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一、中学信息技术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人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信息技术知识是当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同时,“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提出把科学教育摆到了首要发展的位置,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转换周期日益减短,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志如是说。近年来人类文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结果。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地位的体现。

二、中学信息技术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理念,这种旧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导致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21世纪强调的是人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翁。因此,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潮流,转变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让学生上台授课,教师从旁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挑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通过网上查询或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来找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知识当堂掌握,又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激发创新能力

高中的学业繁重,但依然阻挡不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们的首选。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适度引入网络游戏,增加课堂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战,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在游戏的同时,穿插对游戏制作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网络游戏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小型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鼓励学生不断创新

综合素质评价是针对学生平时表现和成绩设置的考核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有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个人评价,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日常生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与之沟通,并协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和支持。在进行学生个人评价时,教师要客观公正,着眼点要全面完善,如把学生的出勤情况、听讲状态和考试成绩等分比例计分,如此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多样化教学,激发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多样化教学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动力大部分来源于对学科的好奇和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针对要授课的内容制作PPT进行讲解,并在结束时让学生参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既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在开始时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或结组讨论,为激发创新能力奠定思维基础。

(五)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个老话题,但也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硬道理,所有理论的验证都来源于实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别注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平时测验的成绩制作表格,提示学生可以插入统计图表,让表格看起来更加直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乐趣,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加强高中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做出贡献已成为教育事业一项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亮.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J].现代交际,2011(12)

第2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实践 创新 教育技术 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64-01

教育技术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该学科始终强调其研究的两大领域:理论与实践。然而,我们在发展中创新不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1]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措施已经落实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使得学生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其主要包括规划与设计、实施、作品展示与分享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

1 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建立在真实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这些活动被设计成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通常,这些活动反映的是人们在课堂之外生活中每天的学习和工作。[2]

2 项目学习的实施环节

2.1 项目学习的规划与设计

2.1.1确定项目课题

进行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首先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课题。[3]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提出相应的项目课题,即确定通过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会对学生提出的课题进行审核。除此之外,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题。

2.1.2制定人员分配计划

在项目人员的分配方面,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又要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还要考虑项目的实际需要等。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已有经验,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安排学生应承担的子项目,项目内容会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特征等方面会有所变化。依据项目实施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分组,每组至少1人,最多五人。这样的小组分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学习能力,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流习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1.3准备实践材料

(1)实践器材、设备的准备。

为了保证项目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学生准备充足、性能良好的实践器材、设备是硬件条件。目前,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共拥有12台专业摄像机、15台单反相机、一个非线性编辑实验室(40台电脑)、一个电声实验室(主要用作声音的录制、编辑等)等,对于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约40人/届)来说,这些器材、设备已足以满足需求。

(2)学习材料的准备。

学习材料主要包括相关的教材、教案、电子材料、网络资源、试题等,只有把这些学习材料准备完善,学生才能开展项目学习,才能做出精美、优秀的网络课程或网站等。

2.2 项目学习的实施

2.2.1实施小组管理制度

某些项目涉及的成员较多,这需要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若其中的一个成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在协调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我们成立了组长负责制。为每个项目分配一个组长负责沟通与管理,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每个项目小组经常开展一些小组讨论等,让大家把遇到的问题反映出来,然后共同解决问题。

2.2.2建立导师负责制

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主要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承担责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求助的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详细、耐心地指导,并做指导记录,以备考查。

2.2.3实践拓展训练

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特意组织学生去电视台参观学习。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参观了电视台的摄、录、编等设备和部分节目的播放,亲身感受了电视节目录制的魅力。通过此次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下一步的项目开展打下基础。

2.2.4开放实验室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当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室供学生学习使用。[5]因此,部分实验室的开放也为项目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来说,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基本都是开放的,在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室一方面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实验设备;另一个方面也为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场所。

2.3 项目学习的展示分享与效果评价

为了对学生的作品有一个评定,教育学院每年举行一次作品评优活动,所有的作品都参与评选,并邀请了教育学院不同学科的专家、教师及相关领导担当此次评优活动的评委。通过此次评选,同学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为今后的改进与提高做铺垫。此次活动评选出的优秀者会参加NOC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我们的学生连续三年在NOC大赛屡获佳绩,一、二、三等奖均有获得,这也说明了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运用项目学习等手段,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徐春华,杨满福.从美国教育技术的专业实践看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4(2):9-10.

[2] 李波,陈邦泽.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2-16.

第3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78-01

二十一世纪是数字化的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更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衡量的标准是能否会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许多发达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志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已成为不可抵挡的时代潮流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对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何在教育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营造自由空间,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环境

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创作、想象。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如在讲解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内容的时,在练习中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精美的“明信片”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明信片”形式多样,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介绍名胜景点的“明信片”,有介绍名人的“明信片”,有介绍动物的“明信片”,甚至还有介绍明星、介绍自己的“明信片”。学生的这个创作过程,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实践表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和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2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和超文本连接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手把手地教,只能让其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操作,去探索,或者让优生教差生,有时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顽强学习的毅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不但在计算机操作实践中遇到这类问题很容易解决,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苦尽甘来”。

3 运用多媒体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交往互动的频率,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补充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教学的交往互动,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4 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地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仍然要注重“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课程其独特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实施。现在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学过信息技术课,但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存在。这种不均衡状况,决定了在课堂教学时不能一刀切,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5 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开发,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对学生的质疑,有时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地引导,耐心地解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合理的设“疑”,是学生在矛盾中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激发其智慧的火花,引起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探求、向往,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的教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靠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持之以恒的培养。教师要针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愉快、主动、自觉地学习,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海峰.让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升华[J].湖南教育,2010,(12).

第4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了计算机的协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创新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起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化的今天。创新体现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财富。创新是科技的进步,创新是历史的进步。信息技术作为第三产业,需要创新推动它的进步,我国信息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很多产业方面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应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够。如果信息技术不发达,科技不进步,怎样跑在前面?我们只有通过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技术进步,才能尽快地超越发达国家。然而,如何让科技进步,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要靠我们不断创新使之实现。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青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知识成果转化需要有一大批年轻骨干作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更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研究和实践来维持和发扬光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更是时代赋予后代的历史使命,而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使学生产生求知欲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认真地去学习,才会真正学会知识,学习的效果也才会好。另外,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学生对于计算机又充满好奇,他们渴望更深层次地了解计算机,掌握它的运用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学生大多数是喜欢学习与计算机有关的学科的。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

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

第5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最大的需求是对人才的需求,是对具有“创新,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乃至创造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研成果实践转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指明了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信息技术课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融化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行为才算落实到位。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有利于我们能更生动地创设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巧。同时,也初步使学生产生了创造意识。

二、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的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就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使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比如在讲《演示文稿的制作》这一章时,讲完这些内容之后,要学生自己完成对自己家庭成员介绍的一个演示文稿的制作,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在本章中所学的所有知识结合到任务当中,大大提高了学生们接受并运用的能力。在八年级的《EXCEL》的制作一章中,比如本节要讲的内容是用公式计算求和。那么讲完操作方法之后,可以让学生们打开自己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让他们自己计算自己的最终成绩之和,将内容应用到任务当中去。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这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能很快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明确目标的任务,以此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第一堂介绍计算机基本发展史的课上,我们把学习任务分成理论、硬件、软件等几块,学生自主结合,通过教材、图书、电视、网络媒体等完成自主性学习,在课堂交流,进而学生思考完成:现在,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在将来,我们还需要计算机为我们做些什么(未来型的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从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到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就可讲述新知识的创新及产生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的学生理想甚至试图自己成为设计下一代计算机,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自己的资料,做成专题网站。

二、改进教法,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别化的探索性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对话交流的模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支持,使我们能克服原来的障碍限制,在个别化教学中做到积极的对话和交流。

例如我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1)边讲边练。充分利用一些网络教育的工具,使整个教育过程在机房里进行,教师在讲课时可统一控制学生机,需要练习时再释放学生机。这种教育方式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对话交流。

(2)先上理论后上机操作,利用投影仪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部分的讲授后,引导学生上机作业,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更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大为提高。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了教学效果质与量的高水平。

三、简化考核,巩固创新结果

第6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科目之一,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以便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是一项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对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同时,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 建议

高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突出。高中学生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其自制力不断增强,对于事物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记忆也从被动向主动发展,高中的思维特点也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高中生的思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发展,且想象力丰富。但是在情感特征上比较冲动,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高中生这一阶段特征进行教学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创新能力指的是人在已知信息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条件和努力,创造出具有改革性或者独创性的新产品、新方法、新设想的能力。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培养的主要能力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2014年,学者宋素燕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一文中做过关于高中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调研,其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喜欢进行创新性学习,其中有20%的学生缺乏创新性学习的基础。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实际的效果不佳。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时代性等特征。也就是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交流与探讨,敢于创新。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抓住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大都是在网络状态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这一教材,让学生通过网络主动学习,在网络条件下去获取有益的学习知识。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范围的扩充,同时也是学生信息技术实践的有效途径。其次,鼓励学生提问与质疑,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和精神,而高中信息技术仍然属于基础性的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空间巨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问与质疑,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逐渐脱离出来。教师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因材施教,使学生敢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充满提问的课堂,其教学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性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发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再者,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只有在积极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集思广益,对于知识有着不同的看法。换而言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能够发现出新事物,即创新点。高中学生接触的信息技术并不是非常精神的知识,因此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研究空间巨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发挥特长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创新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同时在这种不断尝试成功的经验中,逐渐形成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融入多方面的教学技术。最后,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与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不完善,因此常常开展的是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说是鼓励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那么在创新性的学习方法中,教师虽然把主体地位交给了学生,但是其辅助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教师不能做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而是要做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指导者、评价者。在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当中,时常会遇到无从下手的问题,使学习过程处于滞缓状态,因此教师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全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提升。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教师作为评价者,应该评价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自信,从而创新学习方法。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效率达到高效的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作者:宋小霞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参考文献:

第7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2.2培养内容上的主体、互动和独立

2.2.1主体活动

作为工作室内的成员要结合自身的项目开发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探索计划。要求教师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内容和方向上的一致,同时在保有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让学生有良好的主体性。培训中,教师应积极的与学生互动和交流,以构成师生互动平台,双方在交流与互动中,能了解彼此的看法。教师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学生可能在经验和能力方面会略显不足,但部分学生的思路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就要加以鼓励,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将具有质疑的权利,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2.2互动性活动

工作室组织定期讨论,这能提升小组内成员开拓的思想理念;积极的发言,并将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轮流组织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从而锻炼人员的能力与表达。作为小组负责人需要协调好成员关系,并在互动中探索知识,提炼关键性知识要点,加入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如,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现在互联网软件的发展,很多手机厂商不重视硬件,导致手机蓝牙传输速度仍旧停留在过去的缓慢传输状态中,大型文件在无网络的情况下,传输速度极慢,那么是否未来创业可以从这方面入手,研制无网的传授系统。大家就此开展激烈的讨论,成员间进行互动必然会有意见冲突之时,通过冲突碰撞不断的谈论,涌现出新的思路,那么就应让学生在冲突中寻求能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并通过应付困难强化解决困难的意识与勇气,这才是开展创新意识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工作室是创新与创业的实践性载体,就应将学生看成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培养中以机制、内容和手段为主要入手点,共建创新意识,构建师生共建的学术共同体,补充现有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就业发展理念。

作者:翁润钡 蔡露燕 单位: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小军,刘君,张红岩,马青丽.基于课外师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11~12.

[2]李智.创新创业工作室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13(07):131~141.

[3]邓小明,邓志龙.基于工作室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06):111~112.

第8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创新是时展永恒的主题。创新能力对于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个体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对图书出版行业来说,不断提升编辑的创新能力,在工作中增加个人创意,才能策划生产出更加优质精美和读者认可度较高的出版物,促进图书出版与时代的融合和整个行业的进步。

(一)出版体制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图书出版必须适应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图书编辑通过辛勤的劳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出版读物,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上图书市场供需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内容雷同的出版物,一些图书内容陈旧、缺少文化含量,许多读者也发出“没有好书”的感叹。这些问题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又与编辑本身的观念和素质密切相关。作为图书编辑,必须在全新的战略形势和时代特点下,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技能,才能在改革大潮中站稳脚跟。

(二)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图书出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数字出版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图书出版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图书的社会影响力。在数字出版工作中,不仅要求编辑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技能,更要求编辑具备必要的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如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数字出版的策划也要求编辑具有更强的整合能力,能够充分挖掘传统出版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数字出版内容并加以传播。在数字出版中,编辑要重视并处理好作品的网络传播权等法律关系,维护良好的出版秩序。这就要求图书编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地结合图书出版市场发展需要、社会大众的心理特征、社会流行元素等来进行图书出版创新,从而更好地推动出版行业的进步。

(三)图书编辑个人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升图书编辑的创新能力是编辑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和必然选择。对于编辑工作来说,创新更多强调编辑如何运用自身的文化涵养和审美能力,如何把握传统和流行元素的结合,如何有效地捕捉市场动态,从而更好地对图书内容和周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策划出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物。作为图书编辑,要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就必须提升个人的创新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图书编辑来说,要想让图书更好地与市场发展、大众需求结合起来,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敏锐的时代感和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等。

(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图书编辑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图书出版工作与时展、社会现状、国家政策等多方面息息相关。编辑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政治发展方向,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兼顾社会发展和国家民族利益,才能实现图书出版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结合。因此,图书编辑必须要充分地提升个人的政治素质,指引正确的文化方向,实现出版工作的舆论导向功能。

(二)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质

作为文字工作者,编辑要想对书稿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和分析,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编辑要注意培养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开阔的眼界、扎实的案头基本功、较高-28-2016年第5期总第36期的理论水平等,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图书编辑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让出版的图书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让出版工作更好地与市场发展契合。

(三)敏锐的时代感和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图书编辑,首先应牢牢地把握时代要素,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新闻时事和各种知识信息的要点,为选题策划提供新颖有效的着眼点。其次,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图书出版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于图书编辑来说,必须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才能适应数字出版工作的要求。

(四)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

编辑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强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促进图书内在质量和外在装帧共同提高。这就要求编辑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使图书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向精品靠拢,带给读者良好的视觉和精神体验,更好地实现图书出版与市场发展的有效结合。

在新时期,提升编辑的创新能力成为图书出版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编辑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出版物内容是否新颖、图书装帧设计是否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图书营销的方式是否有效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读者对出版物的接受程度,关系到图书出版行业是否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市场走向和未来发展。因此,图书编辑必须重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理念创新,把握时展航向

在新时期,图书出版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出版行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传统图书出版工作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作为编辑,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创新思维,促进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进步。首先,编辑应该较好地把握时代社会的热点话题,把握各个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成果,及时更新工作理念,为图书出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次,编辑要不断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来考量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之,实现图书出版理念的创新,就要求编辑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让个人思想与时展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活化编辑的思维,更好地推进图书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选题创新,实现有效的图书策划

对编辑来说,要想让出版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认可度,就必须要重视选题的创新,不断地捕捉时展中的亮点和热点话题,为创新选题积累素材。第一,充分了解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状况,保证选题策划的“求新性”。一个优秀的选题不仅代表了编辑本身独特的思维和敏锐的视角,同时还能够将图书出版的精神理念生动地呈现出来。编辑策划选题时,要注意寻找现实社会、时代文化和市场发展的亮点,运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对各种信息和素材进行分析加工,挑选出其中新颖的内容作为选题策划的素材,或者从新的角度对原有素材进行整合。第二,信息时代,大众的阅读方式、理解认知、阅读心理等各方面的要素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注意分析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能力、审美价值、个人爱好等要素,充分考虑各要素的影响,才能实现有效的图书策划。

(三)形式创新,提升图书的形式美感

一部好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在形式上也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发展,提升图书本身的形式美感,也是提高读者对图书接受程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形式服务于内容,提升图书的形式美感,首先要保证图书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切实实现这两者在风格上的一脉相承,从而在凸显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增强其欣赏价值。其次,在进行图书的装帧设计时,可将更多与内容相关的时代要素、流行元素和艺术形式融合进去,提升图书外在的形式美感,提高读者对图书的接受程度。总之,在进行图书出版设计时,应从图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寻找亮点,为提高出版物的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营销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拓展销售渠道

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图书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的跨时空性、互交性、低成本、个性化和传播迅速的特点,使其在图书宣传与营销工作中的优势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读者的数字化和网络阅读率持续增长。在这种形式下,出版方在做好纸质图书市场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时代特征和读者需求,大力开展营销创新,开创新的销售渠道和交流平台。比如,出版方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更新图书信息,建立完善的图书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的选择;可以与网络书店合作,拓展纸质图书销售渠道;可以与阅读器终端商合作,开发电子书阅读;可以与读书网站合作,为读者提供便利的阅读方式;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通信工具推送图书信息,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及时获得读者反馈的信息。以上许多工作都需要图书编辑参与其中,因此,培养和提高编辑的营销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图书出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图书出版行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国民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图书编辑是整个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之路,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图书编辑的创新能力,推进图书出版行业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善德.创意营销,让图书走向成功[J].出版广角,2013(8):44-45.

[2]刘京梁.浅析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J].传播与版权,2015(6):40-41.

[3]哈地拉•伊力旦.新时期做好图书编辑工作的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4(2):58-59.

[4]刘川民.新时期图书编辑创新素质刍议[J].出版科学,2007(2):21-23.

[5]于泓.我国出版业转制背景下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第9篇: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3—01



创新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活动所展现出来的价值,是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和价值的体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必将成为其以后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推行设疑启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学校学生的课堂上效果也许不会太好,因为课堂气氛的调动,学生情绪的培养,思维的扩散与收敛都会非常的困难。

设疑启思就是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并让学生感到快乐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愉快地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环境造就人,什么样的环境成就什么样的学生。可想而知,环境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促使创新意识处于活跃状态。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例如教师在教学FLASH制作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简单的小作品,其中作品的画面,配合前挡的音乐,一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课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展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才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而主体性和创造性密不可分,创新又是主体性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动力。

(一)紧密联系高中学生专业课教学特点,提倡学生把计算机的手段应用于其它的专业课学习当中,帮助解决专业课学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二)成立作品制作课外兴趣小组,并帮助学校设计校牌、校服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切近生活实际的应用,对信息技术课不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热情,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

(三)通过QQ、MSN等即时沟通软件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这些聊天工具参与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其课后的学习。特别是英语教师的网络即时互动,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教会学生制作自己的BLOG,通过制作BLOG增进自身的见识,历练自己的创新才干。

(四)在POWERPOINT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制作,并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同培训就业处联合,帮助其它单位或企业制作各种电子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了必要的铺垫。比如,公司某种产品的宣传,学生通过电子文稿的制作,可以激发很多创作灵感,并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之呢?

(五)教学一些简单易处理的图片处理软件和传统的摄影相结合,开设电脑摄像兴趣小组,把电脑引入摄像的后期制作,对照片进行再加工,结果学生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电脑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讲到电脑作品的合成,学生动手把两张照片的人物经过合成加工成为一张图片时,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看出那是一种多么大的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通过网络课堂的学习,扩大了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学生在上网以后可以进入电脑课堂或其它课程的一些在线教学中,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学校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