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高中语文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的重点

第1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第2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典诗歌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6-02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形象鲜明,能充分表达诗人内心的爱憎情感,这些精巧优美诗歌中所蕴含的情韵,能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立足古典诗歌进行情感教育,一方面迎合了新课改和素|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故十分重要。

1 诵读渲情,体味古典诗歌的独特情感

“诵读渲情”是古典诗歌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诚然,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最初只能以诵读的方式去体味和感悟,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情感渲染途径。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提高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与熟识程度,继而对诗歌的情感能够独到把握。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策略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李商隐《锦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诗歌每字、每词、每句,并从词句中体悟诗歌所表达和渲染的情感。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运用多元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渲情”的兴趣。一般来说,诵读的方式有教师泛读、学生齐读、分组读、竞赛读、学生单个读、有感情背诵等方式。诗歌《锦瑟》属于七言律诗,句子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教师可通过运用以上诵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情境美等,继而让学生在诵读中循序渐进地体悟诗歌独有的艺术情韵。第二,教会学生诵读技巧。也就是说诵读要标准,要处理好节奏快慢、声调高低,要把握诗人情感起伏,在抑扬顿挫中感悟情感,提高诗歌的诵读魅力。

2 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挚感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或者场合中突然爆发,如愉悦、欣慰、愤懑、懊恼等情感的体现必须基于特定的场合。因此,在借助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之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讲究情境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教师要基于诗歌所展示的意境和情境,创设与之相融合、相协调的课堂情境,达到“以境生情、以境育情”的诗歌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可巧用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合作探究教学法等方式营造趣味活泼、生机活跃的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内心真挚情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渲染了一种肃杀荒凉、孤凄冷漠的独特意境,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该意境,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意境相似的图片,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地感悟诗歌的凄凉肃杀的情感,从而真正体会到诗人本身孤寂与落寞的心情。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小组合作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从诗歌的每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感受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继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3 发挥想像,真正领悟和体会诗词情感

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像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古典诗歌所表达深邃情感最初只停留下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而学生如何体会和领悟诗人所体现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在深刻理解诗歌意像、词句、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发挥自我的想像与联想,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表达的情感进行加工,重新体悟。

一般来说,发挥想像,体会古典诗词情感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指导学生寻找“悟情点”。想像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而为,在发挥想像作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悟情点”,提高想像的针对性。这些悟情点就是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例如,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可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作为想像的一个“悟情点”。第二,尽情联想与想像,通过想像悟情、生情。古典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感人、或秀丽、或激昂的生活画卷,如何将这些静止的文字转换为活泼生动的画面,这就需要学生基于诗词内容进行联想与想像,在想像中体悟、感知诗歌情感,继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品析鉴赏,把握并不断升华诗歌情境

诗歌是一杯纯酿,读来清香扑鼻,品来意味悠远,令人唇齿留香。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反复推敲,反复斟酌才造就的古典精粹,必然地,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在不断的推敲中得到了更深刻的体现,故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经得起推敲与品鉴。从该层面上说,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品析鉴赏诗歌,以科学把握不断升华的诗歌情感。

品读鉴赏诗歌,把握诗歌情感,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意象分析,科学把握情感。意象是古典诗歌情感的主要载体,要想探究诗歌情感,认识意象,把握意象很重要。柳永的《雨霖铃》中通过对几个特殊意象的描绘,展示了一种凄凉、暗淡、愁绪绵绵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上篇中的寒蝉、长亭、骤雨、兰州催发等典型意象对整个文章情感基调的奠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重点把握诗歌名句,细细品味情感。名句自古以来流传千古,定有其独特之处,以名句为突破口进行情感把握十分必要。例如,学生可通过把握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深刻把握杜甫《望岳》的情感。第三,从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突破。一些诗歌是“托物言志、状物抒情”,还有一些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些诗歌巧用比喻拟人,一些诗歌善用比拟、双关。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有时需要从诗歌的技巧来着手。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是语文课堂中的一朵奇葩,其错落有致的语言、情韵绵绵的意境、饱满深刻的情感无不吸引和感染着学生的内心,故教师要善于借助古典诗歌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具体来说,笔者可试着通过诵读渲情、创造情境、发挥想像、品析鉴赏等方式渗透情感教育。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借助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多元多样,各高中教师可以此为参考,并在自身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寻更科学的情感教育法,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第3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一、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逐字翻译――通读诗文――背诵学习”这一机械、教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忽视了诵读的重要性,且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有系统且全面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时期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诵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诵读方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诗人在本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借助诗句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其悲慨、愤懑的心情。寥寥数字中就隐含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四个典故,借助了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自己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故教师在讲到这首古典诗词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并提醒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并教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领悟诗歌神韵。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感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探究我国古典诗词可以发现,其内涵丰富且其中蕴含大量的美学资源,流淌着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看法、社会的观点、人生的感悟以及睿智通达思想的表达。但传统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通常让学生以背诵、练习的形式学习古典诗词。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逐渐丧失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厌恶古典诗词的学习。

对此,为改善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诗词表面入手,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尝试从诗词内容进行感悟与品味。然后,在教师的讲解中,引导学生逐渐升华为对诗词中反映外部世界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悦志悦神的境界。教学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通过与古人心灵的沟通与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同时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古典诗词的情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悟。以高中语文《虞美人》这首词为例。课初,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初识课文获得一些感悟。课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李煜的生平或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段,让学生对本词创作背景有一定认知的情况下再读课文,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感知。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引发学生的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重积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点滴的积累。然后,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学习与应用,以巩固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但在以往教学中,大多教师虽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但没有为学生讲解积累的方法与技巧,导致学生应用积累的效率不高。

第4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用“少慢差费”这四个字来形容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现状也是恰如其分的。

1.“少”。指教师方法指导少,甚至无方法指导。有些教师布置作业时,笼统地一句“回去看书!”既不规定看书的内容,也不提出看书的要求,更没有提供看书的方法指导,自然也不会有看书的反馈与评价方式了。即便有方法指导,也是有限的几种,相对陈旧落后,往往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求,可能造成学生自学兴趣的消退和自学能力的倒退。

2.“慢”。指学习能力提升慢,甚至没有提升。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考指挥棒的约束,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时间+汗水”等简单、陈旧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抹杀了语文的特征,自主学习的内容停留在“背”和“练”的低水平线上,至于“质疑”、“合作”、“体验”等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

3.“差”。指学生自学习惯差。由于课堂教学教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自学意识淡薄、自学行为缺乏自制、自学习惯懒散,主动性较差的局面。

4.“费”。指学生自学效率低。由于自学内容缺少梯度设计,过简或过难,自学便少了挑战性或成就感;自学形式单一乏味,方法指导陈旧,自学便少了趣味性;自学反馈与评价缺失标准或标准模糊,自学便少了源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收效甚微,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现状的确令人堪忧,如果我们教师能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学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全面提升自学能力,那么这种现状肯定能改变。微课的出现和使用为现状的改变提供了契机,笔者在对微课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微课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的重要作用。

二、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主张的界定

在自学过程中首先要简化知识目标,压缩知识密度,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其次要实现自学方案的个性化指导,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及时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要寻找一个能满足这些要求的载体,“微课”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1.微课的含义。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关注学习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姚正东认为“微课程的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短暂、高效。虽然学生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识,但这样更易吸收,且能以此为契机。”胡铁生认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各位专家对微课概念的界定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知识技能的媒体,应用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微课的特点。基于以上理解,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趣”。“短”即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小”即教学目标小,一次一个知识点,简单。“精”即教学内容精炼,选择重点、难点、易错点。“趣”即教学形式生动有趣(视频、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教学设计富有创意。

三、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实践路径

1.预习激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录屏软件或手机,自行设计,以创意取胜,进行生动活泼的切入。原创的故事、朗诵、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比网络上固有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更能吸引学生,既丰富了激趣材料与手段,又增强了针对性。在教学庄子的《秋水》时,可以一边用录屏软件录制气势磅礴的黄河、波涛汹涌的大海等动态视频,一边添加手绘“河伯”人物形象,再将教师的人物配音添加音频效果,重现寓言故事的现场,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河伯的自省,从而激发自学兴趣,开启文本学习。

2.重点解析。高中阶段的学生课务繁重,在自主学习方面如果能直击重点,攻克难点,辨清易错点,则抓住了学习的主要矛盾,等于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高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教学内容短小精悍,最适合重点、难点、易错点的学习。一次微课只教一个知识点,多个知识点集聚成一组微课,即一个微课程。在58分钟内能否讲清、讲透、讲活知识点,取决于微课设计能否发挥抽丝剥茧的作用。用微课设计重点知识解析,一定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一知识,要依次对“内容上”、“结构上”、“人物上”、“感情上”、“主题上”五个方面的作用进行逐层解析,将知识精细化,分解到最小的脉冲点。重点解析适合用录制PPT的方式,排除音影等干扰因素,直观、集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巩固反馈。在巩固反馈这一方面,可以说微课大有可为了。除了常规的PPT录入习题、卡片手写习题外,录屏软件里有练习设计功能,教师设置好答案、分值,反馈练习就编写完成了。学生做完就会自动评分,非常方便、直观。比起纸质的练习,学生可以反复操练,逐步提高。在安排《相信未来》诗歌自学反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朗诵音频,自主选择背景音乐和主题画面。也可以同学互助,合作完成后上传至班级博客,再让全班同学点击评分。

第5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异步教学;教学建议

一、注重教学引导的多元化

近几年,尽管异步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教师仍凌驾于学生及课堂之上,尤其是高三时期,为了应对高考,不少教师形成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课本教材只是粗略处理,并未真正对学生进行熏陶以及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高三复习时,学生并没有充足阅读空间与时间,老师追求命题把握,单一地教授解题技巧,展开严格化机械练习。然而,在语文新课改下,提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根本,是课堂主体,教学重点应是充分发掘学生放潜能,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在异步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守单一化、僵化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粗读课文,同时并让几位学生来复述故事梗概,以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双双殉情中可看出两人各有何性格;文章主旨是什么?等。在教学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其改编为课本剧,进行分角色扮演,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人物特点,人物情感。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若想构建有效语文课堂,那么则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面。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指导、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异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化教法,使其多元化。如讨论式教学、问答式教学以及启发式教学,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在实际异步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简单地设置这些教学方式,而应将课堂教学向生活进行延伸与拓展,如语言迁移、情景迁移、情感教学、激趣教学、实地考察与感知等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学生个性,同时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素质。例如:教学完《中国建筑的特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对当地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又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小话剧表演,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与作业设置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也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课标下,提倡多元化学习方法,这也应是异步教学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生而言,其生活阅历、经验、视野等方还略显不足。而通过查阅资料,共同收集信息,互相讨论,才可碰撞思维火花。因此,在异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而在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凸显学生主体性,使其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知。同时还应突出语文实践性,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

其次,在异步教学中,不管是教师引导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非常重视作业设置与检查。作业是课堂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巩固,可以检验学习成果与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有效作业具有如下特征:围绕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精到典型、题型有趣、多样化,可独立完成等。在异步教学中,是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这要求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科学设置作业,注意分层化作业,注意作业的与时俱进,展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试卷形式的作业,而应添设更多的开放性作业,比如日记、随笔等,让学生持之以恒,则能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彰显个性。

四、注重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导向、考核、信息反馈功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把握评价方向,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表现,从而提高其学习信心。在异步教学课堂上中,教师要改进评价策略,由三维目标来全面评价学生。譬如,评价时,教师可从学生不同方面的表现展开综合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技能与方法、学习动力与成绩、内容掌握、学习拓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采用积极评价以及正面评价,主要以激励方式进行,以唤起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全面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应延伸至课外,将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有机结合,特别是那些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的班级。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展开分层评价,按照不同层次来制定出不一样的评价细则与评价标准。例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时,当进行语段语段鉴赏时,教师可设计三个不同层次:赏析意境、分析写法以及内容把握方面,当然,教学评价也需划分为三种掌握程度,以增强

第6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语文;高中;选修;教学;体会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五个模块要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完成;选修课程也有五本书,教学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张。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找到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如果说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那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赏析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杜甫的《登岳阳楼》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景和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

选修课的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每篇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选修教材中的文章不必每篇必教,我们可以从几大模块中选教几篇。有的要精读,有的略读。比如《先秦诸子》中,可以这样选教的:《论语》《孟子》《庄子》选段可以精读,至于这本书中的其它几章节的内容,可以只选择一两节有代表意义的选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下先秦中其它学派的各自主张以及散文特色就足够了,不必面面到。

三、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充分保障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分地加以运用,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学习古代诗歌时,翻译诗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名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思都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进入对诗歌的深入鉴赏。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相互纠错,取长补短,力求让学生自己弄懂整首诗的意思。对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教师只要点拨一下即可。

四、要突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部分一共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赏析好这三个单元的诗歌,教师必须重点上好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和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赏析指导”时讲清了学习方法,在“赏析示例”中作好了赏析示范,那么学生在“自主赏析”诗歌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效率。

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其实是让学生在必修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自主选择来提高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应该说给予学生更开放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更优越的条件,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差异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尊重,我们一定要合理地利用这一课程,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7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期为有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连珠妙语,《艺术人生》朱军的微笑和真情,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

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的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

让学生们在求学的欲望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教师要做好课堂“主持人”。

第二,以问题为纽带,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首先必须善于提出目标明确、新颖有趣、难易适度、发人深省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然后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线索,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1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2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悬”。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认真分析教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

3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巧”。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好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的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这样,问题教学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语文教师的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语文教学问题设计要“精”。

教学问题设计的“精”,是指语文教师在设疑时围绕中心、总体设计,在“关键”(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决不随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乱设疑。创设的问题要小而具体,讲求过程、不重结论,具有可思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第三,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2]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引导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的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策略论,同时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这种教育思想下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对于一个具体不足,不是先拿现成的解决策略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找到解决策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策略,解决别的不足,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正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是指学生有主动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给他们彰显自己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调动学习的内驱力。[3]“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实践无疑将直接或间接的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活跃元素

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图文并茂,声响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很大程度解决了一些抽象化的理解范畴,从而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更好的展开想象的空间。而且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带来的疲劳。多媒体教学往往可以加快教学进度,从而多出来的教学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堂活动。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构建相应的 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自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习,指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所带来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种多媒体的氛围中,借助声象等物质媒介,去破译作品语言,诠释文学原则,使课文抽象的信息直观可感。学生借助这个中介,对文章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场景意境、技巧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能产生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第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转变僵化的“学会”的教育老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拥有“会学”,从而利用这些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显而易见,在新的课程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改革的实施和收效。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还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因为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这就必须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第三,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知识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优劣,识别对学习有价值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观点,同时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40分钟内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把上好每一堂课都与培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大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千方百计地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良好的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教学气氛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强调一种活化的课堂氛围,在探求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8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 实践意义 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内容庞杂,任务繁重,既要完成高考要求,又要真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修辞格教学是高中修辞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遇到多种修辞兼有的文句,怎样辨析相似的修辞格,是教学难点之一。

1.借喻和借代

借喻与借代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这两种修辞的本体都不出现,因此学生常常搞混不易辨别掌握,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怎样区别这两种修辞呢?借喻,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借代,用和本体事物相关的事物代替本体。借喻是比喻的一种,重在打比方,喻体和本体是有本质区别的;借代强调的是相关性,本体和借体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借体往往是整体、部分、特征、标志、材料,等等。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梨花”比喻雪花,两者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药》)以“驼背”代指“茶客”,两者的关系是用人的外貌特征代替人,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区别借代和借喻,既然本体不出现,那么把所用事物试着还原成比喻,能变成比喻的是借喻,变不成的就是借代。例如,“炒掉这个寄生虫”与“炒掉这个歪嘴巴”,前一句中可以把“寄生虫”还原成像寄生虫一样的人,后一句不能还原成像歪嘴巴一样的人,所以前一句是借喻,后一句是借代。借喻最终的目的是描写事物,让语言生动形象;借代是为了代称,让语言丰富多变,例如:“初发的龙头翻卷滚动,在凹凸不平的沟床上缓慢前进。”(《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将“泥石流”描述成“龙头”更加形象地表现它的凶猛不可阻挡。“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药》)用“红眼睛”代阿义,既突出了阿义的形象,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语的枯燥。用“油水”代财物,抓住了代表性的事物构成借代,让人心领神会、印象深刻。

2.比喻和比拟

比拟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本体必须出现,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喻体必须出现。比喻强调的是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用相似点唤起人们的联想,让抽象不易理解的事物变得形象具体;比拟则是用鲜活的乙事物的特点表现模糊不实在的甲事物。例如:希望就是一座亮在前方的灯塔。希望就是一个新奇诱人的世界。希望就是一粒还未发芽的种子。“希望”是本体,灯塔的指引、新世界的诱惑、未发芽种子的神奇,都和希望充满相似,让人由此及彼进行联想。“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了人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便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荷花淀》)“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把人拟为荷,将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物化了,显得那么清新、可爱。“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社会主义好》歌词)把抽象的帝国主义拟作狼狈的落荒而逃的动物,更生动可笑。

3.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让语言形象化的修饰手段;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以此表现与之相关的一些抽象的概念、感情、思想等。比喻一般用在文章的某个部分,局限在某处;象征则带有全局性,可以以其构思全文、刻画人物,暗示、制造气氛,抒发感情等。比喻通常以物喻物,具有鲜明的形象;象征则以物示意,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含蓄的意义。例如:《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着革命的希望。《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排比与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修辞方式。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但两者毕竟是不同的辞格,因而具有本质区别。例如: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乳汁,能哺育人茁壮成长;书是最好的伴侣,伴随我们度过最好的人生;书是身旁的顾问,随时给你提供有益的咨询。这个排比句由六个句子构成,每句的字数结构不尽相同,各句平等独立可以单独表达语意,加强了表达的气势,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五更角鼓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个对偶句则由两句组成,每句的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并且“五更”对“三峡”,“角鼓”对“星河”,“声悲壮”对“影动摇”词和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没有重复的词,语意丰富,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照

对偶要求结构上的整齐与匀称,句式相同,结构相近,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对照要求意义上的对比或对照,没有结构上的要求,只要求是两种相对的概念。两者经常同时出现,从结构上看是对偶,从意义上看是对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结构上,“书山”对“学海”,“有路”对“无涯”,“勤为径”对“苦作舟”,句式整齐;意义上,“勤”“苦”相对,这句既是对偶又是对仗。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语文的重点范文

1.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不足的分析思考

1.1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语文能力是通过长久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语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无论怎么学习,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试以前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将多数时间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长时间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2 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虽然素质教育一再被强调,然而要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完全变成素质教育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则面临着升学率这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重点成了钻研解题技巧,部分学生甚至将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殊不知语文教材中那些经教育界行家里手精挑细选的文章,岂是那几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就可以取代的?这种完全抛弃精华的学习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3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倘若课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师则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水平、教学习惯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倘若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选择照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并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性,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针对以上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加入激趣这个部分,利用这个部分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直奔主题、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背古诗、讲故事、看图画、猜谜语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活力与激情。通过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最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且要积极的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育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应该确立课程意识,这对于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确立课程意识,也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性的课程理念来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运用新课程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机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来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视角。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各自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的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探究、自主以及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的使高中语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完全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