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情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进其情感发生变化。由此看来,情感因素不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挥,还对学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优良的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巨大作用。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首先,对于情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
那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仅把它分成两个方面来解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接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在从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根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文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2在教学方法方面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高中生的周记是注意的一个重点。从进高中第一天起,我就作了要求:写周记不能当作只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的吐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帮助和鼓励。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从周记中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在某年级高三复习紧张时我们曾宣布停写周记,很多学生要求恢复旧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个别学生把留有教师大段批语和笔谈的周记本郑重的作业毕业留念的礼物送给教师。那一刻,教师更多的是自豪,为他们成熟的情感而自豪。
临朐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王伟
一、问题题目和主要内容
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对事物认知水平低,是非界限模糊,活动能力差,情绪和情感体验较原始,不深刻,不稳定,缺乏自制和自控能力。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往往被正常儿童所排斥,令周围的人反感,成为家长和教师教育的头等问题。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一)、成因
1、智障儿童的身体状况原因
智障儿童是由先天或后天的诸多因素造成,他们往往伴随癫痫、小儿脑瘫、肢体发育不健全、小儿自闭症等病症,造成了他们情绪上的低沉、郁闷、烦躁。
2、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原因
智障儿童由于他们的大脑发育迟缓、不健全,造成了智力水平低下,对事物的是非认识模糊不清,造成了他们的活动能力差,情感体验匮乏。他们表现出的情感行为比较原始、低级、不稳定。
3、家庭教育原因
智障儿童在家庭中或是过分保护、溺爱或是厌恶、嫌弃或是家长不能正视孩子智力落后的现实而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智障儿童的心理紧张,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4、学校教育的原因
当前的智障儿童大都在由原先的聋哑学校演变成的特教中心里接受教育,施教者是原先的聋哑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对智障儿童的了解,大都集中精力对智障儿童进行教材的认知教育,缺乏对智障儿童情绪情感的教育经验。
(二)危害
智障儿童的不良情绪和情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往往自惭形秽、神经过敏、言语过激、行为失态,对他人、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三、解决措施及建议
1、 教师、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灌输”转移到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技能训练上来,以补偿孩子缺陷,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2、 教师应教给智障儿童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办法,如在烦躁不安的时候让孩子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以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并逐渐使孩子掌握此方法,每当自己情绪不安的时候会采用这种方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3、 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服务站,通过心理问题的疏导、咨询、解答来消除智障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情感障碍,矫正孩子在生活中产生消极情感的一些糊涂观念,帮助孩子分清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方法;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17-01
1.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为写作蓄势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丰富的阅读将为写作提供源泉。"诗圣"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又怎么能有写作时笔下的"滔滔不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思想","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这里所说的"自己的意思","独特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和"自由、创意的表达"即要求学生写作要突出独特的个性,构思要新颖别致,不要人云亦云,要不落于俗套,不流于形式。但对于刚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其经历过多少人间的风风雨雨?又能有怎样深刻的人生阅历?抒真情、写事实,往往使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贫乏,内容雷同、单一,结构程式化。这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想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源头活水"。在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1.1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优势,积累写作素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选入课本让学生作为范文学习,其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议论、抒情都堪称学习的典范,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美文。特别是《故都的秋》,作者慧眼独到地谈"秋之韵味",自然状态的秋景秋情,本为人所共有,对谁都是无私的,但唯有把自然之景与"我"所 感所思深化为一体,才真正写出咏秋的绝妙好文,这是郁达夫抒写 性情,是内心的真实表白,情真意切,是对秋有独特之感情使然。
1.2 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充知识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①我校图书馆藏书报刊种类繁多,并设有多个阅览室供学生阅读,借阅的图书采用信息化管理,借还方便,有大型LED显示屏介绍推荐好的图书,由于住宿生较多,学校安排图书管理员在星期日开放图书馆,供师生借阅图书。教师平时根据教学的实际可为学生推介一些适合的图书供学生借阅,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交流阅读体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唯阅读而阅读,流于形式,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1.3 充分利用电子读物,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我校有具备供师生上网阅读的电子阅览室,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提供浏览的网址、网页,为学生阅读、记录或下载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象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②我所担任的班的语文作文写作,有几个学生在得到老师的作文指导后,通过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写作素材,了解到诸如"小悦悦"事件、"托举哥"周冲、割肝救子的"暴 走妈"陈玉蓉、最美司机吴斌等等,丰富了写作素材,作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较大提升,因贴近生活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好的实践环境,为写作铺路
我市某县的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成绩多年站稳市内同类中学霸主地位,究其原因,应该是得益于重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长流水"。"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 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③上海建平中学一位姓皋的女副校长,早在2004年上海二期"课改"时,她虽然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然奋斗在教育一线,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科教学,为上好语文写作课,经常带学生上街头、进社区、入工厂,甚至入监狱,让学生亲身感受时代生活气息,觉得内心有很多话要说,自然学生的作文就有真情流露,贴近生活,而写出高于生活的好文章。当然我们是比较 难做到这一点,但可以作浅近的尝试,可带学生到校园边小山岗上的县气象台测报基地参观学习,到附近的德通公司参观生产车间,到新圩镇敬老院慰 问老人们,上街参加义务清洁劳动,到革命烈士纪念碑拜祭英灵等,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心窍,使他们接触生活,认识生活,领悟生活,珍惜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不难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选择切近生活的阅读材料,易于产生心灵共鸣,为写作聚能
"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④丰富而厚实的阅读基础,将为写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儿,一个丑陋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这个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儿,看似渺小的夏洛,却在网上织出字,救了威尔伯的命。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已走到了尽头!
这本《夏洛的网》,我看后很感动。尤其是夏洛的那句话: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些有意思的事。夏洛帮助了威尔伯,没有向威尔伯讨“谢谢”。让我感动这真挚的友谊,夏洛的美好品质更让我感动。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一种宝贵的财富叫友谊,它是用金钱买不到的。要是我们的人生里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将会是多么地孤独呀!但是,威尔伯的一生却是那么地幸福,因为它有一个成天陪伴它,而且为了救它而牺牲自己生命的朋友,威尔伯注定不会孤单。
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夏洛的话感人至深:“我感到很满足,你今早在裁判场上的成功,在很小的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我的成功。你的将来没危险了。你会无忧无虑地活下去的,威尔伯。现在没什么能伤害你的了。这个秋天会变短,也会变冷。叶子们也会从树上摇落的。圣诞节会来,然后就是飘飘的冬雪。你将活着看那个美丽的冰雪世界的,因为你对朱克曼有很重大的意义:他再也不会想伤害你了。冬天将过去,白天又会变长,草场池塘里的冰也会融化的。百灵鸟又会回来唱歌,青蛙也将醒来,又会吹起暖暖的风。所有的这些美丽的景色,所有的这些动听的声音,所有的这些好闻的气味,都将等着你去欣赏呢,威伯——这个可爱的世界,这些珍贵的日子……”“你一直是我的朋友,这本身就是你对我最大的帮助。我为你织网,是因为我喜欢你。然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该怎么说呢?我们出生,我们短暂地活着,我们死亡。一只蜘蛛在一生中只忙碌着捕捉、吞食小飞虫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我才可能试着在我的生命里找到一点价值。老天知道,每个人活着时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吧”……
还有,文章中还写道:在来过集市数以千计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一只蜘蛛曾经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在它死的时候,没有谁陪在它身边。读了这段话,我似乎要落泪了,一只伟大的蜘蛛就这样死去了,我感到悲伤。正如书的封面所写: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故事,让千万人落泪。
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美丽的大网,这网既救了威尔伯的命,也唤起了每一个读者心中无尽的温情。读完这本书我的眼眶再一次红了,我体会到很多:愿世界充满爱 ,用心去帮助身边所有的事物。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相信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非常熟悉这句话。从小学到中学,很多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总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上。然而,当你希望让这些老师讲得再具体一点、详细一点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语焉不详或顾左右而言他了。之所以会这样,并不一定是这些老师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在目前语文知识体系的几大文体中并没有抒情文的位置(现行的语文教材只列有作为表达方式的抒情,而没有抒情文的位置——顶多是在讲散文时把“抒情散文”一带而过)。因为知识体系中的这一断环,所以“真情实感”就成为一个虚幻的要求——尤其是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抒发“真情实感”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做到以“真情实感”来进行作文——这无疑是一个荒唐的要求。但怎样让这个要求不再荒唐呢?我们不妨看看胡怀琛先生是如何进行解说的。
胡先生在本书中把抒情文所涉及的内容分为“本体论”“预备论”和“方法论”三编。照胡先生自己的说法是“把抒情散文的性质、历史及‘如何预备作’‘如何做法’等分别说明”。这样的编排顺序条分缕析,无疑就是由认识开始到作文前准备再到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全程指导过程。可见胡先生的研究不但深入而且切合学生的实际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感到,除了胡先生的系统研究思想值得学习之外,在很多地方都可看到胡先生教学思想中的闪光之处,兹从三编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在第一编中,胡先生以黄花岗为主题,列举一系列文章,可发现抒情文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区别:
(1)纪实文《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2)叙事文《黄花岗之役》
(3)说明文《论黄花岗之役与之关系》
(4)论辩文《驳某某人七十二烈士姓名辨正》
(5)抒情文《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
这种集中的比较方式,无疑非常具有直观性的效果和实际的教学操作价值。
在第二编中,胡先生在列表说明了情感的触动的方方面面之后,提出了“情感的涵养”的具体要求:(1)不要滥用;(2)不要用尽;(3)情感不要被理智所消灭。这几点不单对如何涵养情感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来说,也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不要滥用”这一条对纠正目前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有着很积极的意义。在教学中,有时候教师强迫学生抒情,尤其是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这不是在逼迫学生滥用情感吗?有时候,教师常常苦恼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写出像《背影》《一件小事》那样的文章来。对于这一点,胡先生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解答:“不要滥作文,必须遇到值得作抒情文的事而后作,必须到了不得不写的时候而后写。如此,写成的文才能好。”其实这正应了“强扭的瓜不甜”那句俗语。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培养学生隋感上的涵养,而只是要求学生去写亲情、友情,无疑是把学生推上了滥作的道路,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要求,怎能不用陈辞套语来敷衍交差呢?
在第三编中,胡先生强调了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先有了很深的感情,很真的感情,然后才让它流露出来。至于写的方法,从一方面说,不外是“明写”或“暗写”;从另一方面说,不外是“率直的写法”和“婉转的写法”。
胡先生强调先有深情和真情,这无疑是从人生角度去说的。同样放到教学中来,有的学生平时练笔时,往往行云流水,而在作文时,常常捉襟见肘,究其原因,不外是对前者笔下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而对后者所要求的内容缺乏真切的感受。因此,语文教师命题时一定要使作文题目与学生生活相契合,这样才能出现好的文章。
胡先生在写作方法上强调明暗直曲,乍看上去似乎胡先生的方法并没有多少新意的东西,然而就是在这看似寻常的内容后面,胡先生强调:“所用的方法,也跟着作者的个性、环境、时年龄、性别等不同而不同。例如,个性刚强的作者,多用‘明写’,多用‘率直的写法’;个性柔弱的作者,多用‘暗写’,多用‘婉转的写法’;少年的作者文笔稚弱而流丽,多用‘暗写’,善于用‘婉转的写法’;老年的作者,文笔老练而精当,宜于用‘率直的写法’。其他环境、时代、性别等,都有关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胡先生对人情世故的谙熟程度,我们甚至可依照这个原则逆向推测作者的心态和年龄,这样的指导虽然是从作者的角度上来说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却可以做“文如其人”的大致推测,这无疑是向我们揭示了欣赏文章时的动态原则!
关键词:课堂教育;语文教学;情感目标;导读法
情感培养是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情感是道德准则作为人的需要反映到情感对象的结果。纵观中学语文教材,遴选因以情动人而彪炳文学史册的文言文为数不少,如初中的《出师表》,高中的《陈情表》《项脊轩志》等,我把这些谱写人间真挚情感的文言文称为“文言情文”。教好这些“文言情文”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人间情怀、明辨道德准则、增强道德需要,从而丰富个体情感、陶冶美好情操、提升写作境界。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对此类文章的教学应该“情教大于文教”,即不仅要重视文字、篇章的教学和理解,更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和体悟文中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情怀。我把对这类文章的教学尝试归纳为“五情”导读法。
一、导入:导情于堂――导现实情形存在之状
编者说:“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情谊;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现实中,“爸爸是邻居”的怪事、老人被逐出家门的悲剧、兄弟争财反目的闹剧等有悖人间真情的事件时见报端。这些正是我们所教的旷世情文的反面材料,也是我们教育所要消除和减少的丑陋现象。
我们把这些情状作为课堂导入内容时,教师的心中应该明白:伟大的情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人们明晓了什么是高尚的道德准则,并且把它作为自己的强烈需要,反映到情感对象的结果,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借古人之文来明晰中华民族的传统高尚道德准则,渐次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以得到品德的传承和提升。
《陈情表》一文充分展示了这些传统美德的准则――感恩亲情、孝养长辈、不屈权势、坚守节义,教师把这些现实中扭曲情状呈现于前,目的就是引起不同道德准则的冲撞,唤起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评判,以此进一步理解本文。
二、背景介绍:探情于史――探旷世情理产生之源
要学生读懂《陈情表》中隐含的情理之义,不得不要我们教师去读懂三国纷争到晋一统天下的那段历史,不得不使我们联想到,刘备留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遗言后,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的情状之因,不得不要学生重新回顾初中教材中《出师表》的思想基础和深厚情感,而李密就是蜀国末期诸葛集团的后继者之一,其思想有一脉相承之处。
教师自然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作者的生平介绍,但是,我们要明白,介绍背景的目标指向是:向学生展示作者两种情感的历史渊源,即“忠孝”“节义”两类传统道德准则的人格化进程。要明白中国式的“忠孝”,即当时统治者提倡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治民方略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同时,要明白中国式的“节义”,即提倡以伯夷、叔齐为范的君臣之间或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之间的一种道德责任规范的历史传承和演变。因为这是产生本文的思想文化背景。
我们只有置人于史、缘史探情,才能使学生意识到:《陈情表》表面陈的是孝养长辈、供养祖母之情,背后掩的是坚守节气、不肯合作之义,文章的魅力所在是文字表现越凄切,孝心表达越强烈,而隐情之义反而越彰显,如果只是陈述孝养之情,那么,千古孝子孝孙不计其数,《孝经》之文就足以湮没《陈情表》一文。
三、整体感知:领情于文――领隽永情感蕴含之理
《陈情表》因“情”而成隽永之文,我们必然要教学生领略文中隽永之情蕴含之处和蕴含之理,而《陈情表》一文的情感脉络非常之清晰,我把它概括为“两难相权,取其孝”,即“祖母年高病缠当需侍汤赡养”和“接到圣诏不矜名节理应就任”的两难冲突,而作者阐明选择前者的过程。但是,难度在于如何能把“情”陈述得使残暴的统治集团收回诏令。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统治者不会因作者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而生恻隐之心,当初曹操借刀杀祢衡、嫉才怀恨斩杨修的传说,作者不会不耳闻的。文章的高明之处,就是作者抓住了统治者宣扬的忠孝两种道德准则的互相矛盾之处,让统治者难杀如此大孝之人而把其丑行昭示天下,作者就是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做到了这一点,明是“取其孝”,暗是“守其节”,作者为何在状写自己身世和提及祖母刘氏之处,竭尽渲染之能事,目的就在于此,情在理中,情由理生,才会有如此奇文,不得不使统治者折服,更让世人叹止。
基于以上的理解,在整体感知全文中,教师应当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有指向地思考,学生对文章情理的关系自会迎刃而解,学生终身难忘的或许不是个别词语的意义,而是对文章情理相生的深刻理解。
四、品读文句:品情于句――品细腻情愫表现之法
语文教学必然要落实到字词句段中,这是语文的基本教学目标,基于上文的认识和铺垫,我们自然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品读,本文写的如此凄切感人,自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高超技巧。
本文贯穿一个“情”字。但是,本文情感虚实相间、摇曳飘忽,可谓真情虚义、实意假情,互相交织,相为铺垫:即身世凄苦祖母年高是真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虚义、身受优渥感恩拔擢是假情、进退两难狼狈处境是半实半虚意,当然,全文的文字背后还隐蕴了一种真情――节义;本文情理相生,理由情生,情发成理:即写赡养之情、狼狈之情引出孝治之论,由孝治之论生发愿乞终养之情;本文还具有叙表两枝、叙中寓情、叙议相交、水到渠成之妙。
品味此文的艺术魅力,我们必须在理解字面的基础上,一读再读反复读:初读,解文中之叙;再读,体文中之情;又读,会议论之宗;反复读,思作者之义。教学至此,学生对作者的道德准则已经了然,对作者的道德需要已经明晰,对作者的道德情感已经领悟,对作者的笔法已经品赏,对李密的高尚人格也一定有了强烈的认识,课堂的情感目标由此得以实现,相信文章将成为学生终生的情操范文!
五、积累运用:抒情于笔――抒高尚情操笔端之间
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提高,是语文教学的又一目标。《陈情表》一文区区五百七十五字,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熔叙、情、理、义为一炉的典范,通过上面的教学,应该更进一步启发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借鉴和运用。
借鉴本文之法,我们可以借用王国维的三境之说,第一境界是摘文中词语于习作之间;第二境界是仿谋篇布局于构思之中;第三境界是寓人间之义于笔端之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更要明白为什么写,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人间真情源于德,德是我们对人间美好准则的不懈追求,只有德高而后才有文成,启迪学生朝着最高的境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德立.全国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统一考试指导用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1.
[2]丁帆,杨九俊.语文.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44.
[3]富康,宋宁.家教博览.2001(02).
[4]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沈晓阳.论道德的人格化与制度化.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今天,大家好像特别高兴,因为我要走出小山村了。大家都说我运气真好,有的人一辈子都住在这里,而我才十多岁就能离开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可是,今天我却哭了。
我不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永远住在这儿。这儿有美丽的森林,美丽的明清河,美丽的茶园,有一片我心爱的土地,我爱这里,这里是我的故乡!
车,开动了,我的泪再一次落下来。啊!别了,我的小山村!你那炊烟袅袅的村舍,棕榈、果木、翠竹掩映的土屋,我仿佛还能闻到你满院的花香。啊!别了,美丽的明清河!你就像一面镜子,永远照耀着我们。啊!别了,村前那片碧清的水湾,你依恋着我们美丽的山村,如痴如醉,我什么时候还能在你身边汲水?哦,别了,别了!我朝夕相处的小伙伴们,每当初春山茶花开放的时候,我还会记起,那唤醒了山野的山雀般的欢声笑语……
“嘟———”汽车到了市里。我忽然想起上车前表姐送我的画,画用一根红绳系着,她希望我到了市里再打开看。
哦!一幅美丽的画卷———电站、果园、茶楼,还有一辆辆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背景是那美丽的明清河。在画的右上角有一行工工整整的大字———好好学习,为了家乡。
我笑了,原来表姐已经把家乡带在了我身旁……
(指导教师 吴 英)
关键词:高中语文 提升 审美能力
自古以来音乐和文学就是相互辅助相互映衬的,他们就像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元曲,无一不可吟唱。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反过来也影响着人。激动昂扬的乐曲使人精神振奋、低沉的哀乐使人黯然神伤,在烦躁时,一支轻柔的小夜曲能让我们平静下来;快乐时,欢快的音乐会让我们更愉悦。有人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它是人类感情的凝聚。
在语文课堂上,音乐也发挥着它无限的魅力。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恰当的运用音乐,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人的情感随着情境发生变化,所以课堂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收效果。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给教师极大的激情,学生也能觉得非常轻松,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师生都可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常此以往,潜移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
例如在《琵琶行》中,上课之前可以给同学们放一段琵琶曲。从音乐中,体悟白居易这个大家在描写音乐时的大手笔,特别是其中几句诗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学生感受到美、体味到美、理解美。也可以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段,了解“摔琴谢知音”的历史佳话。从而引入白居易和琵琶女这对因音乐而结为知音的话题,从而引出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举两得。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由音乐营造的生动和谐的氛围可以使音乐与心灵发生碰撞,在不知不觉中,把握诗歌的重点,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诵磁带,让同学们在感受优美文字的同时,也感受到荷塘的动态美;《鸿门宴》一课的讲授则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欣赏让学生看到古战场的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此外,古代诗词的学习,音乐更是不可小看。比如在学习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唱《虞美人》、《一剪梅》、《明月几时有》等。不仅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也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产生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借用音乐环境,扩大学生想象空间
想象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训练的一个方面,课堂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音乐这个媒介正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以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如上沈从文的《边城》这篇文章时,为了体会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引入黄磊的《等等等等…》,随着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或舒缓,或轻快,或高亢,或低沉,让学生闭眼暇思,既了解了课文,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也理解了主人公的命运.又如上《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让学生体味一下词的豪放和苍凉,就放了《三国演义》片头曲,当“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旋律响了起来,可想而知学生所受到感染有多深,效果特别好。
课堂中,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的实际,有些内容很难深入理解内涵,用一些音乐来启迪思维,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他们的理性思考。如上《雷雨》时,放了电影版的《雷雨》,优秀的演员可以使作品更优秀,具有生动的形象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看到鲁侍萍撕支票时的骨气与尊严,学生认识到了鲁侍萍对命运的抗争和善良正直的个性,也深刻理解到鲁侍萍备受欺凌的社会悲剧。
三、巧用音乐收尾,拨动学生心灵之弦
文学就是语言化的音乐,音乐就是音符化的文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学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头开得好,能调动学生情绪的高涨,能为课堂增色。此外,课堂的结尾也很重要。好的结尾能让课堂再起波澜,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界,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在下课之后回顾起来,还能有深刻的印象。
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候,先播放一点充满柔情的音乐,同时补充一些相关的文章,如《血色母爱》,让同学感受一下母爱。整堂课都笼罩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老师趁机让同学们写写我的母亲,并让同学们起来读自己的母亲,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
当感动的泪水流下来的时候,让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缓缓响起,音乐在教室里回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音乐感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那一句句歌词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学生的脸上能清晰的展示出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歉疚,甚至可以看到有人的眼睛里已经噙满了泪水。可想而知他们的心里此时已经是心潮澎湃,整个课程在高昂的气氛中结束。
关键词:初中 散文写作 方法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