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散文怎么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内容结构:是写动物的作文,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学习过写动物的文章了,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
2、具体内容:在描写动物的时候,可以从动物的外形(体型)、生活习性来写。因此,在描写大熊猫的时候也要详细地描写。为了能够使得作文更加生动,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当然,还可以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得介绍更加准确。
3、点明主题:大熊猫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我非常喜欢它。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放下小说,单“练”散文,头尾不只三个年头了吧。当初觉得写作没劲,那么耽着好了,耽着更没意思。那么小说烦恼,写点散文没准可以轻松轻松。
一写开了散文,又想着借机把笔自由自由,回头再“练”小说,可以去掉些紧绷,也许就是“散文化”吧。这个“练”字,也就是当前北京口语中“练摊儿”之“练”。
因此写得不少,已经出了个集子,还有个集子据说已下厂,现在又编着第三个。小说的“散文化”还不知道化得怎么样,看看散文,却又有些“杂文化”了。
我说的小说“散文化”,着眼在笔下能够纵横挥洒。这才连带着说上克服自己的“紧绷”。若从表面字数看,散文是简约的。现在短篇小说万把字不稀奇,散文的短篇还是千字文居多。散文长到万字,就很要些东西,也很要些功力。
“纵横挥洒”,也分轻灵,清爽,纯情,沉郁,悲愤……写来有如蜻蜓点水,有如浮光掠影,有如流砂滚石,有如闷雷霹雳……其实写法上好比一束花一把菜,只掐它几个尖子。再若卖不到高档,就赔了老本了。
多少人和事,也不拥挤。人多事多,尖子不多,空白还多。好比这里有一百个格子,写小说的人有把它来填满的,电视连续剧非填出一百二十个不罢不休。散文若填得满满当当,就不是散文了。
书法上有永字八法,第一法是点。有书家说点是基础,或横或竖都是点的连续延伸。这个道理在数理上也是对的。谁知有天晚上,偶在电视上看见一位书法家,在国外当众表演书艺,身穿龙袍,放着“踢死狗”音乐,全身颤颤抖抖,写出字来点点滴滴,声称“点体”。博得掌声不少。我觉着不对头。请教几位书家,一位长叹,一嗤鼻,一位开骂……叹者嗤者骂者又都不反对永字八法,也以点为基础。
散文的抓点,是感触的焦点,也是基础。有没有发生过可叹可嗤可骂的事?不但有,还可以说占了上风不少年头。
是与非,对与不对的差别,若说句土话,南方有“差粒米稻桶般大”,翻成北方话可以是“差粒小米碌碡般大”。若说字儿话,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好了,小说由它“散文化”去了。怎么散文又“杂文化”起来?说白了,不过是爱发发议论。
玩点“深沉”呢?过去大家只说感情,现在爱说“情结”。为什么这个人散淡,那个人沉郁,这个人轻灵,那个人悲愤,往深沉里说,是有个情结的缘故。
难道散淡也还有个“结”?请看卧龙岗上那散淡的人,不只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睡起来,随口可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掐指算出“三分天下”头头是道。
那写散文以淡名家的,勉强学他的人,直学得清水寡淡。若没有个情结在里头,如何解释得出来,不就“一塌括子”推给神秘了。
却说春分初暖,华灯初上,和一位诗人散步街头。听他以轻言细语,说深思熟虑。讲究艺术,现在也难。抱着大部头写,看来不是时候。把一些话能够说清楚的说说清楚,说不清楚的意思意思也就是了。这就是什么?杂文。
但诗,原有哲理诗一路。小说里发议论,外国中国的名著里都有,现代读者多半以为是“毛病”。中国索性“明码标出”,写完了小说,另作一段如“异史氏曰”“芸斋曰”曰明教训。或者“有诗为证”,或“有词”“有赞”“有偈”,有韵文道明宗旨。现代读者有以为损害了作品。有以为“形象不够,议论来凑”。有以为这些氏曰诗云,根本不是艺术里的血肉,是外贴的膏药。
杂文却是发议论的艺术。不发议论,不成杂文。杂文是艺术文字中的一体,偏偏有杂文大家,公认文学大师。
有的小说“散文化”了,有的散文“杂文化”了。把小说、散文、杂文化到一起,当代也有作家在试验。当然,凡试验不外成功与失败,也当然,文学若不试验,包括试验的失败,没法前进。
叙事散文,也称记叙文、写实性的文章,是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主要文体。
散文带着自叙传色彩,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好的散文必须真。但真的散文却未必是好看的。真实,只是散文写作的最低要求,不是最高要求。真的生活写出来未必好看,因为真实的生活大都平淡无奇,跌宕曲折的那是小说或剧本。
为了写出好看的散文,学生摸索出两条路子:一条路通向文采,给平淡的生活、平庸的情感披上华丽辞藻的“羊皮”;另一条“捷径”是编故事赚同情,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精彩动人的故事“移植”到自己身上。
每每读到学生散文中为追求文采而用力过猛的语言,我常常觉得,与其空洞的华丽,不如简单的质朴。好的散文作者,的确会在语言上用心;但语言之美,绝非等同于文采藻饰。即便是散文大师朱自清,其《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被余光中先生批为“俗滥”“轻易”“草率”,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这篇文章“有点儿做作,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可见,追求文采要有度。散文语言的打磨,除了积累,离不开思想的磨刀石。离开这二者,纯粹作雕章琢句的文字游戏,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往往会适得其反。而不顾真实的底线去编造或“移植”他人虚假的故事,则更不足取。
采风团名誉团长邓友梅说,56年前,我曾到过湘西。当时根据的指示,要一支不拿枪的部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我随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访问团来过这里,那时的人民群众多数还居住在茅草屋内,如今水泥马路两旁楼房林立,这使我感受到50多年来,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湘西这块古老土地是一座文学宝库,你怎么挖都挖掘不尽,怎么表现都表现不完。采风团团长王巨才表示,参加采风的作家评论家会把在湘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学创作的实践中,在湘西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进程中做湘西人民的啦啦队,为湘西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发展加油,叫好!
雷抒雁说,湘西采风活动不仅使我感受到锦山绣水的自然之美,更使我感受到民情的淳朴,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给了我们文学的思考和创作的灵感,文学的根源在生活之中。
周明说,从沈从文、黄永玉先生的笔下、从宋祖英的歌声中我认识了湘西,由于沈从文先生的影响,湘西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广大湘西作家在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发奋创作,为民族放歌,创作出了许多好的作品,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维护民族团结、讴歌湘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此次采风中,湘西的自然风光给作家、评论家带来了更多的感悟。李炳银说,最早知道和了解湘西是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开始的,但真正感受“神秘湘西”,开始于1994年的初访和这次的再访,湘西是个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地方,来一次就会有一次新的感受。人到了这样的地方似乎与大自然有一种亲和感,和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有一种交流,和先贤有一次对谈,心是放松的,感觉到了民族文化的深沉、鲜活。作家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少数民族精神风貌的作品。何西来认为此次湘西之行是寻美之行。湘西之美,美在神秘、奇崛、诡异、变幻莫测;自古以来,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歌咏、所弘扬,是南国荆楚、湘楚艺术重要的灵感的源泉。苗家风情,土家清歌,汉家器度,相撞相激,成为中华文化地域特色鲜明的一脉。就文学而言,文学是有特色的,这种特色有诸多的表现形式,写出特色就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了解特色。阎纲说,青山座座抱古镇,沱水沅江绕名城,这是诗意的语言,也是画家的职责。作为文学,要写出人性人情的新深度。这是因为艺术思辨构成心灵哲学,把人性、人情推到两难境地才能写出令人震撼之作。只写出湘西的自然之美还不够,还要写出人性美才是文学旨归。
写所知,写所见,写议论,写所感;
写鸟兽,写风光,写人物,写事件;
写展望,写成就 题材多,任你选。
题材定,有底气,“怎么写”,细打算:
写人物,有形貌,有性格,有语言。
写事件,有始束,有意义,有看点。
写议论,有事实,有逻辑,有论点。
写所知,写成见,依事实,角度鲜。
写所感,放得开,收得拢,不跑偏。
写鸟兽,写风光,能言志,谱新篇。
写变化,写发展,放歌喉,尽情喊。
或记叙,或说明,或散文,或诗篇……
体裁多,随你选,挥巨?矗?疟矢伞
选材小,境界大,挖掘深,思路宽
谋篇局,要得宜,分主次,上下连。
据实情,想象妙,出意料,情理间;
表现一:教师要求学生全文搜寻,说出中心,将“以文悟意”变成“以意析文”。
如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导入课文、疏通字词后,便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文章主旨所在――喜爱并留念百草园的生活,对内容艰深的三味书屋生活的厌恶,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然后由中心衍生出三个具体的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喜欢百草园的生活?二、文章是如何写三味书屋生活的?三、全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这种“以意析文”式的散文教学思路在如今的课堂里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一种范例。因为这种阅读教学思路在中考和高考中有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理解题“命中率”的功能,对付应试教育尤为管用。然而它却在文本和读者之间构筑起一堵无形的高墙,堵塞了双方情感交流的通道:文本的感染力、震撼力无法激荡读者,读者的生命体验无法与文本碰撞。这样的阅读剥夺了学生披文入情、亲近文本的机会,再美的散文在学生心目中呈现的也只能是骨肉分离、支离破碎的形象。
教师要避免“以意析文”带来的阅读缺陷,必须重视“以文悟意”的过程。“以文悟意”和“以意析文”是散文阅读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以文悟意”是基础,“以意析文”是深化。只有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感悟文意,才能实现物我交融,才能调动审美联想,引发创造激情,才能进入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和评价。
表现二:学生未动,帮扶在前,脱离文本,层层暗示。
如学习散文《往事依依》,在新课初始阶段的背景知识介绍中,教师出示了具有明确提示性和指向性的材料: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邀请,撰写了本文,突出强调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重要性。有了这几乎明朗化的暗示,“聪明”的学生很快懂得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在体会景中之情时,学生马上对号入座,根据以上提示解决问题,一路畅通无阻,即使作者品读《水浒》图像的想象再怎么奇特,自然风光描写再怎么充满诗情画意,文中诗句再怎么优美、空灵、旷远、奇特,学生也难以深入文本,因为他们的阅读思维早已被暗示和铺垫所左右,不需理解就可以“懂得文本”。于是,文本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种做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随着对教师综合素质考核要求的提高,上公开课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不影响课堂进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少教师便采用如此方式顺利求得一个合乎教参的标准答案。这种急功近利的“聪明”做法剥夺了阅读者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和提升阅读能力的机会,违背了散文阅读的规律,使阅读失去了意义。
如何回归正道?最好的办法是不借助其他文本,不借助他人的指导,学生以独立的姿态开始阅读,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地阅读文章,让阅读回归本真的状态。在遇到阅读困难的时候,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慎重选择作为“脚手架”的材料,切不可束缚学生的思维,干扰阅读的进程。
表现三:着眼于应试教育,阅读过程成为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过程。
如学习《幽径悲剧》一文,先回忆相关的散文知识: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然后提炼与知识点对应的记叙描写的内容,划出议论和抒情的关键句。思考两者的关系,得出结论:先叙写古藤萝前后的不同境遇,这是议论的基础;后议论抒情,这是记叙描写的升华。这种散文教学思路常常被美其名曰重视学法指导,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快课堂节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但这种以知识引路的教学,遏止了学生的感性渴望,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探究之路,泯灭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将教学纳入机械、程式化的轨道,将经典文章降格为训练知识的工具,这种实用功利的阅读只能塑造平庸愚蠢的阅读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上文学。可能是我四年级时,屡次出现逼近满分的作文后吧,那时候,不仅仅是同学,就连老师也承认我有这方面的天赋,说好好栽培我。当时,还是那么懵懵懂懂,日子过去的自然也很快。自从进了初中,我才开始对文学的追逐了。
不知道在班级里第一次写作文,拿了全班第一,会不会有点抢风头,但对于我来说,这热情却异常的高涨。于是,我开始学当名作家韩寒的笔风去写散文,可是写久了我才发现一个秘密,韩寒的文字是追求速度与力量,而我却总是把持不好,我也明白是怎么一个回事,我并不适合这种文笔。我又想了下我自己,我的名字叫:李萧茗,名字整体都透露着大自然的味道,所以我的文笔应该是自然的,轻松的,却又带着几许悲伤。
我就选定这一套文笔开始研究和学习练习了。发现自己学的还挺快的,才一个礼拜,我写古文和古诗歌都能写出古文的味道。这点令我的笔友们都很惊讶,我也很开心。散文情感带入很丰富,读过后,同学们都说还真被带进去这个世界了。我也很开心,渐渐的骄傲了起来。后来,我总有一种感觉,感觉就像是所有才华都用尽的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过于骄傲,只是学到了文学的一点皮毛,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因为它能带动民心。我要继续努力下去,成为文学界一颗璀璨的心。
其实我还有一个最终的梦想,也就是想为中国在拿一枚诺贝尔文学奖,听上去好像挺天真的,但内心就燃烧着这股力量和信念。
现在的我们 还是天真
却常常写些 与年龄不相符的东西
很多人不理解
难道写这些东西有错吗
--------
我不知道,我该怎么说才好.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就是喜欢写些与年龄不相符的东西,这有问题吗?我不觉得.我就是经常写些比较伤感的小诗,散文的,也不长,但自我感觉挺有味道的.我不喜欢伤感的感觉,但是自己却总会莫名地写一些出来,是小说看多了吗?呵~也许.
---
我就爱胡思乱想
看着蓝天发呆
我就爱莫名大笑
不让自己伤感
伤感 伤感
我已经在伤感
我自己却不知道
还傻傻的笑
直到
眼角滑下那苦涩的味道
——七上第一单元《春》《雨的四季》联读
一、设计意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四时之景”,共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写景散文,天然适合组文联读。初中生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长期被学业和电子产品所牵制,很少能有时间、心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写作选择时,常常避开写景类型。再加上考试题目往往是写人或叙事,缺少训练,即使面对美景,情动于中,也往往无从下手。但从大自然中汲取能量,获得审美体验是身而为人必不可少的素养,学会写景是学生应学、必学之技能。故借助教材,解构例文,训练学生学会写景。
二、学习目标
1. 朗读《春》《雨的四季》,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解构例文写景顺序秘密;
2. 选读《春》《雨的四季》开头和结尾,朗读赏析,解构例文首尾秘密;
3. 美段美读,聚焦细节,解构例文绘景秘密,并尝试创作。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四时美景,各有不同。今天我们就随朱自清、刘湛秋两位散文家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齐读作者相关信息:
屏显: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景》《欧游杂记》《你我》等。
刘湛秋:当代散文家,诗人。
师:请同学们在课下注释中圈画批注,齐读。
(二)活动一:绘导图,学顺序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两篇课文,遇到不会的字词,参考导学案资料,批注掌握,然后划分段落,完成课文内容结构图。
生自主朗读,完成绘图,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向同桌说明你的绘图,在交流中补充完善。
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来吧,请同学们在两篇课文中任选其一,对全班同学说明你的成果。
生1:我选择《春》,朱自清的《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段“盼春”,3-7段“绘春”,最后三段“颂春”。
师:谢谢你的回答,段落划分非常好。谁能把“绘春”部分再具体细分一下?
生2:“绘春”部分可以分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
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为什么要按照这个顺序编排呢?能不能把这几幅图换一下顺序?
生3:不可以,由脚下的春草,想到春花;有吹在身上的春风联想到春雨,最后是人。
生4:老师,我也觉得不可以,但我的理由和他不太一样。我认为是由低到高,最后聚焦到人身上。
师:同学们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行文构思,特别好。第一个同学重逻辑分析,第二个同学从空间位置出发,都有理有据。
师:写景就像我们朋友圈的九宫格图,哪个图放在哪个位置是有讲究的。我们接下来分析《雨的四季》。请同学们说说你对《雨的四季》的结构划分。
生1:《雨的四季》属于总分总结构。开头总起作者对四季的雨的喜爱,结尾再次抒发自己对四季的雨的喜爱之情。中间分别写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师:不同于《春》,《雨的四季》明晃晃的告诉我们它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作者开头结尾都在表达对四季的雨的喜爱,那题目应该改为“四季的雨”吧?同学们先思考,再讨论。
生2:我觉得题目应该是《四季的雨》,因为作者全篇都在写雨,通过描写不同季节的雨表达对雨的喜爱。
师:有思考,敢质疑,非常好!
生3:我不认同,我觉得应该师《雨的四季》作者开头结尾只是引出和总结,主体部分在强调不同季节雨的不同特点,强调的是雨在四季的不同。
师:两个同学分析的都非常好。作者不但写四季的雨,更写雨带给四季的不同。另外,雨怎么会有四季呢?这是什么手法?
生:拟人!
师:对,《雨的四季》更灵动,更有情趣和意境。
师:那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写景作文构思的秘密。
生七嘴八舌的说:总分总结构,按照一定顺序。
师:是的,写景有绝招,我们齐读。
屏显:
总起总结有首尾。
分段描写有顺序。
(三)活动二:读首尾,学抒情
师:现在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两篇文章的首尾,我们先来大声朗读。
屏显:
《春》
开头——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家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雨的四季》
开头——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结尾——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生大声朗读一遍
师:请同学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说说你发现的秘密。
生1:我发现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写得很有感情。
师:谢谢,《春》营造意境,发挥联想,把我们带到作者得情感中;《雨的四季》直接抒情,情味很浓。
生2:我发现结尾比开头字数更多,篇幅更长。
师:文字背后是作者浓烈的情感,结尾的情感浓度远远高于开头。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结尾,反复品味,学习怎么强烈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赞美。
师:好,我们先来分析《春》
生3:《春》结尾连用三个比喻,反复强调春的美好。
师:三个比喻句也是三个层次,三个角度,形成排比,全面深刻的表达春之新、春之美、春之力。
生4:这三句还有拟人手法,还有动词,春天好像就来到我们身边。
师:你品读的非常细致,结尾处“我们”二字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入作者创设的意境。第一人称抒情浓郁。
生5:老师我想说《雨的四季》。《雨的四季》也是第一人称,拟人手法,还连用三个“你给我……”带来,形成排比句。
师:这和《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6:《雨的四季》中有非常多的叹词,像“啊”,“我爱恋的雨啊”,“使人爱恋的雨啊”。
师:还有感叹号,强烈的直接抒情。
生7:《雨的四季》结尾处还有对比手法。用北方天气的干燥、雨的稀少表达雨的珍贵,让我们更加强烈感受到作者对雨的渴望。
师:强烈的感情不仅在对比中,还在“只有……才……”这样的关联词中呢!
师:我们在聚焦首尾段中有了新发现,请同学们读——
屏显:
表白利器
语气助词+第一人称+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比衬托+多角度多层次=浓情蜜意
师:情同学们再次大声诵读这两篇课文的首尾两段,感受作者的抒情之妙。
(四)活动三:读美段,学绘景
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作者绘景的段落,鉴赏批注,诵读积累。
生诵读、批注、积累,师巡视。
师:来吧,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1:我发现作者虽然在每一段都围绕一个中心,但写的东西却很丰富。比如由草到人;由花到果,由果到蜂蜜。写风也是,由风到母亲的手,到泥土气息,到鸟儿和牧童。
师:你的观察真敏锐,我们请其他同学接着你的话往下说,行不行?
生2:由雨到灯,到人,到草屋。
生3:由风筝到孩子,由孩子到大人,由城市到乡下。
生4:由雨到树枝、树叶、花苞、小草、果子。
生5:由雨到人到大地到荷叶到蝉声蛙鼓。
生6:由雨到人们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