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职业定位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探讨;
1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2009、2010、2011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2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2.3职业认知馈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3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9年,8月.
一、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现状
2003年,护理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Nur-ses,ICN)首次提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完成其基本工作职责所需的知识、理解力和判断力,以及认知、技能、个人特征和态度等”,包括专业、伦理及法律的能力,提供护理服务及管理的能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医疗市场及护理人才流动的国际化。从文献研究来看,国外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普遍注重临床思维、沟通能力与职业素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上,菲律宾[3]、印度[4]的护理职业教育与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国际化理念、职业能力结构、语言沟通、培养质量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护生国际就业质量良好,能实现顺利的国际就业、深造。境外医疗机构和境内涉外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短缺,催生了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探索[5]。2008年卫生部与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AmericanCouncilgraduateofForeignNursingSchool,CGFNS)协议将ISPN正式引入中国[6],2013年中华护理学会加入ICN,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护理教育国际化步伐。长沙卫生职院主张“国际视野、双语双证、工学结合”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江汉大学卫生职院建议在涉外护理教学中增加各国法律、文明史等选修课程,优化护理专业英语课与专业课的比例[7],刘桂娟[8]认为国际适用型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葛炜[9]等尝试以核心能力指导,构建了护理本科院校国际化护士核心能力指标体系。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浅层次方面[10],未见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由于缺乏具体、细化的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特别是在语言、人文、伦理与法律等素质教育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巨大差距,高职护生在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双高”背景下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本研究参加者9人,全部为从事一线护理教学及教学管理的“双师”型教师,对“双高”建设要求与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熟悉。研究小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构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草案;拟定专家基本信息表;遴选咨询专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函询表;对专家函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二)初步拟定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设计专家、教师、毕业护生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形式,分别从护理教师、从受教育者(涉外护理方向学生)、教育者(护理专业教师)、教育管理者、临床护理专家视角,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及护生国际就业现状,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从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国内护士核心能力普遍重视护理实践能力[11]。受国内护理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并不容乐观,护生跨文化沟通交流、临床思维、职业素质方面存在较明显欠缺。(三)专家咨询法初步确定高职院校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使用课题研究小组讨论编写的专家问卷函询问卷,选择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境外医疗机构和澳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涉外医疗机构的护理、医疗领域专家共40名,开展2轮咨询。函询专家全部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年限平均≥15年。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专家2轮意见的汇总分析,对各级指标进行修改,两轮专家咨询共删减5个条目,增加7个条目,修改10个条目,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3个三级指标,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和表2。(四)层次法分析进行评价指标赋权。本研究针对一级、二级、三级指标采用赋权法中的客观赋权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其中Wi为第i条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Vi代表第i条指标的变异系数。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界值法,最终确定国际化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具体参考《Y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涉外护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三、结语
分。
重视患者亲属的作用:患者亲属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患者亲属将亲人送进医院,同样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对医务人员是否认真诊治,患者持担心和观望的态度,有时甚至十分挑剔。对此,导诊护士只有通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做到一切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总之,导诊护士给予患者的服务不是一种恩赐,而是一种职责。导诊护士时时处处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去对待患者,使患者在接受良好诊治的同时,身心需要也获得最大的满足。
分析和塑造规范的护理职业形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应用《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学》等护理理论,从护理形象、护理质量、服务形象三个方面对导诊行为设计和管理、能塑造优质、高效、多元化,为打造医院的护理品牌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塑造医院护理职业形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护理职业形象的设计和管理,是以护理美学和护理管理学理论为主导,利用护理专业和医院多元化文化服务,进行综合应用设计,提供护理形象。
导诊护士是医院护理形象的先锋者,她也是医院护理质量、服务、信誉、素质、精神面貌等的总体形象的代言人。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和信誉,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1 导诊护士形象设计思路
1.1 多元化服务是导诊护士的内涵
1.2 美学 导诊护士行为形象设计美学是基础。患者一跨进医院的大楼,首先迎接他的身着红色飘带的导诊护士,面带微笑,端庄和蔼可亲的导诊护士。患者会以第一关卡的首要效应来判断医院的整体水平和可信度,导诊护士形象美学还包括:职业道德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护理环境美。
1.3 常识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逐渐走向文明,越来越多的服务行业,对多元化的市场运作,已经成为占领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在人们享受卫生保健的今天,人们对医疗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知道疾病的发展程度,想了解药物的作用,还想得到正确的保健相关知识,人们一生中可能有人没有住院,但是如果没有去门诊看过病的数字一定是零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导诊护士拓宽知识面,接收新理念,掌握新知识,极大程度的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咨询需要,提供合理的知识信息服务。
1.4 向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项目不断扩展,门诊的工作环节越来越细,工作只能越来越完善。对管理者来说是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但留给患者的印象往往是繁琐的、复杂的、难懂的、不方便的一系列的程序。作为服务主体的医院,就必须要考虑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以满足被服务的患者客观的需求。无疑导诊的护士承担了医院的这一重任,他们所负担的内容具有:分诊作用、咨询作用、公关作用、广告作用。
1.5 动态 事物总是在运动中向前发展,导诊护士的形象也要随着社会和人的需要,不断的充实与完善与时代的前进节拍相协调。
2 导诊护士的形象定位
满足患者的利益,是导诊护士行为形象的出发点,根据社会公众对护理工作的需要,应该从护士形象、技术质量形象、服务形象三方面,对护士行为形象的定位。
2.1 导诊护士的形象 导诊护士形象是行为的基础,应该表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与统一。是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的综合外在的体现。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训练有素的护理行为,端庄大方的仪表,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3 护士的语言是疾病的良药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和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护理模式从专科护理转变为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尊重患者的权利,让患者参与全过程治疗的整体护理。
患者就诊后常会产生孤独、抑郁、烦躁、无聊等情绪,更需要得到关怀和理解,需要新鲜而愉快的感受以驱除消沉的心理。当患者接受临床护理时主要面对的就是护士,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会对患者产生重要的心理影响,此时护士以端庄的仪表、可亲可敬的表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使之受到感染,改变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马洛斯的需求层次论,人类有5种基本的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将安全的需要放在人类基本需要之第二位,可见安全对人的重要性。安全受挫就会使人感到威胁,引起精神紧张,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患者在诊断、检查、治疗过程中就会产生恐惧感。例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剃头、导尿、洗胃等操作中护士没有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多次失败,就会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因此患者对护士产生不信任,降低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如果护士熟练地操作,会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言语交往是护士工作的重要手段,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言语交流的机会最多,亲切而有感染力的交谈,恰到好处的疏通劝导会起到正性效应,既能增加护患双方的心灵沟通,又能增进相互理解、信任,对那些心音性疾病还能起到言到病除的效果。严谨、温和、风趣、美好的语言能够稳定患者的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反之,不当的言语会造成患者心理上的困惑或疾病。因此,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使其改变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所以,护士要成为患者信得过的咨询者,应该成为护理工作的时尚。在具体工作中,随时展现自己良好的仪表、言行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向者最佳状态发展,配合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而痊愈出院。
参 考 文 献
[1] 雷鹤,曹宝华.护理美学与礼仪.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
关键词 高职护理教育 医院护理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9
Abstract The aim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so that it can be well qualified for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t all levels. The integration of nursing education and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areer orient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and behavior norms. The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o mak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nursing care in hospital of TCM culture,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fusion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integration
伴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高职护理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医院的临床护理,学生在校时对医院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护理文化的体会决定了其能否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如何做好高职护理教育同优秀医院护理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医院护理文化引领作用的良好发挥,是当下的高职院校迫切关注的重点问题。
1 高职护理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1.1 定义
护理教育是基于普通教育所发展而来的理论学科,具有高度的专业化。护理教育学在教育学的理论指导下将护理教育这一教育形式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旨在利用相应的护理教育规律、教学方式及教学原则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专门护理人才。高职护理教育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被划分为5B类,属于专科学历层面上的护理教育。目前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大多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所创办的,还有少部分由本科医学院举办,其宗旨是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输送一线高等应用型护理人才。我国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时间较早,在建国初期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高等护理教育停办并转为中专教育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高职护理教育才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每年参与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中专科学历学生占据了40%左右,每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护士人员里,大专学历学生占据了近50%。
1.2 特点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相关研究多但质量不高。在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护理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护理工作,使得护理人才供不应求,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目前我国针对高职护理教育方面所发表的期刊较少,影响力也较低,对高职护理教育工作的推进贡献不大;②研究力量小。高职护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院校,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在财力、人力方面的投入还有待加强;③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居多,对护理实践课程的设置相对缺乏,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忽视了岗位技能知识、操作技术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也有待做出进一步创新。
2 医院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究
(1)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护理文化包括护理行为、护理形象、护理制度以及护理价值观,作为护理文化核心内容,价值观是对护理工作态度和信念的体现,能直接决定护理行为,是衡量职业行为的关键尺度。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护理文化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2)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职业定位是高职护生的一大困惑,在稳定护理队伍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护理文化同护理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护理职业发展与行业特性,形成正确的护理理念,免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工作。贴近企业与社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传统的高职护理教育因与企业文化交融不足,往往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医院岗位,在实习时频繁出现纪律差、责任心低下、毅力不足等问题,而医院护理文化同护理教育的融合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冲突。
(4)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学习。医院护理文化能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护理实践中责任心、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医院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使命感、危机感与紧迫感的促使下自觉产生学习动力,在强烈的学习目的性指引下提升护理成绩。
(5)塑造学生以人为本理念。现代医院护理文化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关爱生命、尊重人性等思想,旨在为患者提供舒适满意的护理服务,在同患者的交流沟通中确立个性化护理方案,既能规范学生的护理行为,也能帮助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
3 高职护理教育中医院护理文化的应用与融合
3.1 深入贯彻护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对医院护理文化中诚信为本、仁德为基、因势利导、文雅有理、心正动善等优秀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在对高职护理教育和医院护理文化进行融合时要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护理工作中给予患者权利、隐私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向患者提供具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高职院校需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和实验实训等实现全体教职员工的管理育人、教书育人以及服务育人。借助参观医院、介绍护理工作性质、切身了解患者需求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在理论学习和护理实践中获得职业道德情操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2 加强护理课堂教学、实训与实习
作为护理教学的关键环节,高职护理课堂教学、实训及实习是学生学习医院文化的主要途径。
(1)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护理信息、花费的学时都是最多的,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医院文化的培养作用最为显著,必须从课程分配、师资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方面做出适当的创新。首先,要增加护理的人文素质课时,增设护理礼仪、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其次,要增加双师型护理教师,多聘请护理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展开实训教学,将医院文化更好地引进护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熏陶;最后,要合理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2)护理实训。高职院校的护理实训室应当结合医院实景展开现代化、仿真化设计,采用融合了操作技能、临床思维、沟通交流和人文关怀的训练模式,引进功能完备的先进仪器保障理论教学、实训实践的一体化,让学生在细化的训练操作标准下完成护理操作,更加深刻地理解护理流程。鼓励学生通过反复模拟练习提升操作技能,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夯实基础。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在省内外积极建立实习基地,利用与综合医院的合作给学生实行提供充分的保障。学校可以同医院一起商议确定具体实习计划和大纲,由医院专人进行一对一带教,让学生尽可能地学习护理技能和经验。在学生实习前,学校与医院要做好岗前技能训练和集中培训,可通过优秀实习生的经验讲解来增强学生对医院文化的感悟。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同医院的交流,邀请护理部人员开展工作流程、纪律制度等讲座,重视对学生面试的组织,逐步实现一体化实习就业。
3.3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重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例如,在学年初制定以职业素质教育作为中心的课外活动计划、开展医院护理文化主体演讲比赛、举办模拟就业面试、组织护理技能大赛、邀请专业人士做报告、评选护理操作能手等。合理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去养老院展开生活护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锻炼,尽早养成正确的护理意识与行为。
4对高职护理教育的建议
高职护理教育需将服务作为宗旨、将就业作为导向展开办学,在确保学生就业目标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展需求与工作岗位要求。高职护理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同医院护理文化密切相关。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文化是对学生职业认知的提升和职业情感的激发。高职院校应当在准确把握融入医院护理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精神融合为中心、以物质融合为基础,从深入贯彻护理职业道德、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重以及加强护理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等方面实现医院护理文化与护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利用医院护理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向并展开主动学习,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医院护理工作岗位。
总之,在高职护理教育中融入医院护理文化适应了新时代培养护理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良好护理服务形象的塑造,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融会贯通和优化组合提升高职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成才与成人,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与高质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房兆,孙慧,邵红英,刑麟.高职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发展的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0:173-174+176.
[2] 常翠鸣.试论高职护理教育与医院护理文化的融合[J].护理学杂志,2012.7:89-91.
[3] 董丽芳,叶国英,董燕艳,韩慧慧,吴晓琴.临床护理专家对高职护理教育的看法与建议[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860-862.
[4] 张璇.医院护理文化融入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学周刊,2015.22:7-8.
[5] 应吴硕,薛文隽,王昕,巫向前.中美高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基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芝加哥城市学院的案例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80-81.
【关键词】 助产护士;产科护理;实训教学
随着产科护理的发展与新理念、新技术、新器材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产科学》作为助产护士的重要专科课程之一,其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应用不相衔接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就此对《产科学》产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助产护士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教学状况是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临床需求,教学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按照医疗专业掌握知识的要求讲授,整个教学过程重视理论教学内容,对实训教学忽视,实训教学处于从属位置,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在掌握理论知识上。
1.2 重规范,轻实用 传统的实训教学带教老师课前为学生设计好周密实训程序,以教师为主导的示教,以学生为辅的操作练习,要求学生严格按操作流程训练,虽然规范,但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发现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临床就感到不知所措,不能学为所用。
1.3 重教学,轻育人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老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选择助产护理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在实训过程中仅是应付,使实训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4 重练习,轻评价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理念,而目前的操作练习仅限于实训室,沿用于功能制护理的操作模式,强调操作练习的流程,而忽略患者。产科护理缺乏规范的操作标准和评价方法,难以衡量实训操作的临床应用价值。
2 实施实训教学改革模式的对策
2.1 明确实训教学目标,遴选实训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助产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导向,以助产专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围绕临床助产护理职业技能而制订,包括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良好职业素质养成两大方面。实训内容紧紧围绕临床需求,删除陈旧过时内容,及时增加新技术、新内容。如在原有的实训内容中增加陪伴分娩、导乐分娩、无痛分娩、新生儿抚触、月嫂技能等内容。构建新的实训教学模式,确保实训教学内容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保持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统一。
2.2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完善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注重实效,打破陈旧的框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施装备,让教师了解先进的护理理念及学术动态,并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我示教你模仿”、“我讲你听”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采用模拟练习、仿真练习、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如利用模拟待产室、模拟产房及母婴病房展示临床实境,为接触临床打下基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2.3 贯穿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助产护理实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能完成指定的工作项目,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所学操作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目标能力。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技能、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职业竞争能力。
2.4 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训教学质量监控 每项实训任务的完成都要加以评价,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是运用行动做事的过程,也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操作的要规范,符合临床工作的要求,既要注重结果质量的评价,又要注重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按照职业教育的定位,从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训教学评价以平时评价与期终评价相结合,平时评价以单项技能及实训的态度评价为主,如产前检查、分娩机制、新生儿抚触、外阴清洗等;期终评价以综合应用评价为主,如正常分娩接产,评价包括外科的洗手、穿手术衣;护理学基础的无菌技术操作技能以及产科的产程观察,外阴清洁消毒及接产过程的操作要领等。如病案分析设计情景,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单项技能全面练习,人人过关;综合技能以抽签定考核项目,从而强化实训教学的效果。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加之不完善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职业价值主体有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呈现个性化倾向。突出强调自我选择、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缺乏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②职业价值评价标准趋向现实和具体化,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最大化地直接经济追求成为择业的主要标准,求职的区域性选择考虑增强;③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和矛盾化的态势,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处于自我主体要求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应对的困难和压力加大;④职业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化,带有短期化、功利化的倾向,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个人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带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色彩[1]。
2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
高等护理教育自80年代初恢复后的一段时间,就业形势良好。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和医药改革的深入,目前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医院已经出现严峻的求职竞争和压力。从职业价值观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其他专业大学生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突出强调自我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务实性、利己性和功利性[2]。在高级护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全社会需求的情况下,许多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市、县、区级医院、社区、基层医疗保健系统就业。从前期的调查研究来看,我校护理专业学生:①自愿填报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不多;②不喜欢护理专业的原因中,主要是“护士地位不高”、“收入不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③对专业不感兴趣、对现状、未来的工作很“迷惘”;④竞争压力大,没有信心,自我评价不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的偏差,影响了护理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服务需求。因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护理专业学生价值观培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同等重要,亟待加强,使学生树立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护理专业学生人格,增强其道德创造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摆脱对现实不切实际的幻想,又增强其对社会偏见和不公正的抵抗力,感受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快乐[3]。
3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分离
我校教师配置有两支师资队伍,一支队伍是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铺导员,另一支队伍是负责专业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两组人员相对独立,各尽其责。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实习、就业,负责学生生活安排、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辅导、专业思想培养。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关心,及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护理学科,建立护理职业思想,完成护理职业规划。专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由于紧张的教学安排很难顾及学生的专业理想、职业要求、职业纪律,课堂之外很少接触学生。职业价值培育和专业教学严重分离,在专业课教学中没有灌输护理专业思想和价值观,而铺导员的职业教育,既没有切实的专业情境,也非护理专业出身,对护理专业的内涵、思想、价值观的认知不够,其专业思想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教师队伍职业素养薄弱
教师的理论水平、操作技术、工作作风、治学态度、道德品质、为人处世、言行举止等都会对护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4]。近些年,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中,很多教师追求个人发展和提升,忽略内涵建设,不断凸显我校护理教师队伍职业素养薄弱。很多教师在追求发展过程中重视不断提升学历、外出交流学习,忽略下临床一线进修、忽略在课堂教学中精益求精。学校的评价偏重于高学历、课题和文章的数量,进一步加重教师职业素养偏离。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实用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临床实践、没有长期的沉淀积累、没有务实效用、没有服务精神,必然导致低水平、低要求、低思想作风。全体教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操作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样才会激励、启发和教育学生热爱护理专业,使学生牢固自己的专业思想,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从而成为合格的护理人才。
3.3职业价值观培育的空缺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在思想引导课程设置上围绕着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路。为此我们不断增加政治学习时间,丰富政治学习内容,强化政治学习力度[5]。本校专业思想教育也是如此,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护理伦理 生命教育 人本主义
《辞海》中有关生命内涵的解释是:有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但人的生命决不仅仅是核酸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么简单的。现代科学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得以形象地描绘出生命内在结构的精致和美丽,却难以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生命的本质,哲学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又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所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必须放置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的视野下,以非线性思维方式加以关照才具有合理性。因此,“生命”的真正内涵,应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第二,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第三,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由多重复杂关系构成的开放的网络;第四,人的生命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生成的、流变的。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讲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更是为了使个体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开发。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教育能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类的生命能量,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鲜活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态度,将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产生持久的基础的影响。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教育从本质层面上就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研究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提出了“一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体制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而“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主要研究护理伦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范畴,护士护理工作、科研道德临床医学伦理难题,护理道德教育、修养和评价的内容。通过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护理道德新课题,掌握护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护患关系、护际关系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处理,形成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临床护理伦理问题的能力。究其本质,护理伦理是在以生命呵护生命,以生命关照生命,以生命创造生命。
在传统护理伦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学生缺乏主动运用知识的机会和情境,久而久之,就会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养成思维的依赖性,失去人格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罗杰斯人本教育思想主张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习的自由,重视教学现场中作为“个体”的人,突出其中心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掌握自身实现的能力。
在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上,使用的例子来自现实情境,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与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根据事实情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的成功与充分的问题讨论是分不开的,它能够营造出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并敢于辩论的课堂。因此,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的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尽管生命是艰深莫测的,但只要坚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就会带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让学生的生命里永远存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永恒坚毅的创造意志,正是个体通过对自己人生的这种不断创造和超越,促使着人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完满,不断地创造生命的辉煌,从而使人生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是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
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应当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应当成为一批人、一种思想、一个理想的富有生命超越意义的教育。我们只要从最本质的生命本源上来厘定,我们的护理伦理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传统的伦理教学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从而让教育的价值真正的体现在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之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改善人的生命,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中建构人的生命整体。进而去引导学生在创造生活、创造生命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升华,追求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德]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
[2][美]卡尔.R.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慕义.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涛,唐宁.护理伦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现代教育论丛书,2000,(4).
[6]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26-01
《健康评估》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和桥梁课[1],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关键。但目前实训教学存在课时少、项目多、教师示教不一、教学效果不佳等弊端。微课(Microcourese)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3]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优点[4]。笔者尝试在13级高职护理4个班的《健康评估》的部分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课,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4个高职护理班,约258人,干预组124人,对照组134人。两组护生均为女生(平均19.14岁),为我院全日制三年专科二年级。教材选用薛宏伟主编的《健康评估》(2011年)。
2.方法
2.1干预方法 教师分析实训内容,选定适宜的项目采用干预(如,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心电图的操作)。所有研究对象均由相同的主讲和带教授课。对照组按传统授课法授课,流程如下:①教师讲解操作的理论知识并示教。②学生以模拟人为对象,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③教师总结并布置思考题。干预组采用微课教学法授课,教学流程为:①课前制作微课课件。教师将操作步骤分解,制作出相应的微课课件。②实施教学。教师先讲解操作的相关事宜,并展示微课课件。学生以模拟人为对象,进行分组练习和讨论,根据需要重复或暂停播放课件,进行实训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2 评价方法 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的操作考核成绩进行对比。操作考核由同一位教师评分,在该实训项目结束后1周之内进行,总分100分,包括着装及护患沟通(10分)、用物准备(10分)、操作流程(75分)和整理用物(5分)。干预前分析的是所有研究对象已开展的实训操作考核项目的平均成绩。干预后评价的是两组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和心电图操作的各单项考核成绩。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考核成绩用x±s、两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干预前258位研究对象的实训考核平均成绩,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无差别(p>0.05),有可比性。干预后: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考核成绩相比较,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实训考核成绩比较(x±s)
三、讨论
1.微课用于《健康评估》实训教学的可行性
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它短小精悍,充分考虑了人在接受知识时注意力的变化规律。根据认知心理学调查结果,前10 分钟左右是人学习的黄金时间段,在此阶段人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min[5]。健康评估实训项目比较繁琐,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部分学生由于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起来有困难。如果将健康评估护理实训操作中的教学重点、难点等精彩片段录制成相应的微课,将其上传实训室,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练习,上课前也可以进行观看,不但可以重复、暂停播放视频,可随机控制,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6],示教后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不会时可以看此视频。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对阅读媒体的要求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书本、报刊等传统的知识载体很难满足他们的视觉需求。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更具观赏性的视频和影音资料等,由于这些资料携带方便,信息密度高,并且配合了许多有趣的图像和动听的声音,所以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型产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型资源、创新了新的发展方式、开拓了新的发展途径。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方法。
2.微课对实训教学的优势
2.1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实训教学不仅仅是练习单一的操作技能,更是一种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技能来完成职业岗位任务的过程,微课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管理策略的浓缩和升华,特别符合学习者个性化、碎片式、移动在线学习需求。 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 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7],让微课成为共用资源后,学生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随时、随地可实现。微课的出现,改变了实训教学模式,正因为其“微”,才可以更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也正因为其“精”,才能用最短时间将精要技术讲通透, 正因为“直观”所以把每个技能方法分解进行讲解,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我们选择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将其操作步骤通过视频、动画和音频的效果进行分解讲解,再配合运用模拟人进行现场演示,实训课变得更加客观、生动、直观,教学效果好。研究结果提示干预组的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的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
2.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目前我们实训课程紧,内容丰富,上课时间短,90分钟的时间练习操作往往不够,加上实训场所容量有限,上课的学生较多,学生操作不熟练耽误练习进度,实训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在传统操作授课时,带教教师就某项操作进行教学示范后,学生再分组进行练习,遇见不会的也只能询问老师,学生能记住、把握准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片段的,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微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资源容量小,适合于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进行自主性、碎片化学习[8]。利用视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短小聚集且交互性强,可以灵活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景中,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地学习的需求,既是一种新的资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R47-4;H319.3
一、提出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任务。虽然高职护理的教育科研和实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传统的重知识轻技能思想的存在,使得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没有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之路,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尤为突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进一步总结和升华,诸如:建立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新的体制、模式、机制;全面推进英语素质教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师资、教材、实训基地建设;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如何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如何健全高职教育质量的考核、考评制度等。本论文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理念,自觉地运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提高和完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将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体系,从而使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上升到新的高度,使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就业层次[1]。
二、分析问题: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
1.学校方面
(1)侧重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英语教学服务于等级考试。目前各类高职院校EGP课程由专门的公共英语教师教授,而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也是大多数院校的毕业要求之一,所以为了提高通过率,公共英语课程(EGP)教学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现有的高职英语教学安排很难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相联系。
(2)缺少和医院的深度融合,进而导致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有待于细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比较宏观的东西,比如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哪些能力,学生应该学什么等等,大部分没有充分的认识[2]。另一方面,一些参与的医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校和医院合作是一种双赢,对于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持不太积极负责、对高职护理院校和医院合作持观望态度。
(3)缺乏懂专业的英语教师。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无外乎两个来源:一是公共英语教师,公共英语教师讲专业英语,其不足在于专业知识不擅长。二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上专业英语课的弊端在于英语水平没有英语教师高,比如口语不流利、发音不很准,英语知识不系统。两者各有所短,缺乏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教师,影响了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
2.教师方面
(1)缺乏重新建构课程体系的意识和积极性。高职护理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授课对学生所提的要求是一样的,再加上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良莠不齐,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篇幅过长,过多侧重理论的讲解;有的教材文中有对话,但对话只是日常对话,缺少护理病人及相关情境下的模拟对话,学生不能把一些专业知识贯穿进去;课后习题集中在句子翻译、完形填空,课后练习依然局限在传统的英语知识点上。对于这些问题,讲授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早有意识,但大多数教师没有考虑过根据教学内容建构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内容。
(2)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传统。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层面上,有时也会在课堂中采用一些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等,但也是简单的分组,练习一些小对话。
(3)考核方式单一。对护理专业英语的考核,大部分学校也是按照公共英语的考核方式进行,题型一般是词汇翻译、单选、阅读理解、句子翻译等。这些题型的考核,需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学生也是纯粹的应付,实际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
3.学生方面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对自己英语能力自信心不足,从而丧失了兴趣,对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不够重视。部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不理想,英语是很多学生的短板学科,而英语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进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通过公共英语能力PETS 3,英语A、B级等考试,获取毕业证书。基础好的学生会在英Z四、六级考试(CET-4、CET-6)上花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而护理专业英语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目中,仅仅是一门课而已,这门课只要通过学校的考核就好,除了课堂听讲和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不会在上面多花时间。
三、解决问题: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1.学校层面
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是其教育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来进行[3],作为上层建筑,高职护理职业学校可以从四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给予支持。
(1)在学校和医院合作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深入探讨一些护理专业课程的前沿内容,尤其是目前发展比较滞后的护理专业英语,可以鼓励教师与医院工作人员一起研究学校和医院合作的课程设置,甚至开发教材,把医院的一些护理专业英语资料作为英语课堂的辅助资料。
(2)改变传统的重视公共英语考证的思路,乃枷肷咸岣叨曰だ碜ㄒ涤⒂镏匾性的认识,鼓励教师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尝试多种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笔试,可以情景模拟对话、病人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4],并对教师的教学严格考查,对有成效的方式适当给予奖励。
(3)注重创设条件,鼓励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学习、了解相关护理专业的知识,稳定护理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2.教师层面
教师要树立传授知识、为学生提升能力服务的理念, 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引领者与组织者,教师授课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改革:
(1)采用分层教学[6],在大学二年级开始上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之前,根据学生大学一年级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情况来进分层教学,比如,对一些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点要求,只要求能理解护理专业英语词汇,能够在一些特定场合用护理专业英语去沟通一些问题;对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在授课中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要看得懂一些比较复杂的护理领域的英语文章,能够熟练地进行对话。在授课中,要摒弃单纯依赖教材的想法,可以尝试自编讲义或者根据情景模块组织教学。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根据护理专业英语可能出现的情境,比如接诊病人、护理病人等过程中,尝试课堂情景表演、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分组先准备,分组时注意英语成绩较好和较差学生的结合,然后结合学生的讲稿和课堂表现加以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用护理专业英语沟通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把教学场合设在护理实训室,不要固定在一个教室里,针对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在教学中也要找一些与护理专业相关的英文视频加强学生的听力。
(3)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重能力,轻语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的考评不能像传统的公共英语一样以试卷为主,平常考核把学生的课堂情景对话、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作为主要内容,期末考核也要把笔试、听力、口语结合起来。笔试可以采取填制一些各种病例报告、病人投诉信的回复等应用文写作;听力选用一些医院可能出现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复述内容;口语可以尝试让学生抽签解释一些护理专业词汇或者模拟护士与患者角色进行即兴对话。
3.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点。以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是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只有学生能真正把心思投入到学习中,各种改革才能收到效果。从学生层面讲,尝试把一个班级界定为一个医院的科室,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职位和职责,把医院的文化牢牢植入学生的理念中。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无用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护理职业素养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的状态。
四、结果
在中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还较薄弱,师资队伍也不够稳定,教学水平也不够高,学校方面还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体系重建的有效机制。再加上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还面临许多现实困难。但是,只要高职护理院校的领导能够高度重视,教师能够转变理念,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根据学生的新特点新情况研究和改变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既懂得护理专业知识又具备在工作岗位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知识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五、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护理行业广泛的就业渠道决定了护理专业英语在整个高职护理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有助于实现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同时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与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真正把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搞出水平和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小兰,2012,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