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特殊教育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教育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殊教育就业方向

第1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于1987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所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视障、听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学院,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学院现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听障全纳教育本科专业——工商管理,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视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2个听障全纳教育辅修专业——工商管理、特殊教育。其中,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共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学院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143人,其中视障学生347人,听障学生483人,健全学生313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30多人,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在校残疾人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院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的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收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招收具备一定听说能力的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级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或投资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2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一)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虽然缺乏有特教专业知识的教师,但是不缺教师,因为特教学校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基层学校调去的或从非特教专业毕业但是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也存在部分人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情况,导致很多特教学校编制已满,大部分特教毕业生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招聘程序的限制,使特教学校找不到需要的教师,如接受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理念下,学校不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三)社会的理解与容纳程度低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特点,很多特教教师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社会也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受到的社会认可度较低。[5]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心理。(四)专业办学方向的偏差一些大专院校应国家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学校需求的前提下,开设的课程大多偏理论知识而轻实践,这就导致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不能对接。大专院校的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按某一类残疾类型进行专业教学,课程内容偏重于综合性与理论性,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学的更多的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很少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专业训练。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也教薄弱,特教专业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精神不足。所以通过专业与实践的比较,这些年特教学校尤其是聋校和盲校更倾向于挑选数学、中文、英语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特教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一)政策扶持是特教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教学校、特教教师由少到多,特教教师的专业技能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一切应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如国家应该对特教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教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应关注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外,还需具备更加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职业倦怠在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特教老师由于年复一年面对同样的特殊儿童,教学内容一般也是复制普通学校,加上经济状况不乐观,所以很多特教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6]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就应该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是需要教师倾注全部爱心的职业。如果不爱自己的职业,不爱自己的学生,即使有再高的教学技能,精湛的专业技艺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因此,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是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前提。特教学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生理缺陷,面对这些缺陷,特教教师应该从心理上接受他们,同情他们,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教育,就能健康成长,独立生存与社会。(三)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2004年,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但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经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7]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不仅能确保高质量的特教师资队伍,而且也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迫切需求。建立特教实习教师资格制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类:为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为经过一定时段实习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对于有意向毕业之后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系统地学习特殊教育知识,修够一定的学时或者学分,并且在特教学校或者特殊教育机构有实习和见习的经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这类非特教专业毕业生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充分接触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在实践中,再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明确规定在每一个学期开始或者结束时,要去特教学校见习,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去民办特教培训机构去见习。当特教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既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拥有了一定的见习与实习经验时,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为他们颁发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特教学校及相关特教机构应承认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优先录取拥有特教实习教师资格证书的特教毕业生。(四)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会直接导致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合理就业,即使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与特教学校接轨,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基于理论,划分详细,融入实践,鼓励创新”。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如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学、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特殊教育教学法有明确的了解;特教学校更多要求的是既懂特殊教育又能担负起语文、数学、美术、律动等各科教学的老师,所以特殊教育专业内部划分应更加详细、明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特殊教育分为:智力障碍教育,听力障碍教育、视力障碍教育、超常儿童教育、自闭症儿童教育、肢体残疾教育、多动症儿童教育等多种类型,而且在在各个分类的基础上设置语文、数学、感统、律动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智力障碍儿童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多动症儿童的感统教学法等;理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多接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每个学期都应去特殊学校实习或者见习,检验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特殊教育的发展也需要特教专业学生、教师深入实践,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对象,在已有教育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更适合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五)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特殊教育发展的新局面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乎国民教育的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应加大力度宣传特殊教育事业,使社会成员明白特殊儿童的生理特点,明白他们也可以像成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如果社会成员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怀有歧视、嘲笑的态度,就很难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重视,导致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低,无法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社会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大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社会应加大对特殊教育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政府、社会各个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特教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应呼吁民间团体组织筹集特殊教育发展资金,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与政府经费相互补充,为特殊教育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结语

第3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残疾儿童 班主任 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258-01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残疾人约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其中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5岁以下学龄前残疾儿童有141万,6-14岁学龄残疾儿童246万。2006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在校残疾儿童36.29万人。经过国家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以专门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在此与各位同仁分享几点心得,为了特殊教育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特殊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

特殊教育的定义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006年的调查显示,全国6.34%的人口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特殊教育事业也愈来愈受到关注。“关心特殊教育”的字句首次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从2008年起,国家开始组织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由此可见发展特殊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发展特殊教育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切实尊重人的权利,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引导人,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而残疾人群体虽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残疾人应该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和地位。其次,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特殊教育,真正体现了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全体人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才会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第三,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残疾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经济基础,反之,特教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中去。通过集中安排就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形式使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唤醒残疾人的社会价值感。

2 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特殊儿童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他们的自身条件限制了他们的各种特殊需要。比如说聋哑儿童、残疾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等等。种种的特殊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或者身体或者心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衡。

2.1物质需要

特殊儿童的物质需要包括基本生存物质的需要和环境物质的需要。基本生存物质主要指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物质,例如食物、衣服、住处等。然而环境物质需要就相对要复杂一些,比如说针对盲童的盲道、针对聋人的助听器材以及在特殊教育学校设置的相关安全设施等。

2.2精神需要

满足特殊儿童的物质需要并不困难,然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才是重要的课题。很多孩子是因为一些意外或者是不幸的经历才成为残疾儿童,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和冲击,这需要心理医生的细心抚慰。有些天生的残疾儿童成长过程中被人歧视,性格发生扭曲,更需要人从健康的方向引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掌握满足特殊儿童精神需要的技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必要素质。

3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3.1思想品德素质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在思想上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迹。其次,要有坚定的信念,并且对全体学生同样热爱。班主任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包容每个学生的缺点,有教无类。对于个别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要坚信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教导,同样能教他成才。第三,要善于处理好与其他科任教师、学校各部门及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互相尊重和支持、团结合作、以身作则,共同一致性的教育、影响学生。

3.2知识技能素质

一是班主任的基本责任――教学,它要求班主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对其他学科知识也要了解。二是科学的教育方法,要求班主任全面掌握和善于应用教材,组织、讲解教材,激发学生潜能,辅导学生并且开拓新知识。

3.3个性心理素质

班主任具备健全的、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是班主任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要求观察敏锐、思维准确、想象丰富、情绪饱满、意志顽强、兴趣广泛、信念坚定、性格开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塑造并完善人格。

4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成逐步发展态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教育衔接问题,很多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想继续读书的特殊学生很难进入更高的学府。二是师资力量不均、流失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西部残疾人群体庞大,但是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并且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差强人意,致使教育人员流失。三是特殊教育学生就业的问题。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配备与现代残疾人就业需要脱节,并且残疾学生就业需要社会的普遍援手。针对以上问题,首先要提高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其次要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第三需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第四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才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宋红亮.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第4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1.时代背景下两者结合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成效却不容乐观,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在发展上面临瓶颈甚至即将失传。那么到底是什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此艰难?这与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到底就是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当今时代下,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风气日渐浮躁,金钱、权利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然困难重重。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展,只能走“不一样的道路”——与特殊教育结合。首先,特教人群即残疾人与正常人区别明显,他们先要生存下去,由于身体的缺陷大多数的工作对他们并不适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因为更有耐心他们能比正常人做的还好,另一方面残疾人需要立足社会,渴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残疾人也能保障基本生活,有益身心健康。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调查结果都表明,两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2.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为什么要结合?这并不是形式主义,两者各自的特性使其能够互补,真正趋利避害,使两个本属于弱势的群体达到1+1>2的效果,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两者最终实现共赢。

 

站在资源整合的角度看,两者结合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有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特殊人群来说,既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又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站在慈善、公益的角度看,两者的结合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形成慈善效应,从而扩大其市场需求,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号召社会关注特殊人群,使其健康成长。

 

3.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3.1 技术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自身特性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特殊人群,以课题调研过的冀派内画为例,只需要双眼健康、可拿画笔即可,将特殊教育与内画工艺相结合有成功的先例:衡水市残疾人技能培训中心开设了两年制免费的内画培训课程,目前有三批次的学生接受了相关的培训,并且能够独自进行创作,毕业后能够从事该行业的所占比例近80%。可见,二者结合技术上是可行的。

 

3.2 组织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两者各有侧重,如果相结合则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借助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资源,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训,具有组织上的可行性。目前已有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以冀派内画为例,目前画师近千人,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可以为特殊教育人群提供培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而特殊教育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和技能培训互补,两者也正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3.3 社会可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殊教育深受国家重视,在政策、资金上多有扶持,为两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特殊人群的生存现状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民生热点,两者的结合必将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对于两者协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

 

4.1 招生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结合要先传承,后发展。在招生方面,可以选择与残联共同成立培训基地、与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的形式,面向全社会招收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条件的特殊教育人群,这两种形式可以借助政府、学校的资金和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4.2 教学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特殊人群的教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符合残疾人认知能力、身体条件的教学流程,形成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由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家担任,因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的认知能力不同,应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进行小班教学并面授,使特殊人群能够尽快适应。

 

4.3 就业方向和成果转化。特殊人群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就是就业,学成之后可以选择进入文化产业,对口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输送人才或者自主创业、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工作等,都可以自力更生,实现自身价值,其创造的实际成果,也可以通过残联、相关文化机构对外出售,与相关单位达成协议,批量定做出售,或者进行公益拍卖,实现成果转化。最理想的是成立专门的非营利组织,从招生、教学到生产、物流、销售等系统地进行该事业的发展。

 

5.结束语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冀派内画的发展模式,借鉴其经验,以小见大,创新地提出了上文所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双赢发展模式,课题组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该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殊教育能够真的由弱变强,实现协同发展,使该模式被广泛应用!

第5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我院于2001年开办英语教育专业,2003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三年制英语教育专科学生。几年来,我们借助特殊教育这一平台,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英语教育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成果,逐步创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院英语教育专业应以“基础扎实,突出应用、优特色、强能力”为培养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和特殊学校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强的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博爱情怀的面向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的应用性人才。他们应具有“够用、实用”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的重要的能力特征之一。因此,我们要围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在培养娴熟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指的是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要了解教育(着重特殊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第二个方面是专业技能要求。专业技能涉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及手语翻译能力及盲文;使之具备一定的从师任教技能,学生可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来获得这些技能。第三个方面是综合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并具有博爱精神;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要求,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与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应用型英语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

课程结构与体系是课程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在设置该课程体系中我们加强了通识教育,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基础,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地去“调整、改革、创新”原有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按照平台-模块二级指标体系设置模块化课程。一级指标中设有四个平台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二级指标(四个平台课程体系下)中设有五个模块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该课程体系中,课程板块对应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毕业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手语初级及中级证和其他从业资格证书。

3.1理论课程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信息技术基础、国防教育就业指导,必修27学分。

(2)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板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开设了基础理论课和英语专业课程的内容,同时,还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除了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必需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此,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汉互译、英语语法、听力、口语、普通话及教师口语、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英语阅读、特殊学校英语课程与教学、基础手语、美国手语及盲文等十九门课程,共修78学分。实践项目融入这三个板块之中,并贯穿整个教学。

(3)选修平台课程。选修平台课程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其中任选课程包括专业和公共任选课程(博雅课程)。限选课程模块开设了英语口译、英语教师口语、语言学概论和第二外语等九门课程,学分为17学分。任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二十余门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辅修不同的课程,从而发挥各自的特点和潜能。至少选修1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17学分,公共任选课程10学分。

3.2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认真研究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认识-学习-体验为途径,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体系,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工程。在三阶段下,以“公共技能、专业技能和教师技能训练”为中心内容,构建了专业认识实习、校内技能实践(实训)(即写字及板书、手语;英语口语、教案写作、说课、教学模拟、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个具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实习实践时间共计24周,16学分。该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该体系中,我们安排了校内技能实训,校外见习与实习以满足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在训练内容上,我们体现了我们特教学院的特色,既有中国手语的实训,又有美国手语训练;既到普通小学校实习,又到特殊学校体验与实习。总之,我们要树立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专业课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的观念,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形成以教学、交流、竞赛及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第6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聋人大学生 就业 制约因素

聋人大学生就业是聋人大学生生存的保证和发展的前提。有关数据表明,当前聋人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是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资也只有健听大学生的一半左右;在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中,约有42%为残疾人,在相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约占1/3。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式仍然较为严峻,2008年度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达12.6%,大大高于全国登记失业率4%水平。

我们调研后分析发现,影响我国聋人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滞后

为了促进残疾人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为基础,《残疾人就业条例》为主体,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相关条例和规章为补充的四层级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市场性就业政策、保证性就业政策和辅就业政策三种。

市场性就业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等权力,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安置的政策也主要涉及《残疾人就业条例》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章等,主要是针对企业对残疾人集中安置、按比例安排就业、自主就业等残疾人就业渠道的相关强制性或扶持性的政策。

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机会的政策主要涉及到《残疾人就业条例》总则第4条“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支持残疾人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应聘等多种形式就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国家保护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自,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9条及《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保障残疾人公平工作场所的政策主要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38条“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特点,提供适当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残疾人就业条例》第13条“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26条等。

辅就业政策包括《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等。残疾人康复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等。

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政府在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这些法律政策各有侧重,为我国残疾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

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已经滞后,不能满足残疾人就业的现实需求。

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一些残疾人就业政策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另一方面,被实践证明了的一些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新举措未能被残疾人就业立法所吸纳。

2高校专业设置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是以政府调控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计划性强,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例如,T学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随班就读方向),就是响应国家号召,由政府调控开设的,但毕业生在就业时,发现普通小学在招聘教师时并没有把专业的随班就读老师考虑进去,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市场实际需求不高,就业难。

T学校的聋人大学生所学专业仅有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方向)和园艺技术3个专业;而健听大学生在该校却有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康复、社区康复、英语教育、公共事务管理、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美术教育等多个专业。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为聋人大学生专业设置的单一,严重不能满足聋人大学生的需求,客观上使聋人大学生就业面狭窄。

3社会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由于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残疾,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社会融合性不高,社会及用人单位确实对聋人大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社会对聋人大学生的认知和接纳程度较差。

我们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为服装厂设计师、服装厂查衫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自主创业等。而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方向)的就业岗位为动漫设计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摄影师、出版社较刊员、自主创业等。

一些如政府机关公务员等岗位由于行业从业标准较高,只能使聋人大学生望而却步。我们认为,政府应该考虑专门拿出一定的岗位向优秀的聋人大学生开放,邀请他们加入国家公务员的队伍,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残疾人群体建言建策,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公共管理,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自身条件的限制

第7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观念立法一体化

1.引言

特殊教育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特定的组织、以特殊的方式对特殊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教育。残疾儿童,或“异常儿童”或“特殊儿童”,来自不同的群体,却占有全体学生总数的8.7%-35%。大多数教育者的观点是他们不同于正常的学生。某些学生的问题太严重而必须接受特殊教育;如果没有持续的帮助他们甚至不能生存。多数特殊儿童都存在学习困难,但是我们却无法区分轻度和重度。例如,有的儿童习惯倒叙书写字母,习惯写镜像顺序,或者在初级阶段无法阅读某些字母都是正常现象。许多情况下,患有身体残疾的儿童可能会因为影响学习而不被那些自认为正常课堂的学校所接受。通常情况下,各州法律否认大多数严重的特殊青少年拥有接受公开的被支持的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平等是一个长期的和不易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在特殊教育中不成比例表明了教育不平等这一现象源于教育隔离和歧视的长久历史。[1]

2.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普通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特殊教育的发展仅仅是近200余年的事情。特殊教育发展起步很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受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观念转变的双重限制。所以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也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2.1从慈善型向权益型的转变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盛行在美洲,所以最早创办特殊学校的多是一些富有同情心的牧师、医生和教师。这些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医生、牧师在开创欧洲特殊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也都是基于善心而收养和帮助残疾人,并未意识到发展特殊教育应该是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而接受特殊教育是特殊人群应该享受的权益。

2.2医疗型向教育型的转变

早期的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盲、聋、弱智等残疾儿童,因此,家长和教师多数关注的都是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和生理条件。所以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多是医疗康复为主,这也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和心理状况的考虑。随着特殊教育的深入发展,要加强了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

2.3从狭义型向广义型的转变

特殊教育发展早期主要是对聋哑人和盲人等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然而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对象既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和精神障碍等残疾儿童,也包括资赋优异的超常儿童,还包括各种有严重行为与情绪障碍的问题儿童。

2.4从隔离型向融合型的转变

早期特殊教育发展并未完善之前,由于人们对特殊人群的歧视,特殊儿童也只能在特定的机构接受教育,即使在普通学校也会被分到特殊班级进行教学。但是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法律的制定,特殊儿童也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回归主流,特殊教育的安置逐步从分离转向融合,倡导特殊儿童应最少受到限制,尽可能安置在正常环境中接受教育和训练,鼓励特殊教育与普通儿童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例如一些国家目前特殊教育的现状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英国全国大约有120万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其中仅有2%残障程度严重的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美国也有许多特殊儿童上了普通学校和幼儿园。

3.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是从发展盲、聋、哑教育起步,然后逐渐发展到弱智教育和其他特殊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是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缺陷、在学习上异常困难、或在情绪和行为的表现上有间题的人。根据有关研究总结,特殊儿童的类型大约包括12种。这12种类型的鉴别都是遵照严格的原则和流程。其中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当今的学生,家庭,朋友和社区;关于零拒绝,一视同仁,和适当教育的趋势;还有包容与合作的行为。主要流程包括了真实学生的简介,分类信息,评估过程,专家意见,项目选择,未来愿景,以及提到的资料的参考。这12个类型包括;(1)学习障碍,(2)情绪或行为障碍,(3)精神发育迟缓,(4)重度或多重障碍,(5)自闭症,(6)天才(7)病弱儿童,(8)身体残疾,(9)言语和语言障碍,(10)听力丧失,(11)盲和低视力,(12)创伤性脑损伤。[2]

4.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政府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现在一系列教育法规、特殊教育法案的制定与不断修订。某些发言人的观点是,法律干预是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改革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心理学家BurtonBlatt已经阐明:“我现在越来越理解律师的强大积极作用,如果没有法律现在就不会有我工作的领域...律师们都是英雄,即使是现在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是。”[3]制定政策和法规,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益。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是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的政策等手段,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没有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也就不能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75年颁布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法)又提出3~5岁的特殊幼儿均应接受特殊教育,有条件的州可再提前到0~3岁开始实施特殊教育。此外,该法明确规定,各州必须为3~21岁的残疾儿童、青年提供免费的适合他们独特需要的特殊教育和有关服务;各学校要为每一个残疾学生制定适应个人发展情况的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lizedEducationalProgramme,简称IEP)。这一法律规定不仅保障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保障特殊儿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最好的教育。1870年之后的一个世纪引入并实施强制入学,特殊教育的发展遵循不断增长的分类和独立的界限。1981年的教育法案是一种包容措施,存在各种各样的解释。1988年重新修订教育法案鼓励教育中的市场作用,这是由父母的选择和受教育程度所决定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可能不需要接受国家课程并且会有更灵活和综合的方式对待他们。[4]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带来更多的有利影响。与此同时特殊教育法律的制定要遵循六个原则:(1)零拒绝,或每个孩子都有进入免费公立教育系统的权利;(2)一视同仁(3)个性化并且适当的教育(4)最少受限制的配置(5)依据正常程序(6)父母参与。例如,在1975年,法国政府制定了《残疾人照顾方针的法律》,规定残疾儿童(者)的预防、保健、教育、职业教育、雇佣、等均为国家的义务,残疾儿童有接受教育的义务。日本在1999年新修订的《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要领》别规定了特殊幼儿园除了教育、指导在园的特殊儿童以外,还要针对虽然未到3岁入园年龄,但已显示出有残障的儿童开展工作。

5.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殊教育明显地向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一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其基本的含义是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尤其是身心障碍儿童尽可能回归到主流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是80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之一。三是医疗康复、教育训练与社会就业的一体化,其目的是把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劳动就业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保持残疾儿童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具备从事某一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职业能力。

6.小结

第8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得相应的利益,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次的调研就对宿迁市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宿迁市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有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情况、残疾人得到的康复服务、企业对残疾人的歧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残疾人就业的几点建议,如:完善残疾人的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对残疾人歧视的立法等。

关键词:残疾人 就业 歧视 康复服务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228

近几年,“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已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成为了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每年到了毕业季都会有一大批的新生劳动力涌入社会,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正常劳动者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很困难。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残疾人又有自身条件的缺陷,这无疑增加了残疾人找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岗位,残疾人如很难适应的话,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残疾人的就业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角度出发,对江苏省宿迁市的残疾人做了本次调查,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了解目前宿迁市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对症下药,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调查研究方式中的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从宿迁市残疾人联合会获取了宿迁市登记在册的所有残疾人的信息,然后选取了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信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33%。

二、宿迁市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基本状况

目前宿迁市共有残疾人约为35万,就业率为60.84%,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未能就业。就业的残疾人也面临着同工不同酬、工资收入低和岗位不稳定等问题。此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有些企业仍然存在着歧视残疾人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一)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比较低

调查发现,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人占到18.53%,高中学历的占到了20.28%,初中学历的占30.77%,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30.42%。有34.97%的被调查者反映是他们自己不想上学,因为在学校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有45%的被调查者表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上不起学;还有14.34%的被调查者反映,因为身体残疾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而且只有少数残疾人会一些按摩、修鞋、修理家电等手艺,大多数残疾人并没有可以赖以生存的职业技能。从总体来看,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生存的职业技能。

表1 受调查残疾人文化程度

[学历\&人数\&比例%\&大专和本科及以上\&53\&18.53\&高中\&58\&20.28\&初中\&88\&30.77\&小学及以下\&87\&30.42\&合计\&286\&100\&]

(二)残疾人康复服务不够完善

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帮助残疾人的身体机能的恢复,提高残疾人的劳动能力。但是调查发现,55.94%的残疾人未能充分利用康复服务。因为康复训练是个缓慢的调理、恢复过程,部分残疾人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变化不大便会放弃训练。而且,目前宿迁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还在开展中,各类的康复器械和专业的康复技术人员还不够充足。

(三)企业仍存在歧视残疾人现象

宿迁市关于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有关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用人单位,都要按本单位在职在岗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这个规定比例的要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但是,有部分企业主仍然表示,他们宁愿缴纳残疾人保障金也不愿意接受残疾人,因为残疾人工作的效率比较低,达不到企业生产的要求,还占用了一个正常员工工作的岗位。而且他们还认为招聘身体有明显缺陷的残疾人会有损企业的形象。还有部分企业虽接受残疾人,但是对残疾人同工不同酬,甚至克扣残疾人的工资。

三、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

从以上这几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中,我们总结出了几个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残疾人的教育程度

宿迁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到位,整个宿迁市的残疾人共有35万,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仅5所,宿城区、宿豫区、泗阳县、泗洪县和沭阳县各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学校共有老师173人,学生651人。不管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老师人数,还是学生人数,都是远远不够的。特殊教育对于残疾人来说,可以教会他们与人交流,教会他们生活自理,疏导他们的心理,让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职业教育则可以帮助残疾人获得一些职业的技能,方便他们找到工作。而且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可以有比较明确的就业方向,让他们能尽快走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对于残疾人可以起到帮助其就业、解决其基本生活需要,进而提高其职业满意度的作用。

表2 宿迁市特殊教育学校情况统计表

[学校\&教师数\&学生数\&沭阳县特殊教育学校\&31\&152\&泗阳县特殊教育学校\&39\&127\&泗洪县特殊教育学校\&30\&82\&宿豫区特殊教育学校\&52\&231\&宿城区启智学校\&21\&59\&]

(二)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调查中发现,表面上有54%的残疾人参加过职业培训,但是这54%参加过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中又有88.09%的残疾人表示:他们参加的培训大多数是讲座形式的,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社会的志愿者给他们简单讲解一下求职的注意事项、技能要求等。这种为期短短几个小时的培训既没有教会他们什么专业技术,也没有带给他们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尚未摆到应有的位置,残联给予的重视还不够。承担全宿迁市35万残疾人培训就业与服务指导的市级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编制仅有几人,这样的人员配置根本就不能充分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而且全市中高级职业培训指导师也只有少数的几位,绝大多数未接受培训就业指导专项业务培训。这样开展的培训在质量上将会大打折扣,残疾人将得不到专业的指导,不能快速准确地定位职业的方向和目标,就业成功的速度将会减缓。

(三)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体系

目前,宿迁市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不到位,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长期的康复训练治疗缺乏耐心。二是康复服务的运行缺乏资金作为保障。康复训练所需要的场地、器械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资金,导致康复服务的发展缓慢。三是缺乏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对残疾人的康复没有系统的评估,使得残疾人康复治疗进程缓慢。康复业务员水平低,先进的康复知识无法及时应用于具体的康复治疗过程中。

(四)企业对残疾人的歧视

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比如: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不予录取残疾人;企业录用了残疾人,对其不同工同酬、克扣工资。这样不仅伤害了残疾人的自尊心,还让他们不能获得生活来源。虽然在我国的《宪法》和《劳动法》中都有针对残疾人反就业歧视的规定,但是企业这样做并不会招来多大的麻烦,也不会对单位造成什么损失,更不会受到相关的惩处,最多就是缴纳保障金,所以他们才敢对残疾人进行歧视。而且残疾人法律维权意识较差,遭遇就业歧视时不知道寻求法律保护,以至残疾人控诉无门。

四、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几个因素,给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完善残疾人的教育机制

这就要求政府大力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落实好残疾人教育救助政策,减免学杂费、给予生活补贴等,尽量使广大的残疾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还可以结合残疾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与相应的职业高中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尽最大的努力使残疾学生能够直接进入特殊职业高中学习深造,让他们能够拥有一项用于就业的职业技能。这样不仅能提高残疾人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能减轻残疾人就业培训部门的负担。

(二)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

1.加强残疾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是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点。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展开,要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计划,争取做到以岗位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还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层次的残疾人,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以满足各种类别的残疾人的培训需求,使得每位残疾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为就业创造条件。

2.加快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质量的有效环节。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地提高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广招人才,各级残联可以公开招聘选拔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乐于奉献的人才充实到技能培训的师资队伍中。同时,还可以在企业、高校中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担任培训的讲师。

(三)加快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

1.加强康复机构的专业人才培养。外部招聘专业的康复理疗师、评估师,内部选拔优秀的人才进行康复服务工作的管理学习。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康复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活动,提高康复机构专业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做好康复知识的宣传工作。我们可以借助“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契机,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残疾人的康复效果,提高社会关注度,让人们知道残疾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四)加强立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在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都有针对歧视残疾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如韩国的《关于促进残疾人雇佣平等的法律》。因此,我们国家也要加强残疾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歧视的企业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还应该建立残疾人就业反歧视的举证制度,只要残疾人证明自己符合岗位录用条件而没有被录用,则完成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则要证明自己拒绝录用残疾人具有合法合理理由,而不是歧视。当然,为此国家要出台残疾人就业岗位资格标准规范。

五、结束语

残疾人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一个有关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残疾人的生理缺陷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所以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仕勇,梅紫.公共服务状况对残疾人就业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5(4).

[2]肖菊英.我国残疾人就业研究进展及启示[J].绥化学院报,2015(01).

[3]徐景俊.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1).

[4]张圣林.人权保障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2014(3).

[5]罗遐,兰瑶.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6]章群.论我国残疾人就业权的法律制度保障[J].长春大学学报,2015(7).

[7]史勇,艾民.社会关注与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7).

第9篇:特殊教育就业方向范文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任务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设备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上的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方面。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表现在: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和教师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等方面的保存,要求学校拥有系统的数据库来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前、中期评估,都需要整理,存储,统计,报告和其它处理,要求学校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易于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网络应用,特教学校还有待发展。已引进先进的电子管理软件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则还处在本薄管理的阶段,工作效率很低。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用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将会逐渐保证学生真正用得上计算机。

(三)特教教师的信息技术认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他们普遍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对其熟练的操作能力。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够熟练操作,导致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很少运用信息技术媒介。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数字设备的不合理管理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现有教学设备的操作培训不可忽视。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建设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一)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机制是保障。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在保障机制上,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请专家加入,来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专门的咨询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调动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立足本校、按需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开发。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市、区、街的信息网络;欠发达地区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网络,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定点城市要建立残疾人求职、招聘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负责向上级网络提供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