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艺复兴的历史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__年3月9日)
《条例》施行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理顺政府信息公开管理体制
(一)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单位)要在本级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协调、监督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二)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单位)要在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单位)的领导下,在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统一指导、协调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实行双重领导的部门(单位)要在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单位)的指导。
二、 建立政府信息协调机制
(三)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要求建立本级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协调机制,形成畅通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行政机关拟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要与有关行政机关沟通协调,经对方确认后方可;沟通协调后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拟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四)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政府信息,要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执行。
三、严格政府信息的保密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凡属国家秘密或者公开后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七)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但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除内容后,予以公开。
(八)已经移交档案馆及档案工作机构的政府信息的管理,依照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四、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
(九)为了全面落实《条例》规定,要在进一步强化政府网站信息力度的同时,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协调,协同做好政府信息工作。
(十)市、县(区)政府要分别在本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立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立的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提供依法应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根据需要设立本部门信息查询室、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目前不具备网络环境的乡镇,要开通政府信息咨询电话、传真以方便群众了解相关政府信息。
(十一)要以完善机制、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全面推进为重点,充分发挥新闻会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引导国内外舆论的作用。各级、各部门举办的新闻会应与本级和上一级政府网站及时链接,实现在第一时间同步。
(十二)抓紧开设依申请公开栏目,切实做好公开政府信息申请的受理工作。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县(区)政府网站应在今年9月底前开通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栏目,并与市政府门户网站链接。要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认真做好依申请公开的受理工作。
(十三)没有制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县(区)政府和部门必须在9月底前制订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办公室,同时尽快在本级政府或部门网站上公布。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和部门公文,由公文起草单位负责编写“内容概述”,并将其附在送审文稿之后,一起纳入公文制作、审核程序。“内容概述”要准确地概括描述公文的核心内容,字数原则上不超过200字。
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和保障工作
(十四)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和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分层级受理举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向本级监察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对本级监察机关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的处理不满意的,可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
(十五)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要按照《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准备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落实业务经费,加强队伍建设。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
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多半是因为市内的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以风格的多样性构成了整个城市建筑的艺术特色。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文艺复兴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等等,这些都属于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
一、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在哈尔滨建筑上的体现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或复活,这种再生的观念来源于意大利。15世纪的意大利人开始回顾和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风格,从而发展和创新成为继哥特式建筑之后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体现和谐与理性。哈尔滨文艺复兴建筑处处可见,坐落在中央大街73号的妇女儿童商店便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代表。这座建筑建于1917年,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虚实结合,十分巧妙。二楼群窗口采用爱奥尼式浅壁支撑拱形券额,扩大了窗口的视觉感。在门和窗框的线脚的形状上,在建筑物的尺寸和比例上都保留着古典形式的痕迹。建筑物以防重石的形式,砌出深凹缝饰的墙体,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感。值得一提的是楼顶檐部的装饰非常丰富,托檐石支撑着楼檐,装饰浮雕十分优美。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具有华丽、炫耀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到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到了19世纪时逐渐衰落,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具有很特殊的历史地位。巴洛克式建筑特点楼顶的女儿墙,或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实体墙,或是整齐排列的立柱长廊,或是通心雕刻的连体,或是一个或十几个分布均匀的大的造型。楼顶檐头匀称伸缩大度、层次鲜明、造型精巧。所有的窗檐门檐都有雕刻,窗户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装饰,格外庄重典雅。教育书店是哈尔滨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折中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其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被称之为“集仿主义”。虽然它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是它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造型豪华、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主体。其代表建筑是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它建于1911年,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而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它不受固有法式限制,只注重建筑自身比例均衡,把古希腊建筑的“优美典雅”、古罗马建筑“雄伟壮丽”与超凡脱俗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是一座精美的折中主义建筑。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中主义的产物。
新艺术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表达了追求新奇与不受传统束缚的观念。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是造型多采用弧线和曲线风格,摆线型大玻璃窗简洁明快。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非常多,而且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建筑规模比较大;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无论是法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只活跃十几年便被新兴的现代建筑风格所冲击,于是停止了。然而在哈尔滨却一直延续到1927年。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马迭尔宾馆。它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原名为马迭尔旅馆,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带有阁楼,地下一层。立面造型简洁流畅,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装饰多种多样。
二、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对哈尔滨建筑的深远影响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思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哈尔滨建筑受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影响,所以很多建筑的风格形态很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很难判定它以哪一种风格为主。因此,多风格融合的折中主义建筑数量很多。多样丰富的折中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式建筑一起,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
三、哈尔滨建筑风格未来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城市。各种建筑风格的出现并非按照建筑史的先后顺序,几乎是百花齐放,各展风采,这也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促成的。使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哈尔滨堪称为建筑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她汇集了数十个民族建筑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特色,构成了世界性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这样的建筑也需要我们来维护和保护,在新建建筑的同时也要传承和发展这些建筑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俞滨洋、解庄国.哈尔滨保护建筑纵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高考历史的考点很多,想要在历史中拿到比较好的分数,学生需要记住很多的历史中的大事件,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复习的方法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必须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③。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
首先从风景油画的分类谈起,按照时间特点,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古典风景油画和现代风景油画两大类;按照表现手法来分,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写实风景油画、印象风景油画、和抽象风景油画这几类;按照地域来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分作欧洲风景油画、俄罗斯风景油画、荷兰风景油画、地中海风景油画和托马斯风景油画这几个板块;如果从表现的内容出发的话,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森林风景油画、高山流水风景油画、田园风景油画和名胜古迹风景油画等类别。
风景油画的笔触可以表现为蹭、摆、揉、扫、拖、点等类型。
蹭指的是用油画笔的根部首先接触画面,然后逆向推动笔触,使画面留下并不流畅的感受,从而营造出特殊的视觉感受和质感。逆锋行笔,笔触苍劲有力,适合表达一些植物的茎杆或者坚硬的物体,比如树枝、石头等。
摆和蹭用笔方向相反,顺锋行笔,给人以流畅、顺滑、轻快之感,比较适合表达柔软的材质,比如水。
揉是一种没有固定方向性的用笔方法,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多色的混合,通过揉合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从而使色彩和明暗对比达到一种微妙的变化感,可以作渐变和衔接作用。
扫通常是将两个临近的色块进行衔接,以降低它的生硬感,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油画笔对两个颜色使用扫的笔触,也可以在油画笔上均匀的或者适当的蘸取部分颜色扫来扫去,产生丰富的层次效果。
拖和摆的运笔方向比较相似,但不同的是拖使用的力道要比摆轻很多,轻轻的握住画笔,使它是经过画面时留下坎坷的笔触效果。
点是许多油画家青睐的笔触表达方法,根据油画笔的大小和用力的轻重程度,点可以有大点和小点之分,但是如果不注意分寸,很容易产生琐碎和不整体的感觉。
油画的笔触中来还有非常多,依照个人习惯和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可以推陈出新,变化无穷。
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画得实、浓一些,反之要虚、淡。这样不但表现出画面的情趣,也增强了空间感。空间层次的表现,关键在于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物。我们要学会面对复杂的景物,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将景物加以归纳,运用透视、色彩知识及各种处理手法。冷与暖是油画风景的精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亮部呈暖色,相对,暗部呈冷色。比如:亮部是偏黄,暗部就要偏紫(对比色)。冷暖对比也可以产生空间,近景偏暖,远景就要偏冷。颜料的厚与薄:近景要厚,远景要薄。因为薄的话,就能把远景推得很远,反之颜料厚就能把薄与厚的距离拉开了,有很多画家都会把颜料堆厚做肌理。
风景油画的表现种类很多,最早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奠定了风景油画的古典主义写实倾向,油画的起源在欧洲,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人文主义批判宗教的浪潮,当时的油画主题是关注社会,关注人性。许多油画家为了摆脱单一宗教题材的限制,逐渐把绘画的关注点转向了关注人物和风景,从而描绘一种轻松而富于人情味儿的画面。画家们开始研究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在绘画领域的运用,使用科学的原理分析构图和空间感。通过运用透视的绘画方法,使画面产生视觉上的空间深度感。同时使用明暗调子的画法,使所有的绘画对象在同一光源下形成明暗结构。比如当时达芬奇的《岩间圣母》,就采用了这一典型画法。
关键词:水墨画;多元化;表现方式;笔墨语言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64-01
一、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象征性:画是写意而不是写实的,比如油画就是写实的,而水墨讲究意境。自然性:水墨画的对象是自然界的事物,就好像古代水墨画都是山水,鸟,花之类的。单纯性:颜色单纯,朴实。
二、技法等各方面的改造
以水墨表现现实生活,与古人表现对象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人物溶入笔墨表现主题。这使我们在承接古人笔墨规范的基础上,更要大胆吸收有利于表现现代的笔墨内容。我们可以以创造者的姿态,去丰富线的表现,丰富笔的皴擦。在用水、墨、纸的方面都可以做大胆尝试,使水墨更能完全充分地展示以表现现代人物、现代生活的笔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水墨画的表现方式还能与西方表现主义对接,如强调用笔的自由、强调个性的表现、情绪的宣泄等。所以,早在80年代中期便有一些艺术家通过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观念、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为水墨画表现现实生活带来了一股清闲的活力,从笔墨的意味上讲,更显现代性。“笔墨当随时代”。在民族审美观日益提高的今天,拓展传统笔墨形式、笔墨精神,以水墨性话语表现现实生活题材是时代要求,也是传统水墨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变革,催化了艺术语言样式化的变化,原有的认识形态被分解,传统束缚的个性得以展开,融合时代的语言使中国画向前推进具有实质的意义,因此,架构新的中国画语言形态是当代艺术家之职责,发扬民族的精神仍是中国绘画之所在。
以水墨性语言描绘现实生活,拓宽水墨表现的路子,必须了解传统绘画造型的重要特点。传统的表现手法与传统水墨画的符号以及传统文化是相互联系的,但其用笔造型表现手法在今天的水墨创作中明显缺乏对丰富多样的客观世界形象的统摄力。当代的精神生活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对传统笔墨造型的局限性认识必须提升。在现代性的水墨造型中,依然要注重线的表现力量,从精神上去追求线的表现力。古人创造过“十八描”,今天我们立足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依然可以创造富有现代意味的线条造型方式。如近现代大师林风眠的一些作品,以润畅迅疾的线造型。在表现当下生活的水墨画中,造型手法已显示出了较大的自由。比如立足于传统水墨画体系的画家,主要走着借古开今的艺术道路,由于他们能以现代观念过滤与提升传统,更由于他们能有机融入西方及民间的一些艺术处理手法,所以他们很好衔接了传统与现代,使传统造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立足写实水墨画体系的画家,则主要是从更新的角度走着融写实因素与传统水墨于一体的艺术道路;也有画家在创作中渗入了变形及改变时空的处理手法,吸收西方表现主义造型的特点。总之,传统水墨走向当代,表现当下生活,造型手法的多变,是表现题材的需要,也是拓展水墨表现空间的重要因素。
三、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进人21世纪的中国水墨画必将面临新旧观念形态的更大的转型冲击、更大的转型挑战、更大的转型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看不到这一点,谁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谁将落后于这个时代。
目前中国画坛出现的多元化现象,其根本动因是画家个性意识觉醒的表现,重视人、个人、个性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伟大、最重要的观念性的标志之一,其意义当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比肩。重视个性就意味着我们认识到了:1、个性只是相对完美的,2、个性是不可替代的,3、个性是非常丰富的……从而才能真正的推动全国水墨画界的创新热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复兴局面。这种观念的出现和形成,是中国人民近百年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结果;是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结果: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逐步成熟的结果,也是同志“先进文化”重要思想的结果,也是传统优秀文化“独执偏见、一意孤行”观念复兴的重要结果,更是中国水墨画家从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转换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表现。
长期以来,多数水墨画家重传统轻生活、重继承轻创造,重技法轻感觉,习惯于向古人、名人、大师讨生活,习惯于以他们的思想、感觉、技法为中心,从不把“自己的”思想、感觉、技法放在中心地位,因而造成了中国画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局面,老腔、老调、老面貌,让人乏味。更有甚者模仿、抄袭当传统当创作,却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而不脸红。众人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地认可,甚至吹捧有加,其非咄咄怪事。许多画只往传统的深巷子里看,不看世界、自然、其他、自己。目前中国画坛出现的多元局面,正是当代部分画家“感觉意识觉醒”的结果犷是当代部分画家把“自己的”感觉放在“中心”地位的结果。当代画家开始改变“一画当前”首先想到的是古人、古法的状态,而是“一画当前”首先重视的是“我的眼睛”、“我的脑子”、“我的感觉”、“我的感情”、“我的语言”、“我的面貌”、“画什么、怎么画都行”……。这是一种重大的、了不起的转变。它使当代中国画创作已经鲜活、丰富起来,也必然将使未来的现代型中国画繁荣昌盛起来。
四、结论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知识点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教学二战中太平洋战争时,我走上讲台,什么也没说,在黑板上写下了“虎!虎!虎!”,在同学们的惊愕中,展开太平洋战争的讲述,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效果很好。
其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例如讲解文艺复兴运动时,出示《蒙娜丽莎》插图,因学生对此画有初步的认识,但了解不深,简单介绍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这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初步感知,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考试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创设如下问题: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先记轮廓,再填内容,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特别是中学历史第六册课本中所要记的知识点,夸大点说浩如烟海,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如,轮廓:34、35、36,瑞金、遵义、会宁,记住这个大致经过,再分记其他知识,方便、快捷。
其二,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以点带面,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如教学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时,画出简单的草图,标出相关的分段名称及地名,将整幅图按一定的顺序记忆,牢固且不易混淆。
其三,适时总结,对比记忆。在历史知识中,可对比记忆的知识非常多,要理顺章节中的事件,归类统一安排后指导学生识记。如二次世界大战,三次技术革命等,都可归纳在一起来记。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逃避自由 自由的本质 心理机制
一、现代自由根源及演变
现代自由观念根源于宗教改革与现代个人的只有文化。弗罗姆将中世纪结束以来的整个欧美历史看作是个人完全出现的历史,“该过程始于意大利,始于文艺复兴,但似乎只到现在才达到顶峰。”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进程中,人们足足用了将近四百年的时间才将欧洲的封建社会枷锁打破,才将自己从那最最深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中世纪并未剥夺人的自由,因为‘个人’上不存在。”中古的蒙昧时代,人完全受制于自然,人类与自然处于同一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出于“共生”状态,此时人根本谈不上自由。然而,意大利由于经济结构与文化状态的发展所引发的文艺复兴运动却使个人破天荒的从封建社会中脱胎出来,并对社会各阶级都有一个主要影响:是个人陷于孤独和孤立,人自由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加锁的桎梏,信教的伦理精神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塑造了人的整体个性特征。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让人自身发展了个性,但同时又使人更加孤立无援;它增加了人的自由,但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束缚,反而言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正是这种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看自由的本质
弗洛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认为人在不断超越自然形成个体化的过程中,导致了人的自由的增长,造成了人的孤独感的增强;对孤独的恐惧使人倾向于逃避构成自己本质的自由,而与某种整体和权威认同以获得安全感。他认为,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冲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心理机制,成为一种有意识、自觉地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超越自然的进程就是人的个体化过程。个体化斩断了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天然的、未分化的联系,导致人的个体发展,人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进行活动与创造,人获得了自由。但是,人在摆脱原始自然束缚的时候,也失去了原始关系给人所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此,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开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第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弗洛姆认为虐待狂和受虐狂都是内在的孤独感和恐惧感的表现,都倾向于与某种外在的权威力量认同,以获得安全感。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消极的意义上自由着,孤独地面对着一个与他分离的、充满敌意的世界,为了获得个人自我所缺乏的力量,充满孤独与恐惧的个人就要寻求某人或某物以便能够把他自己与这些人或物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一种新的“安全感”。
第二、攻击性和破坏性。攻击型和破坏性是通过摧毁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来消除由于自由和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孤独和焦虑。弗洛姆认为,个人与社会、与世界相比是非常的渺小和无权,因此产生了要是我把使我显得渺小无权的对象破坏掉、消灭掉,我就能消除这种孤独感和无权感的想法,因为这样外在对象的强大力量就再也不能压制我了。人的破坏性就是产生于个人对孤独和无权感的无法忍耐。
第三、机械地自动适应。指主动地放弃人的个性和主动性,个人顺从世界,不与别人有差异。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普通个人所采用的解决孤独问题的办法。与外界保持机械一致使个人不再是他自己,完全接受了某种文化模式所提供给他的那种个性形式,因而变得同所有的人一模一样,这样对孤独和无权的恐惧也随之消失。但是这样也使他失去了自我,放弃了人的个性和尊严,导致了生命的挫折和人性的萎缩。
作为理性的社会的人,自由是约束性和自主性、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所以不受理性制约的自由不是真自由,不遵循社会契约的自由不是真自由,破坏社会和谐的自由不是真自由;社会要和谐就不允许特权的存在,它要求自由向所有人开放,要求自由的公正和普及,所以不存在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个人自由的存在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以不破坏社会的和谐为度。极权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只是对自由本质的曲解。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颓废、抑郁、空虚、绝望、道德沦丧等等现象,都根源于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和把握的缺乏,其实质就是人类并没有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是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自由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失落。这样的人很明显是片面的、畸形的人而不是自由的、全面的人。作为自由的人,应当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也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并能够自觉运用自由时间来充分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潜能的人;还是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对生活抱着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的人。所以自由的人应当也是和谐发展的人。
三、结语
弗洛姆在分析完逃避自由心理机制后也指出了实现自由的方法:爱和创造性的活动,弗洛姆认为,通过爱和创造性的活动,人既可克服对孤独的恐惧心理,保留个体化进程所带来的自由与个性的积极成果,创造性的把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又可自发地去表达人的感情和理智地潜能,积极地去实现人的全部个性,而不致于陷入孤独和不安的境地。
爱可以体现在保护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他人和自身的发展。创造性的活动可以体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努力,对人类的和谐做出贡献。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而这种关系范畴都指向和谐,自由的本质其实也就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基础上,通过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均得以和谐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埃利希・弗罗姆著.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2]埃利希・弗罗姆著.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一、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的方式
1.抓住课本的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通过史实认识人类文明演进方向,离开了具体的史实历史结论无从理解,历史问题无从分析。同样,无论何种层次、何种类型的比较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史实不明,概念不清,比较将无从开展。掌握了基础知识是运用比较法的一个起码条件,所以学生要掌握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对所比较的事物,要清楚其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搞清基本史实。对要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构成因素要牢固识记。
2.重视提炼历史小专题
通过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纵向横向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事件或现象的关系和历史结构形成的诸因素,对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把握。例如第21题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比较,涉及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纵向联系。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整合课本分散在各章节的知识,形成纵向或横向联系的小专题,以熟悉、掌握比较的对象。
3.与其他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比较能力不是孤立运行的,没有分析、概括、综合诸能力的配合,比较也很难完成。不会分析就找不准比较项,不会概括比较就无法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其他历史思维能力知识。例如第24题比较孔子和柏拉图两位先哲的思想,如果只知道二者的思想主张而不会归纳和概括就答不出相同之处:社会的和谐,人类个体的美德。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结论的归纳尤为重要,分析概括是比较的生花之笔。
4.掌握比较的思路方法
首先要学会依据历史知识的结构准确确定比较点。比较点是比较思维活动的轴心,比较思维活动总是要围绕一个或几个轴心来进行,这是比较思维活动不同于其他历史学科能力的特殊之处。比较历史人物一般要从社会背景、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和评价等方面着手,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要从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诸方面考虑。例如秦始皇与唐太宗的功过评价要依据比较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要依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诸要素确定比较项,两者不可以互换位置。其次要掌握比较思维的程序。一般是先弄清比较中心,明确比较的项目,接着根据课本知识寻找异同点,然后综合揭示规律。再次要养成列表格比较的好习惯。在比较活动中多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例如将与进行比较,可分成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任务、革命动力、领导阶级几个比较项,列出表格,得出结论。这种表达方式易操作识记,一目了然。
5.多角度多层次多题型训练
一是把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背景、特点、作用或实质等。例如对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等。二是把性质相同但分布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较。例如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三是把同类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比较。例如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四是把某些表现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认清其不同性质。例如对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五是近似概念的比较。这也是历史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方法。例如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等。
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中学生的实际
历史教学内容的比较,必须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以教学目的为依据,以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接受程度为限度,离开学生实际进行比较,只能令学生不知所云,没有实效。
2.视野要开阔,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的章节安排
比较要深入。事物之间的异同,有现象也有本质,科学的比较不能停留于表面,而应抓住现象之下的本质的异同点,掌握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例如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比较,不能只停留在这些制度实行的时期、内容、影响的不同上,而要揭示变化的规律、趋势及反映实质问题。
3.不能牵强附会,为比较而比较
拿来作比较的历史人物、事物,从一定的角度上讲,应当是可以比较的,可比性是历史比较的基本前提。只有严格遵循可比性的原则,比较才具有说服力,否则,必然成为牵强附会。
4.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历史比较思维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最终说明一定的问题。例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较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目的、主张中更应侧重于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这样才能得出结论。如果不分主次,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的结论就会与史实不符,对事物的评价也会片面,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5.抓大放小,抓主放次
根据比较题的具体对象,找出大的比较点,比较点宜粗不宜细,在此基础上联系教材上的知识加以比较。例如历史现象发生前的比较项要有历史条件、原因、背景、导火索等,历史现象本身的比较项主要有人物、内容、经过、方式等,历史现象发生后的比较项有结果、性质、意义、作用、局限性、影响、危害等。这么多的事项没有必要全部都拿来进行比较,只需确定能说明问题的主要的比较项就可以了。过多关注一些枝节问题会难以把握重点。
6.注意比较对象的特定历史性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蒙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80-02
一、二人教育教学思想的渊源
托马斯・阿奎那所处的“黑暗”中世纪时代,基督教神学精神是这一阶段唯一且显著的特征。教育的唯一归宿就是使人信仰上帝,求得灵魂的永生。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看来,教育就意味着要向学生强行灌注现成的宗教神学教义。而蒙田则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之一。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是其核心,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把发展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不同的家庭背景及受教育经历和教学实践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作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他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系统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乃至现代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5岁时,被其父送进蒙特・卡西诺的本尼狄克修道院。此修道院深受自由思想的影响。后来他转入了那不勒斯大学学习,除继续研读未学完的学科外,主要攻读神学和哲学。学校内各种主张、各种学说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学校中的自由思想和学术气氛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了他的教学活动中。
蒙田(1533―1592),是法国16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散文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其家族笃信天主教。蒙田幼年时,其父为其专门聘请了拉丁语教师。六岁后,才开始接触自己的母语――法语。蒙田在居耶纳学校接受早期的学校教育。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新颖活泼,为16世纪发展人文主义学校的楷模。《论儿童的教育》这篇文章更是集中反映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神性教育思想和人性教育思想的对比
1.神性主义教育思想。神性教育是压抑人性的禁欲主义教育,教学也只是空洞的咬文嚼字的教学和脱离实际的经院主义的引经据典。在这种“神性”的氛围里、神学的教育中,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教育使得这些教育家们都成了极为虔诚的宗教信徒。
2.人性主义教育思想。人性教育思想跟神性教育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中包含了科学、古典学科和神学三个相互矛盾且相互依存的部分。这也充分反映了它的思想矛盾性和不彻底性。究其原因,这也是由于当时处于过渡中的不成熟的矛盾和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二、二人教育教学方法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同受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影响,二人分别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托马斯・阿奎那很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来学习。教学的重要方法就是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理智。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产婆术对他的影响。蒙田也非常看重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把其作为从已知到未知的教法模范。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2.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拥为己有。蒙田认为:“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他和托马斯・阿奎那一样都注重教育培养学生判断力和思考力的作用,都把哲学作为基础课程。
3.都重视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世俗性和实用性,重视儿童个体和个性的发展。
(二)不同点
1.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启发诱导式和正反论辩式。在教学中,托马斯・阿奎那很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来学习。他把学习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发现来学习,即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二是通过教学来学习,即在他人帮助下经过启发和诱导而获得知识。在教学或辩论过程中陈述正反两方观点,通过细致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对其他观点加以评说。第二,开放调和式。在教学和著述过程中,托马斯・阿奎那还十分重视运用开放调和的方法来解决神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方法的特征:在分析问题时,常对一个论题或者概念的意义作出仔细的区分,然后把对方的观点放在一个大的范围内,指出对方的观点在某一层次上是正确的,但在更重要的意义上或更大的范围内却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方法尽管从本质上是为论证基督教神学服务的,但其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对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中世纪后期要求变革基督教神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呼声。这些教法都是在神学面临挑战时对其进行反思和实践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基督教神学发展面临的不利局面。
2.蒙田的教育教学方法。第一,不要死记硬背,而要采用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教育方法。“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第二,不要轻易服从权威,而提倡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假如能够的话就让学生自己决定。第三,向大自然学习,向社会生活学习。他提出,旅行也是一种受教育的重要方式,“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要研究当地“人们性情、举止、风俗”,“和别人的机智摩擦一番而使自己的机智犀利起来。”第四,强调练习的重要性。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第五,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与“寓教学于游戏和练习之中”。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教室本该铺满鲜花和绿叶,而不是鲜血淋漓的柳条鞭。”
三、总结与反思
从中世纪后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为当前所借鉴。反思如何能更好地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以上所提到对托马斯・阿奎那和蒙田教育教学思想的分析并加以比较而得出的一些针对我们当前的教育的一些启示,也充分体现了二者教育教学思想对于当今教育所具有的可持续挖掘和发扬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文闵.蒙田教育思想评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02).
[2]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姜晓宁.蒙田教育思想与现代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02).