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1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以下是于松峰老师给我们栏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不同的教师观察点和学习点不同,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基层体育教师,我一直比较困惑“通过这个栏目,我想看到什么?”

1.称之为教学设计吧,缺少很多的要素,其中有些直接就把教案称之为教学设计,这让我们在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如果是详细的教学设计,篇幅就会受限。

2.通过这个教案我们最想得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这一课次的教学中采用了哪些好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我们自己的教学寻找可借鉴的有效参考;从这一角度出发,一份详细的教学片断描述强于一份详细的教案。

3.从这份教案中,我们想得到作者确定的教材重难点是什么,与自己的有没有出入?作者如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自己能想周全吗?能够得到这些答案也相当不错,但是在有些教案中,我们得不到。

建议:多选取有教学亮点、方法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并切实有效的教学片断;如果教案涉及到方方面面就应可圈可点;教案就是教案,不用教学设计代称。

一、表格式教学设计基本要素和范例

于老师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正是我们目前较为困惑的,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感叹投稿命中率低,从某种角度讲,命中率是由这份教学设计能给读者带来多少启发而决定的。一份课时计划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组织等基本要素,按照人教社《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范例表格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几个内容。(见表1)

二、基本部分设计核心要义是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于老师提到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在设计中的体现,这是稿件是否能录用的最重要指标。一份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基本部分的教学,而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核心要义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这是类似于医生为患有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提供处方的问题,这一步骤的本质就是规划学习过程,为相同的学习运动技能提供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有很多老师按照教学的常规,在基本部分教学中设计的不是策略和方法,而是练习的一种形式,比如,两人一组合作练习,集体统一练习,没有考虑事先预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个方法,比如,前滚翻技能学习中需要解决“低头含胸”的问题,可以设计在下颌和胸之间夹纸片的滚翻练习;解决篮球运球体前变向“转体探肩”难点时,运用比肩稍宽的两根标志杆限制身体的横向过杆。以上两个例子中所提到的方法就是基本部分教师指导和学生活动中要写的内容和步骤,所以基本部分所要写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针对于事先预设的教学重难点,如果涉及到学生参与练习时,要标明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什么,比如,两人一组合作练习,一般教师就写到这一步,没有提到进行合作的方法,这会让老师们看的云里雾里;再有分层练习,一般教师就写到根据技能水平进行动态分层,怎样分层?依据是什么?这些没有写明。老师们设计写得很详细,字数也很多,但关键点没有突出,关键步骤没有写明白,让很多老师看了教学设计,第一感觉是看不懂,借鉴价值不高。

本栏目推出“教学片断设计”的意图就是让老师在某一技能上提炼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从单纯的方法开始,省去一般性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直奔主题,提炼方法。但是在审理稿件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用案例的形式来描述,过多充塞学生上课的细节问题,偏离了编辑的真正意图。

三、设计的理论依据分析

我们几乎在每篇稿件中都能发现“指导思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理论依据板块,但更多的“指导思想”不是在真正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或教学设计),而是在给自己的教学戴帽子、贴标签,把自己的教学冠以新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等,但是在教案中却丝毫没有体现,指导思想与教案成为了两张皮。可以说这一部分拿来主义的成份比较多,很多老师没有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

学情分析,即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等等。只有准确分析学情, 真正做到了钻研教材和分析学情相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教学设计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真实起点提出“学生要达到事先提出的目标应该要做些什么”,从而一步一步揭示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进而选择、设计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等。

第2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指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诸环节、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描述、计划与规定,即为课堂教学活动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与程序,使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优化的效果。

现代教育观念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认识到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决策能力等是社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现代教育观念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作用,强调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和实验能力等。

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设计

有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教师如何把教学内容讲清楚,教师如何组织好教学,如何减轻教师教的负担……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的问题,更要考虑学生学的问题,不能把出发点和落脚点仅仅放在教的方面。

2.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许多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停留在认知性和技能性目标方面,对媒体的使用目标常考虑如何运用这种媒体去传授知识。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不全面的。因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气质……)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能注意到发挥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的作用,但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目的性还不很明确,缺乏明确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意识。

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及现代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与空间六个方面。上述六个要素对于教学活动而言缺一不可。没有教学工具则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

4.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素质

为了确保教学设计的成功,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应具有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学习心理、传播、媒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很好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分析复杂问题并辨别关键因素。

5.要灵活运用模式

由于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教学系统是个开放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如环境、学生、教师、媒体、信息等各种因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因而要在掌握要素的同时,根据不同情况的要求,思考重点解决哪些环节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

学习内容可分为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以及态度类三种。认知类学习内容又可分为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能力(观察、推理)两方面。动作技能类学习内容可分为实验操作、自制标本、绘图、乐器演奏、唱歌跳舞等。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动作技能的学习往往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如学习电脑打字,除学习打字动作外,还必须了解有关汉语拼音、标点、文件格式、移动规则等知识,没有这些知识结构,动作技能是学不好的。因而分析动作技能学习内容时,不仅要分析有哪些方面的动作技能,还要考虑学习这些动作技能所需掌握的相应知识;情感是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是一种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分析情感类学习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形成或改变态度后,应能做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培养这种态度。

二、小结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目标是检验教学活动效果的尺度之一,也是指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有规定制约的功能。编写教学目标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编写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学科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清晰的概念,有利于帮助教师合理地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节教学活动过程,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3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2]仲建毅.为学习而设计——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第4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CSCL;教学模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2

CSCL-based Teaching Model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Conghui

(Advanced Technical School,Shaoguan512026,China)

Abstract:CSCL-bas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based on the actual departure from the school to build CSCL-based model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and strive to be able to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CSCL application.

Keywords:CSCL;Teaching model;Vocational college

教学设计本身是架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结学科,所以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模式结构从总体上是稳定紧凑的),又能承受实践需要进行内容的调整,保证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具体教学情境。

一、CSCL的含义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ling,简称CSCL),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人们在CSCL研究领域的界定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

Kaye指出,CSCL支持个体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这一过程可以在小组交互作用中发生,或者更加简练地将个体学习的获得直接作为小组协作的成果。

Kum认为,根据协作任务的分类,CSCL主要应用于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领域。

2002年,Koschmann在CSCL大会报告中从关注协作学习中“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CSCL研究领域的新定义。他认为,“CSCL的核心研究领域所关心的是在共同活动环境中意义形成的实践,以及实现这些实践活动的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CSCL领域尚无一个大家都一致认同的定义。本文倾向于认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任剑锋博士的研究观点“CSCL是在计算机的支持下,通过协作的方式,利用人际交互的协同效应和计算机信息传播和处理的优势来最大化共同体和个人学习绩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基于CSCL模式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设计上应达到如下目的: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提高小组群体内驱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实现软件的超级链接,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为实现上述设计目标,考虑网上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个性化原则

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要重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首创精神,如提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记录功能等。

(二)情境性原则

协作式教学模式往往是从具体问题开始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思维环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惊讶和好奇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扮演好解决问题的角色,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交互性原则

将学习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一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另一方面,互联网络不仅能实现学习端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查询(即人机交互),还应该能够实现广泛的“人际交往”,借助互联网络强有力的通讯能力,使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起学习、讨论,计算机通讯提供了一个实现多媒体数据交互的集成环境,负责人可以协调多个学习伙伴,在指定的共用白板上共同完成某个操作或其他学习任务,通过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协作学习的双向交互。

(四)开放性原则

是指学生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的开放、资源的开放、内容的开放。由于各学科内容相关知识在不断更新,所以网络上的资源库、素材库等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教师要采取相应的形式组织教学,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充分去思考、探索、辩证和表达。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调查协作、收集信息、尊重个人差异和独创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想法。为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三、基于CSCL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

根据CSCL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要素构成,笔者将基于CSCL的教学设计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由于学生的一般特征是同龄人所固有的,所以易于为教师所了解;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始能力,主要是了解学生对学科内容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学科的学习态度。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主要指对学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四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了解了学生的一般特征、学习起始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教师就可以据此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分组、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同时,在学生的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

(二)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是整个协作学习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使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为三类,即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在这三种学习任务中,概念学习的性质是基于事实的,其它两种任务的性质是基于分析和综合的。因为问题解决和设计类的学习任务强调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注重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中,更加倡导教师设计这两类学习任务。

(三)确定小组的基本结构

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通过协作学习以达成特定教学目标,其效果往往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因此学习小组建立得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四)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

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四、案例:制作班级网页

(一)教学准备

1.分析学习者

经过学习,学生熟悉了协作学习的基本过程,掌握了在网上查找资料和在论坛上发言的方法,基本上学会了如何与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也反映他们很喜欢协作学习这种方式,认为小组协作学习比个人自主学习效果好,因此对基于CSCL的学习模式很有兴趣,这些都为此次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分析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教材中采用的网页制作软件是Frontpage2003。由于FrontPage2003采用了与word等其他Office软件相类似的图形操作界面,可以自动生成html代码,轻松实现网页。因此,对FrontPage2003的启动、关闭、文件操作、文字编辑和图片处理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知识迁移对后续的学习非常有利。

我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本阶段的协作学习任务确定为制作班级网页,该网页是由各组的栏目网页组合而成。我对班级网页栏目的划分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各栏目可设定为同学档案、教师风采、学习园地、班级活动、休闲娱乐、班级留言板、酷站链接、站长信箱等等,当然也可以由各小组组内协商拟定。该任务既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综合性,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组建协作学习小组

按照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法,建立由5人组成的8个异质学习小组,各小组协商推选组长,由组长组织成员召开小组会议,经头脑风暴确定学习任务,并在教师指导下,明确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分工。

4.设计学习资源

本单元教学依然借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站展开。为了避免出现第一个轮次的行动研究中部分学生由于搜集相关材料而耗费大量时间的问题,教师在准备学习资源时,以提供大量预设资源为主。预设资源中包括教师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案例及案例分析、部分章节的操作视频、大量的实例、图片、声音、动画等媒体材料及一部分拓展学习材料,如Photoshop、Flash、Access等技术资料。课前,教师将准备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校园网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站的学习资源资料夹中。

(二)过程观察与反思

由于事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预设资源,同时,教师也加强了引导和参与,在自主学习时,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制作网页的学习内容,并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分工。

在参与小组讨论时,我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发一言,有不同的意见时,帮助学生协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如何解决小组内的矛盾,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从网上论坛中我看到,学生的发帖数量大大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论坛成为了学生交流和学习的一片活跃的园地。

从完成作品的情况来看,8个学习小组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大部分小组的作品都非常有创意,使我们老师都大开眼界,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结束语:

自主学习设计时最容易出现的一种偏向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不应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事实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想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较传统教学都大大增加。如果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不得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因此,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参考文献:

[1]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2)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5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要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所以高中化学的课堂探究教学设计越来越到受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设计理念;探究教学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材处理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规划过程,它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而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设计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资源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规划,以求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媒体的特征,确定恰当的教学事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手段,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我们所说的课堂设计一般都包含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开始我们的教学课堂设计之前,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二、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大部分知识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强化。但是通过相关调查数据表明,现在的课堂化学探究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不一致的实验”。在一些高中化学实验中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者天气等客观因素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反感,就不愿意去相信实验。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从过去的应试心态中走出来。从客观方面来看,看重实验结果,这既与目前当前一些地区的高中化学实验仪器精度不高、教师对实验误差分析不够有关,也与长期以来验证性实验居多有关,大量的验证性实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2.教学过程重探究行动轻探究方法,探究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调查数据说明,大部分学校化学实验开出率比较低,实验课普遍流于形式,不能妥当地将实验和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探究实验具有不确定性,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下,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能力。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应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化学知识,二是实验技能,三是各种技巧。只有具备了有关知识、技能和技巧,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探究实验活动。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探究教学只有外在的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教师在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摸索实验探究活动的形式上。

3.高中化学教学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历来不重视科学方法论,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从教材对有关实验探究的设计上看,牵涉到科学研究中的几个专门方法,一是实验对照,二是条件控制。无论是化学传统课程还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通常不会对这些方法作详细说明。这种实验探究,虽然结果是正确的,过程却没有多少科学价值。

4.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尝试“实验现象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和“操作步骤复杂、动作要求高的实验”。甚至有不少同学一碰到这样的实验就采取应付的态度,完全缺乏实验的主动性,更无探究性可言。这是当代化学实验的一个通病,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后遗症。这个后遗症可能还要追溯到在旧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验教学固定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本有一定的依赖性。很多学生宁愿相信书本上一些文字苍白无力的描述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三、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

1.树立“全人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必然配之相应的行动。新课程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关键在于它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的诸多理念中,“全人发展”显然是其核心理念。“全人发展”的理念是指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里的“全面”,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方方面面的素质,它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而“自由”,则指在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素质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

2.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过程

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的三个环节:一是知识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被认识的?二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三是知识到哪里去?它们在实践中有哪些应用?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只注重第二个环节,对其余两个环节鲜有涉及,因而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基础知识扎实,但探索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缺乏的现象。新课改就是要求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能够协调平衡地发展,并且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而不是孤立存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三个维度融合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

3.新课程课堂设计需注重过程教学

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太注重认识结果的教学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而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现有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教给他们智慧,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尽可能地把有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融入具有一定情境的过程性探究中,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统筹安排是设计的前提。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下:课程标准教材与评价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我们要把“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包含在学习目标中的学习内容作统筹安排并关注学生学习评价”这一思想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相应的教学事件和方法,并通过评价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的过程。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流程为:确定课堂目标确定学生的行为和特性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评价与反思。

五、新课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要求改变以教师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与学的模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主动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取新知识。

1.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者的课堂学习服务的

在设计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实践证明: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结果。那么我们所谓的教学课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教学过程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以学生的经验出发,运用各种生动的情景素材(如化学史实、故事、问题、实验)引入新课学习。精选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攫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增加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尽量多地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增强这些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3.教学实施要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和手段

在新课标方案的指导下,我们应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机智地把教学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第6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活动设计 课堂教学 任务型教学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的前言部分一开头就写道:“..设法通过有实际意义的、饶有趣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活动进行教学”初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要求并强调:教师“要设法创造交际活动的情景,..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或活动教学,教学过程是交际活动过程。只有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大量地进行语言实践,使英语课堂交际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与精心组织,活动不仅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教学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升华,更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潜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和更好的发挥。

现根据多年对活动与活动教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就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与组织方法做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1.活动应体现主体与客体的一致

这里的主体指学生,客体指活动内容。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英语基础、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态度情感,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使主客体协调一致。教师应根据主客体的实际情况,精心考虑活动内容与形式,寻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活动应体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活动设计必须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活动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适时适量;活动形式既要多种多样,又要新颖有趣。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每堂课的每项活动应该直接针对这节课的某一项目标,完成某一项任务。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培养民主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科学世界观、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进行听说读写语言实践的具体行为。活动教学要求在语言活动的同时,人的五官四肢都参与活动。要尽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要鼓励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英语。

3.活动应体现阶段性与综合性的结合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将阶段性内容与综合性内容结合起来。要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项目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活动,以确保规定内容的完成。活动不能脱离所学的内容,但也不必局限于新授的内容,而应前后联系、新旧结合,采用螺旋式或循环式的方法,做到既有利于新的语言技能的形成与扩展,又有利于已学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高。活动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运用,先语言活动后交际活动。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增强,活动的难度可逐步加大,其综合性和复杂程度可逐渐提高,使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发展。

4.活动应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国内外对教学活动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既要注意继承那些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又要吸收现代交际法中确有成效的课堂活动组织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新的教学内容以及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教学对象,对某些活动方式加以调整、改进,创造出新的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它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同一内容,也可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又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活动应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常搞常新。好的活动会使教学工作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设计的方法

英语课堂活动类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①呈现活动,即呈现新的语言内容的活动;②练习活动,指新语言项目呈现后所进行的旨在训练听说读写技能的活动;③交际活动,指运用所学语言交流信息以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

活动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① Purpose,即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② Skills,指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③ Level,指活动的难度,即该活动适合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④ Materials,指活动中要使用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各种相关的资料和教具;⑤ Procedure,指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⑥ Number of Players,即活动中的人数控制和分组安排;⑦ Variation,指活动组织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已设计好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修改和调整。

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无论教什么内容,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细致的构想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把这种构想的轨迹、设计的思路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形成教案。从本质上说,教案只是设计的结果,备课才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反映出那种动态的教学构想的思维流向。所以探讨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究英语教学备课。英语教案设计的科学性,首先取决于英语教师备课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英语教学备课的科学性、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原则。英语教师一是要熟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领会精神。二是要了解学生,教学的缘起和归宿就是教会学生学,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to teach our students English”而且应是“ to teach our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要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学,就必须了解学生。三是要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四是要确定教法,通过研究教材,科学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

我以设计新标准初二英语上册 Module two Experiences的课堂教学活动为例:

〖教学内容〗 I have ever had a fantastic experience.

〖设计理念〗遵循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从意义到知识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语言实践,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培养合作和创新精神。

〖活动目标〗

1.复习一般过去时,引出现在完成时,加强语言实践。

2.能够运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较为完整地叙述一段经历。

〖活动准备〗

1.老师和学生分别带来一些小时候或旅游的照片。

2.准备歌曲 Yesterday Once More或 Auld Lang Syne的 DVD。

3.课上需要用的表格等材料。

4.把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大组,每组 5~6人,各组均有一位组长。

〖活动过程〗

Step 1.Warming up(listen to the song:Yesterday Once More).

首先以自己为例引出话题:

“On Saturday I went to . with my friends, and it was so interesting that we almost forgot the time to take the bus back. Yesterday I first had a good rest and then went to the××× restaurant and had a big dinner. It was so delicious.”

Draw the students’ attention to the tense.

Then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bout you?

How was your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at the weekend?

Let the students introduce briefly how they spent the last weekend and know more about the past tenses.

Step 2. Revision

列出 Unit 1中出现的部分动词,让学生注意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如: is-was-been, go-went-gone, play-played-played, visit-visited-visited, help-helped-helped, stay-stayed-stayed, do-did-done, enter-entered-entered.

Step 3. Presentation

(I)Introduce your trip in the summer holiday briefly, e.g.:This summer holiday, I went to. drawing the students’attention to the tense and places of interest.

(II)然后以下列问题导入: How was your holiday? Where did you go? Was it interesting? 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What places of interest do you know about Beijing?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the students:Beihai Park(北海公园) , The Forbidden City(故宫) , Beijing Zoo(北京动物园) , Tian’anmen Square(天安门广场) , The Great Wall(长城), 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 , The Haven’s Temple(天坛), etc.

And list them on the blackboard.

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图片找出相应的风景区。学生进一步熟悉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并了解北京的景点。

(III)Show these pictures to the students,and lead-in“have/has+“already, ever, never”+动词过去分词。 ”haven’t /hasn’t+动词过去分词+ yet.

I have ever been to.

I haven’t ever been to.yet.=I have never been to.yet.

Have you ever been to.? Yes,I have./ No,I haven’t.

(IV)To make some sentences using the above expressions.

(V)Then the teacher say her experiences with present perfect tense.

I have had a wonderful time in China. I’ve done so many things! I’ve gone to Beijing and visited the palace museum. I have seen Beijing opera. I’ve eaten roast duck, too. It’s very delicious! I’ve also taken many photos of stone animals. There’s only one thing I haven’t done yet:I haven’t climbed the Great Wall!

Step 4:Comprehension:

(I)Ask the students to write down their experiences.

(II)Group work: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开始互相展开照片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III)Doing a questionnaire about experiences:

Check the things they have done or haven’t done.

(IV)调查结束后,学生开始整理所获得的信息,准备汇报。

Step 5:Report your survey now.

(I)Wei Ming has been all over China by plane. Her father is an Air China captain, so they fly to different places for their holidays.” My favourite place is Mount Tai. But I also like the beaches in Sanya.” Is there anywhere she hasn’t visited? ” I’ve never been to Shanghai!”

( II) Han Li has been to San Francisco in the USA. His grandparents live there and he visits them every Spring Festival.” I like San Francisco very much because there’s a lot of see and do there. I’m at home in Chinatown!” says Han Li.

(III)..

这是进行语法练习的活动,它把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活动,而且使听说读写的训练紧密结合,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运用中掌握英语的目的。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语的活动是与听说读写密切联系的,在具体的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助互爱的课堂气氛对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真正体验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尊严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参与、合作的能力不断增强,使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使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牢记教学是人的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人的因素应当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要想取得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统帅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改革,归根结底就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其次,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为教学目的服务。英语教师必须注重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再次,英语课堂教学设计还要受到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此外,教师要善于自我设计,扬长避短,发挥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 Barbara Carvill, Ph. D. & Helen Westra, Ph. D,1996

4 肖坤 .初中英语“三 P”活动教学实验报告 .中小学外语教学, 1997(8)

5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PEP/LONGMAN, 1997

第7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大学教师;教学设计力;教学指导书;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1745

目前,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以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学当前必须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大学教师专业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FD)一般是指学校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提供的实践性方法,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种组织形式,重在“D”,即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能力一般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专业教学能力。而教学设计力作为大学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力,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学作为学习者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传递知识的“光缆”,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以往重“研”轻“教”的大学发展取向严重地忽视了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使得大学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较为落后,导致一些曾有过多年教龄的大学教师依然找寻不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方法。

教学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属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所以大学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承担主要的责任。然而,如何才能有效地设计大学教学,是目前广大大学教师所困惑的实践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从教学的过程出发,而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设计教学指导书。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学与教的“契约”。通过编制教学指导书、设计教学方案和了解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一 大学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学研究者费尔德曼教授在一项关于影响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因素调查中,提出在所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因素中教学设计这一因素最为重要。也就是说,如果大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肯下功夫,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力,并且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一定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大学教学的重要性决定了大学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在专业学术领域教什么以及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并且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详细的设计教学顺序和方法。总之,现今大学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教学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拥有这种知识”。

运用TPACK原理可以评价和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即一个教师应该同时具备内容知识(CK),技术知识(TK)和教学知识(PK)。新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即使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如果没有教学技能,也很难把学科知识出色的教给学生。大学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中小学教师、医生、律师等有显著的不同,这些职业在“入门”之前都应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也就是说成为大学教师没有规定必须有教职的训练和实习的经历。这导致了大部分大学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感到紧张与不安。为此,如果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掌握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即提高教学设计力,这是传递学术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

二 对大学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设计专家罗德兰教授在深刻反思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大学教师的一种有目的地创造,是把教师“思想”通过视觉的形式表示出来,是一种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的活动。教学的第一步应该就是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把教学中诸多因素按照一定规则有机组合在一起,其中要体现教师的思想,更要注重整个教学之“魂”,如果没有“魂”,只能是漫无目的地教。

设计的好坏决定教学的成败。对于刚开始担任教学的教师来说,提前很长时间进行教学准备,似乎会感到有些不可理解。但如果在确定教学之后,进行推敲教学构想时,就会发现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设计课程教学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长时间的反复推敲与打磨。

担任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教学进行基本的设计,设计完成的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行动指南。很多情况下,教学指导书在上一学期就应该制作完成。教学指导书应包含教学目标、履修条件、教学内容、成绩评价方法、教料书、参考书、每次的教学内容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都应该在与学生面对面上课前的几个月做好充分的准备。

大学教学设计是指系统的对某个学期担任的科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的整体设计,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教学设计规划图。之前的大学教学缺乏对教学设计的重视,是漫无计划的进行教学。大学教学设计中有三个重要的问题:“通过教学,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学生是如何达到目标的”、“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简短地概括就是“目标、方法和评价”,对这三个要素相互整合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表示的是方向,如果评价结果是和目标不同的话,就可以说教学设计在设计环节出现了问题。按照教学目标组合教学内容,评价也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这对评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把你设计的教学过程整整齐齐地传递给听课的学生。教学指导书可以说是完成这个的主要手段,实际上教学中是以教学设计指导书为中心进行的教学。

三 教学设计指导书与教学设计力

1对教学设计指导书的认识

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在日本,在有关大学的相关文件中,明确增加了“大学应预先清楚提供给学生和教务部门一年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我国与之相类似的叫作“教案”,但我国大学教师制作的教案往往是为了学校教务部门的审查,也可以说是以学校要求为主,教师的这种被动性导致不可能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学生基本上也见不到教师制作的“教案”。

为了能更加明确地表示“教案”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使用“教学指导书”这个词语。教学指导书是整理有关教师上课时全部内容的小册子,是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的参考资料。其主要作用是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学与教的“契约”。但这种形式往往与大学里面规定制作的计划书略有些不同,教学指导书由教师自由描述的情况所占比重比较大,代表着教师本身的一种独特的教学理念或对于一个领域的独特理解。

2 教学设计指导书到底是什么

教学指导书“既要考虑评价作为学生选择教学时的资料,又要深入把支持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教学指导书简单地说就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或是“各个教学科目的详细计划。通常是关于大学教师教授课程的名称、担任教师的名字、讲义目的、每次的教学内容、成果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准备学习等具体的指示以及教科书的参考文献、履修条件等等,这些基本要素都要一一标记出来。这是学生进入各学科准备学习的基本。随着学生决定讲义履修的资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并且把这个作为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但应注意的是大学教师制作教学指导书最重要的不是支持教师的教学而是制作支持学生的学习。

日本名古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夏目达也教授认为教学指导书有三个作用。第一,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契约。例如,如果学生说“今天提出的问题不清楚”,教师就可以告知“请参考第一次上课时发的教学指导书”。当然,教师也有按照教学指导书进行教学的责任,教学指导书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为教学成立而定下的契约。第二,学生学习入门的参考资料。每次的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课题等都在教学指导书中清楚的标记,这也代表了教学过程的整体性。这样,学生也能通过教学指导书进行教学以外的自主学习。第三,面向学生事务的联络文件。把教师的联络方法、个别指导、提交报告(作业)的方法和期限、教室内遵守的规则等告诉给学生。

3制作教学指导书的意义

制作教学指导书不仅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而且能与学生之间建立起非常坚固的“纽带”,是学与教的基本保障。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高效支持学生学习

根据教学指导书学生会清楚教学的整体是从哪出发、到哪里去,使自己获得一定的安心感。另外,如果列出课外的学习活动或参考文献等,也能促进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书在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过程中都能起到“支架”的作用,对学生的预习、复习和自主探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2)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保障

不仅是学生,教师也会根据教学指导书确认教学整体从哪开始,会到哪里去,不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有紧张感。忘记上一次课“讲了什么”和“讲到哪里”等这样“滑稽”的问题。另外,事先知道课题提出的日期和教学中应遵守的规则,也省去了很多事情。如果是每次都认真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以后再担任同一科目教学时,教学准备就格外有效率了。

(3)连接教学改善

通过制作教学指导书,教师会更加具体的了解教学整体,对教学过程时时刻刻都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之前讲了什么,之后应该讲什么都非常清楚。并且,也能比较出色地完成说话方式和板书书写方式,设计教学的技能也会自然得到提高,对教学效果的改善也会很明显。另外,教学指导书还可以作为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手段。

(4)对应教学的期待

大多数学生要求教学指导书的内容要充实。通过教学指导书回应学生对课程的期待,更加能体现教师对教学的精心准备。另外,在国外教学指导书已成为代表教学质量的贵重资料,并且在日本还可以利用教学指导书对大学进行评价。当然,教学指导书也可以促进不同大学之间的教学交流。

4教学指导书包含的基本内容

教学指导书需要记载的信息如表1所示。除此以外,也可以加入通过教学产生的重大疑问、自己的教育观、教学需要的工具、过去考试问题的内容、报告的书写方式、需要特别学习支持的学生的辅导方法、读书导引和希望参加的比赛项目等。教学指导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也可以加入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绘画、照片、教师的自我介绍、对学生的寒暄等。

第一次上课时,分发教学指导书没有形式和份数限制,所以可以自由的添加教学内容。一般把教学指导书打印在普通A4纸上。大部分学生均认为教学指导书中的信息多一点比较好。

四 大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大学教学设计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所以,在设计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是设定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指导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应参考以下四点。

(1)从课程的视角

理解课程设置的价值与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会获得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对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具有哪些影响,也要与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目标一致。并且,要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期待获得什么,以及选修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既不能单独按照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更不能按照教师喜欢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沟通,使课程“活”起来。

(2)从学术领域的视角

这是大学教学的一个独特视角。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教学的学术领域的本质,并清楚告知学生课程的目标是重视对本领域学术成果的认识还是对本学术领域特有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仅仅只作为传递学术领域成果的“麦克风”,而应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解读,理论是“死”的,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这就是“活”的。并且,教师本身的这种思考方式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往往这部分更为重要。

(3)从学生的视角

学习目标与学习者不可分离,但往往在制定学习目标过程中,教师占主导作用。教师总是“装”成很了解学生的样子去设定学习目标,但不可否认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想学什么以及要学到何种程度,这种忽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诉求是导致学习者学习偏离的主要原因。在设计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学习者在接受课程学习时已经具备了那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也要考虑学习者关心什么,最想在课程中学到什么以及已经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甚至以后打算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

(4)从物理制约条件的视角

这一视角往往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容易忽略的,因为这是作为一种外在条件存在于教学设计中。但如若没有外在条件的支持也是很难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例如,教师应该考虑在什么样的教室上课、利用什么样的设备进行传递信息、需不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听课的人数是多少等等,这些物理条件均应考虑进去。在大学,很多时候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因物理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进行的现象是常有的,所以物理制约条件必须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2 明确学习目标

对学习目标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非常重要。例如“关于进化论的考察”或“概观劳动市场”这样的学习目标的说明就是不恰当的。这种模糊不清的学习目标,学生不清楚最后会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明确学习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学生作为主体

如果把学习目标写成“教什么”、“介绍什么”,那就成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应把教师作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定,应把学生作为设定学习目标的主体。把学生作为主体描述学习目标的方式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通过学习会达到什么水平。在学习目标之外,还应该写上“这门课结束时,全部学生会学到哪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等。

(2)通过学生的行动表示目标

“观察”或“概括”这样的学习目标,教师很难确认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为了更容易确定学习目标,可以由学生的行动来确定学习目标。像“能说明什么”、“能分析什么”、“能根据什么阐述自己的意见”等这样的行动进行学习目标的描述,也对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设定条件或程度

为了明确学习目标,设定条件和程度是很有效的。例如“以自由泳的姿态60秒内能游50米”这样的学习目标,就把“以自由泳的姿态”设定为条件和“60秒以内游50米”设定为程度,对学习者来说,这样的学习目标就非常清晰,并且对学习目标的评价也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确定学习目标设定的适当性,可以通过SMART表进行核对。把设定的学习目标从以下5个要点中进行验证。如表2。

3 从学习结果的逆向推导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需要把整个教学目标分成小的具体的学习目标,还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序能起到好的效果。加涅和梅瑞尔认为:“从学习结果倒推的思考,在进行设计教学方面很重要。这种做法主要是对教学设计过程中教与学分离后而没有综合的一个补充,由目标倒推至所要求的教学事件的工作程序,是最有效和最广泛使用的技巧之一,根据每一个单一类别的学习产出,设计者能够分析和规定有效学习的必要教学条件。教学结束后,学生掌握了怎样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此以后应该怎样进行思考教学。学生到达最终目的,需要进行怎样的学习,教师应该按照这样选择制作教学内容。

4 充实教学时间之外的学习

学习时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课堂。一定要包含大学课程之外的学习时间。按照大学课程的标准,一节课的教学需要完成50分钟的教学内容。大学教学很多情况都是2节课(100分钟),16次左右的教学,每次100分钟的学习量。也就是说除了教学时间以外的大部分学习都要靠课余时间。并且,近年有数据指出,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所以教师必须保证促进学生教学时间外的学习。在设计教学指导书时,可以把每次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复习、学生进行课题的信息、教学时间之外与学生进行交谈讨论等写上,这种方法对促进学生课外学习是有效的。

5 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

对于第一次担任课程教学的大学教师来说,高效率的设计教学的方法,可能就是参考其他人的教学设计。例如,在网上找到教学指导书的资源库,以你担任的“某某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学指导书都是公开的。或者用英语检索,参考全世界范围的教学指导书。并且,还可能通过网络与你所尊敬的教学名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另外,也有网站可以下载教学指导书的模板。现在,不仅对教学指导书,甚至对笔记、课题、考试等内容公开的大学也在不断地增加。

五 提高教学设计力

教学设计力对大学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教学技术。如果能制作好的教学指导书,站在讲台上就不会感到紧张。如今,制作教学指导书的能力在大学逐渐得到重视,可能未来大学聘任教师时不仅要考查聘任者的学术水平,还要把聘任者能否制作有自己教学特色的教学指导书作为衡量的一个标准,从源头上重视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

日本名古屋大学池田辉政教授认为,创作教学就是经营技术。教学的好坏和专业知识的多少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力,要重视课程目标和作为课程主体的学习者,还要把教学的轮廓和各个要素的组合表现在教学指导书中,这才是设计力的表现。出色的教学设计需要专家的学术观和教育观,即使是极为普通的教学设计,也不能忘记其中可能会包含很有意义的课题。教学中应该反映本学术领域的本质,并且应该考虑什么知识才是最需要学生传承下去的,这样的课题给你的挑战是自己必须有明确独特的思考方式。

我们不希望教学是一门精确决定知识应该如何被教给学生的科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就会有一定的普适性,所以探寻教学设计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对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应该也所改革、有所创新。

(一)整合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我在“魅力空港―有效获取信息”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关注家乡发展与建设的意识。

(二)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结合当地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条件等方面来确定。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加工和表达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风光顺义―有效获取信息”这个教学案例中,我设计通过获取顺义旅游景点的相关信息,来制作展示顺义风光的电子作品,让学生既学习到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又了解了顺义旅游业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五)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六)创设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七)制定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1)主动性策略;(2)协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学习策略要在充分考虑学习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运用分组教学,在教师的激励下,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达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的学习策略。

(八)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 quest)、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讲授法等。

(九)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十)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刚刚开发的新领域,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考核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范文

以中学数学为载体,针对中学数学学科的特征,以有效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为基础,从中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有效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以及对方案进行改进和评价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对中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

一、有效数学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课时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要达到的标准。由于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所预设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合理、有效的设定,对于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处理教学过程及完善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有重要的引导、导向作用。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因为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要研究新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也就不一样,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思想和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也不同。例如,在讲解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时,教师可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主要考虑两个层次的目标,一个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个是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深刻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及位置关系的种类;会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其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知识基础。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且会通过已有知识判断其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团结协作的意识。数学的思维与方法也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应用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目标就应该围绕数学概念和数学计算,通过概念学习获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力目标应当是围绕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团结协作的能力。再次,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过程。因此,教学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实现有很大帮助,而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及班级的硬件设置,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及驾驭教学的能力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最后,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的,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出发,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有充分的认识,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何在,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而是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层次。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体现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念,遵循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内容的案例选取及概念教学过程中,尽量选取源于社会生活、源于自然和科学中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有效数学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2]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应体现民主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灌入式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状态等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课题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显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2]。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避免单方面追求课堂的热闹。

2.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

目前,“多媒体”主要是用来辅助“教”的,信息技术主要用于演示、展示,多是“成品课件”操作,[3](71-73)合理运用新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合理选取多媒体进行教学。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公式推导、数学验算等需要教师在黑板进行严格板书,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更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某些难理解的概念定理等可以通过媒体呈现出来,比如动画等直观手段,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科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活动课的设计,让学生在校外的企业、社区等公共场所感受数学,从实践中去领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把这些公共的场所纳入教学媒体的范畴。

三、有效数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1.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问题的情境性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问题的情境性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将概念归纳类比、概括抽象、定理证明、反思课堂学习等过程融入具体事例,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非常关键。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例如:在《基本不等式》[1]这一节里面,教师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设计问题情境。图形(1)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使用的会标。会标是国内数学家智慧的结晶,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能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图形能够直观展示各个部分之间的面积关系,能自然地引入课题。另一方面,“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中国人民的骄傲。通过这样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浓厚学习情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讲解高中数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平面内,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通过图象观察,得出结论,导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获取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认知。概念的直观化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培养学生从图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习向量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共点力的合成实验,通过实验得出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投影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手的影子的演示、皮影游戏等来观察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这种现象,研究、探讨通过正投影来绘制空间图形的三视图,并且能从三视图了解空间图形的基本特点。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为了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落实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上,把问题研究上升为课题研究,重在以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基本结构为突破。[4](67)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是培养学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计“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自去经历探索的曲折情节,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新知,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一方面,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数学概念是人脑对某种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其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只有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才最终形成概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给出简单的定义,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会概念的背景及形成过程。如在学习“三角形恒等式”教学内容时,笔者将问题结果隐去,设置疑问,让学生结合这个内容发散思维,提出多个问题,即:通过三角形的知识内容你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学生则开始大胆地想象、探究,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相同,他们自然会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得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结论。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有意识地将一些封闭式的数学题目整合成为开放性的题目,诸如:让学生转化问题题目、一题多解等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自,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进一步显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举多得。另一方面,在抽象的结论及性质证明过程中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老师是教授学生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抽象的结论及性质证明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只是单纯地去记忆定理或者公式结论等,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结论的形成过程,搞清楚条件和结论的因果关系。同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分地猜想,并证明结论的真假。数学公式以及概念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转化数学知识,即:将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或者关心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行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表达,在开放的讨论中产生数学公式或者概念等等。如在学习“必要与充分条件”教学内容时,笔者将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与水”,即:让学生讨论食物和水哪个对人体更重要。经过学生大胆的讨论、总结得出:人在缺乏食物的前提下可以生存七天,而倘若缺乏水的话,则生存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样引导学生充分地了解水才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而食物则更像是充分条件。同时笔者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列举出许多类似的生活实例,进而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两类条件的内在关系,从而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开放式教学中产生特定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广泛兴趣。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可以创设开放式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例如,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概念时可创设我国市场经济增长率、细胞生长分裂等情境丰富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深化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有计划采用一题多解、变式题目等形式全方位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设计开放题目,为培养其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评价不只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学习态度。这对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保证听课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刻程度,也就是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全面了解他们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学习历程,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行为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导向作用,因而教学评价也是影响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5](1-6)发展性评价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与价值相关的活动。在评价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的。而发展性评价是以一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的,这些培养目标包含了学生的发展的方向,也是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这些培养目标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学习目标,一个是技能目标,一个是情感目标。学习目标主要是指来自各个学科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主要是指学会学习的技能,即运用、整合、扩充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主要是指沟通、协作的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发展性评价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发展程度做出判断,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充分了解造成学生学习发展障碍的原因,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同时,发展性评价的结论对于造成学生发展困难的解释要有针对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提供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同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资源。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什么;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三是如何检验和评价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的基础上,中学数学课堂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认真研究教材,确立合适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参照,它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教材是教与学最基本的资料,认真研究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的总和,合理处理教材内容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通过对教材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进而确定教学目标。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要求对教学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性。准确而可测的教学目标通常有四个基本要素: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首先,教学目标的对象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而不能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作为教学的目标,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其次,教学目标必须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表达,要避免含糊的语言如“理解”“体会”等可以有多种解释的术语;再次,要明确地表达出学生学习行为的条件和情境,例如“借助参考书”“根据学过的某些知识点”“阅读一个段落”等;最后,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效果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认真研读教材,可以提升一线教师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而对于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是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6](89-92)

(2)认真分析学生,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其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

教学目标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要借助于科学有效的测量技术来实现,这就是所谓的诊断性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即是为了使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背景,在教学活动进行前所做的一项针对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的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二是通过调查、观察、面对面交流等方法,了解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上的差异,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认真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调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得以逐步实现的,但是,鉴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及不可预测性,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并不总是可以顺利进行。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通过问答、测验、观察等多种手段多方面地采集信息,对学生能否达到最终教学目标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根据教学的需要,开发形成性评价工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作者:于梅英 张守花 单位:济南市历城区第五中学 日照市兰山区巨峰一中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中数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S].2013.

[3]刘琳娜.把握数学学科本质,实现高效课堂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5,(5).

[4]吕洪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