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

第1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文化 功能 构建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与管理工作。(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77-02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思想健康、团结协作、富有理想和追求的班级文化环境,保持班级文化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班级文化功能视野下,积极研究和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班级文化的构建,是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提升大学生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是高校育人工作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微观内容,大学生班级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

关于“文化”一词,没有人能够用精确、概况的语言全面地阐释。文化常常与精神、态度、价值、道德、伦理、习俗、文明等联系,以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体现出来,可以凭借人的体验、感受等感知。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的,即通过看得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物质层面的文化,如建筑、标识、语言等;二是隐性的,即通过看不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教育、科技、体育、管理等人类社会活动体现,与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政治理念、人文追求等密切相关。

大学生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微观内容,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对于处于特定生活环境,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活动特点的大学生班级来说,班级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角度出发,大学生班级文化应当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体现班级内外关系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总和。其中,班级内外关系包括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班级与学校的关系。班级文化决定了大学生看待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态度。因此,班级文化决定着班内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所持的认知态度和处理方式。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追求、价值选择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大学生班级文化有具体的内容体现,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1.班级风气。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气,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气既包括学习、科研、交友、消费、政治追求的风气,也包括爱班、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的风气,还包括爱祖国、爱社会、爱集体等诸多方面。好的班风能够对班级同学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不良的班风则会对班级成员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班风也可以影响院系的风气,进而影响校风。

2.班规班制。班规班制即班级的规定和制度,是学校规章制度在班级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在制度管理方面的体现。由于不同班级的专业、组成结构、发展理念不同,因而班规班制可以因不同班级而存在差异。班规班制既是班级加强对成员管理的制度,也是班级成员行为规范的标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关系大学生的成长。

3.班内和谐。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班级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班级,不但可以实现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奋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也可以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外部条件,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全,有利于大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形成协调、包容、友爱、奋发的个性品质,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4.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班级活动开展承载着学习文化、宣传文化、汲取文化的任务。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班级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使班级成员在人文发展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锻炼大学生的技能,使其体验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合作、竞争的关系,心灵得到净化,性格得到锤炼,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取得进步,政治走向成熟,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等。

5.班级典型。班级典型是班级文化的缩影,是一个良好班级文化的典范。在大学学生班级中,存在大量的自强不息,勤于进取、帮助他人、刻苦钻研、热爱集体、参与活动、见义勇为的学生先进典型。他们的典型事迹、典型形象既可称为良好班级文化的诠释,也可为班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激励班级成员、促进大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功能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

1.班级文化规划。构建班级文化需要预先规划、设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调研,摸清班级成员的组成,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发展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洞察他们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进步为立足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扩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班级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活动为目标,在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班级目标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班级文化发展的目标、计划、方案、步骤等。

2.班级文化构建方案完善。班级文化构建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在班级文化初步规划完成后,通过组织开展对班级文化方案的讨论,使大家各抒己见,用集体的智慧完善班级文化构建方案。班级文化构建方案讨论、完善的过程,是进行班级文化构建宣传、动员的过程,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创建、奠定班级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同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构建具体实施。班级文化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一是组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级的组织建设,要在强有力的班干部集体领导下,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将作风正派、热爱集体、乐于奉献、团结同学、具有号召力和一技之长的学生选拔为班干部,让他们在班级文化发展中,凝聚大家的力量。二是目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应在班级学习、班级活动、班级发展、班级荣誉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发展的基础,使班级文化的内容得到分解,实现班级文化发展由抽象变为具体。三是制度层面。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制度起着保障作用,既是对班级成员的约束,也是对班级成员的激励,促进班级文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班级的实际,按照灵活性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四是内容层面。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同的班级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应当将班级协调、团结、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竞争,信念、口号、目标以及班级发展、创新、进步、获得荣誉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五是活动层面。班级文化构建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班级活动来实现。一般指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在培养大学生的情趣、爱好,发挥大学生特长,彰显大学生精神追求,提高大学生品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竞赛活动、科技发明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廖其宾.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4).

第2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导师制;职业核心能力;OTPAE模式

大学生导师制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制的同时,安排高校党政管理干部、专任教师作为学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积极做好学生思想引导、专业辅导、行为指导等,以加强学生教育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和实施大学生导师制度,有利于推进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严格管理与人格感化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1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全面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度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福建省各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纷纷建立和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度”方案,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一定成效,但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了职业教育育人特征,集中在思想教育、学业督学等理论性的引导,导师多以完成学校分配的工作量为目标,通过线上文字交流、座谈交流等形式,以“心灵鸡汤”式的说教试图实现对受导学生的“关心”“关注”“指导”“引导”。一些高职学生执行能力低,缺乏自律,难以实现从理论教育向行为能力的转化,存在“知行脱节”。据调查,7.3%的受导学生表示,导师的指导对自己成长起到积极作用,但79.3%以上的受导学生表示陷入“道理都懂,但执行难”知行脱节的困境。在受导学生难于做到知行合一的普遍状态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育从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就具有必要性。一是当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1],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处事能力、科学自我管理等执行能力普遍不高,这些能力亟需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发和项目任务的驱动,将受导的内容融入到生动活泼的项目任务之中,从“纸上谈兵”转向“临场实践”,实现受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促进思想和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受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大学生导师制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案设计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包括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延伸核心能力。针对学生成长规律和各阶段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的大学生导师培养机制的目标和实施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2],设计思路如下:第Ⅰ阶段:第一个角色转变期。这个时期学生从高中生活步入大学生活,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他们如何转变角色,做好学业规划。要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掌握快速融入团队或集体的方法,找到自己位置,打开美好大学生活的大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第Ⅱ阶段:学业精进期。大学生一旦适应了大学生活,拥有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融入团队能力,获得自我和他人认可,就将转入学业精进期。这时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能,即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掌握专业岗位核心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督促和激励其执行;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通过信息材料收集等手段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使知识成果转化为创造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第Ⅲ阶段:第二个角色转变期。大学生即将走出校门转变为岗位青年,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导业。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做好就业准备;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岗位上如何进行职业沟通、开展团队合作,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问题。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重点是与人合作、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融合运用。

3以项目为驱动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OTPAE模式实践

所谓“OTPAE模式”[3]是指根据知识能力目标,以导师分配项目任务,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按照“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循环运转的导学方式。为了强化理论的实践应用效果,在实践中完善和深化设计方案,笔者以所训导的2018级10位新生为试点,以职业核心能力基础模块———交流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三个模块训导为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驱动,运用OTPAE五步循环训练法,通过小课堂集中的方式建立目标、分配任务,体验和总结评估,开展具体导学实践。实践一:交流沟通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索当前大学生与人交流存在的问题,学习与人交流的知识:包括亲和力之人格魅力塑造技巧、控制力之提问倾听技巧、表达力之语言表达技巧等。(2)项目任务驱动。完成任务打卡和评估分享体验相结合。如,日常打卡体验:大声朗诵篇章,声情并茂地给亲朋好友讲一个故事或段子,开展小组内相互命题的5分钟即兴演讲等当众发言能力训练;通过查阅文件资料提取信息,概括总结会议中领导讲话要义等阅读能力训练;撰写班干部竞选文稿、活动策划书等书面表达能力训练等。(3)分享与评估。开展“大学生社会兼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户外自由辩论,通过争辩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如何做好时间管理。通过导师的点评、技能讲解,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语言思维、沟通方式和表达技巧。实践二:与人合作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团结协作中典型的自我封闭问题,学习与人合作的知识:包括表达合作意愿,融入集体;挖掘合作资源,尊重人的个性差异;解决团队中的冲突,存同求异;表达不同意见,接受建议批评,以及发挥团队中的自我价值等。(2)项目任务驱动。融入团队,使同学认可,处理好人际关系。任务驱动包括:参加班干部竞选,积极获得同学认可;加入社团或学生会,积极成长为社团或者学生会的学生干部;每学期结识10个以上校内朋友;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至少一项业余爱好,做健康阳光大学生等。(3)分享与评估。在考察本土景点基础上,设计出本土文化创意产品。团队通过集体开会讨论、收集资料、实地考察、设计文创模型和样品定制,两团队在分工与合作、存同求异中完成合作项目。通过队友之间、竞争对手之间、团队与导师之间的体验分享和评估点评,提升与人合作、改革创新的经验和技巧。实践三:解决问题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小课堂集中模式探讨当前大学生处理问题的片面、自我和简单化等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与认知:包括全面完整描述问题、识别问题能力(发现问题、甄别问题、界定问题)、行动能力(缓解压力、制定策略、提高效率等)、应急处理能力和总结验证方案能力等。(2)项目任务驱动。包括寻找校园典型性问题,考察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对问题描述的准确性;选取典型性校园问题,团队制定计划,寻求支持,组织实施和验证方案等。(3)分享与评估。选取“教室人走而灯具彻夜通明”问题,队长通过率团队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组织实施、评估效果和改进方法等完成项目任务。通过导师、团队和队员之间对解决问题思路、方案可行性、团队执行力、存在问题等的点评、分析和评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四:综合能力训导(1)建立学习目标。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导师制并不限于交流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单独模块的训导,而是着眼于面临复杂问题时综合几大模块处理问题能力的运用,如训导交流沟通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到了第三阶段,对职业性社会能力综合运用和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2)项目任务驱动。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组织学生到行政教辅机构办公室“坐班体验”,通过观察、体验、协助等方式学习教师沟通与处理事务的方法,包括观摩学习教师在电话接听、同事之间沟通协调、会务组织、问题处理等方面的技巧。(3)分享与评估。如,让学生独立处理多功能厅的申请和管理,亲身体验如何跟陌生同学交流,掌握处理事务的流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导师对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

4效果评估与分析

第3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女生比较多。从所在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到,这几年我校学生就业越发严峻,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也要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往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较男生晚熟。因此,要特别关注高职高专女生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教育。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师范类学校,女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对学习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比较注重技能的掌握。因此,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对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年限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学校根据高职高专生自身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大二事情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总之,高职生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2011年开始,我校就根据参与团体辅导的女生们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方案,比如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潜能等,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同时,我们在也不断更新,精心设计活动大纲,目前已形成4个单元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单元方案如表1:

设计4个单元的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景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其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进而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四、开展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发展需要,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采取小组互动式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如果单纯以授课形式―接受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研究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效能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特点,因此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功能的一项新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在团体辅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在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着重引导协助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间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大一新生 定向辅导 学生发展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81

On College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Theory

GE Peng, WU Luoch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Abstract Freshman went towards colorful college career, often mixed with a lot of vision and look forward to a little uneasy confusion, therefore, an urgent need remedial school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esig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ir smooth transition to College life. 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reshmen to demand, as a freshma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based; secondly on the functional embodiment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and finally directed mentoring program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grounded theory model.

Key words freshmen; orientation counsel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program design

0 前言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菁英型转为普及型,加上近几年来新生婴儿的出生率维持在低点,造成少子化的现象,因此,未来各高等院校间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而如何提升大一新生的报到率并减少其辍学率,将是各校努力的方向。学校的定向辅导主要是为进入新环境之学生而设,用以协助新生因应新环境挑战以达适应之措施;而大学新生定向辅导是大学协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环境,以提升学生成就的做法。许多相关的研究发现,新生定向辅导不只能有助于学生适应新生的生活,也能有效地留住新生,减少辍学率。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各大学几乎都有新生训练的活动,而对于新生训练未臻理想最主要原因,多所学校的承办人认为原因是学生不在乎,学生却认为内容未符学生需求,流于形式、且功效不彰;新生遇到问题不知何处寻求协助。由此可知,大多数学校过去都忽略新生定向辅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日益困窘的环境中,学校关注的重点除了招生之外,如何留住已入学的学生,减少辍学率应是另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实施有其必要性及迫切性。

1 新世纪大学生特质的转变与新生适应问题

1.1 新世纪大学生特质的转变

(1)态度及价值观的改变:对追求生命意义的兴趣远不及赚钱、毕业后找到工作,因此,对商科、计算机及工程方面的兴趣高于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科。

(2)态度及价值观的改变:单亲家庭增加,家庭暴力、待、药物及酒精滥用等问题增加,家庭功能减弱的比率提升。

(3)身心健康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常有许多情绪障碍,包括自残行为、暴力、焦虑、沮丧、饮食失调等。此外,药物及酒精滥用也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身心问题。

(4)学术能力的改变:学生基本的阅读、书写、数学及计算机的技术普遍不如过去学生,大一新生入学后需施予补救教学的比率增加。

(5)教育费用来源的改变:学生的学费多来自父母或奖学金,而今学费高涨,许多家庭无法承担,学生必须打工自筹学费,导致兼职学生增加,工作过度常导致辍学或成绩欠佳。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现今的大学生较以往更加多元,生活层面也较为复杂,大一新生带着既期待又兴奋的心情进入校园,其生活环绕着课业学习及生涯探索两大议题,当适应出现障碍时所带来的情绪或精神困扰更需学务人员给予适切的辅导及协助。因此,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设计必须先了解大学生的人口特质及辅导需求,以便能规划适切的方案,协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1.2 大一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Upcraft & Gardner指出成功的大学生活大多取决于新生的第一年经验,而且第一年最关键的转换期通常是在前六周,在第一年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中有一半发生于前六周。可见,留住学生的关键期为大一新生的第一学期,尤其是前六周。根据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一新生主要面临的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包括对教师教学和学习的适应、对未来前途的担心、觉得生活太过散漫,不够充实、有忧郁敏感及神经质的精神症状比例不低。其辅导需求主要为认识所就读科系、确定自己兴趣,培养良好的求学态度及方法,并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

1.3 正式理论扎根模式

扎根理论(GFT)是Rodgers &Widick为协助学生事务人员将正式理论运用到学生事务上,曾提出扎根于正式理论(GFT)的应用模式,此模式有助于了解与评估特定对象的服务需求,本方案设计将采扎根理论模式。共分为下列七个步骤:集中问题、背景及对象上:检核与关注议题相关的所有因素;选择有用且可使用的正式发展理论:包括与关注之议题和学生发展有关的理论;使用所选择的理论之各种测量工具评估学生需求及发展阶段,将理论建基于实际情境中;形成改进目标:包括界定发展性与内容相关的目标;设计各种介入的方案及活动:以理论性概念指导发展方案内容及过程;检讨学生事务人员使用理论的能力及定时进行处理过程评估;评估介入方案的成效:以确定其影响或回答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2 新生定向辅导的理论模式及辅导需求

新生定向辅导的功能就是要协助新生顺利过渡到大学的环境,提供适当的辅导方案,帮助新生开始与学校的学术及人际进行整合。以下将从相关的理论模式及我国实施的现况来说明:

2.1 新生定向辅导的理论模式

1960年代有两种影响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哲学观点,第一个是“小宇宙”观点,强调测验、校园参访、信息性的集会和注册前的活动;第二种是“大宇宙”的观点,强调学术生活、认知发展、智能性挑战等相关议题,和高等教育的任务。这两种元素持续支配当前大部分的定向辅导方案。归结目前定向辅导方案实施的模式有三:

第一,新生日或新生周模式:1923年University of Maine第一个发展新生周活动,以大型集会的方式,强调分享信息、测验、谘商、注册、参访校园、游憩活动和小区服务。

第二,注册前模式:1949年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设置大学前临床讲座(Pre-College Clinic),是二至四天的暑期方案,包括测验、谘商、信息倡导和入学之服务,此模式公共关系的价值甚为明显,也是协助学生了解大学目标与增进学生最初适应的方式。

第三,新生课程模式:此模式包含两个主要的因素:分享并协助学生了解转换初期的信息,和建立社会性支持的环境。教师与高年级学生以团队的方式采小班教学,教师提供回馈以避免受高年级关系的影响。1985年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研究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提供学分或非学分定向辅导课程。

2.2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及设计原则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必须以提供学生支持性的服务为核心,包括:学生学习中心;图书馆的使用;学生健康服务及谘商中心;生涯服务;学生活动;住宿生活;服务学习的方案等。同时新生定向辅导方案的内容必须能促进学生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发展:发展智能与学术能力;道德、伦理及精神方面的探索;建立及维持人际关系;重要的支持团体或针对危险学生的团体辅导方案;发展性别角色及性向的认同;决定生涯与生活型态;维持个人健康及精神方面的调适等。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认为学生定向辅导的任务必须包括:促进新生融入学校;使新生为接受学校教育作准备;引导新生统整学校知能的、文化的与社会的气氛。

而CAS中指出新生定向辅导方案规划的原则包括:以陈述的目的与目标为基础;与方案及活动相关之学校其它单位协调;让学校所有新生都可以获得;协助新生了解高等教育的宗旨与学校任务;协助新生了解他们在教育环境中的责任;提供新生有关学术政策、程序、必要条件及方案的充分信息,以做明智的选择;知会新生可以获得的服务与方案;协助新生熟悉校园与当地环境;提供计划性的机会,让新生和教师、行政人员及在校生互动;提供新生自我评估的信息及机会。

3 新生定向辅导方案设计

3.1 集中问题、背景及对象

为协助新生能顺利过渡到大学生活,经前述探讨检视,符合新生定向辅导需求之方案设计,需考虑下列因素:实施对象:经学校正式录取之大学日间部一年级的新生,年龄在18~19岁之间。实施方式:采家族学长姐制,以开学前模式、新生训练营、课程模式等系列活动进行。实施时间:采一整年系列活动方式。组织领导:由校长或副校长统筹,以院系为主轴,学务处及教务处为辅,其他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统筹全校教职员人力,全力投入。实施经费:调配现有各项措施及课程,经费不需增加。实施人员:全校教职员。实施内容:以学术取向(教务处)及人际取向(学务处)为两大向度。

由以上所述可知,新生定向辅导绝不仅是学务处的工作,其涉及教务、系科,甚至是学校各单位都需全面配合的工作。尤其是目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如何将学生留住,减少学生的辍学率应是各校极思努力之处。因此,新生定向辅导应由学校高层统筹,全校动员投入。

3.2 选择有用可用的正式理论

经探讨与分析各大学生发展的理论,选择下列理论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1)Chickering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Perry智能和伦理发展理论;(3)Knefelkamp提出一套以Perry理论为基础的“发展性教学模式”;(4)Myers-Briggs人格类型理论。

3.3 将正式理论置于真实的情境中

3.3.1 Chickering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第一,发展重点:Chickering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大学时期发展的七个向度,前三个向度(能力感、情绪管理及自主性)是大一新生发展的重点。能力感的发展包括:对大学课业学习的能力,如做笔记、考试及利用图书馆等;运动和操作能力,如体力、耐力、健康等;人际关系能力发展则指能与人有效沟通、领导、被领导、合作及从事团体工作的能力等。情绪管理包含知觉自己的正负向情绪,并能平衡控制及适当地表达情绪。自主性系指大一新生要学习的是不要过度依赖他人(父母、师长或同侪)的肯定,要能独立处理身边的问题,并能融入群体中,与他人合作。

第二,影响发展因素:Chickering提出七个会影响学生发展的学校因素:①学校目标;②学校规模大小;③师生关系;④课程;⑤教学;⑥朋友与学生社团;⑦学校提供的学生发展方案与服务。而黄玉研究我国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发现大学经验(主修、学习投入、师生互动、同侪关系、住宿经验、社团经验、打工经验)可以显著解释大学生六向度心理社会发展之变异从17%到41%。其中同侪关系为解释大一学生发展之最重要因素。

第三,综合以上所言,在设计大一新生定向辅导方案时,应包括:能力感的建立(图书馆及学校资源的使用、学习适当的读书策略、大学教育目标的认知)同侪及人际关系、社团与打工、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与生涯,自我探索及情绪管理等方面。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由上述的理论及相关研究中虽已可获知新生定向方案的内涵及学生需求,但为更能精确了解学生需求及方案内涵的适合度,拟选取大一及大二学生各一名进行深度访谈,并以黄玉(2000)之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量表施测,了解其发展程度及成长经验,以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

3.3.2 Perry智能与伦理发展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根据理论及相关研究均显示,大一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大多为二元论,而二元论的学生在课程方面会期待高结构,具体经验,并有标准答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或活动的安排上需考虑大一新生的认知程度,以免因挑战过高而流于无效的学习。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选择大一及大二学生各一名进行深度访谈,以MER评量其认知发展程度,并了解其对课程教学与新生活动的需求与看法,以作为方案设计的参考。

3.3.3 Knefelkamp &Widick 发展性教学模式

对方案设计的效用:此模式系以Perry理论发展出来,以应用在教学上。此模式指出二元论学生在课程教学或活动设计上需考虑下列四方面:

(1)高结构化:如提供明确的课程表、活动流程或作业指导等,愈明确对其学习帮助愈大。

(2)低差异性:在阅读、作业、呈现的观点及教学的方法等差异性要低。

(3)大量的经验学习:大量的经验学习:提供结构化的讨论、活动参访、影片欣赏与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进学习效果。

(4)人性化的学习气氛。人性化的学习气氛:活动的进行或教师之教学态度应有人性化,较多的支持与鼓励以利活动的进行及学习效果的提升。

3.3.4 Myers-Briggs人格类型理论

(1)对方案设计效用。人格类型在学习及教学上的应用及参考价值很高,可从藉此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型态:如外向型的人经由讨论及团体活动可以获得最好的学习成效;内向型的人偏好阅读及独立工作。以决定教学方式:如感觉型的人需要按部就班的教学,在实务工作中需要记住事实和具体的观察;直觉型的人偏好独立学习和需要想象、观察关系和掌握概念的任务;思考型的人重视系统、客观的研究;情感型的人在意与教师相契合、透过关系学习及个人与内容的连结;判断型的学生偏爱稳定的工作、有次序的态度和有纲要性的任务及正式的教学;知觉型的人冲动行事,偏好非正式的学习和发现式的任务。

(2)学生发展与需求评估。开学后全面实施MBTI的测验,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团体分组、教师了解学生及活动规划之参考。

4 结论

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两大主轴的议题:教育的宗旨及学校生存的危机。由上述的说明中可知,不管是基于教育的宗旨――促进学生成功学习;或是源自学校生存的危机――提升报到率、留住学生及减少辍学率。规划良善的新生定向辅导不仅能有效地留住学生,减少辍学率,对学校财务绝对有帮助。此外,透过新生定向辅导的推动,凝聚全校人力、物力,全力投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建立亲密的师生与同侪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除了能协助学生成功学习之外,更能藉此培养学校的共识,建构一个优质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富美.大学新生定向辅导实施之研究――从学务处负责人员与学生的观点探讨.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

[2] 李燕鸣.东华大学大一新生之自述精神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慈济医学杂志,2001(14).

[3] 宋湘玲,郑熙彦,林幸台.学校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施.高雄市复文书局,1998.

[4] 张雪梅.我国大学新生辅导实施的研究-学生及新生训练承办人对新生辅导之看法.人文述理学报,2007(1).

第5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人才培养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3]辛汉玲,丁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调查分析.现代企业文化,2008,(5).

第6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职业锚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the econom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pular higher education, the more furious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in order to keep one’s position steadily, one must layout one’s occupation career by the numbers. Through the summarizing of the theory of the career programming,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of the career programming for the undergraduate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how to layout the career programming for the undergraduates. The writer hopes that the article can enlighten and induct the students with pertinence to design their career programming. So they can make preparation for the career, combine one’s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rding to the aim and course sum up the experience constantly, rectify the disharmonious parts of the occupation career and eventually fix one’s “occupation anchor” and realize one’s occupation aim.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lso provides the reference and help to the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ollegian;career;occupation anchor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和高校的就业指导未能与时??进,许多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因此,迫切需要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近年,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的比较平淡,或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一个近年来才在中国引人关注的词语,它的价值凸现是与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是处于“怎样接受一份工作(How to be given a job)”阶段;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特别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人员的出现,就业压力的增大,如何定向学习和选择职业,已很关键,这时,已进入了“怎样获得一份工作(How to get a job)”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获取人生成功这一高层次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的目的,即结合自身情况、周围环境为自己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并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而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真正做到了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纳入到一生的设计中,从人生这一历史长河中探究职业发展,即“如何设计你的生涯(How to plan your career)”。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尽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有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劳动者如果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有一门职业或者说一份工作,这样就能保障自己的经济来源。不同的人,其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经济报酬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往往是由于从事的职业造成的。因此,人们把追求理想的职业作为人生成功的一件大事。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及早了解有关职业知识,对各种职业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并科学、务实地搞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职业的概念,众说纷纭,人力资源学者程社明博士对职业所下的定义:即职业是参预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生涯(career),有人生经历、生活道路和职业、专业、事业的含义。人的生涯主要是人的职业生涯。

国内目前各种教材和资料对职业生涯规划都做了自己的定义,这些定义,都有着很大的共性,笔者选择程社明先生的观点,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明确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是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据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大学里就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替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步入社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

著名职业生涯学研究者程社明博士指出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项内容:即:题目、职业方向和总体目标、社会环境分析、行业分析、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角色建议,目标分解及组合,成功标准和缩小差距的实施方案。

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不同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目标的设立。不管怎样,人的职业生涯规

   

划,不外乎内、外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也体现了职业锚的某些特性。

外职业生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单位、地点、内容、职务、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组合及其变化过程。一般指职业外部表征的发展,更多表现了职业的特点。

内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组合及其变化过程。指职业本身对人的各项素质的内在要求,更多体现了职业的内涵。

所谓职业锚指一个人进入工作情境后,由于实际工作经验的增长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的概念是由美国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

(三)人生职业发展阶段

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帕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为五个阶段:成长、探索、确立、维持、衰退个阶段。

、成长阶段(岁~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游戏、玩耍、电视媒体、观察家人等方式,开始发展自我观念。

    、探索阶段(岁~岁之间):这一时期涵盖青少年时期和成人初期。

、确立阶段(岁~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工作周期中的核心部分。这一阶段包括了三个子阶段,尝试子阶段(岁~岁之间)、稳定子阶段(岁~岁)、以及职业中期危机阶段(在多岁和多岁之间的某个时段上)。

、维持阶段(岁~):个体在这一阶段逐步进入中老年,心态趋于保守。

、衰退阶段(岁以上):个体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退休生活,想发展除了工作之外的新的角色,维持生命的活力,以延缓身心上的衰退。

处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人,应考虑不同的事情。大学生正处在探索阶段,可以多做些尝试、探索,在工作中摸索出本人的职业性向、职业锚、职业兴趣等,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而岁以上的人,就不应该做过多的尝试,而是应该认真分析清楚本人的职业锚、职业性向,选择本人有优势的职业做长远的打算。这里的年龄阶段划分还应该针对不同的职业加以区分,例如:在中国,作为职业足球运动员,岁已经该退休了;而作为教授,岁差不多是最年轻的。

(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

大学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和初步确立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能力迅速得到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许多学生往往需要就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逐步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从事某种职业。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求职者双重角色。产生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和社会经验。尤其当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不相符,更会面临着是否重新选择的矛盾。

根据大学阶段的职业发展特点,大学生要制定短期到中期的行动计划,选择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根据自己的具体目标因人而异。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整合收接到的信息资源,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职业进行定位。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学生的就业日益走向市场化,而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研究,希望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职业准备,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供一些借鉴。

大学生进行职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一个班的毕业生,工作若干年后,发展结果大不相同。据有关资料显示,对自己的职业有规划的人,其发展明显好于他人。在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诸多成长困惑,渴望今后有一个好的职业,但不知从何入手;渴望自己今后有大的作为,却信心不足,目标模糊;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往往有大的抱负,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所有这些,可归结为对自己缺乏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

简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具有比较大的盲目性和不切实际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特征,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某些职业特质,及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可以帮助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常常缺乏对社会,对外部职业资讯的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需要不断获取外部信息,学生获得的外部信息越多,心理准备也就越充分,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规划自己。

、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才能成功,自信是一种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它较少受认识的影响。自信方面的障碍并不是认识障碍,而是与以往的经历和体验密切相关的情绪障碍,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培训和教育的增多,对自己和职业工作的认识的加深,自信心也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促成大学生自我实现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更是如此,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能够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

职业发展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作为,它既是有目的的行为,又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进行的行为。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主观方面,如个体素质,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个人能动性的发挥等;二是来自客观方面,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机遇、机会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人生舞台上,不同个体之间职业经历千差万别。有的人自始至终从事一种职业,有的人却经常变换职业;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一事无成,抱憾终生。这些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产生了不同的重要影响。

第7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情商教育;情商培养机制;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077-02

一、问题的提出

情商(EQ)也叫情绪智商,它是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情绪、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不断激励自己和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是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情商的高低可以说与智商一样,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情商教育对我国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和择业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我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对我国高校学生情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两个十分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一是如何形成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使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制度化;二是如何结合实际确立大学生情商培养的主题,使大学生情商培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拟就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大学生情商培养的制度机制框架。

二、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大学生的情商培养已经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去引导高校改进教育手段、重视对学生全面能力、心理素质和情商的培养。但在如何保障大学生情商培养,如何使大学生行为、个性、能力符合时代要求等方面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使情商培养机制的形成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

(一)学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传统的社会以纯技术和科技含量评价高校价值和知名度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没有体现情商培养的要求,至少没有将情商的培养与智商培养作为同等重要的素质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中,更谈不上情商培养的制度建设的完善化、体系化的问题。综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不是强调培养学生技能和理论素养却极少提到学生个性培养、社会协调能力及应付社会复杂环境能力的培养。

(二)日常教育教学方面

因为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了安排好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一般也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但对学生各种社会能力、个性培养的均衡发展和提高重视不够,尤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而是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千人一律。同时,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绝口不提与专业无关的事情,更谈不上将专业教学与情商培养有机结合的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般也是强调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学生其他社会能力的培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向提高自身智商而忽视情商的提高。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

不仅在教学方面未能将大学生情商的培养纳入培养机制,就是与大学生情商直接相关的职业规划体系中也没有充分重视对情商培养的要求。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对他们灌输的职业规划理念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对口专业,然后是如何指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中长期计划,最后是通过专业训练和专业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整个职业规划过程从一开始对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尽管近年来也使用到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情商培养的方法,如在就业前训练学生的面试技巧,引导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应付就业中可能遇到的复杂社会环境等,但在规划中未能明确情商培养的理念。更是缺乏一整套保障情商培养的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大学生情商培养的问题尽管已经得到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系统完善的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远未形成,对情商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协调化、均衡化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应有理论高度,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理论框架的形成势在必行。

三、大学生情商培养机制理论框架初步认识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得到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参与与配合。从办学理念到人才培养目标到日常教育教学再到大学生职业规划、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校园文化的形成等都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真正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安排好学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外,还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情商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和提高,尤其是现代社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不应千人一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校要主动与社会联系,建立更多的产学研基地,指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看社会,知不足,强责任,学知识,长才干。大学生情商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富有远见的认识和战略性的投入,把情商培养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向全校推广。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证情商培养机制顺利运行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情商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出发,高度重视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从高校的实践经验看,在高校内部成立大学生情商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的领导机构很有必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以教务、科研、学生工作部门等为主,其他相关各部门分工合作,全体教职员工齐抓共管是高校实施 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宝贵经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情商教育是体现组织领导支持力度的重要方面。

(四)学生工作部门的具体指导

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加强具体的指导,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和融入社会,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其在社会中的位置。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定位,同时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将情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学校专业课程教育应当渗透情商教育的内容,在长期素质教育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门类众多,领域分治,每门学科都蕴涵着情商教育的内容,如社会科学课程中众多的创业者的风范和改革家的事迹,自然科学课程中缜密的逻辑思维、科学设计和发明家的创造智慧与意识等,将其与其所处的时代和个性的发展极其与社会自然的环境相结合予以介绍,都会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因此,学科课程学习是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资源,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商教育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两课教学中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手,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与社会协调的能力是影响其情商的重要内因。

第8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第9篇:大学生成长规划方案范文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构建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拓展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远大的理想,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而进行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会计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更需掌握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因此,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会计教育应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需要、发展机遇、制约因素、大学所学的课程等,为自己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行动规划和具体方案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两大类别。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现的是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方案。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则主要体现在建立职业阶梯,针对组织成员的发展情况指定培养计划,提供适合各个组织成员的发展机会。然而,实践中各个高校在会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老师仍然采用高中课堂的教学方式,完全以课本为依据,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的课时量,将教学作为了一种任务,成为了对知识的完全灌输,而不是能力的转化。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期末考试中取的好成绩,努力通过各种会计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虽然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实务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会计专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学习与更新自己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将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带到了大学课堂,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思维方式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理性认识的一种升华与对感性认识的验证。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将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社交、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为学生安排的实践教学课程略少,大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日常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只注重硬件发展,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参加工作后,面临新挑战不能很快融入新环境。

3、会计专业大学生见习制度不健全,见习岗位质量缺乏明确规定

依据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接受单位为实习学生所提供的见习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当性,既有利于提高和锻炼未就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为实现及时、尽快就业做好准备。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岗位的内容,标准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保证实习学生获得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在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应由特定人员予以指导,但是实践中对于此规定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相对于较成熟的职业见习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我国的见习计划本身并不完备。科学、规范的见习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我国目前具备的仅是在岗实习一项,其他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1、将会计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有关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职业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展开,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每个个体都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个人职业选择既要看择业者自身的综合条件,又要看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如果择业脱离社会环境、条件和需要,那么择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成功的择业往往是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社会需要需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认真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方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标准,尽量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尽量充分考虑个人的因素,拓宽思维,进行创业与再就业,同时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推广校企合作模式

介于会计专业理论性与应用性并存的特征,应当大力加强学校-企业间合作,提升该专业毕业生整体能力。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平台,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两者的结合对学生成长有极大作用。可以充分保证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学校要放下身段,引进社会讲师,变主为客,充分与市场对接。其次,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平台,保证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行对口订单教育。

3、建立会计专业毕业生见习基地和高校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