯)、铁路平交道反应、交叉路口反应、换挡稳定测试、上下坡道、斑马线处理等项目,与大陆“科目二”考试项目大致相同。虽没有类似“科目三”的实际路考,但此过程中考官同样要监督考生是否有不系安全带、行驶中途熄火和接听电话、驶出路外等违规行为,从而对全程道路行驶能力进行检测。此外,起步、依序换挡、离合器和油门控制等也在考察之列。尤值一提的是,在台湾允许自己带车参加驾考。如果考试没通过,可在7天后再申请重考,考试费用照旧,重考次数不限,并按照“随到随考、额满为止”的原则。考生从报名到领证花费的时间最快不到一天,可谓“神速”。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10月23日)
山西:建区域性废旧物资再生产基地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山西省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结构性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仅2010年,山西省万元GDP综合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8亿吨,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粉煤灰、赤泥等二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三废”回收处理水平低,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未形成规模。为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山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废旧物资再生产基地,探索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废铅酸蓄电池再生利用。
山西省将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大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力争到201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8%,全省城市建筑废物利用率提高到30%,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原煤入洗率达到80%以上,煤层气利用量达到130亿m3,在“四气”中占比达54%。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山西省还将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发展,有效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体系。
摘自《山西晚报》(2012年10月25日)
大连:将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大楼
据悉,大连市将投资86934.77万元建设一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大楼。该大楼建成后,将集政府采购服务市场、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大连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和大连市城建档案馆于一身。政府要求该建设项目合理规划与布局,并认真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环保制度、法规等,且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13089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99790平方米,共分15层;地下建筑面积为31100平方米,包括地下1层、半地下1层,由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公室办公用房、行政服务中心用房、建委档案馆用房、餐厨用房、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组成。
摘自《半岛晨报》(2012年10月23日)
保定:公交车年底全部油改气
据了解,保定市市区共有公交车795辆,其中柴油车689辆。为了打造低碳保定,全力提升保定形象,保定市决定今年年底之前,对这批柴油车进行全部更换,公交车全部实现“油改气”。这批新更换的黄海牌LNG空调城市公交客车使用的燃料是低温液态天然气,与传统燃料同类柴油公交车辆相比,大幅度降低尾气排放量,特别是可大幅度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比如,一氧化碳减少97%,碳氢化合物减少72%,汽车噪声减少40%。
更换新车后,市民乘车费用和各项优惠政策暂时执行原来的政策,新的费用调整计划正在申报中。退出营运的公交车用于开辟新的线路、规范校车和企业班车等经营,给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除了更换市内公交车之外,根据《保定市城市公交、长途客运车辆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实施方案》,该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逐步对保运集团1170辆柴油长途客运班车进行“油改气”改造。
摘自《燕赵晚报》(2012年10月24日)
延边:见义勇为协会正式成立
近年来,延边州共有14位见义勇为人员献出了宝贵生命,15人负伤致残。为了强化措施,充分发挥见义勇为协会的职能作用,延边州见义勇为协会近日正式成立。州领导在成立大会上强调,见义勇为工作是政法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州政法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在加强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要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做好见义勇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专群结合,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深深地植根于群众之中。
州政府还要求地方履职尽责,认真落实好见义勇为各项工作,要加强领导,努力为见义勇为事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把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宣传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关心和爱护,把见义勇为作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见义勇为工作机构,多渠道募集基金,强化管理和使用,努力落实专项拨款,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群众积极捐款,形成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热心支持的良好氛围。要打造品牌,让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成为新时代追求文明进步的主旋律。
摘自《延边日报》(2012年10月15日)
无锡:国际物联网博览会传递高品质生活
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近日在无锡开幕。本届博览会以“应用带来商机,示范创造市场”为主题,集新品展示、学术大会、应用和技术论坛、体验互动、创意大赛、经贸洽谈、信息、项目签约等主题活动于一体,全面展示物联网行业最尖端的产品和最前沿的技术及应用。在物联网博览会上,中国联通的业务孵化平台、跨国运营商内嵌SIM卡物联网合作系统,模卡一体化通信模组、节能减排物联网、智慧电梯管理系统、物联空中开卡技术、智慧医疗等18个项目参展,重点展示工业、农业、物流、交通、电力、安防、家居、医疗、环保、水利、教育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和商业运营模式,集中展示针对产业化和行业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工艺,全面展示物联网应用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高效率管理和高科技体验。
参展企业国际化程度高,除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国网、广电等五大网络运营商外,华润集团、航天信息、开利、微软、NEC、西门子、英特尔、台扬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深圳市先施科技等一批业内知名企业,台湾物联网联盟、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业内知名机构参加展览,还邀请了全国各地政府、咨询组织、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和媒体等参展参会。
摘自《现代快报》(2012年10月26日)
合肥:高新区“江淮硅谷”正式揭牌
有“江淮硅谷”之称的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合肥市高新区正式揭牌,合肥市政府与中国科大正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大城名校”建设。按照协议,未来中国科大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定期向合肥提供最新科技成果。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位于合肥市高新区,一期建设占地575亩,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先进技术研发、先进技术转化及公共服务设施等4个单元。该研究院聚焦微电子、健康医疗、新能源、量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其建设定位于汇聚和造就一流人才,培育和转化一流成果、催生和布局一流产业。
根据合肥市与中国科大签署的《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共建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主平台,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与教育,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协同创新,全面推进“大城名校”建设。并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的原则,通过“四个对接”,即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中国科大海内外校友、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与金融投资“四个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转化基地。
摘自《新安晚报》(2012年10月25日)
永春:“执行联络员”破解基层执行难
永春县地处山区,地域东西狭长,从县城到最远的乡村有100多公里。不少被执行人因欠款大都选择外出打工逃债,因此,执行人难找,执行不到位,造成当事人上访事件时有发生。2007年,永春县法院开始全面推行“执行联络员”制度:在每个乡镇中挑选2-3名比较有威望、热心肠的人,聘为执行联络员,参与执行案件中的说服教育并协助制定和解方案。由于执行联络员身处基层,对被执行人的动向和履行义务的能力比较了解,因此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很容易促进执行案件的和解。
为了充分调动执行联络员的工作热情,防止执行联络员被误会和敌视,永春县法院专门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执行联络员制度工作细则》。《细则》规定,一是不把联络员当“线人”使用,不要求联络员提供线索、带路,而更多地要求发挥联络员在执行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做好申请人和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二是更多地赋予法院执行人员执行阶段处置权,让联络员当“好人”,联络员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以及就履行义务的方式、时间等事项进行协商期间,执行人员一般不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在采取执行措施前,应通过联络员了解被执行人的情况,听取联络员的意见。
摘自《福建日报》(2012年10月12日)
江西:养老服务逐渐走向多元化
江西自2005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如何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下,养老服务逐渐多元化。
一是“养医结合”,既可养老又可医疗保健。养老机构与医院达成协议,由医院在养老院设立了医务所、120急救站,派出名医生和护士驻守养老院,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负责老人们的健康问题,“养医结合”的优势显而易见。二是“信息化养老”,只需按键就能享受服务。南昌市西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因在全省最早采用“信息化养老技术”而闻名。在这家服务中心里看不到一个老人,前台坐着8个工作人员,每人面前有一台电脑、一部电话。辖区内老人们的相关信息资料,都被服务中心列入了庞大的数据库。入户服务、紧急救助、保健康复……凡是老人所需要的服务在这里基本能得到满足。三是“异地养老”,老人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异地养老,俗称“候鸟式养老”,是为了解决一些年轻人无暇陪伴父母出游的愧疚,让老年人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江西已在全国建立了32家异地养老互动式平台,老年公寓已先后组织老人赴大连、青岛、海南、深圳、台湾、上海等地异地养老,有2100多位老人参与其中。
摘自《江西日报》(2012年10月23日)
深圳:公共领域一律使用LED照明
根据深圳市政府的《深圳市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深圳将率先在公共照明领域,即城市道路、公共场所、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财政或国有资本投资建设的照明工程领域,完成LED照明产品推广应用。从方案实施之日起,以上领域新建照明工程一律采用LED路灯、庭院灯和景观灯等照明产品;原有使用的非LED照明产品,力争用两年时间,即到2013年底前分期分批改造完成。同时,以2年普及公共照明领域LED照明为示范带动,通过室内照明等综合性LED照明社会示范工程的引导和相关配套政策保障,加快非公共照明领域推广步伐,倡导和推动社会各领域逐步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
按照方案,城市路灯将按照“先非主干道、后主干道;先地下、后地面;先旧灯、后新灯”的顺序分批进行改造。深南大道、滨海大道、北环大道等重要的跨区主干道和近两年为“迎大运”已完成路灯改造的路段最后实施。其他公共领域照明按照以点带面、分期分批的原则完成改造。据悉,此项工程能够拉动深圳市LED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产值1300亿元以上。通过推广应用工程的实施,将实现改造项目同比口径下照明节能50%以上。
摘自《羊城晚报》(2012年10月18日)
佛山:非本地户籍家庭也能申请保障房
《佛山市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近日正式实施,《管理办法》对保障性住房的申请人资格作出了详细规定。按照规定,佛山的保障性住房除了该市低收入家庭或居民可以申请外,没有自有住房但在佛山有稳定职业并连续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满3年的非本市户籍低收入家庭,以及达到积分制入户条件并已申领《入户卡》的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也能申请。此外,像在佛山就业、没有自有住房的本市户籍大学专科以上(含专科)学历的低收入人员,各类引进人才和园区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均有资格申请保障性住房。
此外,《管理办法》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欺骗方式取得住房的,擅自将承租的保障性住房转租、出借的,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的结构或使用性质的,无正当理由,连续空置保障性住房6个月以上的,拖欠租金累计6个月以上的,利用保障性住房从事违法活动的,违反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相关条款的,以及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行为的,只要有相关行为之一,承租人都会被清退,且承租人及家庭成员5年内不得再申请保障性住房。其中,擅自转租、转让保障性住房的单位或个人,不仅会被责令限期整改、收回住房,还将罚没非法所得,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摘自《南方日报》(2012年10月11日)
汕头:城市规划摘国际最高奖
汕头市日前举行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规划卓越奖”授奖仪式暨“转型期发展战略规划创新”主题演讲会,ISOCARP主席及副主席专程来汕授奖。“规划卓越奖”是世界城市规划领域的最高奖项,阿姆斯特丹、新加坡、迪拜等城市都曾获得该奖项。第48届ISOCARP年会于今年9月在俄罗斯举行,由南京大学和汕头市城乡规划局联合申报的《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从全球提交的2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规划卓越奖”。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法律治理
森林资源被称为“大自然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重要作用。森林不仅具有生态功能,同时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概述
森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长的以树木或者其他木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从广义上讲,森林资源是林地、空林地、树种资源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的总称。我国《森林法》所称的森林,即森林资源。按照《森林法实施细则》对“森林资源”所作的解释,包括林地、竹子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等。虽然森林资源的内涵包括林区内的野生动物,但是有关动物的保护则由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来调整。按照森林对人类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森林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医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森林可以净化大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森林资源还是物种资源的基因库。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提高到4.23立方米。随着森林总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天然林面积从原来的11969万公顷增加到12184万公顷,增加了21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从原来的114.02亿立方米增加到122.96亿立方米,增加了8.94亿立方米。四是人工林快速发展。人工林面积从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从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继续居世界首位。
1979年2月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1984年9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森林法》,该法共分七章,其中专章对于森林保护进行规定。1998年《森林法》进行修改,除个别条款适当修正之外,仍然保持了从总则、森林的经营管理、森林保护、植树造林、森林采伐、以及法律责任和附则的体例结构和主要内容。在《森林法》作为森林基本法颁布之后,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与机关又颁布了系列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1985年颁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在1986年4月和2000年1月国务院令先后进行2次《森林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工作。1987年颁布了《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2000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2002年国务院颁布《退耕还林条例》,2007年8月30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2008年修订
二、森林保护
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1.森林防火与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防火是指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防止森林火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因此,《森林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主要职责有:第一,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因特殊情况需要用火的,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关批准;第二,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第三,发生森林火灾,必须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第四,对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牺牲者给予医疗、抚恤补偿。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资源的又一大危害,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森林法》第22条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发生林木病虫害时,有关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除治;发生严重林木病虫害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除治措施,防止蔓延,消除隐患。
2.森林采伐
(1)年采伐限额制度与采伐方式
年采伐限额制度是指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确定的森林年采伐量的最高限额制度。《森林法》规定,按照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实行采伐,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采伐森林和林木必须遵守下列规定:第一,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皆伐应当严格控制,并在采伐的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第二,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等,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第三,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2)采伐许可证制度与森林更新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要保持其再生能力,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森林采伐和开发强度限制在其补偿能力之内。否则,过度的采伐就将使其因不能自然和人工更新而趋于枯竭。我国《森林法》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审核发放采伐许可证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采伐林木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不得少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3.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才能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农牧业和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森林法》用专章对植树造林进行了规定。其主要内容有:(1)制定植树造林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并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空林荒山荒地,属于国家所有的,由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组织造林;属于集体所有的,由集体经济组织组织造林。铁路、公路两旁,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由各有关主管单位因地制宜地组织造林,工矿区、机关、学校用地,部队营区及农场、牧场、渔场经营地区,由各该单位负责造林。(2)对新造幼林地和其他必须封山育林的地方,实行封山育林。(3)国家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提倡全体公民义务植树。
三、森林经营管理
与森林资源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林业,林业是以开发利用森林为对象的产业。林业的内容已经从传统的采伐工业发展成生态产业,森林的生态经营成为现代林业的主要内容。《森林法》规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实行管理和监督。
1.森林资源档案制度
森林资源档案制度是对森林资源清查所获取资料、成果按一定方式进行汇集整理、存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为编制林业规划、制定林业政策等林业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我国《森林法》第14条规定,各级林业部门负责组织森林资源清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度,掌握资源变化情况。
2.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转让制度
我国法律对森林的保护首先是通过对林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保护来实现的。我国《森林法》第3条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转让制度是指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可以依法进行转让的法律制度。《森林法》第15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材所有权及其林地使用权,其采伐迹地、炭林等林材所有权及其林地使用权,其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等,可依法转让,也可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以及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已经取得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可以同时转让,同时转让双方都必须遵守《森林法》关于森林、林木采伐和更新造林的规定,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3.林业长远规划制度
林业长远规划制度是指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以林业生产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为依据来制定林业长期发展规划的法律制度。我国《森林法》第1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林业长远规划,编制林业经营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行。林业主营部门应当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有的农场、牧场、工矿企业等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4.林业纠纷处理制度
林业纠纷处理制度是指公民、单位之间因发生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人民政府或者法院进行处理的制度。我国《森林法》第17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5.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
我国《森林法》第18条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这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森林法》中的具体贯彻和体现。(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美]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施以正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2页。
[2] 李雨,李卫忠,《森林资源的法律保护》,《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第25期,第224页。
[3] 蔡守秋:《基于生态文明的法理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
[4] 周珂:《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林业生态;分类经营;对策;建议
收稿日期:2011-06-08
作者简介:梁和英(1960―),女,贵州织金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营林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工作。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71-02
1引言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1,2]。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
2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
2.1现实方面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O2的制造者和CO2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主要也是对森林资源而言的,林业的生态建设是指针对人类社会面对的越来越严重的的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保护、恢复和建设生态林业系统的规划和措施[4]。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困境,实际上是人类长期错误对待大自然的结果,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严峻形势迫使人类去思考如何与自然相处,去思考人类的命运和地球的前途。
2.2经济方面
森林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3技术方面
全面加强森林保护,减少资源损失。抓好种苗生产,坚持良种壮苗,提高旗(县)造林种苗自给率。工程造林一定要按管理办法进行。要有施工设计,按设计施工,采用良种壮苗,高标准整地,造林后严格检查验收,填写工程造林卡片。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加快进度。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在林种上,要增加经济林的比重。在树种上要增加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逐步改变树种单一的局面。要进一步调整乔灌木造林的比重,灌木造林比重大的地区,凡能营造乔木的地方尽量增加乔木造林。全面推行混交林。抓好中幼龄林抚育。织金县国营桂花林场大面积的中幼龄林未得到及时抚育,严重影响了林木生长和林分质量。各地应积极抓好中幼林抚育工作,这是提高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3森林分类经营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3.1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畴,实行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以免互相重迭,避免重复建设。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2改进在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实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对于商品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入(包括高科技的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
3.3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引导生态公益林区群众在不破坏环境建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解决林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广节能技术,发展沼气解决群众烧柴问题,发展林下养殖、种植业,开发新的产业,让林农增加收入,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林农生活提高的矛盾。
3.4适度调整林产品税费,促进林业发展
林产品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省反映比较普遍,特别是商品材在生产和流通2个环节重复征收2个8%(贵州省为2个8.8%)的税问题,林农和林区干部意见较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不少,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度调低商品材生产和流通领域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缴比例,废除地方性搭车性收费,让利于民,促进森林资源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就是当务之急。
4结语
林业生态建设改善林业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建设浪费现象、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以林业生态经济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县、单位的创建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森林生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营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伯贤.关于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几个问题[J].林业资源管理,1994(1):61~62.
[2] 张建国,石德金.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1994(5):17~18.
[3] 姜东涛.浅论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J].林业资源管理,1993(4):37~38.
Abstract: Although water resource is renewable, people's lack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wareness, profligacy of water, over exploitation, increasing deterior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pollution make water resource more and more sca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s a big water consumer, are still using water with big waste volume and low efficient. From the collection, storage, utilization of water and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water saving and considers improving the water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 and reducing water wast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aving public resources.
关键词: 施工用水;水资源利用;节约;措施
Key words: water used for construction;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sav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41-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尤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污染问题更为突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存在严重浪费,水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施工用水大多取用地下水及城市自来水,作为城市用水的用水大户,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能源粗犷使用模式,以及施工人员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水使用浪费量大、效率低。甚至个别地区地下水抽取无度,导致地面下陷、临近建筑物沉降、破坏等社会问题,施工作业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社会公害的发生,推进绿色施工,节约社会公共资源,认真研究建筑施工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措施迫在眉睫。
1 施工用水现状
建筑施工用水主要是以下三方面:①各项施工作业用水;②施工人员生活用水;③消防用水。
由于施工现场用水量大、用水点多、使用随意、无用水定额约束、用水无计划,无有效管理及技术措施,造成建筑施工用水的严重浪费,其主要表现如下:①基坑降排水工程大量优质地下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②大量雨水无有效利用设施,白白流失;③模板清洗、湿润、混凝土养护、材料设备清洗等施工用水无章可循,随意性大,管理及操作人员责任心差;④施工现场、生活区随处可见水龙头、管道等供水设施滴水、漏水、冒水、长流水等现象;⑤现场建筑材料、建渣等、油漆油料、有毒废弃物、重金属等水污染源无有效管理措施,导致大量水源污染;⑥现场污水、废水无处理措施直接排放至市政管网或地表;⑦无专项用水措施方案,施工现场无统一规划、操作随意;⑧建筑施工项目部无用水管理制度。
2 水资源利用及节水措施
2.1 管理措施
2.1.1 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建立日常用水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用制度来约束用水人员,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如现场施工用水管理办法、生活区用水管理办法。
2.1.2 建筑施工项目部可设立专职部门、专兼职人员负责节约用水工作;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劳务及专业分包负责人签订节约用水责任状,对日常生活和施工用水进行监督和管控。
2.1.3 各供水管路安装流量表,建立用水记录,做好用水统计分析,明确节水目标、用水计划、节水措施,根据施工用水定额标准定期进行合理用水分析,对超过计划的劳务及专业分包超额使用部分实行高价购水使用;施工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在不同施工阶段分别制定用水计划,根据不同的场地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不同的用水性质采取不同的水质水源,做到分类使用、中水回用,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2.1.4 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现场用水点安排专职水电工在现场进行巡查,对现场的供水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及时发现损坏的供水设施,做到第一时间处理,绝不浪费一滴水。
2.1.5 开展节约活动,做好节水宣传。“节约每一滴水”,加强人们的节约用水观念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节约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节能节水教育培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做出自己举手之劳的贡献,真正做到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2.2 技术措施
2.2.1 基坑降排水抽排出来的水的检侧、收集、处理及使用。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大多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都存在丰富的地下水,尤其是深基坑工程,在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可以在现场采用降排水设施及拼装式水箱,对基坑降排水进行收集、处理及利用。①对施工场地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请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化验、分析,根据水质确定水的用途,如有些地区地下室为优质的Ⅰ类水质,可直接饮用,可将地下水收集后作为施工、生活及消防用水,避免直接排掉,真正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当然,有些地区的地下水有微腐蚀性、酸性、碱性、有毒等特性,这类水可以经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后收集起来作为施工和消防用水,也即是不同的水质标准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②地下水收集: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排水施工,采用井点、水泵等设施抽排出地下水,将抽排处的地下水用集水箱进行储存,集水箱可采用尺寸为3m×1.5m×2m的钢结构拼装式集水箱,这种集水箱可以一个或多个并排在一起使用,各水箱之间可以连接采用管道连接到一起,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储水设施,并与场内主干供水管网连通,并根据施工临时用水设计布置各类型供水水泵,满足现场用水要求。这种集水箱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可集中也可分散布置、移动方便,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质量轻、耐久性好、可吊装、可拼装、可多次重复利用等特点,可随时随地运输至其他项目,使用次数可达50-80次,与传统的砖砌蓄水池相比更为节能环保;③地下水的利用:根据收集处理后的不同的水质标准,可针对性使用。如Ⅰ类、Ⅱ类水质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2.2 雨水收集、处理措施。雨水收集相对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受场地汇水面积、季节及雨量大小的影响较大,且在下雨过程中,雨水落至地表,可能就被污染,水质下降,使用范围变小,为了更有效的的收集利用雨水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等措施,统一规划修筑截水、排水沟渠,设计合理的排水坡度,根据当地年度雨水量布置沉淀池、集水井等设施,将雨水汇集、沉淀后,用水泵收集到集水箱内。②施工过程中及时清理场地内的建渣、污染源,避免在雨季时,雨水落到地面后受到污染,同时也可提高现场的文明施工形象。③雨水处理,施工现场雨水在汇集过程中,可进行简单的处理,如在截排水沟上设计一定量的沉淀池,在集水终端设置小型砾石、石英砂等过滤栅格,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净水效果好等特点,可不受任何限制的实施,适宜大面积推广。④雨水收集到集水箱后,利用方式与地下水利用方式相同。
2.2.3 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节水措施。①合理布置供水管网,采用高效节水设备,对于模板冲洗、可采用小型高压水枪,冲洗模板效率高、速度快、用水量小,根据实施效果来看,节约用水达到50%以上;混凝土养护可采用普通喷雾器人工喷洒养护水,不仅喷洒均匀,节约用水达到70%以上,同时还能较好的保证混凝土质量,且能较好的保持现场文明施工形象,避免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出现现场污水横流的场景;道路及现场洒水防尘,可采用自动喷水设施。②中水回用,如对于砂石骨料冲洗,砌体、磁砖等材料在使用前的湿润处理,可在施工现场修砌润湿槽,将材料堆置在镂空的料斗或小斗车上,将料斗吊运至润湿槽内(或将小斗车直接推至润湿槽内),用水管直接润湿材料,多余水流下至润湿槽内,经沉淀后可用水泵抽起来继续用于材料湿润,或用于符合其他标准的施工用水中。另外,生活区临建布置时,设计排水坡度及高差,考虑洗浴区使用后的水,冲入厕所便池,提高水的使用效率。③加强现场用水巡视,对现场施工现场、生活区随处可见水龙头、管道等供水设施滴、漏、冒、长流水等现象及时处理,损坏的设施及时维修。
2.2.4 文明施工对现场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建渣、油漆油料、有毒废弃物、重金属等都可以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做到工完场清,及时清理污染源,在保证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2.2.5 施工污水、废水处理措施。施工污水、废水主要
设备清洗、混凝土养护、设备调试、生活区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或回用,由于施工现场污染程度往往较低,主要是沾染灰尘、泥砂及少量的油污,这类污水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容易做到,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常规的施工污水、废水处理措施如下:①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在污水处理前,需对污水进行取样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专项处理措施,在现场修筑一些污水收集沟渠、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对污水进行分类收集。对于主要含泥砂类的污水,采用多级沉淀,砂石栅格过滤处理;对于生活污水可在现场砌筑三级化粪池进行处理;②对于因特殊原因导致现场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地
方,可请当地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或具有处理能力的相关部门予以协作处理。
2.2.6 施工组织措施。在工程开工前,根据地勘报告,结合踏勘现场情况,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施工,对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临时供水设施设计进行统一部署规划,便于建筑工程成品保护及现场文明施工的前提下,同时达到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的目标。因此现场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施工组织措施、专项方案作为整个节水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基坑降排水设计时,便考虑地下室及雨水等水资源的收集所使用的截排水沟的布置,与基坑降排水措施沟、管、池相结合或共用,采用可移动、拼装式、可重复利用的用水设施;在临建布置时将盥洗池区域、浴室等布置管道与厕所便池连通,节约厕所冲洗用水;砂石、砌体堆场处设置冲洗、湿润材料中水回用池,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大门口处设置冲洗槽和沉淀池等设施,沉淀过滤后的中水作为道路防尘、绿化灌溉用水等一系列的施工组织措施、专项方案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有力保障。
3 结论
在建筑施工过程能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简单易行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施工企业不仅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8年1月1日.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S].1993-12-30.
[4]GB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S].
[5]GB/T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S].
[6]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S].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经验
循环经济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自2005年国务院六部委批准设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来的十年,青海循环经济发展逐步从园区扩大到产业,由经济领域拓展到全社会领域,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可利用、生态环境可承载、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道路。
一、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立足省情发挥特色优势,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健全规划政策体系,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有效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使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由探索起步推进到了科学发展阶段。
(一)循环经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05年10月,国务院六部委正式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由此青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2008年1月,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明确,步伐进一步加快。2010年3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资源赋存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出一条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全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了循环经济在青海的战略地位。随后,相关政策和全省的“十三五”规划等都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部署。循环经济在青海,已经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已经充分上升为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二)循环经济支撑体系逐步健全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体制机制、技术、人才等支撑体系日趋健全。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确定了“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行”的目标任务。全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将建设循环经济先行区作为“131”布局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强化了循环经济规划的引领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和推出了价格和收费、财税、信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一直以来,全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了投入和攻关力度,在清洁生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等领域研发、推广和应用了一大批先进技术。
(三)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产业间的横向耦合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基本构建起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在工业领域初步形成了盐湖化工、金属冶金、油气化工、煤炭及新型煤化工、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循环型工业体系,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明显减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进农村沼气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畜禽污粪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快速推进。通过绿色消费理念和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全省服务业发展正在向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迈进,绿色交通、绿色出行、绿色装修等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现代、绿色、高效、便捷和循环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形成。
(四)园区循环化改造步伐加快
为不断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求,先后组织申报了4批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我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区及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东川工业园区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累计落实中央资金5.25亿元。这些园区不断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突破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合理延伸产业链并循环链接,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了各具优势、关联互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示范带动作用显著。通过循环化改造项目的实施,园区主要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不断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产业间的循环特征进一步凸显,园区间、上下游产业间、企业间的循环链条进一步搭建,固废、污水等静脉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自2005年以来,我省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力度,并强化了宣传和培训工作。尤其是随着对青海在生态上、发展上以及Y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战略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把循环经济理念转化到发展的重大战略,细化到了具体工作实践中,不仅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更是将这种理念拓展到了流通、消费及服务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使得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到了广大干部职工和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中。如,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电台、门户网站等宣传媒体以及开展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引导全民培养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激发和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各阶层参与循环经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凝聚共识、戮力同心,致力营造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
一是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和参与度。以广泛的宣传推介为抓手,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和发放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及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大会等多种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全面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循环经济理念进机关、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着力提高政府、企业、园区及居民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界的认同度和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以提升战略地位明确发展理念和方向。立足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资源型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治青理政的重要方略予以安排和部署,并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三区”建设,将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今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升了发展循环经济在青海的战略地位,从更高的层面上统一了认识,明确了发展方向和重点。
三是以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循环经济战略实施。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战略的具体落实,通过制定相关规划、方案和年度工作重点等,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明确到各部门、地区、园区和主要负责人加以落实,从上到下构建了统一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体系和戮力同心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到责任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保障更加到位,确保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绿色引领、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最优化。结合我省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围绕提高资源产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在全省的园区内逐步形成了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冶金、特色生物、新能源开发等为主导的循环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了园区层面的循环。
二是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针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重点招商工作。尤其是针对园区企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和大量副产物或废弃物无法利用等突出问题,合理规划设计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围绕产业进行补链招商,引入补链企业,布局和建设关键项目,补齐产业发展的缺失链条、增强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深化“四节一利用”,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企业以绿色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培育一批节能示范企业、节水型示范企业和废弃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在园区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培育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优化能源结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与新能源。
四是推进污染治理集中化。通过强化计划约束、综合调度、督导检查、设施监管、要素配置、目标考核等措施,大力实施火电厂脱硫脱硝、水泥厂烟气脱硝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提标改造、涉水企业废水深度治理、中水回用、落后产能关闭淘汰等减排工程,有效控制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实施废水集中处理,加快了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积极推进水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工业园区水循环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加强立法、完善政策,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
一是以系统的规划体系强化指导。始终把规划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精心组织各方力量,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等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基本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体系,明确了展的思路方向和重点,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以完备的法规体系强化保障。在出台《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定位,又出台了《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并在每年制定和印发循环经济发展年底工作要点,各地和园区也制定了本地区和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形成了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指导意见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
三是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强化支撑。专门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青海省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着力解决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充分发挥省内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设立了1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地区,鼓励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以完善政策的体系强化推动。分别从产业、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力求形成体系,有效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设立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两年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我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实行差别电价、阶梯式水价、生物质发电上网优惠电价及垃圾处理费等价格和收费政策。
(四)重视科研、创新驱动,筑牢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强循环经济研究。把强化研究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力求抓细抓好。成立青海省循环经济研究院,结合我省经济社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统计指标以及重大技术、相关标准等的研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各科研咨询机构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多个领域和层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研究成果。政府相关部门和园区也积极开展政策、法规、项目等的研究和制定,有效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是设立科技创新平台。把强化平台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创新载体,力求抓实抓牢。增强了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将青海省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将“格尔木工业园”、“德令哈工业园”提升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导重点工业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创新联盟,组建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海省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青海省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海西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海西盐湖化工特色材料和西宁光伏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省现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组建了6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6家重点实验室,认定创新型企业3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05家。
三是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把强化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力求抓强抓准。围绕制约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技术难题,集中国内外科研力量组织开展共伴生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特色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在循环经济领域开发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和产品,许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推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向纵深发展。
四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模式。成立青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已进入快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以及初创型科技企业和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的新机制,与银行签署合作协议,支持我省科技型企业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重点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完善相关政策,通过金融创新助推科技创新,实现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2015年,省内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专利质押贷款达到3.45亿元,是2012年的115倍。
(五)重点突破、兼顾效益,协调推进不同层面上的循环体系
一是注重关键领域和环节。充分结合青海资源特色和地方产业特征,力争把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具体化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间融合发展等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具体化到产业、项目、技术、制度、政策和难点问题等关键点上,从最基础、最根本的环节寻求突破口,并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和地区,以点带面,加速扩散,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二是重视循环经济不经济问题。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提升质量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循环而不经济的问题,在推进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的同时,一方面逐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激励制约机制等,增强企业推进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废物再利用等问题,以市场的力量驱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各层面的发展。高度重视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循环体系的协调推进。企业层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将全过程控制思想贯穿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园区层面大力开展循环化改造,在园区内部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有效减少污染排放,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社会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大循环战略,推动产业之间、生产与生活系统之间的循环式布局、循环式组合、循环式流通,着力构建循环型社会,全面推进循环发展。
四是猿忠韵钅课抓手。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识,在选项目、报项目、争项目、引项目上下功夫,着力以项目扩大投资,以投资带动循环经济发展。根据我省资源条件、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着眼于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做好项目的谋划、筛选、储备、申报及实施等工作,以项目实施促循环经济发展。
三、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虽然,我省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产业间耦合发展和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科技创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不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考核评价标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今后,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应主动适应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发展新态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总体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重点,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重点,逐步构建起更具青海资源特色、产业特色、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一)着力完善循环型产业体系
结合全省农牧业生产的区域特色、资源特点及组配规律,因地制宜,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推行设施渔业清洁生产及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牧业体系。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方向,进一步加大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巩固和提升盐湖化工、金属冶金、油气化工等已有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在着力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以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方向,大力发展新经济。以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为方向,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电子商务、绿色金融等产业,以及开展“绿色行业”、“绿色企业”等的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
(二)加快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加强重点再生资源回收,加快培育再生资源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废旧机电产品、电线电缆、通信设备,汽车、家电等再生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推进即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通过严把设计关、强化施工监管和稽查及严格执行节能专项验收等,确保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鼓励和引导农牧区利用户用太阳能,提高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比重。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统筹衔接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构建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