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 SWOT
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紧跟国家文化产业振兴政策、旅游产业扶贫政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应运而生,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旅游为载体、创意为根本动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三者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为贫困地区发展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契机。贫困地区应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并将其融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当中,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该产业价值链长、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以文化创意和知识创新为核心,其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共享,增加旅游产品价值,实现收益递增,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延伸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二是该产业创新力强。文化创意产业因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等优点,被誉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脱胎于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将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根植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创意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生产、营销等环节的高效运转,将创新机制融贯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该产业就业功能突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是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不仅能提供大量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有效吸收红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能吸纳大量人才资本,优化红安县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该产业产品需求已成为国民消费的刚性需求,且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有助于贫困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稳健发展。
政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其直接动力来自于红安县人民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湖北省政府、黄冈市政府在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市场规制方面给予了极大地的制度支持。
(二)劣势(Weakness)
规模较小,融资难。与百色、井冈山、淮安等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相比,不管是红色文化旅游市场份额,还是品牌知名度,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均有望尘莫及之势。另一方面,融资难是制约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难以引入并留住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导致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资本存量较低,创新动力不足;二是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服务质量提高面临压力;三是整合资源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遇(Opportunity)
宏观产业政策保障。2009年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以来,各政策不断瞄准井喷式发展的细分行业,仅就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培养、继续强化财税和资本支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培育规范的市场化行为主体等方面制定较为详细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这无疑为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可以断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影视生产、游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产品引领时代消费潮流,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大量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红色文化与创意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也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全新思路。如何借势于影视等创意产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仅是红安县政府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更是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
(四)威胁(Threat)
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不明确、政策制度配套建设滞后。对于如何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红安县政府仍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面对国家重点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发展、毗邻县市同类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准确定位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由于产权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健全的产权体系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保障,造成了景区建设存在雷同现象,且过分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的倾向,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降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价值,也给消费者刻板效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失去原有动力,对整个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此外,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宏观层面的市场监管亟待加强,产业规制政策亟待完善。
二、推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战略
限于篇幅,仅提出以下由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构成的战略矩阵,以期为促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思路性建议。四种战略详见表1。
三、结论
通过对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重点支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形势下,红安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挖掘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并将其融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当中,促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事实上,贫困地区如何将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契合、与其它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等多赢局面,仍需政府、学界、企业等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门户网[OL].省略/
②尚涛,陶蕴芳.创意产业的贸易方式与分工格局:国际竞争力视角[J].改革,2011(4)
③李平生.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及其产品认定[J].商业时代,2010(8)
④红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OL].省略/2011-01/14/cms496907article.shtml
⑤程蕾,程鹏.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⑥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搭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在线平台
蓝色大学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以来,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目前,对于大学文化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研究相对较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逐步形成了“1234”特色文化建设模式。
一、具有特色的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蓝色大学文化”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在大连海洋大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校党委高瞻远瞩,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蓝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因此,围绕建立“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来研究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对蓝色大学文化的丰富和完善;第二,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第三,蓝色大学视角下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研究是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二、蓝色大学视角下的二级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1、以六十周年校庆和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在育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学院文化特质
第一,在精神塑造层面,学院以六十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学院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不断凝练学院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
第二,在物质建设层面,以新校区建设为牵动,将具有学院文化特质的元素融入实验室、宿舍楼、办公室等之中。学院制作了成绩宣传展示板,悬挂于办公楼、实验室、会议室的墙上。收集了从1952年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的合影,并制作成了主题为“历史的长河、精神的坐标”文化长廊——照片墙,激励一代代食品学子刻苦钻研,奋发有为。
2、以教风、学风和院风建设为核心,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两个课堂”建设
加强第一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强化学院的教学、管理和育人质量,提高学院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本领,努力形成“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开展了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形成了届次化,并给与了物质奖励。在评比的过程中,由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了点评和指导,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就是不断发掘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形成“明德尚学、志存高远”的学风。在实践中,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东方海洋”杯全国大学生水产食品加工与创意大赛,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实践与创新平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以我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意见为统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打造学院“三色教育”精品活动
第一,抓住“红色教育”这条主线,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先后开展了“党旗照耀我前进”红色之旅、“毕业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团支部五四“红歌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第二,加强“古色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要不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着力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打造理想人格。开展了“我爱古诗词——诗词对抗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相约星期三——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
第三,彰显“绿色教育”的成果,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院食品专业的特点,指导学生成立食品质量安全协会,利用学生假期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
4、以培养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搭建起“四位一体”的专业特色培养体系
第一,以企业家论坛为平台,通过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水产食品行业教育,打造学生就业、创业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知名企业家做了演讲,让学生受益匪浅。
第二、以学术交流为载体,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打造学术意识教育培养体系。学院开展了“绿色讲坛”活动,邀请到刘俊荣教授做了《从2011年IFT大会看国际食品科技发展趋势》新生讲座;李伟教授做了主题为《访美见闻以及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联想》的报告;任丹丹副院长做了题为《“黄金大米”引发的思考》讲座,提高了学生的学术意识。
第三,以科教服务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将学习书本知识与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打造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积极努力,学院现已与大连海青水产有限公司、深圳联合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恒泰水产有限公司、华盟实业(大连)有限公司4家企业建立了科教服务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实训岗位16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关键词: 漯河 旅游 旅游资源
一 漯河旅游资源的现状
漯河市作为中原腹地,历史悠久,在发展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漯河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舞阳县发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和用猛禽骨管制作的七音骨笛。其中甲骨契刻符号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称世界产生文字最早的文明古国埃及的象形文字还早一千多年;而骨笛已具备七音节结构,可以吹奏旋律,在世界音乐史上属最早的实物发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公元前656年率八国诸侯在召陵会盟联军伐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多国联合作战;东汉召陵人许慎,历时二十二年编撰了中国第一部汉语大字典《说文解字》,它集文字、音韵、训诂学之大成,是研究先秦以前文字的阶梯和桥梁;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郾城决战”大破兀术精锐“铁浮图”和“拐子马”,旋又在颖昌(河南临颍)击败金军十二万,收复中原指日可待,但南宋高宗先后发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现商桥镇战”中率先冲阵,以少胜多,临危不惧,最后马陷淤泥,被金军乱剑射死,尸体火化后留下箭镞二升。岳飞用兵刃刻“杨再兴坟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历史古迹,代表了漯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而以彼岸寺经幢、小商桥、三绝碑及受禅台、许慎墓为代表的190余处文物古迹,处处彰显漯河历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产业旅游项目;采取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风景区、、双汇集团等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人文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以文化促经济,为我市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宗字祖许慎故里、拥有曹丕代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出土七音骨笛的贾湖遗址、小商桥风景区等一批历史古迹,漯河发展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积极开发利用我市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主题,沙澧河风景区、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相连接,城市景观游、特色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4A景区标准的许慎文化景区,在市区建设许慎广场、竖许慎塑像。以“受禅台”、“三绝碑”为依托,建设繁城三国文化景区。配套完善小商桥景区旅游设施功能。以贾湖遗址为依托,建设有2道金牌接到处;抗金名将--岳家军先锋官杨再兴在宋金”商桥之战”中率先冲阵,以少胜多,临危不惧,最后马陷淤泥,被金军乱剑射死,尸体火化后留下箭镞二升。岳飞用兵刃刻“杨再兴坟墓”于石上,立于碑前……,等等一系列的历史古迹,代表了漯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而以彼岸寺经幢、小商桥、三绝碑及受禅台、许慎墓为代表的190余处文物古迹,处处彰显漯河历史文化旅游博大精深,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产业旅游项目;采取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沙澧河风景区、、双汇集团等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人文自然风光旅游、红色旅游和工业旅游。着力打造漯河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利用我市的文化资源,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为主题,沙澧河风景区、贾湖文化、三国文化、小商桥文化相连接,城市景观游、特色企业游、农业观光游与古迹文化游相融合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一是围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4A景区标准的许慎文化景区,在市区建设许慎广场、竖许慎塑像。以“受禅台”、“三绝碑”为依托,建设繁城三国文化景区。配套完善小商桥景区旅游设施功能。以贾湖遗址为依托,建设贾湖文化大园。开发舞阳北舞渡古镇,建设北舞渡旅游区。二是围绕“两河四岸”开发城市景观游项目。打造沿河景观带,建设体现“历史漯河”、“文化漯河”、“生态漯河”、“园林漯河”、“田园漯河”、“现代漯河”等为主题的滨河游园。对市区现有的跨河大桥高标准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做到“一桥一个主题”。发挥沙澧河水资源优势,削坡厚堤,拓宽水面,积极开发水上文化娱乐项目。结合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旅游项目。
二 区域旅游资源研究的内容
如何发展漯河市旅游?结合漯河实际情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着手:一是以许慎文化为代表,整合漯河历史文化资源。许慎文化需要与周边的贾湖文化、小商桥文化等有机联系,成为立体性的漯河特色文化。二是要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文化气息,突出漯河食品名城特色。漯河不单有双汇火腿、临颍方便面等现代食品,更要有舞阳豆腐、北舞渡胡辣汤、繁城牛肉、郾城驴肉作为补充,打造一条龙式的文化旅游大餐。将现有的古代文化和现代农家小吃相结合而形成特色“农”文化,趋使有传统文化和现代名吃相结合的特色“食”文化……多种文化的发展是以许慎文化为灵魂,形散而魂聚,统驭于许慎文化之下,形成漯河特色文化的合力优势。三是将现代旅游与购物旅游有机结合,依托漯河双汇火腿、临颍方便面等现代食品,更要有舞阳豆腐、北舞渡胡辣汤、繁城牛肉、郾城驴肉等文化旅游大餐,形成“游漯河,购产品”的游、食、购相结合的独特“购”文化。四是开展年度“经典经文”大赛活动,形成独具魅力的市民文化。从学校抓起,背诵经典;从单位抓起,学习经典;从社区抓起,宣传经典。打造漯河经典文化,使外人一踏上漯河这片土地,就能被浓浓的漯河特色文化所感染。
三 区域旅游资源研究价值
一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动态管理机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激发非遗传承活力,奋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加强XX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是推动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图书、博物三馆及XX大剧院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主阵地,实施舞台艺术、美术、书画等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设立舞台艺术扶持资金,加大创作和扶持力度,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激发基层文艺工作者的生机活力,让基层文艺工作者走进生活、融入产业、服务当代、服务大众。
三是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县级重大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建设文化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发展,着力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案例背景
活动的背景要从一次非遗宣传开始,2015年,乳山市文化局在我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30多块看板详细向学生展示牛郎棍、糖画、镂绣、木板年画等4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的展出,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大家对就在身边却毫不熟悉的新奇“玩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深度思考: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乳山人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结晶,可是老祖宗传下的好东西孩子们却不认识了,许多传统工艺更是濒临消亡,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些老手艺在校园“活起来”,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校是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多年实施的经典诵读工程和传统文化课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相对浓厚,对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为非遗文化在我校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最佳契机。
二、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过程:
(一)建立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
非遗进校园,师资是关键,如何能有使非遗才艺得到老师的“真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积极协调乳山市文化馆,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非遗传承形式。由文化馆为学校提供师资。2018年4月份,双方在二实小举行了“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启动仪式,正式签订了《乳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合作协议》,会上,学校领导郑重为指导教师颁发聘书,承诺共同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基因的重任,协作扛起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旗,将其发扬光大。
(图片全找原板)
(二)非遗项目正式纳入拓展课程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校原有的拓展课程学科特点,学校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大的调整:
1、人员调整:首先,对部分社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原有内容可相融的社团合二为一,并从中吸取了部分学生组合到非遗社团中来,我们号召有兴趣爱好的老师、家长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学习和指导中来,为今后的社团活动储备力量。
2、设备器材购买:进驻我校的葫芦烙画、砂陶器制作、糖画等,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器材,为此,学校根据需要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设备和器材。
3、调整上课地点:因为砂陶器及糖画制作都需要宽敞的、楼层较低的活动教室,为此我们重新进行了社团活动地点的调整,为非遗社团学生活动提供最大的方便。
4.课程的设置
经过调整,非遗传统项目:葫芦烙画、木板年画、糖画、砂陶器制作、平绣等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纳入课程。
我们感谢潘周、姜傲波、于淑兰等八位民间大师,感动于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执著与坚守,更感动于大家无私地传授技艺,传递正能量。我们借校园文化节这一契机,将我们乳山的非遗文化在师生、家长中间传承开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动手操作非遗技艺,会让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和热爱我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快乐星期五”社团活动的内容,拓展了少年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同是也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非遗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三)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学活动
多处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相继组织学生开展了“作家冯德英”、“书法国画传统艺术品鉴”“红色教育研学之旅”、“小手拉大手 共筑碧水蓝天”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悠久历史,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情感,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三、取得成果——组织乳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观摩现场会
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即青(蓝加绿)、红、黄、白、黑。至今我们称颜色多仍用“五彩缤纷”、“五色斑斓”。黑、白是色彩的两极,“有”极归于黑,“元”极归于白,有之极和无之极奠定了以黑白代替一切色彩的水墨画基础。同时五行色也形成了民间美术的基本观。在民间社火、戏曲、脸谱及地戏、傩戏面具中,五色成为身份性格品质的象征。如中国京剧是将色彩高度程式化和象征化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京剧脸谱的用色上。红色代表忠义、果断,黑色代表刚直、鲁莽,黄色代表凶狠、残暴,白色代表奸诈、伪善。金银代表神仙、鬼怪等。民间木版年画大多用五色套印,强烈的色彩并置效果。响亮明确。民间刺绣、泥塑也多用五色。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五色观把青、红、黄、白、黑视为正色,也叫上五色,象征尊贵。联系木、火、土、金、水五行,把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自然的、宇宙的、伦理的、哲学的多种观念糅合在一起,在感情的实用色彩中渗入思辨的哲理生命,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具体说来:
青:在中国阴阳五行说中,青代表木,是与春天、东方及人体肝脏部位相对应的色彩,中国传统及民间俗称为蓝色。传统工艺中提炼靛青染料,因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成语。中国的青花瓷,以它典雅、高贵的色感而闻名世界。青色在古代中国有较广泛的色域,例如:青发和黑发、青云和白云、青眼和黑眼、青马和黑马、青房和绿房,总之青色是一种可以理解成包含着黑、白、绿的色彩,它也是一种吉祥之色。青灰是一种吉兆,中国刀也曾被称为青龙刀。青天白日意味着晴朗无云。
赤:在中国阴阳五行说中,赤代表火,是大火的火光色彩,也称为红色,是吉祥之色。我国是尚红韵民族,红色被赋予了祛魔辟邪的功用。数千年来红色仍在各种传统的民间吉庆喜事中得以广泛使用。婚礼上的红喜字、春联的红纸黑字,生子把鸡蛋染成红色送给亲友的风俗,“红楼”、“红颜”赞誉,都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崇尚之情。
黄:在中国阴阳五行说中。黄代表土,是大地及日光之色,是道教、佛教以及儒家思想中地位最高的色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帝王专用色。是封建阶级中央集权的象征色。宫廷从服饰到室内装饰品、用具、交通工具以及建筑的琉璃瓦的色彩全是黄色。
白:在我国传统习俗中,把白色看作是丧色。是不祥之色,也常把葬礼称为“白事”。有的地方人们在送葬的时候要穿上白色的丧服。而在传统的中国画、民间艺术品中,白色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色,如民间艺术的杨柳青年画、惠山泥人等传统民间工艺品,用色虽很艳丽而多彩,但都注意使用一些洁净的白色,使各种纯色相的组合得以统一调和。
黑:是中国的传统色,它源于中国久远的色彩文化的根基。在阴阳五行说中,黑色是作为北方和冬天之色,象征着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它是超越生界和死界的颜色。中国水墨画并不把对象的固有色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通过吸收了全部色彩的墨色再现对象颜色中所充满的灵气,凭借墨的浓淡来传达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中国所特有的黑色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的色彩观念,其象征、比附极具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色彩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之于视知觉。同时也受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
传统色彩观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讲究五行对应,相生相克,趋利,求生,大吉大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断丰富,在大力倡导设计要具有民族性的今天,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被日益重视和广泛使用。
我国是尚红的民族,红色被赋予了祛魔辟邪的功用。受传统色彩观的影响,现在人们对红色依然情有独钟,认为它是热烈、振奋、红火、热闹的,在新婚寿诞、节日喜庆中大量运用红色,像红喜字、红盖头、红蜡烛、红花轿,甚至红筷子、红鸡蛋、红肚兜、红春联等。当然,现代设计对红色的概念在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又延伸了更丰富的含义,由于在自然界中,不少芳香艳丽的鲜花以及丰硕甜美的果实和不少新鲜美味的肉类食品都呈现出动人的红色,因此红色是兴奋与欢乐、激动的象征,在不少企业的标志、旗帜和形象宣传中,红色成为最有力的宣传色。在现代的广告设计作品中,要表达一种热情、吉祥、美好的观念,红色依旧是设计师们情有独钟的选择。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帝王与宗教在传统上均以辉煌的黄色作服饰用色,而且皇室的家具、宫殿与庙宇的色彩都相应地加强了黄色。黄色的崇高、富贵、威严在传统中是广大民众最典型的社会和心理感觉。现代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的是黄色的光明、辉煌、轻快和纯净,明净的黄色是现代广告设计师们追崇的色彩。
蓝色表现的往往是人们知之甚少的地方,如宇宙和深海。传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水怪的住所。让人感到神秘莫测。现代人把它作为科学探索的领域。并成为现代科学的代表色,从而赋予了蓝色为冷静、沉思、智慧及征服自然的力量。
绿色在传统的色彩观中是平民化的色彩。现代人们对绿色的概念和涵义作了更好的延伸。在自然界中植物大多数呈绿色。人们把绿色作为和平的象征、生命的象征。称绿色为生命之色,象征生长、青春与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山东 文化资源 现状 对策
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文化这一资源所发挥的能力日益显著,它不仅成为一种生产力,更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山东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关键要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而我们文化产业要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把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产业优势。那么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存在哪些问题,是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化资源的价值,就在于它记录着历史的真实、携带着文化的、科学的信息和寄托着人们的感情,文化资源的生命,在于它的真实性。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某些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的精神资源,它可具体体现为信仰和价值观等。因此,它对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强大的震撼力,能够凝聚人心,积聚力量。
山东文化积淀深厚,齐鲁文化历史悠长,内容独具,个性鲜明,不仅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而且各种传统工艺、民间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是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一个文化资源保存完整、开发最好的城市,往往也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文明城市。因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本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我省对文化资源保护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全社会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单位仍存在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经费、措施手段等还很不完善,如对一些资源的评定标准存在不明朗处,操作性不强。因此一些文化资源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加上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加剧了对有关文物的破坏。
(二)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娱乐方式和流行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文化和艺术越来越遭到冷落,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独特语言、方言、文字正在消亡。
(三)缺乏专业研究人员,使传统文化资源难以形成精品
山东一些地区都有舞龙、旱船、高跷等民间艺术,由群众自己编创,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但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在艺术价值和艺术层次上局限于自娱自乐型,水平难以提高,故无法形成产业,缺乏大学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不能培养提供保护文化遗产所需的社会人才。山东琴书、山东大鼓这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文化遗产因人才培养断层的缘故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转贴于
三、关于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的方针,有效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
山东地区拥有大量文化资源,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针对各地文物面临严峻的保护和研究的困境,加之开发使文化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与损伤时间的发生,应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有了完善的保护,才可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其中,科学研究是不可缺漏的重要环节,倘若没有科学的研究和规划作为开发的基点,利用就有可能失之盲目和无序,文化开发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目前,我们需要重要保护和开发的文化资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是某个年代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旦毁坏,就不复再生。当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发展旅游,开发文物市场等,也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自然生态景观资源。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景仙境,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如果只顾盲目开发和利用,势必破坏生态环境;三是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是一地一民族灵魂,是该地该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和表现。不同地域传统工艺、饮食文化、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民俗风情等都是独特的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能。保护的同时,也可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为发展旅游业、会展业提品和服务。
(二)深化细化普查工作,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成立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小组,开展知识培训,对全省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等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详细的普查,建立全省文化资源档案和数据库,为实现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充分利用山东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山东地区有多处旅游自然资源,例如沂蒙山区为代表的著名革命老区,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批革命历史纪念地和革命战争遗址、遗迹。在和时期,沂蒙山区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多,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密集,涌现出全国闻名的“沂蒙母亲”、“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雄典型。因此,应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对公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研究并发展红色资源的延伸开发,把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我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目前应当进一步研究开发沂蒙山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内涵,把本地区的红色旅游作为宣传特色,通过网络和媒介进行立体化建设。
(四)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保护和传承队伍
首先,认真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文化资源保护政策,比如关于落实保护老艺人的相关政策。各地区根据实际成立民间艺术传承人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推介搭建平台;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其次,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综合优势。山东高等院校众多,可联系合作成立各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小组,重点开展对各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借鉴和汲取中外现代艺术的一些好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创新,使之既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又能够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被人民群众广为接受。
再次,政府要鼓励院校面向市场办学,规范社会文化教育培训行为,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文化教育培训机构,文化单位要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自由流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王育济,朱伟.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论纲.理论学刊.
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是现代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都在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其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以开辟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江西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明显不足,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原创能力更是薄弱,导致文化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偏低,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三)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文化品牌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江西文化产业在总量和规模上有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上规模、上水平的龙头文化企业偏少,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不够。尽管江西也打造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活动,如红歌会、红博会等,但传统的优势文化资源仍需加强开发和深度利用,如红色、陶瓷、道教、青铜等领域内并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导致江西省文化产业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2]以动漫产业为例,2011年,全省登记在册且有一定规模的动漫企业就有18家,获得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9家,获得全国重点动漫企业认定的1家。与动漫之都———浙江杭州相比相差甚远。2009年杭州市就有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动漫的企业113家,动漫产品年生产能力为1.5万分钟,全市原创动漫占全国总产量21%,居全国首位,实现销售额20亿元。相比之下,江西的动漫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四)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但目前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仍存在若干缺陷,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规模不大,信贷、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不够完善。有些政策还过于原则性,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缺失或落实不到位。二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力资源、技术设备、产权交易等市场仍不完善,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存在许多障碍。三是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企业垄断市场,非公企业面临较高准入门槛,中小企业受到贷款歧视等问题仍是制约江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目前江西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由广电、文化、工商、公安、版权等多部门同时管理,多头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难以形成合力。五是文化消费体系建设仍不完善。政府在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完善文化消费平台、培育文化消费意识等方面缺乏更有效的促进政策和措施,文化消费疲软成为制约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二、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立足江特的文化资源,不断破解人才、科技、企业和体制等制约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一)培养和引进复合型高端人才
首先,创造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在保证较好的待遇基础上,搭建发挥才能的创业平台,让他们有施展抱负、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和舞台。其次,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文化领域领导岗位上来,培养一支擅长文化业务和管理水平的干部队伍。再次,要大力培育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把培养基层文化骨干、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作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任务,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宣传文化力量。最后,要充分利用本区域大学、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进行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的集中培养。依托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本地院校的办学和研发能力,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为文化企业与相关高校联合研发文化产品创造条件,实现产、学、研的优化整合。
(二)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
科技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优化升级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手段和丰富的形式,也催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业态。江西文化产业竞争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运用程度不高。为此,要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如将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影、电视、广播等,力争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中抢占先机。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和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江西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三)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打造自主文化品牌
骨干企业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培育竞争力较强和影响力较广的文化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才能增强江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首先,要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联合、重组、参股等形式整合现有文化企业,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形成一批典型的龙头文化企业。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重点培育和发展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尽快做大做强。就目前来说,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江西出版集团、江西日报报业集团以及江西广电传媒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成为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者。同时,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构建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产业集群。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针对江西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当前应重点培育和提升3个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一是红色文化品牌。积极用好用活国家振兴原中央苏区的政策,将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以红色旅游为抓手,建设红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带动赣西和赣南的经济发展。二是生态文化品牌。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以庐山、龙虎山、三清山等为生态文化产业聚集区,将自然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起来,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赣北、赣东经济。三是传统文化品牌。以构建庐陵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旅游景区。
(四)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