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

第1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所谓“点、线、面”的教学思维,即将寻找教学知识“点”及贯穿知识“点”,建立“线”与“面”的教学思路整合为一个系统的教学方式,并保持“点、线、面”的教学过程处于不断的周期性发展和开放运动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拓展、加深,考点和知识点密集,题目类型和知识应用也灵活多变,对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提高。运用“点、线、面”思维来进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现代社会物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精神和意识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也为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点、线、面”的思维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孤立地、片面地、停止地看待社会问题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方式的出现,起到对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点、线、面”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应用策略

2.1 寻找教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里有很多教学大纲上的知识点及内容的关键点,把这些“点”找出来,并一一解决和消化掉是完成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标准,从案例设置点及查找思维冲突点两个方面来着手,寻找突破“点”,“以点带面”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教学。其做法首先是选取案例的设置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找出相关的知识分点,让学生从“点”上进行识记和细化、加深理解;并可把案例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从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来进行掌握。其次是思维的冲突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等,作为打开学生思维的突破点,在基于“点”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和发展。

2.2 利用“线”贯穿知识“点”

所谓“线”,就是能够贯穿知识“点”的纲。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线”的牵引,才能将多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及案例,连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组成一个连贯知识链的效果,深化理解教材间各个重点间的联系。教师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围绕线索,将已讲解过的、零散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连成具有内在逻辑线索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教学,让学生在基于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来梳理“点”与“点”的关系,认清“点”与“点”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逻辑纲领。

例如,在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讲解中,首先找到如“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性质等重要的概念知识“点”;然后,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指导;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动,学习、讨论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区分及举例说明,总结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并举例说明。

2.3 建立、整合知识的“面”

在把知识“点”串成“线”后,要把各个零散的原理和规律等知识线索整合成“面”,来完成一个周期的系统教学。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以每一单元课程作为知识“面”进行整合;也可对整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将不同模块的教材进行整合;也可以对于一个知识内容通过“人文”与“工具”的两面性构建出相关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采取如建立知识框架图、关系图及归纳总结等方式,思考并练习把知识间的关系以“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后,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小测试,以达到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验。

例如,应用相关知识,作关于“基因工程”的真理性探究或漫画讨论。在理解有关“认识”“真理”及“谬误”“科学”等重点概念后,通过师生互动即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从中得出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等哲学道理。最后,学生通过做练习进行练习提升,并通过检查、测验来进行自查和反馈。

所应注意的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点、线、面”教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周期结束后,并不代表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结束;而是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反思,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吸收新的方法制定新的方案,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点、线、面”过程。这样,在“点、线、面”思想下,保持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以取得高中思想政治课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第2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实效性 基础与前提 手段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课程科目中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教师教学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要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实现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教材清晰地把握和对学生清楚地了解,这是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另一个是采取符合课堂实际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实效性的手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不可分割。没有良好的基础前提,再好的手段也只是摆设;同样,没有恰当的手段,良好的基础就发挥不出来。因此,需要综合教师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1.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2.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手段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手段”有四种解释,分别是:(1)本领,技巧;(2)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指待人处世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4)手面,排场,指处事、用钱大手大脚。本文中的“手段”是第二种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定方法。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求知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设疑来进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于关键处设疑,能够使学生或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或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探索的实践中产生成功的喜悦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而且学生能从中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但要注意的是,设疑要合理、恰当,不能牵强附会。

2.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精挑科学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把视觉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案例教学一般经过“课前准备―学生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提出议题―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课后反馈”等环节。这种方法让学生居于主体的地位,这样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由原先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需要精选,必须契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3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应付考试就行了,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是没有人管你的。这样,就造就一个个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而“思想政治”新课程,已突破了“思想政治”的旧概念,它是以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商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把思想政治的内容所需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交流亲身所经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在课后,让学生讲演、研讨或模仿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冲击了小课堂,走向了宽广的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能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是鲜明的,并充分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实践性相结合

“实践性”将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要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识”。实践证明“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他们无拘无束地淡认识,谈感想,使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常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来实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而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第4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实效性;趣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沉闷而枯燥的氛围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而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体,因此,要努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消除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排斥和误解,并积极主动地将书本里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一)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二)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三)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激发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策略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

1.教材内容的编排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时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首先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尤其是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转变以往教师照本宣科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1.爱与被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应受到的尊重与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以母爱的仁慈、父爱的严格、博爱的平等和尊重。

2.对知识的需要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高中生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视他们中存在的问题,看到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并且采用他们相对容易和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三)学生个性差异是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1.文理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不同

由于我们现在高中在高一学期结束时就分了文理科,而文科和理科对于政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学习政治课时要求、心态、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方式和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对于理科学生除了传授知识,教师应主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压力较小,更有利于让学生尝试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2.考虑同班级内学生的个性差异

即使是同为理科班学生或者同为文科班学生,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学习是让学生以个体竞争和团体竞争的形式实施激励有效学习的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竞争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因为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仍然处于向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多数学生仍然希望可以得到教师的注意和夸奖,所以会有强烈的胜负心理和表现欲。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营造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竞争,也可以利用课堂记录本的形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记分。教师要根据学习时间安排定期举行“知识小竞赛”让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可以包括“问答”、“竞答”和“试卷答题”,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品作为鼓励。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5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问题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072

基于问题学习,是我们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并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其好处是,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同时能够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问题意识可以帮助他们解答思想政治学习中的问题,并由问题学习来发展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思想、政治或经济生活问题,使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问题解决技能。

首先,我们要了解和把握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基于问题学习的重点是以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问题学习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教师要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主导作用,不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思想政治学习活动中去。

将问题学习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始终明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发展和训练思维。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掌握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权。

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发现,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所在,也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我们要多设计一些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思想政治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思想政治知识思考问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学习能力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让他们做到精准掌握知识要点,把握知识脉络,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高一政治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时,我们要求学生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了解消费的类型,让学生正确认识贷款消费。可列举最近南京、苏州等省内大城市房价暴涨的事例。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讨论题:假如你父母要去南京贷款买房,结合你家庭的实际情况,说说你的意见和看法。对于贷款消费你有何感想?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呈现了多元化、时代化的特点,也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命题者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在高考中凸显出来。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正确解答问题。

比如,在教高中经济与生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时,我们要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和措施,正确认识和领悟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内容,逐渐培养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预先可以布置问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党为什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怎样加快我国的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问题难度要体现层次性

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问题解决方式可以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于问题学习的几种方式。基于问题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把教学目标问题化,通过系统地设计一系列问题活动,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解决问题、探究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切实体现层次和梯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体现主导作用,经常给予学生指导。教师在设计训练时,在兼顾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基础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还要注重学科本质问题认知。

教师要善于感觉和观察,充分挖掘学生在问题学习方面的潜能,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灵动活跃,使得我们的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我们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同时要深刻理解和领会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此我们可分层次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如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当下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通过层次性的问题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习过程当作一个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认真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坚持创新实用的理念,力求教学高质高效。我们要倡导高效自主学习理念,紧贴教学政策与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学习,夯实基础知识,进而提高能力。教师通过不断了解反馈,及时适当地做出纠正与探讨,以此洞察学生对一些政治概念和原理的领会与把握效果,实现教与学情感的立体碰撞。我们要创设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实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双赢。

基于问题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要把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分析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归纳与小结等能力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客观规律和发现客观规律。

五、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问题学习的始终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认真指导和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和反思工作,阶段反思和过程反思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从而能够融会贯通。我们要经常和学生一起思考,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达到复习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绕过思维拐点,最终能够攻破思维的难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问题引领式的活动设计,会促进和推动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

例如我们应该立足于生活,从实际出发,将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政治经济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始终坚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的兴趣和动力,使整个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

第6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6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实现两者的科学有效衔接。但在现实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中,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初高中政治教师,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侧重分析从高中政治教师进行教学与备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几个实际问题

1. 政治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研读的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2. 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3. 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4.初中思想品德与高中思想政治在中考和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二、解决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思考

1. 研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掌握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新课程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也是衡量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初高中新课标准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独立,同样,与课程和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内容也相对独立。以政治学科为例,初高中教学衔接过程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没有严密的连续性,基本上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标、内容p要求和学习的方法。

2. 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初高中教材在内容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空白,且高中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高中教师务必处理好高中学科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以高一政治新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把握好。例如高一《经济常识》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学好这一单元对今后的学习影响重大,在教学中必须围绕“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三个核心概念讲清“商品与货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求”等重要关系,并以核心概念和诸多关系为基础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要讲好本单元,建议把主要概念、原理讲清楚就行,不要作过多的拓展与深挖,切实做到“内联讲深讲清(深度)”“外联讲活讲开(广度)”和“总体放缓(教学节奏)”,教学的起始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因而从第二单元开始,相对而言知识深度、广度小一些,加上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扎实学习已“登堂”,教学节奏可以适当加快。

3. 引领学生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教师要做到充分引领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并最终影响教学实效。政治教师应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优势,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继续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和理想教育等,以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人才观”。要引导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预习、课堂笔记、问题探讨、构建知识体系、纠错、查漏补缺、规范答题等方面增加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高考,教学要适应高考的变化和要求

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是新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考指挥棒”的做法之所以遭到指责,除了大多教师对高考政策的理解偏差的因素,其实也有高考自身导向性存在的不科学因素,过去较长一个时期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为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中教学,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考生必备的能力要求。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特点的重大转变给高中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在落实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前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高中课堂的生命力。让高中政治教师研究新课程高考考纲、参加高考模拟考、做高考题、写高考试题分析已成为许多学校的常规。近几年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已有行动,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学校会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使高中政治教师尽快适应新高考的变化和要求,更快地实现教师由“中考理念”向“高考理念”的转变,更好、更快地搞好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7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职高;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87-01

一、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意义

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的吸引力。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学的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为目的,如何利用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学生的思维态度,是职高政治教学的关键。人的行为态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受到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高职开展整治师生互动教学、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职高的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

2.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好思想政治学科,不是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做到,而是在于对思想政治的理解与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中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体系是需要自己主动建立起来的,而进行师生互动教育则是构建体系最好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二、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现状

1.互动主体存在不平等现象。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与沟通,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是平等的关系。但在职高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课堂上,则是以“传授―接受”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在整个课堂处于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支配者。从而教师与学生则是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服从的关系,二者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不符合师生互动的平等性原则。

2.互动内容比较肤浅,导致师生互动形式化。在高职院校中,许多的思想政治老师的互动内容“重知识轻人本”。教师在教学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坚持以学科为本,忽视以人为本,导致教师只关注学科的重要性,将学科知识凌驾在人之上,即教师片面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没有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忽视对学生审美素质、人格精神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另外,许多互动内容是在教学预设之外课堂中随机生成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将互动知识事先制定好,主要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互动,缺少具体操作行为以及动手能力的互动,互动内容基本形式化。

三、提高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措施

1.设置以学生为互动主体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许多高职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规定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比较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则倾向于“听”,这严重影响了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因此,思想政治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需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本出发点,将重点放在学生渴望怎样的知识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教材知识。把自己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不断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的主要目的就是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掌握主要的知识点,而不是从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出发,导致所设置的问题比较肤浅,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效果不显著。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设置具有深度的问题,问题不宜过难或者过于简单,要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并敢于提出问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不经过教师同意的前提下提出问题,教师需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也应该耐心倾听,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不得存在嘲笑的态度。对于在互动过程中敢于提出教师的不足之处的学生,将得到老师的表扬。

3.设计激发学生互动的课堂导入内容。职高的思想教育知识的理论性以及逻辑性要求较高,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乏味,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兴趣不大,如何引入好的课堂设计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顺利开展课堂师生互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主要引入以下几种设计方式:复习导入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注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复习以往学过的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回顾旧知识顺利进入新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容易被学生接受,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故事导入法。由于政治教育比较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引进一些有趣的哲学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结语

职高思想政治师生互动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虽然目前职高的政治思想师生互动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根据产生问题的原因的思考,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定可以最大化地提高职高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促进职高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芸玲.对话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探讨[J].太原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0):115-116.

第8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论辩是对某一问题持不同见解的双方彼此间为确立自己的见解所进行的论证与反驳的说理过程。由定义可知,论辩遵循的逻辑性质就是论证和反驳的逻辑规则。

论题是论辩者对所谈论问题持有的看法与主张。从形式上,是一个命题。反论题是论证中与原论题有反对关系的论题。例如,思想政治课中货币一章对金钱是万能的看法,如果把“金钱是万能的”作为原命题,那么“金钱不是万能”便是与原命题具有反对关系的反命题。

论据是被引来作为论题真实性根据的一组判断,是论辩者用来阐述论点的材料。从内容上看,它们可以是科学已经证明了的原理、定律及已被确认的事实。根据逻辑充足理由律,论辩中使用的论据必须典型、真实、充分的。

论证是用若干真实判断确定另一判断为真的思维过程。在逻辑学中,论证又称证明,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在逻辑学中要使论据有论证性,必须遵守以下规则:①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对于关键概念,应加以解释、说明。②论题保持同一。③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④论据的真实性应不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⑤论据必须是论题的充足理由。

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自己的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逻辑中排中律,从而确定自己论题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反论题与自己的论题必须是矛盾关系,而不能是反对关系,因为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可以同时是虚假的。从形式上看,反证法就是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反驳是指出某一论断的证明不能成立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论点就是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反驳。反驳论据就是设法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以此否定由这论据所支持论点。反驳论证方式就是反驳过程中,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从对方的论据推不出对方的论题。

二、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教育性,教材中许多内容是直接对学生进行训导的,如果教师扮演真理的化身,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学效果不好。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整堂课的论辩;一种是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问题的课中论辩。将这种论辩逻辑的方式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论题提出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辩的论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出时应遵循的原则是:论题理论性不强,但思想很强,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每个论题的在选择时,都可以运用逻辑对论题进行分析,看论题和反论题之间是否具有反对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论题实质,弄清论题本来面目例如:人民币有没有价值?国家能不能规定人民币的购买力?等等,这些可以提出反对关系命题,作为学生论辩的论题,我们通过分析易于形成论辩,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诱导学生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论据收集和整理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题确定后,就要让学生在开展论辩之前对与论题有关的论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由于每个学生所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样才能在论辩中易碰撞出火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据收集后,根据逻辑的方法对论据进行筛选、分析、归类、整理。根据逻辑中论证的规则进行整理和分类,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允许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学生事先对现实生活中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进行调查,搜集材料,并找出与论题同一的论据进行整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论辩中有的放矢,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认识。

3、论证和反驳的方法与思想政治教学

论辩过程中可以采取很多逻辑中的方法对论题进行论证,如论辩过程中进攻可采用类比、比喻、比较、反证等方法。采取这些方法可使论辩步步深入,老师可以通过设问,反证等方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时,一方可以用比较理想和现实方法来回避对方在论辩过程中的意见,也可以运用反证方法,先承认对方论题,然后运用逻辑中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来证明对方论题为假,最后,根据排中律对对方论题假证明我方论题为真。在反驳过程中,我们运用的是与反证法相反的归谬法来证明的。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学生在论辩过程中可能会离题,教师要将论辩引向主题,及时纠偏;论辩面过宽时,教师要向学生指出讨论的重点。

4、论辩评价与思想政治教学

对于论辩的评价,主要是对论辩者的评价。成功的论辩者具备的条件:论证完整、严密,有很强的论证性和说服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言辞流畅,富于雄辩等等。不成功的论辩者的表现为:论证中存在错误、漏洞,无论证性和说服力;采用不正当的论辩手法等等。论辩结束后,教师根据论辩者表现对其进行评价,特别是在论辩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和肯定,同时还要概括总结,指出共识,明确主题。

论证逻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论辩方面,这种论辩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质疑问难、论证肯定,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锻炼能力,使学生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的死记硬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坚:论证逻辑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增刊43.

[2]王立华:思想教育与逻辑.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2期.

[3]韩登池:思想政治教育与逻辑规律.高等函授学报.2001年6月3期.

第9篇:高中思想政治逻辑与思维范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习积极性,尤其对高中生来说,兴趣的动力作用更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必须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会引导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兴趣是强大的动力,它能推动学生去刻苦地学习。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虽然有多种因素,但与教师的善教、善导有密切联系。只有让学生亲近教师、愿意听教师的课,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

目的是行为人实践活动的起点的归宿;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驱动力。高尚的目的,纯洁的动机,才能唤起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并告诉学生振兴中华,要求当代中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法律素质,这就要求努力学好思想政治课,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克服形形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

三、要教给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参与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和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只能引致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产生厌学情绪。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减轻其学习负担,真正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学得好。如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与演绎法,逻辑的与历史的方法,这些都是十分有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如能正确领会和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准确全面地把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做到活学活用。此外,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组织社会调查、编写时政专刊、聆听劳模报告等等活动,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学生们都是乐于参加的。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明确自身责任,提高参政、议政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减少对思想政治课的神秘感、距离感。

四、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遇到许多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深入挖掘,以疑促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入细致、扎实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具体操作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提问时要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活动的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问答之间珠联璧合,妙趣横生。

五、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发展

好的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架好让学生跨越的桥梁,实现学生主体本位的回归。而这种桥梁的根基是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的教育资源。与生活主题密切结合是政治学科的一大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坚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每一个教学情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应该源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体察知识内涵。这是一种更注重实质的文化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对帮助学生感悟知识的内涵,促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是行之有效的。

六、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来教学

近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高考与时事政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当前国际国内大事的考查力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教材与时事政治的联系。而且,这些时政热点又往往是学生非常关心、非常感兴趣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因素。让学生在对时政热点的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必须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把我国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知识、能力和觉悟的统一。

七、教学要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