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题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向集镇、建制镇集中,小城镇人口得以快速增加,加速了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步伐。村镇规划也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村镇规划设计工作时间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目前的国家标准即《村镇规划标准》,从指定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看,其技术规定是应用于村镇建设规划的。从规划时间上看,亟需加快村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可是村镇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内容的规划指导远远超出上述标准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村镇规划实践中,村镇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是在村镇建设的实践中进行不断地补充完善,并在规划设计中运用。
一、村镇规划课程实习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相比其他同类课程如《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等,其在专业中的地位显然更为重要,所学有关内容更为具体并需要扎实掌握,因此增设课程实验的实践环节极为重要。课程实验是《村镇规划》课程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与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密切联系。我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村镇规划》课程的时间普遍较晚,不仅在课程理论教育,而且在实践运用教育方面均积累薄弱。因此,搞好学生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实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让其掌握村镇规划基本要领,突出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二、村镇规划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室内外实验环境有待改善。《村镇规划》实验主要是室外调研及室内图件设计,对于室外实习就要求配备较好的实习地点和实习经费,对于室内工作就要求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具有高配置、能良好编制图件的实验教学计算机,实验室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二)学生实践认知不足。《村镇规划》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课程,但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辅助,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村镇规划教学中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安排在课堂教学。但本课程的实验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对村镇规划以及居住区、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电力、绿化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实际的调查时间一般集中于一天,远不够学生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居民点、道路、绿化带等测量,并按一定比例绘制平面图等工作。
(三)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不够。《村镇规划》实验设计是一门技术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课堂教学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方案并利用MAPGIS软件编制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局图等图件。传统实践教学都认为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的方法,并用手编制图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入实际社会工作后,缺乏结合理论知识,把计算机绘图应用到规划中解决村镇规划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村镇规划实验教学改善途径
(一)科学设计实验计划。在村镇规划实验设计过程中,通过讲述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实验设计的预期效果,再通过重点讲解实习流程、要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演示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快速更新实习内容及要求,实时将专业的新技术和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
(二)加强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指导教师从准备工作、实践调查、室内编制规划图、编写规划说明书等每一个环节必须得抓好,每一个细节都要对学生好好指导和解释。在实验过程中,力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引发其创新能力。掌握好各小组学生参与实验并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各组提出的优秀方案、构思提出赞扬,使各小组能去长补短,通过鼓励、赞扬学生的方式促进学生实习质量的提高。
(三)编写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村镇规划》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村镇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综合设计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主要包括:(1)读图识图的能力;(2)应用MAPGIS软件对底图进行数字化;(3)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现状条件等资料的能力;(4)确定调查区的性质和规划规模;(5)居民点总体布局图、农村居住建筑庭院平面布置图等图纸的设计能力等等。较好的实验指导书的编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上基本功,还对顺利完成实习十分必要。
(四)分类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教学,并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及知识水平结构,鼓励和激发学生各自特点,调动学生规划设计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式。评析学生准备的实习报告、设计图,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实习结束后,必须组织师生讨论,并点评各组规划图和实习报告,由各小组同学相互评价和讨论其他组的规划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正。
四、结语
《村镇规划》课程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加强教学的前沿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结合村镇规划专业知识,依托应用MAPGIS软件进行规划设计,是高等学校村镇规划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综合教学方式,借签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模式,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流程,以村镇规划专业背景和知识为基础,逐步完善村镇规划实验设计的教学体系和实验内容,以培养出符合现代要求的村镇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兆森、陆伟刚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最初设定的工艺美术范畴的室内装饰专业,伴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和市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各方面日趋发展,室内装饰专业逐渐融入了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人机工学及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成为一门内涵深广边缘综合的新型学科。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艺术类招生的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也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渐扩大而显得异常火热,但是在这种大的背景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归根结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够深入和缺乏实践训练,这最终导致毕业生在进入行业后,面临真实的设计项目时缺乏经验,而不知所措。据了解,目前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中,大多数的实践平台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使其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而概念创意设计教学着重强化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通过概念创意的创新设计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设计思维与工作方法,其结果未必能够实现,但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为其留有进入专业领域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内涵深广边缘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特性,来寻求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需求。
二、结合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述。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专业训练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针对性地补充和学习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了解项目设计的过程和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作为保康县歇马镇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的援助单位,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接受了歇马镇政府的邀请,承担了所在镇的21个村庄进行规划设计,课题组团队成员由带2011届毕业班的专业辅导教师组成,团队结合本次课题纳入了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学生毕业考察和毕业设计进行展开,学生通过这一毕业课题的学习和训练,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运作,并对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原则、现行政策法规以及新农村规划设计相关政策和方法规范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树立对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价值观,有利于今后参与同类项目实践,提高专业设计素养和实战水平。
(二)课题的目标与要求。每年毕业设计课题都因项目而有所不同,往年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生大都以虚拟训练课题为主,设计目标和对象比较模糊,设计要求也不太明确,本次的毕业设计课题作为真实项目进行开展,目标明确,并要负担责任,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对较高。
1.课题项目背景分析。本课题名称为“保康县歇马镇新农村规划设计”,歇马镇地处保康南部,驻足沮水河畔,背依荆山腹地,大小山头418个,其中标名大山头37座,山峦重迭,沟河纵横。东与两峪乡的大岭交界,南与兴山榛子乡的黄家垭接壤,西与马桥镇的高桥河相连,北与后坪镇大石脑毗邻。属山区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差异较大,有“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之说。歇马镇地域较广,地形条件复杂,海拔较高,其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目前以烟叶为主,以后着力发展以九路寨为中心的旅游产业,但是21个村庄的规划各有特色。
2.设计内容和要求如下。第一,以设计村庄的自身产业特色和村庄形态特色为入手点,对所在村庄的地块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对地质地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民居建筑的历史、形制、风格、使用状况及周边环境作进一步现场调查和资料查证,并参考国内外相关实例的成功经验,完成调研报告。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保康县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年)等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歇马镇提供的规划资料及有关建设意见,提出对所规划村庄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如下内容:村庄产业、基础设施、居民点等规划设计方案;居民点详细规划设计方案;风景区沿线的景点规划设计;近期环境改造方案(包括环境和旧建筑的改造);新建居民点的户型和效果图方案;规划编制说明。第三,以本课题为基础,挖掘和整理农村民居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风格特点,以探索如何通过改造使新旧结合,重新彰显出其历史风采和地域特色为命题,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并结题。
三、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法的创新与特色
毕业设计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或继续深造前一个重要的过渡期,因此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以及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是把握这门课程的两个关键要素,也是毕业设计教学实践的特色所在。
(一)创新特色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解决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选题常常困扰着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自2003年课题组申报了鄂西北新农村民居建筑模块设计的省级科研课题,课题组成员一直关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设计,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就将每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结合,课题逐步由虚拟性转向真实性,强调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2009年课题组参与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针对保康县城关镇的9个村庄进行设计实践,并关注农村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问题与再生话题,与湖北襄阳所处的鄂西北大环境发展的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2007~2010年历年毕业设计选题都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确保课题的时效性和挑战性。一是教学的介入必须在项目进行前,使学生能了解村庄现状的真实情况:课题组成员的教师带领毕业班学生进入保康项目所在地,并驻扎在所在村庄,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从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村居建筑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选择历史价值深厚或有突破性利用的区域和乡镇为课题对象,对所在项目区域的地域特色、民俗民风、民居特色等作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有所重点地进行研究,特别是景区村庄形成的历史风貌,人文特点等作了更为详实的考证,使课题的深度和高度有所加强。三是村庄及其环境规模宜小巧适中,以便学生能集中精力深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难度较小、特色相对不明显的村庄让学生全程参与并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实践,鼓励学生组成课题小团队独立完成项目。
(二)创新特色二:深入现场的教学方法。项目进行前或早期是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最好时机,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村庄的基本现状做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到现场了解许多真实的村庄现状以及实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并且联系县镇的政府代表、规划局、旅游局和相关技术负责人等在现场或其他同类项目带领参观和技术讲解,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印象深刻,对他们日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以上谨慎的选题和现场的指导,使学生在乡镇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建筑保护利用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批判性视野,启发他们去思考新旧对话与共生问题。通过产学研的互动,不断建立一个将历史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三)毕业设计实践性课题研究的体会。一是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性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围绕教学中针对设计创意、设计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二是利用专题性、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以跨学科为启发点、依托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提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密切的综合课题,引导学生作出基于对建筑造型艺术、技术、文化、生活经验等多维因素综合思考的创新设计结果。四是通过本项目,组建一批观念活泼、创造力旺盛的教研团队,以教师为表率迸发出设计原创爆发力来影响学生。利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
四、结语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 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
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
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
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
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
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
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一、统筹规划,提高校本研究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必需要认真规划。校本研究方案的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又可与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了校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使校本研究的内涵日益丰富。我校在设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校本培训力求要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在新课程背景下,重点是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课程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骨干教师的培养等。
2.学校课改的现状和推进。
以全面提高课改整体水平为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校本研究活动。
3.评价改革的要求。
通过校本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设计学校管理的制度、要求和考核机制。
从2003年开始,学校每学年都要认真制订《港口学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系统规划、步步推进与有效整合,主要开展了如下“六大板块”的系列活动:
板块一:教育信息化研训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核心之一。创建省示范学校以来,学校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张家港市农村学校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安装校园网,第一批创建成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第一个建立校园网站”。围绕教育信息化,我们主要开展了“网络、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研讨”、“教育博客与教师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情感研讨”等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研讨,结合学校相应的培训活动,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蒋俭学老师于2005年获全国初中多媒体课展评一等奖,曹勇、朱敏江、周晓明、钱丽雅、徐春方、何正才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苏州市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中获奖。
板块二:实践新课程系列活动
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服务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考试评价改革研讨活动、“一个课例,三次研讨”活动、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资源库式电子备课试点、“讲学稿”课堂教学改革等十多个专题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这些专题化校本研究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学校的体育、“艺术、生物、历史”综合等学科的满分率多次列全市同类学校榜首。
板块三: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整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群众性科研活动的有效平台。针对我校科研方面较为薄弱的状况,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请了三项张家港市级以上研究课题:两项是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一项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方面的。几年来,全校大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三项研究课题均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有两项课题成果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一项课题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
板块四:新教育实验活动
我校参与《新教育实验》的项目初中部是“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师生共写成长随笔”,小学部是“营造书香校园”。2004年以来,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写教育随笔活动,还成立了“自主、实践、互动”、“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等青年教师沙龙。近两年来,共组织了30多次沙龙活动,30余位青年教师撰写了100余万字、1000余篇随笔,较好地调整了他们的教育状态。同时,通过一批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全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板块五:青少年教育有效性研讨活动
本板块重点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几年来,主要开展了学生课余生活指导研讨、写育人案例活动、“班级公约”自己订、失败的“优秀”学生反思、每日“三省”等活动。通过几年打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板块六:校本课程开发研讨
本板块重点是为了提高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成功开发了《擦亮你的心灵》、《“河阳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一批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
二、务实管理,增强校本研究实效性
在校本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究工作的管理,确保每一个主题、每一个具体培训项目均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便于实施,在制订方案时,每一个培训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和承担人。责任人在子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制订出相应的活动计划,要参与培训的全过程,并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活动的时间、内容等,确保校本研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摘要: 本课题基于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和对往届世博会冷源方案方案的分析,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园区建筑冷源需求特点和上海能源结构和可再生能源承载力的研究,提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冷源规划可行性方案并对上海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能耗进行预测。
关键词: 展馆建筑 空调系统 建筑能耗 上海世博会
1 上海世博会规划概述 以建立和谐城为主题的世博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选址位于黄浦江上游,处于陆家嘴和老外滩的南延伸段上,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区,约5.4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内,规划总建筑面积855,500平方米。自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以来,历届世博会都以展现各国当时最高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为主要目的,其中展馆建筑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1]。和历届世博会相似,上海世博会的建筑也以展馆建筑为主,展馆建筑面积占整个世博园区总建筑面积60%以上。除展馆建筑外,世博园区建筑还包括会议、办公、娱乐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建筑[2]。
2010年世博会举办期为5月~11月,预计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接7000万名以上游客,日平均人流为40万人,日最高峰人流预计可达80万人。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包括上海高温高湿的夏季,因此,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的安全、低环境和能源负荷运行是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实现绿色世博的关键。本课题基于对往届世博会冷源设置的分析,结合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对世博会建筑空调系统冷源进行研究。
空调系统能耗预测首先须对建筑物动态空调负荷特性进行分析,确定空调制冷系统方案,针对该方案确定不同负荷率下的机组运行时间,并根据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效率,确定建筑的运行能耗。由于上海世博会的展览期为5月份到同年的11月份,因此园区内建筑仅考虑夏季供冷能耗。前期研究已经得出上海世博会建筑物动态负荷特性,见参考文献3。
摘要: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针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的要求,突出规划师素质与能力培养,结合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理论体系、课程案例、规划题目、组织模式与环节设置、模拟评审等6个方面的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 课程改革 案例教学 教学组织与环节 模拟评审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城市规划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我校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已讲授至2007级,共计5届,授课学时共计320学时。从教学实践过程看,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改进。
一、课程问题分析
(一)课程理论基础
“总规抓战略[1]”,城市总体规划在规划层次中属于宏观层次内容,要求相关的理论准备呈现完整、体系化的支撑。对于总体规划课程而言,相关基础课程的开设时序与内容衔接缺乏协调,相关教材对于规划思维、分析方法等重视不足,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结构分散,缺少全面理解和把握城市各要素的能力。
(二)课程案例准备
总体规划课程的展开依赖一定数量和结构的案例群来进行支撑,以达到贴近工程实践,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课程案例来源、类型以及入库标准等问题仅凭一人之力,依靠项目积累难以实现,同时个人偏好也一定程度影响案例库的建设质量。从前期运作来看,案例数量不足,结构上没有细分,部分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相应地对于案例教学的支撑相对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效果。
(三)规划题目选择
在总体规划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严格的教学进度,同逐步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城市总体规划“真题真做”的理想模式陷入困境,因此一般规划题目选择都是“真题假做”。然而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导致规划调研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现状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无法充分把握某方面的城市要素。同时缺少方案评审环节的“真题假做”,容易导致学生对总体规划的整体程序认识不够全面。
(四)教学组织模式
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一般将学生分为若干设计小组,由教师进行设计开题,布置总体规划题目和要求,各学生设计小组独立负责整体方案的构思、设计以及成果展现。教师负责相关理论讲解,在课程过程中按照既定的阶段和思路对于学生进行纠正,导引和评价。此种“师徒相授”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开放性不足,多元化不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所欠缺,并且相关的评价机制无法建全,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差,产生误导。
(五)课程环节设置
一般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程的环节设置为:开题—收集资料—方案一草—方案二草—方案三草—方案确定—成果表现。此种环节设置的问题集中在必要的规划程序环节与教学周期的矛盾上面。按照既定的节奏完成必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城市诸要素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其思维偏重于空间安排,对规划本质认识不足,规划方案流于表面。
二、课程改革思路
(一)按照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实际,参考培养规划师的实践要求与能力标准,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引入规划行业相关机制,促成学校教育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二)研究教学规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开放式、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按照理性方法建设课程理论体系、完善案例教学,组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培养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理论体系重组
按照《城乡规划法》(2008)以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关于总体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内容,对于总体规划相关理论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划分为3个子系统:关于城市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关于规划理论的课程,主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原理,促进对于规划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关于规划技术与方法的课程,主要在于促进多种技术与方法的规划应用。
在上述调整的基础上,课程系统应立足于“土地利用与空间组织”,将总体规划编制的新理念、新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对城乡统筹、资源保护和公共利益等内容的关注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城市总体规划认知体系[2]。
(二)课程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总体规划课程应该在案例来源、类型、选择及应用等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
1. 案例来源与类型,课程案例主要来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总体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优秀规划案例。并且根据总体规划展开的层次,课程案例库细分为:战略规划与研究、总体布局、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等。
2. 案例选择及质量保证,案例质量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环节,案例选择应该体现如下原则:一致性原则,案例应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内容上应涵盖相应知识点,功能上突出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实用性原则,应对入选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特色,缺点和不足,方便教师、学生的使用;实施优先原则,应优先选用规划实施的设计项目,教学上做到形象直观,形成前后比对,强化教学效果;模块化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将案例分解组合成不同模块化集合,与课程知识点协调对应,提高实效性。
(三)合理选择规划题目
总体规划课程题目的选择对于学生从微观空间设计到城市空间的多要素组织协调的过渡至关重要。根据多年的调查和教学实践,既要保证总规内容的完整性,又要考虑教学认知与能力培养,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校附近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应优先考虑作为总体规划课程的题目,在基础资料以及调研等条件较为充分时,可以考虑将规划对象扩大为附近城市(县城)总体规划[3]。将镇总体规划作为规划题目,在内容框架、方法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致性,起步设计不复杂,空间组织上能够延续学生在处理微观空间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利于促进强化城乡统筹的知识学习,为后续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城市规划打下基础。
(四)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特点,应打破教师专业界限,依托各专业教师和外聘规划师组成教学指导小组,改个人指导为小组集体指导,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小组设主讲教师1名,负责本教学组的总体工作,对总体规划的教学进度和具体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项目主持人;指导教师2~3名,负责教学组日常教学工作,如组织和落实教学计划及教学环节,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中各专项内容负责人;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还可吸纳外聘教授、职业规划师参与部分教学环节,为学生讲授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新理念和规划新方法等内容,其角色类似于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特聘顾问。建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即在于更贴近总体规划实践,确保多元化的知识来源,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划理念和价值,拓宽思维空间,同时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五)改进教学环节内容
根据总体规划编制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设计教学流程,重点把握现场调研、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及评审等4个环节。现场调研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方案编制、阶段成果汇报环节则采取课堂表述的形式,教学组成员扮演委托方的角色,进行方案点评并引导讨论;评审环节采取“讲评结合”与“教评分离”的形式,邀请组外教师或同行专家参与,由学生进行汇报,组内与组外教师(专家)现场点评,各评审教师与专家现场独立给分,努力贴近工程实践。
(六)建立模拟评审制度
在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中,应针对性地发展“课题模拟评审制度[4]”,即规定学生在完成课题初步方案后,按要求参加课题模拟评审。评委会由专业教师组成,可以邀请设计单位相关专家等参加评审。评审时,学生向评委会和全体同学讲解设计方案及构思过程,评委会针对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综合大家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并且采用现场打分制,评审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课题模拟评审”并非正式评审,教学组织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自由发挥,促进学生、教师、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了解评审常识的同时,丰富设计思路,提高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2-10.
一、题目即课题名称
具体要求:主题确切,切口适宜,言之有物,特色鲜明。
二、问题的提出
通常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问题的由来或背景,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析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
2、对课题名称中所涉及的新概念及其特定的内涵做出界定和说明。
3、简要分析该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并说明本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4、说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就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提示什么。实践意义就是在实践上可供他人借鉴什么。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因变量
研究内容自变量
四、理论依据
教与学、心理学、方针政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代传媒学、建构主义理论等。指明理论名称并结合本课题作简要阐述。
五、研究步骤
既定的研究周期内研究工作的大致安排。
六、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果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不同,则分为两类:一类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别人的问题,一类以适宜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革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除此之外,通常还会用到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多种科学的方法。
七、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论文、专著、软件、课件、教案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如何,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开题报告范文参考:
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間,我校承担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市级小课题,并于2014年12月顺利结题。经过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真鉴定,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掌握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了市教科院开发的“高效课堂典型特征及诊断量化评价”,教师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正如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首席专家、市教科院院长肖惠东所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导学案教学,知识的生成性不够;二是导学案教学重视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课堂”研究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下的课堂发展评价性策略研究,对诊断评价和教学策略方面也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此方面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进行本课题研究主要依靠以下理论作为支撑:
1.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理论
CIPP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第一,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应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做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第三,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设计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第四,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和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反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2.斯塔克外观评价模式理论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3.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
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4.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作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高州温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教育科研“重过程、重实证、重应用”的工作思路,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以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区域科研引领为重点,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学校德育课程、学习指导课程的培育,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为区域教科研质量提升服务
1.完善教科研工作五大机制。
(1)研究机制:编制《州温市“十三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指南》,立足我市实际,将区域课程改革中重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研制重点课题招标制度,吸纳高校专家学者、区域教科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合作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课题,创新课题研究机制。
(2)成果推广机制:做好第一批市级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研究项目的总结,从推广路径、应用效果与成果深化研究的角度进行梳理,拟出版应用成果集;跟进指导9项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深化研究项目的研究活动,形成“应用-深化-拓展”一体化的州温教科研成果推广机制。
(3)过程管理与指导机制:以《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研究》课题为载体,研制课题管理新常规,开展年度省级重点课题中期检查与指导,形成课题常态管理与指导机制。(4)优秀资源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构建优秀教科研成果、优秀德育课程、学习心理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等资源学习与共享机制。
(5)教科研成果评审机制:通过全市统一的课题、论文评审,加强州温市课题论文专家团队建设,形成指向整合的州温市课题论文评审机制。
2.做好三项评选工作。
(1)做好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和省第五届成果推荐工作。树立新一批课程建设、课堂变革、学科教学、教学管理等领域中创意好、实践深、有影响、可推广的典型。(2)做好2015年省、市级各类课题的结题和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和省2016年教科规划课题立项推荐工作。
(3)协助院办做好第二批课堂变革示范学校、示范学科、优秀项目的评选活动。
(二)为区域深化课程改革服务
1.推进课堂变革项目。(1)做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省级课题结题工作,召开专家论证会,提炼研究成果;(2)对《“学为中心”课堂评价标准(讨论稿)》进行跟进调查,拟定课堂评价标准试用稿及操作方案;(3)启动基于数据的学情研究,丰富“学情研究”方法。
2.深化课程改革项目。以省教研重点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载体,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课题研究联盟学校,本学期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拓展性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整合三项研究;协助基教处做好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第一批试验工作,重点做好市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试验工作,召开市小学阶段深化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
(三)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
1.协助直管处做好市局直属学校“家门口好学校”项目的科研引领工作,帮助学校明晰项目价值、明确操作路径、开展教研活动。
2.成立教科研视导团队,蹲点做好学校教科研视导工作,帮助学校提炼经验、发现亮点,培育特色,重点帮助学校制定课程规划,推荐选用可操作的三条路径。
3.配合省教科院做好瑞安虹桥路小学、鹿城区双屿小学两个省级教科研孵化基地的研究推进工作。
4.开展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系列活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四)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1.做好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修班第三、第四次活动,召开结业汇报会。
2.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经验交流会,引领教师做真实地研究。
3.加强跨区域教科研交流,组织参加年度长三角教育科研城市群联盟活动。
4.继续深化教科研活动策划与改进行动,提升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策划能力和学术品位。
(五)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
1.心理健康专项研究。以教研活动为载体,着重做好生命教育、学习指导、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加强学校心理辅导站运行机制建设,规范和普及学校心育工作;加强危机监控,落实危机预防辅导方案。做好上岗证管理工作,扩大心育教师队伍。
2.德育课程研究。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题,培育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初中以公民教育为主题,培育价值教育、责任教育、诚信教育、学习规划等系列体验性德育课程。
3.营养与健康专项研究。做好《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成立州温市学生营养教育联盟,开展营养教育活动方案、读本或教材征集评比;做好“州温市学生营养与健康”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推送,举办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科普宣传周活动。
教育科研(德育)活动表
周次普高周次日期内容地点对象
预备周
18.24—8.30
普高学校学生报到,始业教育,正式上课
28.31—9.6
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集体推荐与材料报送
推荐对象
2015年各类课题结题与优秀成果材料报送
各县(市、区)课题管理负责人
39.7—9.13
2015年省市各类课题成果评审
49.14—9.20
《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结题论证
另定
课题组成员
59.21—9.27
中秋节放假(9月26-27日)
69.28—10.4
2014年度省教科规划优秀成果推荐
710.5—10.11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开题论证会
课题组成员、研究联盟学校
810.12—10.18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一)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910.19—10.25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第三次活动
乐清虹桥中学
1010.26—11.1
期中考试
普高学校学考选考
1111.2—11.8
市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省2016年规划课题申报
1211.9—11.15
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成果汇报会
1311.16—11.22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一)
永嘉
乐清
1411.23—11.29
市小学深化义务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实验学校委员会学术年会
乐清实验小学
实验学校委员会会员单位、课题组学校
1511.30—12.6
市第二届教科研管理研究班结业汇报
市第三届“教育创意项目”征文评选
1612.7—12.13
第二批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二)
有关学校
课题应用负责人等
1712.14—12.20
学生营养教育研究成果征集评比
年度优秀教科研成果编写会
12.21—12.27
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整体优化的州温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活动
1912.28—1.3
元旦放假
201.4—1.10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期调研与指导(二)
泰顺
苍南
211.11—1.17
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提炼研讨会
23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