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古典文学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文学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典文学赏析

第1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英文名称:The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凤凰出版社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32开

国际刊号:1006-9917

国内刊号:32-1101/I

邮发代号:28-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2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缺少吸引力。语文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教学,但学生依然各忙各的,这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增加高职语文教师的挫败感。这样的教学,不仅教师无法发挥引导作用,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丧失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灵魂。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

1.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努力做到语文与专业相结合

合格的高职语文教师,首先会在新学期开始前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掌握该专业的培养计划,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做到人文性与语文性相结合,还应综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努力将有用的成分融入教学;再次,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坚持“就业导向”,突显学校的针对性与目标,订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为社会发展与专业建设服务,这样才能展现高职院校的教学优势;最后,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始终将学生的运用能力放在首位。

2.符合高职院校的新型教学方法

第3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

第4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一、诵读,能促进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古诗词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对其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而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是对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一种还原,也是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解读。[2]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被贬谪到密州的时候,和同僚出猎的时候写下的一首作品。虽然被贬,但是苏轼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着为朝廷效力的雄心壮志。接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理解去诵读这首作品,并且根据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当学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自得的语调去读“亲射虎,看孙郎”,用低沉充满期盼的语调去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学生对苏轼这首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这首宋词的魅力理解的相当透彻了。

二、诵读,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语文能力。

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和这些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有关。理解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感悟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意境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而把这项内容和学生的反复诵读结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显多了。

例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中作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对梅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中,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写梅花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形容词,也没有正面直接进行赞美,而是通过描写“驿路断桥边”这一独特的环境,和“只有香如故”这一细节,来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手法好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诵读环节。当学生用悠远凄婉的语调,读出“驿路断桥边”这一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长着一棵孤独的梅花这一画面。这个时候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诵读,能深化古典文学对学生心灵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还是继承优秀古典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3]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古诗词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作品比比皆是。《诗经・蒹葭》中追寻梦想的百转千回;《长歌行》里珍惜时光的明智;《观刈麦》里拷问良知的济世情怀;《竹里馆》的超脱悠闲与世无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自信豪迈,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深沉惜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乐观豁达,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沉痛悲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好素材,反复诵读,便能让这些好素材的积极意义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读不是目的,用诵读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古诗词优秀艺术手法,接受古诗词情感意蕴的熏陶,这才是目标。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才能尽得中华灿烂古文化的精华,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王素芹.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第5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学 唐诗艺术 公开课 课堂教学 文化传播

1904年5月,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林传甲编印《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学教材[1]。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现阶段古代文学史教学的现状,认为其面临着教学课时持续减少、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降低等多层困局,有的主张走突出能力培养路线,有的主张走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路线,有的主张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欲以化解危机[2]。笔者认为,在开放教学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文献的获取已不成问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唐诗艺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缘自主讲人2007年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开设的唐诗艺术课程,2008年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时分说声律(上下)、立意(上下)、结构(上下)、语言(上中下)、比兴、剪裁、情景、言意(上下)、技巧(上下)、时空(上下)、诗画(上中下)二十一讲。《唐诗艺术讲演录》,没有一句诸如“帅哥”、“酷”等当下开讲人插科打诨的现代语,而深切感受到的是其教学的严肃性和艺术性[3]。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资源,《唐诗艺术》公开课取其精华,编为概论、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十二讲。2013年5月,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一.深度:教学内容的学术性

平心而论,百家讲坛传播和弘扬经典功不可没。但它并非完整、严谨的文化课程,它使经典更为通俗化、更为平民化则与“中国古代文学史”以踏踏实实研读经典为主要宗旨的教学背道而驰[4]。《唐诗艺术》公开课选取若干重要关目,如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予以集中而深入的解说,重艺术赏析,更重创作脉理的探寻;重文本解读,更重理论概括。

而将某些问题集中起来,更便于把耳熟能详的唐诗讲透。譬如讲唐诗“技巧”,以柳宗元《江雪》为例,此诗采用的是一种排除法,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广而狭,凝聚于一叶“孤舟”,进一步聚焦到一个老翁,聚焦到老翁的一个“独钓”的动作,再聚焦到诗中没有出现的钓钩。再举柳宗元另一首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重点谈与聚焦式相反的发散式、扩张式手法,使读者对诗人欲化一身为千亿而散上各个峰头的设想获得真切领会。大学课堂要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原始职能,即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要保证本科教学要求,以区别于高职教育目标。

二.温度: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应加强现实感、生活感、亲近感。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古代文学应该“活”在当下[5]。例如讲唐诗“对偶”,从缘起和发展、种类、艺术及其功用三个方面,结合生活中的“偶”现象,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调诗中对偶扩展、改变作者的思维方向的特殊功用,以及对中国文化精神领悟的启迪。再如在“立意”一讲中,通过比较中唐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白居易《买花》、陈陶《陇西行》三首咏春之作,意在说明角度新颖、巧妙传神和与众不同是唐代诗家追求的立意标准。

讲课是一门艺术,能不能把课讲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坏,也不完全在于知识面的广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能否授人以渔,让听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变思维,举一反三,进而由此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三.广度:课外学习的研究性

在《唐诗艺术》这门课里,很少单独讲述抽象的理论,也尽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赏析,而是试图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对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以理论为线索,顺藤摸瓜,获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深入解会,并围绕作品的艺术特点,把握唐诗的某些创作规则。受国家精品课程技术规范,课内传授容量有限,关键还是课外的温故知新。

譬如中国古代的诗论中有三部书是不可不读的:第一部《文心雕龙》,要精读,借助此书可以在创作、鉴赏、文体、理论等方面,对唐以前的中国文学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第二部,严羽的《沧浪诗话》,这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力作,而且在某些方面如妙悟、兴趣、韵味等方面有较大升进,对此后的诗论特别是神韵一派极具影响,借助此书可以对唐宋诗的特点有一个较细密的把握。第三部书,就是叶燮的《原诗》了,此书字数不多,是一部较为系统深入的论诗的学理性著作,其中一些见解远超前人,如果能抽出时间,不妨去细读一下,一定会有收获的。个性化学习是大学课程的突出特点,又与研究性学习相关联。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一时难以体现课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向Coursera、Udacity、edX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借鉴组织方式。

四.高度:实践教学的专业性

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近年受到国家的重视。有学者将专业规范纳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术规范的教育落到实处,包含学术道德层面的、研究方法层面的和具体技术层面的[6]。因为高级专门人才是大学培养目标,所以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专业精神是要必须掌握的。受时间和录像技术要求的限制,公开课实践教学一时难以展现,只能放在第二课堂进行,如对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作些比较考察,运用比较专业的话语,分析其文化意蕴。

如果能进而通过学习唐诗的立意、剪裁、声律等知识,尝试古典诗词创作,就更能体会唐诗艺术的真谛了。除了平时勤于练笔外,加入校内外诗词社团是条捷径。若想进一步提升,可参加高层次免费学习班。如中山大学“广东省诗词传承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招少量本科生旁听学员),聘请两岸四地著名学者、诗人授课。此为真正的诗歌实践教学。

五.厚度:教育技术的互动性

读图时代不可回避,对深受新媒体影响的当代大学生更是教学必备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本应能引起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变化,体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精神而走向广阔的课外世界。然而,有时新媒体过度使用和粗制滥造,却妨碍了课堂教学和伤害了学生胃口。具体到人文学科尤其是诗歌艺术,则更要精心设计课件,否则就会注重了形象性,却忽视了文学形象感知的间接性特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就是这个道理。

六.亮度:课程考核的创新性

讲课大可即兴发挥,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以获得师生互动、兴会淋漓的效果。譬如律诗所以要对、要粘,就是为了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好比一把折扇,可以收放自如。在唐代格律诗的ABBAABBA式中,不仅是上联和下联之间互相粘合,而且首照应,首句是A,末句也是A,起点预示着终点,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整个形成了一个首尾圆合的环形。这不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吗?但演播室全程录像,还是与平时课堂情境有别。譬如既有山西省太原市网友“引经据典而又通俗易懂,学术功底厚重”的赞赏,也有浙江宁波大学网友“内容很好,就是讲得平淡了,缺失了唐诗的热情”的关注,这恰恰是开放课程的特色,受众与单纯大学课堂层次相对一致不同。

有时怎么考决定着怎么学,进而影响着怎么教。同时,还涉及到怎么“管”。一般来说,知识性考题不宜超过40%,原典诵读默写可占20%,而不低于40%的含量应放在个人论文、小组作业和课外实践上,基本规范前提下可不拘形式,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再进一步说,如果有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古典诗词,也完全可以拿到课程学分(民国时期陈寅恪先生主持清华大学招生入学考试就曾出过对联题),当然教学管理改革要跟上,教师应拥有课程考核自。

因为《唐诗艺术》背后有专业技术制作团队,课件都比较丰富、精美,但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主要还是老师放、学生看的单向传播。在师生共同投入上,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而开放课程的优势,也为受众赐示批评提供了条件,使大学课堂更有益民生,贡献社会。

方兴未艾的“慕课”潮流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7]。学生的学习方式颠覆着教学传统,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相应演进。出新是必要的,但具体到传统学科,则要具体分析。另外,现有的一些教学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仅就课堂教学规范要求而言,就可能束缚了某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个性。我国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的体会,值得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深思:

中央大学期间,一些狂放的教师每以恣肆的作风进行讲学,林损讲《老子》,开头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讲了两个多月;徐英上课,只拿两支粉笔进场,对那些手持讲义和参考读物的教师反加讥笑。小石老师因系两江师范学堂出身,备课一直很充分,教学效果特佳,但也总是完不成教学计划。其它教师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学计划的也很少。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过去一些水平高低教师常是随便谈谈,聊聊掌故,甚至攻击他人,自诩高明,但他们确有两手,否则也站不住脚。到了六十年代教师队伍加了不少新人。这时开始使用材,教师上课时,不会再发生什么离题的怪论,大家都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不再强调什么个人心得,研究成分大为减少,对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研究人才而言,可未必有利[8]。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中文系教学时段最长的一门主课。这门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实质上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这里从《唐诗艺术》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入手,取法乎上是也。

参考文献

[1]刘敬圻.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69.

[2]李秀华.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结与反思[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3):90-93.

[3]王志清深入浅出的技巧和境界――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评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42-244.

[4]毛振华.改制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87-89.

[5]欧明俊.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38-41.

[6]苗怀明.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学术规范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56-57.

[7]桑新民.“慕课”潮流对大学影响的深层解读与未来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4(3/):12-15.

[8]周勋初.教学终身 甘苦备尝――教育生涯中的突出事例[J].古典文学知识,201(2):3-12.

第6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西窗烛》是一款设计简洁的诗词赏析类APP,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干净而清新的欣赏空间。打开《西窗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卡片,卡片上是古韵十足的繁体字配上古文竖行排列风格的经典诗词以及该诗词的作者名字。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卡片阅读全文,文章后面还有赏析和详细诗词分类,一眼便知它的来历和涵义。其中的诗词不乏有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勾出满满的回忆。当然,大多数诗词我们可能都没有读过,你要是不喜欢的话直接用手指将它左右切换丢在一边就可以换一句新的诗词,直到你满意为止。不太方便的是,读者很难找回已经丢掉的诗词。

卡片上方有一个分享图标,可以选择把该诗词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是不是比起发一张自拍或是表情更为新颖、更有文艺范呢?你还可以将诗词以图片的形式保存到手机相册,或是分享给有相同兴趣爱好的QQ好友和微信好友,共同体验文学的魅力。在分享图标的旁边是一个书签标志,里面分别有“笔记”、“写字”和“语音”三个选项。“笔记”记录的是读者对该诗词的感悟,“写字”是读者上传的临摹书法作品。而“语音”就非常有趣了,里面有许多读者朗诵该诗词的录音,有的是不标准的普通话,有的干脆用方言朗诵,但大多还是很有感情的。

《西窗烛》对诗词的分类也是一大特色,它把诗词以选集、主题、景色以及节日等进行分门别类。通过分类浏览,我们可以系统化的看到古人对某一景观,亦或是某一情绪进行描述。在文库中它以作者名字分类,其中对作者的分类采用了从前往后的历史朝代进行排序,不仅方便查找,还让大家能够清楚的了解作者所在的朝代。精选栏目选取了读者上传的与诗词相关的优美书法作品、风景配图以及好听的朗诵等,浏览起来也别有一番韵味。

这次我们读懂它

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寥寥几行字能表现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明快、低头弄梅的婉转曲折。以前上学时候接触过的诗词,那仅仅是读过或背过,毕竟浅薄的阅历想要读懂什么是“丹心照汗青”或是“凄凄惨惨戚戚”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的我们虽还是不能完全领悟,但起码多了自己的见解。日积月累,也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吧?《西窗烛》收录了300多位文学家共1 500多篇精选作品,虽然诗词库不是特别丰富,但大多都不生涩难懂,配上注释也能够“略知一二”,它还提供了百度百科链接的详细介绍,全面展示中国传统文学之美。

第7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任何一项学生喜爱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去喜爱古典诗词。

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诗眼”。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在古典诗词中不胜枚举。将每句所在的完整诗词抄写给学生,加以分析、讲解,将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扩充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容量。记得多了,也就有了学习兴趣;记得多了,就会触类旁通,也就具备了赏析其他诗词的基础和能力。

二、由少到多,拓展兴趣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从两位诗人流传下来的名句入手,请学生到课外去查找出处并抄写出完整的诗篇。这样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在查找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的阅读,对古代诗词就会产生浓郁的兴趣。如李白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让学生从这些作家的名句、名篇入手,大量接触古诗词,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一作家的诗作进行整理,如整理苏轼大气磅礴的豪放词,整理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诗作,也可整理不同作家歌咏同一事物的词,如咏雪诗、咏梅诗等等。

三、由今知古,加深兴趣

学生对于三毛、琼瑶的作品都很喜欢,为揭开这些作品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看到这些作家深厚的文学底蕴,将三毛《梦里花落知多少》介绍给学生,作品的题目正出自《采桑》的典故,“春日起每早,采桑惊啼鸟,风过扑鼻香,花开落,知多少”和孟浩然《春晓》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琼瑶的作品《在水一方》的主题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寻找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中央”。这段歌词正是《诗经》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来”的白话译文

一代伟人的诗作,以及反映革命战争生活的影视作品也是学生喜爱的。如《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主题曲的创作正是受到了的词《沁园春・雪》的影响。老师将这些词语名句的意蕴和背景讲给学生,再联系作品,便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第8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城上斜阳画角②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③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④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⑤。

此身行作稽山⑥土,犹吊遗踪一泫⑦然。

【注释】

①沈园:故址在今浙州绍兴,今已修复。 ②画角:绘有花纹的角。角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管乐。 ③惊鸿:惊飞的鸿(一种水鸟)。鸿飞动时,姿态优美,古人以之比美女。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这里作者用以比喻其所怀念的亡妻唐氏。 ④梦断香销:比喻自己过去生活的消逝和唐氏的死亡。 ⑤绵:这里指柳絮。 ⑥稽山:会稽山,在绍兴。 ⑦泫然:流泪貌。

【赏析】

《沈园》二首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连同此后关于沈园的多首悼亡诗,构成了一个诗歌系列。陆游被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诗风豪迈,但是在抒写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方面,也极尽儿女之情的缠绵悱恻。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特别是唐婉的早逝,给陆游的一生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创伤。因而即使是到了晚年,陆游对往事仍然难以释怀,《沈园》二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第一首诗,“城上斜阳”,点明了傍晚的时间,惨淡的斜阳映衬着沈园,为我们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以此作为全诗的背景。除了视觉上的斜阳惨淡之外,还配以听觉上的“画角哀”,加深了悲哀之感。在唐婉郁郁而终后,陆游多想再看到她的容颜。但这只能是空想,甚至沈园的景物在时间的流逝中也不复依旧。虽然旧物不再,诗人还是试图找寻以前生活的点滴痕迹,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这样的旧情旧景却只是引起诗人更多的哀叹。当年的唐婉就如“翩若惊鸿”的美丽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两人分开之后,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第二首诗是诗人故地重游,唐婉已逝世四十年了。诗人用 “梦断香销”代指唐婉之死。当日沈园的柳树已老,不再飞绵,诗人此时也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行将就木。因而下句诗人说 “此身行作稽山土”,点明自己终将化作一捧尘土埋葬在会稽山下。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诗人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在这句里跃然纸上。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婉的眷念之情却不会消逝。 “泫然”二字,饱含着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其中夹杂着诗人的爱、恨和无尽的悔意。《沈园》二首与陆游慷慨激昂的诗篇风格迥异,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

第9篇:古典文学赏析范文

那么,如何对这类文学文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阅读鉴赏,这是摆在广大高中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予我们提示:凡事都有规可循。为此,继2010年《高中生之友・古典文学鉴赏》专刊推出之后,编辑部又倾全力打造一个阅读范本:《点击名家》专刊。

在编排体例上,《点击名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常有作品入选高考卷,如沈从文、丰子恺、汪曾祺、季羡林、张炜、雷抒雁、史铁生、迟子建、韩少功、周国平等)为主线,首先,对作家重要人生经历和为文风格作出扼要阐述,让读者在整体上对作家有个初步了解。

其次,遴选其富有风格特色或最近(新)发表的典范性的散文和小说(教材之外),其中散文所占比重最大,主要以游记、抒情散文、文化散文和随笔(通过记人忆事表达哲思和人生感悟)为主。所选作品能较充分地反映出深刻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情感生活,富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蕴涵着深深的民族心理和崇高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