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

第1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0.078

1前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应用、MicrosoftOffice系列的Word、PowerPoint、Excel等应用软件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目前,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断有新的软件和新技术在出现。而掌握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个人努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提升自我的基本办法。作为教育机构、教师,就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更快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

2实施以证代考模式的重要意义

第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的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史上的一大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也日益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他们在未来的就业、择业竞争中的优势。高职学校应当加快转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模式,争取将以证代考模式尽快运用起来,加强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第二,考核方式的改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由于资格证考试的严厉程度、专业性都比传统模式的考试要高。更有利于学生认真学习,牢固掌握知识要点。

3以证代考的具体实施措施和实施难点

第一,建立相关执行机构,明确分配各部门工作。专业执行机构应当由学校教务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办部门、各省负责的技术教育中心以及考试管理中心部门一同组成。其中,教务处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课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办部门负责审核该课程的使用教材、任课教师资格和学校开办课程资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办部门负责审核该课程的使用教材、任课教师资格和学校开办课程资格。各省市的技术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技术,迅速了解各项基础应用软件的最新版本和新的功能,准确及时的将消息定向传递给的向小组其他部门,保证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均为最新版。此外,考试管理中心部门负责与各个高职学校进行接触洽谈,合理安排每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格证书考试时间,及时传递考试大纲消息,供学校相关部门了解,科学安排学生进行考核。第二,尽量避免一次性的全面推广,进行逐步推广试点。一个新的制度带来的各种影响是相互的。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试点学校进行预先试点,然后再进行稳步的推广。例如,我们首先选择甲校进行试点改革。在试点前,尽量针对甲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水平情况先进行一个统一的考核。接着,考核完毕,根据测试结果各位教育专家进行讨论分析,选择适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对该校学生进行上课。制定合理的课时和课程频率。最后,再指导学生参加各省市定期举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格考试。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认真分析。了解这种制度对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热情的提高,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完全适应这种考核方式。讨论试点推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之后再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职学校推广更加稳定、完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证代考模式。第三,完善考证组织流程,规范操作步骤。在进行全国推广的准备期间,可以参考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各项考试流程以及制度,利用已有的条件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模式。在此期间,要更加注意的是,防止学生作弊行为的出现,防止相关教师收受贿赂,让一些达不到资格要求的考生浑水摸鱼,混过考试,让以证代考模式的真正意义得不到体现。第四,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平台,加强学生学习为了让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模式能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我们也应当努力在高职学校内和高职学校之间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交流、学习平台,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学习,分享学习经验,让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

4结语

现阶段,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以证代考模式已经不仅仅是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也是对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考核,更能够提高学习和教学的热情。同时,在这种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下,我们也不能片面的只看到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而更应该重视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改进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杨伟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证代考”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

[2]雷文彬,甘娜.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以证代考模式研究[J].计算机世界,2012,(2).

第2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一、大数据时代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影响

大数据(BigData)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大的数据集合。它作为一个比较抽象而且新兴的词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指人们对于这些数据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即大数据的字面意思;从广义上来说,大数据是应对庞大数据集合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工具的集合。它具有大量性、多样化、高速化、价值高和密度低等特点。大数据时代相对于之前的旧时代来讲,所涉及的信息量和搜索量有很高的提升。然而这一重要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要求,所以现代的学生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来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将大数据与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当前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存在差异

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计算机的认知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加上很多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迟到、睡觉、玩手机,对于老师上课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没能熟练掌握,在计算机应用中不能单独实现相关操作。此外,由于当前学校对于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太过于统一,无法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出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应用性不强

基本上现在计算机应用的教材都是包括三部分,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计算机行业作为一个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对于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也是很迅速的。学校没有根据计算机发展的现状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教学,学生们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并没有应用到实践中,学生们自然也感受不到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学校还是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未重视学生接受实际的应用教育,缺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三、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积极转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下,学校的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只是通过课堂来传授学生知识,应该力求与时展相同步。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给人们的优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对学习的场地和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避免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端,防止学生在上课时出现疲乏的情绪,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而有针对性的对某些知识进行讲解。

(二)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现在受到互联网大数据的严重影响,如果学校不对所用的教学课本进行更新的话,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训的质量。所以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对计算机课程教材进行采购时,应该先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脚步。此外,由于课程教材的编制印刷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且大数据时代技术变化速度极快,这就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用教材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改变当前打印技术的落后状况,教师们应该在备课的阶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入一些与先进技术相关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当前的一些新技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在大数据引导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不仅仅是只重视学生的操作结果,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例如,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慕课”或者是“微课”等一些先进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它可以实现大量优质资源共享的效果,在全国的各个地区正在积极扩广。相对于“慕课”来说,“微课”运用的是精细化管理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暂停或者重放,方便学生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提高学生教学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学校可以运用大数据相关技术来充实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将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通过“微课”或者是其他一些在线的课件进行预习及复习。这样的化,不仅有效扩宽了师生之间的学习渠道,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们都能做到学有所用。

第3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播出系统

1广播电视相较于其他媒体的优势

1.1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虽然目前的人们更加热衷于网络交流,但是对国家新闻的了解,相比较网络而言,人们更加信服广播电视。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更具有舆论引导作用[1]。虽然目前的广播电视行业的播出系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弥补存在的不足,通过此项技术对于广播电视的约束制止,一定能够将广播电视的发展带入正轨。

1.2传播积极的价值观

广播电视的播出系统是通过网络技术以及平台进行播放的,播放的内容都具有正能量。国家的重要决策以及重要新闻,大多都是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传递给大家。虽然网络平台已经具有及时性,但是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难以实现对所有数据的管理,所以,网络上的信息有真有假。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人民群众的对于网络平台的信息信任度度不高,更加依赖广播电视。

1.3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强化品牌效应

广播电视对于人才选拔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工作的人员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行业的结合会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因为强大的人才后盾,会使广播电视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同时还应当强化品牌效应。广播电视行业作为一个权威的播放媒体,深受广大群众的信任,他的独特性也正是他的价值所在,如果广播电视行业能够充分的利用品牌价值,会使广播电视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结构

2.1音频服务器

音频服务器对于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而言至关重要[3]。通过音频服务器可以对声音进行处理。现阶段的新型音频服务器,不仅提升了原本的功能,相比较以往的设备更加节能环保,并且还有报警功能,当设备出现异常的时候,音频服务器便会发出警报,给人们提示,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最佳检修时间,这一功能可以有效的降低播出事故发生的频率。通过与网络系统相结合的音频服务器在保证播出质量的同时还能提升播出系统的效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音频与画质的和谐度,杜绝画质中人物口型与音频对不上的问题,提升观众的观感。

2.2储存技术

存储技术是保证广播电视播出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4]。储存技术是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内容进行存储,同时还应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以此来保证能够顺利播出。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可以将存储的内容自动进行播放,有效的降低了人为操作事物所导致的播出故障,还能提升播出效率。为了跟进时展的步伐,必须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广播电视行业,提升播出效率,降低播出事故,不仅可以推动广电行业的发展,还能有效的控制成本支出。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3.1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效率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编排效率[5]。通过网络技术的控制,可以提升广播电视的流畅程度的编排,还能准确的调整节目的播出顺序,调整节目中画质与音频之间的协调效果。在节目在播出时,可以通过技术对异常部分进行剪辑、对接音频。在工作区域内部设置多个机房,将视频画质与音频字幕分开操作,完成之后,在通过网络技术将视频结合在一起。此种方式可以有效的缩短剪辑时间,节约成本支出,真正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广电行业结合在一起。

3.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硬件技术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硬件技术应用主要包括3个部分,整体结构的应用、硬盘存储技术、音频信息处理技术[6]。首先从整体结构的应用来讲,通过DHD52与I/O接口对广电音视频进行处理,在整体结构上可以提升性能,同时还可以提升广电传播的效率。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操作,通过太网的连接,可以对多个服务器进行监察。对于整体结构而言,提升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同时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其次从硬盘存储技术来讲,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关键。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将硬盘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当硬盘存储信息过多的时候,就会导致硬盘损坏,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备份功能,可有效的避免信息丢失、受损的现象发生。最后从音频信息处理器来讲,目前使用的都是最新的I/O接口,新型的接口为设备的维修提供了便捷,还可以提升信号质量对处理信息的速度与能力。新型的I/O接口,更加节能环保,降低耗损。

3.3音频传输与电视系统

使用专业的数据传输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传输的质量与效率,还能提升输出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新型的I/O接口与本地工作站连接,提升了音频传输的速度。在不影响广播电视播出的同时,可以在后台进行数据传输,有效的缩短了工作时间[7]。在电视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画质与音频两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将画质与声音转变成电信号的形式,再将两者分开进行后期处理,最后通过网络技术将两者剪辑到一起,进行保存。经过后期制作之后,将处理之后的数据传统送到总机房中,通过广播电视的实行将内容播放出来,之后在进行扩大播放。由此可见,音频传输与电视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密不可分。

3.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网络安全问题,以往的广播电视播出系统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播放,如果没有使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检测技术,很难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在播出过程中,非常容易感染病毒,导致信息丢失、损坏,还有可能造成播出事故[8]。其次应当注意的就是可靠性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的网络技术,才能保证播出系统的稳定性,使得相关的数据能够正常运行。如果播出系统的硬件出现故障,严重便会导致播出事故,不仅对广电行业的发展有所影响,还会降低在人们群众心中的形象,甚至会导致他们降低对广播电视的信任度。所以,广电播出系统应当与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提升系统的可靠性。最后应当注意的就是推展性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应用时一定要重视拓展性问题。广电行业所涉及到的硬件设施价格都非常高,所以在购买设备之前,一定要先进行市场调研,掌握设备的实际作用,以及后续的拓展数据,避免在次购买消耗成本。因为设备较为昂贵,所以在购买的时候要将售后处理列入到考虑的标准之中,尽可能选取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降低成本支出。

第4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微型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由过去的纯文本化讲解开始向多媒体讲课方式转变,一直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体现了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体现了我国计算机教学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谓多媒体技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媒体播放器、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而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书本、粉笔、黑板的传统式授课方式。多样化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许多抽象的、理论化的计算机原理通过图像、声乐、案例重现等方式使其立体化、实践化,便于教师讲解和分析,也便于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这相较于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影响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但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时,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呈现和说明计算机运作原理和语言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入门学习,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思路,并且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本身存在着思维断层和思考缓慢的情况,这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时不利的一面。总的来说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有利有弊,本人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就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简要分析。

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通过课件形式,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制作多媒体课件,希望课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的确存在这优势。但是,大量的课件同时也造成了学生负担,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有些教师演示课件就需要十几二十分,这造成了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时间不足,学生虽然对教师的课件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低层次化的课件内容却很难进一步深化,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是有限的,在课堂开始阶段由大量的课件加以吸取后,对后期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兴趣缺缺。在这一层面上来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容易造成师生双向的时间和注意力的浪费。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师生课堂思路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由于其表现形式具有统一性,基本都是通过图文音色的方式,这样的表现方式对解释说明教学原理和知识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无法达到知识的衍生和扩展。初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延伸发展为计算机系统知识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和思路的引导。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教师思维和思路往往可以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给学生进行同步的演练和说明。学生在摘录老师的板书时,不但可以及时地理解到知识点,同时也可以吸收老师思路和思维方式等。这样的过程是多媒体技术无法展现的,多媒体技术展现的知识都是静态的和片段的,连续性的思维和思路方式并不能得到诠释,因此,课堂上师生思路的结合和相互推进还是需要借助传统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而提出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快捷便利的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平台学生省去了许多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这样的省略过程其实是不利于学生探究性的独立学习,导致学生的知识未能很好的内化和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例如,在讲授BASIC语言时,学生对{}""这几种语言符号的代表范围和意义存在异议,有的学生愿意更为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这些符号在编程语言中的不同意义,但是,由于网络查询的方便和快捷,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很快查询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偷懒”,最终只是将他人的解答进行简单的记忆,并未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从这方面而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中

针对上述的三点问题,结合自身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就如何科学正确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合理控制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和频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具有唯一性和必须性,它的应用应该讲究课时性和阶段性。一般在知识点的开始阶段的前一两堂课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需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内,这样才不会因课件繁多造成学生记忆的重复和浪费。在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解后,就应该避免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知识的深化和讲解,而应尽量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二)要多鼓励学生动手练习和操作,提倡其独立思考

计算机教学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这与大中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如在学习编程语言时,院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实践编程练习,让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取新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对于呈现现有知识和现有经验具有直观、具体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相反,如上述的问题之一,互联网的便捷性反而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上的惰性,遇到问题不愿思考而求助于网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而培养学生这样的思考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减小对多媒体授课技术的依赖。通过教师的课堂引导来培养学生动手练习、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以疑问式和启发式内容为主

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上,课件的内容多为疑问式或启发式的内容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若多媒体的课件内容多为讲述式、解析式的内容,则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思维的断层现象,这样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退化。可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多媒体课件内容的选择。

四、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案例

列举计算机教学中关于PPT制作和使用课时为教学案例,在本课堂开始阶段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显示成功的PPT案例,这样可以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应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控制在十张以内,更可以通过课件显示PPT使用前后的效果对比,来说明PPT制作技能的重要性。然后,课件显示完毕后,结合学生初中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引入PPT制作的初步知识,让学生通过回忆式学习法来了解PPT制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入门后,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对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制作PPT,让学生适当操作和联系。最后在本章节进行到后期阶段时,可以讲PPT的模板制作的相关知识深化,由过去的系统自带模板向自做模板深化,待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性学习后,再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学生的优秀成果并加以讲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热情。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计算机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而发挥其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切实地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要清晰把握应用多媒体技术于计算机教学的程度和频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要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更不能因为应用多媒体技术而最终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多媒体设备的“俘虏”。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技术,改变其使用方式的单一性,最为重要的一点时,要尽量将教学的思维和思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课件时不仅仅是接受现有的知识成果,更能接收到教师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思路,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海东.浅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J].魅力中国,2009,(02).

第5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协作学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087-02

Advantag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Application//SUO PeiLie, LV WeiLi, HAN BinMa, ZHONG Ji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we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this course Appli-

c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cess,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teach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lear-

ning, students construct meaningful knowledge and depth of lear-ning,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depth of learning, effective learning.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mputer software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depth learning

1 前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是云南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所上的一门课程,此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现在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交流互动少,再加上缺少实验环境,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思维空间狭窄。为了能够优化教学,促使学生实现对此门课程的深度学习、有意义建构,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特引进协作学习,促进教学有效进行,提升学习者各方面的能力。

2 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理论相关信息

协作学习 对于协作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协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及他人的学习。”[1]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协作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小组形式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下为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2]。笔者也比较认同他们的观点,协作学习能够促进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力、协作共赢的思想。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共同完成任务,解决实际学中的问题,达到有效知识建构、深度加工知识。

协作学习组成要素 要素构成整体,使整体的力量变大。协作学习拥有自身的要素。通常以2~4人构成一组,组内学习者各有不同,组与组间基本同质,小组成员各自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共同目标尽职尽责,互相交流沟通、深入理解,把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深度加工。协作学习要发挥很大作用,离不开其本身的组成要素。协作学习由组成的小组、学习者、领导者、协作学习环境与资源等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者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学习。领导者可以是小组长或者是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协作学习的高效进行提高后盾及保证。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学习及教学质量,丰富的资源为协作学习提供便利。

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协作学习主要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7种基本模式[3]。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据各学习者的特长、能力分担任务。获取、整理有用信息,共同合作交流,成员之间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得出一个满意的成果。每个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进行互评,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组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进行交流时,双方会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眼界、丰富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等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3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下面就来看一下相关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主义学说,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借助于外界环境,在其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形成一个有意义的体系,结合以往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认知结构。“情景”“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构成建构主义理论的四要素[4]。学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情景)产生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会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会话、协作),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同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共鸣。同时,协作学习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知识,不断地深化,逐步形成一个体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和罗杰斯(C. R. Rogers)。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个人经验与学习相融合的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对每个人都是需要的[5],能够在合适的情景中产生出来,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真正价值时,学习会变得很主动。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重视学习过程中有效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学习环境。

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的特点

教师的教是让学习者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习者重构有意义的知识,学以致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难度稍大,学习者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他人进行协作学习。下面介绍此课程的特点。

整体性 该课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它整体性很强,章节之间联系紧密。课程分章节介绍,各章节中有简单的知识,也有复杂的知识,需要从部分到整体去理清思路。它涉及其他知识,如网络等,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从整体的角度介绍,让学生把握一个整体的知识,然后划分成部分。最后,把各个部分进行精炼,整合为一个结构清晰明了的结构图。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把知识重构成一个个精炼的个体,最后由部分加工成为一个出色的整体。

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俗肌Q习者,除了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理论结合实践。此门课程理论性很强,听起来很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等知识很抽象。学生需查阅很多知识,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协作,结合大量的实验来掌握。如线性表、树、图等章节就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结合实验准确地理解、加工知识,使知识深化。

抽象性 语言是为了能够让人看懂,越简单的话语越容易被人理解、接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每一个章节所使用的词汇都很精炼,似乎能够看懂,但是理解起来却不容易。形象的事物,理解起来很容易。抽象的事物需要更加深入的构建、想象、理解等,才能把知识理解透彻。此门课程抽象性极强,需要把书本上的话语换一种方式描述,结合实验,才能理解。如栈、二叉树等,可以用形象的东西比喻,然后结合实验,构建出容易理解的知识。

5 协作学习对此门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具有自身的优势,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下面介绍协作学习对此课程的优势。

协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小组或团队的学习能够带动个体之间的积极性,两个人的思想互相交换,可以获得多于两份思想的价值。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个体支配时间增多,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他们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学习就是不挂科就行。然而,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生经历。小组之间有了目标及方向,大家都会为此负担起责任。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协作,会把不理解的知识逐步转化为可吸收的东西,在交流协作中会受益匪浅。协作学习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彼此间的协作意识,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显著。

协作学习推动课程有效理解、优化教学 在小组或团队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会激发出每个人的潜能。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探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进行协作学习,可以有效推动课程知识的理解。一个难懂的知识单独分给一个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查阅很多知识,才能勉强了解此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效果会远远超出一个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协作学习可以大大优化教学,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有利于问题解决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协作学习中,小组根据教师或者本组的任务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取长补短,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教学中广泛应用协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就是为了很好地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将伴随很多方面的知识,协作学习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有效帮助。

结合协作学习的优势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看出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深度学习、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以及学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具有积极作用。协作学习促进教学优化,提升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将来的教学及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春艳.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2]黄荣杯.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6):

25-30.

[3]李广文.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116.

第6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

前言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在办公自动化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优化办公自动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1、办公自动化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概述

1.1办公自动化概述

当前所述的办公自动化技术主要是指在当今的信息化技术时代背景下,通过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将高效的系统科学、组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式通过网络架设、计算机设备应用、通讯工具运用等方式,来形成信息化设备的整体性配合,使得办公环境和办公模式趋向智能协作的自动化发展模式。狭义上的办公自动化应当是针对办公设备的数字信息化程度而言的,而广义上的办公自动化技术还应当包含数字信息化模式下的相关技术应用,以及实现高效有序的数字信息化办公管理模式和办公环境建设以及相应的高效办公流程。

1.2计算机信息技术

将通常所述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结合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语境中,就应当是具体指向在办公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办公环境下的相应办公自动化技术所需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信息获取、数据分析、信息处理、数据综合应用等构成的综合性技术。换言之,即是指能够实现高效办公应用的所有相关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囊括了所涉及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传感技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在内的系统性技术领域。

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意义

2.1提高办公效率

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避免了办公操作中耗费在信息处理和数据整理上的大量工作,形成了更加高效有序的办公操作对接模式,并且借助高效的网络信息传输能够更加直接地产生办公操作和业务处理的直接关系。一些原本需要直接对接的办公工序,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对接,或者是直接克服时间和空间阻碍,形成云端对接的新模式。另外,在一些特定的工序上,体现出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高效信息处理的优势,减少因人工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鉴别以及检验所产生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并且能够在结构上节省更多辅的办公人力资源,集中在更加需要人员投入的技术环节上来,减少人力资源浪费,从而也是从整体上提高了组织的办公效率。

2.2优化办公环境

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才能实现办公环境与信息化环境的对接,减少繁重的信息处理工作对办公环境的干扰,也减少了办公区域用于信息处理的工序所消耗的办公空间。同时,能够在办公环境上,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来完成整体性的分工协作,实现高效的扁平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平等接入,实现在办公环境上形成更加有利于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整体性操作环境。特别是形成了与办公环境相对应的数据信息环境,例如信息库、数据库、运算模拟库、模型库等,极大地补充了办公环境在数据信息处理方面上的发展。

2.3简化办公流程

通过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在整体办公流程上,减少若干涉及繁重的信息整理收集采集和归纳的办公供需流程,或者是配合相应的技术人员,实现更为高效的对应信息数据管理;另外,配合高效的模拟计算软件或者高质量的办公编程,更是能替代一些数据检验环节或者是核验工作,从而能够实现办公操作更加贴近业务处理,更加直接地对业务处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可以说发展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是简化办公流程,是实现更为科学、更具备高效率的办公模式必不可缺的措施。

3、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具体运用

3.1文字处理技术

从古至今对于文字处理,人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计算机文字处理能够规范文字编辑和输出,被认为是办公自动化中的核心技术。目前比较流行的办公软件有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这些软件能够进行文档合并、编辑、格式化和打印等基本办公操作,实现工作效率的高效化和高质化。

3.2数据处理技术

办公自动化中的数据处理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关键。这就需要将数据处理电子表格以及处理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在办公过程中,必然会生产出诸多的数据信息,而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就比较重要,通过电子表格的应用,就能将工作的整体效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数字表格能将数据直观化以及形象化的呈现,能有效的将经济信息的情况通过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现。而加上对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就能从根本上将数据处理的效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在数据软件的应用下,就能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生成器等作用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措施实施就能将办公的效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

3.3通讯技术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能够有效补充传统技术下的办公室办公所存在的局限。能够通过配合通讯技术的相关应用,形成多信息平台综合信息共享和数据实时传输的有利办公条件,实现无差别、无延迟、最大限度共享信息资源的多端口实时办公环境建设。这对于一些实体商业行业、证券行业等的办公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发展便利,将在日后形成共享云端、多端口直接接入、智能化处理分析的综合办公平台建设模式。其发展趋势应当是趋向于全息化、即时性、精准化的综合性发展方向上,继续发展完善。

3.4数据模拟技术

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特别是在一些高精尖技术制造行业、军事科技行业、航空航天行业、空间技术行业等,进行工业设计以及模型模拟的试验办公中,形成结合数据模拟技术的相关应用。例如,实现将模型模拟运算的办公工序直接交由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数据模拟运算,减少人工环节的工作量消耗和误差。另一方面,这也能够配合办公环节的信息展示、分析、演算等环节,实现办公自动化的需求。

3.5高效编程技术

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在当前的信息资讯行业的办公中发展也尤为突出。特别是通过配合高效编程技术,实现了具备人工智能的信息资讯处理环节上的高效办公模式。通过设定在服务器的特定高效程序,直接处理应对信息咨询、数据取用、信息阅览、客户服务、投诉处理等需要大量接触和及时处理的信息咨询问答环节的办公,这就需要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的运用中,结合一定的高效编程,形成具备均一化质量和一定智能化处理能力的相关技术应用。这也将在日后成为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形成应用的一个大的研究方向。

3.6视频技术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研发,计算机视频技术会在办公自动化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今后的办公模式发展中必将引领自动化办公潮流。通过视频会议的开展,可以实现远距离随时随地交流商讨,也可以满足上级部门与本单位工作上的问题交流互动,办公自动化视频技术应用也可以降低本单位的交通等费用,把节约的时间用在工作中,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未来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的举办将会成为一种常态会议模式。

3.7管理技术应用

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自然也离不开同高效的办公管理技术相结合,实现扁平化的高效办公管理。特别是结合当前企业组织的现代化发展,配合公司管理模式和人事管理思维的发展,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实现信息化办公管理。还能有效调度分配办公人员物力、综合分析办公效率实现科学的效率管理措施、形成有利于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办公绩效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措施也将伴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处理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运用得以实现。

4、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办公自动化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效率,因此在办公自动化中,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⒖嘉南祝

第7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艺术高职计算机PBL分组分层教学一、艺术类高职院校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范围较广、地区覆盖面大,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往往大中城市里的孩子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和偏远地区的孩子都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计算机水平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也容易接受计算机课的上课内容,一部分偏远农村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没有上过计算机课,再加上平时不能去网吧上网,这样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薄弱,这部分学生入学时连指法都不会,其它操作更不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三校生”(中专、中职、技校毕业的学生),这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弱,但操作能力较强,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原来学校毕业时都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因此在同一班级中,学生间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同,对课堂任务完成的效果和时间不同,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很难照顾全面。

2.学院各系部对课程的要求和层次存在差异

我们高职艺术学院的学生各系各专业在大二、大三都要学习相关的电脑软件,各专业开设的软件课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和层次也不同。

3.各系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不同

我院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做设计、有的做技术文员,从事不同的岗位工作,对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如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成为我们授课教师的是一个重要课题。另外,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真正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又是一具棘手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始考虑将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次教学进行相结合。

二、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可行性分析

(一)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中。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几个学期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计算机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如下好处:

1.灵活性

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平时使用计算机会遇的问题,通过整合形成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问题,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目标。

2.实用性

在PBL中学习是基于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真实情景。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生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中。如学生在校园复印社进行材料的打印和复印时经常会遇到U盘中.exe病毒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中就向学生传授如何通过DOS相关命令来解决此类问题,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学院机房是如何来限制.exe病毒的运行方法。这样设置了问题情境,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组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组分层教学是根据一个班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对其提出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以互助小组的形式,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将PBL教学与分组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由于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问题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恰恰可以满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的需要,因此,将PBL教学与分组分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教学在艺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实施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学生入学之初,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以此作为对学生分组分层的基础参考,将每个班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另外每个小组配备1~2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一般具有较强的接受、学习、动手能力,对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能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其他同学。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针对组长操作重点指导,让组长再检查、指导小组成员。这样可以为教师节省下更多时间专门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加强训练指导。同时,以学生的角度将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提高了作为组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二)以专业应用为指针,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不但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要以专业应用方向为出发点。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明确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技能,具体达到什么程度。如在讲EXCEL办公软件时,室内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将教学目标定的高些,重点讲EXCEL软件中公式、函数的应用,并且要使学生能够达到熟练、灵活的应用公式、函数进行本专业报价表和运算表的制作;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选择的问题也是如何来制作本专业的各种报价表。而对于服装专业我们只要求其能在EXCEL中做出简单的表格并能进行图表的分析即可等。所以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应用,以专业为依据进行分层,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Huang Yuedong

(Jil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program aims to train students in practical network theory and practical ability.However,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both theoretical teaching,laboratory teaching or teach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practical skills,made certain reform strategy,and highlighted a project approach,and analyze its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application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s;Practical skills;Teaching methods;Project approach;Methods to explore

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是要培养,具有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维护管理基本能力,并且具有一定专业而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计算机实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目前很多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教学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一、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大都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三个部分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目前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过于枯燥。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在逐渐加快。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却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而且,理论课程联系实际的非常少,很多学生都反映课堂十分枯燥。特别是在讲授计算机网络概述、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时,学生普遍反映难于理解。同时,课堂教学氛围也往往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无法被有效地调动。

(二)实验教学内容单一。首先,实验室设备的落后和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上机实验内容单一,上机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操作,实验缺少设计性的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设备、场地,时间限制等原因,实验教学需要分组进行,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验至少需要2至3台设备连成网络,需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少数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

(三)综合实训课程效率不高。本课程的综合实训,是通过一定的实验任务将学生将本学期的内容,进行综合消化的过程,以期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综合实训过程中,存在着实训连贯性不够的问题,很多教师对于实验的设计缺乏新意,只是将以前做过的实验重新做一遍,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和训练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的这几种状况,笔者认为,应当对当前的教学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改变教学和学习观念。首先,该课程的授课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也主要以讲授为主,在课程设置上,也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这门课的改革,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改变以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以实验内容为中心。学生也应当改变学习观念,一方面,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和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当便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从教材改革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教材内容的理论部分也应当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应当以够用为主,在课堂上应当着重于理论应用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在讲授本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实际的工程例子,作为一个工程师在组建计算机网络时,如何考虑并选择使用何种拓扑结构;在讲授网络协议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去进行设置各种协议;在讲授数据通信知识点时,作为工程师应懂得如何计算网络的通信流量等。以工程师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便是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的教学。最后,学生应对所做项目进行总结,及时撰写实验报告,记录项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等,通过对项目的总结与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实验经验和技巧。在递交给教师的实验告之外,学生还可以以日志的形式将自己在实验中所获得的点滴经验记录下来,养成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员非常有价值。

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还应当积极地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上只是作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更多的还需要各位同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不断地推进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智罡,方跃峰,李继芳.基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10

[2]黄良永,唐爱龙,徐雨明.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9,1

第9篇: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范文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是组成职业教育知识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部分,在整个职业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常认为,有关计算机的文化教育、基本技能教育以及软件技术教育,这三大块教育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应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让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部分并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显然是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对于今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对于这些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认识上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正是基于此出发本文着重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讨,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

2、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

2.1对有关计算机文化要能够正确审视和理解。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要想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达到创造性教育这种高境界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首先真正领悟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真谛和精髓,这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个首要、也是最为基本的任务。所谓计算机文化,其内涵及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用符合和规则来体现的知识实体,还包括传输和记录这种知识实体时所采用的那些媒体集合,其中知识实体是产生于研究、开发、生产计算机及其网络的过程中,其组成有三大块:(1)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理论基础;(2)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工艺技术;(3)有关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计算机文化={知识实体}+{媒体}。这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基本涵义,其中计算机技术是它的核心部分。总的来看,计算机文化与其他的文化相比较,有它独特的一些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具有应用工具性特征:当今有关计算机文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助手,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事实;第二,具有扩散渗透性特征:具有很强的参与能力,这是计算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当代很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计算机文化所包含的那些知识实体,因此,不管是其本身,还是其传输工具、记录媒体,它们都具有超强的渗透好扩散能力;第三,具有信息驾驭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关信息的集合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而能够驾驭信息的正是计算机文化,因此计算机文化具有信息驾驭这个特征;此外,计算机文化还具有资源共享性特征以及持续创造性特征等等。以上就是有关计算机文化的涵义和基本特征,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去真正感悟和体会这些有关计算机文化的精髓和真谛,这对于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对有关多媒体教学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和认识。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是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第一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决不把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第二种情况就是,不管怎样都严格拒绝传统教学手段,全部采纳多媒体教学。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合理的,具有很强的片面性。首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实用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实用技术需求量的不断增多,促使很多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也不断出现,诸如文字处理方面的软件、表格处理方面的软件以及绘图绘画技术方面的软件等等,有关这些内容都是当代高校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一定离不开这些实用内容的教学,这些内容信息量大、功能性强,必须借助有关视频、音频等辅助手段才能充分它们那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就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它最终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在当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师生面对面进行教和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还无法做到全部解决,对于教学这个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对于有些问题,还是要靠人这个智能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开解决。所以在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有关多媒体技术一定要全面看待,不能视为用或不用这样一个简单问题来处理,要把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有机渗透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2.3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正确认识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计算机基础教育,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这门课程具有两大特征:(1)以实际为主导;(2)以应用为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原有的那种以讲和听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于老师以示范性讲授来引导学生以阅读和实践为主的这种具有研究创作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以这种全新教学模式来提高高校实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